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心悸(室性早搏)(一)杨××,男,33岁,工人。
199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于一年前因连续加班,过于劳累,忽觉心悸不安、少寐、周身乏力。
做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经服用培他乐克,肌苷等药物,心悸减轻,但停药后其证复作。
现心悸频发、胸中发空、气短而不接续、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睡眠不佳。
观其舌质淡嫩,脉弦细而带有结象。
刘老辨为心胸阳气不足,导致水气上冲的“水心病”之证。
治法:通阳化饮,补益心气。
疏方:桂枝14g、茯苓20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参15g、党参15g、沙参12g。
服至七剂后,心悸明显减轻,胸中已不觉发空。
守方又续进十余剂而病愈。
[按语]有关刘老指定的“水心病”的成因和证候已见于前。
本案加入“三参”之意义,因兼宗气虚弱之故。
《灵枢·邪客篇》曰:“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如果宗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心脉迟缓,则必然加重“水心病”的病情。
故在用苓桂术甘汤的同时,加上党参、沙参、丹参以补益心脏之气,并通心脏之脉,名之为“三参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为佳。
【2】心悸(心房纤颤)(二)赵××,女,54岁。
发热已两月余,经中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但从此出现心悸不安,每日发作数次之多。
西医诊为“心房纤颤”,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
患者为工薪阶层,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病情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
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
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
刘老辨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
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红人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元肉12g、木香3g、夜交藤15g、白芍15g、生姜5片、大枣3枚。
服药气剂,心悸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刘渡舟草本方剂医案
概要
本文档记录了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草本方剂治疗的医案。
草本方剂是一种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多种天然植物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医案1 - 草本方剂治疗感冒
主诉:患者男性,28岁,出现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
诊断:普通感冒
方剂:连床昆布散加味
处方: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生姜,各10克。
水煎服,分2次服用。
疗效: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流鼻涕和发烧症状明显减轻。
医案2 - 草本方剂治疗内分泌失调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出现月经不调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诊断:内分泌失调
方剂:调理月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稳定,并且情绪波动症状有所改善。
医案3 - 草本方剂治疗消化不良
主诉:患者男性,40岁,经常出现胃痛和食欲不振。
诊断:消化不良
方剂:理中丸
处方:白术、茯苓、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疗效: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也有所改善。
结论
刘渡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极运用草本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草本方剂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刘渡舟乌头汤,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方剂,其疗效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以下将通过一个真实的医案来介绍刘渡舟乌头汤的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患者王某,男性,45岁,近期出现频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他曾到多家医院就诊,但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最终,他咨询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刘渡舟,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刘渡舟经过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观察后,初步判断王某的症状可能与肝阳上亢、肝火炽盛有关。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他为王某进行了脉诊和舌诊。
根据脉象和舌苔颜色等观察结果,刘渡舟的诊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他认为王某的症状属于肝阳上亢,肝火炽盛的范畴。
为了治疗这一病症,刘渡舟决定采用传统的乌头汤进行治疗。
乌头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乌头、生姜、大枣、甘草等药材组成。
乌头具有降肝阳、平肝火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生姜和大枣能够调和脾胃,增强体内的阳气,而甘草则有益气和中的作用。
刘渡舟根据王某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乌头汤的个体化调配。
他选择了适量的乌头,搭配生姜、大枣和甘草,制成了一剂乌头汤。
王某按照医嘱,每日服用一剂乌头汤,连续服用了十天。
经过十天的治疗,王某的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
