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态功能技术在微污染水体水库水质提升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

合集下载

常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常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修复恢复技常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术技术功能目标污染物适用性成本成熟度可靠性二次污染和破坏曝气增氧技术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净化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有机污染物在污水截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为解决河道水体的有机污染问题而进行人工充氧;在已治理的河道中设立人工曝气装置作为应对突发性河道污染的应急措施。

设备简单、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见效快、操作便利、适应性广,但河流曝气增氧-复氧成本较大。

该技术在国外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国内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小河道治理中使用过外,尚未在大规模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

非常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

对水生态不产生二次污染和破坏。

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利用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和植物根系附着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效进行水体修复。

总磷、氨氮、有机物等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原位修复,受植物的季节性影响严重。

投资成本低,运营成本高。

技术相对成熟,国内有一定的应用案例。

技术可靠。

部分植物有造成生物入侵的风险。

引水冲污/换水稀释技术通过加强沉积物-水体界面物质交换,缩短污染物滞留时间,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标,死水区、非主流区重污染河水得到置换,改善河道水质。

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适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通常作为应急措施或者辅助方法。

需要耗费大量优质水资源。

引水工程量较大,费用较高。

在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有所应用,对于污染严重且流动缓慢的河流也可考虑采用。

技术可靠。

没有从根本上去除污染物,增加了河道的水体,对下游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污染物随着水流进入下游,将影响下游的水质和负荷。

底泥疏浚技术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消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稀释。

氮、磷、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湖泊和河流外源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否则无法保证疏浚效果的持续,也就无法达到改善水质与水生态的目的;疏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局部区域重点疏浚,优先在底泥污染重、释放量大的河段与湖区开展底泥疏浚;需与生态重建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水资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水域生态修复技术1.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将污染的水体通过过滤和生物作用进行净化的技术。

通过设置人工湿地,可以模拟自然湿地环境,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水质得到改善。

人工湿地技术不仅可以处理污水,还可以改善河湖水环境,增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恢复和改善河湖本身的生态系统,实现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该技术主要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水生生态工程修复、水工修复等。

水生植物是河湖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植物的吸收和生物作用,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

3.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通过光催化剂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产生高活性自由基,分解有机污染物和杀灭微生物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可控性强等特点。

在水环境治理中,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浓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效果评价指标为了更好地评价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需要明确有效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评价指标:1.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评价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常用指标包括水的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

2.水动力学指标水动力学指标是评价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指标包括水深、水流速、水位、水温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水环境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

3.水生态指标水生态指标是评价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效果的综合指标之一,常用指标包括水生植物丰富度、水生动物种群多样性、水环境景观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4.经济、社会指标经济、社会指标是评价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效果的重要补充指标。

常用指标包括修复成本、社会效益、应用前景等指标。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如今,我国河道污染严重,各项行业的发展对河道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理。

本文论述了我国河流治理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1.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通过对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原生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体进行有效的净化,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态治理技术在治理水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该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进行污染控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水体生态的有效恢复。

2.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2.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转化,以达到净化水体、恢复水体生态的作用。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单一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对水体的修复。

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素对河川生态修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水体中有机物、无机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过滤等处理,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动物再生技术主要是利用动物群体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吸收和降解,以改善水质。

技术人员可以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极具抗性的鱼类和昆虫,利用它们的食物链,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或通过降解来提高水质;微生物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与植物和植物的共生微生物,来净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技术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在河道内饲养水兽,提供适宜的微生物繁殖条件,并利用微生物吸收水中的氨、氮、磷,使水体得到净化。

2.2生态岸坡技术为了恢复水体的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被破坏、被污染的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由传统的防洪工程向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在管理理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采用生态岸坡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河床的环境,例如:用降缓坡岸代替垂直坡岸,在缓坡岸上种植树木,选择具有高根系的植物,并加固堤岸结构,避免河道被河流冲刷,从而保证堤岸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

水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及其应用

水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及其应用

水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及其应用水是生命之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的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概念水生态系统修复,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恢复或改善已经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使其具有恢复自身生命周期、维持生态平衡及生态功能的能力。

