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一部巴蜀盐学文献的精要之作——缪秋杰编著《川鹾概略》
钟永新·蜀学史料(杨慎《全蜀艺文志》序)
蜀学史料《全蜀艺文志》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线装书局2003年出版的《全蜀艺文志》,该书广搜明朝以前历代文人墨客记述和吟咏四川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的各类作品,计有诗、词、歌、赋、诏、表、序、记、檄、箴、铭、赞、碑文、论、说、辨、考,以及其他杂著等,原来是嘉靖《四川通志》的一部分。
杨慎在序文中指出了蜀文人物的独特之处和蜀献编纂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慎简介: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生于北京孝顺胡同,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官经筵讲官。
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朱厚熄廷杖谪戍云南永昌,死于贬所。
升庵博闻广识,著述极富,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附录原文:《全蜀藝文志》序楊慎余嘗讀左太沖賦《蜀都》雲:“江漢炳靈,世載其英。
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曄曄而秀髮,揚雄含章而挺生。
”自漢而下,文章之盛,無出於四子矣。
然豈徒四海考雋,游談為譽哉。
文之傳,事之傳也,去今千七百年,而談漢事如昨日,繄四子之文也。
文乎文乎,其可諼乎!若夫陳子昂懸文宗之正鵠,李太白曜風雅之絕麟,東坡雄辯則孟氏之鋒距,邵庵詩律比漢廷之老吏。
繼炳靈而躡蹤,感掞藻而聘轡,輿為多矣,況子安、少陵,薄遊遍乎三巴;石湖、放翁,篇詠洎於百濮。
其原本山川,極命草木,亦楚材晉用,秦渠韓利矣。
先君子在館閣日,嘗取袁說友所著《成都文類》、李光所編《固陵文類》,及成都丙丁兩記、《輿地紀勝》一書,上下旁搜,左右采獲,欲纂為《蜀文獻志》而未果也。
悼手澤之如新,悵往志之未紹,罪謫南裔,十有八年。
辛丑之春,值俸戎徼,暫過故都。
大中丞東阜劉公,禮聘舊史氏玉壘王君舜卿、方洲楊君實卿,編錄全志,而謬以藝文一局委之慎。
乃檢故簏,探行篋,參之近志,複采諸家。
擇其菁華,褫其繁重,拾其遺逸,翦彼稂稗。
支郡列邑,各以乘上,又得漢太守《樊敏碑》於蘆山,漢孝廉《柳莊敏碑》于黔江,文無錯訛,刻猶古剞。
東阜公喜曰:“漢碑之傳於今,中原亦掃跡矣,乃今得茲於遠邦,不謂斯舉之獲乎!”唐宋以下,遺文墜翰,駢出橫陳,實繁有昈,乃博選而約載之,為卷尚盈七十。
钟永新·“南开系列学校”自贡蜀光中学旧址寻访记【自贡抗战教育旧址寻访三部曲】之二
“南开系列学校”自贡蜀光中学旧址寻访记钟永新我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书院传统绵延不断,为保持各地文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川省会成都市便有对清末民初社会影响巨大的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以川南地区而言,则有乐山九峰书院及复性书院,泸州鹤山书院及川南书院,内江花萼书院及资州艺风书院,宜宾蟠龙书院及翠屏书院,富顺江阳书院及荣县凤鸣书院等等,极大推动了当地的教化启蒙。
近代以来,书院日废,学堂渐兴,吾乡自贡顺因时势,在地方士绅的捐资支持下,于1924年在自流井井神庙设立“自贡私立初级中学校”,1934年迁至东兴寺炳文书院旧址继续办学,更名为“私立蜀光初级中学”,1938年张伯苓先生接办以后,在伍家坝扩建新校区,再名为“私立蜀光中学”。
“接办蜀光”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自贡盐务管理官员敏锐洞察到时代所向,缪秋杰以其个人声望礼请南开学校创始人之一的张伯苓先生入川考察,接办蜀光中学以传延本地文化,促进四川盐区建设,并培养人才推进大后方城市的发展。
这是自贡近代史上重要的教育决策,影响改变了自贡文化的进程,有助自贡城市的新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许多青年学子的人生。
为考察蜀光中学建校以来的校园情况,2015年返乡之际,再次往赴自贡市区探访,分为自贡新街原井神庙旧址、东兴寺小学旧址、伍家坝蜀光中学现址。
其中前两处系蜀光中学的渊源之地,故一并作为人文遗址寻访,以展示其绵延兴办历程。
20世纪末自流井新街正街基本尚存,十字口大桥繁盛一时。
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自贡实习期间,宿于正街某处,所居之地建筑古朴,雕栏精美,当为某会馆,但对新街原自流井政府所在地井神庙却是了无印象,此处供奉有自贡井神梅泽,原在富顺县城,后因自流井盐场兴盛而迁祀。
从1924年开始成为自贡初级中学的最初校址,从此开启自贡新式教育的历史,当年选择在井神庙办学或许正是某种因缘所致,自贡由盐而生,其传承文教则以盐业纪念地方式凸现,可见办学人物识见不凡。
钟永新·蜀学史料(蒙文通《议蜀学》)
蜀学史料《议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据《甲寅》1925年第1卷第21期上发表的《议蜀学》整理,再以巴蜀书社1987年出版的《经学抉原》中收录文章校正,该文先介绍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述及清儒成就及清学之弊导致浮华,而后蜀中井研廖平先生崛起,方有新的学术创见突破,接着评价廖平之学的学术特色和渊源意义,并奉劝治学之士宜慎择,不能持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其核心要义在于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胡昭曦语)。
