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法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lqs1944《难经·六十九难》中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
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从医的几十年来,在临床当中经常运用的是补母和泻子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当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临床中正确认识和掌握好补母法、泻子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方法是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专用的方法,所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络调整法。
所谓经络调整法,是通过脉诊确定患病的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然后,在失衡经脉的穴位上点按,通过外“力”在穴位上反复**,穴位上“感受器”受到外力**后,使穴位及其周围组织聚集大量气血物质,加快经脉血液循环速度,扩充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及时满足患病脏腑运转功能需要的一种方法。
经络调整法是我在长期自治和临床中,探索出来的一套外治方法,这套方法得以实施,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需要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做为辅佐,才能实现调整经络恢复脏腑的功能,其中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贯穿在经络调整法当中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阴阳五行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
祖国医学把不同性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根据五脏的不同作用配伍,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由于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使人体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维持脏腑的阴阳平衡,保持肌体的健康。
目前医疗界对补泻的关系可有多种解释,如,受压力的轻与重,**的深与浅等等,但更为有甚者采用泻吐方法泻火。
补泻就其本质而言,在调整脏腑功能的过程中,根据脉象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按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该补的要补,该泻的一定要泻。
补母泻子法——精选推荐
补母泻⼦法如何推算“补母泻⼦”法,第⼀步要牢记五腧⽳补母泻⼦法是中医针灸⾥⼀个很重要的治疗⽅法。
⼀般情况下,急性的、剧烈的疼痛为实证;慢性的、病程⽐较长的酸痛为虚证,此时配合补母泻⼦法可以精确的选择⼀个到两个⽳位,就可以产⽣⾮常好的疗效。
正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那补什么呢?⼜泻什么呢?⼜谓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虚证要补本经或者异经的“⽣我”⽳(母⽳),实证要泻本经或者异经的“我⽣”⽳(⼦⽳)。
“⽣我者为母,我⽣者为⼦”就是这个道理。
五腧⽳对应五⾏,所以有⽳位与⽳位之间的相⽣相克。
补母泻⼦法就是根据五⾏相⽣,并配属五腧⽳得来的⼀种⽅法。
阴经五腧⽳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隐⽩⼤都太⽩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神门灵道少海寻,涌泉然⾕与太溪,复溜阴⾕肾所宜,中冲劳宫⼼包络,⼤陵间使传曲泽,⼤敦⾏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阴经的五腧⽳歌诀是按照“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排列的,并对应“⽊⽕⼟⾦⽔”。
第⼀句歌诀说的是⼿太阴肺经的五腧⽳,少商是井⽳、五⾏属⽊;鱼际是荣⽳、五⾏属⽕;太渊是输(原)⽳、五⾏属⼟;经渠是经⽳、五⾏属⾦;尺泽是合⽳、五⾏属⽔。
那它本经的母⽳是什么?⼦⽳是什么?五脏中,肺五⾏为⾦,根据五⾏相⽣的规律,⽊⽣⽕、⽕⽣⼟、⼟⽣⾦、⾦⽣⽔、⽔⽣⽊。
所以肺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肺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肺经的⼦⽳。
⼟⽳是太渊,⽔⽳是尺泽。
在肺经上的虚证就可以扎太渊,针扎上去就是补法,什么⼿法都不⽤做,扎到这个⽳位就可以补肺经,同样的实证就扎尺泽,针扎在尺泽上就是泻法,就可以泻掉肺经的实证。
⾜太阴脾经的五腧⽳,隐⽩是井⽳、五⾏属⽊;⼤都是荣⽳、五⾏属⽕;太⽩是输(原)⽳、五⾏属⼟;商丘是经⽳、五⾏属⾦;阴陵泉是合⽳、五⾏属⽔。
脾五⾏为⼟,⽕⽣⼟、⼟⽣⾦。
所以脾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脾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脾经的⼦⽳。
⽕⽳是⼤都,⾦⽳是商丘。
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疗进展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 对谄喝病治疗启示"董广通,魏军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摘 要: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
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 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李东垣 五行 子母补泄 消渴doi : 10.11842/wst.2019.01.016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易水学派五大中坚(张元素、张壁、李东垣、王好 古、罗天益)尤以东垣先生为胜。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 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独具一 格,对临床上消渴病的施治不无裨益,笔者受其启发尝试从子母补泻理论予以探讨发掘,以期能够为临床治 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1基于五行虚实的子母补泻理论1.1易水脏腑标本关系李东垣师从于易水张元素先生,根据《难经•五十 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着为实邪”的论述以四时为取象观察的对象将五行与四时连用。
