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黑天鹅》中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
FILM CULTURE《黑天鹅》中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曾艾文(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摘要】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妮娜的的惊悚故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表现了妮娜三重人格之间的碰撞。
妮娜挖掘自己的黑暗面最终实现了人格的融合,和肉体的毁灭。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TN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2-127-03 Embodiment of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Black SwanZeng Aiwen(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Abstract: The film Black Swan, directed by darren aronofsky, tells a thriller about the ballerina Nina. According to Freud's theory, "id", "ego" and "superego" show the collision between Nina's triple personality. Nina excavates her dark side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fus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ody.Keywords:Freud; The id; Self; Superego1. 简介与理论来源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的惊悚故事。
妮娜一辈子中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芭蕾舞,现在芭蕾舞团要排演新版《天鹅湖》。
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中尼娜的失衡人格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中尼娜的失衡人格苏红瑞 三亚学院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jg2019ZD-23)。
摘 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理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首先分析尼娜“自我”、“本我”、“超我”这三种人格结构,然后通过分别解读尼娜“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以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来解读女主人公尼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格失衡的。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冲突;人格失衡作者简介:苏红瑞(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48-02一.引言电影《黑天鹅》讲述了资深舞蹈演员尼娜,为了“天鹅皇后”的角色而逐渐走向人格分裂的过程。
她自幼受制于母亲,在母亲充满控制欲的爱护下,她成长为一个纯洁、美丽、温柔的女孩,但为了塑造跟自己性格完全相反的狡诈、邪恶、凶残的黑天鹅角色,她的个性发生了剧变,人格也慢慢分裂了。
电影自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这部电影进行研究。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只有三部分协调发展,人们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如果三者出现了冲突,就容易出现 “人格的分裂”。
在这部电影中,尼娜这一人物形象典型地表现出了这三种人格特征。
本文从人格结构理论角度解读尼娜的这三种人格及三种人格之间的冲突,来分析尼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格失衡的。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种内部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人在一切外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行为表现与行为规律。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
本我,是本能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基本的部分。
最新-电影《黑天鹅》心理学分析 精品
电影《黑天鹅》心理学分析摘要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的《黑天鹅》讲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与自己性格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角色,通过人格的对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学领域的症候,存在诸多精神分析学的符号特征。
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电影文本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
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学中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以必不可少的分析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梦的解析无意识领域性欲说等理论。
精神分析学于20世纪传入我国,并逐渐应用到文学分析和艺术批评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美学。
所谓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
