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析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析作者:岳红伟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8期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培养要靠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作为支撑。
黄淮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专业发展阶段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整合资源,实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提升。
关键词:黄淮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建设众所周知,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职业道德、奉献精神,还需要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
因此,国家想要进一步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专业的建设,从而为优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黄淮学院以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道路,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进行应用型转型,成功走在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前列。
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探索转型提升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河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概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事业作为重要支撑。
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河南省还是一个新兴学科,每年招收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少,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欠缺。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力进行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事业的地位非常重视,并提出一系列发展指导意见。
黄淮学院正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强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建设。
目前,河南省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主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黄淮学院等。
相比于河南省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说,河南高校培养的学生每年毕业的人数比较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重庆三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思考
f 1 医 学 为 基 础 二 以
20 皋 0 0.
劳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本 科 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资料 来 源 : 汉 大 学 学 校 网 页 ) 武
课 程 设 置 : 济 学 的 课 程 比 其 他 高 校 都 多 . 了 经 除
绍 一 下 个 别 高 校 该 专 业 的 建 设 情 况
会 保 障 管 理 的 实务 性 人 才 , 首 次批 准全 国 8所高 校 从 并 19 9 9年 开 始 招 收该 专业 的本 科 学生 。 目前 . 国开 设 劳 全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本 科 专 业 的 高 校 已 达 10 多 所 0
业 19 9 9年 设 立 .是 全 国最 早 设 立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本
( 料 来 源 : 南 财 经 大 学 学校 网 页 ) 资 中
科 专 业 的 8所 院 校 之 一 . 托 于 经 济 学 的 优 势 和 雄 厚 依
的 保 险 学 基 础 发 展 起 来 . 重 于 社 会 保 险 基 础 理 论 研 偏
专 业 培 养 目标 : 校 的 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更 偏 该 重 于 劳 动 关 系 方 面 . 分 利 用 学 院 劳 动 经 济 的 专 业 优 充
势 。 强 学 生 微 观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专 业 的 知 识 。 养 劳 增 培
险学两个专业及社会 保障专业方 向。
18 9 4生 保 险 学 ( 社 会 保 障课 程 ) 本科 含
9 0年 代 初 社 会 保 障 硕 士
保 险 与精 算 学 系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识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门专业。
从这个专业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方面,一个是社会保障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门专业也相当地重要。
首先,我们看看劳动方面。
劳动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生产形式,也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是研究如何使劳动更加有效率、更加高效,如何使劳动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关注劳动者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以及解决劳动争议、提供劳动法律咨询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权益经常被剥夺,劳动者的血汗成果不能得到公平的回报,因此这个专业也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我们来看看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最低收入的保障系统,是国家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而实施的一种经济政策。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是研究如何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运用资金,如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如何建立保险制度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不仅是老年人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还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
许多人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保障,因此,这个专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而言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需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这个专业需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对于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也要认真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同时要发扬实践精神,去实地考察、调研,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这个专业所需要的工作,让人们更好地享有劳动成果,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生 就 业 ,是 开设 劳动 与社 会 保 障 专 业 高 校 所 面 临 的 共 同 问
题 。
二 、劳 动 与 社 会保 专 业 发展 状 况及 问囊
一
、
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专 业 的基 础
在 此 以某 普 通 高校 为 例 。 该 校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起 步 较 早 ,2 0 年 即 获 批 开 00
多 : 三 是 该 专 业 的 学 科 基 础 课 设 置 欠 合 理 ; 四 是 该 专 业
4 理 论 教 学 与 实 践 教 学相 结 合 ,合 理 设 置 实 验 实 践 教 .
