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合集下载

对蜀道难的赏析

对蜀道难的赏析

对蜀道难的赏析对蜀道难的赏析《蜀道难》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最能体现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对蜀道难的赏析,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对蜀道难的赏析一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

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

“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

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

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

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

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

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

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

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

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

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

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

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

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

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

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

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

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

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考作文素材:《蜀道难》1●素材开发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写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抒情议论型——(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独特的风景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清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

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那恣意,是怀素酒后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的阵阵风雨声;那恣意,是严子陵对权势藐视的桀骜目光;那恣意,是李敖无畏而锋利的光芒。

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无冕的帝王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想象抒情型——(提示: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邀明月让回忆皎洁那只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靴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具有鲜明浪漫主义特色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蜀道之艰难与奇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二、译文注释1.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蜀道难诗词赏析

蜀道难诗词赏析

蜀道难诗词赏析《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杰作,以其卓越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首诗通过对蜀道的描绘,展示了人生的艰难和社会的复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原文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译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白《蜀道难》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李白《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与同时代的诗作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顶峰。

《蜀道难》为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沿用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即事成篇,虽然仍在写蜀道之难之险,但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孟棨在《本世诗·高逸》中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自此,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

据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年)。

如此推算,《蜀道难》大致为李白在天宝初年所作。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线,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现将其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下内容大义: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

诗人开篇以蜀地方言的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引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危乎高哉”拔地而起,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蚕丛及龟凫”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来表现开国之难,蜀道来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词“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极言蜀道之险。

此部分重在写山势“险”,大胆夸张,通过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冲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猿猱发愁攀援,青泥岭百步九弯,行人在高处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

《蜀道难》赏析、背景及阅读提高

《蜀道难》赏析、背景及阅读提高

《蜀道难》赏析、背景及阅读提高《蜀道难》赏析、背景及阅读提高引言:《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蜀道难》赏析、背景及阅读提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赏析】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

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

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

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2)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李白的《蜀道难》赏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

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

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

“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

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

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

蜀道今昔对比解说词

蜀道今昔对比解说词

蜀道今昔对比解说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蜀道,又称川藏公路,是一条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公路,被誉为“天路”,也是中国最险、最美的公路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蜀国时期,是连接蜀地和西藏地区的重要通道。

如今的蜀道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造,已经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国家级公路,连接了西部地区和内地,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这句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

在古代,蜀道是一条极其险峻艰难的山路,云雾缭绕,悬崖峭壁,岩石崎岖,车马难行。

历史上,无数的商贾和行旅者在这条道路上丧生,因此蜀道也被誉为“百年蜀道骨”。

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和改善,蜀道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蜀道是一条宽阔平整,旅途畅通的公路,穿越着壮美的山川和湖泊,风景秀丽。

公路两旁遍植花草树木,鸟语花香,游客穿行其间,畅游风景如画,体验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从历史到现在,蜀道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两个地区的公路,更是一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通道。

“蜀道千年,寻访古今遗迹”成为了成千上万游客的心愿。

走在蜀道上,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貌和文明留下的印记,沿途古战场、古城遗址、古文化遗产等历史古迹琳琅满目,让人感慨万千。

蜀道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兴旺。

蜀道沿线的各类农特产品、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被各地游客津津乐道,成为当地农民和手工艺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蜀道的旅游业也因此而蓬勃发展,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探寻古道的风采,品味蜀地的美食和风情。

蜀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等问题成为了蜀道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蜀道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蜀道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和文化名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蜀道难》美学赏析

《蜀道难》美学赏析

《蜀道难》美学赏析提起李白,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蜀道难》。

在李白流传至今的140首乐府诗行中,《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压轴之作,从审美的角度说,《蜀道难》更是一篇美文的典范。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片诗词,它的文学底蕴之深厚,美学品位之精准,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下面,我将从美的特征、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法则(或规律)和审美范畴四个方面予以简要评析。

美的特征的是美的本质的表现出来的外在特点,了解美的特征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美的本质,更好的认识美,由于美是以宜的感性形式来显现对人的本质的肯定和确证,所以美的主要特征有感染性、形象性和创造性①。

《蜀道难》的诗篇中,先从神话说来,写蜀道的历史面貌、地理形式和开辟的艰难。

开篇,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蜀道,而是以“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所谓的美的感染性,是说美具有一种怡情悦性、愉悦人、感动人、使人喜欢的特征②。

这种浸透着强烈感情的感叹句,直接抒写了诗人对蜀道之难的特有感受,为全诗定下了磅礴雄浑的基调。

形象性则更容易把握和感知,诗篇一笔宕开,连用富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强调的神话传说,追溯了悠久的历史,先引蜀国开国的传说,表明蜀道开辟的艰难,是以无数“壮士”的牺牲为代价的,这样写,为蜀道画卷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把读者成功地引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话般的境界。

