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
谈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魅力所在
谈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魅力所在作者:王翠屏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9期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作家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小说流派【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063-1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
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和手法,以鲜明独特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是促使拉美文坛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三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同先锋派文学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界限还不甚分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因素皆有,在内容上还经历本地主义,世界主义等阶段。
五十年代,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的问世,为魔幻现实主义竖起一面大旗,后起之秀风起云涌。
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的小说家在艺术上作出新的探索。
近年来,拉丁美洲的评论界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拉美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秘鲁作家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等等。
从内容上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抨击军事独裁的统治和外国资本的掠夺,谴责大资本家、大庄园主的罪恶,反映了本大陆地区广大人民的贫困和落后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表现意义。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所蕴含的寓意内涵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所蕴含的寓意内涵作者:熊作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摘要: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以其丰富的写作技巧,融合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其哲理寓意贯穿小说始终。
本文主要就小说的主题、人名和飞翔的特殊寓意内涵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寓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97年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该书获得了美国文艺批评界极高的评价,无论在主题意识、叙事技巧、美学内涵和文学风格上,都证明了摩里森的创作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
该书获得了美国全国书评图书奖,使她跃升世界文坛并受到格外的关注。
一、小说主题的寓意书名取材于圣经中一首歌颂爱情的雅歌。
《所罗门之歌》这部充满神话隐喻和曲折剧情,故事是围绕一个绰号叫“奶娃”(milkman)的青年黑人的成长展开的。
通过对戴德家族(dead family)第三代男子成长历程的追索,展开了一场返祖溯源的文化寻根。
莫里森给予这部小说十分鲜明的主题意识,那就是一个黑人男子的成熟是经由返祖寻根的精神认同而获得的。
黑人后代的自我迷失来自于“忘祖”,忘祖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认得的“假我”,它是与自己的民族脐带断裂失联的后果。
“奶娃”只有在与自己的祖先相联系时,才意识到真我的存在。
这部小说的哲学意涵在于,返祖寻根是通过发现自己的“假名”(Macon Milkman Dead)而寻找自己的“本名”,进而找到自己祖父“所罗门”(Solomon),同时也因为找回失去的民族传统—“所罗门精神”,从而实现“本我”的复归。
二、人名的寓意莫里森极为聪明地以“命名”为技巧,一种黑人天生具有的一种语言联想和语意戏谑的能力来启动小说剧情发展的叙事动能,并且以谐音或误读,来丰富小说的叙事空间,尤其运用底层人民不规范的脱口习惯和不计较语言精确性的态度,来表达一种富于诗意的真实性。
《所罗门之歌》主题剖析
主要参考文献
托尼· 莫里森著,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5年。 王守仁、吴新云著《性别· 种族· 文化——托尼· 莫里森的小 说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Valerie Smith:New Essay on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 之歌》新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女性主义解读
理想的化身——彼拉多:独立自主,智慧神秘, 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充满爱和关怀,平等待人。 卑微而觉醒——露丝和两个女儿:怯懦,受父权 压迫,边缘化;女儿科林西安丝的反抗,不顾父 亲和弟弟的反对,与低一等的黑人恋爱,女性意 识的觉醒。 有缺陷——哈格尔: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热情更 专情,被奶娃抛弃后,曾疯狂复仇,迷失了自我, 为爱而死。
主要人物
奶娃(Milkman) 独子,出身于富有的黑人家庭,却苦于不能自立。 不愿呆在死气沉沉的家里,而在姑妈彼特拉家找 到了爱和温情的港湾。与外甥女哈格尔的不伦之 恋而始乱终弃。与好友吉他的相伴成长,却反目 成仇,被吉他误解追杀。(生活在矛盾和混乱之 中,有所求而无所得的人) 回乡:丹维尔和沙利玛 到南方寻金未得,却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姓氏和祖 先。
《所罗门之歌》SoFra bibliotekg of Solomon
其人其作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
一部黑人男青年的成长小说,讲述主人 公奶娃(Milkman)文化寻根、找回自 我的成长历程。 小说分为两部分:北方成长与南方寻 金,进而寻根。
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in 1978)
主要人物
《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文档资料