作者蒙文通简介:蒙文通(1894—1968)著名史学家。
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县石牛庙乡人。
1906年随伯父公辅来成都,次年入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1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
1923年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受唯识法相之学。
1927年起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四川省委委员。
著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越史丛考》等。
附录原文:议蜀学蒙文通清代经术之明,称秩前世,乾、嘉之间,家研许、邓氏书,博名物,穷训诂,造述之宏,不可徧计而周数也。
迄乎近世,特识之士,始喟然慨清儒之无成,独赞古音之学,实能于散漫繁惑之中明其统理,斯为足尚,则清学之穷矣。
夫清儒述论,每喜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体,碎辞害义,野言乱德,究历数,穷地望,卑卑于章句文字之末,于一经之大纲宏旨或昧焉。
虽矜言师法,又未能明于条贯,晓其义例,求其能若惠氏、张氏之于《易》,孔氏、庄氏之于《春秋》,金氏、凌氏之于《礼》者,殆不可数见观,则清学之敝,为不可讳也。
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于孔氏之术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之,诚不可得。
钟永新·蜀学史料(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序)
蜀学史料《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广益丛报》1909 年第206期—212期,今被收录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史部)》第179册(即《儒林史传》第79册),“可以看成是一部简明清代四川学术史”(杨世文语)。
戴纶喆在序中指出明朝以后蜀中人物与文献皆呈匮缺,其原因在于:一是四川遭受长期战乱,二是四川地理僻处西偏。
至国朝才得以振华兴起,英才辈出,故此书意在搜集征文考献,表彰清代四川学术,收录共49人。
作者戴纶喆简介:戴纶喆(生卒不详),字吉双,四川綦江(今属重庆)人。
《益州书画录》略云其为“举人,官卭州训导”。
据赋集自序及赋后其侄戴世怀跋可知,戴纶喆少从吴松轩学赋,后受知綦江田子实。
再南游黔,北游至京,晚年返乡。
光绪七年(1881)主讲四川瀛山书院。
著有《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綦江续县志》《四川儒林文苑传》。
附录原文:《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學使錢塘吳敬疆先生慶坻觀風命題綦江戴綸喆吉雙代輯嗟乎!音塵寂寞,有同秋草,古人之所謂衋然傷矣。
網羅之紀述之不?甚賴當世之大人先生有氣力能文章者,為之闡微發幽也耶?果爾,則後生小儒且將聞風興感,而非僅長逝者之所讬命也已。
嗚呼!不綦賢歟?蜀自文翁啟化,蔚為大邦,生其間者,魁儒碩學,韡韡含章之彥,歷漢唐宋明二千年,若揚、馬,若漢經師,若張、魏,若陳、常、王、李,若子昂、太白、蘇氏、虞楊及李陽冰、文與可輩,史固不絕書也。
國朝文教昌明,超越古初,經列聖培養以來,涵濡漸被,徧於垓埏。
獨四川于岳、楊、張、曾諸公,銘勳異域,著績封疆,外曾無一人達於國史,以列諸儒林文苑者,豈其江漢炳靈,顧至今寂寂也歟。
良以蜀當獻賊之亂,孑遺無幾,文獻已蕩如矣。
嗣復吴藩煽逆,科舉較遲,而其時隱逸之徵,經學之選,博學鴻詞之科,際其盛者亦最後,僅一許儒龍赴試而卒不遇,文運舉可知也。
乾嘉以降,士氣非不振興,而又以金川西藏日搆兵戎,教匪鹽梟相繼稔亂,蓬華岩穴之中,復何暇攖大府懷乎?況其地距京師數千里,聲華之盛,汲引之宏,生既不能與齊魯吳越諸行省相埒比;其歿也,塵編蠹簡,幾解收藏?郡縣志乘率多簡略,又鮮有明於義法者勒之誌傳以表襮而恢奇之,縱揭德振華之士,挺起一時,未幾而風徵頓歇,姓字糢糊,在子孫且有不知其祖父之為何如人者,以故其志莫白,其書莫傳矣。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久大盐业公司”初到自流井故实(2017)
“久大盐业公司”初到自流井故实钟永新关于天津久大集团抗战入川已有多篇文章研究钩沉,近年见阅本民国二十年(1931年)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三家联合办事处编印的《我们初到华西》,内容记录久大来川早期情况,自流井部分题为“踏进了山国的盐区”。
先记述久大前来自流井,受到时任盐官缪秋杰亲自陪同参观,并考察了张家坝(后来的厂址)。
第二部分介绍久大模范食盐厂建设的动因及周折始末,最后选择在“九一八”那天进行开工典礼,参观宾客达到二千余人。
此外,书中附有几幅当时的张家坝化工厂照片,较为稀见,可见规模宏大。
如今张家坝旧址据闻拟规划为自贡盐业工业博物馆,也是其文化科技精神再绽光芒。
2017年12月29日附录:踏进了山国的盐区……参观盐厂,缪先生在百忙中亲自陪往,给我们种种有益的指教,盐卤从三千多尺的地下吊上来,这盐井全是用人力一分一寸凿成功的,确是世界奇迹,这种忍耐力断然是超人的,没有得到科学恩惠的技术家,要这种苦行,才能成功一件事,不亲眼看见这里的井工,谁也不能想象。
此外推卤煮盐,都是古拙到可怜的程度,孰令致之,智识分子个个都有责任吗,尤其是朝野靠盐吃饭的人们,应该不要完全漠视。
为交换改进川盐技术和战时增产意见,缪先生特邀集本地商灶诸位,和我们晤谈,这里官商,非常融洽,毫无隔阂。
