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饮子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唇诊秘诀+ 中医神功之望诊

唇诊秘诀+ 中医神功之望诊
唇诊秘诀+ 中医神功之望诊
唇诊秘诀
作者:静庵
静庵按:吾少年时患唇病,唇色红如血染,上下唇均肿溃流血,疼痛难忍.经中西医治疗年余不愈,神形日感衰困.自煎服”独参汤”后,不但精神好转,唇病亦因之而愈.
<内经 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在唇.
<六节脏象论>: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七微黑唇色兼紫红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微黑中兼见紫红。此种唇色,多内实之邪淤积大腑。
辨证:其色鲜明,症多见于心烦口干思饮。腹坚,夜不能眠等象。
治则:攻其淤积,通其雍滞,使其邪从大便出,自愈。
案:张X,症如前。余用桃仁承气汤加败酱草,黄连,连服三剂无效。其丈人何X,为山乡医,加大我方中大黄,再加韭子12。服后泻大便多,愈。
验案:曾见陆仲鹤老师治一15岁男孩,上下唇皮鳞起,奇痒,撕皮则血出,痛难忍,已治数年无效.
陆老断为”风燥”,用僵蚕10 蝉衣10 牛蒡15 荆芥10 白芷10 防风12 散其上郁之风.桑叶10 菊花10 竹叶10 枇杷叶20 旱莲草25 瓜霜12 柿霜12.平其燥,三剂而愈.
病孩过去服滋阴之药过多,致风邪不得发越,转而更加燥化,陆老识此,以轻扬宣透,佐甘寒之剂而愈.唇质柔匀,不再生屑.
八乌黑唇色皮厚
形态和病因病机:此淤热壅于上焦,肺气失其清肃,心阳失其宣化所致.
辨证:此症多见于老人,多表现心悸气喘,下肢肿胀,行动困难.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壅,诸气均壅,当急平其壅.
治则:宜清邪行水,通淤清肺,使肺气通畅,不致壅堵.
案:田X,证如上.治以自拟红败汤:败酱草30,红藤30,通草10,茜草15,紫草12,苡仁30,冬瓜仁30,桃仁12,白茅根30,豆卷30.十剂而愈.

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研究概况

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研究概况

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研究概况暗痱证是中医独有的疾病范畴,其主要表现为皮肤疹痒、疼痛不适等症状。

对于暗痱证的治疗,中医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地黄饮子进行治疗。

地黄饮子是一种中药制剂,它主要以地黄、山药、茯苓等为主要药材,结合其他辅助药材熬制而成。

地黄饮子在治疗暗痱证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地黄饮子的成分与药理作用地黄饮子的主要成分包括地黄、山药、茯苓、桔梗等药材。

地黄又名黄芪,是一种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泻火等功效的中药材。

山药具有益气健脾、补肺益肾的作用,茯苓则具有利尿、消肿、安神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平喘、宁咳化痰的作用。

这些药材在地黄饮子中的配伍能够互补、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综合调理作用。

地黄饮子在治疗暗痱证方面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地黄、山药等药材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泻火的功效,能够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暗痱证患者出现的疼痛不适、皮肤瘙痒等症状;茯苓、桔梗等药材具有利尿、消肿、宁咳化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净化体内环境,从而有利于暗痱证的康复;地黄饮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

二、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的临床疗效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地黄饮子能够有效改善暗痱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皮肤瘙痒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地黄饮子在治疗暗痱证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疲劳感,增强患者的体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的具体疗效表现为:一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疹痒和疼痛不适,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二是能够有效调理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三是能够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疾病的康复,防止病情复发。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中成药学-第21章-消食中成药