《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一、导言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因她在其作品中吸收了拉美当代文学的特点并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被许多评论家誉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魔幻现实主义着重于现实生活中的神奇,是特定现实生活的反映。
它将光怪陆离的幻觉与触目惊心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神奇怪异与日常所见事物有意识地融为一体。
魔幻现实主义运用夸张,荒诞,象征的写作手法,打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界限,它以原始神话的形式,“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所列举的描写现实的第二种方式)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艺术中的生活现实不是客观存在意义上的真实形式,因而也就不是现实主义艺术原则要求的那种生活的本来形式。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极具影响的一部小说,它以三十年代美国密歇根州某小镇上黑人戴德一家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文明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纵观整部小说,不难看出,作者明显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创造了一个并非纯粹幻想的“神话”境界,表现了作者对本民族现状及出路的深刻思考,深化了作品反映现实这一思想主题。
二、浓郁的神话色彩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描写了在广阔的背景下以主人公乃娃为主的黑人群像,揭示了白人种族主义的罪恶,表现了黑人民族自身的力量,是一部美国黑人史诗。
全书用“黑人会飞”的古老传说穿针引线,使现实与神话揉合在一起,表现出极为浓郁的神话色彩。
黑人会飞的民间传说原本是蓄奴时代南方黑奴反抗种族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寻求自由的理想寄托,缘于当时被确认的残酷现实,黑奴追求自由的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黑人幻想能成为飞人,获得飞行能力,以重返非洲。
作者借用了“黑人会飞”的神话,展示了黑人力图摆脱困境,超越现实,寻求发展,最终获得新生的艰难过程。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和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索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索。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同于莫里森的前两部借以黑人女性为主角的定位方式,改弦更张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
莫里森通过对于“奶人”这个处于中产阶级的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的描写,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当前仍然充斥着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意识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美国黑人遭受的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
另一方面,希冀为现代社会中的黑人寻找到恰当的位置。
以此为主题的《所罗门之歌》,探寻了现代非洲裔美国人的自我、自我与黑人社会、自我与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透过小说,莫里森希冀美国黑人能够认识到黑人真正的成长是对于自己非洲文化的继承,对于自己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观的丧失。
本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基础,从黑人女性被男性边缘化、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三个方面讨论了美国黑人要找回伟大的女性身份、黑人民族的身份、黑人文化身份的必要性。
揭示了文本中所展示的莫里森试图构建美国黑人民族身份,以及消除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颠覆白人文化霸权、复苏并发展黑人文化等后殖民意识。
论文包括五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莫里森和她文学成就、《所罗门之歌》内容、文献综述、后殖民理论。
第一章分析了小说中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们的反抗,小说中的女性们长期以来生活在男人为她们圈定的范围内.小说中最为主要的女性一共有六位:派拉特,露丝,丽巴,哈格尔,柯林西安丝第一和玛格达琳。
托妮_莫里森的小说_所罗门之歌_主题分析
2011年第9期安徽文学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题分析◎杨大亮[1]白玮玮[2]([1]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0;[2]河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托妮·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通过对美国黑人男青年“奶娃”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
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确定了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妮·莫里森奶娃黑人文化自我价值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9-0018-03一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令人瞩目的黑人妇女作家,1993年她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
1931年3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俄亥俄州克雷恩镇一个工人家庭。
莫里森的父母名叫乔治和马拉,出身乔治亚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小佃农家庭。
父亲是位黑人工人,受尽种族歧视和奴役;母亲给白人家庭帮佣,艰难度日,这一切艰难困苦都深深地印记在幼小的莫瑞森心中,培养起了她强烈的民族感情。
1949年,托尼·莫里森顺利考入黑人大学霍华德大学。
1953年,他进入康涅尔大学,攻读获硕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她后先到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母校霍华德大学教书。
1964年,她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就职,任高级编辑,主编《黑人之书》,该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生存史,被誉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在当编辑时,她对文学创作开始产生浓厚兴趣。