他们减轻川盐成本的办法,在民国二十五年,就已经实行,他们知道只是呼唤改良,决不会生效力,因此官商合力在自贡犍乐两场,各设模范盐厂一所,给灶民实地参考,组织是由商灶出资,盐局代负工程和执行责任,正在积极推行;厂地在张家坝已着手开工,机器也运到了上海。
不幸沪战发生,交通梗阻,不得已临时停隔下来,同人听了都非常惋惜。
这确是个顶好的计策,模范盐厂如其做到成本真比旧法低,商灶为减轻担负,多赚利益,一定赶紧模仿,并且一旦战事停后,也不怕再受海盐的排挤,真是何乐而不为。
缪先生认战时增产问题更要紧,希望久大可以在此设厂。
商灶同仁也表示如久大能来,彼此大可提携共进,于改进川盐技术,不无裨益。
钟永新·一部贡井盐史的百科全书
一部贡井盐史的百科全书——《盐史花露》读后感钟永新素有“千年盐都”之称的四川自贡有着大量从事盐业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文化人士,构成而为盐学群体现象,其中较有特色和成就者,如宋良曦、钟长永、黄健、曾凡英的盐业研究,程龙刚、邓军的盐道考察,陈星生的盐物收藏,陈茂君的盐俗散记,曾新的盐史整理,邱昌新的盐场轶事,李良忠的盐井掌故,王锐的盐商小说,赵应的盐帮故事,辜义陶的盐诗创作,曹念、陆坚的盐画作品,余铭源的盐井摄影,廖时香的盐场剧作,等等,他们为弘扬传承自贡盐业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亦为国之盐脉传薪树立了光辉典范。
其中之一的曾新先生,他的生命与才学已和盐史融为一体,自有缘结识曾老师以来,深为其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染,近十余年间,他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推出大量故乡散文与文史作品,编纂完成系列书刊:《大公井》《盐与贡井》《贡井文史》《贡井人杰》《贡井盐史文集》《贡井文学作品集》《贡井区志》《贡井年鉴》,可谓当代贡井文化的全方面解读梳理。
最近曾新先生将其数年盐史研究成果,汇集成《盐史花露》,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得阅有感而记如下。
一、完备精当的盐史整理正如作者扉页题签“以井盐文化视角来扫描的悠久的贡井盐场之历史”所言,本书第一部分“盐史”即为《贡井盐场史话》,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分为:引言、历史溯源、所有制类型、盐工、生产、储运、销售、盐税、缉私、经营管理、井灶枧号垣、盐运古道、古街古巷、盐商大宅民居院落、祠堂会馆寺庙、特殊建筑、帮会民俗、文化教育共十七个篇章,完整展现出近代历史上有“富荣西场”之称的贡井盐史体系,堪称贡井盐业的百科全书,弥补了自贡盐文化研究的一处空白,也为其他人士从事贡井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独到精彩的盐论研究第二部分“盐论”收录了曾新四篇涉及盐业的文论,包括张家花园、富荣西场盐道、民间文学与自贡盐文化等,其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张家花园,有助认识近代自贡地区颇有特色的民国建筑群的形成及特点;富荣西场古道篇是作者实地考察访问,综合资料整理而完成的盐道研究成果,尤其对盐运水、陆道观察非常详细,并提出“旭釜”梯级盐运水运概念,可丰富川盐古道深入研究;民间文学与自贡盐文化篇充分体现出曾新的民俗学视野,他从故事卷和歌谣卷入手分析,认为民间文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盐场生产现场和劳作人们的历史情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蜀学史料《蜀秀集》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秀集》由四川学政谭宗浚选编,尊经书院监院张选青校印,光绪五年(1879年)刊于成都试院,文章系从四川全省学校和书院生员的上千篇作品中遴选,其中尊经书院诸生被选达32人,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为“19世纪一部四川知识分子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总集”,“堪称研究近世蜀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屈守元语)。
全书共九卷,卷一至三为经学小学,卷四为史,卷五为文,卷六至七为赋,卷八至九为诗,尚未影印再版。
谭宗浚此序是一篇千余字的骈文,指出含英蜀才,蔚起甚多,其编纂此集的五点意义在于:讲明训诂之学、考证史传之学、稽求器数之学、校刊经籍之学、讲习词章之学。
作者谭宗浚简介: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岭南著名学者谭莹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学政。
光绪八年,典试江南,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掌修儒林、文苑两传。
后任云南粮储道。
少工骈文,词采博雅。
有《希古堂文集》《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两汉印经考》《荔村随笔》等。
附录原文:《蜀秀集》序譚宗浚夫井洛之維,其光儵煜,下臨七曲,是主文明,斯天網所包也。
岷山之水,其源渾泡,遠洩四瀛,浩無際涘,斯地洛所互也。
是以孕靈川澤,䡾秀巖若,鹽井火井之奇,錦官橘官之富,金礦鐵礦之饒,邛竹蒟醬之異,椶枬梫桂之植,麖麋犀象之產,左思所賦,常璩所志,夥夠駢田,博哉,其言之矣。
其在含靈,則為才士,觀揚馬之在漢,陳李之在唐,有宋理學則魏張,功烈則虞範,詞翰則蘇文,史學則王李,以及元之虞,明之楊,莫不黋朗前史,繵運曩籍,人才之盛,孰能逮之。
國家八風,旉通九寓,和晏一時,蜀才蔚起,在廷則有若張文端公、周文恭公等龍驤鳳逸,參化於內,在邊則有若嶽襄勤公、楊忠武公等虎桓鷹䎒,宣力於外。
