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补泻之探讨
浅谈灸法之补泻
【学术探讨】浅谈灸法之补泻张艳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关键词:灸法Π补泻 方法 机制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现今所言针灸补泻,多指针法补泻,忽略了灸法,或认为灸法只补无泻,为提高灸法疗效和治疗范围,特对灸法补泻问题进行探讨。
1 灸法作用机理灸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灸法的取材主要是艾叶。
艾叶,《名医别录》云:“味苦,微温,无毒。
”《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叶性苦辛,苦能泻下,辛可宣散,因此既具有泻下之功又有温补之力。
所以以艾叶为基本材料的灸法具有温补和泻实的双重调节作用。
艾叶性温,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感及艾叶药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部位所产生的良性调整作用是艾灸具有温补作用的主要因素。
“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从而使气血流畅,经脉疏通。
《伤寒论》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是阳气来复,故曰“不死”,若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阳气通而脉自复。
《理瀹骈文》记载用熏脐法治疗劳伤、失血,精神倦怠等,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虚寒病得热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
”临床[5]常灸足三里、曲池治寒痹,灸中脘、足三里治胃寒痛。
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用“四花灸”即双膈俞、双胆俞以艾柱直接灸之,具有温经通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之功,对慢性虚劳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艾灸的补泻与施灸的顺序
艾灸的补泻与施灸的顺序一、灸法的补泻灸法是借助灸火(或类似的其他刺激)特定刺激作用,刺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人”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
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这里面包含了补和泻。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
(一)灸法补泻的历史渊源关于灸法的补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论述。
如《灵枢·背腧》篇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
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
”元代朱丹溪更是发挥了《黄帝内经》灸疗补泻的要领,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法有补火泻火。
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
”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了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
清代的《神灸经纶》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补充:“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综观以上记载,灸法补泻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发挥和不断总结,使得内容更加完备。
古代医家不仅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且也积累了这方面相当的经验。
补法:《类经图翼》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
”《古今医统大全》言:“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
气海、神门、丹田、关元,宜灸百壮。
”《针灸易学》曰:“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
”泻法:《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
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
灸法补泻刍议
作者简介:王海萍(1977—),女,助教,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白震宁,山西省中医院。
・针灸推拿・灸法补泻刍议王海萍 白震宁 摘要:针对灸法补泻问题,从灸法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以及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灸法既能补虚,又能泻实,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运用补与泻,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灸法;补泻效应;辨证施灸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09)04-0033-03D iscussi on of Re i n forc i n g and Reduc i n g M ethod i n Acupuncture WANG Hai -p ing,BA I Zhen -ning (S hanxi TC M