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第三课时解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3课时 平均分(3)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3课时平均分(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能够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求平均数。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利用具体例子计算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1.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2.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在黑板上做几道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分组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4. 提高(10分钟)讨论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平均数应用场景。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梳理重点难点。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平均数的情况,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1.平均数:一组数的平均值,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相加,然后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2.计算公式:平均数 = (数1 + 数2 + … + 数n)/ n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但在实际生活应用的部分可以再丰富一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认识平均分三》课件
平均数不受个别数据值的影响,它 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平均水 平”。
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取决于数据集中的数 值范围。如果数据集中包含正数、负数 和零,则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也会包括正
数、负数和零。
如果数据集中所有数值都是正数,则平 均数也会是正数。同样,如果数据集中 所有数值都是负数,则平均数也会是负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sqrt[n]{prod_{i=1}^{n} x_i}$,其中n是数 据数量,$x_i$是每个数据点。
平均分的性质
03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具有可加性
在一定数量的数据中,将各个数 据值加起来,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得到的结果即为这些数据的平
均数。
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当数据集中的任何一个数值发生变 化时,平均数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权重,再进行平均数计算。
加权平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数据 的实际情况,尤其在数据间差异
较大的情况下。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sum_{i=1}^{n} w_i x_i$,其中
$w_i$是第i个数据点的权重。
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乘积开n次方,适用于数据量较小且需要避免出 现负数的情况。
几何平均数在比较增长率或比率时较为常用。
数据分析
在个人或家庭数据分析中,平均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收支情 况、学习成绩或其他指标的集中趋势。通过计算平均分,我 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或孩子的学习情况。
THANKS.
总结词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相加后除 以数值的数量,是最基本的平均数计 算方法。
详细描述
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text{ 平均数} = frac{text{所有数值之和 }}{text{数值的数量}}$。例如,有5个 数:2、4、6、8、10,它们的平均数 是 $frac{2+4+6+8+10}{5} = 6$。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除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悉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数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水果给每个人。
2.探究平均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水果,并找出最公平的方法。
3.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即总数除以份数。
4.练习求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方法。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食物、分物品等。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3篇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的设计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
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三)》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教学难点: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的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以及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分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
2. 探究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学习除法平均分:教师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水果的分配情况,让学生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4.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认识平均分1. 平均分的含义2. 除法平均分3. 平均分的意义七、作业设计答案:苹果每人分2个,香蕉每人分3个,蛋糕每人分1块。
答案:每人分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除法计算,让学生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平均分问题,如分配不同数量的物品给不同数量的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平均分的认识数学教案
平均分的认识数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平均分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将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定义求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的应用第二章:平均分的定义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解释平均分的定义2.3 教学活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家庭用电量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第三章:求平均分的方法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分。
3.2 教学内容求平均分的基本步骤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分的基本步骤: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分计算方法的理解第四章:平均分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预测结果等。
4.2 教学内容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平均分进行预测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成绩、预测球队的胜率等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平均分进行预测,如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趋势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能够进行拓展学习。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章所学内容拓展平均分的应用领域5.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社会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计算6.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将平均分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准确计算出平均值。
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认识平均分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课题认识平均分(3)(课本第46-47页)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3教时备课日期 10月14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加认识,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题研究目标:以“学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子课题“学为中心概念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研究,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能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因此,本课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操作和观察比较的方法开展学习和活动,在切身体会中感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具:教学光盘。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谈话引入。
回忆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才是平均分?2.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根小棒。
要求: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小棒平均分。
展示交流:每份()根,分成了()份。
或分成()份,每份()根。
学生回顾平均分。
学生拿出自己的小棒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展示拼的结果。
学生看黑板上的操作情况进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为了更好区分两种不同的分法,老师将两种分法作简单的板书:8根小棒,每份()根,分成了()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 认识平均分(3)课件牛老师
►Suffer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teacher of life. 苦难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 ►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A man can't ride your back unless it is bent. 你的腰不弯,别人就不能骑在你的背上。
►If I had not been born Napoleon,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born Alexander. 如果今天我不是拿破仑的话,我想成为亚历山大。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2.
•(1) 6 个同学拍皮球, 每组 3 人, 分成了 ( 2 )组。 •(2) 6 个同学拍皮球, 平均分成 2 组, 每组 ( 3 )人。
3.
•(1) 8个菠萝, 每 (4 )个一份, 分成了 ( 2 )份。 •(2) 8个菠萝, 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 ( 4 )个。
4.
•(1)有 (8 )个苹果, 每 ( 2 )个放一盘, 放 了 ( 4 )盘。 •(2)有( 8 )个苹果, 平均放在( 4 )个盘里, 每盘放( 2 )个。
第3课时 认识平均分(3)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把12支铅笔平均分, 可以怎样分?
推进新课
每份 3支, 分成了 4份。
平均分成 4份, 每份 3支。
在小组里说说还可以怎样分。
随堂演练
•1.