獨于文學,尚少專家,或有軼才,未能深造,意者中更兵燹,稀伏勝之藏書,地遠中州,鮮尹珍之受學也乎?曩者制府盱眙吳公、學使翰林前輩南皮張公慨然,憫絕學之榛蕪,悼儒風之寥閴,創興講塾,榜曰尊經。
钟永新·一部湮没近百年的巴蜀民俗学名作——傅樵村《自流井第一集》
一部湮没近百年的巴蜀民俗学名作——傅崇榘著《自流井第一集》钟永新在有关四川自流井的地方文献史料中,吴鼎立的《自流井风物名实说》、李榕的《自流井记》、李芝的《盐井赋》因为载于《富顺县志》中得以广为流传,而有本民国五年(1916年)出版,作者署名为简阳樵甫氏的《自流井》久闻却一直未能看到,2011年春节后从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查得此书的电子版,终圆这段乡邦文献搜集心愿。
该书多被相关文章征引,如《自流井竹器业的发展概述》(熊问衡)、《旧时自贡新年习俗杂谈》(沈涛)、《四川井盐成本核算发展演变概述》(刘志翔傅磊)、《中国、德国古代输卤技术浅析》(王连第徐宝政)等。
作者自题玉荷山樵甫氏,经多方检索查询仍不知是何人,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0辑《成都报人的先驱——傅樵村》(高成祥)中看到如下记载“一、傅樵村的生平简历傅樵村又名崇榘。
他写文章、作图画时曾用过新樵、樵春、樵父、樵甫、樵斧、老樵、岷樵、樵子、樵新子,热肠冷官、热心冷官、过来人、亦天等笔名。
”才知道樵甫、樵斧是傅崇榘以“樵”为系列笔名的两个,又从国图再查序言所列书目《重庆指南》等的署名也为傅氏,此外成都民间学者郑光路在《弄潮红人傅崇榘》文中专门介绍傅版《自流井》以扬州美女配以自贡盐井插图的妙趣,由以上可推断作者就是民国时期四川著名报业人物傅崇榘。
傅崇榘(1873-1918),字樵村,生于简州(四川简阳),后迁居成都,为成都报人先驱,是蜀中通儒宋育仁问琴阁门下弟子之一。
从1900年开始,先后创办过《算学报》《启蒙通俗报》《通俗日报》《通俗画报》等,他还是四川近代启蒙运动史的拓荒者之一,1900年在桂王桥北街创办成都第一家公众图书馆“阅报公社”,代表作为《成都通览》,所编撰的《傅氏丛书》计有《中国历史大地图》、《四川省文明进步图》、《西域古今改革图》、《考订长江水道图》、《“山海经”古地今注》等。
1938年中国电影导演先驱孙明经先生曾专程来自流井拍摄,以图像和影像形态存录当时自流井的种种面貌,参见《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一书。
钟永新·釜溪感旧录(08)盐井街的怅惘--战国学人陈 铨故里记
盐井街的怅惘--战国学人陈铨故里记钟永新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战国策思潮以其鲜明的“文化形态史观”,成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振聋发聩的民族最强音。
五位核心人物中有富顺陈铨、金堂贺麟两位川人。
遗憾的是至今战国策派仍被视为有政治倾向之嫌,而无视他们实则自严复康梁及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近代救亡自强运动的一脉传承。
我对这位富顺乡贤很久以来都毫无所闻,直到2001年搜集地方资料时,才对其有更多了解,后在成都淘书斋购得其戏剧及文艺创作,又在上海古籍书店购读《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始意识到战国策派真可谓那个时代学人思虑中国文化危机的坚强应对,然误识太深,长久不为所同。
陈铨先生的故里即今四川富顺,故居在盐井街,无任何标识可见。
他自清华毕业,出国辗转美德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对中德文化传播交流贡献巨大,30年代所撰的《中德文学研究》至今仍是研究者的参读范本,同时又是国内介绍尼采思想的先行者,曾撰有《从叔本华到尼采》。
又以戏剧成就最大,《野玫瑰》《蓝蝴蝶》《金指环》等轰动一时,也因此被视为鼓吹美化特务,引发大批判,所写小说《天问》《革命的一幕》等成为新文学运动时期卓有建树的代表作,朱自清称赞陈铨小说“情节上有过巧处”,港台评价为“中国近现代小说七大家之一”。
富顺因盐设县,井盐开采历史达两千年之久。
县初名富世,因“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而得名。
唐时避讳李世民改为富义,宋时避讳赵匡义又改为富顺至今。
此地甚奇,镇北、东、南为沱江环抱成釜底状,沱江入城后折西流去,也因此衍生出许多灵秀神秘的传说。
清末著名学者金坛段玉裁任富顺知县时,盛赞“县带洛而衿江,江山雄伟,典午以后,文物称最盛”此是为富顺文化的最好评价。
历代才子如云,进士高达230余人,举人710余人。
明代以来富顺才子便渐成名,虽无法与江南才子相提,以四川而论却是罕见的了,直到今日依然延续不止。
县城不大,山林环绕,绿意颇多,有三山两塔一湖的美景,兼文庙、千佛、罗浮等胜地,更有独步天下的豆花、烘肘、戌春等美食。
【序跋】钟永新·《蜀海浮槎录——巴蜀研究访谈考察集》自序
《巴蜀研究访谈考察集》自序
钟永新
2003年初潜居蓉城,时正供职成都玉带桥有所余暇,故以巴蜀丛书所列人物及目录为参照,亲赴成都各大书市书店寻访,当年就搜集300余种,置于建设路某公寓住地。
期间还创建《蜀学报》电子版,自云“振兴蜀学,浮想联之”。
及后十月在川北阆中等地行走后,仓促间出川赴沪,所购之书皆运回川南沿镇,束之书壁,蔚为可观。
在沪时,常出没上海文庙书市、复旦鹿鸣书店等地。
彼时因居长三角发达地区,视野接触不同,故广阅江南典籍以补学问知识,虽漂泊未定,也购有数十本巴蜀资料。
不料因境遇变化,2004年下半年被迫转赴北京发展,开始文化首都之游,至今10年有余也。
在京时期先后转战中关园、清华园、西山院、社科院等地。
并坚持旁听游学、寻购书籍、参与沙龙,又继续搜集巴蜀文献。
虽财力与才力所限,竟集有1200余种,每每唯困于搬运之苦。
2011-2014年社科时期,以此为平台开展蜀学系列访谈近十次,奋力撰写发表数篇巴蜀研究文章,以求传播发出蜀学声音,终是绵薄之力未有大成,然吾于蜀关切仍未放弃。
今汇集数年来巴蜀研究访谈考察之作以乞正方家,并期励以蜀学后劲之士乎?