一、梦的解析———对现实匮乏的想象性满足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梦象征性地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
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组成了潜意识里的主要内容,潜意识中的欲望避开压抑,通过伪装的方式潜入意识变成了梦境。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梦境是在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特殊表达方式。
通过梦境或者与梦境相似的状态,可以探索人的心理深层空间,研究并挖掘人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矛盾。
影片刚开始,身着白色舞裙的妮娜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然起舞,当她蹲坐在舞台上时,突如其来的黑衣舞伴变成了恶魔死死地缠住妮娜,白天鹅陷入无限的恐慌之中。
妮娜在与恶魔的纠缠共舞中挣脱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影片开头的这场梦境,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缩影。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往往象征了现实欲望的匮乏,人们通过梦境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完成对现实欲望匮乏的想象性满足。
妮娜梦见自己成为女主角白天鹅,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匮乏。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影片《黑天鹅》
173 第1卷第8期 文化纵横传媒论坛作为悲剧美学中的杰出之作,《黑天鹅》以缜密的情节安排、完美的视听效果、深刻的主题反映,将女主人公妮娜由“白天鹅”到“黑天鹅”蜕变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原本纯洁善良、循规蹈矩的“白天鹅”妮娜,在本我与自我的激烈对抗中实现了本我的胜利,使深藏于内心的潜意识冲破意识的压抑,最终完美地演绎了“黑天鹅”,回归本真。
一、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的学说“在精神分析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一个转折点。
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法进展为人性深度的心理学”。
作为给予梦以系统解释的第一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对梦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在它看来,梦的真正创造者是人的无意识的冲动,在实质上,梦其实是人的愿望的表达,人被压抑的出于本能的欲望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得以满足。
在影片的开始,女主人公妮娜在梦中与男伴跳舞,男伴突然变成恶魔,妮娜被其擒住,这一寓言式的开头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妮娜完成蜕变的必然性,同时也是对释梦理论的一种准确的实践。
妮娜在选角之前一直完美地诠释着白天鹅,她本身纯洁、善良的性格与角色十分吻合,可当得知要饰演黑天鹅之后,妮娜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导演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促使了妮娜的蜕变,她必须释放压抑的本我,才能完美地演绎出黑天鹅的精髓。
托马斯对妮娜施压,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激发妮娜潜意识中的欲望,使其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形式获得间歇性的满足。
同时,影片以反映潜意识的梦境开头,也将观众摆在了和妮娜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跟随妮娜的主人公视角一层层由意识到潜意识的递进,认识人的本能属性。
二、深与浅的交叉人的意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
其中,无意识主要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只顾及自己是否快乐,并未考虑到是否符合现实的规范。
而意识主要遵从现实原则,通过规范促使本能按照符合现实标准的形式得以展现。
无意识与意识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浅谈获奖电影《黑天鹅》的精神艺术
浅谈获奖电影《黑天鹅》的精神艺术[摘要] 《黑天鹅》是一部在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这部获奖影片所反映的现实,其实很贴近于我们的思想境界,它所表现出的悲剧性的唯美和黑暗色彩极浓的现实隐喻,都可以让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过的人去细细回味,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另外一个自己。
[关键词] 精神分析电影符号镜像理论《黑天鹅》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25《黑天鹅》是一部在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在2011年便荣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之后还荣获了第68届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虽然它被定义为一部超自然惊悚电影,但就个人喜好而言,也有一部分观影者更愿意把这部影片看作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
虽然有悬疑和惊悚元素的植入,但优雅华美的芭蕾舞和世界名曲的交相辉映又让影片充满了知性感和优越感。
一、从拉康的精神分析来看获奖电影《黑天鹅》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发扬者和颠覆者。
他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镜像阶段学说描述了一个过程,揭示儿童如何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的错觉,一个由词“我”所界定的统一的意识的“自己”。
