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总序第17课时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件——“两汉经济成就图片展”,在课件中展示“汉代牛耕图”、“耧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冶铁水排模型”、“西汉长安平面图”、“东汉市集画像砖”等图片,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科技成就,从中对两汉经济的成就形成初步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1、治理黄河学生:结合教材导入框内容,阅读教材第一目中有关治理黄河的内容,思考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初步认识:两汉时重要的水利工程有3次——西汉的汉武帝时开凿的白渠、西汉的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理黄河。
这些水利工程都避免了水灾、灌溉了农田、避免了河流的改道。
问题讨论:为什么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理黄河成效更为显著?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师生一起联系黄河的现状分析,形成全面的认识,即: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其次是加固大堤。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泥沙沉淀是黄河泛滥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黄河下游,由于大量泥沙的沉积,致使河床不断抬高。
西汉的汉武帝在治理黄河时,只注重了加固大堤,而没有疏通河道。
而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理黄河则不但修筑了千里长堤,而且疏通了河道。
第13课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2、过程与方法:1)思考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
2)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的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课型:综合课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生产,提倡节俭,出现“文景之治”。
东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光武中兴”。
正是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哪些表现和成就?讲授新课: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两汉农业的表现:①水利方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水有时不但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主要有哪几次?a: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很多地方那个遭受洪灾。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自去视察监督,并且命令文武百官背柴草去堵塞决口。
小字,动脑筋:汉武帝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治理黄河?因为田蚡为了个人私利。
而武帝有迷信思想,认为是上天的意思。
后来看到水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下决心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五)探究新课:
提问:“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或投影展示下列图示。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1、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2、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
4、“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
5、提出问题:“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师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小结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的社会调查,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知识网络四、课时安排2课时【课程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什么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地督察?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这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汉武帝改变初衷、决心修河的?这次治理黄河的结果怎样?东汉明帝为什么又要令水利专家王景去治理黄河?王景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结果如何?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
那么,两汉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两汉农业的进步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农具有哪些改进?牛耕技术有何提高?水稻、小麦、桑麻的种植分布情况怎样?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薄如蝉翼,轻如烟雾,重不到一两,这说明了什么?汉代丝织技术的提高又有何表现?为什么说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有哪些优点?汉代农业、手工业中有哪些成就领先世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描写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汉代为什么商业繁荣、城市兴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为什么说长安、洛阳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上述这些问题的。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治理黄河(1)背景: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洪灾严重。
(2)治理的情况①西汉: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②东汉:下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
2、农业的进步(1)农具的进步:①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牛耕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③还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农作物的种植:汉代已经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大量种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丝织技术:已经使用,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冶铁技术:(1)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2)水排的发明: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早一千多年。
(3)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西汉时发明了炒钢法。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人物:(2)措施: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3)意义:抑制了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的大一统。
2、商业的繁荣: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3、重农抑商政策:汉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骑马;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做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大水灾。
东汉明帝治理黄河,800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
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 两汉是指哪两个王朝? • 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谁? 他在政治上、思想上了分别采取了什 么措施?
• 1、农业的进步:①两汉时期有哪两位皇帝对 黄河进行了治理?取得了怎样的成效?②汉代 的农具、耕作技术有什么新变化? • 2、手工业的发展:汉代的丝织业和冶炼技术 有哪些提高?其中最让我们自豪的发明成就是 什么? • 3、商业的繁荣:①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 统采取了什么措施?②东、西二京指的是两汉 时期的哪两座城市?汉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对商业实行怎样的政策?
三、商业与城市
东汉集市画像砖
1.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内容:
•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 钱币:五铢钱 秦朝已统一了 货币,西汉时 为什么又统一 (铸造)?
“五铢”钱
(2)作用:
①抑制奸商牟取暴利 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③实现经济的大一统
2.繁华的二京: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什么叫“市”?
汉 明 帝 刘 庄 画 像
你去修河吧。 结果: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 有改道。
是,臣遵旨
王景
一、农业
1.治理黄河
思考:书本 P72“动脑筋”
①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修筑黄河大堤, 使黄河八百多年未改道。
犁
壁
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二牛抬杠耕犁法,始于西汉, 优点是节省劳力。
二、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提花机
②染色技术提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漏印敷彩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素纱衣(仅重49克)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 也)。”“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 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 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水平;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升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理解。
通过知史鉴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实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动,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
在本课商业的繁荣一目中,通过动脑筋的思考,使学生会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通过知史鉴今使学生联系发展的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很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学生在培养水平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准确的态度、价值观,为做到这个点,我通过知史鉴今和课后延伸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准确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准确分析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图表填写,史料填写,联系对比,联系记忆,问题探究,引导归纳,合作讨论。
五、教学媒体搜集影音,图片资料,使用多媒体,实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六、授课课型:新授课。
七、授课课时:一课时八、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2日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呢?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教学设计6: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启发学生回答)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导学生阅读“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A、汉武帝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
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春秋后期,那时要用三个人驾驭两头牛拉犁耕地。
)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已装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耧车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1.2 当时农作物品种怎样分布?(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广泛种桑麻。
)3、教师过渡讲解:随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欲知其究竟,请阅读67-68页“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组织学生结合“西汉锦袍”和“马王堆素纱衣”、“文献资料·后汉书摘录”以及“自由阅读卡·铁氏三兄弟”和“自由阅读卡·汉代炒钢法”,讨论回答问题:西汉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哪些行业?有哪些成就领先于世界?A、丝织业,使用提花机,产品精美,为外国人叹服。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第二初级中学徐卫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学法指导:归纳图表设疑讨论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学习、展示成果:(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1、两汉时期,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汉时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年;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时期,南阳太守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比欧洲早了年,因此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上的大一统。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1)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谢 谢 指 正
东汉市集画像砖
动脑筋: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 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 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的卵,不 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 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 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太死了,买 东西很不方便。鸟有 益鸟,有害鸟,捕杀 害鸟是对的。
讨论:
这些规定很对, 有利于市场管理 和环境保护。
汉 武 大 帝
一:两汉农业的发展:
1:兴修水利
动脑筋:
说一说,田蚡为什么 不让武帝治河?武帝 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2:农具的改进
汉 代 牛 耕 帛 画
汉 长 信 宫 灯
马 踏 飞 燕
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
水排的工作原理
三:商业的兴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想一想: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开垦者的铁锨举起多如云, 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 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 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生长. 京师众多人口的衣食,全靠这 条渠水啊!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材内容分析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长达400年的统一局面,两汉经济也使封建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这一课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两汉经济成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2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2、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2)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四、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的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有时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她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播种工具也有了进步,已使用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展示:耧车⑶通过以上两个框题的学习,找一找,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过渡:西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课堂总结(设计意图:本课文化史知识涉及面广泛,知识琐碎,因此在总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文化史知识提供借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课堂检测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下列图片是汉代两项重要的发明。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1) 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2)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它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少年?七、板书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2、农业工具: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3、农作物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1、提花机、染色2、水排三、商业的兴盛八:教学反思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13课_两汉经济的发展 (1)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史
(1917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增加了中央的
,实现
了
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
和东汉的
都城
,规模宏大,人称
东西二京。城里有专业的商业区,
叫做“
”。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特点:
规模宏大 人口众多 设施完备 市场独立
合作探究
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 发展奠定基础;
⑵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 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们的意 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2)能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 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 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况和说明。 (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 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 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总序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二、师生共同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
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
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
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汉代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
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
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
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
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
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
(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
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
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
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
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
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三)、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
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
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
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