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膜长蝽对小茴香结实率的影响观察试验总结

合集下载

巨膜长蝽形态结构的研究

巨膜长蝽形态结构的研究

巨膜长蝽形态结构的研究白晓拴;巩寒月;能乃扎布【摘要】The characters of Jakowleffia setulosa was studied indetail,including the adult long-winged, short-winged type and forewing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enitalia of female and male. All characters were exactly described and showed in pic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ng-winged type of J akowleffia setulosa was with full hind wings but short-winged type was without hind wings or only with wing buds, and morphology of forewings of two types was different. It suggested that the harmful effect of Jakowlef fia setulosa migration was made only by long-winged type.%对巨膜长蝽成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包括成虫长翅型、短翅型,长、短型前翅和雌、雄成虫的内外生殖器等的具体描述及图片.研究结果表明,巨膜长蝽长翅型成虫后翅完整,而短翅型成虫后翅无或仅具翅芽,且长、短型前翅形态差异明显.这表明巨膜长蝽迁飞造成危害的仅为长翅型成虫.【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年(卷),期】2013(042)001【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巨膜长蝽;形态特征;长翅型;短翅型【作者】白晓拴;巩寒月;能乃扎布【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4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为半翅目长蝽科昆虫,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新疆、宁夏、河北、北京等地,国外分布于中亚地区.巨膜长蝽栖居于荒漠草原中的沙蒿、沙蓬、刺蓬等沙生植物中,喜食植物种子,近年来在内蒙、宁夏、新疆等地局部暴发为害.Jakovlev[1]命名此种.此后,Kiritshenko[2]、Linnavuori[3]、萧采瑜等[4]、能乃扎布[5]和 Pericart[6]对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有过记录和简单描述.崔建新等[7]对其鞘翅型前翅有过记述.我们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巨膜长蝽发现,长翅型成虫后翅完整,而短翅型成虫无后翅或仅具后翅芽,且长、短型前翅形态差异明显.这个发现表明,巨膜长蝽迁飞造成危害的仅为长翅型成虫.为了更准确地区别该虫,补充前人工作的遗漏,本文对巨膜长蝽成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重新描述.包括成虫长翅型、短翅型;长、短型前翅和雌、雄成虫的内外生殖器等的具体描述及图片.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2011年5~7月赴蹬口县及阿拉善左旗荒漠草原采集巨膜长蝽.103♂♂121♀♀,阿拉善盟左旗,2011-07-20,白晓拴采.51♂♂33♀♀,磴口县,2011-05-06,白晓拴采.1.2 研究方法成虫在OLYMPUS SZ型体式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在甘油中解剖.虫体和翅用Canon 5DII型相机在OLYMPUS SZ型体式显微镜20x下拍照,生殖节部分用Nikon 4500型相机在Leica显微镜40x(外生殖节)和100x(抱握器及阳茎)下拍照.2 形态结构2.1 描述体形:短翅型成虫2.3~2.7mm,长翅型成虫3~3.4mm.身体呈梭形.体色:头部及前胸背板、小盾片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具白色的颗粒状棘突.触角第4节端部四分之三为黑褐色,其余各节色浅;复眼黑色.前胸腹面黄褐色,有时具深色斑;腹部腹面黑褐色;前翅膜片灰白至浅褐色,翅脉上分布有黑色的斑点;爪片和革片为黄褐色.足股节由浅褐色至深褐色不等,有时具色斑;胫节、跗节黄褐色(图1:1~8).头部:三角状,头宽约为头长的1.5倍.中叶向前突出,几乎伸到触角第一节末端.颊未超过中叶,向后延伸至头的后缘,形成小颊,明显.两侧叶突出不明显,延伸至中叶的二分之一处.头顶宽阔,中央宽隆.复叶突出,成半球形,其侧后方具单眼. 图1 成虫形态图Fig.1Adult morphology1~2 长翅型雌虫 3,6 长翅型雄虫 4~5 短翅型雌虫 7~8 短翅型雄虫9 短翅型前翅 1,3,5,7,9 背面观 2,4,6,8 腹面观触角:触角长于头与前胸背板之和.4节;第1节棒状,第2、3节杆状,第4节长梭形.第3节最短,约为第2节的1/2长,第2节最长,第4节长于第1节;2~4节具有稀疏的刚毛.喙:4节,伸至中足基节后缘.胸部:前胸背板亚梯形,前缘近平直,侧缘中央略波曲,后缘近平直;前角不突出,后角宽钝型;背板的前叶靠后方具两个胼胝斑,隆起;后叶中央扁平,其两侧具矮纵脊,延伸到后缘;背板密布均匀深刻点.胸部腹面中央具深纵沟,容纳喙.小盾片:近三角形,端部略向后延伸,形成突出;侧缘近斜直,近端部略曲;背板中央近端部2/3处具纵脊,近端部高隆,其上端具半圆形横脊,延伸至侧缘;背板基部中央凹陷.长翅型翅:前翅狭长,膜片内侧缘形成圆弧形,外侧缘向上翘起;革片基部较宽,侧缘延展,向上翘折,端部成细狭状;革片后缘近中部时向内强烈凹进,使端部细狭,前缘斜直;爪片前缘近斜直,内侧角圆弧状,内侧缘斜直,后缘斜直(图1:1~3,6,图2:13).后翅膜质宽大,完整(图2:10).短翅型翅:前翅膜片后侧缘近斜直,四条翅脉明显,几成鞘翅状(图1:4~5,7~9).无后翅或仅具退化的后翅(图2:11~12).图2 翅及生殖节Fig.2Wings and reproductive sections10~19 前翅、后翅及生殖节 10 长翅型后翅 11 短翅型后翅芽 12 短翅型去除左侧前翅13 长翅型前翅 14 雌虫外生殖节 15 雄虫外生殖节 16~17 雄虫抱握器18~19 雄虫内生殖节 10~13,15,16,18 背面观 14,17 腹面观 19侧面观臭腺:臭腺孔小,臭腺沟发达,向外延伸形成耳状,端部扩展形成挥发域,突出于后胸侧板之上,有时背面可见.足:足细长,股节粗大,胫节杆状、狭长,跗节3节,爪大,基部具爪垫.腹部:雄虫腹部狭长,雌虫宽圆形,由七节组成.第4、5腹节后缘具有臭腺孔,第4节臭腺孔未后移,第5节后缘向后延伸至第6节中央处(图2:14~15).雄虫腹部腹面第6节后缘向前方强烈突出.腹部气门位于腹面,侧节缘明显.雄虫腹节第8节退化形成一个半圆形腹板,可见.雌虫外生殖器:雌虫外生殖器从腹部第7节开始,第7腹板后缘中央向前强烈突出达第6腹板后缘,第8腹板退化成为外生殖器侧叶.第1、2产卵瓣明显(图2:14).雄虫外生殖节:由生殖囊、抱握器和阳茎组成.生殖囊由第9、第10两节组成,半球形,背部平,腹部球状凸出,被第8节包围,被翅覆盖,背面不可见(图2:15).抱握器明显,由背部可见,其端部略弯曲,尖锐突出(图2:15~17).雄虫内生殖节:阳茎位于抱握器下方,包括阳茎体和内阳茎两部分.阳茎体骨化部分为阳茎鞘,端部膜质部分为连结膜,膜端部具有骨化结构.连结膜为内阳茎部分(图2:18~19).2.2 测量(mm)长翅型雌虫:体长3.35~3.45;翅长2.25~2.4;头长0.45~0.5,宽0.7;前胸背板长0.625~0.65,宽1.075~1.15;小盾片长0.35~0.375,宽0.525~0.5;触角长0.25~0.275:0.4~0.45:0.2~0.225:0.35~0.375.长翅型雄虫:体长3~3.1;翅长2~2.1;头长0.4~0.5,宽0.6~0.625;前胸背板长0.6,宽0.95;小盾片长0.25~0.3,宽0.3~0.35;触角长0.25:0.35~0.43:0.18~0.22:0.33~0.35.短翅型雌虫:体长2.3;翅长1.4~1.5;头长0.38~0.4,宽0.6;前胸背板长0.42~0.45,宽0.55~0.73;小盾片长0.25,宽0.38~0.4;触角长0.23:0.35:0.18:0.33~0.35.短翅型雄虫:体长2.3;翅长1.4~1.5;头长0.38~0.4,宽0.6;前胸背板长0.42~0.45,宽0.55~0.73;小盾片长0.25,宽0.38~0.4;触角长0.23:0.35:0.18:0.33~0.35.致谢感谢巴彦淖尔市植保站刘双平站长、磴口县植保站宿志安站长和阿拉善盟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云等在考察中的大力帮助.参考文献:[1] Jakovlev V E.Hemiptera Heteroptera of the Astrakhan region[J].Bulletin de laSocieteImperiale des Naturalistes de Moscou,1874,48(2):218-277.[2] Kiritshenko A N.The true bugs and cicadians[C]//KondaraGorge.Akademiya Nauk SSR.Moskva,1951:181-197.[3] Linnavuori R E.A Palearctic heteropterous material collected byJ.Sahlberg and U.Saalas[J].Annales Entomologici Fennici,1953,19:147-167.[4]萧采瑜,郑乐怡.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半翅目异翅亚目):第2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0-91.[5]能乃扎布.内蒙古昆虫[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506.[6] Pericart J.Lygaeidae[C]//Aukema B,Rieger C.Catalogue of the Heteroptera of the Palaearctic herlands:The Netherlands Entomological Society,2001:35-221.[7]崔建新,彩万志.前翅鞘翅型的蝽类昆虫[J].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巨膜长蝽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dbd726b1

