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
化是 人类生产 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 要表 们 又不可 能完全等到高度城市 化以后再来 建设农村 , 主 社会主义新 农村 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而在 我国 是在 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过 程中加 以建设 的 , 我们 要追求的是在 目前 建设农村的过程中 , 学者把传统 落后的乡村 社会向 现代先进 的城 市 城乡二元结构 不能 迅速 改变 的 前提下 , 到农 村社 会和 谐发 展 的道 有 找 社会转变的过程称为 农村城市化 。这种 城市 化 , 则主要是以农 村 路 。因此 , J 建设 好农 民的家园 , 是~项长 期任务 , 不是盲 目地要把 并 作为载体 , 通过改造农村社会 的一系列硬件 、 软件环 境 , 缩小 农村和 城
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 、 新 农 村 ” “ 市 化 ”: “ 和 城 分不 开 的命 题
农村人 口向城市地区的集聚性迁移是实现城 市化 的根本途径。随着我 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 时代特点的变 化 , 在这种 价值取向 指导下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 , 有一种 观点认为 , 农村 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凸显出诸多 弊端 , 如流动人 口对城市 管理和环 境造 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 、 资源都被城市拿走 了, 城市 利用农村的廉价 土 成 的巨大压力 , 农民大量外 出导 致的农村发 展缺乏 内在动 力等。新农
的 命题 , 又 总是 时 时透 露 出千 丝 万缕 的联 系 , 必 要 把 城 市化 和 新 农 村 建设 放 在 一 起 进 行 分 析 , 出其 中 深层 次的 关 系。 却 有 找
I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 市化道路; 城 农村城 市化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作者:石红溶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致力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尤其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西部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衡量和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最为重要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统一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基本思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具体措施和必要准备。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使国家全面现代化,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使城乡逐步一体化。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统一性与互补性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并不矛盾,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提供稳定社会环境等途径来促进城镇化,而且即使将来实现了城市化,仍然会有非常可观的人口留在农村,有必要为这一部分人提供基础设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以通过扩大内需等途径来间接促进城市化,又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二者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是激活农村需求的重要手段。
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启动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济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降低,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这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外流,农村地区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形成了老龄化趋势。
城市化进程还改变了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对农村产生了一定的融合和冲击。
此外,城市化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也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这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环境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问题。
首先,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导致了农田减少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次,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缺失,水体污染和垃圾围村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外流、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环境问题也给农村带来了很多挑战。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注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实现城乡互动共赢的目标。
农村城镇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农 村 城 镇 化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几 点 思 考
吉福燕
摘
林
杰 ( 长 白县林业局
吉林
白山