的 实 验 实 践 培 养 环 节 相 对 薄 弱 ; 五 是 对 于 学 生 的 专 业 考 学 体 系 ,培 养 学 生 实践 能 力
专 业 , 形成 了多 样化 的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专 业 特 色 。 验 室 、 劳 动 争 议 模 拟 仲 裁 庭 实 验 室 、 集 体 谈 判 实 验 室 。依 托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教 研 室 和 劳 动 关 系 教 研 室 以及 省 级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科 研 创 新 平 台— — 社 会 保 障研 究 政 策 与 实 务 研 究
1以 经 济学 为 基 翻 发晨 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专 业 . 目前 , 国 内财 经 类 院 校 开 设 的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
大 多数 是 以 经 济 学特 别 是 劳 动 经 济 学 为 背 景 和 基 础 ,其 中
中 心 ,教 学 科 研 人 员在 劳 动经 济 理 论 、 社 会 保 障 理 论 与 政
高 校 的实 际状 况 ,制 定适 合 学 生 、 面 向社 会 、 符 合 学 科 专 各 高 等 院 校 发 展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专 业 的 思 路 都 很 明 确 , 丰 业 发 展 趋 势 , 并 具有 特 色 的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以提 高专 业 发 展 水 平 ,改 善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促 进 学 要 是 根 据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培 养 扎 实 掌 握 劳动 与 社 会保 障专 业 知 识 的应 用 型人 才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
A 由砸 :L b ra d s ca sc r is i te itr i il a y p o rm h c o es m n ed u h f c n m c ,ma a e n ,lw, a o n o il e u t s h eds p i r r ga w i c v l a y f l ss c t e o o is i e n c n h ' i i s n g me t a
BAIF n e g— z e g hn
(col f ul aae et Sax U i rt o i ne& E oo i , a un000 ,Cia Sho o Pbi M ngm n, hni nv sy f n c c e i F a cnmc T i a 306 h ) s y n
sc l c ne、 h ae ae sa hadaa s it osutno l o ads i cr e bsdO ayapc fh a r oi i c. T eppr ks r er nl iO ecnt co a r c s u ts ae m n eto t mj ase m ae c n ys l h r i f b n oa e i l i l i s s e o
t r v p ca c n t cin lv 1 oi o ese i o s u t e. mp l r o e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涉及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学科,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推进这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建设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合理设置和安排相关课程至关重要。
课程设置应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发展。
1.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基础,它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对相关政策和制度有深入了解。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保险学等。
这些课程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包括实习、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演示,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职 业 时 空
CREE教N
’ 0 ‘
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 专 业 实 践 课 程 建 设 研 究
— —
以广 西财 经 学 院 为例
支 玉 娟 0
( 西财 经学 院 ,广 西 南宁 5 0 0 ) 广 3 0 3
摘 要 :劳 动 与社会 保 障专 业 的实 践课 程建 设滞 后于 实际发展 需要 ,在课程体 系设 置、教 学条件 、师 资 队伍 、教 学 管理 制 度 、 实 践基 地 等方 面 都有 待 完 善 。我们 要 重视实 践课 程 的建 设 ,建 立具有特 色 的实 践课程体 系 ,提 高教 学条件 ,加 强 师资 队伍建 设 ,完 善教 学管理制度 ,建 立稳定 的实践教 学基地 ,以促进 广西 财经 学 院劳 动与社 会保 障 专业 实践教 学 的发展 。 关键 词 :劳动与社会保 障专业 ;实践课 程 ;模拟
然 在 人才 培 养方 案 中 ,我们 赋 予 实践 课程 相 当大 的 比重 ,但 是 长 期 以来 高 等教 育 形成 的 重理 论 轻 实践 的弊病 很难一 下子改变 。在专业课程 的教学 中 ,教师 仍 将 重心 放 在理 论 的 传授 上 ,忽视 了课程 实 践环 节 的设计 ,大 大 影响 了学生 的动 手 能力 和实 践 操作 能 力 。} 2 然学 校 也一 再 强调 实践 性教 学 ,但 是 由于 1虽 客观条 件 的限制 ,实践 教学的 内容 、深度 、方法还 比 较 欠缺 ,有 些课程 设置 了实践环 节 ,但也 流于 形式 , 不 能够 适 应 培养 应 用 型人 才 的 需要 。而学 校 对 于课 酬 的设 计 也 明 显地 偏 向理 论 课程 ,从 事 实践 教学 的 课酬偏 低 ,实践课程 的报酬只有理论 课程的 8 %,使 0 得 担任 实 践 课程 的教 师缺 乏 积极 性 ,很难 把 实 践课 程提 高 到理 论课 程 一样 的高 度来 对 待 。 2. 践课 程 体 系设 置不 完善 、 缺 乏 系统 规划和 实 研 究。 自 2 0 0 5年开设 劳动与 社会保 障专业 以来 ,我 们 一 直在 对 实 践课 程 设置 进 行 调整 和 优化 ,但 是 由 于 本 专业 的建设 没 有 形成 明确 的 发展 方 向和 专 业特 色 ,所 以课 程设 置 没 有一 个 基 本 的依 据 ,随意 性较 大 ,往 往是借 鉴 区外其 他 高校 实践课 程设置 的经验 , 或 者 是觉 得 哪 门实 践 课程 有 利 于学 生 就业 或 者便 于 开设就 开哪 门课程 ,造 成 了实践课 程设置较混 乱 ,缺 乏 深人 、系 统地 研 究 与规 划 。 实践 课程 的任 课教 师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作者:刘方媛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发展时需要结合社会需求来加快专业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专业类型,而目前,该专业在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这种背景为了更好地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本文对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应对策略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概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保障工作所需的人才,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进入21世纪后很多高校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开设了有关的课程。
这些高校中包含有很多重点院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一)招生名额不断锐减招生规模是衡量专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专业招生人数越多,说明关注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专业关注度比较低。
很多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刚开设时,由于新鲜感报考的人员数量比较多,但是近些年来招生名额不断减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人数为450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420人,到了2017年招生人数进一步减少,只有380人。
招生名额不断锐减折射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时遇到了瓶颈,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
而导致招生规模锐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认知水平低,家长及学生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冷门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很多学生不愿填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很多专业如国贸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不同,这个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严格,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多数都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实践活动的数量比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低,学生畸形发展问题严重。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个学期实践活动的数量只有2次,其余时间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听取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适应不了社会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 实训与 实验 ; 能力培养 ; 实践平 台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0 6 3— 0 2
一
6 3—
据大部分 , 实践课东拼西凑 地补 充 , 而 理论 与实践之 间的联
系的课程只有-N两门 。这就造 成学 生实践 与理论 之间 的