巨膜长蝽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dbd726b1

51 卷
26 日期间,每 7 d 调查一次,2012 年 11 月 26 日至 2013 年 5 月每 14 d 调查一次。调查区域设 5 个小区,每个小区 1 m2,以五点取样再设 5 个 调查点,分别记录各调查点的虫口数、虫态及天 气情况。 1.2.2 室内饲养 于 2012 年 4 月 5 日至 11 月 26 日期间,采集不同时期的不同虫态,累计从田间 采集了 20 批次,放置实验室常温下进行饲养, 幼虫单头饲养,成虫配对饲养,养虫皿中放入小 石砾及白茎盐生草的干枝,把水蓬的种子在水中 浸泡 4 h,待种子吸胀后置于养虫皿中,供其取 食,同时放一棉球吸水保湿。每隔 12 h 观察一 次,记载卵、幼虫、成虫的发育进度。
*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6024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79) **E-mail: ***通讯作者,E-mail: yczhrnx@ 收稿日期:2013-10-17,接受日期:2014-01-16
2期
何 嘉等: 巨膜长蝽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巨膜长蝽暴发地区位于荒漠区,气候连续干
旱,荒漠草原植被极其稀疏,植物群落单一,特 别是近年来大面积压砂西瓜的种植,加剧了所处 荒漠区生态结构的巨变,导致害虫成灾态势加 强。但是有关该种的研究仅限于分类、形态、分 布的简单描述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研究(刘 新民等,2003;高立原等,2010)。它的生物学 特性及种群发生成因等情况不明,目前无法提出 有效的监测方法与防控措施。本研究通过其室内 生物学和自然环境下个体生物学研究的结合,系 统阐明该种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生 物学特性,为对其进行有效监测预报和防控提供 可靠的依据。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ionomics of Jakowleffia setulosa (Jakovlev)