水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具有全局、长期、系统性的大工程。

二、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系统集成、治理措施、长效管护和公众参与等六个方面。

1.生态优先:遵循“水生态优先、发展第二”的原则,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优先于经济发展;2.科学规划:在水生态系统修复中采用科学化的规划方法,以确保修复效果达到最大化;3.系统集成:综合应用多种修复手段,形成系统的修复措施;4.治理措施:针对修复的具体问题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水生态系统再次受到破坏;5.长效管护:建立长效的水生态系统管护机制,确保修复效果持久;6.公众参与:促进公众参与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破坏的认识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意识。

三、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植被恢复、湿地建设、修复河道、水污染治理等等。

1.植被恢复:植被可以减缓水土流失、减少水污染和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能够吸收水中营养盐和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生物质,从而减轻水中营养盐和有机物的负荷。

2.湿地建设:湿地作为水生态系统的“肾脏”,具有过滤水质、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等多种生态功能。

湿地建设既可以改善水质,又可以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修复河道:河流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河道的河势调整、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

4.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环节。

应采取顶层设计、治理标准化、源头控制、整体治理等手段,防止污染物滞留和累积,保证水体清洁、透明和健康。

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方案

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方案

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及意义1.1 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问题日益严重,致使许多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生态环境急需修复。

水生态环境修复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2 项目意义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水环境质量,减缓水资源枯竭和污染现象,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生态环境修复可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

同时,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可保护水源地,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为人民提供清洁的生活用水。

二、水生态修复工程总体布局2.1 目标和原则根据水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和要求,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

本项目的实施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公众参与。

2.2 工程内容(1)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内容包括:水环境治理、河道整治、湖泊修复、湿地保护、水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2)水环境治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改善城市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负荷。

(3)河道整治:加大对河道的维护力度,保持河道通畅,美化河道环境,提高河道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4)湖泊修复:加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湖泊的污染负荷,提高湖泊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5)湿地保护: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维持湿地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6)水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水生态保护区,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

2.3 建设规模与安排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统一规划,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安排如下:(1)水环境治理:计划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治理城市和工业废水。

总投资5000万元。

(2)河道整治:计划对6条主要河道进行整治,美化环境,提高水质。

总投资3000万元。

(3)湖泊修复:计划对3个重要湖泊进行修复,提高水质和生态功能。

总投资2000万元。

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1. 引言水库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利用工程,但长期以来,水库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库生态环境,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和工艺来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发展。

2. 新技术的应用2.1 生态岸线技术生态岸线技术是一种通过复建和保护河岸的生态系统来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的方法。

通过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植被,及时对生态岸线进行疏浚和植被更新,可以有效促进水库的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2.2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湿地修复、水体水质净化、径流控制等。

湿地修复可以将湿地与水库连接,让湿地充当水质净化的天然过滤器,有效改善水库的水质问题。

水体水质净化技术通过植物修复、生物调控等方法,可以提高水库水质,减少富营养化等问题。

径流控制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径流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3. 新材料的应用3.1 生态材料生态材料是指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材料。

在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中,可以使用生态材料来修复和建设湿地、生态岸线等。

生态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环保性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

3.2 水质净化材料水质净化材料是用于改善水质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中。

例如,活性炭、陶粒等材料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改善水质。

利用这些新材料,可以有效净化水库水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新工艺的应用4.1 生态护岸工艺生态护岸工艺是一种结合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的岸线生态修复工艺。

通过采用适合不同水库的工艺,例如施工浇灌、植被栽培、石块摆放等,可以使水库的岸线恢复原始生态环境,保持岸线稳定性。

4.2 颗粒生态过滤工艺颗粒生态过滤工艺是利用生物颗粒为主要载体,结合微生物的附着和生化作用,对水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和降解的工艺。