体系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 。
应适 当扩展社会调查与统计 方面的课程 , 不应就课程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2 0
为未来深入 研究 做的知识 储备。而应 用型本科 院校在沿用 类似课程设 置时就会造成 在总学分的约束下 , 理论课学 分 占
作者简 介 : 潘楠( 1 9 7 9一) , 男, 江苏宜兴人 , 讲师 , 社会保障学硕士 , 从事财政与社会保 障理论研究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2 8
应 用 型 本 科 院校 劳 动 与社会 保 障专业 实 践 教 学 体 系建 设 的思 考
潘 楠
( 南京工程学院 , 南京 2 1 1 1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立的实践 教学计划 , 实践 教学培 养 目标 和 目的 尚未 明确 , 更
在 目前 的人 才培养计划 中 , 应用型本科 院校既要兼顾理
论教学 , 又要保证实践 教学的学 时要求 , 所 以在人 才培养上 尽可能地要做 到学 以致用 。但 是对 于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 的应用型本科 院校而言 ,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 间的差异仍 然较大。这 方面 主要 表现在课程体 系设置上 , 目 前 劳动 与社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以河北工业大学社保
分增加的调整之前 ,我校社保 专业就一直面临这个 问题 。由于招 生时 学生是文理兼收 ,且文科 生数 目较多 ,很多涉及到数学类课程或者 计 算类的课程学生成绩很 差。文科 生对所 有数 学类课 程 均存在 厌学 心 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讲解 经济学上 同样 的微 积分计算问题 ,由于基础不 同,理科生觉得很简单 ,文科生觉得在 听 天书 ,课堂进度很难把 握。这一 问题 在数学类课 程增加后更 加 明显 , 部 分 文 科 生 怨声 载 道 。 三 、试行的方法及解决 问题 的建议 针对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我专业经过研讨 ,提出 以下相应 的解 决 建议。 首先 ,关于培养方 案的整体设计定 位及如何 符合市场化 的 问题 。 我们都知道 ,高等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为 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 受 、为社 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 ,在依据市场需求 ,合理定位培养 目标时 ,首 先要了解 目标市场 的具 体需要 ,即相关 的用人单位 到底 急需 哪类人 才。 劳动与社会 保障专业包括 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 ,而考虑到 就 业和社会需要 ,其发展应 该突出三个重点 :社会保险 、人力资源管理 和劳动关系。前两个方向的社会认 同度高 ,社会需求也 比较直接 。而 随着劳动者权益观念 日益突出,劳资矛盾 、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 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 ,需要 大量 的懂劳 动关 系 ,精通 劳动关 系 的人 才 ,来处理劳资冲突问题 ,促进社会 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因此 ,我 专 业增加了部分劳动关系方面 的课程 。同时 自2 0 0 7年开始 ,在学 院领 导 的大力支持下 ,社保 专业建 立了包 括河 北省人 力资 源和社会 保 障 厅 、衡水市 ( 承德 、邯郸 、秦皇岛 、唐山 、邢 台、廊坊 、沧州 、张家 口、保定 )人力 资源 和社会保 障局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保局 、天津 河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 、天津市新技 术产业 园区劳动人事 局 、 天津市红桥区 、南开区、河东 区社会保 障分 中心等单位在 内的若干 实 践基地 ,这为我专业进行实地调研打下 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也便 于及 时 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 ,并使 学生在实 习实践过程 中增强 自身工作 能 力。 其次 ,对于培养方案的特色建设 问题及实践课 的过程控 制 问题 。 我们决定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 社会调查 能力的培 养,结 合实践课程 , 将调研深入到学生大学 四年 的学习过程 中。在实践课程 内容设置上 , 从大一到大四 ,注意根据各个学期 的特点 ,设置相应 的实践课程 ,使 其前后衔接 ,形成一 个合 理体 系。在此过程 中,可在学分允许 的范围 内适当加大对学生社会 调查能力 的培养 。 当然 ,在开展实践课建设 过程中 ,对于实践过程 的控制及对 于实 践结果的检验同样重要 。比如 ,通过提交图片 、视频等资料对调研 过 程进行检验 ,或者对于每次实践调研活动之后做得 比较好 的调查作业 进行评优总结 ,通过学生大会 、新 闻 、系刊等多种形式进行 表彰 ,以 加强对调研结果的检验。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 中不 断完善。同时 ,在巩固及增加 现有实 习基地 的基础上 ,我专业还计 划 建立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在实 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 的 全 过 程 ,以 期 进 一 步增 强 学生 的 实践 能 力 。 再 次 ,关 于 文 理兼 收 的学 生 的 问题 , 目前 学 院 领 导 给 出一 个 方 案 就是可以 3个班 在分班 时候进行划分 ,类似高 中的文理分班 ,但是 在 实际执行过程中肯定会 遇到一定 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具体协商 。 总之 ,以上问题及解决建议 是我专业在实 际运行过程 中遇到 的主 要问题及 目前已经和计划 实行 的方案 ,我专业会就未竞问题继续研 究 探讨 ,希望可以为促进 社保专业 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 1 ] 王小春 李培智 刘萍 ,关于�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财经类院校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角
考试 周 刊2 0 1 3 年 第 7 9 期
 ̄ - , 1 -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特 色 课 程 体 系建 设 的 思 考
基 于 财 经 类 院校 及 培 养 应 用型人 才的视 角
夏 敬
(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辽 宁 大 连 1 1 6 0 2 3 )
定 为 以 下 几 个 方 向
一
是社 会保 障 资 金 管 理 特 色 方 向 。该 特 色 主要 利 用 财 经
院校 金 融 专 业 、 会 计 专 业 和 财政 专业 的优 势 , 将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专 业 与 会 计 、 金融 、 财政等专业结 合起来 , 培 养 学 生 成 为 既 懂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知 识 ,又 能 掌 握 社 会 保 障资 金 管 理 的 专业人才。 该 特 色 的 培 养 需 要 专 业 教 师有 雄 厚 的经 济 学 功 底 , 须 有 财 政 、投 资 、会 计 专 业 和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教 师 的支 撑, 毕 业 生 能 够 在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部 门 、 财 政 部 门 从 事 社 会 保 障资 金 的 预 算 管 理 、 资 金 的收 支 管 理 、 基 金 的投 资 管 理 、 资 金 的监 督 等 工 作 。 二是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 ( 人力资源管理 ) 特 色 方 向 。该 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工商管理 、 人 力 资 源管 理专 业 的 优 势 , 将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和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专 业 结 合 起 来 。培 养 学 生 成 为 既 懂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知 识 ,又 能 掌 握 企 事 业 单 位 员 工 福 利 管 理 的 专 业 人 才 。该 特 色 需 要 专 业 教 师 有 雄 厚 的 管理学功底 , 须 有 企 业 管理 . 特 别 是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和 劳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教 师 的 支撑 。 毕 业 生 能 够 在 企 事 业 单 位 从 事 员 工 福 利 的 筹 划 和设 计 、 员 工 社 会保 险 的管 理 等 工 作 。 三 是 社 会 保 险 特 色 方 向 。该 特 色 主 要 是 将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专 业 和 保 险 专 业 结 合 起 来 , 利 用 财 经 院 校保 险 专 业 的 优 势 , 适 应 社 会 保 障 主 体 多 元 化 趋 势 的 需 要 .特 别 是 商 业 保 险成 为 社 会 保 险 的 重 要 补 充 形 式 ,培 养 学 生 成 为 既 懂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专业知识 , 又 懂 商 业 保 险 管 理 和精 算 的专 业 人 才 。 该 特 色 需 要 专 业 教 师 有 雄 厚 的 保 险 学 知 识 ,特 别 是 保 险 精 算 等 专 业 知 识, 须 有 保 险学 、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教 师 的支 撑 . 毕 业 生 能 够 在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部 门及 保 险 公 司 从 事 与 社 会 保 险相 关 的 商 业 补 充 保 险 管 理 和 运 营 工作 。 二、 立足实践性、 应用性的专业特点 。 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劳 动 与 社会 保 障 专 业 专 业 是 一 个 实 践 性 、应 用 性 较 强 的 专业 。 具有知识性 、 政策性 、 应用 性 相 结 合 的特 点 . 要 求 学 生 在 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 能 从 事 劳 动 和社 会 保 障 具 体 工 作 。 