(2014年12月修改2015年6月修改)。
钟永新·蜀学研究杂议
蜀学研究杂议钟永新2003年再居成都,广搜巴蜀著作,办《蜀学报》电子报,撰《蜀十叹》四言句,叹云“振兴蜀学,何以为之”。
2003年底离蓉赴沪工作,视野为之大大拓展,次年由沪回川辗转至京。
寓京近十年间,坚持搜集蜀学文献和跟踪蜀学动态,始终无从弘扬机会,直到2011年进入某研究机构,才得以完成访谈蜀学写作多篇文章。
回顾本人关注蜀学及蜀学研究之路,兹有杂议如下:一、蜀人之学定义蜀学多以蜀中之学称谓,即蜀中地域学术和四川人物研究及事传。
我认为诚如“苏轼之学”被称为“苏氏蜀学”,历代在川出川的蜀人之作皆可称为蜀人之学,各因其才识见著于世,成为蜀人的独特个性。
二、蜀学传统由来蜀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以巴蜀文化为丰富土壤,孕育而出的蜀学内容极为丰富庞杂,正是四川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人文等促成蜀学不同他地。
此外,历代都有蜀学人物的倡导声音,这是值得保持的蜀学传统精神之一。
三、蜀学如何创新今天地域之学繁荣兴盛,在清末民初也出现过湘学会、闽学会、蜀学会等。
应对当今新形态,蜀学应该不只是弘扬旧绩,更需要新人新作,其变革之路必是充分利用科学文明,融合中西文化,将现代学术视野引入研究领域,作为文化学者而言,既能研究国故思接古今,又能瞩目全球视通中外。
四、蜀学资料集成《巴蜀全书》工程为当代文化盛举,明有杨慎,清有李调元,民国有谢无量、傅增湘等,皆是蜀学的重要整理者。
蜀学典籍的汇集展示,体现着蜀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需要普及走向大众,让公民能够参与建设,并提供相关资料襄助,如私家日记、回忆录、家语等。
五、蜀学传播意义研究传播蜀学必须要有大量人物才能实现,历代学者多有蜀学研究文作,近代如李宗吾、蒙文通、刘咸炘、谢无量、甘大文等,现代则有胡昭曦、谢桃坊、舒大刚、谭继和、粟品孝等。
此外寓居蜀中人物的大量著作亦是极有价值。
反观今日许多蜀中人物的行识作为可谓无声感化,如樊建川的博物聚落,谭继和、祁和晖夫妇的巴蜀研究,以及文化新世家与民间传承者的不懈努力。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傅樵村的自流井“盐场诗史”(2015)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傅樵村的自流井“盐场诗史”(2015)傅樵村的自流井“盐场诗史”钟永新盐学文献《自流井第一集》广为盐业研究者参考引用,其作者樵斧(樵甫)经笔者考订为四川著名老报人傅樵村,本书为其在自流井的亲历见闻,书末附有傅樵村所作《自流井竹枝词》四十首及《自井杂事诗》十六首,是两篇文笔生动、内容深刻的精彩之作。
关于井盐诗研究成果所见有《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张荣生)、《四川井盐诗采撷》(宋良曦),《盐风盐韵入诗咸——初探自贡盐业历史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陆坚),分别收录四川及自贡地区历代大量盐业诗歌,自贡部分如刘源《火井》、熊葵向《古井咸泉》、金肖孙《火井》、郑王臣《咏盐工》《咏天然气》、张翼儒《观盐井十二韵》《观李氏火井十二韵》、蓝尧夫《自流井诗十八首》、史次星《自流井竹枝词(十首)》、刘慎如《富荣场景诗(八首)》等,其中未见收有傅樵村的诗歌,自流井区政协《文史资料辑览》第五期有部分选刊,傅作全版应是四川井盐诗资料的新补充。
统观之,傅樵村的诗作颇有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伯元)的写作意境,多篇前面附有小字说明讽刺何人何事,注解极为丰富,备载自流井风俗掌故,可谓一部近代自流井“盐场诗史”。
2015年10月附录一《自流井竹枝词四十首》仿王建凉州歌不拘韵樵斧刺封侯爵之多也。
清光白日挂灯笼,三四方灯轿后重。
若在成都街面走,教人笑说是端公。
注:井上绅商白日上街,轿后必挂方灯笼三四个,成都端公收鬼,次日回家手提灯笼,故成都人呼白日打灯笼者为端公。
闻说筹安尚未筹,此间先已演封侯。
煞他风景开风气,多少侯爷产出头。
注:乙卯冬,鄂妓封玉容自渝避兵来井,有侯子男者,方正先生也,不喜席间有妓,与封玉容冲突。
一般人士皆责侯,以为大煞风景,两败有伤痕,人遂以封侯挂印呼之,自此事发生遂成预兆。
次日即见中央命令封侯数十人,一游戏事演成事实,事虽巧合,可见封侯梦之不长也。
金仙金凤又金兰,一局平时要四元。
钟永新·巴蜀掌故系列:刘硕甫《四川之盐井》(2017)
钟永新·巴蜀掌故系列:刘硕甫《四川之盐井》(2017)作者刘硕甫简介:上海《申报》川边旅行记者,其他不详。
整理者说明:本文系刘硕甫作为上海《申报》川边旅行记者,对四川盐井进行报道的文章,并有多幅摄影配图,文中提及四川盐区主要富顺自流井、乐山牛华溪,其所拍摄地点未有注明,因其在川边考察,故推断可能是乐山盐场照片。
附录:《四川之盐井》刘硕甫盐为吾人生活之必需品,所谓柴米油盐居家万不可少者。
在化学为氯化钠,多从海水曝晒蒸发,而得一种细粒结晶。
我国产盐区域,以两淮及长芦,占地最广,除以旧法晒盐外,并有用科学方法精制者。
至川滇一带,地濒边远,距海岸既遥,而交通又不便。
于是遂有盐井取水以制盐之法。
盖四川地质下层本属盐湖,与青海之盐湖相类,特彼时科学既未发达,何以即能测知,是可知吾人先代文化,实未落人后也。
井盐之状,与海盐别,盖以制法不同,且亦须适应其环境。
良以我国西部诸省,山川间隔,交通阻滞,跋陟经旬,行不过数百里,且山岭重叠,舟车不通行,概须背负。
倘以淮芦之盐,则结晶既易蒸发,包袋更如漏卮,一程尚未抵达,损失恐将过半。
是以井盐均系火煮成块,去其结晶水,质实味重,俾利边远运输,远至西藏,亦多赖川盐之供给,可见一物有一物之产地,而又绝对适合其产地之需要情形也。
