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
中医知识:现代经络
现代经络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协同模型“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
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特征。
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间隙,而邓宇等提出了“分形维经络”;经络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细胞充填的细胞群的经络。
一、自身调节-经络二、细胞群-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三、分形经络经络山脉学说: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一.全新的视角度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转载自现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刚从《内经》挖掘出来的,供赏析。
此书的亮点,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了。
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的起源、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从无到有的过程、“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与□穴的关系、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的原因、以及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主要概念等,都以《内经》和古典文献为依据,没掺杂一己私见,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经络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
经络学说必须充实这些内容,才能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书的重要意义,是为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纠正错误,提供了历史依据。
并且,为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打开了突破口,提供了历史性的学术资源。
国医所兴,其来久远!传昔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参天应人,本命穷变,奠基功宏,绵惠庶黎。
然历经沧桑,衍化千稔,尤迄近代以来,其学嬗变,其“经络”之学,真谛日湮,全貌难窥。
有鉴于此,河北许进京先生,立志于挽颓,弃仕而研道,爬梳历代书典,吸纳考古新知,撰就《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之著。
寻根觅节,复“经络”之古貌,正本穷源,原“经络”之本义。
赐稿于余,并索以序。
山野无名,市井老卒,承蒙厚爱,受宠若惊。
惶惶之余,定心捧读,如晤昔贤,犹见古道。
慨叹燕赵多高士也!钦佩之余,不敢拂美,惴惴拙笔以为陋序。
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二,哪些文献仍可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三,《内经》怎么说的四,《难经》怎么说的五,“经络”是怎么起源的六,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七,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是怎么埋没的八,《内经》是怎样告诫后人的九,因有原始记载,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迟早会被挖掘出来第二部分,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脉和经二,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三,六合和八肱四,隧、经隧、气脉五,根和结*六,经络的终始七,经络的起止八,经络九,经脉和络脉十,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一,十二经十二,奇经八脉十三,十五络十四,十四经别和十四别络十五,浮络和孙络十六,经筋和皮部十七,正经十八,血脉十九,经络的归属二十,六经二十一,经气二十二,经水二十三,经穴和经外穴二十四,药物归经二十五,六经证二十六,经络的分布二十七,经络的开合二十八,经络的循行方式二十九,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方式三十,经络的散系布三十一,经络的交会合三十二,离合出入三十三,经络和脏腑的联系三十四,经络之海三十五,经脉之海三十六,标本三十七,四街三十八,气海三十九,经络现象四十,经络感传现象第三部分,参考资料摘录一,古文献对经络的记载二,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相关研究三,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第四部分,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 一,十二经二,奇经八脉三,十二经别四,十四络脉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七,经络循行和分布的主要规律八,各经联系的主要部位、脏腑器官和□穴九,各“经”在人体主要部位和脏腑器官的分布概况十,《内经》和《难经》对各“经”所“主”病症的记载十一,十二经之筋的病症第五部分,经络的作用一,经络的概括作用二,经络的联系作用三,经络的演绎作用四,经络的临床作用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1】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是“经络”。
经络实质的模型遐想——关于“波粒”二象性设想
缩功 能 , 动性 即机 械 波与 电磁 波 的协 同性 , 波 电磁 波是启 动 波 , 械 波是 功 能 波 , 们之 间相 互 协 同; 机 它 经
络 是 多波源 的 自组 织 系统 , 成经络 的每 个组 织细胞 既 是 波源 , 组 又是 传 导媒 介 ; 络 生物 电传 导的 开环 经
a wi s r a s n ci i . e e a e ma y rp tsa o tt e c e c c nsiu nt n h r c lgc la t n fRhz - de p e d u e j l c Th r r n e o b u h h mi M o tt e sa d p a ma o o ia c i so io n o me Ata t ld s Ma rc ph l e Bu e a s fi S p oi c ly,h uai fRh z me Ata t ld s Ma r c p aa s r cyo i c o e aa . tb c u e o t r lf al t e q lt o io r cyo i co e h le wa i y v r t h r d c n r a Th ril u a y wi t e p o u i g a e s. e a tce s mma z d t h mi a o siu n si io rc yo i c o e h le h i r e he c e c lc n tt e t n Rh z me Ata tl d sMa r c p aa
S On.