20世纪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
多年来,她致力于描写黑人社会,主题表达明确、见解新颖独特,人物刻画逼真,情节结构颇具创意。
从197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问世,至今她已创作了八部小说,分别为《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8)和《爱》(2003),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誉和读书界的热烈欢迎,引起美国文坛的轰动,莫里森也被公认为最重要的当代黑人小说家。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化身份研究——以《所罗门之歌》为例
历史 的期 望。小说 中淋漓尽 致地描 写了非洲黑人 来 到北美大 陆后遭遇 的残酷 的殖 民压迫 。在重压之下 , 非裔 美国人的文化 自卑与丧 失愈加严重 , 对此 托尼 ・ 莫呈森等 人试图通过对 非洲文化传统 的讲述重新 构 建起 黑人 文化身份 , 唤起非裔 美国人的 民族意 识 , 改
一
、
《 所 罗门之歌》 的创 作背景
一
个 民族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 中创造 的和 不断积
累的物质文 明与精神 文 明就形成 了一个 民族 的传统
文化 , 非 裔黑人在到达美 国大陆后 , 与非 洲的文化传 统联 系逐渐脱离 ,非裔美 国人的民族文化也 在美 国 社会 生存得越 发艰 难 ,非裔 美国人的文化传 统几乎 消亡 殆尽 。黑人 女作家托尼 ・ 莫里森虽然在美 国的 白 人文化 中成长 ,但 是她对黑 人文化 的尊 崇与解读都 是十分 深刻 的 , 她 的代表 作有《 宠儿》 《 所 罗门之歌 》 等, 都讲述 了黑人 文化传统 。在她 的创作 中也是一 直 以非裔美 国人的身份 ,在 思考和探 索着 非裔美 国人 的文化发展 未来 ,在倡导非 裔美国人坚 守 自己的文 化传统 , 保持 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 。 《 所 罗 门之歌》 中主人公 奶娃对 自己的文化身份 起初 并没 有认 知 ,但是 在他 知晓 了自己的家族历 史 后 ,他 改变了往常对 周围漠不关心 的态度。通过倾 听, 他得知 了自己家族 的姓 氏, 了解 了更多的所 罗门 家族 的历史 , 还寻找到了 自己的文化之根。非裔美国 人在 文化传承上受到正 统 白人文化 的压 制 ,用语言 教 育传承的方式也面 临着严峻 的考验 ,如何保持 黑 人 文化的完整独立 性 ,倡导非裔 美国人 捍卫 自己的 民族 文化 , 找寻 自己的文化 身份 是托尼 ・ 莫里森小 说 创 作 的恒 久 主题 。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作者:徐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以黑人小男孩“奶娃”的成长经历主线,展现黑人真实生活,探讨黑人生存困境。
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揭示文本深刻的《圣经》和古希腊神话渊源,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通过这些原型,透视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以及黑人自我探寻的过程。
关键词:原型批评;飞翔;古希腊神话;《圣经》作者简介:徐楠(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托尼·莫里森,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其作品包含着炽热的情感,人物刻画深刻而细腻,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
具有“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的托尼·莫里森,时刻关注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在作品中不断探寻黑人本土文化内涵,将圣经、神话元素巧妙与人物及事件相融合,赋予作品崭新生命力,给予读者全新的欣赏视角。
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是其第三部小说,唯一一部以男性成长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
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和象征核心,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在其成长和寻根过程中,展示真实的黑人生存状态,在两性、贫富、种族等冲突中,揭示黑人文化主题,呼吁黑人重建精神家园。
1.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浦·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指出:“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情节、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所共享的集体无意识的可见性和象征性再现都可以称之为原型。
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不同的文学形式本质上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张佳茹 吉林大学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台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92-031.引言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
她主要发表了《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和《秀拉》等长篇作品。
其中,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十五章。
一到九章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主人公奶娃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和生活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
第十到十五章则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南下“寻金”,最终找回自己的“根”的历程。
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丰富。
在叙事模式上,莫里森采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角度的转换灵活自然,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推动小说情节流畅自然地发展。
总结而言,《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以全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叙事模式,同时在全聚焦叙事中穿插恰当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的整部作品恢弘的情节结构巧妙,前后呼应,颇具感染力。