“镜像”阶段的前提因素就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以及欲望的产生。
拉康也曾提出“人的无意识欲望就是另一个欲望”,“人的欲望只有在另一个欲望中才能发现其意义”。
就《黑天鹅》这部获奖影片来说,电影的基调是黑暗的,而以《天鹅湖》为背景,就注定了演员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双重性,并且让演员在真实生活中也产生精神上的分裂。
电影中的妮娜为了角色而不得不去挖掘出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如多棱镜一样,幻化出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
镜子里反映出来的景象会产生一个心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形成了关于“我”的心里表象。
儿童会把这一形象看成与自己是同一物而予以认同。
自我的裂变与重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电影《黑天鹅》
么原 因导致妮娜逐渐产生 了分裂? 她是怎样一步步在分裂的精神和人格 中走向完美和解脱的?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来解析《 黑天
鹅》 。 【 关键词】 梦; 精神 分 裂 ; 镜像 ; 他 者
【 中图分类号】 G 0 2
【 文献标识码 1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o 6 — 3 0 2 — 1
的腿的黑天鹅。在镜像中我们看 到了妮娜潜意识 的想法和渴求 莉莉并非真 的对妮娜构成威胁 ,只是她将莉莉 当成了 自己 心中理想的黑天鹅 ,莉莉 只是 她的假想 敌。影片即将 结束 的时 候, 妮娜开始 变装 演黑天鹅 , 她 回到化妆 间 , 看到 了“ 黑 天鹅 ” 莉
作 为一部 心理 和精 神探 索类 型的影片 , 《 黑天鹅》就是围绕 妮娜 的蜕变过程展 开叙事 的 . 通过对妮娜 的深层剖析 . 来展现她 精神 世界 的复杂性 。 梦 的投射 弗 洛伊德认 为 : “ 梦是一种( 受抑制 的) 愿望( 经过伪装 ) 的达 成” , 也就是说梦 的动机在 于某 种愿望 . 而这种 愿望在现实 中受 到严 重的压抑 。梦有显意和隐意之分 ,梦的显意就是做梦者所
பைடு நூலகம்
皮肤被撕裂 、 用 门疯 狂夹母亲 的手 指 、 背部长 出黑 色的羽 毛、 双 腿变 成禽类的腿 、 杀死 “ 莉莉” 等, 这些幻觉表 明黑天鹅 即将挣破 妮娜的躯壳 . 她长期被压抑的意识层面将逐步爆发。
贝丝 是 让 妮 娜 产 生 幻 觉 的 另 一人 。 妮 娜 进 入 贝丝 的化 妆 问 , 偷走 了贝丝 的一些随身用 品,这就构成 了妮娜对 自己的心理 暗 示, 暗示 自己会成 为第二个贝丝。在幻觉中 , 妮娜看到 贝丝疯狂 的用刀子毁掉 自己的容貌 , 而在现实中 , 贝丝却 因车祸而失去 了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作者:王琦红来源:《人间》2016年第21期摘要:《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不堪精神重负而终结生命的故事,这部影片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剖析给出了一个典范。
本文从梦的投射、性本能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三个方面来对其作简要解读。
关键词:电影精神分析学;梦境;性本能;镜像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11-01《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重负而终结生命的故事,从精神分析学来讲,妮娜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她童年时期形成的神经症人格,以及成年后对人格阴影整合的失败[1]。
可以说,《黑天鹅》这部影片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剖析给出了一个典范。
本文将从梦的投射、性本能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三个方面来对电影《黑天鹅》作简要解读。
一、梦境即潜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射梦在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为满足愿望诞生的,,他是内心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在《黑天鹅》中,光影的闪烁中,有许多梦的投射,这里根据剧情的演进与人物的性格塑造来归纳成三段梦境。
(一)第一个梦:本我的觉醒:舞台魅影。
电影的开场即呈现了妮娜的梦境。
舞台氤氲在黑暗中,妮娜身着白天鹅舞蹈裙,跳《天鹅湖》跳得纵情。
这个梦境直白地表达了她渴望成为《天鹅湖》领舞的强烈愿望。
但梦境更深的含义也许妮娜自己都没体会到,这个梦境其实是一个原我觉醒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2]黑天鹅代表的是彻底的自由,原我的自由。
妮娜醒来后说:感觉梦里的编舞和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
不一样的原因何在?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妮娜的母亲专制到变态,妮娜都已28岁,还把她当成个小女孩,连脱衣服都要强制给妮娜脱。
这种把约束当作爱、打着“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旗号来安排孩子未来的家长,中国也有很多,但强制的爱带来的,往往是孩子在青春期的强烈的叛逆。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电影《黑天鹅》
2 .2 生死 本能 角度 的解读 弗洛 伊德认 为人 的精 神 活 动 的能 量来源 于本 能,本 能是推 动个 影 片 以女 主人 公 妮娜 的梦 境 为 开场 ,梦 中她 作 为 天 鹅 皇后 正 在 与男伴 共舞 《 天鹅 湖》 这 一舞 剧 ,梦 中并 不是和往 常一样旋 律的 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 最基本 的本能有两类 : 一类 是生 的本 能 ,另 舞蹈 ,自己仿佛中 了魔咒一般 , 男伴 也变成 了恶魔 ,在恶 魔的束 缚下
两角 的角色选拔 中舞蹈总监马斯 认为她 没有黑天鹅 的魅惑 。而此 时同 首先 ,妮娜 是成 长 于 单亲 家 庭 ,从 小 父爱 的缺 失 无 疑对 她 的 为舞蹈演员的莉莉在妮娜 心中却是 十分强大 的竞争对手 。 心理 发展 造成 巨大 的影响 。而 母 亲 过 分 的保 护 以及 约 束 更让 妮 娜