实 践 教 学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与 实 践 能 力 具 有 独 特 作 用 ,实 践 教 学 在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教 学 活 动 中 占据 着 极 重 要 的 位 置。因此 , 在专业建设上 , 要 保 证 学 生 在 掌 握 本 专 业 基 本 理 论 和基本 知识 的基础上 。 具 备较 强的实 际工 作能力 . 根 据 专 业 方向, 突出社会实践 , 强 化 实 际操 作 技 能 , 唯有如此 。 才 能 培 养 劳动与社会保 障专业人才 的各种基本 能力 . 才 能 提 高 劳 动 与 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 的整体素 质 。 才 能 够 使 我 们 的 学 生 符 合 现 代 社 会 的 需 要 。这 一 思路 将 贯 穿 我 们课 堂 教 学 和 实 践 教 学 的 各 个环节 , 在课程 体系 和结构 、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等 方 面 都 应 体 现出来。 三、 财 经 院 校 劳 动 与社 会保 障专 业 特 色 课 程 体 系的 构 建 ( 一) 特 色课 程 体 系设 置 的 目标 首先 , 知识 、 能 力 与素 质 相 统 一 。在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特 色 专 业人才培养体 系中 , 知识 、 能力 、 素 质 三 者 之 间 的关 系 不 是 平 行 的关 系 ,掌 握 劳 动 与社 会 保 障 专业 的 基 本 理 论 和 基 本 知 识是基础 , 只 有 掌 握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的基 础 知 识 , 才 能 培 养 劳动 与社 会 保 障专 业 人 才 的 各 种 基 本 能 力 .才 能 提 高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人 才 的整 体 素 质 , 因此 .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 特 色课 程 体 系 的 设 置 要 体 现 层 次 性 、 结构性 和系统性. 立 足 专 业 知 识 和 专 业 能 力 的培 养 ,使 专 业 特 色 建立 在 专 业 知 识 和 专 业 能力 基 础 之 上 。 其次 , 学 以致 用 。 夯实基础 、 精通专业 、 强 化 特 色 是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特 色 专 业 的 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论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论述游美军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摘要】经历了十年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
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与相关专业的关系问题以及专业领域与专业定位问题。
据此,提出专业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协调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和重点发展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方向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相关专业一、问题的源起与相关研究从1999年首批招收本科生,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走过了整整十年历程。
十年来,专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逐步成长。
可以说,专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之初的1992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社会保障为何物,而今城市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已经相当可观,统筹层次不断提高,正逐步向省级统筹的目标努力迈进。
与此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都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基础。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虽然,在专业发展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关注和思考。
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就业问题。
因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专业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那么专业的生存就可能成为问题,更不要说发展了。
教育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明确指出,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
所以,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问题客观的说,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高校每个专业都面临着就业压力。
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情况有着更大的压力和特殊性。
在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培养必须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相反。
如果大学闭门造车地粗制滥造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是误人子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时,依据实践需要新设的专业。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其中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本文在对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学科交叉;特色随着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专业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
中央财经大学在社会风险管理思想主导下,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独特优势。
一、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优势学科发展情况分析为了满足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999年,全国首批有8所高校获得了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资格,目前,全国已有125所高等院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梯队,相关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培训正在深入展开。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标准可依,没有资料可参考,各校基本上都是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
通过对全国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调查,各校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社会学为基础进行建设,依托社会学的资源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社会角度开展研究。
二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行建设,利用原有的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经济管理角度开展研究。
三是以医学为基础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医学为基础,侧重发展医疗保险方向是近些年一些医学院校的探索。
二、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学科交叉发展、培养特色人才的探索中央财经大学于2000年开始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今己走过了10年的历程,目前已有248名本科层次的学生顺利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岗位及课程设置方面的调研。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背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重点关注社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管理等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该专业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因此备受青睐。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来应对这些挑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二、培养方向1.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是劳动关系管理。
学生将学习劳动法律、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解决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社会保障制度另一个培养方向则是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将学习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政策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一些高校还设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的培养方向。
