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演进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任阿娟**任阿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新中国70年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 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新中国70 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坚守,这一坚守,不仅展现中国人民接 受、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智慧和能力,而且展现中国 人民改变社会历史面貌,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 到强起来的实践智慧和能力;第二部分,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理论发展,主要从哲学理论形态演进角度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学术进展;第三部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 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立场,二是坚持认识与改变世界的 人民中心取向,三是坚持哲学发展与实践发展的辩证互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其巨大的社会历史成就或 实践成就,就是在世界的东方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或曰中国道路;其巨大的哲学理论成就,就是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全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读和创新发展的自觉范式,以及不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开放体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并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发展,由此指导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
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说,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走今后的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工人运动也比较发展的一些西欧国家的实际为重心,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铸造了一个既是阶级的又是科学的锐利武器。
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生命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
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沾边,哪里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所谓“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内容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总结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经验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得出的最基本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对主观主义错误,实践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为人所知,它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与欧洲存在的巨大差异,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既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熟悉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把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如何理解它、对待它的争论。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长期存在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倾向,也长期存在着不顾各国的具体实际,抽象地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的倾向。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于“ 二次结 合” 第 的范畴 。尽管 这 一探 索 后 来 未 能 坚持 下 去 , 至 走 向 了反 面 。然 而 , 一探 索 对 后来 甚 这
“ 第二 次结合 ” 的重新启 动和成 功推 进毕竟 还是 起 了很大 的作 用 。“ 失败 乃成功 之母 ” 。无论 从肯 定毛 泽 东探 索积极 成果 的角度 , 还是 从否 定其失 误 的角度 , 泽东 探 索 的作 用都 是 不 可缺 少 的 。因此 , 必 要 毛 有
中国共产党 的历史 , 就是 把马 克思主义 基 本原 理 与 中 国实际 相结 合 、 断推 进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不 的历 史 。1 4 9 9年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的成 立 , 分表 明 以马克思 主义基本 原理 与 中 国革命 具体 实 际为基 本 充 特征 的马克 思主义 中 国化 事业 已经取得 巨大成 功 。但 是 , 如毛 泽东此 前所指 出 :夺取 全 国胜 利 , 只 正 “ 这 是万 里长征走 完 了第 一步 。 “ ” 革命 以后 的路程更 长 , 工作 更 伟 大 , 艰 苦 。r 建 国 6 更 ”1 O年来 , 克思 主 义 马
从建 国 6 0年来党 推进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 的角 度来讲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经历 了从“ 一次结 合” 第 继
续 取得进 展到“ 二次结 合” 第 的提 出并 取得积 极成 果而 又遭 至严 重 曲折 、 到“ 二 次结 合” 再 第 的重 新 开始
[ 牧稿日期]2O 一o —1 O9 3 7 [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4Z O O ) O J D O 1 [ 者 简介 ] ̄ 作 (9 5 )吉 林 九 台 人 , 14一 。 东北 师 范 大 学 当 代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研 究 中心 主 任 ,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博
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张 正 光
(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摘 要 : 国以来 , 建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大致 可分 为三 个历 史阶段 , 即从 新 中 国成 立到社 会 主义制 度确 立 是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在新 的历史条件 下取 得 良好 开端的阶段 ;从社会 主义制 度确 立到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 是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遭 受比较 多曲折和挫折 的阶段 ; 十一届 三 中全会 至今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实现 重 大飞 从 是 跃 的阶段。 理建 国以来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历 史进 程 , 梳 总结其基本 经验对 于当前 坚持和发展 马克 思主义 , 进
一
步推进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 当代 化具有 重要 的理论 和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 史进 程 ; 本经验 历 基 中图分类号 : 1 D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7 (0 0 0 — 0 2 0 10 — 47 2 1 )1 0 1 — 4
究生。
・
1 2・
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 , 有学者又 以十一 届三中全会为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划分为两个 阶段 , 前
一
相 区别” 因为那种共和国已经过时 ;另一方面 , 和苏联式 社会 主义的共 和国相区别” , 在这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 4 1
些相 当的社 会主义步骤” 躅以消灭资本主义 , m 实现向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对我们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也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要继续深入做好“结合”文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聚人心、指导实践,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70年。
回首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70年,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救国救民真理中逐渐认识、接受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1949年成立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契合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近现代以来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中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发展,足矣雄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在一大上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先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1.毛泽东同志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演进及基本经验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本文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 域框定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年。这六十年给我们展现的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在探索中创新、 传承与升华的曲折演进历程, 它给我 们留下了 诸多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
探索中的挫折与挫折中的探索 建国后, 执政伊始的中国 共产党至少在两个方面都遇到了 难题: 一是怎样建设好新生的社会主义人民 共和国? 二是用怎样 的治国理论和思想路线去指导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而以
往的 经验已 不足以 应付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出现的大 量新问 题。 为此, 回到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和斯大林的书本和经验事实 中去寻找答案成为自然。由于对全面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 充分的 思想理论准备和科学研究,因而模仿前苏联就成了那时 的当然却又不得已的选择。模仿并不困难,但要灵活而创造性 地运用马 克思、 恩格斯、 列宁的 思想来认识和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 命 造 建 的 际 题, 非 事 可 说, 后 三 年 克 改 和 设 实 问 并 易 。 以 建国 近 十 马 思主义中国 化是在艰难探索与曲 折反复的交织中 前行。 在探索中 遭遇挫折。96 新生的中国基本完成了 1 年, 5 社会主 义改造, 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但 17 9 年下半年以 国际国内出现复杂情况。 5 后,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捍卫创新; 承升华; 传 辩证演进 ; 经验 思考