四川盐井区域为富顺自流井一带。
一井之深多至一百五六十丈,盐井均用旧法,兼有火井,可以引气燃烧,即用以煮盐,盖即盐湖层所容积之沼气。
其次为乐山之牛华溪,为盐井较小之区域。
其地除盐井外有盐灶盐栈,附近多煤矿,所出煤即用以烧盐,互得其济,成本遂轻。
关于四川井盐之制法,虽有参考书籍可查,但外间迄未见其真相。
记者因新闻事业,到川考察边疆,曾详细摄有各部状况,此种天然实业之如何组织,胥可于此得见一斑也。
--《民国社会百态》 -《良友》画报丛书编委会编 2015。
钟永新·巴蜀杂记系列:四川会议(2018)
四川会议
钟永新
漂泊北京多年,回川时多是探亲者身份,至2011年,意外乃或长久等待的机会,本人得以进入一家国家级文化学术机构,从编辑文章、设计作品到新闻报道。
是年5月看到《巴蜀全书》编纂启动讯息,感觉这真是件巴蜀文化的重要举措,亟需宣传推动。
当时正好一同事的老乡在文学所工作,邀请他到成都参会报道中国文艺理论年会,于是他邀请我一同前往,进而再有了蜀学访谈的实施机会。
行前由设备组摄影师快速培训摄影和录像器材,虽是简单,还未实际使用过,亦是次媒体工作者的经历挑战。
抵蓉后,先行报道,会议地点在红瓦宾馆,为川大老宾馆,紧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博物馆,前往博物馆,正在维护,未能看成。
与会学者有近百位人员,后排坐的基本是前来旁听的川大学生,以博士生居多,会上主旨报告有陶东风等名家,我们对会议全程录像,但设备出了点问题,还请文新学院学生帮助解决,又去磨子桥电脑城购买存储盘备用。
及后梁记邀请多位学者在文北楼采访,我主要负责录像与拍照,采访圆满完成,而来自北国的梁记频频惊艳于川大校内女孩的美貌,之后次日的蜀学访谈也顺利完成。
2018年1月3日。
《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绪言
这书其实是 《 南通盐业志 》的副产品。1 9 8 8 年南通市编纂新方志启动 ,因地处滨江临海 ,自
古 有鱼盐 利 ,盐 业单 独成 卷 ,责 任落 在我 肩 。其 时 ,我 为取 得正 规 学历 ,替 毛泽 东时 代 “ 工农 兵 学 员 ”争一 口闲气 ,参 加江苏 省 1 9 8 7 年 首次 的汉
作 ,安坐在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静海楼上 ,逐页 披览嘉庆 、光绪 《 两淮盐法志》 ,明清通州 、 海门 志 ,嘉庆如皋 、东台志。由南通而各县 ,由图书
馆 而档 案馆 ,延 展 而至东 台 、大 丰 、盐城 、连 云 港 ,而 南京 、北 京 、长 沙 、上海 ,总 之是 凡有 可
作者简介 :张荣生 ( 1 9 5 2 一) ,男,江苏省南通市盐务局 高级 经济师 ,已退休 。
南齐张融 《 海赋 》 ,北魏郦道元 《 水经注 》 ,唐刘 彤《 论盐铁表 》 、杜甫 《 盐井 》 、崔敖 《 大唐河东
盐池 灵庆 公神祠 碑 》 、韩愈 《 论 变盐 法事 宜状 》 、
白居易 《 盐商妇 》 、 刘恂 《 岭表录异》 , 宋柳永 《 煮 海歌 》 、欧阳修 《 刘晏传 》 、 沈括 《 梦溪笔谈 》 ,元
岁到 5 8 岁, 一个男人最称金贵 、 最能出彩的年华, 寸晷尺阴,一点一滴 , 都灌注在这本书里了。
说不 准 哪一 年 ,萌生 为盐 业 编一 本文 学 总集 的念 想 。在文 化 昌明的时代 ,缺 少这样 一部读 物 ,
与盐行业特有的古老历史 、紧要功用 ,曾有的卓
越 贡献 、显赫地 位 ,是不 相称 的。
史博物馆程龙刚先生提供 了川滇井盐资料 ,中山 大学黄国信教授提供 了粤闽盐文 ,又从郭正忠、
丁长清 、唐 仁 粤先生 主编 《 中国盐 业史 》古代 、 近 代 、当代 、地方 编 ,林 元雄 、谢 奇筹 、邱 明达 、 钟 长永 、黄健先 生主编 1 9 8 6 — 2 0 1 0年度 《 盐 业史 研 究 》杂志 ,曾凡英教授 主编 《 盐 文化研究 论丛 》 中爬罗剔抉 ,最后从互 联 网拾 遗补缺 。不 知不觉 , 规 模较 原计 划大 扩展 ,“ 翻一番 、拐个 弯 ” ,达 到 近 百万 字 ,颇有 点 “ 包罗 万象 ,时 空双 全 ”之 概 了。校核 、增补 、注释 ,穿插进行 ,用去两年 多。 再 用一 个月 排序 、做 目录 ,卒 抵今 日之成 。以上
樟树盐文化
樟树盐文化盐业的祖师——宿沙、葛洪与天井娘娘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也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离开的东西,它同时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五卷《作咸》中说:“口之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
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倦怠恹然。
岂非‘天一生水’,而此味为人生生气之源哉?”他由人一日也离不开盐,推想到人类的来源是否同水和盐有直接关系?宋应星的推测使我们想到,我们的祖先何时发现采盐、煮炼食盐的呢?随着人类的诞生,我们的祖先便逐渐摸索到找寻食盐的方法了,而且盐在天地间,“巧生以待”人类。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将盐按产地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盐六种,还有两种盐很特殊,一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树叶盐与我国西北地区产于山石上的“光明盐”(即水晶盐)。
当然主要的是海盐、井盐、池盐、土盐以及岩盐。
