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10
如何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解完这一题后 , 认真想一 想 , 弦长恰 好等 于通经 时直 线有 3 条。若弦长不等于通经 呢?这样 的直线又 能作几 条呢?通 过反 思, 认真推究 , 原来这个题 目有这样规 律 :
当 o<b 时, 则: ( 1 ) 弦长 l A 曰l > 骨 直线恰有 4 条
1上的点与定点 ( 2 , O ) 连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 4 ) 弦长 l A B I =
Ⅱ
静 直 线 恰 有 1条 ( 5) 弦长 I A B I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变式三 : 求 函数 Y=
的值域 。可 以看作抛 物线 y=
, ' L 2
上的点与定点 ( 2 , O ) 连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的看法。 新课程强调 , 教学 是教 与学 的交往 、 互动、 师生 双方 互相 交 流、 相互 沟通 、 相互启发 、 相互补 充的过程 。对 教学而 言 , 交往 意
一
总之 , 数学是一 门思维学科 , 尤其是 理性思维 。要使学 生学 好数学 , 做题 固然重要 , 但绝 不是多 多益善 , 解题 后 的“ 回顾 ” 与 “ 反思 ” 有时 比解题本身更为重 要 。所 谓 “ 不思 则无 , 深 思则 远 , 远思则宽”,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题后 再分析 、 再思 考 , 不 仅有 利于知识 的归纳与规 律 的形成 , 而 且能 优化 学生 的数学 认 知结 构, 提高思维 能 力 , 促 进 知识 向能 力转 化 , 使学生“ 乐学” 、 “ 会
1k 2
l A l < Ⅱ _ u 铮 直线恰 有 2条
( 4 ) 弦长 l A B I =2 a 甘 直线恰有 1 条。( 5 ) 弦长 I A 曰I <
如何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如何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作者:周剑鹏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4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何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地解放。
例如:我在讲授《青山不老》时,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为的转换,由教学中心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现师生平等。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必须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符合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创新教育观念。
在实践中要做到科学使用新教材,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
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处理教材,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学生关系处理方法
教师学生关系处理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然而,教师学生关系的维护并不是易事,往往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几种教师学生关系处理方法,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1. 话题引入:教师学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学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呢?2.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点,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3. 注重平等和尊重教师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
不论学生的学术成绩、背景或其他因素如何,都应被视为独特的个体,并给予同样的关注和尊重。
只有营造一个平等和尊重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感受到安全和信任。
4.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教师应学会有效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耐心解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与自己进行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5. 鼓励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6. 设立奖励机制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
比如,设立“学习之星”、“优秀表现奖”等奖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积极表现。
7. 建立良好的纪律规则教师应该建立明确的班规和纪律,让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行为和言辞,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8. 提供个人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切实转变"只要求学对教的适应而忽视教对学的适应"的传统观念;处理好课堂教学师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课堂教学来说,对教材的处理、知识点的把握、对重点的展示、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方法的运用和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等,不同的教师是大相径庭的。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实现,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二是教的全体性,即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教的全面性,既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四是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
按照这些原则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育观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这样,教师角色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互动策略
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互动策略互动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一种积极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互动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
第一,建立友好的关系。
教师应始终保持友善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教具等,创设有趣和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注重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教学。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四,鼓励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小组活动或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指导,积极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给予反馈的时候,教师更应侧重于正面和建设性的评价,同时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六,鼓励自主学习。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应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成共享、共进。
这是积极互动,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除了相互之间的“尊师爱生”的道德关系外,更多的体现民主平等、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
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二、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
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
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
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
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举例说明,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1]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构成。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满堂灌。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讲,毕竟是外因,它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即必须通过学生个人的能动作用下的观察、思考、运用才会转化为他们的本领。