通过这种工艺,可以高效地净化水库水质,改善水库生态环境。

5. 结论水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对于保护水库生态环境、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的吸收、降解、沉淀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目前,在城市、工矿企业和农村等地广泛应用了人工湿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供生态位和栖息地。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技术,通过构建植物修复带或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已在城市河道、湖泊、水库和养殖水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鱼类修复技术鱼类对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排泄废物等方式,改善水体的生态平衡。

目前,一些水域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已引入了适宜的鱼类进行水质修复和生态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技术深化和创新随着对水环境修复需求的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深化和创新。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水生植物,提高其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开发新型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等,将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 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城市等项目中,将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农田、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与环境治理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全面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与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1. 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微污染水源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饮用水安全的关键因素。

微污染水源水指的是受到轻度污染,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水源,如含有微量有机物、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地表水、地下水等。

研究和发展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对于保障我国饮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文章将介绍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及其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将重点分析当前国内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各类处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文章还将探讨新兴技术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如高级氧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膜技术等。

本文还将对未来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微污染水源的定义与特征微污染水源是指水质中存在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但因为污染物种类繁多、毒性较大或难以降解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的水源。

这类水源通常包括经过初步处理的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定义上,微污染水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其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等指标低于常规污染水体,但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药物残留、激素等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的污染物。

污染物种类多样:除了常规的有机物、无机物外,还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药物残留、个人护理产品等新兴污染物。

污染物浓度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较低,难以通过传统的监测技术进行检测。

污染物毒性大:微污染水源中的某些污染物虽然浓度不高,但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

污染物难以降解:部分污染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难以通过自然降解或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去除。

影响范围广:微污染水源可能影响到饮用水安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多个方面,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成为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而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水体污染治理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一、生态修复技术概述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调节和改善自然环境,恢复和维持正常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布局,以达到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发展的一种技术。

其特点主要包括自然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目前,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环境治理中。

其主要方法包括沉积物处理、水质净化、生物修复等。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 沉积物处理沉积物在水体中是重要的载体,存在的污染物质可以长期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客观经济利益。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沉积物处理,将其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和吸附,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净化和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2. 水质净化水质净化是指利用生态系统过滤和吸附污染物质的能力,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或转化的一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水质净化可以达到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

在水质净化中,植物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植物在生长期间会设置一种自然过滤系统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在处理过程中排放出氧气,这种过滤系统也常被称为“绿色过滤器”。

利用绿色过滤器处理垃圾堆场、化工厂等工业废水情况,经实验后表明: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削弱或消除,达到治理水质的目的。

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净化、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来达到治理水体、土壤等环境的目的。

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采用微生物、水蚤、水藻、龟鳖等生物制品,适当引进、培育和利用这些生物,以充分发挥其分解和吸收污染物质的能力,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为高效、低毒的物质。

同时,生物修复还可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采用一些适宜的水草和棕榈状植物,形成海上森林,以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3-02-16T06:00:18.049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24期作者:郭晓凯[导读]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并且这些生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河道是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繁琐的工程,需要根据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和需求,选择最科学适宜的修复技术,针对污染水环境加以治理。

我国河道污染的成因各式各样,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如工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水,养殖业对下游河道影响等。

因此需要及时采用科技化、先进化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这项技术对于我国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有效展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引言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并且这些生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水中的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水中各种生物的特性,在水体中进行有计划地培养水生生物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保证水质的一种水生态治理技术。

这种技术的成本较低而且治理的效果比较好,对于河道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

1河道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1河道缺乏行洪能力当今社会,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河道行洪及生态空间被挤占现象屡见不鲜,而随着城市大量建筑平地而起,城市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的水土及建筑垃圾大量涌入河道,使得河道淤积日益严重,进一步缩小了河道的行洪断面,建筑用地的扩张使得用于流域集雨的绿化用地减少,硬化地面使得径流系数增大,降雨汇至河道的用时随之缩短,给河道行洪带去了更大的压力,而城市的更新对河道的防洪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防洪标准欠缺,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1.2生态环境恶化地表径流会将城市中出现的污水冲刷到河道内,会增加河道底部的污染物,使得河道水质恶化,最终会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摘要:河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区域,污染严重时会出现河床失稳现象,甚至会破坏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