在李东垣其徒王好古所著《此事难知》一书关于五行问题的师徒回答收稿日期: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中央保健科研课题(W2017BJ43):新诊断T2DM 肥胖与非肥胖中医证素特征与胰岛B 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负责人:魏军平。
子母补泻法
解读
解读
子母补泻法出自《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是根据五行 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 (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 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子母补泻法
介绍
01 概念
03 中医应用
目录
02 解读
基本信息
针刺补泻法之一。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 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概念
概念
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针灸临床上,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以指导配穴处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五输穴的气血流注和经脉往来顺逆, 采用各种补泻手法。《难经·七十九难》云:“迎而夺之,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补其母也。”即是其例。因此 汪机《针灸问对》将本法称为“子母迎随”,又有称本法为“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者。
子母补泻法,《难经》以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元明后世各家则主张尚可取其他经脉五输穴进行补泻治 疗。如窦汉卿《针经指南》认为:“补母泻子法,非只刺一经而已。”汪机《针灸问对》则以《难经·五十难》 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立论,提出子母补泻当随证而取穴,只有在本经自病时才取本经穴,否则宜取有 关经穴进行补母泻子。杨继洲《针灸大成》更认为子母补泻法在治疗脏腑病时,除取穴当依五行生克关系取用本 经或他经穴位之外,还必须注重针刺补泻的应用。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补母:例如肾水生肝木,肾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现肝木虚弱证,不直接补肝,而补生肝的肾。
如肝有虚火证,失眠烦躁,嘈杂容易饥饿,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治疗宜滋补肾水以消肝的虚火,用六味地黄丸。
针灸方面:所有虚火,就针刺“曲泉穴”,用补法。
“曲泉”是肝的合穴,合者水,水者肾也。
泻子: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现肝实证,不直接泻肝,而泻肝木所生的心火。
如肝有实火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可用泻心法。
针灸方面:肝有实火,就剌“行间”穴,用泻法。
“行间”是肝的荣穴,荣者火,火者心。
这些治法,是脏腑病变的间接治疗。
“虚则补其母”,即补本脏之母,用于本脏虚证。
如肝木阴虚, 不直接补肝,而是补其母——肾水,水能生木,从而达到补肝的目地。
肺金不足,可补其母——脾土,土能生金,从而达到补肺的目地。
“实则泻其子”,即泻本脏之子,用于实证。
如肝木气盛(阳亢等),可不直接泻肝,而是泻其子脏——心火,以达到泻肝之目地。
因为子能令母虚,子夺母气,从而使其母脏之盛气得以平复。
运用中可根据实际病情,或单纯补母、泻子、或母子兼顾。
针灸学中,“虚则补其母”,则凡是某经虚证,即可单补其母经或本经母穴。
如肝经虚证,则戓补其母经——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补其本经合穴(水穴)曲泉。
“实则泻其子”,则凡是某经实证,即可单泻其子经戓本经子穴。
如肝经实证,则戓补其子经——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还有滋水涵木法,:滋养肾水, 以养肝木。
又称滋肾养肝,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之证。
培土生金:是补脾气以益肺气。
即补脾益肺,用于脾虚肺虚之证。
金水相生:是补肺滋肾,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金水相生,肺肾同治。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是客观辩证的治疗法则,掌握了五行生克自然规律之后,关于补泻之法的运用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救治准则。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 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 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 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肺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胀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唇卩咼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隘,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心客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隘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会郄治疗法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在传统的针灸术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是内科的治症,而郄穴与十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一并使用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
同时,由于郄穴特殊的穴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又常常用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俞募治疗法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俞募治疗法”是针灸里的一个很大的治疗法则,当我们取本经之俞,同时取本经之募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俞募治疗。