据潜意识的大部分内容 , 潜 意识 中的欲望绕过压抑 ,并 以伪 装的方式 , 亲角色的背叛 ,以及 总监 变成恶魔 的场景 。妮娜忍 受不住恐惧 ,来 到 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 梦。所 以梦是对 清醒时被压 抑到潜 意识 中的欲望 前任天鹅皇后贝丝的病房将偷来的口红等物品归还 , 并在幻想中刺伤贝 的一种委婉表达。所以透过梦或 者和梦类 似的状态 , 我们 可 以窥 探人 丝 ,而贝丝此时在妮瓣 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 此时她将仇恨转移到母
识 、性 本能 、死本 能 、恋父 情结 、欲望 的满足 、人 的精 神层 次等等 。
关键 词 :黑 天鹅 ;欲 望;精 神分析 中图分类 号 :J 9 0 5 1 电影 基本 剧情 介绍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1 1 - 0 0 8 3— 0 1
《黑天鹅》精神病学分析 吴思 1330004016 13级化学化工学院
《黑天鹅》精神病学分析吴思13级化学化工学院 1330004016女主人公妮娜是个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妮娜成长在一个母亲肆虐的爱与专制并存的环境里。
妮娜生活得一直很压抑,从未展示过真正的自我,直到舞蹈老师要挑选一个天鹅皇后,妮娜每次跳舞时苛求每个动作准确无误但却无法释怀,老师便说妮娜无法承担黑天鹅的角色,他要让莉莉演黑天鹅。
妮娜顿时痛苦不堪,于是她精致地装扮过后去找舞蹈老师,老师看出了妮娜的小心思,在妮娜绝望地走出门的一刻,老师拦住并吻了她,却被妮娜咬了一口,老师看到了妮娜心中黑天鹅的一面,便把角色给了妮娜。
妮娜在排练的时候仍无法放开自己,并且频频出现幻觉。
莉莉便带妮娜去酒吧放松,回到家后,妮娜又出现幻觉,画面中自己和莉莉在性交。
一直小心翼翼,压抑的妮娜仿佛在莉莉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原本的压抑与莉莉的诱惑冲突下,妮娜即将走向崩溃的边缘并出现妄想,她看到自己和莉莉发生冲突,妮娜双眼通红,把玻璃片插向莉莉的胸膛,此时她蜕变成的黑天鹅打败了以前的白天鹅,当莉莉第二场完美的演出回来后,她发现莉莉的尸体不见了,但自己的胸口却渗出血来。
在妮娜倾尽全部的力量完成了白天鹅之舞后,她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但最后妮娜欣慰地说:''I feel the perfect''.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妮娜人格分裂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因素以及工作压力。
妮娜生活中是一个软弱、天真、温顺、谨小慎微的女孩,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因为生了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芭蕾事业,把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她抱有极高的期望,管教严格。
妮娜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母亲的掌握之中,连女儿的房间也没有上锁,母亲可以自由进出妮娜的房间。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妮娜长时间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形成神经症人格障碍。
妮娜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强迫性人格,这从舞蹈教师指责她没有放开自己,跳出黑天鹅的感觉时,妮娜对舞蹈教师说她只完美可以看出。
电影《黑天鹅》物质意象的心理分析
电影《黑天鹅》物质意象的心理分析作者:孙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艺术意象一般是指作品艺术中的艺术形象。
在电影《黑天鹅》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象,这些意象既包括了上文提到的意象型人物也包含了物质意象,这些意象有的具有象征的意味,有的则是来自妮娜的幻想,这些意象是主观与客观,情与理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
(1)他们共同组成了妮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笔者将选取《黑天鹅》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物质意象从心理学角度展开分析。
一、关于镜子在影片中的心理意象“镜子”这一意象在影片《黑天鹅》中反复出现,俗话说“水中花,镜中月”,镜子可以凭借自己特殊的物理性质以虚幻的的形式反映真实的画面,这点和影片极力呈现的隐喻色彩异曲同工。
镜子是人的欲望或恐惧和内心交战的沉默见证,面对它,自照者游移于自我投射和自我认识之间,游移于无穷的梦幻和昭然若揭的真实世界之间,自照者对着镜想象着他本来可能成为的那一种人。
(2)在电影《黑天鹅》中,镜子无处不在:四面落地镜的练舞房中、布满镜子的化妆室内、家里卫生间镜子、妮娜房间的梳妆镜、客厅里的屏风镜等。
主人公妮娜所有观察、反思、臆想、改变、残害自我的时刻,包括所有邪恶自我的画面展现,都通过不同地点的镜子反射出来。
在每一面镜子中,妮娜都可以看到另一个自我,不仅仅是妮娜,观众也是通过镜像捕捉到一个释放“本我”的妮娜。
影片中芭蕾舞团的化妆间内几乎布满了镜子,观众能看见的舞者的脸都是在镜子中,大家都不直接眼神交流,而是通过镜子中的反射的影像相互交流,每个人都在镜子中忙着梳妆打扮,一个舞团仿佛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中,“人格面具”是一个主要的原型,它指在与人交往时人所带的面具和扮演的角色,面具是最外层的伪装,它是在社会交往中所存在的模式和规范,也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在镜中虚虚实实大家都带着虚伪的“人格面具”,把真实的自己深藏,只留下这个场合中希望让别人看见的部分,那个自己不是“本我”,是每个人的原始欲望和兽性被压抑过后的“超我”。
精神分析理论分析《黑天鹅》
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电影《黑天鹅》进行文本分析一、“潜意识(unconscious)”分析潜意识存在的证据之一是梦,电影中刚开头就是妮娜的梦,妮娜梦见她正跟一个男生跳舞的时候,那个男生变成了魔鬼,让她很不安。
这位整部电影设下悬念,为下文妮娜挖掘体内的“黑天鹅”的艰难做铺垫。
梦中男舞伴变成的恶魔,是现实中托马斯的象征,正是托马斯向妮娜的施压,以及通过身体接触等手段逼迫妮娜发现自己的阴暗,妮娜才会真正意识到一些一直被自己所忽视或者是被自己所压抑的欲望,比如性、比如嫉妒、比如对母亲的反抗。
潜意识存在的证据之二是某些心身疾病,整部电影妮娜后背的伤口一直处于愈来愈恶化的状态,之后还出现了手脚的伤口,这是身体上的疾病,她有意隐瞒母亲,害怕母亲又让她脱衣服。
二、“自我(id)、本我(ego)、超我(superego)”分析从妮娜这个人物进行分析。
