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家通过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商品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投入到生产中。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必要劳动时间外,还为资本 家提供了剩余劳动时间,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
价值增殖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 论
•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剩余价值的分配 • 剩余价值的实现 •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目录
01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 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 心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及其内在矛盾。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剩余价值产生与分配的理论,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阶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剩余价值
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劳动者用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时间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源自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即劳动
者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雇佣劳动和工
资的差额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内涵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并且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劳动者的
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
特征,也是造成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
中的剥削现象和阶级矛盾,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剩余价值理论
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不同经济体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
生产和投资波动的根本原因。剩余价值理论还为探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公平提
供了理论指导。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国内学者多从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国
内经济学家梅宏在《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逻辑》一书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
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
会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
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
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是
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
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在剩余价
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
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
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
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
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他指出,剩余
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在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
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2元
0
4
剩余价值 8元
1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6小时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2元
剩余价值 8元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生产前提: 购买两种商品 2、生产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1)必要劳动时间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2)剩余劳动时间 创造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剩余价值的实质 5、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6、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延长劳动时间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2)资本循环及其实现条件 2、资本周转 (1)含义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P33 (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P33 (4)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p33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生产前提: 购买两种商品 2、生产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1)必要劳动时间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2)剩余劳动时间 创造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剩余价值的实质 5、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6、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延长劳动时间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2)资本循环及其实现条件 2、资本周转 (1)含义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P33 (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P33 (4)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p33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2、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p35-36 (三个“揭示了”)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
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
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
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
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
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
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
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
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 引言
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剩余价值是
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
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马克思认为,剩
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
基础。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
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
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
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剩余价
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
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
2.1 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
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
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
自己的财富。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
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
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济运行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助于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
早期文献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该书是剩余
价值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实质。包括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
价值的区别等内容。
在马克思的学生和后继者的研究中,针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发展。其中最重
要的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在该书中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的产生和挥霍性消费。穆罕默德·康德
西耶的《东方文明和帝国主义》也进一步拓展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范围,阐述了帝国主义的
种种垄断和掠夺行为。
剩余价值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克鲁格曼的《陷阱:复苏、退缩和持久经济停滞》是一部经典著作,通过对剩余价值及其分配的分析,解释了
经济危机和持续衰退的原因。约翰·斯威齐的《剩余价值学派与凯恩斯主义》则探讨了剩
余价值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和争论。
剩余价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卢浮宫博物馆通过对艺术品的剩余
价值分析,研究了艺术市场的强势地位和艺术品的流通问题。中国学者赵鹤林则通过对共
享经济中剩余价值利润分配的研究,揭示了共享经济背后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2
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
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3
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5 3.资本的总公式
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这是为贵卖而买。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6
(二)总公式的矛盾
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7简单商品流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商品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三重表现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总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劳动时间的延长,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剩余价值是指综合考虑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得到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存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资本家通过生产资本的投资,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剥削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劳动者变得越来越多余,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不断增加,而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却相对滞后,造成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还可以对其他经济制度进行分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不存在剥削,但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主要用于社会发展和公共福利,但社会管理者对剩余价值的配置和使用方式仍然存在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重视剩余价值的问题,以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
理论热点问题
2、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在马克思时代,剩余价值被资本家 所占有;在当代,由于资本社会化 和劳动社会化,剩余价值的分割发 生了变化。 劳动者是否参加剩余价值的分割?
理论热点问题
3、如何看待剥削?
职能资本 → 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 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是否带来剩 余价值?
理论热点问题
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
布雷弗曼(1979,中译本)等用大量事 实证明,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家总 是竭力加大工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的劳 动强度,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利润的重要 来源。
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
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Przeworski(1986)用数学模型表明,在 人们的特殊时间偏好和投资占利润的特 殊比率给定的条件下,在一个特定时期 内,有一种工资占剩余价值的最佳比重。 在承认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应由 劳动者们共同分享的前提下,指出了资 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致性.
