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宠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 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 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 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 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 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 “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 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 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 的影子。
托尼· 莫里森的创作
莫里森: “关于这本书,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 缩小范围,缩小并且深化它,但是关于玛格丽特· 加 纳,我的研究有限,仅限于这些明显的东西。因为 我想创造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我想接近故事人物 不得不说的任何东西。仅仅记录她的实际生活并不 使我感兴趣,那样的话我就无法接近其他相关的东 西。”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1、美国黑人是谁?
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之路
塞丝的个体认同与族群认同 贝比萨格斯的个体认同与族群认同 保罗D的个体认同与族群认同 斯坦普的个体认同与族群认同
塞思-历史与个人的潜意识
塞思描绘了个人潜意识与历史潜意识之间的 关系,在个体的心灵康复与历史或民族的进 程中建构了一条平行线。
个人经历/自述
托妮· 莫里森父母原为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而迁到 这个小城。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补贴家用,莫里森十 二岁便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中学毕业后,首都华盛顿就读于专为黑 人创办的霍华德大学,取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进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 文学,重点研究福克纳和伍尔芙的作品。一九五五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后,莫里森先在休斯敦的得克萨斯南方大学教英文,后到母校霍华德大 学任教。在这里,她结识了牙买加血统的建筑师哈罗德· 莫里森,不久和 他结婚,生下两个孩子。一九六四年婚姻破裂,她便独自一人肩负起抚 养两个孩子的重担。第二年,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北部的西里丘斯为 兰登书屋编辑教科书,三年后调到纽约总部任高级编辑。对文学的爱好 和离婚后的苦闷促使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九七年,托妮· 莫里森 的名字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此后,又相继在耶鲁大 学、纽约州立大学等校任教,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从一九 七年开始,莫里森在编辑、教学之余,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八部:《最 蓝的眼睛》、《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 (1981)、《宝贝儿》(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和 《爱》(2003)。
托尼莫里森的创作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1970 《秀拉》Sula 1973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 《柏油孩子》Tar Baby 1981 《宠儿》Beloved 1987 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奖 《爵士乐》Jazz 1992 《天堂(乐园)》Paradise 1999 《爱》Love 2003 《怜悯》A Mercy 2008
作品意识
托妮· 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 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 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 品的主题。写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揭示蓄 奴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写白人的价值 观念使黑人人性造成扭曲,也写黑人社会内部对自 己同胞的排斥和伤害。她写人的精神世界、心路历 程,内心的创痛、骚动和渴求,写对自我的寻找和 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追寻。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 值,要找回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必须保持自己的价 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塞思的记忆
记忆既是认识自己、也是认识族群的一种方式。
“她尽量不去记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遗憾的
是她的脑子迂回曲折,难以捉摸。…她脑子里没有任何 别的东西。那两个家伙来吃她奶水时的景象,已经同她 后背上的神经一样没有生命(背上的皮肤像块搓衣板似 的起伏不平)。…毒焰和硫磺当然有,却藏在花边状的 树丛里。小伙子们吊死在世上最美丽的梧桐树上。” ——《宠儿》7页
治愈的主要仪式 —塞思的记忆与面对过去
保罗/D的到来迫使塞思面对她的过去(她作 为一个奴隶和一个母亲的不可兼容性) 宠儿使得塞思孤立在屋子里,迫使塞思承受 过去的痛苦和羞耻 塞思仪式上的“干净”:社区的女人们帮助 她摆脱了宠儿的纠缠,赛思体验了与前不同 的创伤场景的重复。
第一部 奴隶制度故事形成碎片化的记忆,高 潮在塞思的杀女 第二部 塞思、丹芙和宠儿的内在声音 第三部 塞思的净化
《宠儿》:历史的再现
残酷的美国奴隶制; 悲惨的奴隶生活; 被物化的奴隶族群; 愤怒的黑人奴隶寻求自由之路; 黑人的重生
1、奴隶制时期黑人的悲惨境遇 塞思的原型
玛格丽特· 加纳 “她说,当地方官与奴隶主来到她们藏身的 房子时,她抓起铁铲,用力砸自己两个孩子 的脑袋,然后她拿起一把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割断了第三个 孩子的喉管,并想杀了另外一个。…我当时 就想一下把他们全杀啦,结束他们的所有磨 难,也不原意他们被带回去重新受奴役,一 点一点地被折磨死。”