College,Ta iyuan,030024,Ch ina )Abstract:The article p r obed if there was effect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and moxi 2busti on,how mechanis m of acti on of moxibusti on worked,and what were influencing fact ors in moxibusti on .It sug 2gested that moxibusti on could rep lenish deficiency and clear excess .Operateing moxibusti on in clinical p ractice should abide by differentiati on of sy mp t om s and signs t o give moxibusti on .App lying reinf orcing and reducing meth 2od in moxibusti on actively can bring int o full p lay of clinical effect of moxibusti on .Keywords:moxibusti on,effect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differentiati on of sy mp t om s and signs t o give moxibusti on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部分。
扶阳灸法范师谈扶阳灸之补泻
扶阳灸法范师谈扶阳灸之补泻掌握一门到位的技术是一辈子的手艺,草堂经营不光是良好的环境、文化和服务,最核心的是艾灸技术,那么怎么能做出效果?怎么突破自己的瓶颈,总是这样的一种不温不火的技术(服务),那跟普通的保健有什么区别,这是很重要的。
在技术上我们怎么突破,艾灸灸到什么的状态才叫有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一个客人患者自身的问题怎么样来进行艾灸的刺激,艾灸的手法很重要,那么我们在灸的过程中能不能把这个技巧施展出来,这个就是要用心,而不是走一个流程,这个很关键。
1今天呢就做一个分享,在灸的过程中,你灸的好与不好,什么叫灸得好,怎么样灸得有效,怎么产生一个变化,这是经过我们施灸一个穴位或者几个穴位好的一个转化的标志,也就是我们在施灸的过程中无论是用的补法还是泻法或者是补泻结合的手法,这只是一个操作,那么灸一个穴位到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很关键。
最重要的反应,就是一定把患者施灸的部位灸到有“潮红为度”。
有人呢,只红不潮。
有人呢,只潮不红。
有人呢,会灸得又红又潮,这个呢是三种不同,但是呢你必须要有一个,要占一个,这很关键。
有这么一个质的目标,将来你对穴位施灸的时候,不管是用补还是用泻,都要有潮红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是生理的一个反应,为什么会红?为什么会潮?潮到什么程度?怎么才能感觉到潮?这个很关键。
那么这个潮比红还重要,那么红呢,有微红,有通红,它不一样。
你们大量去灸了,是不是发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一下火就会很红,有人下半天火就是微红,还有人怎么灸就不红,但是呢不红也得让它怎么样呢?红!那怎么办?实际上艾灸它就是对一两个穴位做深层的刺激,就是把这几个配好的穴位干嘛呢?把它给灸透。
那灸透的表现就是以潮、红为度!那么潮,为什么一定要潮?潮到什么程度?有人的潮呢就是感觉到潮潮的,有人的感觉湿湿的,有人会感觉有水珠出现,有人会感觉到有大汗出现,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2今天我就就把这个关键讲下。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潮红呢?有的人需要补,在补的过程中你也要配合着什么呢?刺激。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这里我们说说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1、操作方法早在《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
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2、操作手法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那?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
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
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
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
3、腧穴的选择其次从辨证选灸穴来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等,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
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
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可提高灸治疗效。
如气海为补气要穴,对于气虚患者选取气海穴施灸就属补法;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能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阳气暴脱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同样是神阙穴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达到的是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就属泻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自《灵枢·背腧》提出灸法补泻以来,历代医家对其均有阐发。
