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竹文化课程纲要
幼儿园教研活动竹文化(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坚韧、谦虚、高洁等美德。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竹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我们幼儿园决定开展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用途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幼儿对竹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
4.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活动内容1. 竹子知识讲解教研活动开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用途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让幼儿了解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竹子对环境、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
2. 竹子手工制作教师带领幼儿利用竹子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竹灯笼、竹扇等。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通过亲手制作,让幼儿感受到竹子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3. 竹子绘画比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竹子绘画比赛,鼓励幼儿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竹子。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形态、色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幼儿的创作才华。
4. 竹子故事分享教师讲述与竹子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竹子姑娘》、《竹林七贤》等。
通过故事分享,让幼儿了解竹子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
5. 竹子舞蹈表演教师编排竹子主题舞蹈,让幼儿在舞蹈中感受竹子的优美姿态。
在排练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的舞蹈素养。
6. 竹子环保宣传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竹子环保宣传活动,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周期、生态价值,以及如何爱护竹子。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公益心。
四、活动评价1. 幼儿对竹子的了解程度2. 幼儿在手工制作、绘画比赛、舞蹈表演等方面的表现3. 幼儿在故事分享、环保宣传等环节的参与度4. 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收获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幼儿对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负责人:吴培华执笔人:钟华伟*一、课题研究背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义!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迥然不同。
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性、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
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
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
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课题界说本课题以“竹”为主体,开展“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它不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开发校本课程并。
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依托竹海资源,通过“竹文化”的探究与实践开发出一套适合庙下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2、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3、培养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四、研究过程(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
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
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
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
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其他课题组成员:方忠伟唐美卿童丽贞工、提炼。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负责人:吴培华执笔人:钟华伟*一、课题研究背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义!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迥然不同。
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性、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
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
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
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课题界说本课题以“竹”为主体,开展“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它不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开发校本课程并。
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依托竹海资源,通过“竹文化”的探究与实践开发出一套适合庙下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2、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3、培养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四、研究过程(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
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
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
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
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其他课题组成员:方忠伟唐美卿童丽贞工、提炼。
《竹文化》课程标准
《竹文化》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议课时数:72制订人:审定人: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竹文化读本课程是成都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地方特色专业课程,是学生从事地方导游服务岗位工作所需掌握的一门特色课程。
其功能在于让学生在熟悉竹类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长宁竹景观、竹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能把竹文化等地方特色融入在导游讲解。
本课程是学生将所学的导游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导游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与《导游实务》《模拟导游》《成都景区解说词》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课程任务竹文化读本课程的任务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讲解知识、讲解方法、导游技能;具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继续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创新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中职学校是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在全城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职业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分别对应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旅游+”知识创新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旅游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整体。