妮娜的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性欲、欲望,快乐的原则。
而母亲一直以来都压抑着她,给她压力,不让她与异性相处,不让她结交朋友。
妮娜的超我是追求完美,想要得到《天鹅湖》的女主角,她嫉妒贝丝,偷拿了贝丝的东西,违背了道德与良心。
妮娜的自我是现实原则,对妈妈的妥协,试图通过与托马斯沟通拿下《天鹅湖》的女主角。
总的来说,妮娜的人格分裂来源于童年境遇的影响,来源于母亲的压力影响。
她母亲因一时不慎有了孩子,于是结束了舞台生涯,转而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女儿身上,她不仅希望女儿实现她的舞台理想,更希望女儿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对女儿的私生活也要求严格,我们看到的妮娜除了舞蹈几乎没有生活。
当妮娜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了警告,以至于她的人格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导致她产生幻象: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
三、“集体无意识(nonconscious)”分析《黑天鹅》于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惊悚电影。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浅析电影《黑天鹅》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浅析电影《黑天鹅》方莹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电影《黑天鹅》以女主人公妮娜从“白天鹅”蜕变重生为“黑天鹅”为主线,巧妙地演绎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
本文从对梦的解析、对妮娜的幻觉和其人格结构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黑天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运用。
关键词:《黑天鹅》;梦的解析;潜意识;人格结构作者简介:方莹(1994-),江苏常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画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40-01一、《黑天鹅》《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指导的一部双重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该电影妮娜的蜕变重生的心路历程展开,她与母亲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成就妮娜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的机会终于降临,导演托马斯决定为《天鹅湖》新一季的演出挑选新演员,她成为了天鹅皇后的候选人之一,然而,妮娜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竞争者——莉莉。
托马斯要求演员不仅要演出白天鹅的优雅,还要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
妮娜能够完美地诠释白天鹅,却无法成就黑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最佳化身,渐渐地,两位演员在竞争与对抗的过程中进入了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不为人知的、黑暗的一面,最后黑天鹅被完美地诠释。
二、《黑天鹅》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的学说在精神分析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一个转折点。
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法近战位人性深度的心理学。
”作为第一个对梦有系统阐释的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本能欲望的达成,由于人们在现实中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其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便有了梦的存在。
梦是人人都知晓的常识或是曾有过的体验,在梦中时光可以任意流转、空间任意的转换、重力的消失、遇见已故的亲属,以及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意外,这些都是区别于现实而存在的。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浅析电影《黑天鹅》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浅析电影《黑天鹅》作者:方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電影《黑天鹅》以女主人公妮娜从“白天鹅”蜕变重生为“黑天鹅”为主线,巧妙地演绎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
本文从对梦的解析、对妮娜的幻觉和其人格结构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黑天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运用。
关键词:《黑天鹅》;梦的解析;潜意识;人格结构作者简介:方莹(1994-),江苏常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画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1一、《黑天鹅》《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指导的一部双重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该电影妮娜的蜕变重生的心路历程展开,她与母亲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成就妮娜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的机会终于降临,导演托马斯决定为《天鹅湖》新一季的演出挑选新演员,她成为了天鹅皇后的候选人之一,然而,妮娜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竞争者——莉莉。
托马斯要求演员不仅要演出白天鹅的优雅,还要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