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各地产盐的情况,像“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周礼·职方》),“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管子·轻重甲》)等。
由于产盐的地区与方式不同,谁最早发现制盐,传说不一。
据说号称盐业祖师神,多达30 多位。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五引《世本》:“宿沙氏作煮盐”。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古者宿沙初作煮海为盐。
”宿沙氏,一说是春秋时人,他是齐灵公的大臣,也就是《春秋左传》里提到的宿沙卫。
但不少人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宿沙卫是宿沙氏的后人。
据《文子》、《淮南子》、《说苑》等书,宿沙氏是神农氏的一个部落名,其民曾叛其首领而归神农氏。
罗苹在《路史后纪》卷四注中说:“《世本》、《唐韵》等言:夙(即宿)沙氏煮海为盐,以为炎帝之诸侯。
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
”盐宗,就是盐祖或盐神。
不管怎么说,宿沙氏是传说中较早的盐业始祖,他或他们一族有可能最先发明煮海出盐,所以宿沙氏也就被奉为盐业祖师神了。
在古代,江南的苏州、扬州一带,建有盐神庙,供奉的是管子。
钟永新·巴蜀书讯系列:《话说袍哥》出版中国袍哥文化研究的新作(2016)
钟永新·巴蜀书讯系列:《话说袍哥》出版中国袍哥文化研究的新作(2016)《话说袍哥》出版中国袍哥文化研究的新作袍哥起源于天地会,是清朝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包括现在的重庆)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
袍哥与青帮、洪门并称为旧时三大民间帮会组织,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历史产物,在四川近现代史上有其独特的影响,尤其在四川,不了解袍哥文化,便无法深入研究四川历史。
2016年末,曾推出小说《盐马帮》并改编拍成我国首部古盐道题材电影的四川作家赵应,积数年之功,访查民间掌故,完成《话说袍哥》一书,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本书浓缩展示袍哥文化一百多年的精彩历史和社会风俗,是自《袍哥探秘》《四川袍哥史稿》《西南袍哥与辛亥革命》等著述以来,又一部袍哥文化的力作,具有中国帮会史研究的推动意义。
全书分为袍哥溯源、袍哥帮规、袍哥习俗、袍哥轶事、袍哥掌故五部分,内容丰富精彩,不凡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如袍哥参与保路运动反清民主革命、袍哥军参加抗日战争,以及鲜为人知的地方掌故,如自流井袍哥风云。
作者推出此书乃基于袍哥长期埋没于历史烟云,唯有透过滚滚尘沙,才能看到他们仓皇依稀的背影,而在近代,社会剧烈变革动荡,造成中国的江湖化与帮会化,如何正确认识其中之一的袍哥文化,需要的是从文化学术的视野正确审视,他们不应被历史遗忘,更不该成为影视文艺戏说,正如一滴墨水滴在清水盆里,固有的原色悄然荡开。
书中后记写道“袍哥,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文化”,鲜明提出“现代人应该扬弃的对待袍哥”。
今天,袍哥虽然已经消失六十多年,但他们曾在生活底层发挥过积极作用,不少“江湖隐语”已成为四川方言词汇,如“落教”(按规矩办事)、“通吃”(到处行得通)、“扎起”(大力相助或袒护)、“放黄”(失约)、“打平伙”(共同分摊伙食钱)等等,构成为巴蜀特色文化内容。
故而本书的推出也有助中国民间文艺的创作繁荣,及丰富充实传统文化风俗的传承叙说。
(钟永新 2016-12-19)。
钟永新·巴蜀书讯系列:《成都尊经书院史》出版中国书院史研究的新成果(2016)
钟永新·巴蜀书讯系列:《成都尊经书院史》出版中国书院史研究的新成果(2016)《成都尊经书院史》出版中国书院史研究的新成果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近代逐渐停办,今日中国又再次复苏,已兴建起各种“现代模式”的书院机构。
而在四川近代史上出现的尊经书院是由四川总督吴棠、学政张之洞等人创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乃当时有识之士鉴于国家内忧外患,川省学术凋敝,学子醉心八股取士的现状所兴办。
它的建立对四川乃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尊经书院也是今天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
目前涉及尊经书院的著作有《从文翁石室到尊经书院》(2004)、《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2013)等,但尚无院史专著。
近日四川学者魏红翎推出《成都尊经书院史》,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全面总结百余年来尊经书院的发展历史,具有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书院史研究的参考意义,亦是纪念表彰蜀贤教育伟业,助推当代蜀学振兴发展的重要著作,可谓搭建起一座“纸上的成都尊经书院纪念馆”。
