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的指导及管理的责任一并推给了企业。退一步说 , 即使 教师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但要求教师同时对几十
甚 至上 百个 学 生 一一 指 导也 是教 师力 所 不 能及 的 , 是 不 现
实的。 所 以, 教师只能重视对少数学生进行指导 , 而对其他 学 生 就放 任 自流 了 。 3 . 学生存在 的问题 : 重近利轻能力 , 重城市轻农村 。 随
一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2 - 0 1 7 7 — 0 2
、
存 在 的 问题
1 . 学校存在的问题 : 重硬件轻软件 , 重形式轻实质 。自 2 0 0 5 年教育部明确 了要在高职教育 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的战略指引之后 , 全 国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 去做这项工作 , 但要在短期 内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 真正 做好 工学结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校( 尤其是要 申报示范性 的学校 ) 在与企业联系 中多次碰壁 以后 , 明显 感觉对外求人是件 出力不讨好 、 短期难见效 的工作 , 于是 就避难趋易 , 把工作重点放在见效快的校 内实训室的建设 上来。 比如工科专业买动辄几十 、 上百万的机床 、 物流专业 建小超市 、 酒店专业建餐厅和客房等。让笔者感到困惑 的 是: 虽然这些实训 室对提高学生 的技能有帮助 , 但让学生 去开价值上百万 的机床是否有必要呢?与重硬件相反 的 是, 多数学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 教材的更新 、 教法 的 改进等软件工作却较为轻视 。更为严重 的是 , 有些学校为 了应付评估 、 检查 而弄虚作假 , 凭借关系与企业签署有名 无实的协议书 , 学生根本得不到在企业锻炼的机会 。 2 . 教师存在的问题 : 重结果轻过程 , 重个体轻群体。 高 职院校在推进工学结合这项工作时 , 很多学校把对外联系 企业 的工作硬性压给专业教师 , 甚至给教师下指标 , 若完 不成就要扣绩效工资 、 课时费。 由于很多教师( 尤其是基础 课教师 ) 很少跟企业打交道 , 所 以在对外联系企业 时就存 在饥 不择食 的现象 , 一旦有企业 要人 , 也不管是否与学生 的专业对 口就大力满足。这样做的结果是 : 教师的硬性任 务完成了 , 工资保住了, 学校的“ 业绩” 提高了, 但学生的职 业能力是否在企业得到提高就没人管了。另外 , 由于 目前 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较少 , 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 有接触过企业 , 其 自身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过程指导 的能
高职院校践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以提 高专业 技 能 ,培 养 职业 素养 ,这 与传 统 的实 习环 节
是 不 同 的。 “ 习 ”仅 作为 学 习过 程 的一 部分 ,而 “ 实 工
、
工 学结 合 的基 本 内涵
我 国 高职 教 育 的 发展 正 逐 渐 由外 延 型 转 向 内涵 型 , 在 扩 张规 模 的 同时 ,更 关 注质 量 的提 升 。高职 院校 正 加
情。
紧改 革传 统 的 “ 以学 校和 课 程 为 中心 ” 的模 式 ,并 逐渐
构 建 、推 行 “ 学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所 谓工 学 结 工 合 ,即基 于 学 习与 工作 的结合 ,充分 整 合学 校 、用 人单 位 及 社会 等 方 面资 源 ,有 机 安排 理论 课 程 学 习和 顶 岗实
第一 ,学科 本 位课 程 观 的限 制 。高 职 院校 大多 由 中
专学 校 升格 而 成 ,没 有 高等 教育 的 经验 ,容 易 形成 普 通
高教 的压缩 版 ,从 而 出现 了重视 理论 知 识传 授 ,轻 视 实 践技 能 培养 ,弱化 专业 技 能 培养 的趋 势 。这 就 导致 学 生
在校 学 到 的知 识 、技 能 与用 人单 位 的需 求不 一 致 ,而 不
境 、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可 加 强 学 生 与 单 位 的 联 系 , 从 而 了解 单 位 的 用 人 标 准 ,增 强 学 习 的 目的性 和 针 对 性 ,有 利 于毕 业 后尽 快 就业 。可 见 ,推行 工 学结 合 的培
概念 内涵 的理 解 自然 会 影 响到具 体 实施 。近年 来 高职 院
校 的办 学规 模 迅 速扩 大 ,现 实环 境 日渐 复 杂 ,给 “ 学 工 结合 ”带来 了现 实 的困 难 。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对策有望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企业专家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助于发现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更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1 工学结合 深度 不 够 .
