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典型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典型报道
作者:刘燕飞张彦辉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5期
对于典型报道的渊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以陈力丹为代表,认为它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并上启列宁的“典型宣传”,苏联剧变后主要存在于中国;一种观点以吴廷竣、顾建明为代表,认为它源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

这两种说法有一点是一致的:典型报道的生命力在中国。

典型报道最终将会怎样我们姑且不论,它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出现至今已有60多年,并且毫无退出历史舞台的意思,这个事实证明了中国是适宜它生长存活的土壤。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典型报道能在中国长期存在,中国是否有这方面的文化积淀?
典型报道就是树立完美模型对之进行报道。

然而树立典型向他学习之本意,在我国早已有之,从孔子开创儒学开始,儒学各流派都是先依本派理论树立一个典型形象,即各自的理想人格,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本文认为,这和典型报道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

传统儒学对道德人格的塑造
儒者以“为王者师”自居,他们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找“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圣人是既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位的人,他们既是道德楷模(内圣),又能平治天下(外王)。

在孔子眼里只有尧舜禹是圣人,这无疑是给居王位的人树立的典型。

在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圣”字含义中的地位因素就已逐渐淡化,而道德的因素逐渐突出,因为孔子的高尚人格在当时非常典型,所以虽然他没有王位,但他的学生及某些时人已有将孔子圣化的倾向。

在其身后这个倾向成为事实,先秦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孟子。

对于孔子的圣人观,孟子有所继承,也承认圣人是道德与事功并重的,即内圣加外王。

另一方面,孟子又有所发展,他将事功方面的要求放宽,认为只要有德,兼有一定的施济之事,不管有没有王位,都是圣人。

在众多圣人中孟子最赞赏孔子,认为孔子是古代圣人中最识时务,最能把握进退之度的集智、圣于一身的集大成的圣人,即至圣。

孟子的圣人已是为广大世人树立的典型了。

两汉时期可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汉代儒学大不同于先秦儒学,它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和宗法血缘社会的需要,逐步将儒学经学化、宗教化、政治化,此时的孔子更具有神圣性,但道德领域的善依然是他最本质的特性。

宋明儒学也是如此,宋明时期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理学,理学家塑造的孔子俨然是一个道德自律的楷模,他洞晓天理,并完全依天理处世,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因此他是圣人。

在两千多年间,传统儒学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儒者都着力改造着孔子,使其适应本学派的观点,成为本学派的理想人格。

树立这样的典型,举着“孔子之道”的大旗,有着为本学派争得正统地位争得发展机会的意思,也有着给世人一个榜样,让大家向他学习的意思。

传统儒学注重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传统儒学一向都将积极引导世人追求理想人格作为自己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学做圣人是世人最要紧的事,成圣成贤是儒者的最高目标。

孔子非常强调“好学”,当然,他所谓“好学”,主要不是指学习外在的知识,而是指内在道德修养的积极主动精神。

儒学把提高道德修养看作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和现实的社会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大凡儒者都要提倡孔子所说的“好学”。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看似矛盾,实则一致。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是为了说明人生而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只要经过后天的道德学习,这种可能性就能变成现实性。

如果常人好学,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这个世界也就是大同世界了。

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做圣人的思想是孟子圣人论的核心,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荀子坚持人性本恶是为了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人只有通过学习接受了伦理道德规范,才能抑制人的恶的自然本能,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可见道德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事。

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在宋明理学那里发挥得最好。

他们通常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如尧舜;也有“学而知之”的圣人,如孔子。

其圣人观以孔子为中心,说孔子是“学而知之”的圣人,为的是证明常人通过学是可以提高道德水平而成圣人的。

而且儒者也应该以圣人为追求目标,否则的话就不能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周敦颐不但告诉人们圣可学,还总结了学习要领,就是保持心的纯一无欲,若能持之以恒,就可以完善自己的道德而成圣。

将典型报道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将它看作一种思维模式,扣住中国人思想发展的脉络,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儒学圣人观与典型报道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且不说树立一个榜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样的外在形式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其学习内容,都是以提高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的道德觉悟为中心。

总结所有的典型报道,其重点无一例外的是在讲主人公的道德奉献。

而鼓励道德奉献是我国文化早已有之的主题,传统儒学通过树立圣人孔子的形象来作为其理想人格的典范,鼓励人们将圣人作为一个追求目标,不断加强人的道德自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期解决人的价值问题和社会的和谐问题。

在漫长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中,中国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本文认为这是典型报道的生命力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认识到传统儒学的圣人观与现代传播中的典型报道的内在联系,还应该以史为鉴,立足于典型报道,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现象的优点与不足,将其经验运用到典型报道的发展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

2.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新闻学刊》,1987(1)。

3.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新闻战线》,1981(3)。

4.吴廷竣、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1(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