Ke r y wo ds: z me Ata t ld s Ma r c ph le; r d c n e Ch mia n tt e t F n e in Rhio r cyo i c o e aa P o u i g Ar a; e c lCo siu n s; i g rPr t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经络的解剖结构: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
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
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
《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
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
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
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
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
我们也可将时间追溯至人的的另一起点——胚胎那里来寻求答案。
在受精卵分裂的早期,即胚胎形成的早期,并没有心血管系统的形成,但细胞间的体液循环已经开始。
形成成体以后,体液循环始终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提示:人体是先有体液循环后有血液循环,而不是先有血液循环后有体液循环,血液循环是在体液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的下一级结构。
)通过观测,我们已经发现体液循环的路径不同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说明体液循环自成系统,不与血液循环的路径一致。
西医也曾提出过循环系统似乎还存在着其它途径,是西医倒过来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学说
• 美国某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室,任 何人进入此室后,不一会儿就能清楚地听到自 身各种机能活动发出的特有声响,并明显地感 觉到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察觉的机能活动,如血 管中血液的运行等。这时的实验对象并不一定 处于“修炼功能状态”,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 绝对安静,试验对象处于被动入静状态,从而 使平常掩盖了的、人自身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 部分地显现出来。这同主动入静的修炼状态有 类似之处。
• 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 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 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
• 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 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
• 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 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
•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 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 水,人有经脉。”
• 大敦穴:厥阴肝经的井穴,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 ,属于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
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 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 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阴血化为阳气 行间穴:厥阴肝经的荥穴,荥,本意细小水流。
•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 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 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 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
经络的神经胶质细胞假说
经络的神经胶质细胞假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所占的容积等于神经细胞所占容积,其数量比神经细胞多10倍,而且神经胶质细胞将神经细胞紧紧包围起来,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材料等限制,人们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了解得还很少。
笔者发现神经胶质细胞与经络有许多相识之处,经络的实质可能是神经胶质细胞。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由经脉、络脉、孙络等组成的一个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
它的作用是把人体上下内外、五脏六腑等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同时输送气血,调节人体机能。
神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亦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神经细胞被包裹在这个结构之中。
神经胶质细胞不仅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等作用,而且对神经细胞完成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为保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中正常传导,包裹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起着隔离和绝缘作用,同时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
在电镜下观察到,同一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星状胶质细胞)的一些终足将神经细胞包围,另一些终足将毛细血管包围,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物质交换似乎必须通过神经胶质细胞,这一点在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表现尤为明显。
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着调控作用,可能是体内更高级的机能调节机构。
中医认为经络“不通则痛”,可以这样解释:如果神经胶质细胞机能失常(不通),则影响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物质交换,神经细胞不能正常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于是导致神经细胞机能失常(痛)。
经络具有敏感性,而且经络处一般均含有丰富的神经。