充分展现了蜀道高、险的美学形象。

所谓创造性,是说美具有摆脱束缚,开放自由、变化创新的特征,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与肯定新生活以及人类创造新生活能力的特征③。

我们不难看到,蜀道的艰难险阻激起了诗人李白的灵感,进而诗人在赏心悦目之后诗兴大发,扬扬洒洒写下了气势恢弘的的本篇杰作,岂能不是美的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黑格尔说:“内容所以能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④,即就是说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有机统一的,美的内容不能离开美的形式向外呈现,美的形式也不能跳出美的内容而独立存在。

《蜀道难》诗歌鉴赏及阅读赏析题

《蜀道难》诗歌鉴赏及阅读赏析题

《蜀道难》诗歌鉴赏及阅读赏析题《蜀道难》诗歌鉴赏及阅读赏析题引言:《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蜀道难》诗歌鉴赏及阅读赏析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诗歌鉴赏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

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

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

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关于蜀道通向世界的诗词

关于蜀道通向世界的诗词

关于蜀道通向世界的诗词蜀道九首其一川,天下皆称美,北鄙舆言淼。

蜀道通世界,山川错落少。

怒发冲冠,凭栏处纵目。

方丈、电闪雷鸣深愁闭。

得民筑天家,山渚作江镇。

思忖洪崖人,官道敢依阻。

何当脱罗网,完我大计难。

其二官道本曲折,只记蜀道为之更。

行过颠峰路,远山深处红。

怀古望今天地,曾为驻跸地。

共来通商问路,蜀道世界精。

美景回头颜,山川迷人心。

拂雪满川谷,临风扇船去。

其三盛世远蜀道,沟壑盘随节。

行者往无限,石林笼水寒。

何事遗世尘,生民断其路。

金碧隐青城,人才聚眼前。

珍饮进海殇,红蓝黯于天。

门户百年后,江湖任此窥。

其四欲上金沙山,罗浮道蜀门。

西行直重九,泛舟激急水。

竹筏随流去,波涛入夜间。

瑶池一揽手,蜀道消人欢。

远山传塞外,寒鸟绝鸣迨。

万里高唐内,矗立川之滨。

其五迢递入巴渝,孤悬飞仰水。

仰天联天看,蜀道失人物。

鳟红悬川际,秋色去年来。

猛志何改容,血刃照夜天。

背英逐巨澜,乘风破浪行。

罗浮惟蹙眉,古今一身荣。

其六兔起几松林,寒江泻怒潮。

前所未通此,寂静走蜀道。

何以诉心事,千言万语骚。

山川某处间,林梢暗长眺。

重来往罗浮,家人在何霄。

山川皆梦徙,此生事无条。

其七万里蜀道,溪涧可通天。

阊古残破巷,泊兮芦洲船。

独异胜地间,旌旗夹雪纷。

前哨血战地,战火常伴眠。

游峡杳无迹,独步行远近。

蜀门重往来,贤台最苦辰。

其八高人滞天路,走向辽远秋。

青鸟巢丹巘,骑马登白楼。

独上金屏日,大将无昏暮。

虔心期未角,邀月与心酒。

霹雳连天远,寒江入海驱。

天子屈担忧,征程外面裄。

其九吹笛白华楼,银杏何时还。

蜀道通世界,孤雁旧乡远。

促垂花溪壑,纵横掩山川。

重进涷泊地,若水归仙园。

云恍恍兮至,风吱吱兮呜。

烟雨前生后,尽忆身外天。

蜀道涵盖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印记,这条道路曾经连接了中原与川蜀古籍之间的交通要道,连接着蜀地和世界各地。

它既是一条交通线路,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蜀道自古就是一条极其险峻的道路,行走于此需要经历蜿蜒的山峦和陡峭的崖壁,挑战着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李白诗词《蜀道难》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蜀道难》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蜀道难》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蜀道难》的诗意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诗词《蜀道难》的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属《相和歌·瑟调曲》,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

蜀道难的优秀赏析

蜀道难的优秀赏析

蜀道难的优秀赏析蜀道难的优秀赏析蜀道难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蜀道难的优秀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蜀道难的优秀赏析一诗人大体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如同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春白峰道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入飞过,太白峰在秦者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引人入胜。

从“上有……”开始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越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衣,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优丰足,又借黄鹤和猿猴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可谓虚写手法层层映衬,结下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同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摘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吧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给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到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姜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悲凄心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愁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或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800字(精选10篇)《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白《蜀道难》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李白《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与同时代的诗作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顶峰。

《蜀道难》为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沿用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即事成篇,虽然仍在写蜀道之难之险,但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孟棨在《本世诗·高逸》中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自此,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