中成药学-第21章-消食中成药
18
一、健脾丸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所致胃痛、痞满、泄泻者慎用。 【药理作用】抗胃溃疡、促进消化液分泌等
健脾丸用参术陈,枳实山楂麦芽同,脾虚腹胀大便溏,健脾开胃功效强。
19
二、开胃健脾丸
【收载】《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处方】白术200g 党参120g 茯苓160g 木香60g 黄连60g 六神曲(炒)80g
木香、黄连、六神曲
(炒)、陈皮、砂仁、
炒麦芽、山楂、山药、
煨肉豆蔻、炙甘草
主治
使用注意
脾虚食积所致的胃痛、痞满、湿热内蕴所致胃痛、痞满、泄
泄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泻者慎用。
脾胃虚弱、中气不和所致的 湿热痞满、泄泻者不宜使用。 泄泻、痞满,症见食欲不振、 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
物。 嗳气吞酸、腹胀泄泻;消化
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炒山楂150g 炒麦芽20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60g制成 小蜜丸或大蜜丸,即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微苦。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虚食积所致的胃痛、痞满、泄泻。
16
一、健脾丸
【方解】 君:党参:健脾益气 臣:白术:健脾化湿
暴食及偏食。孕妇慎用。
脾胃不和、积滞内停所致的 孕妇忌服
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
痛经
13
第二节 健脾消食类
14
健脾消食类中成药共性特征
➢ 作用:健脾消食 ➢ 主治:食少难消,脘腹痞满,怠倦乏力,大便溏薄等脾虚食积证。 ➢ 代表药物:健脾丸、开胃健脾丸、健胃消食片
15
一、健脾丸
【收载】《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 【处方】党参200g 炒白术300g 陈皮200g 枳实(炒)200g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朱某 , 2 岁 。0 4 7月 2日就诊 。 女, 1 2 0 年 主诉: 部 面
痤疮时轻时重 4年 。近 1月加重, 伴性情忧郁烦躁, 间睡 夜 眠欠佳 , 大便干燥 。查体 : 面部和胸背部, 多发疱疹、 瘢痕等 多种皮损 , 凸凹不平 , 常伴 有皮脂溢 出。舌质红稍 暗, 薄 苔 黄, 脉弦滑 。 辨证: 胃热结 , 肺 气血 壅滞 不畅。 药物组成: 香 藿 1 , 子 6g 石膏 3 , 5g 栀 , 0g 防风 1 , 芥穗 1 , 0g 荆 0g 生甘草 5g 苍术 2 , 公英 1 , , 0g 蒲 5 白芷 1 , g 5g 皂角刺 9g 。以上诸 药, 文火煎煮沸 , 3 煮 0分钟 , 头煎 、 二煎各取汁 2 0 L -7 0 , t m - 兑匀 , 早晚分服 , 剂 / , 1 d 7天为 1 个疗程 。2个疗程后疱疹 大部分消退 , 嘱其忌食辛辣, 以善其后 。 按 中医认 为: 面鼻 及胸背部属肺 , 本病 常 由肺 、 胃二
一 经一
一 肠功能紊乱, 流 一 嗜食辛辣食物有关。中医认为鼻头属肺脾, 素 、. 《
问・ 热论篇》 “ 谓:脾热病者, 鼻先赤。’ ’ 本病多由脾 胃湿热上蒸 于肺所致, 泻黄散泻脾胃之伏火 , 用此方加减治疗 , 每获效验。
2 复 发 性 口疮 案 患 者 李 某 , ,2岁 。0 4年 6月 2 女 3 20 0日就 诊 。 口 患
升散其伏火也。《 医方集解》 :此足太 阴阳 明药也。” 云 “ 栀子
泻黄散出 自《 小儿药证直诀》 又名泻 脾散 , , 功用泻脾 胃 伏火 。笔者 多年来 以该方辨证 加减 治疗 内科诸疾 , 收效 甚 佳, 现介绍如下 : 清心肺之火 , 屈 曲下行, 使 从小便 出; 藿香理脾肺之气 , 去上 焦 壅热 , 辟恶调 中 ; 膏大寒泻 热 , 石 兼能 解肌 ; 草甘平 和 甘 中, 又能泻火 ; 重用 防风者 , 其升阳 , 取 能发脾 中伏 火 , 又能 于土 中泻 木也 , 胃伏火 与胃中实火 不同, 用清 降 , 脾 仅 难彻 此 中伏火积热 , 故方中重用 防风 , 取其升散脾中伏火; 石膏 、 山栀 同用 , 是清 降与升散 并进 , 使清 降不伤脾 胃之 阳 , 散 升 能解伏积 之火; 藿香芳香醒脾 , 以振复脾 胃气机 , 以助 一 一 防风升散脾 胃伏火 ; 甘草泻火和 中。全方缓 调中土 , 泻脾 而 不伤脾 , 故效佳 。 3 消 渴合并 阴痒 案 患者孙某 , 4 女,2岁 。 因烦渴多饮 、 多尿 1 , 阴 年 外 奇痒 3月, 20 于 0 8年 7月 1 5日就诊 。症见 : 烦渴多饮、 多 ‘ / + 尿 , 阴奇痒难耐 , 外 苦不堪言, 白带增多 , 自或黄 , 或 舌质红 , 苔薄黄, 脉滑数。 血糖 : 空腹 l. m l L餐后 1. m l L 04m o / , 64m o / 。 辨证 : 胃伏热 。 以泻黄散加减 。 脾 治 药物组成: 藿香 1 , 5 栀 g 子 6g 石 膏 3 , , 0g 防风 1 , 0g 芥穗 1 , 0g 知母 1 , 5g 生地黄