托妮 莫里森
书写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宠儿》
世人对托尼/莫里森的矛盾评价
帕特尔: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晚期 最著名的两位美国小说家之一,作为经典的 后现代主义作家,她的作品既是畅销书又被 列入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阅读书目。
批驳意见
史蒂文/摩尔《卫报》:诺贝尔奖颁给莫里森是 “政治正确”的胜利;莫里森塑造的黑人形象在寻 求逃避可怕的环境时,好像在追求自我毁灭,这只 能延长对黑人、尤其是对黑人男性的刻板认识。 萨拉/布莱克本:莫里森依然处于扎起人们对黑人 女作家的有限归类中。莫里森才华出众,不应该仅 仅把自己停留在超凡地记录美国乡土生活中的黑人 生活中。
“学校老师”与侄子们的残暴 隐藏在加纳夫妇行为下的种族歧视
4、奴隶的反抗之路
黑尔等四十八个黑奴的逃走; 塞丝怀孕逃走; 西克索的反抗; 塞丝的杀婴; 斯坦普的沿河送递逃离的奴隶;
5、黑人的自由
身体的自由 精神的自由
“林间空地”
二、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美国黑人是谁?(从黑奴到人) 谁是美国黑人?(黑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多元融合)
托尼· 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 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 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 古典文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 阿里 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 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 ,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 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上世纪70年 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 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 撰写过30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7年起出任普林 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 在于她的长篇小说。
荣誉
托尼· 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 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善于运用不同的 叙事技巧来讲故事。她通过叙事者来实现自己的创 作意图和控制审美距离。在莫里森的小说世界里, 历史、追寻和对语言的处理是不可少的。通过这些 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逐渐被白人主流文 化游离、渗透和颠覆,从而对黑人的生存状态进行 了反思和质询,此外,莫里森还运用黑人传说和神 话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她几部作品的主 题及写作技巧的简要分析,展示这位美国女作家的 艺术风格。
西克索
“是你偷了那只猪崽吗?你偷了那只猪崽。” … “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西克索拿东 西喂土地,给您收更多的庄家。西克索那东 西喂西克索,给您干更多的活儿。” 很聪明,可是“学校老师”还是揍了他,让 他知道,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 定义的人。(《宠儿》241页)
奴隶制作为非裔美国人民族的创伤
2、被物化的奴隶族群
塞丝与保罗·D的对话 “他们用皮鞭抽你了?” “还抢走了我的奶水。” “你怀着孩子他们还打你?” “还抢走了我的奶水。”
保罗·D:“我嘴上戴了个马嚼子。”
3、虚构的男子汉
加纳:“如今在‘甜蜜之家’,我的黑鬼个 个都是男子汉。那么买的,也是那么培养的。 个个都是男子汉。” 保罗·D:“先生(公鸡),它看起来那样… 自由。比我强。比我更壮实,更厉害。”
矛盾评价的原因
一是莫里森的作品使她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可;
二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美国”;重新 反思盎格鲁-美国文化与非裔美国文化的关 系;按四对于文化与美学、社会与政治来说, 种族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托尼/莫里森(1931-)
托尼· 莫里森图册托尼· 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 艾· 沃福德,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 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 白人家做女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 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 拳王穆罕默德· 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 竭尽全力。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已在当今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被 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是美国 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 化。自从1970年发表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她共 创作了八部小说,这些小说都关注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美国黑 人对自身文化生存和文化身份的探索。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加纳的婆婆
八个孩子,大部分被弄到其他地方; 丈夫被迫和她分手,25年未见; “她亲眼目睹了媳妇杀那个孩子,但她说自 己既没有鼓励也没有阻止媳妇这么做——因 为在这种情况下,她本人也可能做出相同的 举动。”
被遮蔽的美国黑人历史
赫伯特· 哈伯:女奴经常成为迫切要求奴隶起义的
人; 安吉拉· 戴维斯:不仅女奴愿意阻止奴隶起义,而 且证明奴隶母亲非同寻常的绝望情绪。 麦克莱纳根:在20世纪文学中,直到最近,不仅 玛格丽特· 加纳的历史,而且所有内战前黑人妇女 的历史都一直是看不见的,这使得非裔美国女性 历史的真相一直受到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