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

合集下载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2)腧穴特征:许多腧穴有一定的特异性。有的能够补虚,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穴;有的可以泻实,如十宣、少商、曲泽等。
(3)补泻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手法。临床常用的几种基本单式补泻手法有: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的效果主要与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及腧穴的特性有关,更与针刺手法有关。
(1)机能状态:针刺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的机能状态,具有一定的双向性调整作用,如机能低下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时,针刺可以泻实。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神经调节机制
调节中枢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等。
调节外周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
调节神经内分泌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如调 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等。
针刺补泻的免疫调节作用
04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针刺补泻的生理学基础
调整内分泌系统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平衡,如调节激素 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等 。
改善血液循环
针刺补泻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增加血流量,有助于 改善缺血、缺氧等情况。
调节神经功能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功 能,如抑制疼痛信号的传 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调经络、祛除病邪。
03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等,以增 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 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胃炎、胃溃疡、腹泻等, 以调整胃肠功能,缓解疼 痛。
循环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高血 压、低血压、冠心病等, 以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 压。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2023-10-27Βιβλιοθήκη contents目录
• 针刺补泻简介 • 针刺补泻的方法 •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 针刺补泻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补泻简介
针刺补泻的定义
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激发和调节人体正气、促进 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使用适宜的毫针进行针刺,深度和角度根据穴位和病情而定。
根据补泻要求,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
针刺补泻的疗效评估
通过针刺补泻后,患者疼痛程度应明显减轻。
疼痛缓解程度
针刺补泻后,患者其他伴随症状也应得到相应改善。
症状改善情况
针刺补泻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应逐渐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变化
通过针刺补泻治疗,患者治愈率应提高,复发率应降低。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对针刺补泻的理论和手法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使之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补泻对于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针刺补泻起源于古老的中医针灸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02
针刺补泻的理论基础
针刺手法
在针刺结束后,应缓慢拔出针具,以免引起疼痛和不适。
针刺后的处理
拔针
拔出针具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减轻疼痛和出血,同时避免感染。
局部护理
针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情况,如有不适或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
全身反应观察
04
针刺补泻的实践应用
03
痛经
针对痛经等妇科症状,通过针刺补泻可以调经止痛,舒缓情绪,改善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治愈率及复发率
05
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
针刺补泻与神经递质
研究指出,针刺补泻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进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和神经系统功能。
针刺补泻与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显示,针刺补泻对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和血液循环来实现的。
针刺补泻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原文】……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1]。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2]。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3]:必持内之,放而出之[4]。

排阳得针[5],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6],是谓内温[7],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

随之意,若妄之[8]。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9]。

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10],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11]。

…… 【译文】《大要》说:“徐缓进针,疾速出针,则经气得到充实;疾速进针,缓慢出针,则经气得到疏泄。

”谈论虚与实,而虚与实的差别是若有若无的;观察气血流注的先与后,而气血流注先与后的差别是若存若亡的;通过针刺补泻手法使经气充实或者消减,而经气充实或者消减的变化是若得若失的。

使经气充实或消减的方法,九针针刺是最精妙的方法。

充实或消减经气,用针刺达到目的。

泻法也称迎之,在经气流注过来时针刺。

一定要持针缓慢纳入,疾速出针。

壅盛积聚的阳气得到针刺,邪气得以疏泄。

(如果)按压针孔,缓慢出针,称作内温,(这样操作)血液不能得以疏散,经气不能得以疏泄。

补法也称随之,在经气流注过去时针刺。

随之的操作方法,是轻缓的进针,患者好像没有感觉到针刺一样。

好像在行针,又好像按针未动,好像蚊虻叮在那里一样,好像停留在那里,又好像已经飞去。

出针疾速,有如琴弦崩断一样快,用左手配合右手操作,按闭针孔,经气因此得以保留在经脉内,针孔已经闭合,经脉中经气就得以充实。

一定要祛除瘀血,点刺血络放血祛除瘀血。

【注释】[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疾、徐,指的是针刺操作时进针、出针的疾速、缓慢。

实、虚,指的是针刺操作后,经气得以充实或消减。

[2]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该部分经文是说经气的流注、循行、虚实等方面的变化,迹象幽微,非澄心凝志不足以察悟。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简介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