基于前人的学术思想,笔者认为灸有补泻,且灸法补泻效应是通过调控施灸刺激量而实现的。
临床上,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可以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本文就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作一分析。
1 灸法补泻的文献研究灸法补泻即虚者灸之正气得扶,实者灸之邪气得祛。
其操作在《黄帝内经》就有区别,以后随着临床发挥,灸法补泻要领被逐步阐明,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包括灸之补泻方法的增多和不同施灸材料的选用。
但无论是补泻操作还是施灸方法、施灸材料的合理选择,其关键在于“疾吹其火”与“毋吹其火”,即周楣声[1]所言之强刺激与弱刺激。
强刺激火力较猛且短而促,起消散邪气的作用;弱刺激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缓缓透入深层。
强刺激一定时间内刺激量大,弱刺激一定时间内刺激量小。
可见,刺激量、刺激强弱对灸法补泻具有重要意义。
1.1 灸法补泻的提出及后世医家的发挥:《灵枢·背腧》云:“气盛则写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写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继《灵枢》后,明代杨继洲又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
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张景岳、吴亦鼎等人推荐灸后贴膏药,即以徐火灸毕,当即贴膏药为补;疾火灸毕后,待灸疮溃发,再贴膏药为泻。
近代针灸家朱琏[2]提出一种艾条灸补泻方法,主要分抑制法和兴奋法。
兴奋法为弱刺激,补法,主要用艾条灸的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施灸时间较短;抑制法为强刺激,泻法,主要用艾条灸的温和灸或回旋灸,施灸时间较长。
朱氏从施灸方法、刺激强度方面论述了灸法补泻。
现代灸疗专家周楣声提出疾徐强弱补泻法与疾徐开阖法。
疾徐强弱法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
这是疾火与强火,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能使阳气深入,叫补火。
艾灸的先后顺序和补泻方法
艾灸的先后顺序和补泻方法【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二十四。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
艾灸的先后顺序今天讲解艾灸的先后顺序和补泻方法。
首先讲艾灸的先后顺序。
古人对艾灸的先后顺序有明确论述。
比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明堂灸经》里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这个阴阳指的是阳经和阴经。
就是艾灸的时候,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老百姓不知道阴经和阳经的区别。
比如手上的阳经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上的阴经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这是手上的经络。
足上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非常有名,因为我们做艾灸和刮痧,做各种各样的治疗,或者按摩,很多人都会推足太阳膀胱经。
它是起于足,通行于后背。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还有一个是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在前几年也很流行。
有一个养生方法叫敲胆经。
从环跳一直敲到膝盖外侧,这个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位置。
这是足上的三阳经。
足上的三阴经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
手上六条经,足上六条经,加在一起,正好是十二经,或者叫做十二正经。
正就是指正常的、正宗的、正规的循环经络。
除了正经以外,还有经外的奇经八脉。
以后我们再专门讲,今天就不展开了。
总之,要是做艾灸,有的穴位在阳经,有的穴位在阴经,比如腿上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足三里。
又选了一个穴位,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穴。
选了一个足三里穴,一个三阴交穴,都在腿上,先灸哪个?按照孙思邈的说法应该先灸阳经的足三里穴,然后灸三阴交穴。
这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的意思,上下来选择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就壮数而言,我们之前讲过艾柱灸,有一壮一壮的说法。
先灸壮数少的,后灸壮数多的。
就大小而言,艾柱和艾条有粗有细,有大有小。
按照大小来言,先灸艾柱小的,后灸艾柱大的。
浅谈灸法之补泻
光 明 中 医 2O O7年 3月 第 2 2卷 第 3期
CG T M M rh2O . o2 . J M C a O7 V l 23 c
・ 1・
【 术探讨 】 学
浅谈 灸 法 之 补 泻
张艳 宏 中 国中 医科 学院广安 门医院 (0 0 3 10 5 ) 关键词i 灸法, 方法 机制 补泻 灸法 是 临床 常用 的治疗 方法 。然 而现今 所 言针 灸 补泻 , 指针 法补 泻 , 略 了 灸法 , 多 忽 或认 为 灸 法 只 补无 泻 , 提高灸 法疗 效 和治疗 范 围 , 为 特对 灸法补 泻 问题进
行 探讨 。 1 灸法作 用机 理
灸 3 钟左 右 , 者 1 , 者 3次 即愈 。因此 , 法 0分 轻 次 重 灸 可用 于 虚证 、 证 , 寒 用缓 和之 温热 , 而奏 温通 经脉 , 益 补
正气 之功 。
灸 法的泻实 作 用也 与艾 灸的温 热刺 激有关 。艾 灸 的温 热刺 激可 发散 实 邪 和 以热 引 热 , 即 温热 泻 实 机 此
理。