河道水环境治理属于水环境保护中特殊性的工程,需要立足整体,综合利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以往是以水环境改善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以污染物控制、生态系统平衡性提升为切入点,制订水环境改善方案,然而此种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理成效。

为此,水环境保护中可选用综合治理方法,结合水环境健康情况,构建水动力模型,通过多方位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科学应用,在动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同步应用下,取得理想的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效。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保护;应用引言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工业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飙升,水资源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污染,给水资源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情况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应被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得到充分的关注与监督。

在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成效,使河流水质状况得到更好的保障改善,所以相关部门应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生态修复技术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其应用效果。

1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动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原生动物可以共同构建出一个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在使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来消除消减或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水体环境,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这一技术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有关研究表明,在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源头着手,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使水体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2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1河道水污染控制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对于河道上游进行截流处理,在治理过程中应用土工膜聚酯纤维对水体进行导流控制,在河道距离河岸5m的位置设置隔离膜,并进行综合调控。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某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评估报告

某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评估报告

某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评估报告摘要:水库是人类为了解决饮水、灌溉等水资源需求而建设的重要工程,但是由于长期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库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修复水库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质,保护生态系统,本报告对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一、背景水库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源,但由于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活动,水库水质逐渐受到污染,导致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为了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进行水生态修复工程是必要的。

二、设计目标1.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减少藻类水华的发生。

2.提高水库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3.保护水库周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三、设计方案1.水库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水库附近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周边农业和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生态复育工程:在水库周边设置湿地和湖滨带,种植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体中过量的养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3.生态鱼类放养:根据水库现有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特点,合理放养适宜的鱼类,维持鱼类种群平衡,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水库周边农田的管理,推广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输入。

四、评估结果根据初步设计方案的评估,预计该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水库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

具体评估结果如下:1.水库污水处理厂建设对于降低水库污染负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废水的排放,对水质改善有积极影响。

2.生态复育工程能够增加湿地和湖滨带的面积,增强水库周边的生态功能,有助于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生态鱼类放养可以增加水库的生物多样性,促进鱼类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于水生态修复具有积极作用。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水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农田管理,减少面源污染的输入,对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五、风险分析2.工程可行性风险:水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需要合理分析技术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

3.恢复效果风险: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恢复效果需要时间验证,可能存在恢复效果不明显的风险。

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

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

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是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从韩国河川环境综合技术研究所引进的环境友好型水环境治理新技术,运用净魔方河湖水环境原位修复技术净化水体水质,且采用倍特生态清淤技术抑制底泥中的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通过这两项技术的协同作用,全面修复河湖水环境。

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可用于河流、湖泊、水库、饮用水源地等流速较低水体的水质改善及内源污染控制。

处理效果不受季节、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施工时无需修建构筑物或使用大型设备;施工周期短,治理成本低,处理方式为一次性施工。

治理后,主要污染指标COD、BOD、NH 3-N、TN、TP、SS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8%、98%、98%、95%、99%、98%和97%,每年消减底泥10~25cm。

若外源污染较严重,可根据需要进行强化治理,维护费用一般为初次治理的10%~30%,维护频率1~2年1次。

底淤泥的分解和沙化,抑制内源污染,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

快速、简单、治理周期短。

具水体景观和水质净化功能。

◎ -策划编辑- 唐湘茜 万艳雷 谢红忠 徐成剑 熊光城 谢晓靓 陈 浩6Promotion水生态原位协同修复技术已先后在中国、韩国、日本实施了100余项工程,处理对象广泛,包括饮用水源地水库、湖泊、河道、景观水池、生活污水、核污染水等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的水体,均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宜昌市天福庙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示范工程治理前,水库内为微污染水体,时常有氨氮、总磷超标的现象。

