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虚则补其母_实则泻其子_新释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lqs1944《难经·六十九难》中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
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从医的几十年来,在临床当中经常运用的是补母和泻子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当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临床中正确认识和掌握好补母法、泻子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方法是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专用的方法,所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络调整法。
所谓经络调整法,是通过脉诊确定患病的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然后,在失衡经脉的穴位上点按,通过外“力”在穴位上反复**,穴位上“感受器”受到外力**后,使穴位及其周围组织聚集大量气血物质,加快经脉血液循环速度,扩充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及时满足患病脏腑运转功能需要的一种方法。
经络调整法是我在长期自治和临床中,探索出来的一套外治方法,这套方法得以实施,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需要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做为辅佐,才能实现调整经络恢复脏腑的功能,其中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贯穿在经络调整法当中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阴阳五行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
祖国医学把不同性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根据五脏的不同作用配伍,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由于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使人体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维持脏腑的阴阳平衡,保持肌体的健康。
目前医疗界对补泻的关系可有多种解释,如,受压力的轻与重,**的深与浅等等,但更为有甚者采用泻吐方法泻火。
补泻就其本质而言,在调整脏腑功能的过程中,根据脉象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按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该补的要补,该泻的一定要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每个⼈的体质都有差异,它受遗传、年龄、性别、⽣活环境、饮⾷习惯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体质的分类⽅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寒热、虚实、燥湿来分类,⼤多数⼈都会表现出某⼀⽅⾯的偏向,应通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的原则来调养,也有⼀些⼈没有明显的体质特征,属于⽐较平和的,这类⼈对⾷物的适应⾯⽐较⼴。
⼀、寒性体质的表现寒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四肢冰冷、脸⾊苍⽩、有贫⾎倾向,平常怕冷、但也容易虚⽕上炎,喜欢吃热饮及热⾷,容易疲劳,神疲乏⼒,⾝体抵抗⼒较差,体温偏低,易出汗,⾎压偏低,⾆苔较厚,不易⼝渇,⼤便稀薄,容易腹泻,尿多⾊淡,性格偏安静内向,⼥性经期常推后,男性易阳痿。
寒性体质的调养法“寒者热之”是寒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温热饮⾷,避免过于寒凉,宜适当饮酒,选择⾷物时,多选温性、热性⾷物,如⽺⾁、⽜⾁、虾、⼤枣、⽣姜、葱、蒜、花椒、茴⾹、⾁桂、龙眼⾁、⾲菜、洋葱、核桃仁等,少吃寒凉性⾷物,少吃冰镇冷饮及凉茶。
⼆、热性体质的表现热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发热、上⽕、⼝⼲⾆燥,爱喝⽔,⾯红⽬⾚,怕热不怕冷,⼿脚⼼发热,⼿⼼易出汗,不喜热饮,最爱冷饮和冷⾷,体温偏⾼,⾆苔厚⽽黄,有⼝臭、脚臭,容易发炎、出⾎和⽣疮疖痈肿,便秘或⼤便⼲燥,尿少⾊黄,脾⽓⼤,性⼦急,⾎压偏⾼,易头晕、头痛,容易烦躁、紧张、兴奋,⼥性⽉经常提前,男性易早泄。
热性体质的调养法“热者寒之”是热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常温偏凉饮⾷,避免过于燥热,宜多饮茶,少饮酒,选择⾷物时,多选凉性、寒性⾷物,如鸭⾁、鱼⾁、绿⾖、菠菜、苦⽠、黄⽠、茄⼦、冬⽠、海带、紫菜、梨、柚⼦、百合等,少吃温热性⾷物,少吃煎炸、烧烤、⽕锅等。
⼀般来讲,男性偏热者较多,⼥性偏寒者较多,随着年龄增长,体质也会出现变化,⼉童普遍偏热,⽽⽼⼈普遍偏寒。
三、实性体质的表现实性体质是指体内实⽕⼤、邪⽓盛,易⽣阳盛、积⾷、疲热、湿滞、瘀⾎等引起的病邪。
浅谈《难经》“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浅谈《难经》“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摘要】历史上众多医家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解释众说纷纭。
本文从两部分谈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含义的理解,第一部分是从古代诠释难经的一些文献入手阐述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含义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理解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处的“实”,指东方肝木得邪气盛,“虚”指的是具有使邪盛德病理状态降低。
历史上众多医家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解释众说纷纭。
清代的徐灵胎在《难经经释》对其的解释是:“木之子火,为木之子所克,则母能益水之气,故曰子能令母实。
水克火,能夺火之气,故曰母能令子虚。
”这与清代的叶霖在《难经正义》归纳的来说所秉持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一种病机,他说到“或问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当泻火补土为是,盖子有余,则不食母之气,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泻南方火,乃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中央土,则益母之气,使得以荫其子也”。