灸法是通 过刺 激 体 表 而起 作 用 , 对机 体 原 来 的功 能状 态起双 向调 节作 用 。灸 法 的取 材主要 是艾 叶 。艾
“ 实者灸 之 , 实邪 随 火气而 发散 也” “ 使 , 热者灸 之 , 引郁 热 之 气 外 发 , 就 燥 之 义 也 。 火 ”从 而起 到 祛 瘀 散
瀹骈 文》 载用 熏脐 法 治疗劳 伤 、 记 失血 , 精 炉 点 雪 》 “ 红 : 虚寒 病 得 热 而 散者 , 烈 E 消 犹 1
灸 , 经性 皮炎 、 状 疱疹 、 眼等多 采用 局部 灸治 。 神 带 鸡 一 有报道 …熨灸 法治 带状 疱疹 3 例 , 疗 一般 采用 清泻 2 治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医疗事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医在我国逐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针灸的,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病方式有着独特作用,文章就围绕针灸展开叙述,对其补泻的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其的了解。
标签:临床;针灸;补泻手法针灸的手法在我国的中医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医发展迅速的现代,人们也相当重视其作用,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众多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且在传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之上融入西方医学,这样能够不断激发中医学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发展。
针灸对于治疗人们的一些慢性病及其有效,在人们的理解中中医针灸往往是十分玄妙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针灸治疗也是有确切的依据在的,同时针灸补泻也是针灸当中的重要的手法,具体的补泻仍然有很多种类,希望能够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认知。
1 关于针灸的概述1.1 关于针灸的基本含义概述针灸实际上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通常情况下针法是指相关人员把针从一定的角度刺入到病人身体上,同时伴有捻转和提插,通过这些来对人体的特殊部位进行刺激,已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另一方面,灸法是指将提前制作好的灸炷或灸草放置在身体的一些穴位上,同时进行烧灼、熏熨,这样就可以通过热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预防或者治疗[1]。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艾草来进行灸法的治疗,到现在柳条或者灯芯等也在被使用,人体总共有361个穴位,在针灸不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且已经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1.2 关于针灸的基本介绍概述针灸治疗疾病是我国特有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内部的疾病由外部来医治,另外就是主要通过经络的活络和穴位的疏通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使用传统中医学进行疾病的诊治,需要经历判断病因、辨别疾病性质、确定病因的具体经脉或者穴位,然后针对并正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以通经活血、温虚补身为主[3]。
灸法治疗泄泻心得
关键词 : 肺癌 骨转移 化 疗 唑 来磷 酸 中图分类号 : 7 42 R 3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6 2 8 5 ( 0 )6 0 6 — 2 1 7 — 3 12 1 0 — 0 6 0 1
晚期非 小 细胞肺 癌 患者 常发 生 骨转 移 ,其 发生 率 高达 在 临床工作 中应用唑 来磷 酸联合化 疗对 4 O例非小 细胞肺 癌 7 %【 骨转 移的病理特 征多为溶 骨性破坏 , 引起疼痛 、 5 1 】 , 可 病理 骨转移患者进行治疗 , 现将报告如下。 性骨折 、 脊髓 压迫 、 高钙血症 , 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也是 1资料与方法 导致肺癌患者死 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 。唑来磷酸 是新一代 双磷 11 .一般资料 酸盐类药物 , 对骨转移 引起 的疼 痛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我院 入选 4 0例患者 , 均经病 理学或细胞学确诊 的非小细胞肺
21 . 灸法的作用
培元等功效。艾灸 足三里穴可减弱 胃与小肠的运动 、 提高机体
在我 国, 采用 灸法 治病防病 有着十分悠久 的历史 。灸法的 抗病防病能力 、 增强 免疫力及 杀菌 力 , 从而发挥止泻的作用。 主要用料是艾 叶 , 艾叶味 辛 、 , 苦 性微 温 , 归脾 、 、 肝 肾经 , 具有 3讨 论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卷第 6 01 期
唑来磷 酸联合化 疗对 非小细胞肺癌 骨转 移 4 0例疗效观察
闫振华 ( 省汝州市中医院肿瘤科 汝州 470) 河南 65 0
摘要 : 目的 : 观察唑来磷酸联合化疗 对肺 癌骨转移 的止痛效果和 不 良反应 。方法 :0例 肺癌骨转移 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4 组 两组 ; 对照组 为单 纯化疗 , 治疗组在化 疗间隙使 用唑 来膦酸注射液 , 化疗 2 4周期后 察骨 痛评 分、 —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钙 离
灸法补泻刍议
论灸法之补泻
传其 艾 , 其 火 灭 也 。 又 如 《 灸 大 成 》 : 以 火 补 须 ” 针 云 “