18.收涩药

18.收涩药

3.用于虚热消渴。本品善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烦渴,可单 用煎服,或配伍人参天花粉、麦冬等养阴益气、除烦止渴之品同用, 如玉泉丸。
4.用于蛔厥腹痛,呕吐。因蛔虫得酸则静,本品味极酸,故有 安蛔止痛、和胃止呕作用。治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之
蛔厥证,常配伍花椒、干姜、黄连等,共奏安蛔止痛之功,如乌梅 丸。现代用乌梅丸治胆道蛔虫证,有较好的疗效。
[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而涩,有涩 而不滞气、行而不破气的特点,能暖脾胃,降浊气,
固大肠,止泻痢。既可治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五 更泄泻;又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但湿热泻痢者不宜服用。
禹余粮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临床应用] 1.用于久泻,久痢:常与赤石脂同用,即赤石 脂禹余粮汤。
5.用于崩漏下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 单用或配伍应用均可。治妊娠胎漏,可以本品研末服,或与棕榈炭、 血余炭等同用;治便血,可用本品研末,艾汤送服,或与槐花、地 榆等配用。
此外,本品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 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溃疡不敛、肛脱不收、子宫脱垂等,可单 用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也可与枯矾同用。
[性能特点]本品苦酸涩平,既能入肺而敛肺止咳,下气 降火,利咽开音,又能入大肠而涩肠止泻,为肺虚久咳、 久咳失音、久泻久痢的常用药。
肉 豆 蔻(Roudoukou)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 (1)治脾肾虚寒之久泻久痢,常配伍人参、肉桂、
糯稻根须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肺经。 [功效]固表止汗,退虚热,益胃生津。 [临床应用] 1.治自汗,盗汗。本品既能养心阴、敛心液,又能补肺气、

地黄饮子治疗便溏

地黄饮子治疗便溏

=============================================加附子、桂枝各10g。

以上诸药共研细末备用,治疗时分别涂于肺俞、百劳、膏肓等穴。

待3小时后去之。

每10天治疗1次,共治3次,与服用玉屏风散的对照组比较,此法疗效好,对反复感冒者有独特的治疗作用[8]。

3.2外用白芥子可治癣疗疮:将白芥子300g 炒至深黄色,配冰片10g,用70%乙醇500m l浸泡2天,再加陈醋500m l浸泡3天,静置2天后,取上清液900m l。

①治癣:用药液浸泡或温敷患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手足癣糜烂型用30%药液,水疱型用50%药液,鳞屑角化型及体癣用70%药液,治疗316例,治愈率91.5%。

②疗疥疮:患者先用肥皂洗澡,自头部以下用40%药液遍搽全身5次,有丘疹水疱部位用70%药液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2天。

隔2天再搽浸1次。

治疗185例,除皮肤过敏及未坚持治疗的15例外,其余170例全部治愈[9]。

4参考文献1金庆江.白芥子涂法治疗喘咳107例.江苏中医,2001,22(2):212马云淑,罗艳梅,潘琦,等.麻黄的透皮吸收与白芥子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59 3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现代临床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8.2644隋吉东,隋冠华.白芥子逐痰饮治验.中医杂志,1998,39(4):1975张泰康,张鹏.重用白芥子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医杂志, 1998,39(4):1986张暑,朱中冀,张先瑞.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107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1,17(1):117刘清珍.白芥子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中医杂志,1998,39(3):1338许萍,刘忠信,康国善.白芥子涂法治疗体虚感冒.中国民间疗法,2000,8(12):139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8收稿日期2002-11-12地黄饮子治疗便溏450008河南中医学院李成文关键词泄泻地黄饮子病案金元著名医家刘完素不仅擅长治疗火热病,而且还是应用温热药物的楷模。

古方是如何治疗银屑病的

古方是如何治疗银屑病的

古方是如何治疗银屑病的中医传统方剂(古方)治疗银屑病疗效肯定,笔者收集了1994 一2007 年间中药方剂治疗银屑病的报道,发现国内许多中医学者采用辨病治疗银屑病,大多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与时方相比,古方具有疗效更为肯定,组成药味更为精简的优势,现将各类方剂治疗银屑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解表剂治疗银屑病麻杏石甘汤属辛凉解表剂,出自《伤寒论》,有清宜肺热之功。

本方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人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张华等用其治疗银屑病57例,总有效率94.7%。

治疗目的在于清热凉血,透汗排毒的同时,不忘开膝理、透毛窍,符合本病冬重夏轻的特点。

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扶正解表剂,源于《伤寒论,具有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功,原用于治疗阳虚外感风寒之证。

骆树岭认为该方尚有助阳、化湿、通络活血之功,可用于银屑病冬重夏轻属阳虚、湿郁、络脉疵阻之证,临床应用50例患者,总有效率84%。

2 和解剂治疗银屑病逍遥丸属调和肝脾之剂,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的配方加工而成,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王锁杏发现反复发作而常规治疗无效的银屑病患者,存在着肝郁脾虚之证,在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逍遥丸,治疗26例,治疗率92.3% ,有效率100%。

防风通圣散为《宜明论方》中解表攻里的方剂,擅治风热奎盛,表里俱实之证。

《医宗金鉴》中曾应用它治“白疙”,陈贵华按《医宗金鉴》之意,应用其治疗银屑病31例,治愈17 例,效果满意。

白宇乾治全身性银屑病3月者,用本方25剂,痊愈。

3 清热剂治疗银屑病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功擅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原系主治邪热内传营分之证。