这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本身虽然不能传导神经冲动,但其里面包裹的神经细胞对刺激敏感并且能够传导神经冲动。
经络具有低阻抗特性。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之间通过宽约20—30埃的裂隙接头连接,该连接是低阻抗的,生物电和离子以电传递方式通过,其特点是快速同步。
相对而言,神经细胞之间则主要通过宽约100—500埃的突触连接,该连接是非低阻抗的,神经冲动以化学传递方式通过,其特点是有突触延搁。
关于经络的物质属性,生理功能及相关的联想
探索On Physical Attribu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Jing-Luo and Its Association of Ideas张声闳1陈静2(现代康复杂志社,主任医师1;副主任医师2沈阳110005)李佩斌(美国,世界中华医疗学院,教授)关于经络的物质属性、生理功能及相关的联想近10年来,经络研究取得较明显的进展,14条经脉线的客观性,似已不再置疑;经络的三维定位问题,许多讨论已倾向于认为是在人体的间隙维系统之中;祝总骧等的实验观察,与间隙维定位之说甚相一致。
经络的物质属性及整体调节功能已势在必索。
本文旨在从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入手,对经络的物质属性及生理功能做出探讨性阐述。
一、 分形论 与 相似学 是席卷很多学科的学术思潮被公认的,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史蒂芬霍金教授曾说: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来解释制约宇宙定律方面的基本观念,他会同别人一样感到兴奋和赞叹。
所以,他总是记着!每用一道方程式都会使书的销售数目减半∀的教训,把他的学术著作写得尽量通俗易懂,并且认为这是使一个新的学说最终被广泛承认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最近听说,有一位美国科学家也有一个异曲同工的高见。
大致是说,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注意炼就这样一种本领:仅用10分钟,用通俗比拟的语言,讲一个科学大道理,让听者一辈子不忘且能讲给别人听。
我们认为当代学术思潮中两个耀眼的潮头### 分形论 和 相似学 ,都能让人们较易获得简明透析的印象。
分形理论诞生于多学科交叉、对撞,又相互融合的70年代。
创建人为美藉波兰人曼德勃罗特。
他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是一个自相似性系统∀,分形论能让人们洞察到表面混乱无序,而实质却为分形系统的精细结构,使人们从局部认知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从表面无序认识更深一层的有序,把看来极复杂的大千世界,归结到最简单的分形规律上来。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
经络与调病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与小肠相表里其华在面手太阳小肠经. 在窍为舌 其经络:手少阴心经; 在液为汗;对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在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主神志主血脉心⎪⎪⎪⎪⎪⎩⎪⎪⎪⎪⎪⎨⎧与大肠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
外合皮毛其经络;手太阴肺经; 在窍为鼻,易被邪侵;在五行属金;不耐寒热 在液为涕在志为忧朝百脉,主治节主通调水道主气、司呼吸肺 ⎪⎪⎪⎩⎪⎪⎪⎨⎧与胃相表里。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
在体合四肢、主肌肉其经络;足太阴脾经;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 主运化、主统血脾 ⎪⎪⎪⎩⎪⎪⎪⎨⎧与胆相表里。
在窍为目足少阳胆经。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经络;足厥阴肝经;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属木;其性刚躁 主疏泄、主藏血肝⎪⎪⎪⎪⎩⎪⎪⎪⎪⎨⎧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足太阳膀胱经。
其华在发其经络:足少阴肾经;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本,元气之根;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 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液代谢、主纳气肾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经络_一种有物质基础的功能系统
针灸做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技术已经传承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人对于其作用载体-经络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综合分析古今研究结果,分析经络来源及本质,发现其研究实质有以下特点。
1 经络是非解剖结构的虚体系统祝世讷[1]提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另一面——更加复杂和深刻的非解剖结构。
晏向阳[2]认为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与中医五行唯物论的观点和中医思维方式相一致;与物质的本体属性和人体的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相对应。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和神经相垂直的走向,就是它有力的验证。
张立剑[3]等人从系统分析的观点考察了电激励下的经络现象,对经络现象本质是动态的、可用有序、变阶的线性随机系统予以描述。
刘长林[4]认为经络是时间占优势的生命现象。
“气”作为经络的体现者,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实物和物理场不同。
一切生命现象的直接的物质承担者和推动者,都是“气”。
“气”是虚体,不独立占有三维空间。
因此,与有形的人身实体组织共存,还有一无形的人身虚体系统存在。
李若钧[5]等则按照生命大爆炸的观点,分析认为经络运动即人体原始亚细胞内容的有序态波状运动。
周磊[6]等人认为,经络不是具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
对经络的研究应该联系生命场的观点,利用信息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去思考。
2 经络是有物质基础的实体系统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的科研小组于1998年3月第一次发表在“科学通报”的文章中提出,经络的物质基础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Bio-Liquid Crystal)的物质。
丁光宏[7]博士所带领的小组,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
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存在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并验证了其与经络相符合的特性。
李德文[8-9]认为经络是人(哺乳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生理机能活动状况信息的采集和整合系统,在组织结构上经络由体液循环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所组成。
