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一、二单元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2020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章节是教材的2.3.1节,主要内容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大家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如何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学习难点是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重点是学会如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3个苹果,又买了5个香蕉,又买了2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10个水果。
2. 小明有2个苹果,又卖了3个香蕉,又买了4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3个水果。
3. 小明有5个苹果,又卖了2个香蕉,又买了3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答案:6个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我,我会耐心解答。
同时,大家也可以课后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理解这些概念是进行计算的基础。
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例来感受这些概念,并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对于连加,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小明有3个苹果,又买了5个香蕉,又买了2个橘子,问他一共有多少水果?”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连加的问题,我们需要将小明买的苹果、香蕉和橘子的数量相加。
通过这个例子,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连加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第二单元 找元、角、分的换算方法 (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找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导学案)一、知识点概述本单元将学习找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包括元分换算、元角换算、角分换算等内容。
二、学习目标1.掌握元分之间的换算方法;2.掌握元角之间的换算方法;3.掌握角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学习内容1. 元分换算元和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货币单位,那么如何进行元分的换算呢?我们知道,1元等于100分,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元 = 100分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元分之间的换算,例如:•5元= 5 × 100分 = 500分•47分 = 47 ÷ 100元 = 0.47元可以看到,在进行元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利用换算关系式进行计算。
2. 元角换算元和角也是常见的货币单位,相信大家在购物付款时也会经常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我们知道,1元等于10角,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元 = 10角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例如:•5元3角= 5 × 1元 + 3角 = 53角•45角 = 4元5角可以看到,在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将元和角的值分别计算,最后加起来得到结果。
3. 角分换算角和分是一元的零头,因此在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我们知道,1角等于10分,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角 = 10分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例如:•6角5分= 6 × 1角 + 5分 = 65分•43分 = 4角3分可以看到,在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将角和分的值分别计算,最后加起来得到结果。
四、练习题1.将19元8角5分换成多少分?2.将780分换成多少元多少角?3.10元兑换成多少角?4.73分兑换成多少角?5.4元5角兑换成多少分?五、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够通过换算关系式进行计算。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货币单位,帮助我们更加便捷地进行计算和消费。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学习目的1.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会运用加、减法处置实践效果,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能运用它们处置一些复杂的实践效果。
学前预备相应课件答题卡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处置〝有关求一共和剩下〞的效果。
〔1〕一共用去了多少米?〔2〕二班需求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
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
答案:〔1〕20+38=58〔米〕〔2〕100-58=42〔米〕42米>40米够剖析:〔1〕求一共用去多少米,将先用去20米与又用去38米相加;一班做短跳绳和长跳绳区分用的米数,求总米数用加法;〔2〕要求剩下的米数够不够二班用,必需先求出剩下还有多少米绳子,再和40停止比拟。
1.小红有80元钱,买«英汉词典»用28元,买«童话故事»用16元。
〔1〕小红一共用去了多少钱?28+16=44〔元〕〔2〕小红还想买一个40元钱的书包,剩下的钱够吗?80-44=36〔元〕36<40不够知识点2:处置〝有关求比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数〞的效果。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5题。
〔1〕爸爸往年多少岁?〔2〕妈妈往年多少岁?剖析:〔1〕我的岁数和爸爸比我大的岁数,求爸爸的岁数也就是求较大的数,直接用我的岁数加爸爸比我大的岁数;〔2〕求出爸爸的岁数,又知妈妈比爸爸小3岁,求妈妈的岁数也就是求较小数,直接用爸爸的岁数减3。
2.〔1〕爸爸往年多少岁?8+29=37〔岁〕答案:〔1〕13+28=41〔岁〕〔2〕41-3=38〔岁〕〔2〕妈妈往年多少岁?37-2=35〔岁〕知识点3:处置〝求比一个数多多少的数是多少〞的效果。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练习七〞第6题。
育林学校教育大楼高38米,文明大楼比教育大楼高13米。
〔1〕文明大楼高多少米?〔2〕科技大楼比文明大楼还要高5米,科技大楼高多少米?剖析:〔1〕教育大楼高的米数,又知文明大楼和教育大楼之间的差距13米,求文明大楼的高,也就是求较大数,用较小数加差距等于较大数。
2020经典文档内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_共7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共70页)目录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一长度的必要性第2课时厘米的认识第3课时米的认识第4课时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不进位加第2课时进位加第3课时不退位减第4课时退位减第5课时连加连减第6课时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角的认识第2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5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第5课时6的乘法口诀第6课时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观察物体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8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9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整理和复习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第1课时认识几时几分第2课时时间推算第3课时认识时间练习课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一)比一比量一量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时,题目是“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际问题来学习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