学生将学习国家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政策研究和制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核心课程1.劳动法学劳动法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劳动法律的基本原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解决等内容,加强对劳动法规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学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和管理,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劳动关系管理学劳动关系管理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另一个核心课程。
学生将学习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理、劳动关系的调解与协调,培养学生对劳动管理和冲突解决的能力。
通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专业对于培养具备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与政策研究等专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四、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多样的选择。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劳动和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意义、发展、职业前景等问题。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意义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学科,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这门专业,人们可以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技能,从而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等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具体来说,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意义如下:1.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可以帮助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专业人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仲裁、劳动保险等服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可以帮助用人单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用工行为,避免违法用工。
同时,专业人员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合同、员工手册等服务,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可以通过解决劳动纠纷、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历程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
为此,国家开始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并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在此基础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199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教育。
2002年,国家发布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
创新创业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凭借扎实的专业 知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项目 。例如,学生团队开发的“智慧社保”服务平台,为社 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保服务,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提高图书资料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引进和购买高质量的图书资料,提高专业教 学和研究的水平。
在线课程资源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01 02
开发在线课程资源
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需求,开发具有互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在线课 程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为学生提供灵活、 便捷的学习方式。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基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实 践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 作紧密结合。
强调能力培养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 能力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和创新思维等。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 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课程 ,注重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升。
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通过整合和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专业的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 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03
推广数字化学习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广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
享和传播,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要点一
建设专业实验室
要点二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特色课程
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职业培训与就业 等。
课程实施与教学质量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思考——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思考——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摘要:探讨城建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提出城建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强、技术能力高、应用性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城建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1998年,教育部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9年,全国有8所高校开始招生该专业的学生;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是由原有的劳动经济专业、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过渡而来,还有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演变而来。
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学科特点,各个高校在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时,产生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侧重社会学方向的院校:北京大学在社会学系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辽宁大学在人口研究所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等。
2.侧重于社会保险方向的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在保险学院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西南财经大学在保险学院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等。
3.侧重在法律方向的院校有:广西师范大学在法学院开设社会保障专业,华中农业大学在文法学院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等。
4.侧重于劳动经济学传统的院校: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在经济学院下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等。
5.侧重于社会工作方向的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社会保障专业等。
6.结合自身优势具有特色的社会保障专业:如东南大学的具有医疗特色的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多门医疗护理的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侧重于公共管理,主要是为行政部门、社会保障机构、政策研究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公共部门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小,并且一般要求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这样导致该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探讨——以安徽大学为例