刘淑花用其治疗银屑病60 例,总有效率为80% ,起效时间大多在1一2周,最快5天,痊愈时间最快50天。

王荣强用其加减治疗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高热减退,炎症缓解,肤色转淡,病情趋于稳定。

李新华用清营汤治疗寻常银屑病32例,痊愈2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3.75%。

中药学简答题

中药学简答题

简答1.简述大黄性能归经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答:性能: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①实热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痈肿疮疔,肠痈腹痛④瘀血经闭,产后阻瘀,跌打损伤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症,水肿⑥烧烫伤使用注意:孕妇以及月经期哺乳期忌用,又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泻下作用时宜生用后下,取清热泻火作用时宜酒炒,取散瘀止痛时宜用熟大黄,出血症用大黄炭2.简述补虛药分类,各自性能以及适应症并且举两例代表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药甘温或甘平,归脾肺经,主治脾肺气虚证,肾气虚证,例如人参黄芪等。

补血药甘温质润,主入肝心血分,主治血虚证,例如白芍,熟地等。

补阴药甘辛咸,主入肾经,主治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下元虚冷等,例如鹿茸,淫羊藿等。

补阳药味甘性寒凉质润,主治阴虚证。

例如麦冬,玉竹等3.中药炮制的目的①洁净药材,保证质量②便于炮制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利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⑥增强药物性能,提高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①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应当慎用。

②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当忌用③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④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出现中毒现象,确保用药安全。

5.茯苓为何被称为“利水渗湿要药”?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驱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6.川芎功效主治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应用:①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损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②头痛,风湿痹痛7.麻黄,地龙,葶苈子,白果,冬虫夏草皆可平喘,如何区别应用?①麻黄辛开苦泄,主入肺经,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②地龙长于清肺平喘,治疗邪热雍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③葶苈子苦泄辛散,功专泻肺之实而下气定喘,尤善泻肺中水饮及痰火④白果善于敛肺定喘,且具有一定化痰之功,为治哮喘痰嗽之常用药⑤冬虫夏草为平补肺肾之佳品,用于肺肾两虚之喘咳8.白芷,独活,香附,吴茱萸均可止痛,如何区别应用?①白芷可治疗阳明头痛②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主药,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下半身风寒湿痹为宜③香附主入肝经,为疏肝解郁要药,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④吴茱萸善于散寒止痛,常用于寒邪凝滞的多种疼痛9.十八反的内容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吴深涛教授应用地黄饮子临床验案

吴深涛教授应用地黄饮子临床验案

薄 白 ,脉沉 细 。前 方 去 山药 、砂 仁 、桔 梗 、甘 草 、莲子 、薏 苡仁 、红 湿 邪为盛 ,皆可应用 。
花 、丹参 、煅 牡蛎 ,改茯苓 30g,白扁豆 15g,前方加 赤芍 20g,生 地 参 考文献
黄 20g,青 蒿 15g,黄芩 10g。患 者 又经 1周治 疗 后 ,胸 中烦 热 之 f11马芳 芳 ,张 智龙 .张智 龙 ‘化 瘀 利 水’思想 临床 运 用举 隅 『7】.
阴唇 红 肿压 痛较 前 改善 ,食后 不舒 之 症减 轻 ,月经来 潮 ,延迟 1 机 为病 在 中焦 ,脾气 亏虚 ,健 运失 职 ,湿滞 中焦 。而 证候 特 点 :
周 ,夹 有 少量 血 块 ,痛 经 ,胸 中烦热 ,寐 安 ,二 便 渊 ,舌 红 略暗 苔 肺脾 同病 ,‘‘崖 ’、‘ ’共存 ,湿邪 为盛 。故凡 属脾虚 夹湿 ,侧 重于
44
维普资讯
内 蒙 古 中 医 药 第 37卷 2018年 2月 第 2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1.37 No.2 2018
水 窠仿 佛 ,其 色 淡 红 微 痛 ,三三 两 两 ,或 群攒 聚 ,宛 似 蜘 蛛 ,故 细 。前 方去 白扁豆 、陈皮 、黄连 ,加 延胡 索 2 轻 ,然生 于皮 肤 ,终 年 不愈 ,亦 可 憎 之 疫 20g。患者义经 1周治疗 后 ,诸症痊 愈 。
也 … …大 约 皆皮 肤之 血 少而 偶 沾毒 气 湿气 遂 生此 疮 耳 。”故 脾
按语 :《素 问 ·太阴 阳明 沦》云 :‘伤 于湿者 ,下先受 之 。”考虑
诸 经 ,疏泄 阳明之 湿 。”泽 泻 生于 沼泽 之 中 ,最 善 泻水 ;而秦 皮 、 为湿 ,湿性 重 浊 ,湿 性 趋下 ,下袭 阴位 ,郁 而化 热 ,则 红 肿 ;湿邪