俞,有输送之意,俞穴为阳气出入的地方,募,有聚集之意,募穴为阴气出入的地方,所以当它们一起用到的时候,就有平衡阴阳二气的作用。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_廖树荣
・理论探讨・《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510407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 廖树荣 《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
其中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
东方实,西方虚,即肝实肺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
泻南方、补北方,就是补肾泻心,即益水制火。
《难经》遗留下来的这条训旨,确实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获益非浅!1.泻南补北法的治疗前提:“泻南补北法”是针对肝实肺虚证而提出的,然而,根据中医对证治疗观点,对于肝实肺虚之证,应当采用泻肝补肺的方法,而秦越人为何不采用这种方法?杨氏之签,令人茅塞顿开。
[1]杨曰:“肺气虚弱,肝气强硬,木反凌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金木苦战,二藏则伤,故用针者,诊知其候,则须泻心,心气既通,肝气则复,又补于肾,肾家得气传而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来平肝,自然两平耳。
2.泻南补北与补母泻子的辩证治疗:《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法,以常理观之,对肝实肺虚病人,理应采用泻心补脾的治则,因肝(土),何以却采用泻心补肾的方法呢?[2]滑氏曰:“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木克土),未足以资之。
[3]王氏曰:“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已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
”既然补脾不能取到效果,而补肾泻心却能取得良好效应。
[4]叶氏曰:“夫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泻火则火衰,而盗泄母气,其火之势减,亦不能凌金,补水则火气愈弱,更窃木气。
况木气即泻,金不受凌,则虚者自复。
”[5]滑氏曰: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张老师自制了外用中草药制剂贴敷穴位即用天炙法来治疗疾病。
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五行理论选用五输穴以治疗各经虚证和
实证的配穴方法,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子午流注针法”,
所以要想熟练运用本法,对五输穴要熟记记忆。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贯穿本法的关键。
根据《难经》所述,并、荥、输、经、合五输穴各有五行属性:阳经的五输穴,依次为金、水,木、火、土;阴经的五输穴,依次为木、火、土、金、水。
阳经五输与阴经五输之间具有刚柔相济的作用。
其五行配合关系见下表
疾病分属于十二经,各配属五行,这样每一经都能定出一个与其同一五行属性的穴位。
如肺经属金,其金性穴为经渠,另定出一对母穴和子穴。
如土生金,肺金母穴为太渊;金生水,肺经子穴为尺泽。
假使肺经虚证,可补其母穴太渊,叫做“虚则补其母”;肺经实证,则可泻其子穴尺泽,叫做“实则泻其子”,这是说的本经子母补泻。
此外还有异经子母补泻,因为经与经之间也有子母关系。
例如肺属金,其母经属土,为脾经;其子经属水,为肾经。
肺经虚证,可取脾经的穴或其土穴太白;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穴或取其水穴阴谷。
临床应用多以本经子母补泻为主,一般可与其他穴位相配伍。
如《针灸大成》卷八所载:唾血振寒,取穴:太溪、三里、列缺、太渊。
其中,太渊为本经母穴,配足三里为土经土穴,用以补土生金。
列缺为本经络穴,太溪为水经原穴。
同用以清虚热而益肾阴,起金水相生的协同作用。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
五输穴及临床应用1
脉
五 输 穴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商阳 关冲 少泽 厉兑 二间 液门 前谷 内庭 三间 中渚 后溪 陷谷 阳溪 支沟 阳谷 解溪 曲池 天井 小海 足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足临泣
束骨
阳辅
昆仑
阳陵泉
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3.治疗出血证 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文献记载如:厉兑:《甲已经》主鼻衄。大敦:《针灸大成》 主妇人血崩不止。 4.治疗急性热病 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 (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但也有用于治疗虚证的情况,如隐白治疗脾虚崩漏(灸 法),涌泉治疗肾阴不足的咽干喉燥、声音嘶哑。 癫痫:双商阳、关冲、少泽、少冲井穴点刺放血,能调整阴 阳,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以平息抽搐,可达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风急性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 用,可明显改善缺血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降低脑水肿,保护脑 细胞,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 脑梗塞后头痛:取健侧肢体井穴少泽,关冲,商阳,至阴, 足窍阴,厉兑,点刺放血。
委中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 井 木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隐白 中冲 荥 火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大都 劳宫 输 土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太白 大陵 经 金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商丘 间使 合 水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阴陵 曲泽
肺(金) 肾(水) 肝(木) 心(火) 脾(土) 心包
脉
五输穴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少商 中冲 少冲 隐白 鱼际 劳宫 少府 大都 太渊 大陵 神门 太白 经渠 间使 灵道 商丘 尺泽 曲泽 少海 阴陵泉
补母泻子法
补母泻子法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
