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排水难题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治理亟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海绵的城市,实现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排放的自然净化,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技术和制度标准不成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和标准尚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地方建设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
比如,在一些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够符合实际情况、设计理念过于空泛等问题。
2. 建设投入与管理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耗费大量的资金,其中包括城市计划和设计、雨水管理和排放、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加上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制度还未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不协调,造成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过高。
3. 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建设渗井、绿地等设施,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如果建设不规范,有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三、对策为了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加强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
加强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标准制定,推动相关技术突破,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这对于保证建设的质量与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服务与企业运作协调机制。
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加快相关单位合作步伐,化解建设困难,同时推广先进的消防设施,提高城市的应急处理、水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能力。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建设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在建设完成后加强管理,开展宣传,鼓励公民参与,助力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
四、结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技术、制度、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推进。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水文环境,采用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1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国家城市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016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
上海在徐汇滨江地区、浦东南汇地区等地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探索了一系列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措施。
南京江宁区六合区广东新城等地也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尝试,一些成效也初步显现,例如降雨时径流减少,水质改善,城市绿地增加等。
但与此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加之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中国城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统计,以南京为例,建设一座海绵城市需要大约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也存在不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一些需要减少用地面积的工程可能会引起居民的抵触。
2.1 从示范区到全面推广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一些试点示范区向全面推广扩散。
无论是在北方干旱地区还是在南方湿润地区,都将逐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即通过模拟自然地形地貌,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在一些水资源匮乏、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为相关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然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此外,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质量不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技术瓶颈:虽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3. 资金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无法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
4. 管理和维护难度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管理和维护难度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2.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3. 多元化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并且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样本,借鉴了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自然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使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排放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追求。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补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处理城市内的雨水过剩问题,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节约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雨水管理设施、绿地系统等,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利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渐兴起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定义和发展历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依靠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工程、自然保护等手段,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水的循环和生态保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建设成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雨水利用、水净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成都市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修复生态系统、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也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如何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建设费用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生态系统、改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费用。
这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研发力度,鼓励各方面的创新。
比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型的建设方式和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案。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与讨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海绵城市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水文功能的城市。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例。
例如,新加坡的巴西立滨水滨海园区,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水发生概率;荷兰的鹿特丹市在城市中央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积水区,用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增加城市的可持续性;中国武汉市在洪山区建设海绵公园,通过植被和地下蓄水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这些实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海绵城市面临的问题尽管海绵城市有很多积极的效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技术难题。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需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蓄水设施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使得海绵城市建设难以实施。
其次是规划与管理问题。
海绵城市需要全面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但由于相关概念还相对较新,一些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还存在问题,例如缺乏整体性规划、规划与实施不同步等。
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尚需提高广大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共同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的支持。
一些研究已经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例如,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相结合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如何应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念旨在模仿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机制,让城市空间与水系统能够更好地协同运作,减轻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然而,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推动与实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绵城市建设。
2. 实施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排放系统的优化、城市内涝的缓解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带动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与缺乏统一标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建设中存在偏差。