收稿日期:2017GG06GG12基金项目:安徽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编号:2014z y010).作者简介:赵晓春(1976GG),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探讨以安徽大学为例赵晓春,孙㊀群(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㊀230039)摘要:通过对安徽大学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指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目前存在覆盖面不够㊁学校重视不够㊁跨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跨学科中图分类号:G 642.0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GG6021(2017)04GG0062GG04㊀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助推了经济发展㊁调节了社会公平㊁增强了社会稳定㊁弥补了市场缺陷,其重要意义日渐凸显.经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面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要求,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国内很多高校在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伊始,就将跨学科教育摆在了首位,将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学㊁社会学㊁法学等专业知识贯穿到教育中.从就业来看,基本上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工作[1],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跟各高校跨学科教育内容有关.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这也推动了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跨学科教育.(一)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国内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依托学校的相关优势学科,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这种理念不是简单创立二级学科,把一级学科进一步地延伸,而是要通过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既体现优势学科的属性,又凸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独特的跨学科特色.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面的子学科,大多数高校都是围绕公共管理的核心,只是侧重点不同,有些侧重经济学,有些侧重社会学.安徽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公共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弥补了公共管理专业在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的不足,社会保障不光涉及公共管理,也涉及社区工作㊁保险精算㊁福利经济学等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跨学科的教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很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特色,使学生不仅具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社会学㊁法学㊁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保险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跨学科人才,不仅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面,还满足了基层政府㊁企事业单位对不同专业知识人才的需求[3].安徽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培养方案中,首先保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系列主干课程,如社会保障概论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但是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体现培养跨学科人才的目的,课程设置了三个方向,一是社会保障方向,26开设了社区管理社会学㊁社会工作概论㊁政治学原理㊁中国政治制度等侧重于社会学与政治学课程;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开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㊁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㊁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等侧重于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课程;三是金融保险方向,开设了保险精算㊁财务管理㊁金融市场学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㊁金融会计㊁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侧重于经济学的课程.(三)通过实践教学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实践教学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相融合,形成一个学科整体的知识概念.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很多学科,相关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是各自独立的,导致很多学生常常认为自己知识体系杂而不精,也不知道这些跨学科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怎么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实践教学很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通过不同阶段参与不同的实习㊁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形成了不间断的实践学习,迅速了解了不同学科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又能反作用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促进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到工作中.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与工会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㊁街道㊁企业等单位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社会保障实践工作的平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将在小学期或者暑期实践中,直接接触社会保障的实务,了解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的实际运作,同时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从全国的角度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㊁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在跨学科发展上的问题是目前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跨学科课程的覆盖面不够据统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涉及学科很多,目前高校很难做到全覆盖,比如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设置中没有涉及基础医学课程,无法满足毕业生从事医疗保障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增加医学跨专业课程.这肯定涉及不同学院㊁甚至不同高校的联合办学,会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课程间的融合性较差,难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除了医学基础课程没有覆盖外,开设的跨学科专业课程里一些课程,如保险精算㊁保险营销等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有流失的风险,导致跨学科教学覆盖面逐渐变小,即使相关理论课程勉强维系,跨学科实践教学也根本无法深入,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国内很多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5],因此设置了诸多跨学科的课程.但大部分跨学科的课程都是选修课,很难进入专业必修课行列,甚至处于核心课程之外的边缘地带,被很多师生误解为完成跨学科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点缀.这种局面导致学院对该专业跨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太关注,更不可能大力扶植,教师也更倾向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选修,导致跨学科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停课的风险.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在专业设立之初,就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流的复合型㊁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管理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㊁法学㊁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从而导致该专业比其他专业涉及更多的学科,很难合理分配各学科的权重.从学校层面看,跨学科专业建设受到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过多设置跨学科课程不被认同,往往强调核心课程教学,而功利化的学分体制也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使部分跨学科选修课往往因学生人数少而无法开课.(三)跨学科师资力量的整合不够一个成熟的跨学科专业,应该具备成型的多学科教学梯队㊁成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及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国将近90%的高校跨学科专业在师资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6].