先摆一摆, 再填一填。
•(1)10 个 •(2)10 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认识平均分(三)》,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以及除法在平均分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更偏向于直观的实物操作,有的可能更偏向于抽象的符号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让学生掌握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与同学一起完成平均分的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
2.准备一些除法计算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向学生提出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的任务。
认识平均分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一个积极、健康的团队氛围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而提高整体平均分。
明确分工和责任
在团队协作中,每个成员需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避免出现任 务重叠或责任不明的情况。
加强沟通和协作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交流进展情况和遇 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05 平均分的常见误区
平均分受异常值影响大
异常值是指一组数据中远离平均值的数值, 由于平均值是所有数值的算术平均,因此异 常值对平均值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
为了减小异常值对平均分的影响,可 以采用中位数、众数等其他统计指标 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如果一组数据中存在多个异常值,那么 这组数据的平均分将会被这些异常值所 影响,导致平均分偏离实际水平。
忽视个体差异
平均分无法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在某些课程上表现优秀, 但在其他课程上表现较差,而平均分无法体现这种差异。
03
对高分和低分的抵消
平均分可能导致高分和低分的抵消。例如,一个学生在一门课上获得90
分,另一门课上获得10分,平均分为50分,这可能掩盖了学生在第一
门课上的优异表现。
04 如何提高平均分
平均分容易理解与比较
由于平均分的计算方法简单易懂,因 此它经常被用来比较不同组或不同时 间的数据中心趋势。
当数值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平均分 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02 平均分的应用场景
成绩评估
在教育领域,平均分常被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 效果。
在职业培训或技能评估中,平均分也可以用来衡量学员的学习成果和技能水平。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环节一: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
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三:谈话:老师这儿有6个小熊卡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等老师分好了,再睁开眼睛,看看谁能钻到老师的心里去,猜到老师是怎样分的?出示: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也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个。
师: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都是平均分)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个;每2个小熊卡片一份,分成了3份,一共有()个。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三)课件
每份4支,分成了3份。 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
归纳总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先确 定每份分得的个数,然后再看能分 成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 份,然后再看每份能分得多少个。
新知应用
(教材P46想想做做1)
1. 先摆一摆,再填一填。
(1) 10个 ,每2个一份,分成了( 5 )份。 (2) 10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 2 )个。
每份2支:
平均分成6份: 每份2支
平均分成了6份
将12支铅笔平均分:
每份2支,分成了6份。 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每份6支:
平均分成2份: 每份6支
平均分成了2份
将12支铅笔平均分:
每份6支,分成了2份。 平均分成2份,每份6支。
将12支铅笔平均分:
每份1支,分成了12份。 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支。
2.(教材P47想想做做5) (2) ( 20)个正方体,每( 4 )个一堆,摆了( 5)堆。
2.(教材P47想想做做5) (3) (20)个正方体,平均分成( 5 )堆,每堆( 4 )个。
3.看图填一填。 (1)
把30枝花平均分成6束,每束( 5 )枝。 有30枝花,每5枝扎一束,可以扎成( 6 )束。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先确定每 份分得的个数,然后再看能分成几份; 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再看 每份能分得多少个。无论哪一种分法, 每份分得的个数都同样多。
拓展提升 2.(教材P47第6题)
兔是怎样分的?小鸡呢?
(1) 有(12)只兔子,每( 4 )只一组,分了( 3 )组。
(2) 有( 12)只兔子,平均分( 3)组,每组有( 4)只 。
4单元 表内除法(一)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三)》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均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纸牌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平均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巩固:通过多个实际的平均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概念,对除法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2.难点: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活动材料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如分水果、分糖果等,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平均分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操作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
《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平均分》,主要包括平均分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以及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以及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以及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能力。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圆形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情景:妈妈分苹果,将8个苹果分给小明、小红和小华,每人分得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自主探究:(1)学生尝试用小棒、圆形卡片等学具摆一摆,表示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
3. 讲解示范:(1)教师讲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如求3个2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2×3=6。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5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5.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12个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认识平均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七、作业设计1. 求8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答案:8×5=40,40÷8=52. 求10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答案:3×10=30,30÷10=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平均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地分成若干份,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展开,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 使学生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地分成若干份。
3.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 将物品平均地分成若干份的操作。
3. 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分”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地分成若干份,并交流分享。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平均分的定义、性质、应用以及实例。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分的题目。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地分成若干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操作,因为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以及能否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3课时 平均分(3)
第3课时平均分(3)课题平均分(3)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上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本节课在学生知道平均分的第一种情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平均分的第二种情形,已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求能分成几份。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1.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包含分”这种分法的特点。
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小棒或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几个?动手分一分。
2.回顾平均分的含义,这节课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
(板书课题)1.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交流答案:每份分2个。
2.回顾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先用6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3)根。
(2)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
2.看图填空。
(1)有(15)个蘑菇,每(5)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
(2)(8)个草莓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4)个。
3.10个胡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2个。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20分钟)1.课件出示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2.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
同桌相互说一说分法与想法。
3.你们是怎么分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结果。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复习题和例3的异同点。
(即发现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 1、把它们每3个一份的分,看 看能分成几份?
• 2、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每一 份能分几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 叫做平均分。
学习目标: 1.我们 通过对比平均分的两 种分法,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的意义。 2.通过对比,培养了我们分析、 综合、概括、判断的能力。 3.使我们养成认真观察、积极 思考的学习习惯。
小小
商店
任务一:
把12枝铅笔平均 分, 可以怎样分?
12枝铅笔,每份3枝,分成了4份。
12枝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
除了上面的分法, 还有哪些分法呢?
12枝铅笔,每份4枝,分成了3份。
12枝铅笔,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枝。 12枝铅笔,每份2枝, 分成了6份。 12枝铅笔,平均分成6份,每份2枝。 12枝铅笔,每份6枝,分成了2份。 12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6枝。
检测导学: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任务二:
猴爸爸采来6个 桃子:
1、每只猴子分的2 个,可以分给(3 ) 只猴子。
2、平均分给3只猴 子,每只猴子分的 ( 2 )个。
(1)有10条小鱼,每只小猫 分( )条,分给( )只 小猫。
(2)有10条小鱼,平均分 给( 2 )只小猫,每只小猫 5( )条。
12只兔子怎么平均分? 6只小鸡怎么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