旅游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它必须与专业相结合,与岗位相联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面向的主要是服务工作岗位,负责为客人提供讲解服务、生活服务等旅游服务,它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素养、交际素养和审美素养。
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要求导游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讲、会讲。
作为一名导游专业学生,首先必须能讲,能讲是建立在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它不仅包括对景点景区的讲解,还包括旅游活动中与游客的正常交流、沟通;其次是会讲,会讲是语言素养较高层次的要求,俗话说“天下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会讲要求导游专业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语言,通过语音、语调的处理让原生态的讲解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游客。
竹文化的课程教案
竹文化的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竹文化的奇妙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竹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重要性。
2. 掌握竹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对竹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2. 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竹文化的艺术表达和创新。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竹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应用案例。
2. 竹制品样本和图片,展示竹文化的艺术表达。
3. 制作竹编DIY工具包,供学生动手体验竹编技巧。
4.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些竹制品和竹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竹文化的兴趣。
2. 导入竹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竹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主体:1. 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20分钟)a. 介绍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分享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c. 展示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和影响。
2. 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5分钟)a. 分享竹制品在建筑、家具、工艺品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b. 引导学生思考竹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c.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制品的使用和体验。
3. 竹文化的艺术表达和创新(30分钟)a. 展示竹编、竹笛、竹刻等竹文化的艺术形式。
b. 分享竹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案例。
c. 分组活动: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竹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展示。
结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2. 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竹文化。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2. 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创作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竹文化相关的展览或工坊。
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竹编或其他竹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
3. 设计竹文化主题的小组研究项目,进行深入探索和分享。
“竹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竹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课程研究的背景1、新课程的实施呼唤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审视我们国家在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而知识的掌握又过于依赖于识记,所以学生在动手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明显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了国家课程,但是仅凭每星期的两节课,我们能做些什么?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另外,从教师层面来看,目前我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淡薄,更缺乏实践经验,在这些方面我们有需要也有必要进行课题研究。
2、农村学生成长渴望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地处象山半岛西部山区,学生主要是当地的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
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区孩子见多识广;另外在这些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占到了全体学生的73%,她们从小就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另外,我校20%的留守学生和10%的外来民工子弟在生活中也缺少锻炼,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些都需要训练和提高。
为此,我们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脱离自然、社会生活的现状。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增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目前,青少年儿童校外文化阵地缺乏,活动内容单一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导致一些青少年迷恋网吧、沉迷上网,甚至在社交中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引诱而走向歧途,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据象山日报记者反映,他们在长期的暗访和随机采访中发现,有7成的少年儿童认为,现在可供玩耍的地方越来越少,他们的课余生活都在家里或有偿培训班里度过,生活枯燥乏味。
“相约竹文化”具体活动实施方案
“相约竹文化”具体活动实施方案一、项目概要“相约竹文化”项目,以当地的竹文化为依托,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实地赏竹、观察竹艺品、诵读有关竹的诗词佳作,进而学习竹的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品格。
此项活动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竹艺品,扩建竹文化室。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实地赏竹、画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收集或自己创作竹韵诗词佳作,举办书写大赛,提高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能力和上网技能。
第四阶段:举办竹韵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五阶段:教学生编制简单的竹制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六阶段:成立器乐组合,教学生吹奏竹笛、竹箫。
“相约竹文化”,通过六个阶段的活动,传承竹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实施方案(一)赏竹:三四年级,学校统一组织。
(二)书法、绘画:一至六年级,利用每个星期的美术课,写字课,在书法老师,美术老师的组织下,指导学生书写、绘画。