据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年)。

如此推算,《蜀道难》大致为李白在天宝初年所作。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线,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现将其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下内容大义: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

诗人开篇以蜀地方言的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引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危乎高哉”拔地而起,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蚕丛及龟凫”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来表现开国之难,蜀道来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词“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极言蜀道之险。

此部分重在写山势“险”,大胆夸张,通过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冲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猿猱发愁攀援,青泥岭百步九弯,行人在高处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

《蜀道难》诗词赏读

《蜀道难》诗词赏读

《蜀道难》诗词赏读《蜀道难》诗词赏读引言:《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蜀道难》诗词赏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诗词赏读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李白《蜀道难》诗意解读

李白《蜀道难》诗意解读

李白《蜀道难》诗意解读李白《蜀道难》诗意解读引言:《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蜀道难》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

下面小编分享《蜀道难》的诗意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诗意解读一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两说,一说写于李白初到长安时,一说写于安史之乱玄宗奔蜀期间。

一般偏向前说。

此诗开篇便先声夺人,连用三个感叹词,再加上一个夸张性比喻的感叹句,强调蜀道的高险及攀越蜀道的艰难。

这是第一层。

接下追索远古蜀国的历史沿革,突出蜀地开国很早,但长期以来比较封闭,与秦地没有交往。

下面申说“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具体原因:太白峰挡住了由秦往西通向蜀国的道路——上面只有鸟道可一直通向蜀国峨眉山。

再用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说明一直到秦惠王派五位壮士开山以后,秦蜀之间才开凿出沟通两地的盘山栈道。

这是第二层。

下面八句,具体描状这条盘山栈道的高和险:上面,有羲和驱六龙驾日到此不能通行只得回头的高峰;下面,有让冲腾咆哮波掀浪涌的急流回头的崖壁;高高的峻岭,黄鹤也没法飞过;陡峭的悬崖,连猕猴也因无法攀援而发愁!青泥岭为何有那么多盘山弯道啊,简直是百步九折地萦绕在座座峰头!走在上面像摸到了参星、从井星旁走过一样,紧张得屏住呼吸,两手抚摸着胸口气喘吁吁,长叹不已。

这是第三层。

第四层首句转而对欲往蜀地的人发问:您向西去蜀地几时回来呢?并告诉他:那条道真是人生畏途,悬崖峭壁不可攀登啊!(而且沿途无人行走),只听见悲鸣的鸟儿在阴森森的古树上啼叫,成双成对在林间飞来绕去(而你却是孤单一人!);又会听到杜鹃鸟在夜月下悲啼,那才真教人在空山里发愁呢!这里主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写行进在蜀道的危难,突出蜀道的阴森恐怖,以渲染行人在那种环境中感到的孤独和凄凉。

在叙述语言上,由客观描述转为对象化的交流,使结构和文脉都发生一些细微变化。

仿佛在高峰攀登途中让人们歇上一口气。

第五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又徒然而起,重新让读者紧张起来。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蜀道难》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简介《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蜀道难唐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词句注释(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

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蜀道”?蜀道有狭义、广义之分。

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指从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交通网络,号称“北五南三”,包括秦岭段的故道、褒斜道、榄骆道、子午道与阴平道,大巴山、汉中盆地的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

此外,峡江古道、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川藏古道等都属于广义上的蜀道。

蜀道中通行最早的故道,也就是王国维认为青铜器铭文《散氏盘》中的“周道”,在商周之际已通行,大部分路段是沿嘉陵江河谷自然踩踏形成的。

褒斜道、榄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经过险江峡谷,秦汉时期,人们在临江的石壁上开凿栈孔,插末为梁,立水为柱,架设桥阁以通行,形成栈道。

栈道近水架设,爆发山洪时很容易被冲毁。

大约从元代开始,一些路段改为“编道”。

“编道”开挖土石,盘山而上,险峻程度较栈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汉初期,朝廷诏令拓展褒斜道。

史志记载,当时采用“火焚水激”的办法,开凿了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通车隧道“石门”。

在古代,蜀道对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明清时期,蜀道是内地通往川藏的交通要道。

雍正十二年,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护送达赖喇嘛归藏,即取道陕川蜀道,过川入藏;清代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期间,多次下诏维护蜀道交通,以保证粮草军饷运输。

蜀道也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自陕西宝鸡经甘肃陇山、天水、兰州,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沿连云栈道经陕西汉中、广元进入云南,可连接西南丝绸之路。

蜀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

蜀道文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朝乐府诗中即有“蜀道难”这一诗题,大多描写蜀道的艰险与旅人的悲伤。

唐宋时期更是留下无数描写蜀道之旅的著名诗文,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陇蜀羁旅诗,白居易的巴地诗,薛能、孙樵、韦庄等的蜀中诗,宋代苏轼父子、黄庭坚、陆游的蜀道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