,
者 , 吹 其 火 , 其 穴 也 。 笔 者 认 为 , 床 应 用 艾 柱 速 开 ” 临 灸 时 , 正 气 虚 弱 者 要 用 补 法 , 点 艾 炷 后 不 吹 其 艾 对 即 火 , 它 徐 燃 自灭 , 火 力 微 而 温 和 , 时 间 较 长 、 等 此 且 壮 数 较 多 , 治 完 毕 后再 用 手 按 其 施 灸 穴 位 , 谓 真 气 灸 此 聚 而 不 散 。笔 者 常 用 此 补 法 灸 治 肾 虚 阳 萎 病 人 , 每 次艾炷灸关元 穴数 十壮 , 5~1 0次 后 功 能 恢 复 正 常 。 对 于 邪 气 偏 盛 者 用 泻 法 。 即 点 燃 艾 炷 后 , 口 速 吹 以 使 其 旺 , 其 快 燃 , 患 者 感 觉 局 部 烧 烫 时 , 迅 速 促 当 即 更 换 艾 炷 再 灸 。此 种 灸 法 的 火 力 较 猛 , 治 时 间 短 , 灸 壮数少 , 灸完 毕后 不按 其穴 , 谓 开其 穴 邪气 散。 施 此
理 , 自行 吸 收 。该 方 法 操 作 简 单 , 效 较 好 , 得 可 疗 值
推广 。其疗效机制有待今 后继续探讨 。
( 辑 方 正 ) 编
头 针 属 中 西 医 结 合 之 产 物 , 古 老 的针 刺 术 结 用 合 西 医之 大脑 功 能 定 位 分 区 , 强刺 激 , 以兴 奋 大 脑 细
语恢复 特点是 : 唇言 , 音恢复 , 后腭音恢 复 ; 先 齿 以 从 失 语 分 类 方 面 观 察 , 动 性 失 语 的恢 复 较 混 合 性 失 运 语的恢复 为快 , 效病例多为感觉性 失语患者 。 无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痊愈: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者;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功能大部分好转和恢复者;有效: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
4 治疗结果膝关节疼痛10例,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踝关节疼痛8例,痊愈6例,显效1例,有效1例;膝关节及踝关节疼痛10例,痊愈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5 典型病例王某,男,72岁。
1988年3月15日初诊。
自述膝关节一年四季发凉疼痛,服消炎止痛药,并激素封闭及多次针刺无效。
查:疼痛部位无红肿无强直,活动不受限制,无压痛。
诊断:寒痹。
遂采用“烧山火”法治疗。
第一次感到局部发热。
2次治疗时感到牙龈上有冷气透出。
共治疗3次痊愈。
5年随访不再复发。
刘某,女,17岁。
1989年3月19日初诊。
自述每天从下午5时开始膝、踝关节发凉疼痛达6年,首次发病时曾作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未查出异常,西医没有明确的诊断。
曾服中药、西药及多次针刺,均无好的效果。
经查诊断为寒痹,用烧山火3日,每日1次。
因年轻,每次使之全身发热出汗,留针30~40分钟,行针8次。
留针过程中,病人首先感到局部发热,继而全身发热出汗,并且全身很舒服。
经3次治疗后痊愈,5年随访未曾复发。
6 体会对顽固痹症属虚寒型,而且少数关节发病者,疗效较好。
烧山火治疗痹症,大多3次痊愈或显效。
若针3次后,症状和功能无改变者,不宜再针。
针法中的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阴中陷阳(先泻后补法)、进火补法、进水泻法、苍龙摆尾(补法和温散法)、赤凤迎源、白虎摇头(泻法)、热补法、凉泻法,都是我喜欢的针法,烧山火的效果尤为显著,有的病人如已感局部发热继续留针施针法,则会全身发热甚至大汗淋漓。
在用烧山火针刺关节疼痛时,亦必须注重辨证施针和精到手法方可见效。
(收稿日期 1998—01—03)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袁 静 李玉明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450052)主题词 针刺手法 补法 泻法 针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针灸有补泻之分,你用对了吗?
针灸有补泻之分,你用对了吗?【快速掌握针灸补泻的手法】针灸,看他人扎针好似轻松就能得手,话说要自己真正从头学针灸,感觉还是挺难的,先不说人体那些穴位都要明了于心,光是针刺手法,就有不少学问要掌握。
但是针灸的效果,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比如用针灸来补泻,就是其中的功效之一,但针刺补泻的手法要怎么才能掌握到呢?且看正文吧!【针灸的“补”与“泻”】针灸补泻前提——“得气”针刺补泻的前提是得气,得气的前提是取穴准确。
除了井穴外的其他腧穴我们都要求针下得气,这种得气不是病人酸麻胀痛,而是医者有针与病人气交感的感觉。
另外,在针刺之前一定要认真揣穴。
古人认为经脉行于人体就如河流穿行于山谷之中一样,因此所有的经脉穴位都在骨的边缘或肌肉的边缘凹陷处,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是经脉的通道,针刺要找到这个缝隙,用细细的针深入这个缝隙,与流行其中的经气交感。
如果针扎在了经脉所在的缝隙里,医者的指下会有针被气包裹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针穿透皮肤后就有,进针过程始终相伴。
针灸经脉的虚实不同,针下的气感也有差异。
如果针太深,过了经脉的深度,这种得气的感觉会忽然消失。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一般不超过《经水第十二》中描述的每条经的深度。
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先看看是不是没有针准穴位,如果确定穴位准确,还是没有得气的感觉,说明病人经气太虚,针刺需要浅刺而久留针。
这种得气的感觉医者只要静下心来,都能感觉得到,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想象。
能够准确地取穴,针刺能得气,我们才能详细谈论针刺补法与泻法的操作。
针刺时,尽量注意每一个细节,成功的补泻是针灸取效的关键。
针灸的补泻取决于进出针的时间,针刺的深度,针刺过程中针的动静,进出针的速度以及出针是否按压针孔。
针刺补法针刺补法的要求就是要“静”,只有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集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第一步,闭神。