具体分工如下:一、二年级————铅笔字三、四年级————钢笔字五、六年级————毛笔字学期结束后,铅笔、钢笔、毛笔作品集各一本。
并对优秀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进行表彰,并制作成展牌,供师生观赏。
(三)舞蹈:一二年级住读学生。
课外活动时间,请张佩老师教一二年级学生舞蹈。
(四)诵竹:每班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诵读》。
课外,学生可以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文章,进行诵读。
学期末,学校组织一次诵读比赛。
(五)编制竹艺品:四年级学校请编制工人,来校编制,学生学习怎样编制。
(六)吹奏竹乐器学校请乐器老师,教学生吹笛、吹箫。
竹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
竹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一、引言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资源和教育体验。
因此,将竹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竹文化进课堂的意义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竹文化涵盖了竹的种类、用途、工艺、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竹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通过竹艺品、竹文化节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竹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竹文化融合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竹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1. 整合资源,选取经典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图书、影视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竹文化案例,如竹编艺术、竹文化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2. 创新教学方式,引入互动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手工制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竹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联合校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与当地竹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等合作,开展竹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竹文化展览、竹文化体验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竹文化的魅力。
4. 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和作品创作。
鼓励学生选择竹文化作为研究课题,开展相关调研和实验,并鼓励学生进行竹艺品、竹文化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1. 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竹文化专家、艺术家进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竹文化的认知和教学能力。
2. 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竹文化展示区、竹文化艺术品展示区等,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
3. 学生参与评价。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作品展示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竹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
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作者:翁少静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9期绿翠小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校情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挖掘中国传统“竹”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发了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们立于天地间,为理想不断向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并造福他人、奉献社会。
一、竹本固,课程理念固本树德学校因地处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是高尚情操与理想人格的物象载体,这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为理念的“立本”课程。
“翠竹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培育如竹般气质与品质的人的特色办学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备健康身心、高雅气质、宽阔胸怀、学识才艺不断进步的栋梁之材。
二、竹性直,课程体系直以立身学校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三大部分。
根据学校“竹心竹韵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竹心、竹韵、竹风、竹品四大课程模块。
(一)竹心养德课程模块竹心养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一颗谦虚、宽容、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竹心”,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学科课程渗透。
将“竹品教育”内涵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竹品”;通过加深“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课题的研究,落实心理辅导的时间,上好健康教育课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动课程拓展。
成立志愿小组,是学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生自愿参加各类志愿小组,自主自发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
学校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散发着浓郁“乡味”的竹文化课程
Li xing tan suo散发着浓郁“乡味"的竹文化课程♦长宁县幼儿园魏宁近年来,长宁县幼儿园充分发掘和利用竹资源,创造性地研发竹玩具,创设独具特色的竹环境,推广生活化、游戏化的“竹课程”,走出了一条竹乡特色的幼儿教育之路。
一、“竹课程”的开发目标幼儿园通过"竹课程”开发,培养幼儿对竹的兴趣,引导幼儿领悟竹文化内涵,培养幼儿“竹”的精神品格,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竹课程”的实施原则自主性原则。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自主选择竹玩具材料和游戏活动场所、游戏活动方式。
体验性原则。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生态、环保的现实场景,使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实际操作、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对竹生态、竹文化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爱竹、爱家乡的情感。
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整合不同类型的竹生态,不同种类的竹资源,不同类别的竹玩具,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竹课程”的开发应用识竹课程教师组织幼儿走进竹林,认识竹叶、竹秆、竹枝、竹根、竹茎、竹筹等竹的不同部位;认识硬头黄竹、慈竹、鸡爪竹、楠竹、苦竹等竹的不同种类;认识黄金间碧玉竹、紫竹、龟甲竹、佛肚竹、方竹等竹的不同形状和颜色,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园购置了各种各样的竹器皿,让幼儿认识竹扫把、竹刷把、竹撮箕、竹耙耙、竹笋筐、竹篮、竹背篓、竹笛、快板等,引导幼儿对竹知晓竹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幼儿观赏竹画、竹扇、竹简、竹笔、竹纸等,领悟竹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
赏竹课程幼儿园经常开展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课程,邀请校外艺人定期来园展示竹快板、竹笛等竹器材和竹才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竹、感受竹、体验竹、创造竹,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竹文化”主题课程主要有说竹、舞竹和绘竹。