中药学-泻下药

中药学-泻下药

第三章泻下药概述: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泻下作用的不同,一般可分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点: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攻下药:作用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

这两类药物,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宜用于邪实正气不虚之症。

对久病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润下药:作用较缓和,能滑润大肠而解除排便困难,且不致引起大泻,故对老年虚弱患者,以及妇女胎前产后等由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峻下逐水药: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强烈的腹泻。

主治血肿,水肿,胸水,腹水等证;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攻下药,峻下药,苦寒,归经大肠。

配伍应用:寒热虚实 ;最重要的配伍:行气药,可以增效。

(大黄泻下,无枳实不通。

)使用注意:因证选药,因人制宜,中病即止。

症候禁忌:便溏腹泻的,无里实积滞的,对于正气亏虚的,老年体虚的慎用;妇女妊娠期禁用,月经期慎用。

用法用量配伍都需要注意。

第一节攻下药攻下药:本类药大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

应用时常辅以行气药,以加强泻下及消除胀满作用。

若治冷积便秘者,须配用温里药。

主治:1.引起腹泻,治疗便秘:热结便秘,或者其他原因的习惯性便秘; 2.通便导滞;攻下积滞,用于体内胃部寒积,热积,食积;胃肠的湿热积滞如痢疾加大黄;虫积;甚至痰淤;3.清热泻火,清导湿热。

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1.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下药可使病情缓解,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

2.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而不畅者,虽无便秘现象,也可酌用攻下药,可促使病情减轻,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候,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一治即愈的15则神效方

一治即愈的15则神效方

⼀治即愈的15则神效⽅⼀治即愈的15则神效⽅1、感冒:羌活 10克,防风、苍术、⽩芷、川芎、黄芩、⽣地、七叶⼀⽀花各15克,细⾟5克,每⽇⼀剂,⽔煎分⼆次服,⼀般⼀剂即愈。

2、退热:⽣姜切⼆⼩⽚,撒上感冒药粉(⼆粒)扣在⼆腕内侧脉搏跳动出,外部固定,⼗分钟退烧。

3、慢性⽓管炎:⿊⽩丑、杏仁、⽩胡椒各七粒、⽊鳖⼦9克、公鸡胆4个(⼲的)、研细、混匀、⽤蛋清调匀、敷在涌泉⽳上,24⼩时后去掉。

⼀般均能⼀次治愈。

4、⽌喘:对于哮喘和痰厥病⼈,⽩矾3-5克,打碎加开⽔50毫升溶化,徐徐饮下,⽚刻喘⽌,呼吸改善。

5、打嗝:服⽶醋10-20ml,⽴刻⽣效。

6、腹泻⽴愈⽅:鲜番⽯榴叶⼀两,⼤⽶半两齐炒⼲,加⼆碗⽔煲⼀碗⽔服,腹泻⽴⽌。

7、肋间神经痛:⽠蒌、五灵脂、没药各15克,⽩芍20克、红花5克、⽢草10克,⽔煎服,⼀剂治愈。

8、顽固失眠:炒栆仁粉6克,元胡粉3克,⽤夜交藤、鸡⾎藤各30克⽔煎的药汁,冲服药粉(睡前),⼀般⼀次即可治愈失眠。

9、落枕:葛根30克,⽩芍24克,菊花、丹⽪各15克,柴胡12克,⽢草9克,⽔煎后去渣,⼊红糖30克,乘热⼀次服下,卧床发汗,⼀⼩时后治愈。

10、疝⽓:地⾻⽪60克,研细,⽣姜120克,共捣烂成泥,⽤纱布包好,敷在患处,外部固定,⼀次可治愈疝⽓,不复发。

11、⿐⾎:云南⽩药粉洒在棉球上塞⼊⿐孔内、塞紧,⼀次治愈⿐出⾎。

12、风⽕⽛痛:升⿇、细⾟、藁本、防风、黄芩各10克,⽇⼀剂,⽔煎服,⼀剂治愈。

13、鸡眼(⾁刺)偏⽅——鸡眼(⾁刺)⼀次治愈:红花100克,地⾻⽪100克,共研为散。

外覆患处,⽤胶布固定,⼀般7天到半⽉,⽆有不效的。

14、膝关节积⽔外敷特效⽅:消⽔散:马钱⼦15克、樟脑5克、陈⽪、制乳⾹、没药各3克、⼩⽶30克(炒⿊)、共研细末备⽤。

⽤⽔将药末调成膏糊状贴患部,外⽤纱布固定,每天⼀次,贴后患部骚痒,要坚持不能取药,⼀般贴两次消⽔祛肿⽽愈。

15、带状疱疹,⼀次治愈⽔韩信草鲜品适量,洗净捣烂,取汁蘸涂患处。

清胃散与泻黄散

清胃散与泻黄散

方名:清胃散(泻火之剂)总结:胃火牙痛编号:013组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经:此足阳明药也。

