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
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
造的价值与自己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家只支付
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来源。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实现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为利润、地租和利
息等形式。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利润。
这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过程。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过程和原因,也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剩余价值产生与分配的理论,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阶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劳动者用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自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即劳动者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雇佣劳动和工资的差额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内涵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并且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也是造成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剥削现象和阶级矛盾,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不同经济体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生产和投资波动的根本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还为探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国内学者多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国内经济学家梅宏在《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逻辑》一书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一种新解释,认为剩余价值是一种经济关系而非具体的商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林尧也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解读。
国外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解释和批判。
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奥尔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加利福尼亚理论,并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的重要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以剩余价值为核心,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分配和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和危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灭亡指明了方向。
本文主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争议三个方面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涵和当代研究动态。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基本概念包括剩余价值的含义、产生和实现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的价值,也即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出工资的那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这种生产关系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根源。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循环过程来实现的,即通过销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并再投资扩大规模,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始于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此后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批判,如罗东川、刘重庆等学者都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批判。
在国外,尼古拉·布哈林、罗莎·卢森堡、安东尼奥·格兰西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古斯塔夫·米里奥尔斯基、乔治·索洛斯等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三、理论争议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有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瑕疵,如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方式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分和关系不够清晰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而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
他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和政治因素。
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减少了他们所遭受的剥削程度。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工具。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最终崩溃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根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利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生产商品,并通过售出商品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创造了实际的价值,而资本家从中获取了超过他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则追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家试图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则通过罢工、组织工会、争取劳动权益等方式来抵抗资本家对他们利益的侵害。
这种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时常发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激烈斗争的根源。
剩余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资本家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它既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由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获取和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不断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市场需求又无法跟上生产能力的扩张,导致商品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剩余价值论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态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最终的超越指明了方向。
剩余价值论也为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鼓舞人们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中,扣除了他们自身的劳动价值后剩下的部分,也即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性质和剥削程度,从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了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后剩下的部分。
这个剩下的部分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个商品,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得到劳动力后,就可以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商品,并将商品卖掉获取利润。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正是这部分被剥削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它揭示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对立。
剩余价值的形成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保持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首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来剥削劳动者,即使用同样的工资换取更长的工作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导致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能够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资本家会利用这一点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使工作时间不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使得劳动者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然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2、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剩余价值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的含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5、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
有者之间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35-36)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
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 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 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 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产业资本分为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出发,依次 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实现价值增殖,再 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①把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
空间上同时存在。 ②保持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1)含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
、生产资本的构成。 (3)为什么要加快速度: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 价值总量。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借贷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源泉与流转方式,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工资和生活资料等付出之外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使用与其价值相比价值实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支付,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市场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即通过销售商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现金,并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在资本运动中,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进一步实现价值的增殖与积累。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深刻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阶级矛盾的对立,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还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和应用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本文将重点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从资本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1. 商品和劳动价值理论首先,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了解商品和劳动价值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是指劳动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劳动价值是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工具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价值。
可变资本是指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而资本家占有部分创造的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创造主要涉及到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劳动者剩余劳动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中不生产自己工资所需要的价值,而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4. 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生产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则指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再投入到生产中,从而实现再次创造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对于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中被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即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工资,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进而扩大自己的资本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断增长的“资本主义的财富之山”。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时,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而创造出的超过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来维持和扩大其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潜在矛盾与危机,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议,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实经济的规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