1 3 4 4 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本 文对我 国农村现状进行 了分析 ,以加 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 出发点,着重从均衡发展、平衡布局等几 个方面,提 出了构建社会 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 途径 城镇发展规划 ,统一协调 ,突出重点 ,有序推进 ,避免不切实 际地盲 目攀 比 。 ( 三 )加快培育主导产业 ,构建城镇发 展的产业 支撑体系 。城镇 发展必须 以产业发展为依 托 ,其规模扩 张必须 以经济繁荣 为前提。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发 展城镇 经济 应 围绕 农村 经济结 构 战略性 调 整 ,注重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市 场中 介组织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 头企业 ,把城镇建设成为农 副产品 加工销售 的中心和农业产业的信 息服务 中心 ;同时 ,还要与 乡镇企 业 二次创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小城镇集 聚产业 、资金 、人才及基 础设 施 共享 的优势 ,调整结构 ,实现体 制创新 和技 术创新 ,增 强发展 活力 , 带动乡镇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 ( 四)加大改革创 新力度 ,加快 户籍 、土地制 度改革步 伐。长期 以来 ,城乡分割 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着农 民进城 、进镇 ,既延缓 了农 民离土离 乡的步伐 ,又不利于实现农业 的规模化经 营。不打破这 种现状 ,就很难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 ,推进城镇化水平必 须进一步 加大户籍改革力度 ,打破农 村户 E l 与城 镇户 口封 闭分割 的管理模式 , 以户籍制度 改革 为突破 口,着力 排除农 村人 口向小 城镇 聚集 的体制 性 、政策性 障碍,降低农村人 E l 和乡镇企业进入小城 镇的门槛 。要建 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完善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全 面实行有偿使 用原则 ,培育小城镇 自身发展 、自我积累的 良l 生 循 环机制 ,严格执行 政策规定 ,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 ,降低农民的迁移成本 ,为农 民人城 进镇创造宽松的外部 环境 。 ( 五)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依 靠市场 机制推进城镇 化建设 。实 施城镇化战略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 的要求 ,确立 经营城镇的新思路。当前 ,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建设 的主要 “ 瓶颈”, 没有资金 ,城镇建设 就难 以为继 。随着改革的深入 ,要打破过去 由政 府大包大揽的格局 ,建立 多元化融资机制 ,将经营城镇作为一种全新 的理念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载体 的 自然 生成资本 ( 如土地 ) ,人力作用 资本 ( 如路 、桥),及其相 关延伸 资 本进行重组 、营运 ,最大限度地 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 ,走 出一 条以城 建城 、以城兴城的城镇 建设 市场化 之路 ,彻底改 变城 镇建设 政府 投 入 、无偿使用的 旧模式。根据 “ 谁投资 ,谁受益” 的原则 ,努力开辟 城建 资金来源 ,尽快建立起国家 、地方 和个人共 同投资 的多元 化投资 机制 , 对有收益 的基础设施应合 理确定服务价格 ,实行有偿使用。 ( 六 )小城镇建设 应体现其个性 与特色 ,满 足人的全 面需 求。小 城镇 的个性与特色是小城镇的品牌 ,它对 于小城镇 的经 济集 聚与可持 续 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色要从 历史文化 、 自然 资源和地理 位置进行挖掘 ,体现在产 业结构 、建筑 形态 、城镇格局 等几个 方面 , 以 特 色产 业 为支 柱 ,在 规 划 布 局 、建 筑 形 态 和生 活方 式 上 给 人 以 文 化 认 同感和文化亲近感 。 ( 七 )发展小 城镇建设 ,必须加 快信息 化建设 步伐。首先 , 要 加快 信息基 础设 施建设 ,推进 网络 的光纤 化、数字 化 、宽带化 和智能化 ,加快建设 以宽带传输和交换 为主体的信息主干 网。其次 , 要通过城镇信息 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水平 ,形成政府专 网与商业宽带相结合 的城镇信息 网络 ,将整个城镇的基础设施建立在 合理 、经济 、高速 、 实用 的信息化基 础网络之上 。( 八 )建立 农 民社 会保险制度。一是建立适合农 民工特点 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可 以考 虑采取 “ 完全积 累 +缴费确定型” 的运行模式 ,即以农 民工建立个人 账户 的时间确定其享受社会统筹 给付 的时间和标准 ,而不是将个人 账 户作为计发社会统筹的惟一依 据 ,从而体现 社会保 险制度的强制 性。 二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 险制度 ,即以社会保障为核心 的补偿安 置制 度 。用征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购买养老保险 ,逐步将被 征地农 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新农村问题探析——论“城乡一体化”
L AND& RE S0 URe£ S
杭 州 市 国土 资 源 局 萧 山 分 局 高 亚 芬
来 ,通 过实 施城 市化 战略 ,我 国城 市 化实 力 ,
一
、
城 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不 断提 高 ,农业 和农 村经济 也进 入一 个全 新 的
想 ,立 城 乡一 体 化 的 新 观念 ;二 破 “ 城 薄 厚 乡 ”的 旧思 想 ,立 “ 工农 并举 ” 的新观 念 ;三 破 “ 政推 动 ” 的 旧 思想 。立 “ 场 机 制 运 行 市 作” 的新观 念 。 “ 乡一体 化 ”有 着深 刻 的内 城 涵。在 我 国现阶段 ,它要 求统 一城 乡规 划 ,打 破城 乡分割 的体 制和 政策 ,加 强城 乡 问的基 础
生 态 以及 城 乡空 间发展 的整 体性 ,从 行政 管理 体制 、财 政体 制 、经济 社会协 调 发展 、城 乡联 动 、 以人 为本 等方 面考 虑 ,正确 处理 好城 市 化 与 农 村 现 代 化 的关 系 ,促 进 人 口 、经 济 、 社 会 、环境 和资 源相 互协 调。 在制 定城 乡一体 化 战 略 时 。特 别 是 要 充 分 发 挥 大 城 市 、 中心 城 市 、城市 带 ,城 市群 和 中心镇 的带动 作用 ,要 充分 落实 规划一 体化 、资源 配置 与基础 设施 一 体化 、产业一 体化和区域经济 一体 化。
城带 乡、城 乡产 业优 势互补 的 良性互动 ,促 进 农 村的 生产 发展 、农 民生活 宽裕 ;通过 统筹城 乡两个文 明建设 和空 间布局 一体 化 ,可 以促 进 农 村 的村 容整 洁和 乡风文 明 ;通 过统 筹城 乡社
是 深 化改革 ,完善 与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体 制相 适应 的农 村经济 体制 的有 利时机 。 失去这 次机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
No12 0 v. 0 8 。 N0 5
. .