项目选取靠近岸边一块水域作为示范工程开展地,使用小型船只进行修复材料喷洒工作。

治理后,与未治理区域对比后发现,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质指标得到改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湿地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项目 氧化塘长年接受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生活废水,塘内水体属高盐高碱水体,呈黄褐色、水质指标超标严重、透明度极低,内源污染问题突出,无沉水植物生长。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摘要:水生态保护工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治理项目。

本文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究了相关技术内容与优化途径。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修复;应用引言在进行水环境修治时,相关单位需要对具体的治理理念进行有效更新,积极践行修复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修复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治理干预营造健康、和谐的水环境,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健康,有效的降低污染程度,从而支撑生活等其他各个方面的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相关单位需要本着多元修复的原则,对污染控制的方法、技术路径进行有效的明确。

1、水生态修复意义相关分析一般来说,相对健全的水生态系统不但要拥有足够的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还需要具备相应数量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其中水生态修复技术表示的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培养的措施来实现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从而发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的意义,完成水体净化的根本目标。

现在这一技术措施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量的使用,不但是因为其拥有投资成本少以及应用效果好等长处,同时其工作成本也比较低,依照实践研究表示,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前要落实污染源控制工作,同时融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发挥水环境治理功能。

如图1 所示,现在我国水环境治理观念也开始从传统的防洪往安全生态方向发展,水环境治理观念获得了创新发展,逐渐致力于采用生态型的治理方式。

这些措施都可以全面保障水环境治理的安全性。

下面将对具体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2、水生态问题可用水资源量缩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季节、气象及水文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市中的水面率缩小,水面率作为一个动态数值,完成了对城市中水域功能的有效测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中的占地规模及人口规模呈现出不断增加发展趋势,但是水面率却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城市中的水面率情况进行研究可知,具有动态性及地域性等特点,我国不同地区的水面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水面率高,北方地区水面率低,东部地区水面率高,西部地区水面率低等情况。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摘要】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功能,其工艺技术包括生态浮床、河道缓冲带、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人工湿地等等,在进行方案的设计中要先掌握工艺的应用原理和实施步骤,了解其优点与劣势,综合进行选择,确保其应用具有可行性,才能真正发挥应用的价值与效果。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实践应用水生态修复指的是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的生态修复工作,是为了改善水质与自然水文的过程,恢复水域形态、地貌特征等生物栖息地,也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确保生态更健康,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而在治理水环境所应用的技术中,主要包括河道缓冲带修复、湿地修复等等,前者是结合沿河生态景观打造而进行的修复,需要综合考虑到河面原污染隔离与削减的情况,后者则是以不同类型的湿地对入河的污染物进行削减,确保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再从生物系统的角度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形成原有的食物链。

1.水生态修复的基本处理工艺分析1.1生态浮床该工艺是根据生态系统学的相关原理,选取环境友好型的材料在水中搭建水生植物培养和成长的环境,集合生物动力学及无土栽培,把陆生或者高等水生植物,用高分子组成材料等作为载体,在受污染的水体中进行种植。

生态浮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净化水体;提供鸟类休憩和鱼类产卵的场所;减少风浪,保护水域堤岸;美化水域景观[1]。

1.2底质改良河道底质改良是指通过添加具有物理活性、化学活性或者生物活性的药品,降低河涌水系中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悬浮物等)的量,从而使水体更适合生物生境构建的需要。

底质改良也是缓解目前清淤后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河道底质改良通常以清淤及使用改良剂的覆盖来达到目标,在河道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既可以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疾病的发病率,促进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河涌生态景观效益[2]。