妮娜能够完美地诠释白天鹅,却无法成就黑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最佳化身,渐渐地,两位演员在竞争与对抗的过程中进入了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不为人知的、黑暗的一面,最后黑天鹅被完美地诠释。
二、《黑天鹅》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的学说在精神分析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一个转折点。
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法近战位人性深度的心理学。
”作为第一个对梦有系统阐释的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本能欲望的达成,由于人们在现实中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其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便有了梦的存在。
梦是人人都知晓的常识或是曾有过的体验,在梦中时光可以任意流转、空间任意的转换、重力的消失、遇见已故的亲属,以及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意外,这些都是区别于现实而存在的。
尼娜的精神分裂探析——论《黑天鹅》中主人公人格的对抗
Ke rs y wo d :Nia;Me t ia s ca in;i n na dsso it l o d;Eg ;S p r g o u ee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弗洛伊德 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三种 人格特征鲜 明, 错综复杂 , 并且交互作用 , 从而产生各种 思维 和 行动。本文将从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理论之本我 , 自我 , 超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黑天鹅》 主人公尼娜 的这一典型的精神分裂案例。
me a is c ain.Th s e s y e p o e n S me t lwo l n t e b sso he t e r fpe s n l y b ntld so ito i s a x l r s Ni a’ n a rd o h a i ft h o y o ro a i y t
分——本我 , 我 , 自 超我 。本 我 ,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
范本 , 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就是通过超我来
传递给后代 的¨ 。 J
— —
on t e Co f cs o a n Ro e ’P r o a i n Bl c wa h n l t fM i l s i esn lyi a kS n t
W U Y n.CHE Je a N i
( c ol f oe n L nu g s Scu nU i r t,C e gu6 0 6 , i u n C ia S h o o ri a g ae , ih a nv s y hn d 10 5 Sc a , hn ) F g ei h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un lo o tw s Unvri f ce c n e h ooy o ra fS uh et ies yo in ea d T c n lg t S
精神分析 黑天鹅 完整版
电影《黑天鹅》精神分析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名年轻的芭蕾舞蹈演员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现已退休的单亲的妈妈居住在一起,因不堪生活的精神的重负逐渐走向毁灭的这么一个故事。
主角自小所形成的神经质人格以及成年后面对自身身上所出现的幻想及臆想无法接收从而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导致妮娜最后精神崩溃,走向了死亡。
神经质人格作为一种病态的人格发展形态,使人脱离了真实的自我,丧失其既定潜能的发展;梦境是现实中潜意识的投射,由于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求得暂时喘息,因此人类就选择在梦中实现自己被压抑的愿望,以满足内心的需要。
《黑天鹅》作为一部心理探索类型的影片,揭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多彩多样和多灾多难。
一、妮娜的人格精神结构弗洛伊德在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人格系统理论。
他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所构成。
正是这三者人格的错综复杂和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思想与行为。
在影片中也从多层角度对此三种人格进行展示。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
自我的功能就是控制和指导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
而自我很大的程度是依赖父母亲的影响的,并非生下来就形成的,而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影片中的妮娜自小就是这么一个纯洁、善良、优雅的小女孩,在母亲的保护下成长着。
尽管已经28岁了,依旧生活在她母亲所营造出来的童话世界中,没有自主权。
她母亲一心想将她塑造成一个洁白无瑕的“白天鹅”,在她的房间里面满满都是白色和粉色的装饰品,设置她的练基本功的舞鞋和陪伴她睡觉的洋娃娃也都是白色或粉色的,所有围绕在她周边的都是她母亲所营造出来的单纯的童话世界,尽管她已经成人了。
而在这种环境底下成长的妮娜就形成乖巧,怯弱,无力,自卑,没有了自我,种种因素“白天鹅”那种干净纯洁就自然而然的完美的体现出来。
但是,这些看似完美、洁白无瑕的“白天鹅”却只是妮娜的表象罢了。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黑天鹅》中妮娜的“完美”之路
能再继续跳芭蕾都是因为妮娜。妮娜的母 亲将妮娜视为永远不能长大的孩子,不允 许妮娜有任何违反她的行为。影片中,妮 娜被选为领舞后,母亲为了庆祝这个好消 息,喂妮娜吃蛋糕,妮娜不愿,因为这对 舞蹈演员来说是大忌。妮娜的母亲看到妮 娜的行为,就翻脸要将蛋糕扔掉,最终以 妮娜的顺从化解了二人的矛盾。从这件事 上就可以看出来,妮娜的母亲已经使妮娜 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不论谁对谁错, 都应该自己先低头、先认错。