新 材建 设 JN 0 中共 乐 山 市委 党 0A F UL《
S TE AT H O S H RY C OL F EH P OL
o cPc f ..
新 村 设与 化 程 关系 农 建 城市 进 的
口 何胜利 杨雪梅 胡俊秋 ( 中共 乐山市委 党校 中共 四川省委 党校 函授 学院 乐山分院 64 0 ) 100
一
与三两相约进城打 小工 , 打短工不 同 , 与陆续 出现的 也 “ 农转非” 也不 同, 这是政府有计划的一次“ 转工” 为, 农 行 不 仅新 中国 , 就是近代 中国史上 也没有过 。可见 , 当时 国家 以 大办钢铁为契机 , 加速城市化进 程的决心 。 当然 , 最后的结果 是事与愿 违 , 年 自然 灾难无情 地降 三 临, 不仅没有使国家经 济建设“ 跃进” 反而连 吃饭都 成了 大 , 问题 , 不得不 压缩基 建 , 大规模 下人 , 千万进 城的农 民不 三 说, 还动员 了相当部份 的城市人 口到农村安家落户…… 从理论上讲 , 经济 的发展 必然导致 加速城市化 进程 , 而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则又与人 口的增多密不可分 , 不过 , 这种人 口的增加是逐 步的 , 有序 的, 与经 济发展 的实力必须保 持一 致, 否则 , 必当适得其反。显而易见 , 这次大规模的农 民工进 城是失败的 , 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正 常流通 。 二、 严格的人口管理 , 致使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朝经蛇咬, 十年怕井绳” 从此 , , 国家对 人口流通 的管 理, 几乎达到了紧张的程度 , 民间 的说法 : 用 农村户 口要想转 为城市户 口, 简直比登天难 , 对于农村人来讲 , 除极个别事例 外, 要离开农村 , 是读书 , 一 考上 中专 以上的学校 , 毕业后为 干部身份 ; 二是入伍从 军 , 部队提 干后转业 。其他 办法是 在 没有 的, 至于进城务工 , 更是匪夷所思。 不过 , 农村人 口的庞大 , 富余劳动力存在 是客观的, 尤其 是农 闲的时候 , 故一些生 产队 、 大队 , 就组织一些 如砂 石队、 搬运 队之类 , 到城镇去务 工 , 其规 模很小 , 不直接 拿工酬 , 而 是记工分 , 年终统一核算 。 相反 , 政府对 于城镇青年则号召到农村去 , 这就有了“ 知 识青年” 的提法 , 二十世纪 , 、 十年 代 , 燕子 、 五 六 邢 候隽 等人 就是典型。在不少城镇青年心 目中, 如升学 、 就业 困难, 到农 村、 到生产建设兵团 , 并不认 为是难 于接受的。不 过 , 当时政 策是鼓励 、 提倡 、 强调 自愿。然而给人 的印象 似乎是这样 : 在 最高决策人看来 :农村 是个广 阔的天地 , “ 在那里是可 以大有 作为 的。 有知识 、 ” 懂技能的城里人 , 应投入到农村 扎根 , 才能 逐步改变落后 面貌 , 除所 谓城 乡差别 。而且还 不仅 是这 消 样, 每当经济建设出了问题 , 或是发生 了其他社 会问题 , 广 “ 阔天地” 都能化解 , 都能最大 限度的解决困难 , 这种思路 一旦 形成 , 农村无形中就好 比一个天然的 巨大水库 , 再多的污水 、 垃圾都能净化 , 城镇一旦 出现 了问题 , 首先考虑 的去 向就是 农村 。这就不奇怪 , 为什 么在 16 9 8年 , 毛泽东 发起上 山下乡 运动 , 时, 此 已是“ 史无 前例” 进行 到第三个年 头 , 大批 的初、 高中生 以及在校的大 学生在城 里闹 派性 , 武斗 , 搞 已成为重 要 的不安定因素, 上千万 人又都是 头脑发热 , 也不放在眼 谁
谈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发展
谈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政府应该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就针对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作为中国的基层行政单位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逐渐受到了历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做好科学的城镇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一、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也需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城镇一体化进程减缓,无法发挥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所以,政府应该早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使得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镇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城镇体系规划,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城镇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城镇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所以,在城镇规划中应该根据城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应该重视城镇各功能区有效的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通过的城镇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城镇进行完整的体系规划,可以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有效发挥城镇的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因地制宜的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镇规划中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城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具体地理位置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城镇建设的标准合理的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做到从城镇的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城镇潜在的发展优势有针对性的建设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
浅析常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市化路径
1 解 决“ 三农 ” 问题要 靠“ 两条 腿” 走路
基础设 施对 接、 态环 境对接 和社会 事业对 接 的新格局 。基 生 目前城乡差距 呈现扩大趋势 , 城镇 居民年人均可 支配收入与 接 、
一
任务。在我国总体上 已到 了“ 以工促农 、 以城 带乡 ” 的发展 阶段 , 推进以中心城市现代 化建设为重点 的城市化 , 适时适 度地转移 农
需要特别指 出的是 , 在推进重点 中心镇功能建 设过程 中要突
解决“ 三农” 问题 要靠“ 两条腿 ” 路。一方 面 , 走 要继续 坚定不 移地 出解 决 4个难点问题 :
化 的作用 。
的工作局 面。
2 增强重点 中心镇的综合功能
3 加快 市 区 区域性 基础 设 施建 设
坚持公 众利益第一 的原则 、 持 向公 众 开放 的原则 、 持可 达性 证书要求 , 坚 坚 是否与 附图相符 , 树立规划指标 的权威 。 原则 、 坚持和建设工程 同步实施 的原则 。
浅析 常 州 市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Leabharlann 市 化 路 径 邹 云 龙