选准穴位后要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目的是为了闭其神。
灸法补泻刍议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一书 , 以方 药辨证为 主, 针灸条文并不
多 , 中《 寒 论 》 其 伤 7条 ,金 匮 要 略 》 《 2条 , 除去 重 复 , 7条 。 共 主要
应 用 于 三 阴经 病 , 于 少 阴 病 初 起 , 或 阳虚 阴 盛 时 , 之 以 助 阳抑 灸
阴 ; 少 阴病 下 利 呕 吐 , 阴病 手 足厥 冷 , 或 厥 脉微 欲绝 , 之 以 回 阳 灸
救 逆 。 提 出 “ 逆 ”“ 并 火 、 火劫 ” 误 治 变 证 , 而 提 出 太 阳 表 证 、 等 从 阳 实 热 盛 、阴 虚 内 热 等 禁灸 的 观点 。这 个 观 点 对 后 世 医 家 影 响甚
说 , 重实践 , 掘真知 , 注 发 不仅 在 实 践 中证 实 热 证 可 灸 , 且 详 细 而
灸 法 起 源 于远 古 , 形成 于秦 汉 时期 。 “ ” 《 文 解 字 》 为 灸 ,说 释 “ ”是灼体疗病之意。 灼 , 最早 可 能采 用 树 枝 、 草 、 皮 取 火 , 、 柴 兽 熏 熨 、 、 以 消除 病 痛 , 后 才逐 渐 选 用 “ ” 主要 原 料 。《 草 灼 烫 以 艾 为 本 纲 目》 “ 叶能 灸 百 病 ” 《 草 备 要 》 “ 叶 苦辛 。 温 , 热 。 载 艾 。本 日 艾 生 熟 纯 阳之 性 , 回垂 绝 之 元 阳 。 十二 经 , 三 阴 。 气 血 , 能 通 走 理 逐寒 湿 , 暖子 宫 … … 以之 灸 火 , 透诸 经 而治 百 病 ” 因 其气 味芳 香 , 温 能 。 性 易 燃 , 火 力 缓 和 , 取 代 一 般 的 树 枝 燃 料 , 为 灸 法 的 最 好 材 且 便 成 料 。灸 法属 于温 热 疗 法 , 应 用 燃烧 艾 叶制 成 的艾 绒 , 是 以温 热 刺
王伟谈针灸补泻法
王伟谈针灸补泻法1专用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操作方法在《素问》的《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还有《灵枢》的《九针十二原》、《终始第九》,《官针第七》等篇中都有论述。
各种各样的补泻方法,都是一样的操作,都是一个原理啊。
真正的补泻就是迎随。
迎之随之,就是迎着你的呼吸和随着你的呼吸。
《难经》的补泻跟这个稍微有点儿不一样,但是《难经》的得气跟《内经》是一样的啊,都是同样的几点,《难经》的补泻不用呼吸,《难经》说:“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补泻之前,先不管你对哪条经进行操作,一定要对这条经进行一个放松位的摆放,不要让经处于一个紧张位,这是第一步,必须的。
比如说针脖子吧,一定不能这么坐着针,坐着针你脖子紧张啊,你不能针,这么趴着,让这个肌肉处于拉伸位的放松,所有的经,不管哪条经。
比如说你要刺这个手阳明经,你不能让他这样曲肘,这样经是紧张的,你要让他放松,哪怕往这边偏点儿,怎么放松怎么放。
就是让肌肉处于适度的拉伸一些也比紧张好,让他摆好体位,否则的话容易晕针,一定要放松下来。
第二,一定要问病人是否带着护腰啊,是否有热帖啊,膏药啊,这东西只要有,针灸就很难起效。
因为针灸这样刺激,赶不上它那个刺激大,有一个更大的刺激在干扰,什么针灸都没用,你引不到气血,针灸的作用就像导引一样,要引得气血走行,所以你要检查一下,然后把他腰带放开,处于放松位。
让病人躺好之后,找一个体位,你能够观察到他的呼吸,躺着或者是趴着,病人呼吸胸廓会运动,你要能观察到。
让病人不要东张西望,这时候你怎么让病人不东张西望?很简单,你就看他,只要你一看他,他就不舒服,他就不敢东张西望,就能静下来,这个时候行针。
2补法的具体操作进针的时机点,呼尽,看病人呼吸时的胸廓运动,从正常位置到呼尽位置,这一段过程中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就是吸满,呼----,吸满,呼的过程中呼过了正常位这个点,你就开始准备进针,呼尽进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约专题・本期特约专家 常小荣,女,生于1956年6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8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
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脉-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主任,湖南省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针灸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南省针灸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南省研究生针灸的科学基础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获得者,湖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脉-脏腑相关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灸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主持国家973课题1项,主持和主要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省部级12项、厅局级研究课题24项。
获部省级二等成果奖6项,三等成果奖8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
近年来,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视听教材2部,副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
先后出版《实用推拿保健按摩》等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 I收录6篇)。