“说竹”就是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讲述或操作人物手偶故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或让幼儿运用竹材料扮演游戏角色,动手操作竹器皿。
竹文化幼儿园教案:竹韵启蒙,乐享成长
竹文化幼儿园教案:竹韵启蒙,乐享成长1. 引言竹文化幼儿园教案"竹韵启蒙,乐享成长"将竹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旨在启发幼儿对竹文化的理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发展潜能。
2. 竹文化的介绍竹是我国的国宝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文化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
竹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
竹韵启蒙教案通过介绍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品质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幼儿逐步感知和了解竹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竹文化与幼儿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竹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认知、语言、感知、思维、审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培养。
在竹韵启蒙教案中,教师们将竹文化巧妙地融入游戏、手工、歌舞等教学环节,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
4. 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融合,更表达了我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竹韵启蒙教案以竹文化为载体,引导幼儿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感。
5. 探究竹文化在竹韵启蒙教案中,幼儿园教师们将积极引导幼儿观察竹的生长过程、了解竹的特点和用途、感受竹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幼儿对竹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6. 个人观点与总结竹文化幼儿园教案"竹韵启蒙,乐享成长"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竹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在竹文化中得到启发,更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竹韵启蒙教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接班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7. 竹文化教学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竹文化,我们将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竹子学习计划
竹子学习计划第一阶段: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 (1周)1、简介了解竹子的起源、种类、生长习性等,了解竹子在古代和现代的用途,以及竹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意义。
2、生长环境学习竹子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了解竹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特点。
3、竹子的结构和特点学习竹子的组成结构、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了解竹子与其他植物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阶段:竹子的用途和价值 (2周)1、建筑材料深入了解竹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包括竹楼、竹桥、竹楼梯等,学习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优缺点。
2、工艺品制作学习竹子在手工艺制作领域的应用,包括竹编、竹雕等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艺术价值。
3、生活用品了解竹子在生活用品领域的应用,包括竹篮、竹筷、竹凳等,学习竹制品的实用性和环保性。
4、竹文化学习竹木文化的传统和发展,了解竹子在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阶段:竹子的栽培和管理 (2周)1、竹子的栽培技术学习竹子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技术,了解竹子的繁殖、种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2、竹子的病虫害防治深入了解竹子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学习如何保护和管理竹林的健康。
3、竹林的经济价值了解竹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学习如何科学经营竹林,提高竹子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阶段:竹子的创新应用 (2周)1、竹子的工业应用了解竹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包括竹纤维、竹炭、竹浆等的生产和利用,学习竹子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竹子的科研开发深入了解竹子的科研价值和开发潜力,学习如何利用竹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3、竹子的文化创意学习竹子在设计、艺术、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了解竹文化的创新表达和发展趋势。
综合实践 (1周)通过参观竹林、学习竹编、尝试制作竹艺品等实际活动,加深对竹子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对竹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学习过程和经验,反思自己在竹子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这是我的竹子学习计划,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竹子,发现竹子的价值和魅力,为竹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竹文化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竹文化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认知竹子的生长习性、特点,了解竹子自身的品质。
2.通过诵读,理解关于竹的诗句,感受竹子象征的人物品质,试着独立创作有关竹的文学作品。
3.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活动内容及课时分配:竹文化,2课时
三、活动方式:
1、多方面收集、了解关于竹子的资料。
2、设计不用主题的创意板块。
四、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1课时)
1、提出问题,准备资料。
2、彩纸、白纸等。
(二)活动过程:
1.交流课间遗留的问题。
2.小组商定板块的标题。
3.小组合作,将自己的设计合理地呈现在板块上。
(15分钟)
4.分组汇报设计成果,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三)分享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展示作品。
课下将各小组的创意板块布置在展板上。
“竹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五年级:《盆栽竹子的养护技巧的探究》 六年级:《竹制品保存方法的探究》
2、落实实践活动时间
每周两课时,一学期30课时;每学期3-4次课外实地考察活 动和举办一届学生作品展。
3、自编校本课程用书
①《名人名家竹文章精选读本》
②《学生‘竹文化’作品画册》
③《诗化的人生---历代名人名家人生履历精选读本》
学生竹制品
摄 影 作 品
粘贴作品 雕 刻 作 品 作 品
竹 竿 舞
学 习
板 快 学 习
剪 影
学生在上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学生在竹林研究(一)
学生活动掠影
下 沈 ( 小 与 学 区 雕 域 刻 文 组 化 在 活 西 动 周 接 广 轨 场 ) 创 作
课程的实施
1、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现在
下学期课程安排
课程评价的实施
“三个为主”: 一是以学生自评为主 二是以注重过程评价为主 三是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1、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锻炼 3、发展了学生认知实践能力 4、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5、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四)传承了家乡的乡土文化
存在着的问题
1、师资流失过快 2、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3、学生作品保存时间不长
谢 谢 !