1.按时循经取穴法按时循经取穴法又称“一天六十六法”。
按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己属脾……。
这种配属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气旺于寅时(清晨3—5点)而终于卯时。
如肺经发生病变,可选取肺经的有关腧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肺气衰退之时,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
其他各经病变依次类推。
2.补母泻子取穴法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生规律,法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以子母穴作为基础。
例如肝经病变属实者,取肝经的子穴行间(五行属火),针刺用泻法;虚证则取肝经的母穴曲泉(五行属水),针刺用补法各经病变依次类推。
若时辰已过,或见不虚不实证,可取本经的本穴和原穴治之。
(见下表)。
补母泻子取穴法这表以前主要是用于针灸的,但也适用自己按摩,拥有这个表就好简单了,平时一般的症状,我们只要按两三个穴位就足够了,不过大家要看清楚时辰来按。
如:脾虚,要补母穴,午时11-13点按大都,其它时辰可以多按按太白穴;再如心火盛,则在午时11-13点按神门穴。
同时异经也可以取用补母泻子法:如肾虚证,“虚则补其母”,可取、与肾经相生关系的肺经(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肺经为肾经之母),在卯时5-7点,取肺经的母穴输土太渊穴(土生金)及肺经的本穴经渠穴补之。
又如:大肠经实证,“实则泻其子”,可取与大肠相生的膀胱经(大肠属金,膀胱经属水,金生水,膀胱经为大肠经之子),在申时15-17点按膀胱经的子穴输木束骨穴(水生木)及膀胱经本穴通谷穴泻之。
其它可类推。
(完整)针灸治疗学填空题、病案题汇总,推荐文档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 分)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
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
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
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 抽风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 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 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 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针灸名词术语解释
针灸名词术语解释1.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的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3.远端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4.辩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证也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5.配穴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进行组合配伍。
6.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以充分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7.局部配穴法:是指病变部位比较明确、局限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以疏调局部经气。
8.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是指下肢或腰以下;上下腧穴同时结合一起综合使用,就成为了上下配穴。
9.前后配穴: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此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10.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循行左右对称,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是故治疗时可以选用疾病病位对侧的腧穴配合治疗,故又称“交经繆刺法”。
11.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12.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常见的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景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等五种方法。
13.本经配穴: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到其他经脉脏腑时,应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14.表里经配穴: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伍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制定的。
15.同名经配穴: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16.子母经配穴: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17.交会经配穴: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18.动留针:在留针时间内,没隔5~10分钟行针一次,谓之“动留针”。
19.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会郄治疗法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在传统的针灸术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是内科的治症,而郄穴与十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一并使用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
同时,由于郄穴特殊的穴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又常常用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俞募治疗法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俞募治疗法”是针灸里的一个很大的治疗法则,当我们取本经之俞,同时取本经之募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俞募治疗。