经络学说的科学证明,让经络不再神秘!
经络学说的科学证明,让经络不再神秘!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只有两个,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西医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矛盾。
要想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就必须证明这两种关系的存在,要想证明这两种关系的存在,就必须证明经络学说。
因为经络不仅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而且是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
有人可能会问了,西方科学目前最精密的仪器也观察不到经络路线,中国古人是如何认识到它的呢?答案就在于中国认识万物特色的方法论——取象类比,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就是通过系统间的类比。
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在自然界都是呈系统存在的,它们不仅由同一种物质,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万物在运动原理上的统一性,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有了这种方法论,我们就可以从宏观系统来认识微观系统,从可观察的系统现象来认识不可观察的系统现象,进而得到对自然更本质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可中国古人却得出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
”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是如何认识到的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根据人体系统和地球系统的类比。
我们知道,随着自然变化,万物都有潮汐效应,但唯有水的潮汐效应最强,这就说明水可以更强烈地吸收大自然能量,自然变化主要就是通过作用于地球上的水来影响地球的,即潮汐效应。
人是地球的个缩影,水在地球表面占70%,在人体也占70%,而且其中的化学成分类似,类比到人,我们就可以得出,自然变化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水来影响人体的,人的众多生理周期就是自然周期在人体的一种反应。
同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可中国古人通过人体系统与地球系统的类比认识到水是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
理由很简单,地球上的能量循环主要就是水循环,即海水的蒸腾、风的运输、雨雪的肃降、土地的汇聚、通过河流回到大海。
论中医经络学说的物质基础
论中医经络学说的物质基础摘要:经络是人体生物电运行的通道,它是有物质基础的:1.神经节段分布是经络的物质基础。
2.交感神经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血管和淋巴系统是经络实质的组成部分。
经络与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血管、淋巴有密切关系。
如有人采用四电极法测量人体皮下2毫米处的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皮下的低电阻点,可以联成与古典经络基本走行相同的、具有两侧对称性和稳定的低阻经络线。
尸体解剖也发现人体有低电阻线路存在,解剖学家并没有发现独立的经络组织,外科医生动手术也不考虑经络的因素,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经络学说物质基础研究假说针灸做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技术已经传承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人对于其作用载体一经络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础和核心,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揭示经络实质是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寻找人体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则是科技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一直锲而不舍追求的基本目标。
经络的物质基础和组织结构一直是困扰人们对经络实质探讨的症结,因此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研究的角庹、方法和层次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1 经络的实质经络是人体生物电运行的通道,它是有物质基础的:1.神经节段分布是经络的物质基础。
2.交感神经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血管和淋巴系统是经络实质的组成部分。
经络与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血管、淋巴有密切关系。
如有人采用四电极法测量人体皮下2毫米处的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皮下的低电阻点,可以联成与古典经络基本走行相同的、具有两侧对称性和稳定的低阻经络线。
尸体解剖也发现人体有低电阻线路存在,解剖学家并没有发现独立的经络组织,外科医生动手术也不考虑经络的因素,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2 物质基础2.1 肥大细胞一些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的物质基础。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中,尤以接受外来刺激较多部位的皮下,黏膜下及肠系膜等处居多。
经络组织结构的生物学特点
4、在有尾两栖类的早期胚胎其囊胚腔的顶部,有 一层由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等 组成的ECM,如果用FN中的功能性多肽片段 (RGD)注射到囊胚腔中作竞争试验,那么原肠 胚肘本该沿着囊胚腔顶部迁移的中胚层细胞便会停 留在原地不动,其胚胎也不能进一步发育形成神经 胚(Boucant.JC.1985)
6、动物组织是如何应对 这种应力的呢?动物细胞 内,从细胞外基质到细胞骨 架间的分子连接——由整联 蛋白介导的跨膜连接——使 得细胞质膜不必很结实。
7、③除整联蛋白外,有机体 细胞膜上的粘着蛋白(如钙 黏着蛋白等)也可介导细胞 之间的连接——它们同样也 是通过与细胞骨架丝状结构 的直接结合实现的。
5、细胞外基质中存在着影响细胞分化信号的假说,在非洲 蟾的发育试验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让,在非洲爪蟾的蝌蚪具有 呈“S”形的心脏和盘曲的肠,它们都是不对称的,如果在 胚胎原肠运动的早期,将胚囊腔顶部的一块外胚层取出后再 植入,植入后不管是以原来的方向还是旋转180。,其发育 至45期的幼虫中都有50%的心脏长成了反“S”形,或者是 肠的方向反转了。这就意味着发育中心脏、肠的左右侧分化 随机化了。
2、在个体发生的一开始,细胞外基质就与 卵裂球的分裂同时存在着。研究表明,在受 精卵第一次分裂所形成的卵裂球之间就已发 现有ECM的成分存在;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 各种ECM的成分逐渐增加形成网状。