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但是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不重学,一切教学活动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学生只能是如何适应,如何受训。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要想收到明显的教学成果,该如何出来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老师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很重要的,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教师关心和热爱学生的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那么他对学习是充满自信心的、朝气蓬勃、好学好动、积极向上的,慢慢的,他们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而形成友好、团结、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让学生学会尊敬教师的感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
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
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
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这样,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你,必然喜爱你所教的语文课程。
如果你能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这样,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你,必然喜爱你所教的语文课程。
如果你能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
教师要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在课上要营造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宽松,愉悦,师生之间极具亲和力,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矛盾
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矛盾从教育史的发展来看,这对矛盾与生俱来,形成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罗杰斯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两种尖锐对立而又影响深远的理论。
但这两种理论都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存在,即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教师与学生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都片面地强调矛盾的某一方面,忽视矛盾另一方面的存在。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统一。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教材、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其实质是构成教育关系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过程。
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应当看到,教师和学生是对立的,他们所处的地位、任务是不同的:教师是教学资源的优先占有者,是教学的指导方、学习的促进者,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学生是知识的未知者和后知者,是教学的被指导方、学习的发现者。
但教师与学生又是统一的:首先是目标一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其次,教师的“教”必须在学生愿“学”、会“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有效,否则,教学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同样,学生的“学”也只有在教师必要的“教”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否则,学生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如何“学”?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通过师生间(也包括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即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课堂教学即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和谐课堂就是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统一中构建。
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
高效课堂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有很多,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正确处理好以下十对关系。
1、老师与学生:高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作用,当然就要求给学生一个安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民主平等,老师在课堂的舞台上不再是权威,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伙伴,这样学生在求知的路上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这一点其实不难,只要老师心态转变了,放下架子,敢于和学生做朋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老师自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决不是说这一点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点是整个课堂关系的基础,没有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2、老师与教材:老师是活的,教材是死的,看似没有关系,但在一定的情况下死和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理不好,老师是死的,教材也是死的。
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老师是活的,教材也是活的,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克服惰性和惯性,同时克服教材的霸权主义,实现呈现内容和方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这一点很难,不是老师一日之功,但我们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比方说统一使用学案等等,使教材活起来。
3、老师与老师:老师与老师的关系是个问题吗?难道我们老师整天不是一团和气吗,但一团和气并不能说老师与老师之间没有问题,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没有刻意的统一下是千差万别的,不说有的背道而驰,但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观念和实施策略有矛盾是不为过的,而这种矛盾足以抵消高效课堂的高效,可见有老师与老师教育观念和策略上的矛盾,高效就无从谈起。
4、课堂的动与课堂的静:一味的动,必然使课堂浮躁,失去应有的深度,一味的静,也必然使课堂如同一潭死水,失去生命和活力。
动与静和谐统一,方可实现课堂的高效,什么时候动,需要学生交流,需要展示时;什么时候静,全班需要一个声音时;需要安静要保持绝对的安静,需要交流就要人人都迸发出讲解和倾诉的热情。
这一点没有什么难的,规则,只需要规则,但规则引领,以至形成习惯就很难。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不断地和学生交往,有些学生偶尔会和老师发生争执。
要处理好这一矛盾,老师与不同的同学要做好巧妙交往。
一、对待学困生要和对待优秀学生一样付出关爱。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需求。
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因为他们常常受到别人的冷淡甚至歧视,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的脾气一般比较倔强,而其内心往往脆弱、敏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学困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思想上的问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
学困生违纪、犯错误的频率比较高,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也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工作方法,遇事三思而后行,能主动对学生赔礼道歉,或不失时机地先表扬后指出不足。
这两种方法都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理解老师;有利于教师和学困生缓和矛盾冲突,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对待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应掌握分寸。
大家都知道,对于优等生,我们往往会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扬,上课认真听讲进行表扬,考出好成绩进行表扬,做了好事还是表扬。
他们从没有被老师批评过,认为自己是全优学生,所以,平时在生活上如果遇到了挫折,就会承受不了。
我认为,作为老师,对于优等生的表扬也应该是有些分寸的。
第一,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可以防止他们因受表扬过度,而产生骄傲心理。
第二,如果对某个优等生表扬过度,或太频繁,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班里的学生就会孤立他,有时候其他孩子还会联手欺负他,这样就会对这些优等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产生心理压力。
所以,对优等生的表扬要适度,更要注意方法。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优等生也有缺点,对他们的缺点,我们也应该及时指出,不能因为他们是优等生而放过。