压砂地西瓜巨膜长蝽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压砂地西瓜巨膜长蝽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示 范 区 为 终 点 , 荒 漠草 原 一 新 垦 区一 核 心 示 范 区 进 行 等 距 离 直 从
卫、 中宁 、 仁 等 新 垦 压 砂 地 西 瓜 种 植 区 大 面积 发 生 巨 膜 长 蝽 危 兴
害: 主要吸食瓜 苗汁液 , 致使瓜 苗枯萎死亡 , 成瓜 田缺苗 断垄 , 造
危 害 面 积 2% 危 害 率 达 1 .% 并 有逐 年 加 重 的趋 势 , 为 压 砂 5, 6 , 5 成

要 :0 6 2 0 20 — 0 8年对 巨膜长蝽生物学特性进行研 究, 步掌握 了巨膜长蝽的发生规律 、 初 生活史、 发育历期等生物
学特 性 , 明确 了在 宁 夏 中部 干旱 带 每 年 只 发 生 1 , 害盛 期 在 5月上 中旬 , 源 来 自周 边 荒 漠 草 原 区 , 害途 径 是 代 危 虫 危
21 0 0年 第 5 期
宁 夏 农 林 科 技

压砂地 西瓜 巨膜长蝽发 生规律及 防控技术研 究
高立 原 , 张 蓉 , 张 怡 , 陈宏 灏 , 建 华 , 马 王 芳 , 晓丽 刘
( 夏农 林 科 - 院 植 物 保 护研 究 所 , 夏 银 川 70 0 ) 宁  ̄ - 宁 5 0 2
用 。在 试 验 区 内采 用 3 种 植 方 式 ( 膜 、 种 覆 扣碗 、 播 )随 机 搭 配 直 ,
种植 , 直播为 C , 设 K 在种植 区和荒漠草 原接壤地 带设置隔离带 ,
种植小麦 、 油葵 2种 作 物 , 度 为 2 0 。 宽 0m 调 查 方 法 : 机 5点 取 样 , 个 样 点 5 z统 计 危 害 率 ; 随 每 m, 5月
漠 草 原 。 近年 来 , 宁 夏 中部 干 旱 带 ( 均 雨 量 1 0 m) 中 在 年 5r 的 a

杀灭臭虫研究实验报告(3篇)

杀灭臭虫研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杀虫剂对臭虫的杀灭效果,为实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溴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

2. 对照组:清水。

3. 实验设备:培养皿、电子天平、显微镜、恒温水浴箱等。

4. 实验对象:臭虫(Blattella germanica)。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臭虫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氯菊酯组、高效氯氰菊酯组、敌敌畏组、溴氰菊酯组、拟除虫菊酯组和清水对照组。

2. 实验处理将臭虫置于培养皿中,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杀虫剂,对照组加入清水。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水浴箱中,保持25℃恒温,观察臭虫的死亡情况。

3. 数据收集每天观察臭虫的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连续观察7天。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杀虫剂对臭虫的杀灭效果。

四、实验结果1. 臭虫死亡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各组臭虫死亡情况如下:- 氯菊酯组:第1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第3天死亡3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5只,第6天死亡6只,第7天死亡7只。

- 高效氯氰菊酯组:第1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第3天死亡3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5只,第6天死亡6只,第7天死亡7只。

- 敌敌畏组:第1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第3天死亡3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5只,第6天死亡6只,第7天死亡7只。

- 溴氰菊酯组:第1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第3天死亡3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5只,第6天死亡6只,第7天死亡7只。

- 拟除虫菊酯组:第1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第3天死亡3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5只,第6天死亡6只,第7天死亡7只。

- 清水对照组:第1天死亡0只,第2天死亡0只,第3天死亡0只,第4天死亡0只,第5天死亡0只,第6天死亡0只,第7天死亡0只。

2. 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对臭虫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死亡率均达到100%。

害虫病理学实习报告

害虫病理学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名常见病害病原物病害特征防治方法常见虫害虫害特征防治方法白术白术根腐病尖孢镰刀菌地下部细根变褐腐烂,后蔓延到上部肉质根茎及茎干,呈黑褐色下陷腐烂斑,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早期拔除病株,并有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液浇灌病穴白术铁叶柄白术壳针孢属叶上初生黄绿色小斑,严重时布满全叶,呈铁黑色,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小黑点喷洒77%可杀得6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视病情喷1~3次,间隔10天左右白术立枯病茄丝核菌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地上部萎蔫,幼苗伏到死亡。

发病时可选用65%代森锰锌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等喷雾一次白术白绢病齐整小核菌在根茎和近土表上形成先为乳白色、半黄色。