生态修复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补水 人工增氧
生态工程
底泥疏浚
公伯峡水电站给中下游河道补水
生生态态修保复护技与术水在景河优流化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补水 人工增氧
生态工程
底泥疏浚
主要原理:
增氧是近年来污染河流中一种应急方法,尤其对城市
水环境的整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由于城市河流污染类
型大多属于有机污染,而水体的黑臭有事无氧时厌氧菌的
河道补水
人工增氧
生态工程
底泥疏浚
桑基鱼塘示例图片:
生生态态修保复护技与术水在景水优体化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补水
人工增氧
生态工程
底泥疏浚
:生态工程原理应用——污水自净系统
生生态态修保复护技与术水在景水优体化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补水
人工增氧
生态工程
底泥疏浚
主要功能:清除河湖水体中的污染底泥,清除污染水体
聂坚 09级环工一班 200940408114
生生态态修保复护技与术水在景水优体化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前言:
目前我国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超过6O%的河流、湖泊 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水 生态修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 体污染治理这个方面发展较快。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是 生态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含义是根据水生生态学及 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修复 ,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 的一种技术措施。
原则:
❖ 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原理: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关系,促使 良性循环系统中出现的生物种类生长。 ❖ 食物链原理:食物“网、链”维持生态平衡。 ❖ 物种多样性原理: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最稳定的。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水域和基底修复
水质的净化、污染基底的清 除和生物生息环境的构建。
河 道岸坡带—水陆交错带
从安全防护、景观、生态环 境角度构建良好的生物生息 环境
河 道缓冲带—陆域
从生态功能、防护功能、社 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等改善区 域生态景观价值。
3、河流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形态保持及岸坡修复 ‒ 形态保持(岸线形态、横断
建设及运行情况
建设前
建成后
指标
示范区浓度(mg/L)
TN
0.39
TP 高锰酸盐指数 植被覆盖度
0.078 2.7 58%
净化效果 79.9% 55.1% Ⅲ类 /
(4)滆湖湖体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工程
工程概况
滆湖北湖综合示范区:滆湖大桥以北敞水水 域。
工程规模:14 km2, 2013夏~2015年底鲢鳙 夏花1344.7万尾(约0.13 g/尾),冬片98万尾(约 133g/尾),其中标志放流5.7万尾,投放鯝鱼 17.6万尾(约125 g/尾)。在浅水区(约4km2) 增殖放流河蚌34.7万只(9.7 cm),投放环棱螺 55.6 t。
浮叶植物区
漂浮植物区
生物拦截沉降区
沉水植物区
指标 TN TP
出口浓度(mg/L) 1.96 0.14
净化效果 51.0% 49.1%
工程概况
漕桥河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总面积:2km2 核心区:200亩
建设及运行情况
建设前
建设中
建成后
指标 TN TP
出口浓度(mg/L) 1.29 0.09
建成后
净化效果 25.6% 27.6%
工程概况
殷村港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滆 湖

生态净化技术应用于河水污染治理的深入分析

生态净化技术应用于河水污染治理的深入分析

生态净化技术应用于河水污染治理的深入分析发布时间:2023-06-15T07:12:23.700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1期作者:陈春晓[导读]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城市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特别是城市河水污染问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效果不够理想。

梅州市生态环境局丰顺分局广东梅州市 514300摘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城市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特别是城市河水污染问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效果不够理想。

人们也饱受河水污染的困扰,面临着黑臭水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等,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城市良好生态形象的塑造。

基于此,国家加大了对河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关注,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探究城市河水污染处理路径时,我们应重点在污染处理技术的创新研发上下功夫。

其中生态净化技术作为较为热门的技术,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

从其在河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看,其值得大力推广。

本文主要就生态净化技术应用于河水污染治理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明确生态净化技术的具体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态净化技术;河水污染;治理举措;应用前景生态净化技术是绿色、热门的污染防治技术,在河水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大降低河水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净化技术以生态净化组合技术为依托,主要对环境基底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水质生物的强化、水生植物的恢复、水景观的科学建构等,做到污水的集成化与高效化处理,真正构建起以活水为基础,以生态净化为核心的水环境整治系统。

生态净化技术应用于河水污染治理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

1 生态净化技术应用背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程持续加快,城市河流水质污染问题为突出,引发了生态退化的危机。

当河水中耗氧性有机污染物持续增加,此时氮、磷、营养盐含量提升,使得河流水质处于持续恶化状态,黑臭水体问题突出,影响居民生活,威胁人身健康。

因此,探索有效的河水污染治理方案,找到有效的污污染治理技术是当务之急。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成为了解决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