只有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对待特殊学生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
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要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一、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器。
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
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因为再适宜的温度也不会把石头孵出小鸡来。
教师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能起多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如何。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习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它包括知、情、意、行等多种心理成份。
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认知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这些积极因素的参与学习。
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充耳不闻,这讲就等于零;教师布置阅读,学生置之不理;这阅读方法也就失灵。
另外,很多操作性的练习、思考,都需要学生的实践,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环节都是不能完成的。
总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
教学管理中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管理中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之,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则可能阻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那么,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不能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要展现出关爱与尊重。
关爱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包括关心他们的生活、情绪和身心健康。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鼓励。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与自己的观点不同,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要创造机会与学生互动。
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班级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学习需求。
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
对于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教学中,要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
例如,在制定班级规则、组织活动等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决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因学生的诸多过错而烦恼,如上课捣乱、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上顶撞老师、打架斗殴、损坏社会公共财物等,面对学生不佳的表现,作为教师的你,怎样处理呢?是罚站、让写检查,还是进行棍棒教育呢?效果怎样?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面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过错,我更多地采取了宽容、谅解。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孩子。
我一直有着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允许孩子犯错。
”只要他犯的错误没有损害到他人利益,那就都有挽救的可能。
面对孩子们的过错,请少一些责备、谴责、批评,多一些关爱、帮助、呵护,我们不妨问问孩子犯错的原因,多告诉他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只要我们对孩子“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我想孩子会亲近我们的,这也能够使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我们尤其不要看不起差生,差生上课容易捣乱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事情做,老师讲授内容他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所以选择了捣乱。
这时作为教师的你,就有必要关注一下他们,可对他们布置一些他们能解决的练习题来做,并找小老师批改他们的作业等。
他们有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后,自然也没有时间捣乱了,教师上课既感到轻松愉快了,差生也与老师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一步了。
还有就是,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与学生相处,如与学生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玩一些他们喜欢做的游戏,勤过问他们的学习,孩子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教孩子,那么即使再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我们手里也能成为可塑之才。
如何处理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
如何处理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新世纪下的物理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我们学校倡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自合学习除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活动,逐步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问质疑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及表达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幸福,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赢家”。
是我们学校的宗旨。
因此,学校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倡导教师以导学稿为载体,统一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以导学稿为载体进行自合学习。
从导学稿的使用,到自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计划措施,实施与步骤。
经过了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艰难探索,终于走出困境,形成了我们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摸式,先学后教是导学稿的最大特色,那么如何处理先学后教的关系呢?学生学习第一步:自主学习首先看“先学”,不是让学生没有目的的,简单的看书某某页,而是教师预先在导学稿上设计好有层次性的,具体的预习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学习课本独立完成预习题目,是一种有任务性的自学过程。
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例题的练习,动手操作,查阅资料,记录疑难等等。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掌握一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也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已会,哪些还一知半解,哪些根本不会;同时还为进入小组交流互助互学做好铺垫。
如:我们的物理复习课,在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要复习这一章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用铅笔把自己会做的先写下来,不会的再自找答案,用蓝色笔写,自己解决不了的空下,在后面的环节进行小组交流。
这样学生已经会的知识一目了然,不会的知识也很清楚,后面的学习就有一定的目的性,会的知识也可以在后面的交流环节向其他同学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已成为了老师们的共识。
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却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上周四年级一节<确定位置〉研讨课中,老师创设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密切的情境来展开教学,就连练习的设计也没有脱离生活实际,这一出发点本来是好的,可当一节课下来,在总结反思中,学生谈收获时还仅停留在生活层面,没能上升到数学的高度,让人感觉整节课的数学味不浓。
因此我们今天教研组研讨的话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远远地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以后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不能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而要能有效提升,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一过程。
因此通过研讨我们达成了共识:“数学味”需要“生活昧”的调和;教学中“数学昧”要浓于“生活味”;逐步用“数学味”淡化“生活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