教育部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不到20年,各个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博士点也比较少,造成专业人才更加匮乏.从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力量上看,36前期培养更多倾向于专业理论学习,很少真正参与跨学科实践,导致跨学科课程设计㊁教学㊁实践等各环节上都体现出了教师力不从心的情况.虽然很多教师本科㊁研究生阶段都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能够把不同学科知识尽量融合在一起,开设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但是跨学科教学的内容㊁深度㊁方法都无法实现一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跨学科的专业梯队建设上,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经常因人而断链,许多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人走课停,师资力量的缺乏已经是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瓶颈.三、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出,跨学科发展是未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建设的主旋律,各个高校可能在跨学科的选择上,侧重的学科不一样,形成特色不一样,但推动学科交叉发展是专业建设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依据社会需求定位学科的交叉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人才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同样从事社会保障工作,不同岗位对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需要的专业人才知识就各有侧重,医疗保险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因此,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能让专业理论教学落后于社会保障改革实践.社会需求应该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不能光着眼于与校内优势学科交叉,来营造强大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专业做大做强;而是更需要依据社会需求,来引导我们寻找相应的学科进行交叉,并不断系统化,使得培养的学生学科背景更加符合当前的工作实际需求,避免在工作中需要二次学习.当然,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社会需求专业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合适的结合点,先进行调研,再进一步提出学科交叉的方案,使得两个学科的知识能够很好地融会贯通,要注意不能随意将一些学科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组合,甚至两个学科任意拼接,这样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很难系统化,与社会对跨学科人才需求也是相违背的.(二)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目前,很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都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但不能简单发展成为衍生专业或者子专业,应立足于培养既具有本专业背景,也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课程体系中,既要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也要有与本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设置.很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将与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学㊁法学㊁经济学等专业的课程,如社区管理㊁人力资源管理㊁办公室管理㊁行政管理㊁保险精算㊁财务管理㊁金融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均体现了基层社会保障工作特点和要求,受到毕业生的肯定.安徽大学根据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很大一部分涉及医疗保险,在课程设置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未来将探索开设基础医学知识的可能,由于安徽大学没有医学专业,就需要跨学校的专业建设合作.目前,安徽医科大学也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障是他们的优势学科,跨校间的专业合作建设将是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未来努力目标,这种合作也有利于两个学校共同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跨学科人才.(三)依据多学科背景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并且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事业又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复杂的知识要求,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但是,现有老师大多数是从原来优势学科转过来的,如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来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偏向于公共管理.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同特点,也是发展的难题.加强跨学科教师引进和培训是破解专业发展难题的关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避免单一引进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不要使教学与科研偏向单一化,否则,培养的人才并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要跨学科引进师资人才,覆盖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不同知识背景,并推动不同知识背景老师进行跨专业交流㊁碰撞,形成一系列围绕社会保障的跨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其次,要加强其他院系老师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兼职教学,形成一个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不同学科教师队伍的不足.此外,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教师队伍加强实践培训,一方面要邀请政府从事社会46保障工作实务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要大学老师定期走进政府部门,参与一段时间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来反思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使专业发展能契合社会需求.参考文献:[1]㊀黄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本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94.[2]㊀王玉玫,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3]㊀王锦锦.论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4(9):140.[4]㊀林杉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导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70.[5]㊀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60.[6]㊀王立峰.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32.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a b o r a n d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M a j o r:A C a s eS t u d y o f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Z H A O X i a oGc h u n,S U N Q u n(S c h o o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H e f e i23003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n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a b o r a n d s o c i a l s eGc u r i t y m a j o r i n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p r o g r a m h a sb e e nf a c e dw i t hs o m e p r o b l e m s,i n c l u d i n g i n a d e q u a t e c o v e r a g e,i n s u f f i c i e n t a t t e n t i o nf r o mt h ea u t h o r i t y a n d l a c ko f q u a l i f i e dt e a c h e r s.S t r a t e g i e s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h a v e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b e e n p u t f o r w a r dt o p r o m o t et h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 l a b o r a n d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m a j o r.K e y w o r d s:l a b o r a n d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s p e c i a l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责任编辑㊀李潜生]56。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共聚一堂,共同回顾和展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未来发展。