“聚焦”是法国学者热奈特(1990)借用摄影术语一词来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视角。
徐岱(2010)在《小说叙事学》中提到,聚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角模式和外聚焦模式。
论《所罗门之歌》中魔幻现实主义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借鉴和运用了源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揭示了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境遇和巨大的心灵创伤,生动地再现了黑人民族追寻自我解放的心路历程。
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展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莫里森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诡秘叙事象征隐喻神话故事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
自1972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乐园》和《爱》等七部长篇小说。
1993年,莫里森凭借这些构思独特的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可以说,托尼·莫里森是继兰斯顿·休斯、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之后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继承人。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书于1977年出版,并于1978年获得了美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和作家奖。
众多评论家都曾撰文评价莫里森及其作品,有的评论家认为莫里森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具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风格;还有一些评论家则称莫里森是黑人古典派作家,是福楼拜这样的19世纪欧洲小说家的承袭者。
小说《所罗门之歌》以3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某小镇中的黑人戴德一家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文明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来一个人鬼交融、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魔幻世界。
纵观整部小说不难看出,作者借鉴了源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主要以小说为主。
《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
自己争做 自己的主人 , 那么奶娃的成长过程 彭铁尔的成名作 《 这个世界的王 国》 便表现 了海 禁闭 , 地人的伏都教思想 , 所罗门之歌》 而《 在描写主人 本身就是一种灵魂飞翔 。挣扎在白人的仇视与贪 公“ 成长” 事的同时 , 故 也融人 了大量传 说、 神话 婪和黑人的嫉妒与愤恨之间 , 徘徊在父亲的不择 手段 、 疯狂敛财和母亲 的丧失人 格、 曲求全 之 委 间。 奶娃最终选择了在追溯家族史的过程 中重拾
样高大 , 喜欢光着脚在地上尽情地奔跑 。在逃离
家园时 , 她把 自己的名字写在纸片上, 然后装进铜 盒当耳坠戴。她像巫师一样使用各种草药给人治
病、 和灵 魂对话 , 像魔师一样改变 自己的身高 , 她
的美妙歌声可 以打动任何铁石 心肠的人 , 大家甚
处, 刺激了读者的思维互动 , 并使小说平添了几分 至相信她能在五十码 以外点燃 一座丛林 ; 没学过 神秘色彩。 地理的她几乎走 过美国的所有 地方, 几十年来完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中图分类号 : 16 l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7 — 0 8 2 1 ) 10 7 — 3 64 5 7 (0 0 0 — 0 4 0
《 罗 门之 歌 》 17 ) 19 所 (9 7 是 93诺 贝 尔 文 学 奖 的获得 者 、 非洲 裔 美 国女作 家 托 尼 ・ 里 森 的第 三 莫 部 小 说 , 17 于 9 8年 获 得 “ 国 国家 图 书评 论 奖 ” 美 、 “ 国文学 艺术 研究 院奖 ” 美 。文学 院在公 告 中称“ 她 在 小 说 中 以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和 富 有 诗 意 的 表 达 方 式 ,使 美 国 现 实 的 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方 面 充 满 活 力 ”“ ,她是 用诗 歌一样 璀璨 的语 言写作 ” 。对 于《 所 罗 门之 歌》 文 学 院评 价道 :小说 通 过现 实 生 活和 , “ 传奇 故 事描 写 黑人 世 界 , 称 莫里 森 的 代表 作 。 ” 堪
部分 , 是黑人 的 “ 天赋 ” 。在这个 极具 电影 表现力 的
开场描写 中, 从即将起飞 的史密斯 , 伴随奶娃 的姑
妈 彼拉 多 “ 大哥 飞走 了” 甜 的歌 声 , 之蓝 色 的翅 膀 加 红 色 的玫瑰花 瓣所带 来 的强烈 的视觉效 果 , 头 由 镜 远 及近 , 小说 的主人公 奶 娃 即将 出生 。 这样 , 奶娃便 从 内到外 与小 说飞翔 的 主题 紧紧地联 系在 了一起 , “ 飞翔 ” 成为 了贯穿 整个 小说 的一个 主题 。 黑人史 密
斯 用 绸 翼 飞 、 谣 中的 飞 、 歌 波特 在 阁楼 上 的 飞 、 所 罗 门 的 飞 、 娃 的 飞 , 随着 飞翔 , 说 成 功 地 传 奶 伴 小 达 了黑人 寻找 、 捍卫 黑人 民族 之根 的意 义 。 除 了飞翔 ,作 者还 巧 妙 借用 了许 多 西 方神 话 的叙 述模式 , 是使其 获得 了重 新 上升 的涵 义 话 传 说 中 建 立 起 的 叙 事 神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植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黑人所面临的迷惘与困境。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
这部小说是莫里森探索黑人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美国黑人男性自我探寻的故事。
雅克·拉康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在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
《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的主要黑人男性角色:奶娃、麦肯、吉他,都分别经历了镜像理论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观点对这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他们自我探寻的不同结局。