他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的频率也明显降低。
王某感到非常庆幸,他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病症的方法。
刘渡舟乌头汤医案是一例典型的中医治疗案例。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脉诊和舌诊等诊断手段,刘渡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乌头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
它可以通过降肝阳、平肝火的作用,缓解肝阳上亢、肝火炽盛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同时,乌头汤还能够调和脾胃,增强体内的阳气,对身体的恢复和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乌头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和禁忌。
乌头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乌头汤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简介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真武汤名家医案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2019-04-26 昊晟堂四逆散1、阳痿案一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2岁。
李某之妻探亲而来,一路辛劳,李某却欲当夜求欢,被其妻拒绝,因而七情受郁,竟成阳痿之证。
曾多服温补壮阳之品,无济于事。
诊其六脉皆弦,舌质红苔白,更有胸胁痞满。
因而辨为肝气郁结而相火悖逆,疏泄之用废弛而阳气内郁不达。
气有余必化火,则内伤其阴;又屡服壮阳之品,使阳气更壅而气机更阻。
必当开郁理气,兼和其阴。
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获神10克。
服药仅三剂,阳气通畅而愈。
2、阳痿案二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0岁。
病人自述阳痿已3年,伴有遗精、滑精,小便黄短不利,少腹闷而不舒。
脉沉弦有力,舌红苔薄黄。
此青年未婚而阳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气郁,郁则阳气不达故阳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动,故遗精梦滑。
治宜以开郁为先。
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服药四剂后,少腹觉舒,遗精已止。
原方又服六剂,病人自述晨起时阴茎已能勃起。
此气机已开,改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
服用六剂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嘱其慎养为宜。
3、女子阴冷案刘渡舟医案:徐x x,女,32岁。
肝郁为病,胸胁胀满,善太息,呕吐酸苦。
月经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
自患疾以来,性欲冷淡,厌夫独宿,神情抑郁而默然。
脉沉弦,舌苔白。
大凡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所以肝郁极易导致肾气亦郁。
肾主二阴而司生殖,肾郁气结,则机能不用,故而春情泯mǐn灭,意志消沉。
当用四逆散开郁舒肝,以开肾气之郁。
柴胡15克,枳实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服药共约七八剂而愈。
4、阳郁挟jiā饮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33岁。
患脘腹胀满,连及两胁,以小腹为甚,并自觉腹中寒栗lì而冷,大便初硬后溏,有时挟血,病程已一个多月。
平素月经后期,量少色深,脉沉弦,舌苔薄白。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1】傷寒表實證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
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
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
須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
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
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
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
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
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
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湯時,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
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
【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求劉老診治。
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
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
視其舌則淡嫩而白。
切其脈不浮而反沈。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炙甘草汤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他的炙甘草汤案例:
有一位女性患者,年约40岁,数月前曾大汗出,随后则心悸、胸闷,不能平卧。
刘渡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为“心阴阳两虚”。
遂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为上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日分三次服)。
刘渡舟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化裁。
他将原方中的人参改为党参,目的是增加补气之力;生地黄减量至30克,目的是防止其滋腻碍胃;阿胶不常用,故改用同样有滋阴作用的白芍;另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加酸枣仁、远志、茯苓以养心安神。
经过这一系列加减化裁之后,该方药由原来的九味药变成了现在的十一味药。