最后为茶褐色如油菜籽大小的菌核。

发现病株带土移出白术地烧毁,并在病穴及周围撒施石灰粉消毒白术锈病白术柄锈叶面发现发病初期菌黄绿色略隆起的小点,后扩大为褐色梭形、近圆形的病斑。

叶背面聚生黄色颗粒黏状物,即锈子腔喷施97%敌诱纳3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白术花叶病病毒心叶和嫩叶出现黄绿色相间的花叶疱斑,节间缩短,分枝增多,叶片细小而皱缩春季蚜虫迁飞至白术田为害时用40%乐果15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1.5%植病灵800~1000倍液喷洒。

党参党参锈病金钱豹柄锈菌叶片正面病斑淡黄色至黄褐色,相应的背面有淡红褐色小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

疱斑大都着生在叶脉两侧生长期发现病株立即喷施97%敌锈钠3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党参紫纹羽病桑卷担菌属病根表面出现紫红色的丝网状菌索及绒毛状菌膜。

参根由外向内逐渐腐移栽前用40%多菌灵胶悬剂300倍液浸泡移栽的参苗30min。

组织全部消失,最后参根变为黑褐色空壳党参根腐病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根部自下向上呈黑褐色水渍状腐烂,最后植株由下而上变黄枯死。

发病初期用10%双效灵300倍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根党参白粉病单囊壳属真菌主要发生与叶背。

2014年小茴香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2014年小茴香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2014年小茴香品种比较试验总结一、试验目的小茴香是海原县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今年计划种植面积12万亩。

由于海原县小茴香种植年限长,品种退化,病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小茴香的产量和品质。

为提高海原县小茴香品质及产量,农技推广中心从外省引进4个小茴香品种并与当地品种进行品种试验比较,优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小茴香品种。

二、试验时间2014年三、试验地点西安镇胡湾村四、试验品种A(民情品种)、B(玉门品种)、C(云南品种)、D(酒泉品种)、E(本地品种)五、负责人海原县农技推广中心张孝六、小茴香种植适宜区西安镇胡湾村位于我县西端,海拔1900mm,年降雨量350 mm,无霜期150天,日照时数2800小时。

该村有种植小茴香的悠久的历史,交通方便,有灌溉条件,而且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适宜种植小茴香。

七、试验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要求地前茬为麦茬,土壤肥力均匀一致,排灌方便,品种的种子要求干净整齐,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各小区农事操作完全一致。

并对各个品种的生育期,和生物性状观察记载。

八、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地块的准备播前一周施入有机肥2000公斤/亩,撒施后灌春水。

2.精细播种4月3日播种,耙后播种,亩播种量为1.5公斤,亩带种肥5公斤。

3.出苗后结合除草间苗两次,亩留苗3.5万株。

4.小茴香苗期灌水一次,促分枝,扎深根;开花后灌水追肥一次,保花、结籽。

5.9月15日收获,就地风干,及时打碾,确保小茴香的商品性。

6.测产;按照小区分收、分测,尽量减少籽粒损失。

九、株高的测定与比较在每个品种种植地块内分布随机抽取5株小茴香,测其株高(如表一)。

通过比较得出,试验的四个品种的株高都较当地品种高,其中最高的是云南品种,比其它品种高出30-40厘米。

十、产量分析得出结论在每个品种的地块内的不同位置分别取3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小茴香株数,测其产量,得每个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产量,从而计算平均亩产量(如表二)。

捕食性蝽类及其研究

捕食性蝽类及其研究

捕食性蝽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其中有很多种类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捕食性蝽类的人工饲料研究,从人工饲料主要成分、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剂型和人工饲料评价四个部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捕食性蝽类人工饲料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捕食性蝽是一类杂食性或肉食性的天敌昆虫,可捕食蚜虫、螨类、叶蝉、蓟马、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初孵幼虫等,其中有很多种类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1],并被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捕食性蝽类昆虫资源丰富,主要存在于花蝽科Anthocoridae,长蝽科Lygaeidae,盲蝽科Mir新疆垦区蝽类昆虫鉴定尹立中,王宏跃,洪潮(农业科学系)提要笔者近两年对新疆垦区蝽类昆虫作了调查、采集、制作,经第2批鉴定,鉴定出10科18个种.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分布和寄主均作了记述,并对每个种类绘制了主要形态特征图,编制了科和种的检索表。

杂食性的捕食性蝽类有如下特点:卵产于植物组织内;刺吸式口器,消化类型为口外消化;需取食植物性食料。

国内,外在针对捕食性蝽类的产卵特性、消化类型和营养类型进行的大量饲养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目前成功进行商品化生产的种类不多。

对有关捕食性蝽类的人工饲养及其大量繁殖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将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种植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捕食性蝽类的人工饲料自年发表黑颊丽蝇的人工饲料以来昆虫人工饲料的研究和生产实用化已经有近100 年的历史。

用人工饲料饲养昆虫有很多优点:不受季节的影响,可长年饲养;不受寄主和土地的限制,能大量饲养;能减少或者避免微生物感染及农药等因子的干扰;易获得生理标准划一的实验用虫;能控制饲料的组成,研究昆虫的取食和发育等。