我们会用到前面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商店卖苹果和香蕉的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概念,重点是学会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苹果和香蕉的图片,还有一些练习题的卡片,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这个主题,比如:“商店里有5个苹果,又运来了3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同学们用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
这些练习题会比前面的例题稍微复杂一些,但是我会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解决。
板书设计:我会把这个问题和解决方法写在黑板上,比如“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然后下面写上解决方法:“用加法”和“用减法”。
作业设计:我会给同学们留一些类似的练习题,比如:“小明有5个球,小红比小明多2个球,小红有多少个球?”答案是7个球。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是在解决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时,还有一些同学会感到困惑。
所以我觉得在下一节课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比如让他们自己去想一些类似的问题,或者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这个知识,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内容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同学们特别关注。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一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人教新课标(2020秋)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学具准备:学生尺图钉小正方体油画棒铅笔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上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下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想一想,古代的人们最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引导学生用“拃”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长。
(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1)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明确:情境图中的人用伸开双臂的方法来测量石头有多宽。
(2)观察、讨论、汇报。
明确: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1)实际操作,测量课桌的长。
(2)小组内交流。
发现1:虽然测量的都是课桌面的长,但是结果不一样。
发现2: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标准去量。
2.填一填。
用“拃”量课桌面的长,老师量的结果是3拃,而我们量的结果是5拃,这是因为长度单位(不统一)的原因。
3.用估一估。
大约(5)个长。
4.量比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5.观察尺子填空。
(1)尺子的刻度从“0”到“3”是3厘米,从“1”到“6”是5厘米。
(2)尺子的刻度从“2”到“5”是3厘米,从“7”到“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认识尺子。
畅所欲言: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尺子。
2.课件展示各类在生活中用的尺子。
它上面都有什么?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刻度线,知道厘米用“cm”表示。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
(2)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还有什么发现?(3)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3cm、6cm、7cm。
(4)小组学生动手测1.根据生活实际,各抒己见,见过的尺子有:刻度尺、半尺、皮尺、卷尺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中的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是我们人教新课标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展开。
我们会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描述生活中的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则是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今天的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房屋等,引入角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角的存在。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展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直角是90度的角,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3. 操作:孩子们将会自己动手操作模型,尝试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来练习。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判断给出的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我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标注它们的度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判断下列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说明原因。
1. 一个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重合的角。
2. 一本书打开时的两个页边的角。
3. 一条直线的两个相邻的角。
答案:1. 直角:因为时针和分针重合时,它们之间的角度是90度。
2. 锐角:因为书的页边是弯曲的,所以两个页边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
3. 无法确定:因为直线没有角度,所以无法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数学广角-人教新课标(2020秋)
二年级数学师生学习案
课题数学广角——搭配(1)主备人
学习小主
人
教师寄语:建立自信,尝试新知,你是最棒的!学生自勉:
学习目标了解简单的排列知识,能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经历找排列数的过程,体验排列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经历简单事物排列的全过程。
难点: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流程课前准备
欢迎同学们来到数学城堡,城堡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一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呢?
尝试题
进入数学城堡后,我们遇到了第一个测试题,你能完成吗?
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呢?要求: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不能一样。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题并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简单讲解。
)第二次尝试题
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图上不同的颜色,一共
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北城南城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题,展示并评价。
课堂检测
2.