中图 分 类 号 : 6 D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2 7 0 ( 0 )2 0 2 — 3 1o — 4 82 1 1— 07 0 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围内的一个命 题, 是马 思主 展史 没有 也 克 义发 上还 结束、 永远不 束的一 也 会结 个命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经验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刺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铭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1]。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2],而且影响很小,仅仅是介绍到中国的众多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思潮。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迅速传播起来,并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1 早期救国之路的探索[3]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大国”的迷梦,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自此开始,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屡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同时,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开始面向世界,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而缓慢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肩负着双重历史使命,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成果和政策举措。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以及其主题演进。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成果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和建设事业,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成果。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成果,也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根据《 共同纲领》新 中国头三年是建设新 民主主 , 义, 这一时期 , 中国共产党从建 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
发, 制定 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经济上 , 实行公私兼 顾、 劳资 两 利 、 乡互 助 、 城 内外交 流 的政 策 , 正确 处 理
一
性飞跃 的重要观点 , 出“ 指 马克思主义与我 国实践的 结合……过程 中,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 发
生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即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 革命道路 ;第二次飞跃 ,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
后” ,即开始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根据
14 年 至 17 年 不 同阶段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不 同 99 98 情况 , 以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历程大致分 可 为 四个 阶段 。 ( )9 9年至 15 中国 由新 民主 主义社会 向 一 14 9 6年 社 会 主义社会 过渡 的时期
三 中全会召开(9 9 14 年至 17 年 )第二个 阶段从 十 98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泛的统一战线 ,保证 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
收稿 日期 :0 9 1 — 0 20 —0 2
作者简介: 高清( 6一)女, 1 8 ,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9 攀登》 编辑部副编审
1 6
成。经过三年努力 ,到 15 92年底 国家取得了根本好 转,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 15 年起 , 国民 93 在 经济恢复的基础上 , 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 , 并逐步地对农业 、 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
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 使其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 合作、 各得其所 , 发挥其有利于 国计 民生 的积极作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而其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被大量实践证明适合中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发展,并能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起到重要的理论促进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表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清晰论述马克思主义、形成不同历史成果等方面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1.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具体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合理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最终使其能够变成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2.清晰论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清晰地论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曾经下过清晰的表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还需要在理论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行。
3.形成不同历史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历史成果。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宝贵的集体精神成果在指导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表现为许多成功的理论,以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现代化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根本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正确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主题是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摆脱落后,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但这一主题在中国近现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即总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形成三大成果,创立了三个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个理论体系的主题有两个: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进而推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同一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一国两制”下统一中国。
一、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主题和毛泽东思想直到l9世纪前期,中国仍陷于封建主义的沼泽地而难于走出,仍然以天朝大国、中央之邦自居。
鸦片战争的结局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惊醒,看到了中国上层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家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把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之险。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失败证明,中国农民阶级是打破腐朽的皇朝统治和反抗列强侵略的主力军,但它跳不出封建主义旧框架,不可能建立起新的现代社会。
地主阶级中顽固派占绝大多数,是阻碍中国进步的主要力量;其改良派所尝试的自强新政和清末立宪既不能救己,也不能救国。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百日维新,试图救国,但在被封建顽固派镇压之后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第一个伟大成果,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成果、演进理路和经验启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成果、演进理路和经验启示[1]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多年来,不断地“化中国”,也不断地“中国化”,形成了“三次飞跃”的历史性成果,并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演绎了实践化、具体化和大众化的演进理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守正创新基本理念、坚守人民立场价值取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演进理路;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在不断“化中国”和“中国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成果和演进理路。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三次飞跃”和“两个结合”系统全面概括了这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成果和演进理路。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成果,都是对当时一定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的反映,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实践。
通过对“三次飞跃”的历史脉络和“两个结合”的演进理路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可以为新时代具有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良有裨益的经验启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成果(一)在民族危机中孕育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尝试诸多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亟需新的思想指导革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五四运动”开始播入中国大地后,便以其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中国独特复杂的革命形势中经受住了多重严峻考验,孕育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毛泽东思想。