俞,有输送之意,俞穴为阳气出入的地方,募,有聚集之意,募穴为阴气出入的地方,所以当它们一起用到的时候,就有平衡阴阳二气的作用。
子母穴治疗法
子母穴治疗法子母穴治疗法一、依古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穴治疗。
二、如遇井穴,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心包经及三焦经属相火。
子母穴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用。
1、三焦经:九月二十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属火,子实为天井,母穴为中渚。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为中渚,母穴关冲。
2、心包经:九月二十二日至次年三月二十是属火,子穴大陵,母穴中冲。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中冲,母穴间使。
3、肺经:子穴尺泽,母穴太渊。
4、大肠经:子穴二间,母穴曲池。
5、胃经:子穴厉竞,母穴解溪。
6、脾经:子穴商丘,母穴大都。
7、心经:子穴神门,母穴少冲。
8、小肠经:子穴小海,母穴后溪。
9、膀胱经:子穴束骨,母穴至阴。
10、肾经:子穴涌泉,母穴复溜。
11、胆经:子穴阳辅,母穴侠溪。
12、肝经:子穴行间,母穴曲泉。
子母经治疗法一、子母经的定义:子母经按五行分:木火土金水,之相生顺序使用。
阳经子母经区分法:1、胆经属木,木能生火,小肠经属火,故胆经为母经,小肠经为子经。
2、小肠经属火,胃经属土,火能生土,故小肠经为母经,胃经为子经。
3、胃经属土,大肠经属金,土能生金,故大肠经为子经,胃经为母经。
4、大肠经属金,膀胱经属水,金能生水,故大肠金为母经,膀胱经为子经。
5、膀胱经属水,胆经属木,水能生木,故膀胱经为母经,胆经为子经。
二、阴经子母经区分法:1、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故肝经属母经,心经为子经。
2、心经属火,脾经属土,火能生土,故心经为母经,脾经为子经。
3、脾经属土,肺经属金,土能生金,故脾经为母经,肺经为子经。
4、肺经属金,肾经属水,金能生水,故肺经为母经,肾经为子经。
三、子母治疗法、祖孙穴治疗法:祖孙穴就是母经的母穴,孙穴就是子经的子穴,三焦经与心包经应按季节分子母穴。
四、子母经治疗法可分两种:1、用子母经的本穴,所谓本穴即穴的五行属性,与本经的五行属性相同的穴。
例如:肺经属辛金。
经渠穴就是肺经的本穴。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下列各项,在五腧穴中属“水”的是()。
A.少府B.大陵C.后溪D.曲泉E.经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阴经“合”穴属水,曲泉为肝经的“合”穴,故属水。
此题考点为五腧穴的(江南博哥)五行配属。
2、名词解释拇指同身寸正确答案: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单选下列各组取穴中,不属于前后配穴的是()。
A.中府、肺俞B.中脘、膈俞C.期门、外关D.天枢、肾俞E.中极、次髎正确答案:C4、填空题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正确答案:足厥阴肝经5、问答题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正确答案: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
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梁丘、脾经郄宏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郄穴水泉、心包经郄穴郄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郄穴跗阳、阴跷脉郄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痛。
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
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
如心绞痛取郄门。
别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梁丘。
6、单选以下各组中,不属于上下配穴的是()。
A.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B.阴挺取百会、三阴交C.咽喉肿痛取鱼际、太溪D.感冒取列缺、合谷E.牙痛取合谷、内庭正确答案:D7、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证选穴的是()。
A.胃火牙痛选合谷、内庭B.肾阴不足选肾俞、太溪C.风火牙痛选风池、地仓D.中气不足取百会E.腰痛取委中正确答案:E8、名词解释郄会配穴正确答案: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9、填空题一夫法是()寸。
正确答案:310、填空题任脉的英文代号是()正确答案:CV11、填空题下合穴共有()个穴位。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后两句为著者后续以说明取穴原则)精,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
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这种精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的滋养而充盈。
肾精化生元气,运行全身,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活动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同时,在生殖过程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男女之精交合,则产生新的生命。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指肾精所化生之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精气。
气还包括肾中所藏之精气,即肾精。
有形之精与无形之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精气互化”。
神,指一切生物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还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历代中医学家都非常重视精气学说,把精、气、神称为人生“三宝”,创立了“精气神学说”。
所以说,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有统摄精气的作用,故三者可分而不可离。
少腹逐瘀汤中配有温通下焦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血瘀少腹之痞块,月经不调、痛经。
少腹逐瘀汤中配有温通下焦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血瘀少腹之痞块,月经不调、痛经。