论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托尼·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简要介绍,以及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成果。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及其中的“自我”与“他者”观。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前镜像阶段的三位男主人公及他们在种族歧视的影响下“自我”的错位显现,即被白人化了的黑人资本家麦肯、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吉他、自私无根的黑人男青年奶娃。
第四章集中分析镜像阶段三位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
他们都在“他者”的镜像中寻找自我,但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选取了不同的“他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麦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吉他通过盲目复仇、奶娃则借助内省的提升力量和女性的推动力量。
第五章描述了后镜像阶段中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状态,总结了他们通过“他者”建构自身的结果,揭示了他们最后不同的命运。
麦肯、吉他在错误的镜像中寻找自己,最终自身建构失败远离了黑人文化身份,只有奶娃完成了“自我”身份重建,精神获得了重生。
探寻“所罗门之歌”中魔幻表象之后的现实
探寻“所罗门之歌”中魔幻表象之后的现实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籍美国黑人女作家。
“所罗门之歌”是她第三部作品。
该部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称为能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并驾齐驱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被中国学者田祥斌称为“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两朵艺术奇葩”。
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当中拥有典型独立特质的一个分支,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魔幻主义。
用魔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当中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但其最根本的目的仍然是反映现实。
它与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有紧密的联系,但又有其根本的区别。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难以解决的的现实情况,尤其是人类内心所面的精神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无法全面展现,因此借助魔幻的手段来完成。
本篇论文拟以魔幻现实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该作品的作者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的生平、经历、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本身的特点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分析其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具体体现,并通过对其特点的综合分析来探寻其隐藏在魔幻表象下的现实情况。
在本部作品中表现的美国黑人现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状况。
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国做奴隶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之间,美国黑人所处的各方面的现实情况都不容乐观,但其所面对的精神的困境才是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所表述得现实中的重点。
在这几百年里,他们与自己的文化相隔离,而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熏陶下,他们已经失去黑人本身的文化根源,而变得“白人化”,相当一部分黑人面临迷茫的精神状态,既不能为白人主流文化所接受,又丢失了自己的本来的文化。
作为黑人群体当中的一份子,莫里森尽力在为黑人的这种精神迷茫寻找出路。
在“所罗门之歌”中,具体表现在“奶娃”寻找自己的姓名的旅途上,通过对自己姓氏的找寻,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定位,从而找回了自己,从迷茫的状态中走出来。
传统的回归--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传统的回归--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蒋云珍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小说描写了非洲宗教传统中的祖先崇拜、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以及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被抹杀的非洲文化意识与文化历史的关注,体现了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自信.莫里森通过写作呼唤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让读者听到"他者"的声音,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
【总页数】5页(P100-103,95)
【作者】蒋云珍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赏析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J], 高华伟
2.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J], 宁莉
3.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J], 吴康茹
4.托妮·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耶稣”原型分析——以《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例 [J], 董春萍
5.托妮·莫里森的创新与颠覆——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所罗门之歌》 [J], 慕宇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疗愈黑人族裔创伤-论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探索