时 , 课 堂 教 学 时 间 、 验 实  ̄ lj 、 业 实 习 时 问 , 不 愿 意 付 给 学 生 合 理 的 报 酬 , 是 只 付 给 很 少 的 报 即 实 ) n- 毕 . ,间 l 或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 三 段 ”。 而 实 行 工 学 结 合 , 要 求 酬 , 能 实 现 工 学 结 合 应 有 的 功 能 和 意 义 , 开 展 校 老 则 不 给
根 据 教 学 进 程 , 统 安 排 校 内 教 学 和 企 业 训 练 , 2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工 作 带 来 困 难 。 从 我 国 目前 的 实 系 使 1 2 工 与 学 有 机 组 合 , 替 推 进 , 序 实 施 。 在 传 统 教 学 计 践 可 知 , 津 的 校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模 式 之 所 以 取 得 交 有 天 工 划 下 进 行 工 学 结 合 , 能 停 留 在 表 面 上 , 学 不 能 深 了成 功 , 了 学 校 与 企 业 的 参 与 度 都 很 高 之 外 , 个 只 工 除 一 度 结 合 。二 是 没 有 按 照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对 课 程 进 行 改 非 常 关 键 的 因 素 , 是 政 府 的 积 极 主 导 作 用 。 天 津 就 革 和 创 新 。工 学 结 合 涉 及 课 程 的 设 置 、 程 内 容 和 从 解 放 初 期 开 始 , 是 在 政 府 的 强 有 力 的 行 政 主 导 课 就 课 程 的组 合 等 , 些 都 关 系 到 人 才 培 养 的规 格 、 之下 , 有 了一批 校企合 作 、 学 结合 的中职和 高等 这 质 才 工 量 , 响 到 受 教 育 N- 知 识 构 成 、 力 构 成 、 展 潜 职 业 院 校 , 2 影 的 能 发 在 0世 纪 6 0年 代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成 熟 的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近年来,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该模式旨在将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逐渐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2. 问题分析2.1. 课程设置与安排不合理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存在问题。
有的课程设置过多,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有的课程安排过紧,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影响学习效果。
2.2. 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不匹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上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理论教学无法给予支持和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匮乏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但是在现实中,有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这就会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3. 对策建议3.1. 加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科学性高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加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科学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并保证学习成果。
3.2. 提高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匹配度高校在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上要注重教学质量,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联系,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
3.3.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时,应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提升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设备的运转和更新维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4. 结论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但是,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加以改善。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 .多元 的教育主体
基金项 目:2 0 1 4年度 高校 哲学社会科 学研 究基金 资助 项 目 《 以社会 实践为 载体创 新高职 大学生社 会主 义核 心价 值观教 育 研 究——基 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2 0 1 4 S J B 6 3 5 ) 。
2 O 1 5 . 1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具体 措 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关键词 :工 学结合模式 ;高职 院校 ;社会 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7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9 5 2 2( 2 0 1 5 )O 1 —0 0 0 4—0 3
“ 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是一种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 业工作相结合 ,使学生 “ 在学 中做 、在 做中学… ‘ 知行并进 、 学做合一 ”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教育 由学校延伸到
建设 、开发 与课 程设 计等等 ,探 索和尝试记忆力教育模式 向
创造 力教育模式 的转变。
人员 的身 份来 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因而 ,在两种教育 方式下 的对 比下 ,会给学生更丰富的感知和体验。 ( 二 )工学结合模 式下高职 大学生社 会实践面临的挑战
2 .多样的教育载体 、
刘 兵
( 江苏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 2 6 0 0 7 )
摘
要 :工 学结合模式为 学生提供 了更 多的接 触社会、 了解社 会和服务社 会的机会 。如何 有效利 用这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师资队伍 薄弱 。我 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 中等 职 业技术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 , 在一线教师 中 , 存在着专业
知 识 、 历 结 构 、 践 技 能 、科 研 水 平 等 方 面 跟 不 上 时 代 学 实
1 .专业设置 和与社会 需求不对称 。 目前 我国高等职 业 教育的总体 目标定位 已形成共识 , 但不 少高职院校内部 各专业 的设 置 , 但不少高职院校专业 的设置不合理 , 业 专 的培养 目标 和定位不 准 问题 已成为制 约高职 院校发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多 高 职 院 校 在 决 定 专 业 设 置 时 , 往 不 重 视 许 往
对 市场需求 情况 的调研 ,甚 至对 国家 的产业政 策一无所
知 ,对 地方 经 济 结 构 和 办 学 条 件 的 不 作 深 入 细致 的思 考 ,
业 岗位需求 , 没有真正实现任务驱动 , 工作任务应源于企
业, 源于具体 岗位 , 目前不少高职 院校仅从学校层面来 而
进行课 程的设 置 , 课程 内容 的选择和知识 的编排 , 这样势 必存在 局限性和片面性。 正是 由于高职学院 自身存在的这 些 问题 , 导致 难以吸引企业 的关注 , 阻碍 了高职教育中工 学结合教学模式 的进 一步实施和推广。
一
方式 与方法 , 较难 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 加
之 高职院校 现有的办学环境 、 办学条件 、 校园氛围和政策
导 向等诸多 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 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
着学历教育 的教 学方 法。对 “ 教学做一体” 行动导 向、 、“ 任务驱 动 、 目教学”等新 理念 、 模式 和新 方法 , 些 项 新 这 教 师难 以适应 ,因此学 生的实践 技能难 以得到 良好 的培 养 。虽然有资料显示我 国高职 院校 “ 双师型”教师已 占较 高 比率 , 但不少教师是仅参加一 次培训或考取 一个 职业 资 格证书就成 为了 “ 双师” ,真正既有较高理论 知识 ,又有 丰富实践经验 , 能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的双 师素质教师 目前 仍然严重不足 , 能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 产品研发的就更少 。 3 课 程体系不够科学 。 .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 的核心 ,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 , 高职 院校课程设置较过去有 了比 较大的改变 ,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 问题 , 尤其 随着工学结合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常见模式,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教育与培训。