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研究方法发现, 在胚胎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及不同的胚胎组 织中,ECM及其受体的变化往往与发育或细 胞分化中的事伴随而行。由此,推测ECM对 胚胎发育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8、有机体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是以胶 原纤维及其相关的结合蛋白为主体构成 的,除了各种分化细胞自身分泌释放的 以外,大部分是由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 细胞释放并特定地组织在一起的。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包括:
1、脉络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是阴阳交互影响运行
的“气血脉象”,是介于天地之间的通路,可作为人体精神、物质、
灵性活动的传输通道。
2、经络横贯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观点,经络有横渠、经脉、神经三层架构,其中横渠连接器官,经脉供阴阳之气的供应,神
经是精神活动的载体。
3、经络能量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是人体的能量上
的运行系统,它从器官处获得能量,在体内传输着能量,随着不同经
络的运行,能量也会被分配到不同部位。
4、经络配置论:根据《黄帝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可以将体内
能量以恰当的方式分配,使机体能够适应历史变化,维持健康。
5、经络推导论: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观点,经络是一种能量流,
可以由病人的临床症状来推导经络的健康状态,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6、经络病理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病理学可以从病
人的病理状态来推断经络的病变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7、经络治疗论: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观点,经络治疗是指通过调
整经络内的能量流动,来改善患者的病情,以达到调节病理结构,改
善脏腑功能。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是指汉方医学中经络理论的一些核心思想。
经络实质假说可以分为五种,即经气动静定律、筋脉九络定律、成物
络脉定律、合脉经络定律和奇络经络定律。
第一种假说是经气动静定律,即汉族文化发展的先祖所探索的最
主要的理论之一。
据这一理论,在体内的经络中,气的运行分为动和
静两种,动者互相运转,以激发肢体各种生理功能;静者则潜伏在肌
肉内,处于不动状态,并凝聚于一定的节点上。
只有当动去静方可,
二者之间才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肢体维持健康状态。
第二种假说是筋脉九络定律,指经络中有三条主筋脉和六条九络,九络分别为十二经络、督脉、雀眉、神经、海络、肝络、肾络、胆络、脾络和胃络。
经由这九个络脉,营养物质和气血循环到体内各个部位,保持健康。
只有当九络都处于畅通状态,人体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状态。
第三种假说是成物络脉定律,指自古以来,一些特定的动物或植
物都可以牵引人体内某些特定的经络,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便是成
物络脉定律。
第四种假说是合脉络络定律,汉族文化发展的先祖以自然为本,
推出了合脉络络定律,认为有些特定的植物可以牵引人体内某些特定
的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也是汉方医学中一种特有的观念。
最后一种假说是奇络经络定律,也就是说,中国的医学先祖们认为,人体可以通过奇络经络来激活身体机能,只有当这些奇络经络逐
渐激活,才能让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神经-脉络假说和血液-
脉络假说。
神经-脉络假说
神经-脉络假说是指中医学上最先出现的一种认识和治疗的理论,
它将肢体运动、感觉、生理功能以及精神状态等都归因于传导性的神
经系统。
它认为从身体内部向外部运行的神经系统被称为经脉系统,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络。
根据这一假说,与神经络系隐藏在皮下相对
应的经络被称为感应络,它可以帮助人体感受来自外部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环境的信号,使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
经络也可以控制身体内
部的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维持人体健康。
血液-脉络假说
血液-脉络假说也被称为血络假说,它指出人体的血液是一种活跃
的流动性组织。
它在身体内部产生、消化、流动和分泌,完成一系列
物质和能量交换作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它也可以帮助人体进行
均衡反应,调整身体的恒温状态,以及在各种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维持身体的平衡。
血液-脉络假说认为,血液不仅能维持静息状态,还
可以在发生疾病时发挥保护作用,这些作用都取决于血液的流动速度
和血液对细胞的供应量。
黄龙祥: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
黄龙祥: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作者简介】黄龙祥: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导读依据对古代经络学说史学研究的成果及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将构成“经络学说”中不同性质、不同价值的两种成分剥离开来,呈现其本来面目。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准确、完整表达古代“经络学说”科学内涵的,一个既可以被证实,又可被证伪的科学命题,从而使“经络问题”成为一个能够被科学界普遍理解的科学问题。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
几十年来,人们在此问题上提出的不同见解之多,认识分歧之大,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和曲折之后,学术界开始对该项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
1 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一种假说或理论一般由两种不同的成分构成,一种是对事实或规律的描述,另一种则是对所观察总结的事实或规律的说明。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理论中“说明部分”的不断更新,而当旧理论中说明部分被淘汰时,其纯粹的“描述部分”几乎可以整体的进入新理论,从而使新理论继承旧理论全部有价值的部分。
正如法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所指出的那样:“在理论中有效的一切东西,可以在描述部分找到;另一方面,在理论中为假且与事实矛盾的无论什么东西,尤其可以在说明部分找到”[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形便是一个极好的实例。