摘 要 : 常州 市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城 市化路径展 开探 讨, 对 结合 相关政 策, 分析 了常州市城 乡建设现状 , 出了解决 提 “ 三农 问题” 要靠两条腿走路 , 应增强重点 中心镇 的综合 功能, 加快市 区区域 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 以期指导实践 。
1科学合 理规 划重 点 中心 镇 。在合 理 的范 围 内优 化空 间布 ) 为推进重 点中心镇 功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村人 口, 缓解农 村 的资源压力 , 高农业 劳动 生产率 ; 一方 面 , 局 , 提 另 2 切 实执行“ ) 三集 中” 原则 , 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少 的困难 。 要建设好农 民的家 园 , 留在农村 的人 生 活更加 美好 , 为城 市 使 成 3 逐年 加大 市、 ) 区两级 政府财 政对重 点 中心镇建设 的投入 , 化 的 自然过程。在解 决“ 三农 ” 问题 的根本意义 上 , 设新农村 与 建 四两拨千斤” 的引导作 用。 推进城市化正是统筹 城乡发展 的两个方 面 , 现代化建 设相辅 相 并确保这部分 投入起到“ 是 4 整合政 策 和资源 , 、 ) 市 区各 级政府 部 门合 力扶 持 中心城镇 成、 不可或缺的两个重 要组成 部分 , 我市要 不失 时机 地在 已有 的 改变 以往 “ 仅立试点 , 抓试点 ” “ 不 和 用力 分散 、 资源浪费 ” 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 重视农 村城 市 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研究
城镇 化 , 化是新农村建设 的立足点和归宿 。新农村建设就 城镇
是统筹城 乡发展 , 以工支农 、 是 以城带 乡的一体化过程 。
二、 中国 城 镇 化 的动 因
上涨而给予 的补贴 。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 , 必然促进农业产业
规模化 , 进而非农产业 向城镇 聚集 , 民生活城市化 。 农
பைடு நூலகம்
程就是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不 是不重视城镇化 , 而是在城镇化的过程 中建设新农村 , 新农村建 设需要纳入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中来 。 推进农村工业化 、 城
层次 的精神生活 , 更加希望得到城镇文 明的熏 陶 , 这种愿望尤
村发展上 , 尤其是不能进行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
从世界城镇化道路来看 , 无一不充满了利益矛盾。英 国1 5
世纪末 叶到 1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圈地运动 ,就是一个城市剥 9
其在年轻 的农 民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出,他们外 出打工一方面
城乡 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首先 , 建设新农村 的首要 内容 是建设现代农 业。这 既可为工业 化和城市 化提供足够 的农产
( ) 一 城镇化 的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 口不 断向城
镇转移 , 第二 、 产业不断 向城镇聚集 , 三 使城镇数量增加 , 城镇
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 , 不仅是一个
( ) 二 外部诱导。1 乡差距 。 . 城 城镇化 的内在规律和最基本
的动力是来 自城镇 的外部拉力 ,其 根源是我 国巨大的城乡差 距 。20 年全 国的基尼系数为0 5 甚至我国基尼 系数 已经达 05 ., 4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市化新趋向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 一 … 一 — …
i 薹 丝 垄 竺垄
目 _ 目— # 一 __ ‘* , _ 一
化 新 趋 向
吸 引力 。 某种 意义 上讲 , 民工 流 从 农
入 这 些 城 市对 于 缓 解 农 村 压 力 要 比 子 。许多 年来 , 深圳 一直 以经济 改革
7岛. 。 04 代开 婧大 规模 - E ^8 一
8 时妊鼻 Hn ,C ia 2 0e hn
维普资讯
》是 集中 全球 近万 名经 济 学家 的智 慧 。 汇英 国牛 津 分析 专家 的 思想 融
家 总统和 总 理每 晨必 读 的特 别资 料 。本栏 目内容 由 国家信 息中心 中经
《 嚣圈 明●— ●■■■
虽然 农 民工 的进城 对 大城 市的 经济 和社台结 构产 生了 深远影响 。 但 决 不 是所 有 民工 都 向往大 型 中心 城 市 实 际上 , 村—— 城市 间的流 动 农 模式 , 已形成 了以小城 镇的兴 起和 大
量证据表 明 ,与 小城镇 的企业 相 比 ,
人 口膨胀 带来 的 问题 。
质疑。已经确定的城市化具体 目标 ,
例如 到 2 5 年城 市 人 口达 到总 人 口 00 的7%, 否会 重新 调整 还有 待观 察 。 5 是 部 分城 市化 战 略调整 已在进 行 。 去年 l 2月份 ,政 府 颁布 了通 过建 设 “ 会主 义新 农村 ”振 兴农 村 经济 的 社 措施。 这表 明政 府认 识 到 仅仅 依靠将 农村 人 口迁移 到城市 无法 解决农村 的 经 济和 社会 问题 , 城市 化 发展 应辅 以 加强 农村 基 础设 施 的改善 , 其 是改 尤 善压 力 沉 重 的 农 民的 经 济 和 福 利 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XN I
G A U N
C A H
而 是 由于战 略选 择倾 向于 重工 业超 前 发展 , 视 了产 业 因此起 着 推 动城 市化 发 展 的作用 ; 后 一 个工业 化 过 忽 由于 企、 的布 局 不得 不 实行 高 度 的 分 散化 , 因此 结构演 进 的一般 规律 , 业 结构 演进 跃 过 了 以轻工 业 程 , 产 它 为主 导产 业 的发 展 阶段 , 因而 工业 化跳 过 了大 量 吸收 在绝 大 多数 地 区 , 并没 有 带来 社会 经济 活 动和 人 口
又蕴含着城市化过度滞后 地 汇集成一股强勘 的“ 民工潮 ”演绎 出 了 , . 我国历 史 上 已成为挡 住的历 史潮流 , 我 最为壮观的人 口大迁移 这一态势 的形 成, 既是市场 的阴影。建国以来, 国城市化之所以明显滞后于 工 主 l 经济在 我国城乡全面推进 的结 果, 又有其深刻的社 会 业化. 要是我国在 工、 化初期采取 了从农业中提取 为了在 农村保持 与加强发展重工业 经 济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 , 各国产 结构与就业结 高额积累的做法 。 k 保证农业积累源源 构 的发展, 尽管圃于 不同条件的约束而表现 出某些 差 相称 的高积累率和资源动 员能 力, 我们建立 了一整套包括统购 异, 但是带有 一 般性 的趋势是。 随着农业 生产的发展, 不断地流人城市大 户籍制度 、 就业 制度 在 内的 以城乡隔绝 为特 征 供给 的农产品增多,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 了粮 食 原 统 销、