通过这种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通过刘渡舟的精心治疗,患者服用数剂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最终患者共服药28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总的来说,刘渡舟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经验和案例表明,他非常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
他通过对原方的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这种灵活运用经方的做法对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
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
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服务,解除了许多人的痛苦,他还多次出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接收了许多洋弟子,为传播中医文化作出了贡献,如今年事已高的刘老已完成了《伤寒论》的校注,这是宋代以来又一次由中央政府组织的校注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古老的中医文化正是由于有了许许多多刘渡舟这样的人才不断地发扬光大。
刘渡舟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病案3则: 咳嗽是常见疾患,古今医家治验颇丰。
而对于湿邪伤肺所致之咳嗽,临床报道不多。
刘渡舟教授在临床上对一些咳嗽缠绵,长期不愈的病人,抓住“湿咳”临床特点,应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现举以下3案以供参考。
例1:郑某,男,17岁。
1993年12月1日初诊。
自诉咳嗽月余,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服中西药物治疗罔效。
刻下咳声连绵,咯吐白色粘痰甚多,胸闷头重,身倦肢懒,伴有颐肿,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舌红、苔白腻,脉浮濡。
询其致病之原,因升学考试,功课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发病。
刘老观其舌苔白厚,脉又浮濡,脉证合参,辨为湿咳,三焦气郁化热。
疏方:白蔻仁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8g、连翘10g、浙贝14g、射干10g、薄荷2g(后下)、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
嘱其忌食油腻厚味助湿之品。
服至7剂咳嗽明显减轻,胸闷体疲亦大有好转。
现痰未全净,大便偏干,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上方减前胡、桔梗,加竹叶10g、水红花子10g,利湿清热从三焦驱邪外出。
三诊时,咳嗽基本痊愈,颐消耳不流水,见其苔尚有白腻,乃用化湿和中之方,巩固疗效而愈。
例2:赵某,男,5岁半。
1993年7月20日初诊。
患儿为过敏体质,每闻异味则嚏而咳,继之则喘。
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夜间憋气喉鸣,痰不易出,伴有不欲饮食、烦躁不安、小溲短赤、大便不调等症。
舌红苔白腻,脉细滑小数。
辨为湿热羁肺,肺气不宣。
拟芳香化浊,清热和湿之法。
方用:浙贝12g、菖蒲8g、射干10g、白蔻仁8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仁12g、黄芩6g、栀子8 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7剂。
药后症减咳轻,仍守上方加减化裁,咳嗽霍然而瘳。
例3:刘某,男,66岁。
1993年10月27日初诊。
自诉咳喘1年,屡服西药不效,转延中医治疗。
现症咳嗽喘急,喉中痰鸣,痰白而粘,入夜病情加剧,不能平卧,伴有恶寒、胸憋、鼻塞流涕等症。
视其舌苔白滑而腻,切脉弦细而滑。
辨为湿浊痹阻三焦,肺气不利,治节不行之证。
治拟宣化肺气,调畅三焦,清热化湿。
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杏仁10g、白蔻仁10g、苡仁15g、藿香10g、厚朴15g、茵陈12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4g、桔梗10g、连翘10g、浙贝15g、射干10g、薄荷2 g(后下)、紫菀10g、大豆卷10g、枳壳10g,7剂。
1周后复诊,喘急胸闷有所减轻,夜能平卧。
效不更方,继以上方调治。
患者服药30余剂,咳止喘平,其他症状随之而瘳。
体会:湿咳缘于湿热弥漫三焦,肺气失于宣降。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咳嗽与喘,咯痰较多,苔白而厚,脉来濡细,伴有胸满体倦,头重,少食等。
病程缠绵反复。
《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的记载。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夏季湿热郁蒸……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得仰。
”王孟英云:“非天气有偶偏,即人气有未和也。
”刘老认为,湿咳虽属外邪所伤,然和人体内生之湿热紧密相关。
素有痰湿之人,复感外邪,新旧合邪,痹阻于肺,最易发为湿咳之病。
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一张名方,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功。
刘渡舟教授在用药构思上提倡治上焦宜芳化,用藿香、佩兰、菖蒲、白蔻仁等药;治中焦在苦温,遣厚朴、苍术、陈皮等药;治下焦宜淡渗利湿,以薏苡仁、茯苓、通草、滑石、泽泻之属。
若湿热胶结,不能外达,在利湿前提下佐以清热之药。
选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盖因湿热为患,壅滞三焦,痹塞气机发为咳喘,以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
此证如果热重于湿者黄芩加量,并可加栀子增强清热之力;湿重于热者,黄芩减量,并加薏苡仁、泽泻、苍术运脾化湿;痰多喘重者,加杏仁、厚朴宣肺降气;挟食便燥者,加水红花子、莱菔子;便秘可加大黄清热导滞;表证不解者加大豆卷、款冬花、紫菀,亦可加桔梗、枳壳调畅三焦气机。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原载于《北京中医》1996年第2期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
这一点十分重要。
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五苓散运用一得原载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熊某某,男,35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