常小荣 教授灸法补泻之探讨3常小荣,严 洁,易受乡,岳增辉,林亚平(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本文从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灸法补泻作一初步探讨。
其目的是通过对灸法补泻的了解,进一步提高灸法补泻的临床应用率。
关键词:灸法;补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78X(2009)04-0003-03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在古代、现代的临床治疗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许多医者认为灸法没有补泻之分,但灸法的补泻还是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于临床。
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注重灸法的补泻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了外感病、脏腑病的灸法;《素问・骨空论篇》记载了内伤、寒热的灸法;《灵枢・痈疽》、《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了痈疽的灸法;《灵枢・背俞》还记载了灸法的补泻操作;后世《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治秘要》、《扁鹊新书》等书中对灸法也有较多记载。
现就历代相关文献对灸法补泻的记载作一探讨。
1 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使艾炷自然燃烧,慢慢自灭,为灸法补法;点燃艾炷后,快速吹艾火,使艾炷快燃,为灸法泻法。
又如《针灸大成》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灸后快速按压旋灸部位,为补法;将艾炷点燃后,使其快燃快灭,灸后不按压穴位,为泻法。
再如《丹溪心法・拾遗杂论》按灸法深浅论补泻:“灸法有补泻火者,若补火,灸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
”其操作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项目编号:2009CB522904;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项目编号:08A04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7JJ6050。
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使艾火之力透达肌肉为补法;点燃艾炷后,待艾炷燃过一半后即移去,另换艾炷,使艾火之力不至肌肉为泻法。
还有《类经图翼》以灸法贴膏论补泻:“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须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其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易于迅速,待灸疮溃发,然复贴膏。
此补泻之法也。
”其操作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可灸多炷,灸毕后用膏药贴于施灸部位为补法;点燃艾炷后,使其快燃快灭,待灸疮发后即用药膏贴施灸部位为泻法。
而现代医家在古代灸法补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功能,将艾条温和灸、温针灸、隔附子灸、丁香敷灸、五倍子敷灸、隔盐灸列为灸法之补法,把艾条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白胡椒敷灸、灯芯草灸、线香灸、斑蝥敷灸、毛茛敷灸、威灵仙敷灸、板蓝根敷灸、甘遂敷灸、薄荷敷灸、天灸、黄蜡灸列为泻法。
而隔姜灸、化脓灸既扶正气,又祛邪气,补泻功能均有。
2 灸法补泻的作用机理灸法有温经疏风散寒之功效。
《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指出寒邪阻滞经络所致之痛痹,可用温法,即用灸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
”指出风寒中脏腑可用具有温通散寒之功的灸法治之。
《伤寒论》292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3・中医外治杂志 2009年8月第18卷第4期少阴七壮。
”少阴病,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是阳气来复,故曰“不死”;若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阳气通而脉自复。
《卫生宝鉴・中风灸法》记载:“凡治风莫若续命汤,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主。
”又“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指出艾灸有较好的疏风作用。
灸法有活血清热、消瘀散结的作用。
《灵枢・痈疽》云:“痈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病也,灸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而大,郁乃痤。
”王冰注:“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而大攻之,大甚火芮出之。
”《圣济总录》载:“凡痈疽发背初生,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多,凡灸后却似焮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炎而也出。
”《神灸经纶》载:“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灸可宣通气血,防病治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灸。
由上述记载可知,灸法可借艾火之热,使气血运行通畅,热邪随之而去,肿痛随之而消,郁结壅滞随之而散,故收到活血清热、消瘀散结之效。
灸法有引热外泄、引邪外出的功用。
《外台秘要》引《古今验方》曰:“疗热结不利小便方,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炷,令灸热为良度。