然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工学结合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机制以及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探讨这一高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学结合的方式存在问题1. 缺乏专业导向由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设计不同,学校和企业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偏差,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导向。
这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影响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效果。
解决办法:a.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
b. 学校应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改革,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性。
2. 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一些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对实践环节的单一理解,主要将其局限于实习或工作实训,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解决办法:a. 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实践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通过定期指导和评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机制存在问题1. 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沟通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但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沟通效率较低。
学校无法及时获知企业需求和动态,企业难以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个人能力。
解决办法:a. 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方便双方及时沟通和交流。
b. 学校应建立健全师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师生赴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增进互相了解,提高合作效果。
2. 缺乏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临时和片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浅析中职校在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是以学校为主的半工半读。学校要发挥场地 、 人力资源
习完后 学生 不再 返 回学校 学 习 ,有 的 留在实 习企 业 直接 等优势 条件 , 积极 引进 企业 进 校办 厂 , 与学 校 周边 的企 或
就 业 , 的学校 另为其 安置 工作 。这些学 校把 工学结 合理 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 有 实现“ 三变” 即 : ( 变学生为工人 、 变 解 成单纯 的学生 下企 业 , 由于学 生 以就 业 的形式 下 企业 , 学 校 为工 厂 、 变学 习为 工 作 ) 根据 教 学实 践 的需 要每 天安
排学 生到 企业 接受 顶 岗实 习 , 由在 校 时 间短 , 生 连最 基 考 察不 细 致 , 学 学生 吃 住 、 习 内容 、 实 工作 时间 、 资待 遇 、 工
础 的 专业 理论 和专业 技 能都 没有 学 好 , 之年 龄 尚小 , 加 没 保 险 、与企业 及学 生 的实 习协 议 等关 系 到学 生切 身利 益 有 养 成 良好 的学 习和生 活 习惯 ,出现 了许 多学 生 不适 应 的 环节 考 虑 不周 全 , 致使 出现 问 题 , 别 是 学 生 出现 伤 、 特 企业 生活 , 胜任 实 习 岗位 留不住 现 象 , 多学 生 就这 样 病 、 事故 时 不能依 法处 理 , 不 很 残 给学 校 的管理 带 来很 大 的麻
神和职业道德修养。阶段实习锻炼后再 回到学校和课堂 的轨道运行 , 切实把好政策落实关。 学习 , 是一个交替反复的过程。 但有的学校却不是这样做
的, 而是学 生在 校学 习一年 半或 两 年后 参加 顶 岗实 习 , 实
一
2 要改 革工 学结 合 的教 学模 式 , 、 把其 分成 两种 形 式 ,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
与此工学结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将工学结合融入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对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实用性强、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而工学结合正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中面临着技能不足的难题。
高职教育中急需加强对工学结合的重视,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尽快接触实际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二、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两者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利共赢来实现教育目标。
在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培养方案,从而使毕业生具备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员工资源,实现双赢局面。
工学结合就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培训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学结合的体现。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将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在高职教育中应当重视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一方面,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多样化的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学校也要加强对实习实训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学校提 供充分的实训基地 。另外 , 课程 的设计者往往只 是 学校的教师 , 业的参与度不够 , 企 这就造成开 发出的课
人 才 培养 的重 要 方 式 。教育 部 《 于全 面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关
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 意见》 教高 [0 6 1 ( 2 0 ]6号 ) 中提 出: 要大 力推行工学 结合 ,突出实践 能力 培养 。改革人 才培养模
式 ,要 积 极 推 行 与 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学 习 模
又要 有效 地 结 合 。从 中可 以 看 出 , 学 结合 课 程 的建 设 要 工 比普 通 课 程 的建 设更 为 复 杂 , 及 的 因 素更 多 。因此 , 建 涉 要 设 好 工 学结 合 课程 , 然 要 涉 及 到 方 方 面 面 的 因 素 . 如 必 例
课程 的定位 、 课程 的设计和开发 、 课程 实施 的师资力量 、 课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4 2 ( 0 0 0 17 0 X 2 1 ) 1~0 0 1 5—0 3
工 学 结 合 是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特 色 ,这 是 由职 业 技 术
高等教育 “ 知识本位 ” 的课 程观具有本质 的不 同 。普通高 等教 育重在 “ 人 ” 没有 明确 的“ 育 而 职业 目标 ” 但 职业技 , 术教育是 以就业为 导向的教育 ,具有专业鲜 明的职业属 性。因此 ,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与普通 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具
一
识 本位” 程的套 路设置课程 。“ 课 知识本位” 课程观强调知 识 的 系统 性 、 严密性 , 以课 堂教学 为 中心 , 教师 根据教材 传授 知识 , 学生接 受知识 , 由此而培 养的学生在专业上缺 乏实 际操作 能力 。这并 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 目标 。 另一种情 况是课程设置形 式上有理论学 习模块和实践模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其次是实践场地匮乏,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工学结合理解不到位,影响了教育效果;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实践场地建设投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优化课程设置等对策来解决。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只有克服问题,才能让这种教育理念发挥最大效果。