中国古代天文家对于天象的观测所积累的完整、系统的天文数据随着时间推移显得更加珍贵(因为不少天象出现的周期很长,一个人一生很难重复见到,而天文学研究特别依赖于很长历史间隔中的反复观测),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古人对于天象及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论说明则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而被新的更科学的解释所替代。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古代经络学说中究竟哪些是对事实或规律的“描述”,哪些又是对事实或规律所作的“说明”呢?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全面考察“经络”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经络系统原本是一种数学模型
经络系统原本是一种数学模型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推行荒谬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疗卫生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在为经络支付相当不菲的“稿费”。
“经络学说”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重点课题,不知荒废了多少年轻人的青春,也不知在多大程度上败坏了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
当然,它也成全了不少投机分子。
本来,凡涉及“存在”(being)概念的时候,正常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哲学和逻辑学的本体论论证。
舍此,所有相关的研究都不可能走在科学的道路上。
到头来,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经络”和“穴位”做本体论论证的方法之一,是依据文献记载进行哲学和逻辑学的反思。
就我本人对现有中医药文献的阅读,我可以结论性地说,我国汉初时期的经络系统是一种数学模型。
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以下三个文献:第一个文献可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在这个文献中,我们首先可以读到这么一个记载:“脉络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而死。
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臃肿,尽泄而死。
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
”这里“脉络主病”的“主”字,不是指脉络本身的病,而是指“脉络”可以用来描述疾病。
在这以后的文字,其含义是这样的:如果疾病的部位在“少阳初关一分”(待考)的位置,这是这种疾病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刚刚“中热”,还没有“化脓”。
如果继续扩大到少阳的边界(待考),比原来的位置高出五分,就比较危险了。
如果这样的疾病状况维持到第八天,疾病范围继续扩大二分,到那时,这种病就不治了。
再后面的文字,无疑是解释它为什么不治的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处“脉络”中的“少阳”是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而且,这个部位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
这个少阳面与阳明面具有互为边界的关系。
由此可见,后人将“少阳”的面概念修改成“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线概念,与淳于意所把握的经络学说毫无共同之处。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是:
1、“毛洞”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经络实质是一种由毛洞及其结缔组织和窦道构成的“毛洞系统”,其中毛洞具有控制正常和异常病理功能的作用,而窦道用于传递机体内外来的信息。
2、“经脉”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经络实质是一种由经脉包围的气血介质,经脉具有调节机体内各种机能、连接机体内外来等功能,而气血含有机体所需要的养料,是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气血”假说。
该假说认为,经络实质就是气血,气血是指有机体内外来的元气和血液的混合物,而有机体内外来的元气和血液便构成了机体的气血状态,有效地影响机体的健康状态。
4、“内脏”假说。
该假说认为,经络实质是指机体内各个内脏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内脏网络”,而各内脏器官之间的连接和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契合,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5、“神经”假说。
该假说认为,经络实质是指机体内各个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点的关联结合,是支配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7.3 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
第三节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也不例外。
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人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些组织结构?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种种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实质进行了阐释。
也许他们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各持相互否定的观点,然而其中又包含有互为补充的内容。
因此,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不同角度的假说或观点可能从某些交叉点上逐渐融合,从而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对经络实质的彻底了解,此节对这些观点和假说进行一简单的介绍。
一、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一)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有些学者指出,经络的物质基础就是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指出:“经脉”、“络脉”中的“脉”字,无疑指的是血管,淋巴管系统在经络实质中所占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有人还提出了一些解剖学或生理学的实验观察报告,作为支持自己所持观点的论据。
(二)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有一些学者认为,经络现象以及古典医籍中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血气运行规律的描述,用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尚难加以解释。
他们设想,人体中可能还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
至于这种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则看法各有不同。
有人强调“经络”可能是一个“生物电传导系统”;也有人从低频振动、冷光或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角度来探讨作为信息通道的“经络”;还有人试图以生物场或控制论的理论对经络的实质进行阐释。