”《太平圣惠方》云:“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各拳尖也。
”《针灸聚英》引《明堂古经》曰:“热病汗不出,灸孔最三壮。
”《红炉点雪》云:“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理瀹骈文》云:“若夫热病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
”以上记述说明邪热偏盛时,施灸法可以引热邪从里透达肌表而散之,或引热邪从小便而解。
通过灸法可以产生灸疮,使邪从灸处而出,达到泻邪气的目的。
如《针灸资生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灸法有扶正补虚、温阳济阴的功用。
《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指温补的大法,也包括灸法。
《灵枢・禁服》指出:“隐下则徒灸之”,即阳气虚陷宜用灸法。
《灵枢・刺节真邪》也指出:“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火之调,弗能取之”,即气虚引起的血瘀证,必须用灸法治之,以灸益气而畅血行。
《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
”《针灸问对》云:“虚者灸之,是火气以助元气也。
”3 灸法补泻的临床应用灸法的临床应用在古今文献中均有大量记载,其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科等,但具体指出灸法补泻的不多[1]。
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载张仲文疗腰痛谓:“腰重痛不可转,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不可屈伸,灸曲足秋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
每灸一脚,二火齐下,烧才到至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
”这是泻法的应用。
《类经图翼》中关于补法的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
《古今医统大全》中言:“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神门、丹田、关元,宜灸百壮。
”《针灸易学》云:“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
”《千金要方》中关于泻法的介绍:“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丹溪心法》灸治热病可令“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为“从治之意也”,根据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
《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寿世保元》治脸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痛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等。
临床施灸方法很多,应根据辨证分析,合理选择,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
一般对于慢性虚寒性病症,多采用刺激性弱的温和灸、回旋灸,灸至皮肤略红即可,使患者产生温热舒适感[2]。
而对于急性实热性病症,多采用着肤灸、雀啄灸,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以便收到以热引热、泻热散邪之功效。
即使灸后发泡形成灸疱,不但无害,反为毒邪的泻散开辟门户,有利于散热泻邪。
另外,灯火灸专收“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之效(《幼幼集成》)。
现多用此法灸治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上述资料表明,灸法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的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3]。
4 影响灸法补泻的因素4.1 腧穴特性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相对特异性。
应用灸法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4]。
部分穴位适宜于补虚,如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灸百会可升阳举陷,灸神阙可回阳固脱。
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施化脓灸或用一般灸泻法即可起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单用艾炷隔姜灸神阙、关元,对治疗慢性泄泻有很好疗效。
部分穴位适合泻实手法,如涌泉、大椎等,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则能起到滋阴泻火的作用。
另外,对于阳气暴脱证,可用大艾盒灸神阙穴,虽然火力峻猛,但其功效却是峻补,回阳救脱[5]。
4.2 机体的功能状态艾灸在不同的人体机能状态下,可产生不同的作用而出现或补或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弱状态时,艾灸可以补虚;机体处于邪实状态时,艾灸可起到泻实、清热的作用。
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既可以升脾又能降胃,从而生发元气,滋养百脉,融升降补泻于一法。
《素问・调经论》记载:“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灸法使有和无趋于平衡,这与针刺补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是相似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