二年级数学师生学习案
程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题,展示并评价。
课堂检测
2.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3、4题
八、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导学案附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P2~4)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了解厘米、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用直尺、卷尺以厘米、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米的认识。
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导学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剖析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的左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几,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当然,也可以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尺的任意位置,只需用物体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字得到的就是物体的长度。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统一长度单位【例】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分析】1.古代的长度单位。
庹(tuǒ):把双臂展开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
拃(zhǎ):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
脚长:以脚掌的长度为长度单位。
2.画面分析。
上图是古代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块石头很大,人们把展开两臂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度单位,去量石头一面的长度,用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去量布的长度,用脚长去量竹竿的长度。
3.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同学和老师一起用柞作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解答】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2020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复习的内容包括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如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整数的进位和退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读写和比较大小。
2. 能熟练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正确理解和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
3. 掌握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规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的进位和退位,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提高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人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2. 知识点讲解:a. 100以内数的认识:复习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b. 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加减法运算定律。
c. 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讲解进位和退位的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六、板书设计1.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2. 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加减法运算定律。
3. 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进位和退位的规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教室里的人数。
b. 完成练习题,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以及整数的进位和退位。
2. 答案:a. 教室里的人数:人。
b. 练习题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人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拼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拼角》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中的《拼角》一节,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主要涉及第37页例1和第38页的练习。
例1展示了如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平角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平角的含义,掌握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平角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角的形成过程,能够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平角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问学生这个角是什么角?学生回答后,我会再画出另一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将其与第一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
我会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平角。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介绍平角的概念,并解释平角是由两个相同的角拼成的。
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平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实践操作: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尝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学生会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平角,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例1,并用语言解释如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一起完成例题。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第38页的练习题,我会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平角,并写上平角的定义和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三角板尝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并画在作业本上。
答案:学生完成的作业应该是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的图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角的形成和特征。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角的概念。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角-人教新课标(2020秋)
二年级数学师生学习案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主备人王星学习小主人教师寄语:建立自信,尝试新知,你是最棒的!学生自勉: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重点难点预测认识并会画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流程一:预习导航(知识链接,自主尝试学习)1、自学38页的主题图,找出图中的角。
2、观察教桌上的物品,你能找到角吗?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点?3、认识角的名称和组成部分。
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演示一个活动的角,和边长不等的角,并比较其大小。
总结:角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
5、自己画出一个角,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归纳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 )的方向画()条直线,就画成一个角。
6、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你们是怎样想的?小组交流,快乐合作,准备展示。
(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哦,你们是最棒的)交流38页的主题图中的角。
三、快乐展示,提升自我(展示的同学努力做到站姿大方,声音洪亮,讲解清晰,文明礼貌;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补充和点评更了不起哦!)1.展示自己找到的角。
(38页)2.展示自己画的角。
四、课堂检测,反馈提高1、下面图形,是角的在()里打√,不是角的打×。
2、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3、画不同方向的角。
4、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五、总结评价:这节课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二年级数学师生学习案二、小组交流,快乐合作,准备展示。
(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哦,你们是最棒的)1.判断直角的方法。
2.画直角的方法三、快乐展示,提升自我(展示的同学努力做到站姿大方,声音洪亮,讲解清晰,文明礼貌;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补充和点评更了不起哦!)1.展示自己折的直角2.展示自己画的直角四、课堂检测,反馈提高1、下面图形中是直角的打√,不是直角的打×判断:有的直角大,有的直角小。
【推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4单元导学案
《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教学导学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厘米的认识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导学案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 判断。
(1)没对准0刻度线量得的结果都是错的。
()
(2)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
(3)作业本的宽是4个回形针长,铅笔的长是4把小刀的长,所以作业本的宽与铅笔的长是一样的。
()
2. 量一量,填一填。
3.一只蜗牛往墙上爬,第一天爬了30厘米,晚上却滑下10厘米,第二天又向上爬30厘米,现在蜗牛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教(学)收获或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含预习)
(1)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2)预习教材第四页例4、例5并完成做一做。
数学学科导学案
数学学科导学案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量一量下面三条线段的长度,比一比,再计算。
第一条:()厘米第二条:()厘米第三条: ( )厘米1.第二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长多少厘米?
2.第三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短多少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多少厘米?
4..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5.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教(学)收获或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含预习)
(1)数线段。
()条
(2)预习第7页例8并完成做一做第1、第2题。
数学学科导学案
数学学科导学案
数学学科导学案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 判断。
(1)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
(2)要是有一个加数的个位为0,就不需要相同数位对齐。
()
(3)竖式计算时从十位加起。
()
2.晶晶今年8岁,妈妈今年33岁。
10年后,晶晶比妈妈小几岁?
3.看图列式计算。
列式: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教(学)收获或未解决的问题
3.作业(含预习)
(1)上衣:62元/件裤子:45元/条鞋子:29元/双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吗?
(2)预习教材第23页例4并完成第24页做一做。
数学学科导学案
数学学科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