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学科月考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艺文志·序》在描述杂家时,称其“兼儒墨,合名法”。
由此可推知杂家A. 从道家发展而来B. 强调天命伦常C. 融合诸子思想D. 主张以德治国【答案】C【解析】材料“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表明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故选C;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 秦代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所在地的郡守和郡尉,出土秦简曾载:南郡的监御史因罪逃亡后,中央便委派正在巡视南郡的廷尉史接管对南郡的监察。
这可用来说明秦代A. 重视地方权力监督B. 监察权侵夺行政权C. 地方实行三府分立D.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材料中“监御史负责监察所在地的郡守和郡尉”和“中央便委派正在巡视南郡的廷尉史接管对南郡的监察”,说明说明秦代重视地方权力监督,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权侵夺行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实行三府分立,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排除D。
3.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
以“孝廉”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
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 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B. 使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尚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 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答案】D【解析】“孝”是儒家所提倡的,而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会起到加快儒学政治化进程的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战国时士人就已经步入了政治舞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是注重孝廉但并不能保证官员廉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
2. 周代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巩固周朝政治等级制度和和社会秩序,但历代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的破坏宗法制(如周幽王废太子立褒姒子),出现这种现象的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不利于巩固政权B. 宗法制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C. 诸侯国实力壮大D. 后世周天子素质日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故A错误;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B正确;C是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排除;D不符合史实。
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
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以得出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的结论。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从世家大族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的家教、家规,传递的都是种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关的是(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3.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
”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4.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反映了(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5.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B.自然经济C.儒家礼制D.君权至上6.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
双鸭山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双鸭山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双鸭山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40分)1.右图所示是1913年欧洲形势,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D.列强之间相互勾结2.下列漫画反映了某国某段时间在欧洲的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为() A.英法结盟政策 B.英俄结盟政策 C.三国协约 D.英国大陆均势政策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根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4.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
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色当战役 5.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拿破仑的斗争中形成的,1870年以后发展成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并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成为一股潮流。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 A.爱国主义 B.崇尚战争 C.维护国家主权 D.对外扩张 6.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 9.《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②德国承认波兰独立③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
双鸭山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2.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这种局面客观上()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3.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表3所示。
这些政策()表3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4.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
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5.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
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6.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
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7.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第一中学18—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上)高二学年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1.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老子D.孙膑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3.《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的经济发展D.私学的发展4.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6.有书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公正至上D.以德治国7.《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下)高二学年月考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周礼•考工记》可知这一时期为周代,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周代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体现了均衡对称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和秩序特点,说明周代的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皇权至上是秦代创制的皇帝制度的特征,与周代王城的建筑布局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国家都城的建筑模式,不能据此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选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权力由神授予,材料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个人观念淡漠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2.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4.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5.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开学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3.汉初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
陆贾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这体现了汉初A. 把孔孟思想奉为治国思想B. 推行积极无为的哲学观C. 法家思想遭到摧毁性打击D. 抛弃了中央集权的原则4.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
这主要是因为朱熹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6.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3.汉初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
陆贾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这体现了汉初()A. 把孔孟思想奉为治国思想B. 推行积极无为的哲学观C. 法家思想遭到摧毁性打击D. 抛弃了中央集权的原则4.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
这主要是因为朱熹()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6.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1718学年度高二4月月考——历史(历史)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墨家、道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B.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3.“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
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4.“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上)高二学年开学考试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
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 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B. 丝织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C.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D. 丝织业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
这种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3.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
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4.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
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A.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 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D. 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6.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5.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A. 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开学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借助孝悌等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正确。
依赖外在礼仪,没有突出人伦情感,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故B排除。
孔子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人伦观。
材料意为孝悌之道是仁善的根本。
一个遵守孝悌之道的人,触犯的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因此也不会喜好造反作乱。
君子应致力于根本,仁善之道,做人立世的原则自然就会产生。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人伦观,从孝悌之道到不好犯上作乱,体现出孔子以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的秩序。
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答案】B【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2.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个人观念淡漠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专制王权强大4.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
这种观念直接推动了( )A.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5.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6.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
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
据此可知(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 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8.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对地方官史的管理加强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D.奏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9.下列表格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D.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10.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据此可知( )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11.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
这一变化( ) 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2.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13.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科学”指三省( )A.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B.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14.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6.《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17.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18.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
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
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 )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增加了官员数量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19.秦代九卿中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这一变化体现了()A.血缘政治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C.政治制度的成熟 D.行政效率的提高20.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2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世家大族影响巨大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2. 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
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
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 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 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 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 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23.有一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
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
”这位官员处于()A.西汉后期 B.唐末 C.北宋初期 D.晚清时期24.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反映出()A.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B.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25.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指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26.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7.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明朝亲王28.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节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山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9.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
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30.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C.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发展主流 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31.(14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
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材料二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