“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

“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

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

①捻转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

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

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

②提插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

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

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

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④迎随补泻。

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 ①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 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 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指向前、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 左转用力为主)者为 指向前、食指向右 左转用力为主 者为 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 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食指向前 (右转用力为主 者为泻法。 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右转用力为主 者为泻法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原则
经脉》 “盛则泻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 灵枢 经脉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 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 所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灵 灵 枢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 九针十二原 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一。”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也云:“凡用针之法, 千金要方 以补泻为先。”都强调了针刺补泻的 重要性。
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 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 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如捻转补泻、 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如捻转补泻、提插补 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等单纯的手法。此外还有烧山火、透天凉、 平补平泻等单纯的手法。此外还有烧山火、透天凉、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多种 复式手法。 复式手法。
②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 针下得气后,
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 率慢,操作时间短, 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 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 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法39页PPT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法39页PPT

毫针针刺法临床中常用的除七种补泻 法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

[转]针刺补泻手法体会[转] 针刺补泻手法体会[收藏]2011-03-11 15:22标签:前言:“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外取砭石,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盖针灸一术,“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

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

”朝于斯,夕于斯,并致力于斯,苦读经典,寻幽探微。

精其心而穷其法,正其理而求其源。

悟《素问·针解篇》之道,晰道其理,晰理其奥,终洞窥热补凉泻手法之幽微,热补凉泻手法之大成。

经多年临床应用,是以效验,故以讵敢匿于己私,庶共传于同志的思想,将其精妙公诸于世,以飨同道。

操作:“凡用针者,必先察经脉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动者,乃后取而下之。

”医之体,欲当澄神内视,安神定志,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施术操作,至意深心。

1 热补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热补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押手重而多按已消毒的穴位,刺手持针轻而徐入人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如伏虎之势努针,使针尖有下沉之趋势,待针下有涌动(气实)之感觉时,即沉刺地部,可获得热感。

2 凉泻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凉泻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以刺手无名指作押手,施三部(天→人→地)进针法,将针有节奏地刺入已消毒穴位的地部,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若擒龙之势,吸拔针柄,使针尖有上提之趋势,待针下有沉坠(气满)之感觉时,即将针吸拔至天部,可获得凉感。

体会:“欲其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传统热补凉泻手法,强调了“三进一退”“一进三退”“提插捻转”“九六”生成的作用,忽略了产生“热”和“凉”的基础针感,而以“提插捻转”“九六”之数的生成来获得。

这种反复“提插”“捻转”的动作,往往会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反而不佳,对机体还会造成一定的良性损伤,给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