因此,昆虫人工饲料将随着对昆虫的营养需要以及对饲料成分的分析研究的深入,在现代昆虫学研究中将愈来愈受到重视。

天敌的扩繁及其利用是害虫可持续综合治理的手段之一。

采用室内大量繁殖天敌的方法和大量释放的技术,可以增加田间初始天敌的种群数量。

湟源县茴香薄翅墅螟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湟源县茴香薄翅墅螟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湟源县茴香薄翅墅螟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 又名茴香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茴香等植物,以幼虫钻蛀角果食籽粒方式为害最为严重。

国内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四川、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

随着农作物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湟源县甘篮型油菜brassica napus,l.种植面积近些年来迅速扩大,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但同时,我县甘篮型油菜上的茴香薄翅野螟发生程度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甚至造成有些种植区绝收。

油菜受害面积达到1000hm2,主要分布在湟源县东峡乡、城关镇、和平乡、波航乡、大华镇、申中乡等川水、浅山地区,其中以东峡乡的兰占巴、石崖庄、响河村发生最重,株受害率和角果被害率均达90%以上,平均每亩减产100kg,减产率68%~93%。

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为了合理有效地防治茴香薄翅野螟,促进我县油菜生产的发展,笔者在多年调查基础上对茴香薄翅野螟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生物学特性1.成虫体长11~13mm,前翅长13~15mm。

下唇须上翘达额的前部,侧面各节的基部黄褐色,端部黄白色;下颚须细长,上翘内弯,白色微黄;额面平滑前倾,黄白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干背覆白鳞,腹面具纤毛。

胸背黄白色,颈片较暗,肩片稍淡。

腹部黄白色。

前翅淡黄色,外缘顶角至cu1脉间有暗褐色斑,中室端有小暗斑;翅中部稍内在亚前缘、中室后缘及2a脉处各有1个小暗斑;外线黑褐点形,前缘至m2间外斜,m2之后内斜;缘毛灰褐色。

后翅白色微黄,外缘淡黄褐色,亚缘脉纹上有褐色小点列;缘毛灰黄色,中段稍暗。

前翅反面黄白色,前缘后缘及2a脉处各有1个小暗斑;外线黑褐点形,前缘至m2间外斜,m2之后内斜;缘毛灰褐色。

后翅白色微黄,外缘淡黄褐色,亚缘脉纹上有褐色小点列;缘毛灰黄色,中段稍暗。

前翅反面黄白色,前缘由基部至顶角内侧黑褐色,横脉处较尖宽;外缘淡黄褐色。

小茴香的茴香虫

小茴香的茴香虫

汇报人:•茴香虫的简介•茴香虫的饲养管理•茴香虫的疾病防治目录•茴香虫的捕获与加工•总结与展望茴香虫的简介种类分布茴香虫的种类和分布茴香虫的生活习性寄主植物茴香虫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主要的取食阶段。

生活史繁殖与扩散农业影响防治措施茴香虫的经济价值茴香虫的饲养管理茴香虫的饲养环境030201如紫花苜蓿、苏丹草、高粱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

青饲料量摄入。

茴香虫的饲料选择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助于保持茴香虫的健康和生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2-3公斤的茴香虫。

生长周期茴香虫的生长周期约为4-6个月,在此期间需注意及时调整饲养环境和饲料供应,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茴香虫的饲养密度和生长周期茴香虫的疾病防治茴香虫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感染病菌预防措施茴香虫的用药安全及注意事项合理使用农药使用农药时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注意使用浓度、时间和方法,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注意个人防护使用农药前需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定期清除杂草、松土、施肥等,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检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茴香虫的疾病防治建议VS茴香虫的捕获与加工茴香虫的捕获方法及注意事项捕获方法注意事项茴香虫的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标准茴香虫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

一般来说,优质的茴香虫应该具有鲜艳的色泽、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同时也要符合相关的卫生和质量标准。

要点一要点二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认知和需求的提高,茴香虫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茴香虫主要在中药材市场和网上销售,价格相对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茴香虫的产品质量标准及市场前景总结与展望经验教训茴香虫的种植和养殖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同时需注意防治病虫害,保证茴香虫的健康成长。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茴香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茴香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茴香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茴香的花期是每年的五月到六月,它具有非常多的用处,为了保*茴香的功效作用,我们在养殖时就要时刻预防病虫害的出现。

下面小编整理了茴香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病害白粉病发病初期,植物的叶子会出现白点,然后慢慢的扩大,严重时,整个叶子会坏死。

灰霉病此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子与叶柄,发病时会造成植物的叶子与叶柄坏与腐烂等。

根腐病顾名思义主要危害部位是根部,若是小苗期间,会直接导致小苗死亡,成熟阶段得此病害会导致根部腐烂,而且轻轻一拽,就可以将植物从盆土中拽出。

严重时也会造成整株植物死亡。

菌核病此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柄及茎部,受病后先变软,然后慢慢腐烂。

病毒病可以危害整株植物,其中叶子受病后会卷皱,而且还会阻碍整株植物正常生长,影响开花与结果。

二、虫害蚜虫此虫害会先从植物的叶子开始危害,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若在发生初期没有制止,那么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有可以遍布整株植物。

严重后会引发植物的病毒病,从而使整株植物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病虫害时,初期可以人工清楚,然后喷洒杀菌剂等,中期要用专用的*物进行喷杀,后期先把病虫害严重的部位剪除,然后换盆换土重新栽种,在喷洒*物防治。

