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荷塘月色》课题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表达“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3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7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10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1.1【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中第四单元“慢慢走,欣赏啊”中的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
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感受作品中作者排遣不宁心绪的历程;2. 体会散文朦胧语义下的主题多元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烘托课堂氛围导入新课。
二、资料链接。
(一)识作者。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 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北大任教内心迷茫惶惶然面临选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5.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移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理解关键词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美读课文,通过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涉及的社会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二、解题专心爱心用心 2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初步感知1、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精品教案从容说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文章借助丰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当时漫步荷塘时内心的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
这种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极具作者情感体验的个性色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景语〞去揣摩、领悟作者内心的“情语〞。
采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学习方式,去品味文章所营造的朦胧素淡之美,认识一代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X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师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4专题 《荷塘月色》学案1(第1课时)
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如: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如:和谐社会。
(3)安宁宁静
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学案
章节与课题
荷塘月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王志慧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词语释义
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
袅娜:
脉脉:
风致:
斑驳:
一例:
丰姿:
大意:
3、近义词辨析
(1)斑驳稀疏
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如:稀疏的头发。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并掌握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o分析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与语言运用。
o培养学生欣赏和品鉴现代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o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荷塘月色》与其他同类散文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o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意境之美。
o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文本主题。
2.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与隐喻,如“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
o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文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朗读、文本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导入o通过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2.背景介绍o简述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荷塘月色》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o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为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波动做铺垫。
3.初步阅读o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初步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
第二课时:景物描写分析1.朗读与品味o分段落朗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与韵律。
o品味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如荷叶、荷花、月光等,分析其特点与美感。
2.意境之美o分析文本中的意境营造,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
o探讨荷塘月色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情感表达与语言运用1.情感表达o分析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内心的烦躁、宁静与淡淡的哀愁。
o探讨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如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等。
2.语言运用o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最新同步教案7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最新同步教案《荷塘月色》教案7课型讲读课目标及重难点目标 1、复习散文阅读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2、听读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
重点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难点通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体会作者情感缘由。
课前自学1、散文阅读常识2、作者介绍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学展示1、介绍作者朱自清(1)(朱自清是、、、,毛泽东称赞他“”。
(2)朱自清身上有什么精神最值得赞赏?2、散文常识(1)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等。
(2)关于散文你还了解哪些知识?三、整体感知(一)听读课文思考:根据课文题目和听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比喻句写下你的听读印象。
(二) 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表现作者游踪和作者感情的语句,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思路游踪景物感情夜赏缘由主体联想呼应四、深入研讨1、作者的游踪:2、作者的情感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内外圆体结构:4、情景关系课堂测验一朵午荷洛夫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对于朱自清,大家应当记住他有四个值得自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他一人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六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的美景的。
二、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一)理出心情(披情)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二)领会意境(入境)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的现实。
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抓住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借助文眼,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播放《荷塘月色》歌曲,借助MP3。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繁华的扬州街市中心有一座寂静的院落。
它隐没于寻常的民居之中一点都不起眼。
但是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走进这座民居,中间的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旁边是一副对联,曰:“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对联为书法家康有为所书。
“开张”,形容词,指雄伟开阔之貌。
“天岸”,天之涯。
“天岸马”,一跃而至天涯之马,天下良马之最佳者。
“人中龙”,人中之俊杰也。
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朱自清,足见他是何等杰出的人才啊。
古语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的风采。
二、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三代定居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
上大学时,她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文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散文家。
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中以《背影》《荷塘月色》最为出名,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华大地。
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踏入了这片静谧的荷塘,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八、教学结构流程图:
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
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
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刘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