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doc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复习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复习

高中历史之简明通史福清一中历史组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①分封制:奴隶社会时期以血缘为标准的地方管理制度②宗法制: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利世袭而产生的纷争③世官制:以血缘为纽带而产生的选官制度2.经济:农业: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土地归周天子个人私有)②耕作技术:刀耕火种③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兼有少量青铜器④耕作方式:集体劳作手工业:①行业:以青铜器为代表②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工商食官”商业:商人的出现3.文化:甲骨文——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①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②战争频繁,政权更迭③选官制:军功授爵2.经济:农业:①小农经济的出现②土地制度的变革: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产生③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应用——人类真正进入农业文明时期④耕作技术:铁犁牛耕⑤耕作方式:个体劳动,家庭为单位⑥耕作特点:精耕细作手工业:①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②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出现商业:①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②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百家争鸣”,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 年)【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高中历史_通史资料_(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中历史_通史资料_(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世界历史整合及阶段特征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罗马)【阶段特征】本专题主要讲述西方文明之源的古代希腊、罗马。

作为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两个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会议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成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在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包括民法典、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的人文主义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现代世界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阶段特征】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的历史。

从社会形态上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过渡时期;从世界面貌变化的角度看,是人类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的历史。

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扩张扩大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剧变。

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取得胜利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20世纪)【阶段特征】本专题叙述的是17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的历史。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治:英、美、法、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学习文档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学习文档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新版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汇编

新版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汇编

新版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汇编一、史前历史:史前历史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至约2.3-2.5万年前,此时部分区域开始出现文明的征兆,开始有了人类记录的历史。

在此期间,文明的演进主要分为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这四个时期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又有了新的进展。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它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文明特色相当显著,它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它的宗教形式也以儒家主义为主导。

封建时期有许多传统文化特征:诗词文学的流行,“五经”的重要性,家族文化的发展,礼仪和习俗的繁衍等等。

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进入世界社会经济史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是有限财产所有者拥有工厂和生产资料,享有在竞争中取胜的权力。

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外,新的文化特征也开始萌生,其中包括科技发明的大量出现,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道德纲领也日益完善等。

四、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解决了资本主义问题的新社会,它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竞争改为合作,以效率改为平等。

其特征有:社会公平、家庭幸福、尊重劳动、人人进步等。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成果,比如科技进步,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最大程度和谐共处,强调文化多样性等。

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又称“现代化时期”,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孕育出来的,特征是实现了科技介入社会,经济发展丰厚,社会民主主义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明型社会的大势正在形成。

它的特征有:科技的快速进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经济体制、社会多元化等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特征总归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特征总归纳

附录一 阶段特征归纳
4.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意识形态和价值 观要求的产物

性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
时间
14~17世纪
17~18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时代背景 出现并初步发展,新兴

资产阶级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场 手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 壮大
附录一 阶段特征归纳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 立。此后,出现了内阁和两党制,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2)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 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外国 的武装干涉,法国政体几经变化,直到颁布了1875年宪法, 共和制度才得以最终确立。
附录一 阶段特征归纳
2.三类近代企业简况
类别
性质
出现时间
外商企业
外国资本
19世纪四五十年 代
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 19世纪六十年代
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
19世纪六七十年 代
地点
通商口岸
沿海、沿江地 区
沿海地区
附录一 阶段特征归纳
3.古代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古代
近代
服饰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旗袍
饮食
3.科技文化的发展。 (1)达尔 文 进 化 论 、 爱因斯坦相对论 、 普朗克量子 理 论,是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 (2)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3)音乐、美术佳作不断。 (4)电影、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高考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总结

高考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总结

2、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总体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的时期。 【阶段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
九、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 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 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 渊源。 2.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3.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 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 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六、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 建斗争的胜利。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点复习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点复习

高三历史阶段特征点复习高三历史一统复习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1、同一时期中国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2、同一时期世界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3、同一时期中国史、世界史的联系;二、注重历史的阶段特征三、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基本史实的准确掌握(一统历史命题思路重在考察学生的教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附:必修一、必修二知识整合及各时期主要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1,必修二专题1)【历史主线】1政治史: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历史主体】教材大字的为历史主体,小字的为知识点的拓展1、政治史:早期政治制度→封建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夏启)②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③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基础、内容、核心、矛盾、趋势、评价)内容―中央:秦朝:三公九卿(职能)→西汉:中朝外朝(职能、作用)→唐朝:三省六部(职能、运作流程、作用)→北宋:中书门下,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职能、作用)→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职能、机构、作用)→清朝:军机处(最初目的、职能、作用)内容―地方:秦朝:郡县制(作用)→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制史(作用)→唐朝:节度使(结果)→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官、设通判、设转运使(影响)→元朝:行省制★特别注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经济史:①农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条件、特点、影响)、土地制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水利灌溉、水利工具、农品种、特点。

②手工业(亲,此部分只需了解,最多考1个选择题)③商业―商品经济:各时期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表现,特别注意三个时期的表现(唐朝、宋朝、明清时期)、市与城市的变迁(宋前后的变化)、特点;④资本主义的萌芽:(原因、时间、地点、特征、缓慢发展的原因)⑤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原因、表现、影响)、海禁(原因、影响)、闭关锁国(原因、影响)1、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 年9月)1840-1860: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60-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1927-1937: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3、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5、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7、解放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试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45---1949年的阶 段特征。
政治: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国家由和平走 向战争;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争。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国民政府恶性通货 膨胀;战争摧残;中国经济接近崩溃。 思想: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2、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政治、经济、思文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 阶段特征。
政治: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 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洋务 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 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 务运动的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 新派提出维新思想。
5、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27----1937 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总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政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中国共产党 开展武装反抗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道路的开辟;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 华局部开始。 经济: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民族工 业进一步发展;但整个中国经济是“基础差,底 子薄”。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 1919---1927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 政治: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十 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 作,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经济: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民族工业萧条。 •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毛泽东 思想萌芽。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备考知识点解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时期的中国)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备考知识点解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时期的中国)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备考知识点解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本期历史分期1、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在万岁山吊死,共276年的历史。

都城先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2、清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的后金,后金的都城先在赫图阿拉,夺取明辽河以东地区后又迁到了沈阳。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此后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整个清朝的历史以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后期属于近代史的范畴。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1、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明熹宗,明神宗,明崇祯帝。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以上为清朝前期的皇帝;清朝后期的皇帝是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共五帝。

2、文臣武将:张居正,于谦,郑和,戚继光,俞大猷,魏忠贤,朱常洵;戴名世,郑成功。

3、农民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4、少数民族首领:也先,俺答汗,葛尔丹,渥巴锡;努尔哈赤;大和卓,小和卓;五世达赖,五世班禅。

5、民族关系:蒙古族(两次发生分裂),“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互市,呼和浩特;八旗制度,后金,满洲;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回部,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藏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册封,驻藏大臣。

6、西方列强:葡萄牙,荷兰,俄国。

7、政治:废丞相,厂卫,八股取士,三司,迁都北京;陕北起义,均田免粮,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山海关之战;军机处,文字狱,内阁,六部,理藩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

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太学出现、察举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具体史实】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2、经济: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

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

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