现代应用: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座疮等属胃火血热,循经上攻着。

方义: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不仅清胃火、解热毒,而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

方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趣记:生母当皇帝用药禁忌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有力,为口腔科选用的处方。

2.若属风火等牙痛,宜加防风、薄荷以疏风.风寒牙痛忌用。

2临床应用编辑1•牙周炎:应用本方:黄连10g,丹皮20g,生地20g,当归20g,升麻15g。

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

每6剂为1疗效,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

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

所治牙周炎49例中,男10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一般发病年龄为25-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一般6个月至3年。

实验室检查:牙龈沟分泌物细菌培养,24小时有45例卡他性球菌生长及甲型链球菌生长。

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溢脓出血消失,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共19例,占38.77% ;牙龄红肿消失,口臭溢脓出血消失,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显效,共22例,占44.9% ;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出血减轻,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好转,共5例,占1.2%;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3例,占6.14%。

总有效率93.86%。

2.座疮:应用本方加味: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黄连5g,黄苓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配合外用药(大黄25g,明矶20g,杏仁15g,甘草10g,连翘20g)水煎液外敷,1日3次,每次30分钟,均每两周为1疗程。

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

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

·国医传承·DOI:10.13935/j.cnki.sjzx.210215作者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吉林长春1301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3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20096)通信作者:靳宏光,Email:7420465@qq.com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靳宏光1 柳春辉2 张天时2【摘要】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属内科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尽管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临床中大量的应用,但仍不能完全阻止心衰的进程。

黄永生教授是全国首届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师承指导教师,从医五十余年。

黄永生教授提出顽固性心衰的病机关键为“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所以对于慢性顽固性心衰或心衰病人终末阶段,挽救垂危心阳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上,黄永生教授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中五味入五脏理论,提出应用“酸、甘”药物治疗顽固性心衰,根据多年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经验,创立救心汤方,用于临床,每获奇效。

【关键词】 顽固性心力衰竭;救心汤;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AppreciationofProfessorHuangYongsheng′sExperienceinTreatingRefractoryHeartFailurewithJiuxinDecoctionJINHong-guang1,LIUChun-hui2,ZHANGTian-shi2(1.TheAffiliatedHospit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Jilin130021;2.Postgrad uate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Jilin130117)【Abstract】 Heartfailureistheterminalstageofvariousheartdiseases.Itisanacuteandcriticalmedicaldiseasewithahighfatalityrateandpoorprognosis,whichseriouslyaffectspeople′shealth.AlthoughdrugssuchasRAASinhibitorsandβ-blockersarewidelyusedinclinicalpractice,theystillcannotcompletelypreventtheprogressionofheartfailure.ProfessorHuangYongshengisthecountry′sfirstfamousChinesemedicinedoctor,atenuredprofessoratChangchunUni versityofChineseMedicine,adoctoraltutor,andthethird,fourth,fifth,andsixthbatchofteachersinthecountry.Hehasbeeninmedicineformorethan50years.ProfessorHuangYongshengpointedoutthatthepathogenesisofrefractoryheartfailureis“deficiencyofheartandkidneyyang,lungandliverbloodstasis”,soforpatientswithchronicintractableheartfailureorend-stageheartfailure,savingthedyingheartyangisthekeytotreatment.Intermsoftreatment,ProfessorHuangYongshenginheritedandcarriedforwardthetheoryoffiveflavorsenteringthefiveinternalorgansinthe“HuangDiNeiJing”,andproposedtheapplicationof“sourandsweet”drugstotreatintractableheartfailure.ProfessorHuangYongsh eng,thefirstfamousTCMdoctorinChina,usedJiuxinDecoctiontotreatintractableheartfailure,anditsclinicaleffectwasremarkable.【Keywords】 IntractableHeartFailure,JiuxinDecoction,FamousDoctor′sExperience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1],顽固性心衰又称为难治性心衰,休息或极轻微活动时,即出现心衰症状,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结果,死亡率高,因而采取有效方法控制或缓解病情尤为必要[2-3]。

唇 疮

唇 疮

唇疮[概述] 概念唇疮是指以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或痛或痒r及干燥结痂为特征的唇部疾病。

与唇部单纯性疮疹相类似。

唇疮别名唇胗。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三》曰。

唇胗,所谓胗者血也,胗古疹字.唇疡也。

”多因脾胃热盛,气发于唇而致。

本病以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较易罹患,成人也有发生。

(病因病机)唇疮病变虽在唇部,但与全身性病变亦有密切关系,就唇与脏腑经络气血等关系而论,与脾、胃、大肠经关系较为密切。

故我们以脾、胃为核心,论述唇疮的病围病机,现分述如下。

一、脾经郁热多因情志不遂,脾气郁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火独盛.循经上炎,发为唇疮。