该技术综合运用了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重建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系统,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目的。

本文将对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一、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综合治理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其原理是通过恢复和建立适宜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保护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标。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态功能和作用,恢复和建立河道的生态系统。

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善和修复河道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水流和地貌的调整。

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体进行处理和修复,去除有害物质和改善水质。

1.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生物修复技术是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修复技术:利用具有抗污染和净化水质作用的植物,建立湿地和水生植被,提高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适宜的湿地植物能够吸附和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氮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2)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具有降解和分解有机物质能力的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修复。

研究表明,适宜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减少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改善水质。

(3)生物群落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宜的生物种群,修复和建立河道的生态系统。

研究表明,建立具有复杂生态结构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河道生态系统,能够增加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水环境质量。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综合性: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能够综合利用不同的修复手段和方法,提高修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生态功能技术在微污染水体水库水质提升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发严重,以水污染最为明显。

在饮用水源地的河道、湖泊、水库等地,由于周边工业排放、农业施肥管控措施不利,导致多数引用水源地水质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因此,本文就是以舟山市城北水库为例,对以总氮(TN)、总磷(TP)等指标超标的微污染水体的水质提升为出发点,开展复合生态功能技术设计及应用,以最优方案解决微污染水体水质提升问题,为百姓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标签:复合生态功能;微污染水体;水质提升;设计与应用
所谓复合生态功能技术主要包括为跌水曝气、蓄浑放清、净化水质、水力消能及和拦截垃圾拦截。

具体是在水库的上、中、下游分别采取措施,综合利用多种原位修复生态技术,计算停留间歇时间,使水中靠自然沉降的物质发生物理沉降作用,同时采用水生态构建技术,使水生植物、藻类、微生物等吸收、吸附营养盐类物质,从而降低水库下游水体水质中的营养盐含量浓度,改善水质,以达到水质提升的目的。

1.复合生态功能的设计内容及要点
因库区底泥疏浚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并已施工,此外未纳管的生活污水处理为库区污染源头控制与管理部分,以上两部分本方案不进行工程设计。

本方案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主要针对入库溪流水质净化、库区内部水质提升及水生态构建进行工程设计。

1.1潭链系统
本工程共设置一处净化潭及跌水坝,位于中段溪坑下游,其主要设计内容为垃圾处理设计、水潭疏挖与生态护岸构建、导流墙设置、基质填放和植物栽种及落差构筑物的选择。

1.2前置功能区系统
①垃圾处理工程
考虑到来水可能携带较多垃圾和枯萎杂乱的植物。

因此,考虑在来水进库前设置隔离栅进行拦截,并通过人工清理的方式,对垃圾进行移除。

格栅主要分布于中段溪坑及王家塘溪坑入库处。

考虑采用2道尼龙网材料浮球格栅对来水垃圾进行虑除。

此外考虑到水库水位上升时,水库内部垃圾可能流入前置功能区,考虑在人字坝坝顶增设一道粗格栅。

②引水工程
考虑到城北水库主要地表径流为两段溪坑,且两处径流距离较远,为顺利实施本项目,考虑将其中一处溪坑入库口水位通过增设拦水坝进行提升,再通过管道重力流将溪水输送至前置功能区。

拦水坝作为城北水库饮用水提升工程配套建设内容之一,主要作用是在水库入库山沟新建挡水建筑物,抬升水位,埋设管道,饮水至新建的泄洪渠。

配规模小、结构形式比较简单。

本次设计拦水坝采用C25砼灌砌石,坝长6.0m,坝高1.8m,上下游坡比1:1,顶宽2.0m。

引流管的管径设置为D=200mm,管段总长度为L=206 m,并在管段中设置4座检查井和1座跌水井。

另一段溪坑引水工程中的管段布置,尽量沿着原有溪坑布置,不侵占农田。

同时由于该段溪坑的来水自上游山上流下,水中会参杂很多泥沙,所以引水工程中的检查井和跌水井要定期清理淤泥,防治管段淤积,进而影响引水过程。

③泄洪渠工程
本次新建泄洪渠长152.15m。

考虑泄洪渠的位置、地质情况、水流特征、施工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确定本次选择直立式挡墙断面。