如何疗愈黑人族裔创伤-论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探索发布时间:2021-11-26T06:24:31.54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9期作者:崔婷[导读] 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所罗门之歌》,以富裕黑人家庭里的孩子奶娃为主人公,揭示了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之间的复杂矛盾崔婷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摘要: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所罗门之歌》,以富裕黑人家庭里的孩子奶娃为主人公,揭示了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之间的复杂矛盾,探讨了在美国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国度,如何解决精神生活贫瘠问题的话题。
本文选择主人公奶娃作为切入点,剖析了奶娃创伤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创伤愈合、重塑自我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安全感早期的创伤理论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创伤;而现代创伤理论则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其范围,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文化创伤、性别创伤以及种族创伤,也成为研究的焦点。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愈发激烈,这一背景下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黑人,面临着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
托尼·莫里森从现实出发,创作了《所罗门之歌》。
在她的笔下,黑人小孩奶娃从北方到南方、从个人奔向家族,对于黑人种族文化的坚守和认同,使得他最终回归到自己的家族,获得了新的文化身份。
奶娃疗愈创伤的过程,也是他认同非洲文化传统、重新获得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过程。
1.创伤的形成1.1家庭创伤奶娃创伤的形成与他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奶娃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黑人中产家庭,但是他的父亲麦肯缺失一个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
麦肯不仅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平时几乎很少在家陪伴奶娃,而且还会将他金钱至上的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奶娃。
例如,在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上,麦肯突然收到消息,有一名租客因为生活窘迫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此时的麦肯第一时间不是关心租客的生命安全,而是担心对方能否按时缴纳房租。
托妮·莫里森的创新与颠覆——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所罗门之歌》
1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5期总第842期No.5,2021Total of 8420引言托妮·莫里森于1977年发表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与她先前的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上。
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讲述奶娃(Macon Dead)从北到南的寻根之旅,体现了黑人文化永不屈服的精神源泉。
受到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创新。
有别于她惯用的女性视角,在《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通过诸多男性视角巧妙地凸显本族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
此外,莫里森通过创造派拉特这一“大女人”形象和以露丝为代表的三位女性的“小女人”形象来打破传统的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
不仅如此,莫里森在叙事风格上也一改传统的叙事策略,采用非线性叙事和重复叙述等策略,对文本进行去中心化的处理以营造文本的不确定性。
1后现代主义语境后现代主义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单从名称上来看,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继承式的,而是颠覆性的。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试图通过解构来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1]。
“德里达一再告诫人们,解构不是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也不是从一个中心转向另一个中心,恰恰相反,解构是一种差异的游戏,其运作在于颠覆本质与现象、中心与边缘的区分。
”(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 584)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眼中,小说创作要秉持着“非中心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即作品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没有任何终极的确定的意义。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恰巧与后现代主义的的写作特点相吻合。
小说虽说是围绕着奶娃寻根之旅展开的故事,但其中对歌谣,“黑人会飞”等一系列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渲染,使得奶娃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变得超脱了,他不仅仅是麦肯·戴德这一个人,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
探析
导读:本文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
作者/张巍
托妮·莫里森(ToniMomson),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49年莫里森考入华盛顿霍华德大学英语系;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西方现代派文学;195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同时受聘于得克萨斯南方大学任英文系讲师;1957年重返母校霍华德大学任教;1964年莫里森与丈夫离婚并开始了在兰登书屋编辑工作的生涯;1967年莫里森开始着手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创作;197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华盛顿出版。