魏红翎系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撰有《尊经书院读书日程考》《宋育仁与成都尊经书院》,此系其多年搜集史料与思考研究的成果结晶。
全书分为尊经书院成立,尊经书院建制,尊经书院的教学,张之洞与尊经书院,王闿运与尊经书院,伍肇龄、宋育仁与尊经书院,尊经书院的藏书与刻书,尊经书院的弟子,尊经书院与蜀学复兴九章,系统回顾总结了尊经书院的产生背景、办学特点、杰出人物、历史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不乏启示意义。
睹昔观今,沧海桑田。
尊经精神,依然闪耀。
虽然位于成都市原南校场石犀寺附近的尊经书院已不复存在,但其发挥的历史作用仍泽被后世,故而期待“尊经型”具有伟大使命和文化责任的教育机构继续涌现,则是大时代背景下巴蜀之幸也。
(钟永新 2016-12-29)。
钟永新·巴蜀典籍系列:张慎仪《蜀方言》凡例(2016)
钟永新·巴蜀典籍系列:张慎仪《蜀方言》凡例(2016)巴蜀史料《蜀方言》凡例整理:钟永新作者张慎仪简介:张慎仪(1846-1921),字淑威,号薆园、芋圃,晚年又号厩叟,四川省成都人,原籍江苏阳湖(今武进县)。
清末民初语言文字学家。
张慎仪博通经史,著述部分汇刊为《薆园丛书》,尤长语言文字之学,著有《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蜀方言》。
另有《诗经异文补释》《广释亲》《厩叟摭笔》《今悔庵诗》《今悔庵文》《今悔庵词》等。
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蜀方言》。
《蜀方言》原名《今蜀俚语类录》,是一部记录四川方言词语的词典,较全面记录了清代四川方言的语音,并用科学方法考求方言词语的本字,其以成都地区方言为主,兼采四川其他地区的方言。
本书分两卷,共收词语786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按照词语类属意义编排,首先列出天文地理,再是称谓、身体、疾病、医疗、动作、穿戴、饮食等。
不仅在典籍征引、音韵流变、文字考订、语词溯源上有极高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助了解清代四川的风土人情。
附录:《蜀方言》凡例张慎仪《扬子方言》兼采异国殊语,不限一域;断域为书,始于明李实《蜀语》,至清而毛奇龄著《越语肯綮录》,胡文英著《吴下方言考》,张澍著《秦音》,王树枏著《畿辅方言》,皆胜于李。
予纂《蜀方言》二卷,窃欲步其后尘。
蜀地三千十六万八千余方里,蜀人七千余万,音以地殊,语随时变,援古证今,动多舛啎。
兹就所知,部别最录,不过存什一于千百,挂漏诚所不免。
通俗之书,以翟氏灏为详瞻,就中择其与今蜀语合者,节附于编,以便省览。
是编每条备注来历,明非臆造,其俗字如入穴曰钻,水坑曰氹之类,俗语如谈天曰摆龙门阵,诱骗曰扮门头之类,不见记载,概从屏弃。
——《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蜀方言》(张慎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26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巴蜀盐学文献的精要之作
——缪秋杰编著《川鹾概略》
钟永新
自清代至近代以来,研究四川盐业之作不断推出,如《四川盐法志》(丁宝桢)、《川盐纪要》(林振翰)、《四川盐政史图册》(吴受彤)等,并可见多种考察报告及文集专著,如《科学前哨·自流井考察》(李约瑟)、《考察四川自流井纪略》(哈安姆)、《四川富顺自流井打钻记录》(贝克尔)、《自流井第一集》(傅樵村)、《自贡之盐业》(钟崇敏)、《自贡地质矿产盐业问题》(熊楚)等,作者既有中外科学家,也有知名文化学者,此外盐务官员也多有著作,如时任四川盐务管理局局长的缪秋杰先生便著有《川鹾概略》。
缪秋杰(1889-1966),字剑霜,号青霞,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江阴,毕业于北京税务学堂。
1929年任川南稽核分所经理,1930年离开自流井赴淮北主持盐政,1935年再调任自流井任四川盐务稽核分所经理兼四川盐运使主管蜀鹾,1937年任四川盐务管理局(1938年改为川康盐务管理局)局长,1940年担任江南六省盐务特派员,晚年居住在北京,1957年应全国政协文史馆之请,撰写有《近四十年中国盐政之变迁》。
缪秋杰在自贡期间主持盐务改革,积极推行《富荣引盐产运销暂行办法大纲》,卓有成效,《川鹾概略》即编于此时期。
此书电子版获于中国国家数字地质资料馆,经初步阅读整理,内容主要分为总述、产制、运销、征榷、税警、盐区建设六方面,第七章附录王檠、陆贯一、蔡远泽、朱庭祜的考察报告和川康盐场区域总图、富荣西场区域图、富荣东场区域图等,其编著目的据缪秋杰自序所言,主要作为指导手册便于来井考察,序如下:
川省盐赋,在全国盐区中,平时已居重要地位,自抗战发生以来,川盐增产济销,尤为民食税源所共系,而全区二十四场中,富荣两场,实为巨擘,故论鹾政者,不能不注视川盐,即不能不注视富荣。
秋杰自二十四年重筦蜀鹾,适值政税统一,于场产之整理,税率之厘订,盐务销务之调整,盐区公路之建设,运年以来,渐入正轨,国府迁渝后,各界来井考察者颇不乏人,对于富荣盐场之研究、亦特感兴趣,第川鹾情态复杂,时间短促,每不易为整个之探讨,爰命掾属将各场沿革制度、产制运销、征榷查缉诸端暨盐区建设、教育、救卫以及有关盐区之调查报告等项,截止二十八年三月底止,凡可以供考镜者,汇为一编,而于富荣场则加详焉,盖以备浏览之需,兼欲使留心川鹾者先其所急,于批阅之余、发摅宏论,籍资指导,川鹾前途,庶有豸乎。
江阴缪秋杰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