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二、原著的基本脉络
三、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四、理论热点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 “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 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 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 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 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 大的价值。” (《雇佣劳动与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土地所有者——地租 (2)农业资本家——利润 (3)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4、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 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 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产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之间的不 同。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是从哪儿来的
(1)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 产业资本家—生产领域—物质生产—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流通领域—商品买卖—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为他人提供货币资本—借贷利息 银行资本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利润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实质 上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鲍波每小时的劳动形成了多少新2价美值元?鲍波在多长时间内 所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比特支付给他的工资? 5小时
剩余价值:3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力价值: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布鞋厂的老板比特为了组织生产,在劳动力市场上雇 佣了鲍波等众多工人,并按其劳动力的日价值量,支付给鲍 波日工资10美元。在厂里,鲍波一方面使用生产工具加工原 材料,生产出新的商品,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另一方面,他消耗劳动力形成新价值。鲍波一天工作8 小时,他创造的新价值是16美元。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引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在资本主义经
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
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
剩余价值理论
问题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
资本家总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为此技术不断取得革新, 机器取代人力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工人没钱商品,商品的价值 就得不到实现。而且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 价值的补偿,社会上商品价值的总额远远超过了工人手中的工 资总额,商品价值得不到实现,资本难以回流,资本主义社会 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导致资本家破产,工人失业,这就是经济 危机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就是商品具有一个本质要 素,即价值部分被社会承认的过程。
宫川彰《解读<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拜物教
商品价值受社会承认本身就带来价值观的再生产劳动价值越来越神秘
价值还把每个劳动产品转化为社会的象形 文字。后来人们竭力要猜出这种象形文字 的涵义,要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产品的秘 密。
《资本论(第一卷)》
“是以人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 任何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
劳动价值论
首先,交换价值,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权力,用抽象的交换价值尺度 代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必须立 足在使用价值的有用性上,通过满 足人之所欲生产人之所欲,再通过所欲的满足,实现对交换价值的认 同与膜拜,最终导致自由的天性被欲望所吞噬。交换价值所代表的社 会关系控制了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直接交往,自然封闭了人的价值的实 现道路,可以说,谁掌握了交换价值,谁就可以控制关于人的价值的 再生产,谁就可以主宰生命的意义。霍克海默讲到“随着自由交换的 结束,商品就失去了除了拜物教以外的一切经济特性,而拜物教则 将其不良影响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交换价值使 人与人之间只具有一种工具性关系。马克思讲过“人的尊严变成了交 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同时特许的和自力挣得 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批判代替 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第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 示了财富的来源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说我们无法跳出生产力 发展的限定不得不选择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那 么我们至少可以依靠劳动就论来理解其中弊端,使人的意识获得觉醒。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哲学原理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哲学原理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实现利润。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剥削关系所导致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他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即工资。这种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呼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关系,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平等。
剩余价值论的哲学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正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为理解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深入研究剩余价值论,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剩余价值论也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内容
2.剩余价值的产生方法 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有两种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x 工作效率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不变,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调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理论内容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循环 (1)含义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 (3)循环条件 资本按一定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二.理论内容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1.在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 产业资本与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借贷资本与利息 2.在资本主义农业领域: 总而言之,它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在以上主体之间分割。
地租 利润
三.理论意义
1.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 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 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3.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 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4.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5.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理论内容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3.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个: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二.理论内容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 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较长期地保持原有的形态,持续不断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在 价值形式上却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上去,直至物质形态不再发挥作用为止,才完成 它的一次周转。固定资本的流通形式,不是在使用价值形式上的流通,不是物质形态的转 变,而只是价值的转移,并且要把转移来的这部分价值,作为折旧费保存在货币资本的形 式上,直到价值全部转移才进行物质更新,即把集中在一起的货币资本再转变为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由表现为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包装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所构成的那 部分生产资本。其中的不变部分在一次生产过程里即完成它的物质形态变化,价值也同时 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其中的可变部分即劳动力价值虽然不转移到产品中去,但会在一次 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部分。 可见,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是不同的,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 固定资本中各个部分的周转速度也不一样,普通工具两三年周转一次,机器要五年、八年 周转一次,厂房周转的时间更长。固定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大,资本周转就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大,则资本周转就快。
wk.baidu.com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剩余价值论
张蓓 2102130104
2015年10月19日
CONTENTS
1 2
理论概况 理论内容
3
理论意义
一.理论概况
(一)理论产生 1.产生《资本论》及其手稿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剩余价值”
2.理论继承 资产阶级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 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 “纯产品” 亚当斯密 李嘉图
二.理论内容
(一)剩余价值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2)工人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 劳动力自身价值(工资) 剩余劳动价值 (3)剩余价值的实质 雇佣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 的那部分价值 (4)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获取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