【关键词】"高校实施","工学结合","问题及对策","师资力量","实践场地","学生理解","课程设置","对教师培训","增加实践场地","引导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持续关注","改进","效果"。
1. 引言1.1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旨在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高校工学结合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策一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实践场地匮乏也制约了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缺乏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训基地,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对策二是增加实践场地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
学生对工学结合理解不到位,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思考摘要〕高职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的需求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或职业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文章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由此产生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需求培养模式培养效率实践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基本上还属于“本科压缩型”。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一定时间的实践实训和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高职毕业生“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鉴于此,2005 年10 月28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下面就是笔者就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学习观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先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到,并在第一时间将他们的这些迷惘予以解决,并尽快的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接触相应的工作岗位,或让学生接受一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最清晰的认识到做相关工作需要掌握哪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注重哪些学科实验等。
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就有了学习的方向性和自觉性,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管理企业接受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是顺应企业实际生产规划而进行的,因此为适合企业要求,学校可能需提前集中授课或工学结合结束后回校集中授课以确保理论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这对教学管理提出新挑战,要求教学管理者进一步优化管理的措施与办法,探索出适合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新途径。
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探讨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探讨论文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探讨论文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科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职业教育是输送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仍然会得到不断的探索。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说,工学合作是其教育的重要理念变革以及人才培养保障。
而本文也从这方面入手,详细的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中工作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以社会就业为实际导向,不断强化工学合作,从而迎合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
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合作的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工学合作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合作的意义首先,工学合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倾向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给社会输送现代应用型人才。
而工学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
其次,工学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人才。
工作合作直接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最后,工学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本身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
而工作合作能够让各大高校了解到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知识、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品质。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工学合作,并且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来进行改革探索。
但是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应用效果仍然有所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职业教育高校对工学合作的认识还不够。
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只要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就是工学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近年来“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是思政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教育问题入手,探讨相关对策。
一、问题分析1.教育难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和工学结合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更注重对学生技术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2.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由于教师的缺乏,思政教育常常只能限制在课堂上,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们往往觉得思政教育课程乏味,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得到良好的推进。
3.学生自主性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们由于年龄较小,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与自主性,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缺乏深入思考与审视。
学生们往往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意识形态,仅仅是机械被灌输。
二、对策探讨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
在教师的培训上,应注重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通过改变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改变课程设置,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积极思考。