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六》说“唇者脾之候也,意舍之所荣,燥则干。

热则裂,风则困动,寒则揭,气郁则生疮,血枯则渖而无色”。

二、胃热壅盛过食煎炒炙煿之品,致胃中燥热.胃热化火,循经上冲,而阳明胃经连于舌本而络于唇,故发为唇疮。

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说:“脾与胃合,胃为足阳胡,其经脉起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胃.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三、肠胃湿热困结其证多觅小儿.饮食不洁,杂食生菜瓜果及油腻之物,肠胃湿热困结.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之邪循经止蒸.,遂成疳?之疾。

如《重楼玉钥续编.诸病补遗》说:“伤寒狐惑症,上唇生疮,声哑者,虫食肛也,下唇生疮,咽干者.虫食脏也,皆因腹热食小,肠胃空虚,三虫求食之故。

”此外,本证因循日久,以致脾失健运.阴血耗伤,唇疮渗液淋离,津液损耗,导致血虚生风.风胜化燥,唇部失于滋润.余邪滞留,可出现唇肌膜粗糙、皲裂、痂皮脱落。

[临床诊断] 症状:唇疮即唇胗。

初期在唇或口角粘膜上发生红斑,局部感觉瘙痒,灼热,肿胀,随即在红色的斑疹上出现小水疱,细粒而圆,状如小粟,水疱丛集成簇,部分水疱破裂流黄水,如不搔抓它,可在数日内自行结痂脱落而痊愈。

若因染毒则成为灰黄色的脓疱,脓疱的痂皮一般为灰褐色,痂皮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的浅淡的黑色素沉着。

类证治裁课件模板-050(共77)

类证治裁课件模板-050(共77)

《类证治裁》:目脉案
目脉案:
二服汗津津,热退溺缩,加潞参、白芍, 又数服,诸症悉平。 族妇 久患目赤,产后郁怒,赤肿难开, 服散火解郁之剂,未效。诊其脉脾弱肝强, 议扶土制木,目疾可瘳。砂仁、陈皮、白 茯苓、白术、天麻、炙草、甘菊、川芎、 山栀、草决明加枣。外用洗药,蚕砂、夏 枯草、冬桑叶、菊叶,煎汤熏洗,数次而 病若失。
《类证治裁》:齿舌症论治
齿舌症论治:
邪在表,舌无苔。邪初传里,胸中之寒, 与丹田热火相激,则苔生而滑,迨寒变为 热,则舌苔不滑而涩,以热耗津液,滑者 已干也。再热聚于胃,则苔黄;至热已极, 则苔黑。黑为肾色,病传少阴。若舌淡黑, 如淡墨,乃肾虚火炎,为无根之火。若生 芒刺,皆由热结。用绢蘸薄荷汁揩之。舌 心绛干,胃热心营受灼也; 舌尖绛干,心火上炎也。
《类证治裁》:鼻口症论治
鼻口症论治:
宜辛凉开上宣郁。辛夷消风散加羚羊角、 苦丁茶叶、黑山栀。有流涕成鼻鼽者,肺 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有 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并不腥秽,天 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天真丸。 有 肉如枣核,生鼻中,为鼻痔,由胃有 食积,热痰流注。星夏散,瓜矾散。有肺 热极而生 肉,如榴子下垂,闭塞鼻窍, 气不得通,由风热郁滞。
《类证治裁》:目脉案
目脉案:
用木贼、谷精消膜,赤芍、连翘泻火,枳 壳、当归通元府,甘菊散风,龙眼归目, 四服全消。 王 春初两目肿痛难开,旬日后白睛通赤 入上 ,中裹白膜,视物无睹,服散风火 退浮翳之药不应,更用挑针点药益剧。诊 之脉虚疾,予谓前法俱非也,此肝肾受损, 阴火上乘耳。用杞菊地黄汤大剂煎服,数 日而明复,膜渐消。
《类证治裁》:鼻口症论治
鼻口症论治:
清肺饮。 有鼻生粉刺,枇杷叶丸。此三症,忌火酒 辛热诸品,鼻症之概也。《灵枢经》曰∶ 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 为便难,色鲜明为留饮。口之津液通脏腑, 肝热则口酸。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 胆热则口苦,龙胆泻肝汤。心热亦口苦, 黄连泻心汤。脾热则口甜,泻黄散加佩兰。 胃热则口臭,清胃汤。

从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方剂论证“五脏皆主皮毛”

从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方剂论证“五脏皆主皮毛”