而剥削的根本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只能创造出等同于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所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这就导致了剥削的存在。
剥削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占有并侵吞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的直接产品,是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外的部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强调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它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
此外,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还揭示了剩余价值的量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量取决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劳动力的价值。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的生产成本决定的,而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则是由工资决定的。
当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量取决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差异。
最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还对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积累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扩张和发展。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积累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再生产和积累的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工人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通过 劳动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并创造出超过自身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在产业工人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人的议价能力,工人 的工资水平通常由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决定。
产业工人的工资通常以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支付,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工人的工资都只能获得 其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资本流通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流通,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流通形式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无偿占有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货币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现代 企业制度。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 封建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活资料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03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
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剩 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但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 的设想,但未揭示剩余价值的本 质。
通过货币的流通,商品被销售出去,实现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剩余价值实现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剩余价值理论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 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并成为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04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还 涉及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05
CHAPTER
剩余价值理论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挑战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存 在一定难度,难以准确测量和验 证剩余价值的存在和大小。
生产资料投入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成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市场交换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剩余价值的转移和分配。
剩余价值创造的要素
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 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进而增
加剩余价值的创造。
生产资料投入
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资料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生产 的规模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CHAPTER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利润分享制
员工和雇主共同分享剩余价值,通过协商确 定各自所占比例。
奖金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业绩,给予员工 一定比例的剩余价值作为奖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剩余价值的基本认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同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即剩余价值分配不合理,利用剩余价值规律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法。
【关键词】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
一、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解释剩余价值。
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货币流通过程(w一g一w)和资本流通过程(g一gˊ)的比较,得出了资本流通过程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结论,进而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gˊ=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性和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超出必要劳动做工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消耗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就叫做剩余价值。
虽然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时发现的,但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范畴,而且除原始社会以外的各种社会所共有的社会范畴。
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量的劳动,必然始终存在……在一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同一般的物质劳动所占有的时间的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
”剩余劳动是除原始社会以外所有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现象。
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不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在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讲话的工具,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其自身及其劳动成果完全归属于奴隶主,奴隶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就全部交给了奴隶主。
在封建社会,农民以交纳地租的形式将剩余劳动的产品交给地主。
剩余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了商品的形式,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必然采取价值的形式,那么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也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所以,商品经济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国有企业中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未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
国有企业剩余价值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明确地体现了物质资本的作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少部分人凭借物质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全部剩余成果
的条件,劳动者应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因此,劳动者在得到工资以后,还要参与企业纯收入的直接分配。
但是,我国国有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其高管
和职员的薪酬远高于其他行业的。
更有甚者违规支配工资,比如2011年5月20日中国审计署公布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该国有企业存在职工薪酬福利管理存在问题:2007年至2009年,所属秦山核电有限公司代职工承担住房建设成本1557.82万元、物业管理费2137.53万元。
从国有企业所处的垄断地位来说,全民参与到其利润分配将更加合理。
然而,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各种配套制度不健全,这种方法缺乏可行性。
(二)私营企业中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私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企业主所有,通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以及服务。
私营企业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投入资本同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而且私营企业主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因此应该和其他劳动者一样获得劳动收入,包括风险补偿、管理劳动、脑力劳动和部分体力劳动的收入等。
作为投资者在投资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风险,私营企业主应该得到风险收入,这部分也来源于剩余价值。
但是以上分配情况只是抽象的描述,很难在量上进行合理的规定。
我国有些私营企业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十分不公平,比如山西现存的一些小煤窑,矿工是据可靠调查得出压力最大的工种,他们靠自己的性命去打拼,只为了换取每月1000左右的工资。
而与此同时,他们却给矿主创造了数万倍的剩余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私人营业主对工人的剥削造成,面对这一问题,我国急需调整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平衡资本家
所得与工人工资。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合理分配剩余价值的指导意义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如果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社会总产品也将极大丰富,各个阶层所能够分配的剩余价值的基数也变大,各阶层按比例分配的剩余价值也将增多。
对企业而言,只有变革劳动过程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
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二)加强当代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监督机制
剩余价值分配合理的基础就是按贡献分配。
所以每个企业应订立明确的制度,每个管理者的参与分配的比例要与业绩挂钩,在企业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管理者努力改进管理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使剩余价值最大化。
(三)劳动者应该更多的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劳动者可以分配剩余价值直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大家的长处,提高生产效率。
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可以产生激励效应,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的监管成本。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从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素,使自己得到补充与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新问题,提示
新规律,同时在实践上努力实现剩余价值生产和来源的最大化、剩余分配和去向的合理化,使之造福全国人民,调动全体公民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理论和实践探索前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蔡晓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
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3]王霞.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j].
新财经,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