还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4.加强学生实践教育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风俗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工学结合模式由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适应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等
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育;专业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值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分析与思考。
”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现状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及实践,很多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的有效性,纷纷开展了工学结合项目,学校参与积极性高。
学生对工学结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逐渐接受了这一教育模式。
通过工学结合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帮助家庭解决一部分经济负担。
作为工学结合里重要的参与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利益的追逐者,在现有的制度下,企业提供工学结合岗位往往得不到相对应的回报,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训实习的学生,而学生学会之后很快又要离开企业回到学校,所以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提供工学结合岗位。
二、高职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缺乏保障
p
(二)学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程度不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在企业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校很难为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顶岗企业,有时致使找到了,把学生送到企业,但是学生到企业后一直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杂事,工作过程没能运
用任何专业知识;这既没有到达工学结合真正的目的,还会造成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的反感。
(三)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管理的要求
从学生转变成一线劳动者,由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从事生产或为别人提供服务的角色,部分实习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是诸多问题出现的重要症结。
一些学生是抱有一种实习的心态去企业,认为自己还是学生,没有毕业,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个性强,到企业后经常不能按照企业的统一管理要求来约束自己,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而部分学校往往没有派转门老师陪同学生在企业学习,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找企业难,找专业对口的,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顶岗环境的企业更难。
这是很多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一些企业以没有用人计划为由拒绝;一些企业碍于朋友的情面,接收几个学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学结合中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在合作中不能得到其期待的利益。
有不少顶岗实习的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够,没有获取相关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不能顶岗生产,也有部分学生虽然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企业不敢放心让学生去操作。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切实保护学生顶岗实习安全
近年来发生与工学结合相关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严重的阻碍了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学生实习的特殊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给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同时企业和学校应该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就学生安全问题承担各自的义务及责任范围,一旦发生事故要有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相互推诿,切实保护学生的人生安全。
选择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把好质量关,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选择企业的标准如下:
1.必须是合法经营的并具备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的企业:①有员工训练绩效;②设施、设备、技能分析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③有完善的生活设施保障和一定的学习、娱乐场所。
2.企业负责人认同“工学结合”模式,并能积极地予以支持。
3.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
“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协议。
(二)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时候,尽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把学生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企业;企业在分配学生岗位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把学生安排到与之对应的岗位,岗位工作所需技术内容不得低于专业实习课程的80%,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减轻企业的管理难度,也让学校能顺利完成工学结合的任务,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标。
(三)加强教育与沟通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毅力及与人沟通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格。
在去企业之前,学校也要开展动员大会,告诉学生去企业的扮演的身份是企业的员工,而不是实习生,要按照企业对正式员工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带着实习生的心态去企业。
遇到事情要多与学校、企业沟通,不能鲁莽行事。
学生到企业后,企业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让学生知道企业的规章制度,掌握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知道在本企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同时企业也要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系与包容,毕竟学生都还是刚要走出社会的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处理问题时难免考虑不周全。
(四)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对实训要求的不易接受,或在合作过程中大打折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得不到补偿。
企业作为营利主体,企业的利益要得到保护。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提供工学结合岗位的企业在税费、贷款等方面相应的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过程中来。
同时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学校,也应避免只顾维护学校自身利益而不顾及企业利益的短期行为。
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实现多赢,积极探寻完善的合作模式,如学校可以根据个行业的时间情况,在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之需,又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本校专业在当地行业中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周文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4,(10).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
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