自她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莫里森共创造了8部长篇小说。
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富有创意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
作为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今天的文学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可以说就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丰碑。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1977年在纽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
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
当时印刷出版了57万册平装本,莫里森的写作事业迅速崛起。
同年该小说被评为全国最佳小说,197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研究院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
在该小说中,莫里森将神奇和现实、事实和梦幻、过去和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魔幻现实主义。
迄今为止,魔幻现实主义已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属于这种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基础,这些作品大多是用神奇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现实。
作家在作品中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反映现实的各种描写交织在一起,使拉丁美洲现实政治社会成为一个现代的神话。
在这种流派的作品中,作家将离奇的幻想和现实主义的情节并置,人鬼交融,幻想与现实的混合,从而创造一个幻想和现实交融在一起的世界,“神奇”而又不失去其真正的独特风格。
在本质上,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充满离奇的虚幻恍惚“魔幻现实”。
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与现实共存。
无论运用哪一种“神奇”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反映和揭露黑暗如磐的拉丁美洲。
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现实的作家,通常都把现实放在虚幻的环境当中,给现实披上魔幻的外衣。
同时又运用拉美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真假难辨的魔幻与现实相交融的风格。
从魔幻现
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内容上说,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神话变成了现实,有时会成为现实的幻想,有时会成为荒谬的现实;在语言上,它广泛吸收古印度神话和传说,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打破了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超自然现象的魔幻世界,并赋予小说人物以神奇、魔幻般的特点,获得一种神奇与现实相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派拉特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莫里森赋予了她神奇与魔幻的特性。
首先,派拉特生来没有肚脐,被其他人疏远,但派拉特不仅充满了无私的爱,还充满神奇的力量。
当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欺负她的女儿时,尽管她已60多岁,在交战中她仍然胜了。
莫里森在这里暗示派拉特那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无限的爱来自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
小说中,派拉特通过唱关于售糖人飞走了的民歌再现了过去,同时也激励现在的年轻人。
奶娃在派拉特的歌声中,开始了弗吉尼亚的追寻之旅。
在这里,莫里森赋予派拉特的歌声以神奇的力量。
此外,莫里森在小说当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具有魔幻色彩的事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发生。
例如,奶娃生下来就是一条腿比较短,奶娃吃奶竟然吃到8岁,因此得名奶娃,但奶娃可以仅靠意念的力量使哈格尔的J1从自己的颈部移
开,而且还可以用意志的力量使哈格尔最终死亡,而使他自己幸存下来。
小说中所体现的这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使整篇小说罩上了神秘的面纱。
同时,小说处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些奇幻的情节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仔细品味。
莫里森以魔幻的手段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自然地发生。
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所体现的那样,魔幻只是手段,表现现实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所罗门之歌》中,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就是黑人民间故事一一黑人会飞行。
莫里森不仅巧借这个故事表达了黑人对自由的渴望,而且还从现代意义上赋予这个神话新的含义。
她把黑人民族探索民族出路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联系起来。
《所罗门之歌》的卷首引言——“父亲们可以翱翔,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主题之一——飞行。
虽然飞行可以逃离压迫的环境,但是也给留下的人带来了创伤。
虽然奶娃从密歇根州出发的飞行使他摆脱了“非医生街”那沉闷的环境,但他的飞行也是自私的,因为这使哈格尔极度悲伤而死去。
在小说结尾处,奶娃发现自己竟然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他在曾祖父飞走的地方纵身一跳,飞向不可知的未来。
奶娃的最后一跃是整篇小说的高潮,它和开头相呼应,和“飞行”神话在结构上保持一致。
奶娃的成功“飞行”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须立足于黑人的传统文化。
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地应用飞翔作为写实而不是作为比喻性的事件,这就使《所罗门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话色彩。
而且小说中的人物认为,人类飞行
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