同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各地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2.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巨大,许多城市面临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双重困境。
此外,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3. 后续管理与维护困难虽然许多城市在初期建设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团队,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海绵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影响其长期效益的发挥。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途径,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区在建设中能够遵循相同的指导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已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
二、国际研究现状:海绵城市建设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也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三、研究重点和方向: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主要重点和方向包括: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调整以及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
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将不断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行管理的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转变:海绵城市建设将引导城市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区域和土地利用方式向多功能区域和混合利用方式转变。
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形成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的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推动。
未来,应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和沟通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负责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以自然界的“海绵”为蓝图,通过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水质,提高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升温,不少城市开始着手尝试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市通过制定《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推动构建地下水系统,推进城区雨水利用。
上海市则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深圳市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打造生态景观带、搭建滞洪区等方式来减缓城市内涝。
这些举措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和范例。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引入绿色景观来提高城市的韧性。
荷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发源地,通过改变城市景观,打造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
这些国外的实践经验对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海绵城市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包括智能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
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城市雨水的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高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自动调控排水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 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水体环境等方式来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城市水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地面被水泥和石板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全国共有69个市已经启动了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但是真正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只有少数。
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多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技术不成熟、资金缺乏等问题。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评估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展望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
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具有水的调控能力和防洪排涝能力的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且能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发展趋势。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海绵城市建设,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南京溧水、深圳龙岗等,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这些城市通过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构建自然河道和湿地、改造城市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地增加雨洪水的滞留和自然入渗,减少洪水峰值和城市内涝。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缺乏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指标,导致不同地区的建设方向和实施效果存在差异。
土地利用方面,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很多的水域和湿地,但当前城市现状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平衡发展和保护需进行权衡。
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也是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专业化人才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中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地,包括建立海绵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等。
注重技术和创新的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先进科技,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对于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案例,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自己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加强宣传和教育。
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海绵城市发展现状海绵城市是指具有较强的水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保护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城市模式。
在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已进入实施阶段。
那么,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如何呢?首先,海绵城市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几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以探索适合本地气候、地质条件和水文背景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例如,北京市在朝阳区试点推行房顶绿化、雨水收集和利用、污水再利用等技术,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压力。
上海市则在多个区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尤其在世博会后,更加注重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景观的打造。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广州市建设了大量的城市公园和绿地,提高了城市的绿覆盖率和蓄水能力。
在雨水收集和利用方面,成都市推行了“雨水资源调蓄系统”,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充养、街头浇灌等用途。
在建筑层面,南京市开展了建筑雨水集中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机组合,使建筑与自然紧密结合,实现了雨洪信息自动感知、雨洪资源智能分配。
然而,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对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的认知程度不足,一些地方存在理解偏差,仅仅停留在“雨污分流”和“雨水收集利用”阶段,而忽略了水量调控和滞洪功能。
其次,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速度相对较慢,亟需加大投入力度和技术研发。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导致海绵城市建设步调不一致。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相信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特征,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工程,而关于其现状和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科研和建设人员的关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不仅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2. 实施进展与成效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同时,这些措施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一些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这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的难度。
3. 后期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建设过程,更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在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绿地被占用、雨水花园被填埋等,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