从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方剂论证“五脏皆主皮毛”赵烨;闫海峰;范红江;宋俊生【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见的如湿疹、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现代医学对于此只能常规使用一些抗组胺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很难从根本上治愈,传统中医药是人类文明伟大的结晶,在传统中医药宝库中很多方药,对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内经》有“肺主皮毛”之说,然临床中很少单纯的从肺治疗皮肤病,且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往往每个脏腑皆有涉及,很少单纯使用某一脏腑相应方药,笔者认为治疗皮肤病,而不是单纯的从“肺主皮毛”论治,而是以脏腑辨证为主,从“五脏皆主皮毛”论治,临床上皮肤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肺有伏火,肺热弥漫型,常用泻白散、上消痈疮散加减治疗;二、脾有伏火,脾经湿热型,常用泻黄散、消风散加减治疗;三、心肝有热,火毒炽盛型,常用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四、肾精不足,命门火衰型,常用玉女煎、阳和汤加减治疗;五、肝血不足,血虚风燥型,常用当归饮子等加减治疗;治疗皮肤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兼以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之法.【总页数】3页(P12-14)【作者】赵烨;闫海峰;范红江;宋俊生【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相关文献】1.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二)解表常用方剂2.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三)——泻下常用方剂3.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四)——和解常用方剂4.由方剂主药和主功效命名的中药方剂名称英语翻译策略探析5.浅谈《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咳皆聚于胃,关于肺”之间的关系及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鲜血浆并中药治疗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

新鲜血浆并中药治疗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

输尿管结石#6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例,膀胱结石%4例,合并肾积水&$例;辨证属下焦湿热#!例,下焦淤滞!#例,肾虚%8例。

结石直径一般为%,"9:以内。

%,!治疗方法8#例均内服八正散加减:瞿麦!";,萹蓄%6;,滑石!";,木通%!;,车前子!";,栀子%6;,甘草%";,金钱草&";,海金沙%6;。

下焦湿热加生大黄%";5后下7;下焦淤滞加当归%6;,川芎%!;,生大黄%";5后下7;肾虚加枸杞!";,山药%!;,熟地!";,黄芪!";;尿中带血加大蓟、小蓟各&";,白茅根&";。

每日%剂,先用清水浸泡&":<.,第%煎于沸后%6:<.后取药液,第!、&煎可延长至沸后#":<.取药液,三煎所得药液混合后早晚冷服,肾虚者温服。

身体强壮者可加大剂量至大便溏薄,并要求患者大量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6"":2以上;每日做上下跳跃运动%""次。

针刺膀胱俞、中极、行间、太溪、阴陵泉、三阴交,患者取坐位,选用&!号不锈钢针灸针,下焦湿热加合谷,下焦淤滞加合谷、血海,采取大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手法,尽量催使针感向下、向小腹传导,每%6分钟行针%次,留针&":<.,出针后不压闭针孔;肾虚加肾俞、气海、足三里,疼痛发作时针刺方法同前,未发作时行小幅度缓慢提插捻转手法,并取肾俞、气海、足三里作温针灸,留针#":<.,出针后压闭针孔。

以上针刺方法均每日%次。

共治疗!%=。

%,&疗效标准治愈:结石排除,症状消失,>线摄片或?超显示结石消失。

好转:症状改善,>线摄片或?超显示结石缩小或下移。

药店营业员培训(ppt 36张)

药店营业员培训(ppt 36张)


属性:金; 表里:大肠(排泄); 开窍于鼻,其华在肤; 功能:主呼吸、纳气、皮毛; 功能下降的表现:便秘、酒糟鼻、鼻头毛孔粗大、黑头、皮肤 干燥、毛囊角质炎、呼吸不畅、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眉 毛稀疏 ; 三怕:悲、燥、辛; 五季:秋; 五色:白; 五味:辛。

属性:水; 表里:膀胱(水液代谢);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功能:主生育、主骨(骨生髓—髓造血—血养发)、水液代谢; 功能下降的表现:骨质疏松、肩颈酸痛、腰酸背痛、月经不调、 痛经、眼袋、下肢水肿、黑眼圈、睡眠质量不佳、尿频、易 脱发、白发; 三怕:恐、寒、咸; 五季:冬; 五色:黑; 五味:咸。
三唇缩

上下唇各收缩露齿,唇皮骤然缩短,或两唇日渐短缩, 唇肌显枯萎之象。 卒然收缩者,其病多实。日渐收缩唇肌枯萎者,其症多虚。 唇缩之疾,实者多因中风闭症,或中暑,或痰闭。虚证,或 因寒中三阴,或因痉厥,或因癫痫,或脾肾元气日衰,或暴 脱,皆能导致唇缩。 辨证:按上唇属肾,下唇属脾,人到老年肾气衰,上唇向内 收缩,按生理规律,不算是病。如年未老而因病唇缩者,除 实症而外,病势均重。实症唇缩,唇肌略显滞 黄色,虚症唇 缩,唇肌必显枯萎之象。但又当细查唇质,如唇质荣和,病 虽重亦无妨,因脏气尚未败坏。如唇质枯晦,一则病邪深入 难解,一则脏气亏竭,病势必将 逆转,故非佳兆
5、胸(乳)

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 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 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 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 眼睛 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 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 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

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 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 (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 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 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 此人肝 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 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 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 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 (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 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 或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