妮娜逐渐表现出了黑天鹅的特性,也代表 着自我的反抗、本我的显现。
3. 妮娜本我的另一面 莉莉是一个洒脱奔放的女孩,她与脆 弱乖顺的妮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愿意 接近孤独的妮娜,在妮娜受伤时主动去安 慰她,愿意带着妮娜出去玩,让妮娜知道 人生除了跳舞之外还有其他。莉莉虽然积 极展现出对妮娜的好感,但是也激发了妮 娜的嫉妒,挑战着妮娜的底线。莉莉所做 的一切都是催发妮娜长期遭受压抑的“本 我”成长的推动力。当妮娜的背部开始长 出黑色的羽翼,则表示妮娜长期压抑的“本 我”爆发了。莉莉有着妮娜所需要的一面, 所以莉莉对妮娜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 这么说,莉莉就是妮娜的另一面。至此, 妮娜的完美之路即将到达终点。
读闻观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黑天鹅》 中妮娜的“完美”之路
张明 月
美国电影《黑天鹅》拍摄于 2010 年,由达伦 • 阿伦诺夫斯基执导,讲述 了一个女孩不断努力,战胜自我,最后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完美”的故事。
《黑天鹅》中的女主人公妮娜是一名职业芭蕾舞演员,她所在的舞蹈剧团 想重新将《天鹅湖》搬上舞台,由于原来的“天鹅皇后”贝斯已经离开了剧团, 所以要重新选出新的“天鹅皇后”,即领舞。领舞要求舞蹈演员能实现白天鹅 和黑天鹅两种形象的完美转换。本来总监托马斯决定让妮娜担任领舞,然而 妮娜只能展现白天鹅的善良、纯洁,不能展现出黑天鹅的邪恶、魅惑,而另 一名舞蹈演员莉莉能够很好地演绎黑天鹅,所以托马斯又想让莉莉担任领舞。 但是妮娜的极力争取,使托马斯在妮娜的身上看到了奋勇竞争的精神,最后 决定让妮娜担任领舞。
用心理学的分析电影《黑天鹅》
《》观感:成长的蜕变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在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团的当家演员之一。
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
眼下,年轻上劲的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中的女一号。
导演也早已看出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
然而,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
在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了她的的美貌与品质,而她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在对的演绎中精彩迭出,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的赞叹。
结果是,妮娜与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击与纠缠的局面。
、甚至接连上演。
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妮娜出现了,患上了,在中杀死了竞争对手,其实伤害的是自己,为了完美像一样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开,从的角度去看,影片中无处不存在的味道:女主角妮娜有一个强权、望极强、极高的母亲。
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像一句咒语,禁锢着妮娜,只能做一个“贴心的女儿”,任凭妈妈控制着,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
从小被迫去学(剧中母亲说:“如果不是我跟着你学芭蕾,你早就放弃了”),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团的当家演员之一。
母亲的愿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妮娜,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
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妮娜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妮娜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
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妮娜这个28岁的小女孩。
随着内在的里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演,lily的启发,妮娜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作者:伍佳欣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
摘要: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复杂性格和自我觉醒。
关键词:《黑天鹅》;妮娜;精神分析;双重人格;神经症人格
一、母亲管教之下妮娜的性格
(一)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
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已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妮娜的母亲艾瑞卡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对自己女儿的管教令人窒息。
因为她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了舞蹈生涯,所以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并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在母亲的影响下,妮娜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在强势的单身母亲的管教下,妮娜形成了温婉、恭顺、谨慎的性格,同时渗透妮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舞蹈技巧有余而热情不够。
在妮娜向托马斯争取演天鹅皇后时,遭到强吻。
被压抑的欲望总是需要一个突破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妮娜把她的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在自我抚摸和对竞争者莉莉的性幻想中。
妮娜的复杂性格被折射在了她的复杂性欲上。
(二)妮娜的双重人格
从妮娜母亲在生活上对妮娜无微不至的照顾,妮娜在芭蕾舞上要求自己必须完美更是可以窥视到妮娜母亲对其人格的影响。