今天,我有幸在此分享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深刻体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它关乎每一位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我们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不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升劳动者法律意识法律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武器。
我们深知,只有让每一位劳动者都了解和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劳动法律法规知识。
例如,我们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短片,以生动的案例和简洁的语言,让劳动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关键的法律知识。
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和咨询活动,邀请法律专家为劳动者答疑解惑,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为了帮助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支持。
我们建立了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整合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为劳动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通过这个平台,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人岗匹配。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也为企业提供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劳动者的坚实后盾社会保障是劳动者的“安全网”。
为了给每一位劳动者提供稳固的保障,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
作者:余峰
来源:《商情》2015年第49期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围绕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和发展重点等,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按照教育部的学科目录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既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如何形成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是专业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法的角度讲,大学生应该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授予学位的角度看,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能较好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任专业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大学生应是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应是: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体现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既注重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讲授,又强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理论与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专业优势明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其专业建设应沿着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思路进行。
二、专业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定,既要以目标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为依据,使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特色”相一致,还要注意挖掘专业自身的优势。
没有优势、没有能力、没有资源做支撑,再好的“特色”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
因此,应依托财经类院校专业学科多、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就业渠道广的优势,构造多层次的发展平台,确立专业特色。
第一层次的发展平台应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轨。
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分类细致,课程内容丰富。
应充分依托经济管理师资力量强、内容体系健全的优势,在满足社会保障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开设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一些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二层次的发展平台应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相互依托,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管理专业下应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为拓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创造良好的条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可以开设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
第三层次的平台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密切合作,构造专业发展的核心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关系密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险)往往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将人力资源的核心课程列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使学生形成求职优势。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参加实践的领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由于其在国内设立的时间比较短,专业人才需求不很明朗,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具体的课程设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应重点围绕提高素质、丰富知识、改善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选择和体系建设,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专业理解的深化而不断调整。
四、专业建设的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设立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的时间,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
要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重点研究一系列的问题。
(一)不断完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
专业导论作为大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启蒙课程,具有融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于一体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导论课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该门课程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不断完善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处理学科建设“稳定”与“调整”的关系
课程体系是揭示学科内容及其体系的形式,它必须服从于学科体系的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独立的学科,其对课程设置有基本要求,一些专业必修课要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
作为较新的学科,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国内外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的最新研究,如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浪潮研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研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研究等,以不断充实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研究内容。
高校要想与时代发展合拍,必须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因此,处理好学科建设“稳定”与“调整”的关系,是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