首先要改善养殖的环境,高温时要注意降温,增加空气的流通*。

日常浇水时,一定不要使土壤出现积水,也不要长期使土壤处在潮湿的状态下。

1.播种品种选择选择分枝能力较强,抗倒伏,丰产的种子。

最好选用经过筛选、颗粒饱满的莎车小茴香。

播种方式播种有冬播和春播两种方式。

冬播是在入冬之前将种子种在放好盐的土壤中,第二年即可收获。

春播是当年春天播种,进行管理,收获。

2.根栽土壤选择选用土壤肥沃,排水*较好,含有较多腐殖质的沙土。

选根去市场买回完整的茴香,要带根的,茎叶要求完整。

具体方法将叶片掐去食用,只留下中心的1~2片叶子。

将剩下部分直接种植在盆中,3~4天浇一次水。

只要浇水就能正常生长,每次只要采食叶片即可。

种植3~4厘米一株,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几颗。

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喷硼试验

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喷硼试验

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喷硼试验
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喷硼试验
1 试验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喷硼试验,以补充小茴香开花结实对养分的需求,提高结实率,增加小茴香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改善小茴香花而不实的现象,可准确选择在小茴香某一生育期喷硼后提高结实率,从而可探索出一条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马兴贵作者单位:海原县树台乡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宁夏,海原,755200 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S6 关键词:。

温度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初探

温度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初探

温度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初探王旭娜;黄新动;白晓拴【摘要】本文初步探究温度对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翅型分化的影响,分别在4个温度梯度(18,21,24,27℃)下培养巨膜长蝽若虫,进行温度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性及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经转换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8,21,24,27℃4个温度梯度下,羽化出的长翅型与短翅型成虫的个体数量在各梯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温度对巨膜长蝽的翅型分化没有影响.【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152-154,165)【关键词】巨膜长蝽;翅型分化;温度【作者】王旭娜;黄新动;白晓拴【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云南省文山州植保植检站,云南文山663000;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31 引言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长蝽科(Lygaeidae)尖长蝽亚科(Oxycareninae)巨膜长蝽属(Jakowleffia)〔1〕,是一种杂食性荒漠昆虫,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草原荒漠化区域,国外分布于中亚〔2〕.巨膜长蝽长期以来都属于荒漠草原的广布种和优势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3-4〕,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使其逐渐转变为农业害虫.巨膜长蝽大量吸食瓜苗汁液,使得宁夏新垦压砂地的瓜苗枯萎死亡,造成瓜田缺苗断垄,危害面积可达25%,危害率达15.6%,并有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压砂地西瓜苗期的首要害虫〔5〕.昆虫普遍存在翅多型性或翅二型性现象〔6〕.该现象对于维持种群延续、进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昆虫翅型分化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物因素等.目前,温度对昆虫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较少.一般而言,温度越高,长翅型昆虫所占比例越大.曾杨等〔7〕对环境因素对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高温诱导长翅型长颚斗蟋分化,低温促进短翅型长颚斗蟋分化.但有一些种类,低温有助于翅的发育,而高温对翅的发育有抑制作用〔8〕.王娟等〔9〕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正常温度变化对曲脉姬蟋分化无影响,而极高温则促进其短翅化.相关研究发现昆虫翅型分化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6〕,情况复杂,不易判断,但经过大量研究和筛选,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翅型分化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的结果不同.长翅型巨膜长蝽成虫后翅完整,短翅型无后翅或仅具后翅芽〔10〕.目前,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就温度对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研究巨膜长蝽翅型分化的生态意义及进化途径提供理论基础.2 材料与方法2.1 供试虫源于2015年5月22日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106°36′25″~170°08′05″E,39°02′30″~39°54′55″N,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采集巨膜长蝽.用小镊子、小刷子等工具将采集的巨膜长蝽装入采集瓶,带回实验室饲养.2.2 温度处理与观察方法采用PRX-350B型智能培养箱(宁波海曙赛福实验仪器厂,温度波动范围±1 ℃),分别设置4个温度(18,21,24,27 ℃),相对湿度45%±5%,光照强度2000 Lx,光周期12 L:12 D〔11〕.将采集的巨膜长蝽,放置于培养皿中,分别在每个培养箱中放置4个培养皿(即重复4次).将小麦种子浸泡12 h后,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供巨膜长蝽取食.每天16:00观察各个培养皿中成虫羽化情况,并将羽化成虫取出,确认其翅型.于5月29日开始计数,对各培养中每日羽化的长翅型数量、短翅型数量、羽化总数量做好记录,直至7月13日各培养皿中再无巨膜长蝽羽化为止.3 结果与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作图;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3.1 单因素方差分析巨膜长蝽在温度分别为18,21,24,27℃条件下羽化为成虫的翅型调查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温度下巨膜长蝽翅型分化数量Table 1 The number of wing dimorphism of Jakowleffia setulos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注:表中所列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15.3±2.6 13.0±1.4长翅型短翅型14.8±4.6 12.5±2.9 15.0±5.0 13.3±3.3 13.8±4.3 13.0±3.4原始数据经转换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18,21,24,27℃分化出的巨膜长蝽,长翅型sig=0.96>0.05,短翅型sig=0.79>0.05.该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长、短翅型的分化在梯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2 线性相关性由图1可以看出,长翅型个体数量及短翅型个体数量与温度不成线性相关.不同温度下,长翅型巨膜长蝽数量与温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49,短翅型巨膜长蝽数量与温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38.两者与温度的关系均为正相关,但经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12〕,其相关系数值均小于0.95,说明温度变化与巨膜长蝽长、短翅型分化并没有显著相关性.由图2可知,在18,21,24℃温度条件下,长翅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在27℃时所占比例骤然上升;在18,21,24℃温度条件下,短翅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27℃时所占比例骤然下降.图1温度与翅型的线性相关性Figure 1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wing type图2不同温度下长短翅分化在该温度下所占比例Figure 2 Proportion of long and short wing differenti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图3不同温度下长短翅分化占总数的百分比Figure 3 Percentage of long and short wing differentiation in tota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图4 长翅型巨膜长蝽数量与温度的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Figure 4 One element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long wing type of Jakowleffia setulosa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由图3可知,在4个温度梯度下,各培养箱内长翅型巨膜长蝽数量占所有长翅型总数百分比与温度不成线性相关.在18,21℃温度条件下,长翅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升高,在21,24℃温度条件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在24,27℃温度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升高.短翅型巨膜长蝽数量占所有短翅型总数百分比也与温度不成线性相关.在18,21℃温度下,其所占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更高温度下所占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3.3 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图4中为3条拟合的曲线,从F检验结果看,概率均大于0.05,不能表明温度梯度与长翅型巨膜长蝽分化之间的数量关系.4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培养的巨膜长蝽,长翅型数量均多于短翅型,而翅型分化与温度之间无线性相关性.张增全〔13〕对褐飞虱的翅型研究显示,21℃和27℃条件下,长翅型比例无显著差异,而30℃时长翅型比例显著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4个温度梯度下,巨膜长蝽长翅型数量无显著差异,与张增全研究结果一致. 上述结果表明,温度对巨膜长蝽的翅型分化没有直接影响.巨膜长蝽翅型分化可能受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如光周期、种群密度和食物量等,更详细的解释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萧采瑜,任树芝,郑乐怡,等.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Ⅱ〔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0-91.〔2〕高兆宁.宁夏农业昆虫实录〔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3:54-55.〔3〕刘新民,乌宁,陈海燕,等.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半翅目昆虫群落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2):149-152.〔4〕齐宝瑛,能乃扎布,照日格图,等.内蒙古西部荒漠半翅目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7(3):56-64.〔5〕高立原,张蓉,张怡,等.压砂地西瓜巨膜长蝽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0(5):7-8,37.〔6〕朱道弘.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及翅多型性的进化〔J〕.昆虫知识,2009,46(1):11-16. 〔7〕曾杨,朱道弘,赵吕权.环境因素对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21):6001-6008.〔8〕刘树生,吴晓晶.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4,37(3):292-297.〔9〕王娟,朱道弘,曾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22):6606-6612.〔10〕白晓拴,巩寒月,能乃扎布.巨膜长蝽形态结构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42(1):64-67.〔11〕何嘉,高立原,张蓉,等.温度对巨膜长蝽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4,57(8):935-942.〔12〕王铁娟,张慧荣,张颖娟,等.生物统计学(第3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154-345.〔13〕张增全.褐稻虱翅型分化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3,26(3):260-267.。