《素问·针解篇》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则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 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进针后,浅层得气, 随之缓慢进针至一定 深度,再迅速退针至 浅层,反复施行,是 为补法 。
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 得气后,随之缓慢退 针至浅层,反复施行; 重在徐出,是为泻法。 速度是表象(相对的 徐疾),重点是力度。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疾而
徐则虚”。徐疾补法要求针刺透皮后在穴位浅层 (天部)得气,推气感至深层,待气感到达穴位 深层后脱开针感,迅速退针至浅层,防止气感随 针外出。徐疾泻法则相反,在穴位深层得气后拖 气感外出。外为阳,内为阴,徐疾补法是将浅层 阳气聚于针下后推纳至深层,使深层阴位得阳气 之温煦以纠正阳气之不足,缓解阴寒之症。徐疾 泻法则相反,聚内层阴寒之气于针下拖至外层使 之外出。此过程也形象体现了得阳气为补,失阴 寒为泻。
●重提与疾出的关系:
拉着气感重提,脱开气感疾出。
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相似
2.得阳气为补,失阴寒为泻 3.随阳气之不足而入阳为补为得, 迎阴寒之有余而出阴为泻为失。
3.捻转补泻
主要依据向不同方向捻转时用力轻重的不 同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以大指次指相合, 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及《针灸大成》中“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 转从阴,能行诸阴”为捻转补泻奠定了基础。
针刺得气后,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 施行捻转手法,拇 指向前捻转时用力 重(左转),指力 下沉,拇指向后还 原时用力轻,是为 补法 。
针刺得气后,在针 下得气处反复施行 捻转手法,拇指向 后捻转时用力重 (右转),指力上 浮,拇指向前还原 时用力轻,是为泻 法。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 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 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针刺得气后,在针 下得气处反复施行 小幅度的轻插重提 手法,以上提用力 为主,是为泻法 。
●重插与疾进的关系:
《难经-七十八难》“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指出了提插补泻的理论原则。 提插补法是在针刺透皮得气后,在得气的位置, 顶着气感重插轻提,推着得气部位的阳气深入。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疾 而徐则虚”。针刺透皮后进入穴位深层(地 部),在地部得气后,拉着针感向外。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法。
1.经脉走向的迎随
2.病势阴阳的迎随
3.气感强弱的迎随
5.呼吸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进退与患者呼吸状态配合以 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针灸大成》中“欲补之时,气出入针, 气入出针;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即是呼吸补泻的操作要点。
名称,具体操作方法见于《金针赋》,且明确了其针 感要求。 透天凉手法的基本操作顺序是先深后浅、一进三 退,具体手法以提插、呼吸、开阖等为主,针下产生 凉感为基本要求,具有使机体阴气渐隆、凉感渐生、 邪热得消的作用,适用于火邪热毒等实热之证。
基本操作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 人、地三部)。针至深层得气;再先深后浅,逐层 (部)施行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一次 将针从浅层进至深层,称之为一度(一进三退)。如
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凉感,即留针于此。
进出针时可结合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一同操作。 如吸气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 大其孔,不扪其穴;进针时控制押手轻压腧穴。 这些均有助于提高手法操作的成功性。
注意事项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补泻为技术核心, 表现为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以提插补泻手法为基本 动作,表现为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同时结合九六术 数理论、呼吸、开阖等法。临床上操作熟练、规范才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而夺之,恶
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1.徐疾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速度快慢以及出针、按闭穴位的快慢 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 虚。”“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对徐疾补 泻提出了基本术式要求,“徐”为缓慢之意,“疾” 为快速之意。《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热感,即留针于深层。
进出针时可结合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一同操作。 如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 扪闭针孔;进针时还可以辅助使用押手重切。这些 均有助于提高手法操作的成功性。
1.透天凉
透天凉手法源于《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
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方法与
2.提插补泻
主要依据实施提、插手法时用力轻重的变 化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 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李梴《医 学入门》说:“凡提插,疾提慢按如冰冷,泻 也;慢提紧按火烧身,补也。”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 幅度的重插轻提手法,以下插用力为主, 是为补法 ;
2.补泻先后
虚实夹杂之时,应注意分清正虚与邪实的主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曰:“补泻反,则病益笃。”虚实相倾、阴阳相移之时,更应该注意补泻的先
后。《灵枢•终始》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
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3.适度补泻
《灵枢•根结》说:“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 《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是针刺 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 的基本原则,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原则 得以实现的直接途径。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言实与虚,若
有若无。察后与先,若亡若存。为虚为实, 若得若失”指出了补泻手法要遵循的基本原 则,即“若有所得为补,若有所失为泻”, 使针刺补泻手法与各脏腑有余及不足的病机 相对应。
能取得相应的针刺效应。
1.机体机能状态
对针刺作用效应影响的决定因素是机体的功能状态。
2.腧穴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临床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3.针刺手法
患者机能状态以及具有特殊作用腧穴的选择,是影响补泻效果的 基础条件,针刺手法是激发、促进腧穴功能特性发挥,改善机体反应 状态的手段,是取得补泻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临床治疗过程的体现。
6.开阖补泻
主要依据出针之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 补泻的针刺手法。 《素问•刺志论》中“入实者,左手开针空 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即是开阖补泻 的由来。
缓慢退针,出针后迅 速按压针孔片刻,是 为补法;
疾速出针,出针时 摇大针孔且不加按压, 是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的组合应用, 操作较为复杂,多是金元时期以后的针灸医家所创立, 系统地记载于《金针赋》之中,主要有烧山火、透天 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 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又称为治病八法。复式补泻 手法代表烧山火、透天凉是大补大泻,补泻手法加上 行气法是仿一些动作还进行了规范化处 理,明确了大致的操作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 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1.烧山火
主要烧山火手法源于《素问•针解篇》中“刺虚则 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但缺少具体的操 作方法与名称。《针经指南》载有“寒热补泻法”之 名,具体操作方法见于《金针赋》,且明确了其针感 要求。
基本操作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 人、地三部)。针至浅层得气;再先浅后深,逐层 (部)施行紧按慢提法(或捻转补法)九数;然后一 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三进一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