膈下逐瘀汤中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大,主治瘀血结于膈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结块者。
血府逐瘀汤中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指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如肺(经)五行属金,经渠五行属金故为其本穴,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
因此,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
胃(经)五行属土,足三里属土为其本穴,解溪属火为其母穴,厉兑属金为其子穴。
胃的虚证宜补解溪,胃的实证应泻厉兑。
再如,足厥阴肝经之五行属木,肝(经)之实证、热证,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应取本经行间穴泻之,因为行间为“荥火”,乃木之子穴;肝之虚证,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取本经的曲泉穴补之,因为曲泉为“合水”,乃木之母穴。
(2)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其中又有四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在子母经上随意取穴,如肝(经)的实证,在其子经(手少阴心经)任取一穴,用泻法;虚证在其母经(足少阴肾经)任取一穴,用补法。
二是只限于选用子母经的本穴,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胃的虚证宜补手太阳经阳谷(母经本穴),胃的实证应泻手阳明经商阳(子经本穴)。
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本穴少府(属火);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本穴阴谷(属水)。
三是只限于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子穴神门(属土);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母穴复溜(属金)。
四是选用相表里经脉的子母穴,属于一种变法。
如肝实证,选取胆经的阳辅(子穴);肝虚证选取胆经的侠溪(母穴)。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子母穴治疗法一、依古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穴治疗。
二、如遇井穴,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心包经及三焦经属相火。
子母穴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用。
1、三焦经:九月二十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属火,子实为天井,母穴为中渚。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为中渚,母穴关冲。
2、心包经:九月二十二日至次年三月二十是属火,子穴大陵,母穴中冲。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中冲,母穴间使。
3、肺经:子穴尺泽,母穴太渊。
4、大肠经:子穴二间,母穴曲池。
5、胃经:子穴厉竞,母穴解溪。
6、脾经:子穴商丘,母穴大都。
7、心经:子穴神门,母穴少冲。
8、小肠经:子穴小海,母穴后溪。
9、膀胱经:子穴束骨,母穴至阴。
10、肾经:子穴涌泉,母穴复溜。
11、胆经:子穴阳辅,母穴侠溪。
12、肝经:子穴行间,母穴曲泉。
三、子母治疗法、祖孙穴治疗法:祖孙穴就是母经的母穴,孙穴就是子经的子穴,三焦经与心包经应按季节分子母穴。
四、子母经治疗法可分两种:1、用子母经的本穴,所谓本穴即穴的五行属性,与本经的五行属性相同的穴。
例如:肺经属辛金。
经渠穴就是肺经的本穴。
2、大肠属庚金,其商阳穴也庚金,商阳穴就是大肠金经的本穴。
但商阳穴为井穴,在补泻上,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应该用二间和曲池。
3、脾经属已土,其及白穴也属已土,太白穴就是脾经的本穴。
4、胃经属戊土,足三里就是胃经的本穴。
5、肾经属癸水,其阴谷也属癸水,其阴谷穴就是肾经的本穴。
6、膀胱经属壬水,其通谷穴也秘史壬水,通谷就是膀胱经的本穴。
7、肝经属乙木,其大敦穴也属乙木,大敦穴就是肝经的本穴。
但大敦为井穴,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应使用行间和曲泉。
8、胆经属甲木,其临泣穴也属甲木,临泣穴就是胆经的本穴。
9、心包及三焦经,因半年期间属火,半年期属水,故基本穴及子母穴应按月令而变更。
10、九月二十二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属火,本穴为劳宫穴及支沟穴。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本穴为曲泽及液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
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如肺(经)五行属金,经渠五行属金故为其本穴,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
因此,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
胃(经)五行属土,足三里属土为其本穴,解溪属火为其母穴,厉兑属金为其子穴。
胃的虚证宜补解溪,胃的实证应泻厉兑。
再如,足厥阴肝经之五行属木,肝(经)之实证、热证,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应取本经行间穴泻之,因为行间为“荥火”,乃木之子穴;肝之虚证,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取本经的曲泉穴补之,因为曲泉为“合水”,乃木之母穴。
(2)异经取穴法:
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其中又有四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在子母经上随意取穴,如肝(经)的实证,在其子经(手少阴心经)任取一穴,用泻法;虚证
在其母经(足少阴肾经)任取一穴,用补法。
二是只限于选用子母经的本穴,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胃的虚证宜补手太阳经阳谷(母经本穴),胃的实证应泻手阳明经商阳(子经本穴)。
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本穴少府(属火);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本穴阴谷(属水)。
三是只限于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子穴神门(属土);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母穴复溜(属金)。
四是选用相表里经脉的子母穴,属于一种变法。
如肝实证,选取胆经的阳辅(子穴);肝虚证选取胆经的侠溪(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