这些学者大都有自己的实验观察,报道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具有“经络”特征的观察结果。
而且不拘泥于目前已知结构的功能,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说。
但也有一些对“经络”实质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设想或推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重要“物质”支柱。
继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后,依据结构与机能是辩证统一的原则,笔者对国内、外同仁所完成的大量与经络解剖同位、生理类同的实验观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后发现,“阳阴互根”“卫气”等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中医基本概念,均可在经络这一生命期间呈液晶态的体液上物质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经络实质;经络循行;经络学说;超微结构;透明质酸针灸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
但支撑针灸疗效的经络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通过大量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经络物质构成模型[1]。
经络,这一生命期间的体液内环境,其主要物质构成是处于临界浓度附近的溶致液晶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2]。
体液液晶体的特点是:生命一结束,它就趋于解聚,由液晶相变到凝胶态。
这时,作为溶剂的水(组织液)就会部分地溃流出来。
其实这类现象在生命行将崩溃之际也有发生,即所谓阴阳离决、汗大如豆的暴脱症。
当然,生命体体液内环境中的组织液与基质(即溶致液晶体的溶剂与溶质)谁阴谁阳可能一句话尚说不清,但“阴阳离决”一词真可谓再形象不过了。
在实验室中溶致液晶与凝胶间的相变是可逆的,但在生命体内这一过程却不可逆,临床上局部溃烂的结痂往往是以长出新组织来取代。
另外,体液还须有一定的化学构成,以消化过程为例:食物需转化成一定的形式才能为肠胃吸收,这保证了“营气”循经(体液环境)输布全身的过程中不致扰乱维持经络稳态所必须的化学平衡。
当然,要以现有实验[3-4]发现,细胞表面包裹着的HA外壳具有保护细胞免受淋巴细胞和病毒侵害、抵制植物凝集素诱导的凝集反应等作用。
链球菌上裹有的一层HA可抵挡巨噬细胞的吞噬[5]。
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细胞以拥有HA保护层为其特点,当细胞向软骨原或肌原性细胞分化、细胞发生凝集时,HA保护层迅速消失。
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也可形成一层晕,该晕层可由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HAas)降解除去,说明它是HA[6]。
细胞外层的这一HA保护壳称为细胞周基质(pericellular matrix,PCM)。
PCM中的HA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HA合成酶的结合而使PCM固定于细胞表面,该层PCM包裹厚度通常为几微米,在细胞移动过程中其形状可随着细胞形状的改变而变换,犹如长在细胞表面上的纤毛,变形自如。
软骨、成纤维细胞等均拥有PCM,尤其是在胚胎组织生成期,增殖的间质细胞在移动时均拥有明显的PCM,这层PCM可阻止细胞在移动过程中与其他细胞或组织黏附而过早地发生固定及分化[7],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灵枢·卫气》中还说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如果说HA与经络在解剖上同处“分肉之间”是巧合;循经组织腔隙壁细胞膜集合上的、宏观上呈连续体聚集的PCM外壳与针刺下循经体液液晶体重排序活动所必需的“边界条件”,均像一层皮似的“浮气”附着于经脉体之上是巧合;PCM对细胞的护卫与中医“卫气”是巧合;化妆品公司对HA的研发就为求得用户“皮肤调柔”的美容效果是巧合;临床上将高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 Mr)的HA注入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腔内以“濡筋骨、利关节”是巧合,对HA的现代生物、生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古老中医经络学说有如此多的“巧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源自“脏腑内分泌”的HA。
PCM是细胞膜的一大有机组成。
用HAas除去关节滑膜细胞PCM后,就极易被病毒感染,通过膜上HA合成酶连接于细胞膜的PCM不能被外源性HA所取代。
PCM的另一重要的生理作用就是稳定细胞受体及机械感受器。
细胞膜上的受体以及机械感受器都镶嵌在PCM内,这样就可避免应力对其造成异位、刺激等伤害。
如关节在正常状态下,软骨表面的机械感受器受到PCM和黏弹性滑液的保护,应力不会造成其异位和刺激,因此没有痛感。
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液中HA的浓度及Mr明显降低,感受器失去黏弹性保护层,在应力作用下,感受器可受到刺激和伤害,感觉到疼痛。
也就是说,经络液晶体解聚(Mr明显降低)对体液排序作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体液内环境中酶体系的活性,严重的还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
依据这一原理,笔者在经络液晶体模型上引入了“神经司传导”概念,把“经络-神经”联成一个整体,共担起“协调阴阳,平衡虚实”之重任[8-9]。
对HA稀溶液进行的光散射研究[10]证实,HA分子在水溶液中呈单螺旋状态,是分子内的氢键使其形成螺旋结构;对HA手性光学检查和核磁共振研究表明,水溶液中的HA分子在很大程度上以有序状态存在[11],这些都表明HA属胆甾相溶致液晶。
上述实验观察是笔者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卫气”能认识得更形象。
把问题再换个视角看,肌肉、肝、胃等组织器官在生命过程中外形基本维持恒定,但其上的细胞却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产生代谢动力的“燃烧”所必需的氧由血液供给。
输送血液的血管也有类似特点:作为主支干的大血管在解剖上基本稳定(尽管其上的血管壁细胞亦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之中),密布于脏器及机体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则会伴随各组织细胞的生老病死而不断地消亡与新生。
但自细胞膜上“长”出来的大分子量HA却在抑制毛细血管的生成[12],这意味着积蓄有高Mr HA的体内局部“微环境”将会氧气供给不足、燃烧不充分,从生理效果看,极似中医所说的“阴盛则寒”。
“滋阴”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且重要,换句话说就是“有HA合成缺陷的生命是不可能存活的”。
如果在生理上把中医“滋阴”就定义为激活或强化高Mr HA的内分泌,与之相对的“阳盛则热”中的“阳”指的又是什么呢?热,是体内能量释放的结果。
生命活动耗能源自体内能量的“燃烧”。
这燃烧会产出大量的自由基,世上凡状态稳定的物质,其分子中的电子都成对地在相应轨道上运动。
若物质分子结构中出现了一个不成对的电子,该电子就极不稳定,表现很“躁”:总急于释放能量或猎取他人的一个电子来达到稳态,这就是自由基。
人体内的自由基大致有氧自由基(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 ODFR)、过氧化氢、氢氧自由基、单一态氧、过氧化脂质等5种,其中ODFR会歧变成过氧化氢,其破坏力虽较弱,但会再歧变成氢氧自由基与单一态氧。
