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
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针刺“补泻”到底补泻了什么?2021-08-19 15:28·徐小丽LittleLily针刺法及其背后的理念,基本可划分为两类:补泻与对症。
相较而言,补泻刺法的后世发展成熟多样,也更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时至今日,在统编《针灸学》教材及针灸相关工具书中仍可见这一偏倾的痕迹。
临床运用中,针刺补泻法也始终备受关注,于经典补泻刺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愈渐丰富的种类,其根源多不离补泻之基本要义。
然而补泻法的壮大并不等同于针刺技术的发展,反而过于繁复的操作给质朴的体表疗法披上了层层神秘外衣。
故而回归经典,返璞归真,客观看待古人的记述犹显必要。
“神奇”的补泻补泻刺法于《黄帝内经》中并未形成十分严整鲜明的理论体系,而更多的是对其理念的描述,赵京生从所刺之处的部位与脉象两方面对此概括。
或有如“补方泻圆”之类内涵天圆地方动静阴阳的文化动因,而对补泻之法的形象说明。
纵观补泻法的发展,于早期周秦时,成形的补泻手法包括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等;至隋唐五代,则在《黄帝内经》基础上,进一步衍生、丰富出补泻刺法的各类运用方法,如留针时长,据四时与时日而用补用泻的方法等;而明代《金针赋》所发展出的补泻八法等,可视为补泻手法之丰富的重要标志。
补泻刺法发展到今天,于第9版统编《针灸学》教材中,对其原则描述如下:“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
”而毫针补泻手法的种类,第9版《针灸学》教材中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九种之多。
不难看出,自《黄帝内经》伊始,针刺补泻被演绎得说理性渐强,种类样式愈加丰富;且大多以“气”为认识、诠释的媒介,对于补泻的结果,有些甚至清晰确凿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问题在于,补泻是对刺法而言,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
面对这类描述与认识,施术者或靠自身体悟,通晓其义,而以自己的体会运用于实践;或不明其义,仅一味刻板操作,而难解操作之缘由。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针刺补泻—搜狗百科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这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⑦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⑦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泻法:得气后③疾徐补泻操作时间短操作时间长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④迎随补泻: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补泻: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⑥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①烧山火: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⑦透天凉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提至下1/3(地部)。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一、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些记载包含了三层含义:1、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2、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分补泻,留针时间长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以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出针时快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二、开阖补泻《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记载说明出针后迅速按住针孔为补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则为泻法。
三、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一、针刺得气的意义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
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
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
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
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
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
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
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神经调节机制
调节中枢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等。
调节外周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
调节神经内分泌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如调 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等。
针刺补泻的免疫调节作用
04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针刺补泻的生理学基础
调整内分泌系统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平衡,如调节激素 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等 。
改善血液循环
针刺补泻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增加血流量,有助于 改善缺血、缺氧等情况。
调节神经功能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功 能,如抑制疼痛信号的传 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调经络、祛除病邪。
03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等,以增 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 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胃炎、胃溃疡、腹泻等, 以调整胃肠功能,缓解疼 痛。
循环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高血 压、低血压、冠心病等, 以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 压。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2023-10-27Βιβλιοθήκη contents目录
• 针刺补泻简介 • 针刺补泻的方法 •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 针刺补泻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补泻简介
针刺补泻的定义
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激发和调节人体正气、促进 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5针刺补泻手法2精品PPT课件
①注意针体还原。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 。
捻转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 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
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 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呼吸补泻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针灸大成》
呼吸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 患者吸气时出针。
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手法
烧山火
复式补泻手法 透天凉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徐疾补泻法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疾补法 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
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 出针时快速出针,疾按其穴。重在徐入
徐疾泻法 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
(一)青龙摆尾
1.原文: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小于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手法结束后,缓出针,疾按针孔。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开阖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 6.简述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与应用? 8.简述强刺激、弱刺激、中等刺激的操作手法与适用范围? 9.试述补泻手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10.简要分析文献与现代临床应用的三种“平补平泻”?
回 顾
进针前准备 进针 行针 得气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标签:《内经》;针刺;补泻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 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
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从而起到“泻实”的作用。
所以,针刺补泻的作用,就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后世各家针法的基础,尤其是《灵枢》更为突出,所以被称为《针经》。
因此,掌握了《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掌握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根本,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后世医家的针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针刺技术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内经》中虽然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刺法,但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徐疾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同时,《素问·针解篇》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就是说《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即进针慢出针快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 后,捻转角度小,力 轻,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捻转 角度大,用力重,频 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透天凉— 透天凉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提插/捻转泻法1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2、白虎摇头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3、苍龟探穴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 后,先浅后深,重插 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为泻法。 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 也就是说对 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 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4、赤凤迎源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 进针,吸气 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 时进针,呼 气时出针为 泻。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出 针后迅速揉按针 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 立即揉按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 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 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 疾病等。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功能状态 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 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迥 然不同。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 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施术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对机体不 同虚实状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 取得不同效果的关键。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补法
天:提插/捻转补法 1 提插/ 人:提插/捻转补法 2 提插/ 地:提插/捻转补法 3 提插/
复式补泻手法
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l/3(人 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l /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 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 至上1/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 实热性疾病。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一节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 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 正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