大革命时期,在经历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失败打击后,党意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于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90来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结起来,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发展道路。
回顾总结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引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形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和解决的课题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
但归根到底是回答四个重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能不能解决好这四个重大问题,善于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产生了两次飞跃,形成了两个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主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接着,文章重点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创新。
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创新等。
这些经验不仅对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行动指南。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本文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功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作者:谌燕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7期摘;要: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发展历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良好开端、在挫折中艰难前行、快速发展。
总结不同阶段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关键词: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验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也更艰难。
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
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中共领导集体一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遭遇了许多挫折,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总体上看,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经历了奋越期、挫折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召开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良好开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翻开了新篇章。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回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解决和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
建国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发展基本经验探析
党 群 关 系 问 题 是 党 建 理 论 体 系 中一 个 常 新 的 课
题 。 中 国共 产 党 执 政 以 来 , 由 于 政 权 性 质 的 变 化 , 马克 思主 义党群 关 系理论 发展 到一 个新 阶段 并被 赋 予 了新 的 时 代 内 涵 ,这 既 是 我 们 党 坚 持 和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一 个 创 造 ,又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党 群 关 系 理 论
能 。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非 常 关 注 党 群 关 系 ,他 们
提 出 的 系 列 理 论 观 点 ,为 确 立 共 产 党 与 人 民群 众 的
基 本 关 系奠定 了重 要理 论基 础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虽 然 没 有 专 门 提 出 “党 群 关 系 ” 的 概 念 ,但 他 们 对 无 产 阶 级 政 党 与 工 人 群 众 之 间 的 关 系 都 有 过 精 辟 的 论 述 ,集 中 体 现 在 《共 产 党 宣 言》 及 后 来 的 一 些 著 作 当 中 。首 先 ,无 产 阶级 政 党 自身 的先 进 性 决 定 了 它 对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事 业 和 工
了党群 关 系理论 以新 的 时代 内涵 ,使 其成 为马 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一 个重要 理论 成 果 ,且积 累 了处理 党群 关 系的 丰富 经验 :确 立立 党为公 ,执 政 为 民的执政 理 念 ,密切 党 同人 民群 众的联 系;确 立人 民群 众主 体论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的群 众观 点 和群 众路 线 ;建 立密切联 系群 众的机 制 ,通 过制度 化 途径 构筑 党群 关 系新模 式 ;加 强党 的利 益整 合功 能 ,让人 民群 众共 享 经济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9年]0月第5期总第355期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October,2019No.5Ser.No.355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胡进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前29年毛泽东思想在曲折发展中走向定型并为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作了准备和后4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并日益走向体系化两大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重视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重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六个方面。
回顾新中国成殳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积累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573(2019)05-0012-07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70年的新中国史不难看出,一部新中国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
始终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中国的事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不仅是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理论需要,更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新中国成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可以发现,新中国成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收稿日期:2019-09-20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校级课题理论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经验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的四大基本经验是: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牢牢地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科学地把握中国实际;群众基础,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化基础,坚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界定;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随着党领导着的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在中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主要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即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及文化基础四大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界定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由此可见,准确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很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科学化、大众化相并列的,并且这三化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说清楚这三化究竟具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由此他们没能准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遍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二者的含义。
也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其大众化是密切相联系的,认为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与基础的关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将中国革命、改革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普遍适用的理论的过程。
二、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1、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主义的前提,同时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围内的一个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的一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中国化是一个同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域框定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年。
这六十年给我们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索中创新、传承与升华的曲折演进历程,它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
一、探索中的挫折与挫折中的探索建国后,执政伊始的中国共产党至少在两个方面都遇到了难题:一是怎样建设好新生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二是用怎样的治国理论和思想路线去指导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而以往的经验已不足以应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的大量新问题。
为此,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书本和经验事实中去寻找答案成为自然。
由于对全面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科学研究,因而模仿前苏联就成了那时的当然却又不得已的选择。