氢氧自由基杀伤力非常强,容易破坏基因结构引发基因突变与癌症。
单一态氧是活性很高的氧分子,非常容易氧化细胞质内其他物质。
过氧化脂质则是由不饱和脂肪酸与其他自由基结合氧化而成,非常容易沉积在血管壁,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罪魁,同时它也是造成细胞膜破坏变异的主因。
生命体内这过多的自由基又都从何而来?回答是,90%以上的自由基都是从细胞线粒体上“燃烧”出的ODFR。
以人体为例,人体内的细胞大约有60 M,每个细胞内又含有数百线粒体,每个线粒体的内膜嵴上有大约3000个内膜球在日夜不停地“燃烧”营养,生产三磷酸腺苷(ATP)。
这就意味着人体内每天会不断产出数以亿兆计的ODFR。
日常生活中铁生锈,是空气中氧分子夺走铁原子上的电子的氧化过程,可ODFR的氧化能力比氧分子高出数千倍。
更可怕的是,当带ODFR的分子碰到其他物质时,不但破坏被遭遇者的分子间化学键以抓取键内电子,或释出电子重建分子间化学键,严重破坏其分子结构,还令该物质的分子亦因多了或少了一个电子而形成另一个ODFR。
如此链式反应若发生在人体内,其生理效应就是民间俗称的“上火”。
但ODFR链式反应在体内显然又没有无止境地蔓延,脏器、组织等都被安全地保护着。
生命体内肯定有套抗氧化系统以平衡大量自生的ODFR。
谁又是这ODFR作恶的终结者呢?中医说是“滋阴”,因为“滋阴能降火、润燥”。
不断从细胞膜内滋出的“阴(高Mr HA)”在细胞膜外形成PCM,这层“壳”膜又不断地被降解溶化。
除HAas外,杀灭微生物的酶类如弹性酶、溶菌酶、骨髓过氧化物酶,吞噬细胞在脱颗粒时释放的ODFR等均使HA降解[13],即PCM 高Mr HA被ODFR不断降解、游离成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 matrix, ICM)。
在经络液晶体模型[1]上,同源的PCM、ICM在针刺作用下角色区别明显,PCM 担当内分泌调控下的“边界条件”;ICM则为针刺激活体液液晶重排序的溶质“骨架”,其扭曲变形左右着体液内蛋白分子链的空间构型,从而有效地调控酶等蛋白之活性。
耗能的生命活动“阳”大量生产的ODFR加速着人体衰老,衰老又令体内清除ODFR的能力下降,以致人类都活不到“预期”的寿命。
但ODFR作用又并非皆坏,白细胞就是以其表面大量产生的ODFR、以强氧化剂方式来杀灭病毒的,即大量内生的ODFR在作恶的同时又倾力剿杀“外邪”。
“阳(生命活动过程)”推动着滋“阴”的过程;”滋”出“阴(高Mr HA)”为消化因“阳”涌生的ODFR而不断地被降解,所谓“阴无阳无以生,阳无阴无以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能以实验观察如此解析“阴阳互根”,还基于这样的事实:对多细胞的生命体可以没有神经、没有血管,它再低等也定有液晶态的体液——“经络”的存在。
经络重在疏通。
为维持住自身的生命之火,生命体疏通经络的办法还相当地有趣,体内滋出的“阴(高Mr HA)”为大量消耗ODFR而降解。
因降解分子链变短、黏性变稀的HA“润燥”着生理内环境,成了体液内环境中的营养搬运工、垃圾清道夫,为疏通经络“气血”发挥着重要作用。
PCM保护细胞尽职、HA降解“牺牲”以清除ODFR尽力、ICM运输保洁尽责,肌肤润泽、毛发光亮,就有“神(气)”,就健康。
否则,易导致“阴虚火旺”。
最后,笔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生命过程也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而这运动的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运动规律的同一性决定了古老中医与现代科学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医人要果敢地从那看似自成体系的小“围城”内走出来,使古老的中医早日青春重焕。
尤其是在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今天,要知道,基因工程这柄“双刃剑”搞不好就会造成比工业文明生态污染后果更严重得多的生命污染。
绿色生态的中医更能代表人类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因此,科学地振兴中医,绝不只为了我们中医自己。
参考文献[1]卢六沙.经络实质探析[J].中国针灸,1996,16(4):20-22.[2]张绍光,张绍明.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J].自然杂志,1990,13(5):270-274,285.[3]Clarris B J, Fraser J R. On the pericellular zone of some mammalian cells in vitro[J]. Exp Cell Res, 1968,49(1):181-193.[4]Font J, Aubery M. Inaccessibility of certain Ricinus lectin binding site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hyaluronic acid during chick embryo development[J]. Differentiation,1983:25(1):23-26.[5]Whitnack E, Bisno A L, Beachey E H. Hyaluronate capsule prevents attachment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to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J]. Infect Immun,1981,31(3):985-991.[6]Toole B P, Underhill C B. Regulation of morphogenesis by the pericellular matrix. In: Yamada K.Cell interactions and development: molecular mechanism[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3: 203-230.[7]Toole B P, Goldberg R L, Chi-Rosso G,et al. Hyalu-ronate-cell interactions.In: Trelstad R L.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Development[M]. New York: Alan R Liss Inc,1984:43-66.[8]卢六沙.从经络的液晶体液模型到针刺的基因位点调控[J].中国针灸,2001,21(10):603-605.[9]卢六沙.针灸中药作用与耐药性难题破解[J].中国针灸:网络版,2006,(2).[10]Cleland R L, Wang J L. Ionic polysaccharides. 3. Dilute solution properties of hyaluronic acid fractions[J]. Biopolymers,1970,9(7):799-810.[11]Darke A, Finer E G, Moorhouse R,et al. Studies of hyaluronate solutions by nuclear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Detection of covalently-defined stiff segments within the flexible chains[J]. J Mol Biol,1975,99(3):477-486.[12]Dvorak H F, Harvey V S, Estrella P,et al. Fibrin containing gels induce angiogenesis[J]. Lab Invest,1987,57(6):673-686.[13]Greenwald R A, Moak S A. Degradation of hyaluronic acid by 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J]. Inflammation,1986,1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