病虫害实验报告1(2)

病虫害实验报告1(2)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报告时间:2016年9月29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园艺学号1454050152姓名王巧琴课程名称病虫害实验实验名称病害症状类型观察指导教师孙嘉欣同组者实温气压一、实验目的1.了解校园中常见植物的病害情况;2.了解这些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二、实验内容观察校园中常见植物发生的病害症状。

三、实验作业1)月季枯枝病病害特征:由病原真菌侵染茶花嫩枝或老枝后引起的一种病害。

受害枝条坏死,叶片由绿变为淡黄,从顶部向下逐渐干枯脱落,最后整个枝梢干枯死亡。

2)月季白粉病病害特征: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3)月季黑斑病病害特征: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

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

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

4)马蔺锈病病害特征: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

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

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5)大力菊:病毒病病害特征:病株心叶黄化或花叶,叶脉绿色,叶片自下而上枯死;;病株幼苗叶片畸形,心叶上有灰绿色略隆起的线状条纹,排列不规则,后期症状逐渐消失;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块,边缘界限明显;叶片暗绿色,小而厚,叶缘或叶背呈紫红色,发病植株易染霜霉病和褐斑病致叶片早枯。

6)冬青疮痂病病害特征:受害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小斑点,后变成蜡黄色。

病斑随叶片的生长而扩大,并逐渐木栓化,向叶片一面隆起呈圆锥状疮痂,另一面则向内凹陷,病斑多的叶片扭曲畸形,严重的引起落叶;幼果受害初期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转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形成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突,引起果实发育不良、畸形,造成早期落果,后期果实品质变劣。

观察原虫实验报告总结

观察原虫实验报告总结

观察原虫实验报告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观察了原生动物中的一种具有显著运动性的原虫。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观察了原虫的外形特征并进行了分类鉴定,然后研究了其运动方式和环境适应能力,并最终通过实验数据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

首先,在观察原虫的外形特征时,我们发现该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呈长圆筒形,两端略尖。

其表面布满纤毛,这些纤毛通过颤动的方式使原虫能够在水中快速移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该原虫具有一个柔软的外膜,可以改变形状以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