妮娜之母,亦父亦母的双重形象,对产生妮娜父权和母权两方面的控制,这直接导致了妮娜自我意志的分裂,同时具有白天鹅的温顺、懦弱和黑天鹅的攻击性、叛逆性。
二、导演托马斯影响下妮娜的性格成长
《天鹅湖》剧组导演——托马斯,他一袭灰色装束,对艺术精益求精,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给人以高雅、精致的印象。
(一)“潜规则”
当妮娜想得到梦寐以求的角色饰演时,她等在托马斯的门外,首次拆散了发髻,涂上了口红,尽管她还不大习惯,她不得不利用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
面对托马斯的夸奖,妮娜脸上没有任何释然和欢喜,反而变得更焦虑、更慌乱。
当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了她
时,如果是有心计的女人肯定会将计就计,而妮娜却咬了上司一口。
其实,托马斯绝非心地龌龊,实施所谓的“潜规则”,他心中早有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的打算。
他希望妮娜知道“你美丽、恐惧、脆弱”,是白天鹅最理想的人选。
(二)托马斯循循诱导
托马斯认为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托马斯亲自与妮娜共舞,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
妮娜逐渐情动,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
乃至在成功表演后,妮娜主动亲吻了托马斯,使得素常镇定的托马斯禁不住变得神魂颠倒,目光微微无措羞涩却又充满自豪。
妮娜是他成功打磨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他能够真正了解妮娜,看到她内在压抑的力量和束缚,并将其内在所压抑的愤怒、邪恶、狂暴释放到极限。
三、天鹅的蜕变——分裂性格的形成
(一)神经症人格
主角自童年时代就形成的神经症人格及成年后对自身人格阴影整合的失败是造成其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
随着大演的临近,两个舞者的争抢陷入了一种扭曲的状态,同性的暧昧、对母亲的反抗,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但最终妮娜发现她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象。
(二)人格阴影
妮娜发现时常有“另一个我”出现在身边,先是裁缝量衣服时,出现在镜子里动手挠背的那个“我”;然后是,在练功房静止在镜子里不动的一个“我”;还有是她看到在后台偷欢的托马斯和莉莉竟然变成了魔鬼和“我”。
她总觉得莉莉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替代她做女主角。
妮娜体内的黑天鹅迫不及待地出来,已经把妮娜变得疯狂。
四、影片构思独特之处
(一)梦的寓言
影片以妮娜的梦境开始:妮娜在跳一段开场舞,男舞伴突然变成了恶魔,自己也在与魔的共舞中蜕变成一只羽翼丰满的天鹅。
和之后的情节进行比对:妮娜在芭蕾舞导演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下,在为怎样诠释黑天鹅而苦苦挣扎;她逐步开始发掘自己的阴暗面,最终把握住了演绎黑天鹅所需要的邪恶气质,完成了领舞。
(二)独特新视角
影片一开始便直接给予观众一种从潜意识的层次认识女主人公的视角,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结尾时妮娜发现自己竟然一直和自己的幻觉在竞争这样一个情节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为观众
提供了认同情节的心理基础。
也就是说,导演在开始就已经告知了观众正确的观影视角——潜意识,观众应该选择这样一个视角把握整部影片的情节。
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表面上还是把观众摆在了和妮娜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观众和妮娜一样,开始并未对一些奇怪的现象有所觉察,或者说,观众只看到了妮娜意识中的妮娜,而非她的全部。
(三)破碎的“自我”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妮娜早上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镜头。
作为芭蕾舞演员,镜子必不可少,妮娜的很多镜头也是镜子中反射的倒影,这表明导演从开始就在告诉观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当成“自我”的,关于整体性的错觉。
(四)窥视视角
《黑天鹅》以妮娜这一女性角色作为主要人物,作为具有窥视权利的观众,其实相当于具有了强势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电影以外的男性角色。
观众透过银幕,认同男主人公,并且将自身的幻想和欲望投向银幕上被放大的女性身体器官。
观影过程中,观众从一开始就认同了托马斯要一个演员分饰黑、白天鹅的做法,并全片的心理预期都集中在希望妮娜完成黑、白天鹅的演绎。
而面对妮娜最终因为这次演出而走向灭亡的这一残酷事实,虽然不一定是观众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得不承认,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观影快感。
五、结论
《黑天鹅》是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
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也凭借此片成为本届奥斯卡影后。
作为一部被定义为心理惊悚片的电影,利用精神分析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无疑是一种最直接与有效的解读方法。
借助于精神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人物的心理成因,并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更深层次的哲学表达,从而获得更多思想上的反馈,更好地理解电影,理解生活,也为电影本身增加更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
[2]王鹃.电影《黑天鹅》的悲剧美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5(17).
[3]刘艳影.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4]盛红勇.精神分析的精神实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伍佳欣,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