模仿并不困难,但要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并非易事。
可以说,建国后近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艰难探索与曲折反复的交织中前行。
在探索中遭遇挫折。
1956年,新生的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但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复杂情况。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尽管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大跃进”运动出现,国家经济建设举步维艰。
到1960年代中期,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同时,尽管经济调整和恢复任务基本上还能够按照原定计划继续进行,但政治上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片面地理解马克思列宁的某些观点,并使之教条化、公式化,甚至把它们引向极端,宁“左”勿右的思维方式严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进程在探索中被迫中断。
在挫折中不懈探索。
在遭遇重大挫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并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挫折中不懈探索。
19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如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处于优势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170同时毛泽东还从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对立斗争的角度,提出要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在当时来说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另外,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同志也在不懈地探索思考,提出了诸多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观点。
如刘少奇提出要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建设中国;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小平提出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和困难时,仍一刻不停地在思考和探索建国发展的理论、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曲折与反复的辩证中不懈探索前进。
这无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卓绝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的那种不畏挫折、敢于探索、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
二、捍卫中的创新与创新中的捍卫重大的历史转折,必然是在重大的历史阵痛之后出现。
在经历了由自身而非外来力量所酿成的历史灾难之后,在艰难探索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演进及基本经验高立伟1,罗芳2(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2.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南昌330006)作者简介:高立伟(1970-),男,江西莲花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芳(1973-),女,江西南昌人,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公共管理。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辩证演进的历程。
建国后近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索中历经曲折,又在曲折中艰难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捍卫与创新之中辩证前行,最终在传承与升华的辩证中形成了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由此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规律”、“两条原则”及“三组张力”的基本经验值得继续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捍卫创新;传承升华;辩证演进;经验思考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12-0027-032010.12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历经挫折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出现重大的历史转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进程,终于又重新开始。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情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在新的历史阶段,又面临着新的阻力和挑战,甚至是质疑,而且这种阻力与质疑还在不断地发酵与延续。
三十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在捍卫中发展与创新,又在创新中坚持与捍卫。
在捍卫中创新与发展。
所谓捍卫,是指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坚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捍卫的压力来自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问题。
任何创新与改革都会遭遇阻力或质疑,甚至反对。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信仰面临质疑和压力,即“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质上又面临新的阻力和挑战,这种阻力与质疑直至今天还有所延续。
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文革”与改革的两重天地,有人开始简单地误解:社会主义使中国落后,资本主义带来发展。
于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由“文革”时期的狂热走入了苏东剧变时期的低谷。
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改弦易辙,西方“和平演变”目标直指发展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面临国际范围的阻力。
但也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强化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不断推进和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创新中坚持与捍卫。
所谓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发展、完善、反思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国际、国内压力与挑战的出现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低谷逐渐升温的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一步反思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新国情、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性机遇。
为此,理论的创新成为必然,只有在创新发展中才能不断保持理论的先进性,增强理论的适应性,从而在创新中自动实现理论的坚持和捍卫。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冲破“两个凡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为了拨开各种理论迷雾和思想禁锢,根本上是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以极大的远见卓识和理论勇气,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373正是邓小平以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反思过去,正视现实,不断思考,真实地回答了各种思想疑虑,有力回击了各种理论攻击,在创新中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创新与捍卫的辩证中大胆而又稳步前行。
如果说,上世纪后期的二十余年,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一种直接的、显性的捍卫,那么,21世纪以来同各种潜在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较量就是一种间接的、隐形的捍卫,即在捍卫中创新与在创新中捍卫的辩证。
三、传承中的升华与升华中的传承六十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历史性检验。
为此,理论的历史阶段性总结必然出现。
笔者以为,这种历史阶段性总结是在传承中实现着理论的升华与飞跃,同时又在升华中体现着理论的一脉相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就,在传承中升华式地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历史飞跃,而这种飞跃内在地蕴含着升华与传承的辩证。
从升华的角度看,理论实现了重大飞跃。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自然而又创新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论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各阶段的理论、思想、观点的融合与集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中国式飞跃与升华,形成了包括理论精髓、理论主题、理论核心、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等维度的体系框架结构,是一块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钢”。
这块理论“整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确切的历史主题、深厚的哲学基础、完整的理论构成、系统的范畴体系,并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道路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模式”。
这种飞跃与升华还体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作科学来研究,并探索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有学者已经初步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
如“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价值”、“坚持与发展”、“思想与主义”以及“整体与部分”、“包容与开放”等分析框架。
这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循的初步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传承的角度看,理论精髓一脉相承。
传承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
事实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典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精髓上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阶段理论形态之间的核心与精髓也是一脉相承。
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如此。
这种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世界观相同。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形成的民族化形式,以及其本身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形态,之所以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它们的世界观相同,即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