在研究原虫的运动方式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和实验。

首先,我们发现原虫通过纤毛的颤动产生推进力,从而向前移动。

当纤毛在一侧颤动时,原虫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改变前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原虫能够通过改变纤毛的颤动频率和幅度来调整速度和运动方向。

这种颤动运动方式不仅使原虫能够快速移动,还能够在缺氧或过酸性环境下更好地适应。

在观察原虫的环境适应能力时,我们进行了一组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原虫对温度较为敏感,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和繁殖,但高温和低温对其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原虫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宽,但过度酸性或过碱性环境会对其造成严重的损害。

我们还发现,原虫在缺氧环境下能够延长存活时间,并通过改变颤动的幅度和频率来适应。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原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环
境适应能力,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这些结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原生动物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原虫的生存机制和环境适应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实验结果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学和生理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五组生物防治实习报告

第五组生物防治实习报告

生物防治课程实验报告螳螂、猎蝽的标本采集及制作第五小组:余金辉20090653027杨文涛20090653028赵满20090653030张志强20090653032贺茂强20090653033杨致远200906530342012年7月一.实验目的针对校园内及的校园周边的螳螂和猎蝽进行采集及分类,要求学生了解螳螂和猎蝽的基本情况以及螳螂和猎蝽在生物防治中的低位;并且对螳螂和猎蝽进行分类,掌握螳螂和猎蝽的分类特征。

二.实验内容螳螂简介: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

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

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特征:螳螂是一种中大型肉食性昆虫。

其体态特征如下:呈镰刀形的前肢长而有力,以及有非常锋利尖刺;在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

强而有力的口器,能快速杀死及轻易咬破及咀嚼猎物。

有强力消化系统,肉食性昆虫之中少数能把猎物完全吞食消化(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

它的体型修长,通常是扁平。

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

触角比较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时往两侧扩展。

翅膀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的翅膀变小或退化,特别是雌虫。

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

蹠节通常几乎5节,末端2爪,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向外延伸。

腹部长,呈圆筒形。

螳螂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各阶段习性相似。

雄虫飞行能力较佳,触角较发达,腹部通常有8节及体型较小,雌虫则有6节及体型通常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膜长蝽对小茴香结实率的影响观察试验总结
摘要:试验从不同生育时期对巨膜长蝽防治次数进行试验研究对比,从试验结果发现,防3次即现蕾期1次开花期2次,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关键词:巨膜长蝽;小茴香;结实率;试验
1试验目的及意义
适宜防治虫害时期是提高小茴香单产、降低出苗后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进而提高产量的基本措施之一。

由于试验区耕作制度的特殊性,目前小茴香的茬口大多是重茬,在进行栽培措施中虽然提倡轮作倒茬,但在现实当中这一现象无法避免。

因此,我们在该主产区设立了虫害对不同时期危害防治时期试验,通过对其生育期、群体性状、个体性状、产量结果及田间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出适合当地小茴香最佳防治生育时期,有效地为小茴香避灾抗旱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对小茴香种植区的农时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试验的基本情况
试验区是我县小茴香种植核心区西安镇园河村,种植小茴香历史悠久,生产的小茴香具有独特的芳香和味道,是远近闻名的小茴香盛产地,该村人均小茴香种植0.33hm2,而且试验区所在的环境中灌溉、交通都十分便利,试验地块是多年来的水浇地,水肥条件与大田基本一致。

近年来又成立了小茴香经济合作组织,为小茴香的产后销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试验处理有:①防1次(现蕾期);②防2次(现蕾期1次,开花期1次对照);③防3次(现蕾期1次,开花期2次);④防4次(现蕾期1次,开花期3次)。

4试验的田间管理
4.1严格播前地块的准备(播前必须将地块耙1次,如果不是秋施肥的地块应施足底肥,耙后要及时耱平整实)。

4.2精细播种,3月30日开始播种,播种量每667m2为1.50kg。

4.3出苗后要及时间苗,中耕、除草。

4.4灌水(在小茴香分枝期灌水1次)、施肥(结合灌水看苗情适量追肥)。

4.5适时收获,及时打碾,确保小茴香的商品性。

4.6虫害防治:每667m2用1.80%阿维菌素20ml,高效溴氰菊酯40ml,对水30kg。

5试验结果分析
5.1不同防治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①不同生育期防治次数对小茴香整个生育时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期(分枝抽薹——开花期),对前期的生长发育影响不是很大;②从现蕾期防治一次看,产量相对对照差异明显,原因是巨膜长蝽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分枝抽薹、开花期,达不到防治的目的;防治三次、四次产量相对对照最高,原因是此时是巨膜长蝽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防治主要对花蕾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因而产量相对高。

四次防治产量虽相对对照和三次防治增加,但不合算。

5.2不同处理生育时期的不同防治次数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通过对4个不同处理生育时期的不同防治次数的产量结果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对生育期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5.3不同处理生育时期的不同防治次数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防治对小茴香的长势有一定影响,各处理分枝、有效结实数及单株粒重表现明显,说明防治3次千粒重最高。

5.4小茴香不同生育时期防治试验对经济产量的影响
从表4中可见,防治3次产量最高为149.70kg,比防治1次产量143.90kg,高5.80kg,防治2次产量145.90kg,高3.80kg,防治4次产量147.70kg,高2kg。

6结论
综上所述,巨膜长蝽对小茴香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用药量超过一定范围时,产量却反而下降,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小茴香生育期以用药3次最为适宜,建议在以后生产中推广施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