2. 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邓恒来源:《价值工程》2020年第25期摘要:工程基础建设的增加带来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愈加显著,由此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的解决了水资源流失和旱涝灾害发生的问题,海绵城市的推广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其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当下众多学者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了适当性的建议,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s a result,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came into b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roblems of water loss and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The promotion of sponge c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many schola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nd finally gives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關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措施Key words: sponge city;research status;existing problems;measures中图分类号:TU992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5-0085-020 ;引言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在提供人们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
道路硬化、房屋建设等工程直接影响了城市、乡镇的水循环系统,这种不透水垫层一方面导致了雨水、冰雪融水等水资源的大量流失,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给城市排水排涝系统带了巨大的负担,尤其在每年7-9月份的汛期,排水排涝不及时可能直接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问题,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及配套措施应运而生——海绵城市。
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2]最早提出了“海绵”这一概念来比喻自然环境、河流湖泊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节能力,即类似海绵一样,在水分充足时将水分充分吸收,蓄积在海绵内部,在需要水分时,可以方便的将水分从海绵中提取,推广这一理念到城市建设中,即为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概念的示意如图1所示。
城市化的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民心所向,因此海绵城市的合理推广及广泛应用也是未来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由于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知识、建设方法、管控措施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开发难度,寻求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也是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研究现状致力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少学者已经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3-4]。
一些学者通过构造生态滤池建立了实验模型来模拟海绵城市的运营方法,并针对生态池底部堵塞及植物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通过物理、生物多方法探究了生态池的建设合理性问题,或者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在城市中布设源头控制装置来调控雨水的径流和污染,通过不断探究不同的LID单体模型及多项目模型,分析了土壤渗透率、生物滞留池、植物表面糙率等参数的敏感性问题,以不同城市背景给出了适宜当地城市的主要参数模型,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的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的目的。
另一些学者[5-6]发展性的探究了一种无砂混凝土,即透水混凝土。
这一透水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正常功效的同时将雨水、雪融水直接通过透水混凝土下渗到地下,完成水资源的地下径流过程,同时保证了绿化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部分水分供应。
其主要研究手段是通过“绝对体积”、“比表面积”等不同实验方法对透水混凝土进行设计,监测不同方法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质的影响,最终得出了合理的混凝土配比、骨料尺寸及胶凝材料选用等参数,为透水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于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海绵城市的管理模式、政府管控措施、人为地理条件等方面,学者们开展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7-8]。
从当下海绵城市的现状问题出发,针对各个城市的气候、基础建设等条件,合理的增加雨水收集站和布设相应的附属设施,由政府统筹管理,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
在必要时刻合理的调配水资源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用水问题,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
尽管众多学者开展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验研究,但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城市的地域环境、公共设施、人文条件等各不相同,海绵城市的建设推进方案也就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以海绵城市研究现状为起点,综合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不同的管控措施,为解决城市雨水流失和洪涝灾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对海绵城市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2 ;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实验模型与工程实际误差问题众所周知,实验模型和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发展中,其具有造价低、实验结果可重复、概念模型易调整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问题。
实验模型或模拟是否能够精准运用到实际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中是该研究的根本问题。
立足于实验室或数值模拟的研究虽然在结果上获得了海绵城市建的布设方法、管理措施、概念模型等,但这种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对实际海绵城市的一些气候、土壤条件等参数进行了简化,真正在实际海绵城市推广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互作用仅靠实验模型或数值模拟是无法真正有效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到实际生活中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气候因素对透水材料耐久性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势必要对城市的部分基础建设进行改造,以推进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吸水材料垫层等措施为主要改进方法,但现阶段研究表明,对这些透水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力学性能、材料配比、孔隙结构等对透水垫层的影响,其功能基本实现了吸收、涵养雨水的功能。
但在实际应用中,未考虑实际气候对透水材料的影响,由于透水材料的透水性与材料的孔隙率直接相关,孔隙的增加势必会减弱透水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材料的耐久性,相比传统材料无论是在制备工艺、施工方法还是维护保养、缺损补修方面均没有成熟的系统工艺。
因此在雨季有暴雨冲刷作用时,透水材料能否抵抗多次的暴雨强冲刷作用而保证其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年限;自然的季节交替产生的温度应力会使透水材料产生热胀冷缩,受周围约束影响透水材料部分区域会产生裂纹甚至裂隙坍塌从而影响其正常功用及寿命;风力对透水材料的侵蚀、磨损等也会对透水材料耐久性造成重要的影响。
由于透水材料特殊的结构组成,其耐久性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功效性息息相关,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就气候对透水材料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管控系统不成熟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实验模型、透水材料等)的问题,更是需要融合一个城市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的综合性问题。
海绵城市从提出发展至今不过数十年,其在管理模式上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海绵城市的合理化建设当下人们仍然处于一个摸索前进的姿态。
对海绵城市合理的规划能够使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达到最大化,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当地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将建立绿色生态环境与城市交通建设、人文发展相结合,放长眼光,在造福当下的同时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充沛的成长空间。
但目前还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管控模型系统来适配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海绵城市的建设,这就需要众多研究者和建设者及各级政府协调合作,尽快搭建海绵城市的管理框架,早日完善海绵城市的管控系统。
3 ;结语海绵城市的建设立足于当下,造福于未来,其功用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及其普遍推广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现阶段存在模型误差问题其最好的解决措施为加快试点城市的建设,将实验模型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为海绵城市全面化提供有力的经验数据。
加快气候条件对透水材料耐久性影响的问题研究,开展对透水材料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工况条件研究,为实际工程透水材料的耐久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不断探索合理的海绵城市管控系统,开展多城市不同模式的试点,最终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势必会加速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未来的生活添光添彩。
参考文献:[1]陆西兴.海绵城市建设的立体效益与综合利用分析[J].商讯,2020(10):167.[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刘硕敏,吴荣芳,刘灿灿,王冬梅,解清杰.海绵校园建设中重力流生态滤池的管理问题与对策[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0,38(03):261-265.[4]冯峰,马志坤,靳晓颖,谢秋晧.基于LID和雨水链的海绵城市微观细胞设计[J].人民黄河:2020,42(5):67-70.[5]王晓妍,汤国芳,孟祥辉,卢传泰,吴帅,马忠华.透水混凝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建材,2020(01):17-19.[6]谢晓庚,张同生,韦江雄,余其俊.透水混凝土组成结构设计研究进展[J].混凝土,2020(02):165-169.[7]马腾.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划中的应用与建议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62.[8]郑敏丽.海绵城市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5(Z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