2、开发的“竹文化”内容: (1)竹的生命 (2)竹的价值 (5)竹的奥秘 制作、雕刻、粘贴、绘画、书法、诵读、写作、摄影、快板、竹竿舞、小课题研 究(竹子的种植、竹笋的烹饪、笋干的制作、病虫害的防治、怎样使竹制品保存 竹子的种植、竹笋的烹饪、笋干的制作、病虫害的防治、 竹子的种植 时间长久、竹子人文价值的探索 时间长久、竹子人文价值的探索)、社会实践等 (3)竹的文学 (4)竹的风采
竹子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竹子文化与技艺传承2. 课程目标:- 了解竹子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生态价值。
- 掌握竹子加工、编织、雕刻等传统技艺。
-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课程对象:初中、高中年级学生4. 课程时长:共计12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5. 课程形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参观学习、作品展示二、课程内容模块一:竹子概述- 课时:2课时- 内容:- 竹子的种类、分布及生长习性- 竹子的生态价值及文化内涵- 竹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模块二:竹子加工技艺- 课时:4课时- 内容:- 竹子加工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竹子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 竹编、竹雕、竹刻等传统技艺介绍模块三:竹子编织实践- 课时:4课时- 内容:- 竹子编织的基本技法- 编织作品的制作过程- 作品展示与评价模块四:竹子雕刻实践- 课时:2课时- 内容:- 竹子雕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雕刻的基本技法- 雕刻作品的制作过程模块五:竹子文化传承与发展- 课时:2课时- 内容:- 竹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竹子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竹子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竹子的相关知识。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竹子加工、编织、雕刻等技艺,使学生直观地学习。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竹编、竹雕等传统工艺制作现场,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5.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竹子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等。
3. 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质量、创意程度等。
4. 讨论成果:学生的讨论参与度、提出的建议可行性等。
五、课程资源1. 教材:《竹子文化与技艺传承》教材2. 教具:竹子、编织工具、雕刻工具等3. 场地:教室、实践室、参观地点等4. 网络资源:竹子相关网站、视频、图片等六、课程实施1. 课程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资料、教具、场地等。
综合实践竹文化探究活动
综合实践竹文化探究活动综合实践竹文化探究活动是指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探究和感受竹文化的魅力,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和体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竹文化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活动目标1.了解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到竹子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竹子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通过亲身体验竹艺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探索竹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内容1.竹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讲解竹子的特点和价值,以及竹艺制作的技术和方法。
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竹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竹艺制作的项目,如竹编、竹刻、竹文具制作等,进行实践活动。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了解竹艺制作的过程和技巧,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竹文化探索游:组织学生参观竹文化馆、竹园等地,亲身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在游览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了解竹文化在建筑、家具、工艺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设计。
4.竹文化创意工坊:邀请竹文化艺术家或设计师来校进行竹文化创意工坊的活动,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竹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竹艺技巧和知识,结合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制作出独具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5.竹文化展示和评选: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选。
通过展示和评选的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和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意义综合实践竹文化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悟竹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资源分享《依托竹文化,开发竹乡特色园本课程资源》
学习资源分享
班级:中(7)班 教师:XXX
文章名称
《依托竹文化,开发竹乡特色园本课程资源》
内
容
摘
要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经过热烈的探讨,发现我们爱吃的笋、装东西用的竹筐、睡觉的竹席……身边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来源于我们本土的材料——竹。同时,在跟随着父辈和祖辈们流传的民间“竹筒游戏”的活动中,也真切体验和感受到了竹筒、竹篾组合游戏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衢州竹文化
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义!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迥然不同。
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性、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我校处于竹乡,校园中也有五个竹园,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课程目标
1、通过竹文化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培养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
3、,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衢州的热爱。
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
三、课程实施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学
生需求为本。
(二)趣味性原则
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三)教育性原则
儿发挥竹文化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并由此设计实验方案。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验证,能使理论得到补充、体验和证实,只有多实践,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反过来,再促进高质量的实践。
四、课程实施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根据这样的原则,实行赏析、调查、采风、动手实践四种教学模式。
五、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九章,四大块:
(一)竹与衢州精神文化。
一至三章,旨在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竹与衢州物质文化。
四至七章,旨在了解身边的竹文化,理解衢州精
神,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三)衢州传统竹编。
第八章,旨在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竹文化与衢州现代科技。
第九章,旨在了解竹文化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发展,让学生明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六、评价方法
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