市转移 的间I , j 逐步革除城 市化的 制度 障碍 , = f 逐步 加 和美 在 2 世纪 2 0 O年代 的经历 都是如此 。 在这个变 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 才能从根本 上促进城 乡社 会 迁过程中 , 传统农q 的改造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 一 经济结构转换。 达到构 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 目标 。 个重要的环节 然而.我国在 G 产值发 生结构性变革 的同时,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城镇化发展则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服务、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和增加内在活力,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还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水平。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集聚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压力,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镇化发展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也在增加,这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政府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最后,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农民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口,同时城镇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农民通过到城市就业,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提高了生活水平。
2. 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通常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得到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值。
3. 农产品市场扩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城市化的渠道流通,扩大了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
二、社会影响1. 教育改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完善,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2. 医疗条件改善:城市化推动了医疗服务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3. 文化交流增加: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农民可以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科技和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环境影响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被加速消耗。
城市对水、能源和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 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地区原本简单的排污体系难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垃圾和污水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 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民接触到城市的新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论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机统一
n mia n r s u t r ,c l rld v lp n f i z n d t c n lgc ls i fte l b rfr e ,c t e s i s l o c i a t c u e u t a e eo me t t e sa h oo ia k l o o c s i z n ’l e t e l f r u o ci n e l h a o i f y a d te rl e p i s p y n i z n ’ p l ia t ime t t. Ac od n l , t e u b nz t n c s c n b e n h i i h l o h ,a d ct e s f o i oi c l at n n ,e c t a c r i gy h r a i i o t a e r — a o
a d B o t g Ur a ia in Pr g e s n o s i b nz t o r s n o
LI Pi g—l n U n —i g a
( colfM ngm n,Wui n e i ,Jag e , un dn 92 ) Sho o a a e et y i rt i m n G ag og5 0 0 U v sy n 2
[ bt c] n h a r appli eatg l l g m e T u ,n h orsoi uta— A s at I C i ,u l ou tne r snlh d aa e u br hs i t p g s fn sii r n r ao v l i y o s r n . e r e d rl
z to ain,u b n z to n d r ia o r a iain a d mo e n z t n,we n e o i l me tt tae y f rn w r lc n tu t n wh c wnsa i e d t mp e n he sr t g o e r a o sr c i ih o u o p a e i e b g fa wo k o e lzng t e s in i c d v l p n t h o e v l e o o l — re td pes e - lc n t i r me r fr aii h c e tf e eo me twi t e c r au fpe p e— o in e rp c・ h i h t e Su e u nt i . v bs q e l y,ve ngfo a r ne d rl to s i ewe n t e a rc lu eo er r la e sa d t ei d sre iwi r m e we ea in h p b t e g iu t r ft a r a n n u tis h h u h o e u b n a e s h e p p rd s use a e n w r lc n tu to tefc n r if r e t ef u d t n o r a ia ft r a ra ,t a e ic s st tt e r a o sr c n i l a en o c o n ai fu b n z — h h h u i s h o i f n,a d fv rbl c ee a e r a ia o p o e s Alo i l b ne cal o clae t e fc os s h a u sa — o n a o a y a c lr tsu b n z t n r g s. s twil e f i y c n i t h a tr uc ss b tn i r i l i i lpr d c v t l v lb t e i sa d r r la e s n ewe n f r r a i d l s ta o u t i e e ewe n cte n u a r a ,a d b t e a me nd ct wel r ,a l a o il—e o i y i s y e swe s s ca c—