泄洪渠的标高为32.12m,和挡水大坝的坝顶标高一样。

新建直立式挡墙型式:C25砼灌砌石重力式挡墙,挡墙压顶外边缘作为泄洪渠控制线,挡墙顶宽80cm,内外坡坡比分别为1:0.2和1:0.3,挡墙底部做40cm 厚砼基础,压顶为10cm厚C15砼,宽80cm,挡墙背填筑配合生态治理工程措施与之相结合。

④前置坝工程
城北水库原大坝是《舟山市城北水库饮用水水质提升综合防治工程》配套建设实施内容,前置坝下游为城北水库库区。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城北水库防洪标准,并参照舟山类似工程情况,确定新建大坝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0年一遇,临时建筑物度汛标准为20年一遇。

本工程属新建工程,根据《舟山市城北水库饮用水水质提升综合防治工程》及本阶段设计要求:在确定了综合防治工程方案之后,本次新建前置坝坝址拟定在城北水库库区上游,大坝长210m,坝高7.12m,坝顶标高32.12m,溢流口标高31.55m。

⑤水质净化设计
前置功能区共设计三大区块对来水进行处理,分别为沉降区块、浅水生态净化区及深水生态净化区。

在前置功能区水质净化设计过程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项目设计的前置功能区,在旱流情况下来水预计可在前置功能区滞留8.6天,在径流初期雨水水量情况下来水预计可在前置功能区滞留1.7天。

本项目前置功能区沉降区块共400m2,水深0.5m,内植芦苇等挺水植物,当来水通过沉降区块时,泥沙和其他的污染物颗粒会靠自身重力沉底,从而达到初步净化水体水质的效果。

浅水生态净化区共分两大区块即砾石床与植物滤床。

砾石床共计4000m2,有效水深0.5m,内植挺水植物。

植物滤床共计7000m2,平均水深1.0m,内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通过拦截水流作用,促进泥沙和其它颗粒物沉降。

本项目的深水强化净化区共计11000m2,平均水深2m,通过投放一定比例的水生动植物同时配设生态浮岛及水生植物,来激活凈化区域水生态系统。

1.3生态巢堤及湖滨带湿地
生态浮床由浮体、水生植物、种植篮、基质和混凝土预制块五部分组成,通过浮体拼装,形成浮床。

每个浮体中央均有种植篮,种植篮中装填基质,种植水生植物。

考虑到台风影响,浮床增设抗风浪设计,将拼接好的浮床通过不锈钢绳与沉于库底的混凝土预制块相连,起到固定浮床的作用,同时避免风浪影响造成床体侧翻。

1.4水生动物投放设计
水生动物包括鱼类(构建食物网)、底栖动物、虾类及滤食性浮游动物,它们参与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能够显著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同时也是构成完整水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

2.复合生态功能技术的处理效果
根据污染物物料衡算计算结果,可知城北水库在确保污染物源头控制的情况,经过该设计工程生态治理后,水库的水质可以达到要求的治理目标,即在水库上游人口增长及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本示范项目的实施,使主库区水体达到II水质标准(水质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且达到《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总氮年平均值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建成城北水库一级保护区水源地的生态防护体系,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

3.结语
复合生态功能技术应用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水库水质提升工程项目中,其很好的结合了当地的地形特征,解决了面源污染带来的系列问题,对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该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系统、
长期的过程,与其他管理措施、湖滨带控制措施等息息相关,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治理好水、管理好水、使用好水,才能还百姓安全、健康、洁净的饮用水。

参考文献:
[1] 边金钟,王建华,等。

玉桥水库富营养化防治前置库对策可行性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4,7(3):5-9
[2] 王道涵,梁成华。

农业磷素六是途径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与环境,2002,11(2):183-188
张有锁(1983-),男,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