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农村 。 中国的革命 、 建设 和改革均 由农村 还有近 三分 之一 的农 民未能 实现温饱 。 农 竞 争格局 中迅速 崛起 的大 国地位 。 与此 同 出发 , 并以农村 为动力源 。这一过 程可 以 业 支持 工 业 不是 因 为 农 业 剩 余 而 产 生 , 而 时 。 国 还 必 须 解 决 在 当今 世 界 上 有 着 最 中 归纳 为 3个 2 0年 3次 历史性贡献 。 是在政权 力量 作用下 的农业 贡赋 , 属于 超 多农 村人 口的农村 和农 民 问题 。但 与 2 0
以牺 牲 农 村 为 代 价 , 须 以新 城 市 建 设 引 必
民。为 了最 大限度 的支援 工业 , 家通过 中国经济 奇迹作 了 巨大贡 献。 们不仅收 国 他 统购 统 销 、 籍 制 、 社组 织体 制等一 系 入低 ,而 且 享受 不到 市 民一 样 的平 等待 户 公
领 新农村 建设 。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战 略 目标 以 来 。 围 绕 解 决 和 内 部 压 迫 下 ,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社 会 矛 盾 中 国 的 改 革 首 先 发 源 于 农 村 , 取 得 了 突 现 并
“ 三农 问题 ”和 新农 村 建设 。 学术 界存 在 特 别尖锐 , 村和农 民 问题特 别突 出。2 出成 效 。从 1 8 农 0 9 4年起 , 改革 的重心 由农
维普资讯
专 家 点 击
2 0 年第 1 0 7 0期
以新 城 市 建 设 引领 新 农 村 建 设
●徐 勇
自本世纪 , 别是 中央提 出社会 主义 国家的格局 长期 未变 。 别是在外 部侵 略 农 民 的 生 活 长 期 未 能 得 到 根 本 性 改 善 , 特 特 使
城市化和城乡发展
城市化和城乡发展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化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主题之一。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人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更是与城乡发展相关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分析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化与城乡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等。
据统计,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一半,而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增长。
城市化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下面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方面城市化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边缘的过程。
城市集聚了先进的科技、人才和资源,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端消费需求,这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
大规模的城市化还意味着更多的城市建设,这也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市场带来了空间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农村经济的相对地位正在下降。
2.社会方面城市化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大规模的城市化通常伴随着土地征用、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关系。
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也会对城市社会的结构和组成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
3.文化方面城市化还对文化和乡村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加速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的受保护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城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统一的,但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二、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化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化的冲击并不仅仅限于城市,它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以下是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挑战城市化可能会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住房和基础设施的紧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住房需求也日益紧张。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既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和目标。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村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以及共享机制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村是城镇的供给者,为城市提供粮食、农产品和劳动力等资源。
城市则是农村的需求者,消耗农产品,提供就业机会等。
农村和城市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只有两者互相支持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政府引导下实现。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引导和规划也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城市扩张规模,避免城市过度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共享机制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起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共享机制。
一方面,城市可以向农村提供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农村可以向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资源,共同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作文范文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作文范文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在世界各地都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农村地区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民可以通过向城市供应农产品和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这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市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农村地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但也要注意,城市化也加剧了城乡差距,造成了资源的不平衡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在社会方面,城市化给农村带来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城市化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了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师资力量的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
同时,城市化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城市化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农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日益严重。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也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了诸多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城市化改善了农村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城市化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的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
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
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
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这也正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
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推进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基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我国建国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起步阶段(1949-1957年)。
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
围绕着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的工业基本建设,吸引了较多农民进城镇和工矿就业,一批重点城市扩建,城镇人口增长极快,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9949万,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10.6%增至15.4%,平均每年提高0.6%。
剧烈波动(动荡)阶段(1958—1965年)。
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上上下下,这种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1978年)。
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荡,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时期。
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工业扩张无力,无法吸收城市自身的就业人口,非城市化的思潮达到登峰造极。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
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开始,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人口增加较快。
此外,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巨大转变。
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经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
笔者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六大之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眼光仅仅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方面,忽视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推力更是不容忽视。
十六大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从而把城市化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倡导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
这首先从理论上符合了城市化的定义:即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不断膨胀,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得以改善并逐步实现现代化。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致的,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显著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
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发展趋于平衡的规律。
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发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
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发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
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
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13.3%时,英国则激增至78%。
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才发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
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
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N].学习时报,20062.颜昌成.推进城镇化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33.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