日本的著名医家加藤宗博著的《卢经褎腋》也有提到对“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解,说到:“益补水胜火,则子之气馁,食母之气有余,木实自平,且食得水所胜,金当平木。
今西方虚,则木实反晦所不胜,金欲平之,不可得也,故用此补母胜火手段,使金不得径平母耳,是治虚法之巧而妙者,为医不可不晓也”。
中医针灸之——子母补泻法
中医针灸之——子母补泻法针刺补泻法之一。
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1概念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2解读子母补泻法出自《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
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临床上,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以指导配穴处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五输穴的气血流注和经脉往来顺逆,采用各种补泻手法。
《难经·七十九难》云:“迎而夺之,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补其母也。
”即是其例。
因此汪机《针灸问对》将本法称为“子母迎随”,又有称本法为“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者。
子母补泻法,《难经》以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元明后世各家则主张尚可取其他经脉五输穴进行补泻治疗。
如窦汉卿《针经指南》认为:“补母泻子法,非只刺一经而已。
”汪机《针灸问对》则以《难经·五十难》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立论,提出子母补泻当随证而取穴,只有在本经自病时才取本经穴,否则宜取有关经穴进行补母泻子。
杨继洲《针灸大成》更认为子母补泻法在治疗脏腑病时,除取穴当依五行生克关系取用本经或他经穴位之外,还必须注重针刺补泻的应用。
3中医应用一、方法1、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在本经自病时,宜选取本经五输穴,并根据其五行属性来进行针刺补泻。
《难经·六十四难》以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立论,使五输穴与五行属性相配,经后世逐步充实即成为五输穴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
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展开全文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载了五输穴五行属性;阴经脉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脉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六十九难》记载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补泻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这种方法就叫做母子补泻法。
1、本经补母泻子法即实证取经脉属性之子的相应穴,虚证取其经脉属性之母的相应穴。
如肝经实证头痛,急躁易怒,实则泻其子,因肝属木,木生火,取本经荥火穴行间泻之,肝经虚证,虚者补其母,肝属木,水生木,可取本经水穴曲泉补之。
2、母子经补泻某脏腑有病,选用本脏腑母子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即实证取其子经,而虚症取其母经的穴位。
有以下两种。
一是取母子经的本穴,'本穴'指与子经同一五行属性的五输穴,如肝属木,火为木之子,属火的子经经脉为心经,可取心经属火的穴少府,泻之以泻肝之实邪;水为木之母,属水的母经经脉是肾经,取肾经属水的穴阴谷穴,补之以补肝之虚损。
另一种是取母子经中的母子穴,即肝实证可泻心经(火)的子穴神门(土),肝虚症可补肾经(水)的母穴复溜(金)。
3、同名经补母泻子法某经有病,可取与之同名的经脉穴位来治疗。
如足厥应肝的实证,可取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肝属木,火为木之子,故心包经火穴劳宫可泻之以泻肝火。
4、表里经补母泻子法取与病变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母子穴。
如肺的实证,实者泻其子,可取大肠经水穴二间泻之。
肺虚证,取大肠经土穴曲池补之。
六字诀的补与泻
练习六字诀最好不要出声(初学者出声可帮助校正口型且收效快,慢慢就不要出声了。但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否则会损及心气。古时还把六字诀称作小周天和大周天。依次按嘘、呵、呼、??、吹、嘻各念六次,一遍为三十六次,称之为三十六小周天。还可根据疾病的不同,先练一遍六字诀,再按五行配属关系练习与疾病相应的字和嘻字各十八次,继而又将六字诀再练一遍,计一百零八次,又称之为大周天(宋·邹朴庵《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总之,六字诀既是一种祛病导引的养生功法,也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法,经常练习,有益无害,确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神效。
《气功》杂志1988年10月号 安徽宿县农校基础教研组 王 静
听许多同志谈及六字诀的补泻问题,往往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六字诀有无补泻?怎样是补?怎样是泻?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明·高濂的《尊生八笺》里幻真先生服气诀中的六气歌诀强调,练六字诀(即六气歌诀)应该“病瘥即止,不可过,过即败气”。这里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病好以后不能再练,否则会伤内气。但其认为针对某种疾病来说,无论虚证还是实症,都可以用六字诀中相应的字治之。按照高濂的说法:“余意,六字之法,某脏有病,当以某字治之,不必俱行,恐伤无病之脏,当酌量以行可也。”
说六字诀有补泻,是按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进行顺序不同的练习,这样,六字诀就有补泻了。比如心火过旺,可练呵字诀以平心火,练呼字诀以泻心火,同时练吹字诀补肾水。六字诀的补泻关系如下:
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根据这种互生互克的关系,可采用实者泻其子,虚者补其母的办法。
六字诀的补泻的运用,必需针对病症辩症施治,切不可盲目练习。又如肝实症,首先练一遍六字诀,然后先练呵字诀,次练嘘字诀,再练嘻字以理气即可,若能再练一遍六字诀,效果会更好。当然,针对某一病症,先练一遍六字诀,再加练相应的字和嘻字各十八遍,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至于有人认为“呼长为泻吸长为补”,则是没有道理的,练六字诀不必着意于呼吸的长短,应顺其自然。六字诀的补泻只在于六字的顺序即相生相克关系,而整体而言。若有疾病,不按补泻方法练习,也能收效,只是效果快慢而已。那么,六字诀是否像古人所言,无病之人不能练习呢?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讲并非如此。我本人没有任何疾病,因为经常练习六字诀而始终精力充沛,睡眠少而精神好,记忆力也强于一般人,走路感到轻快有力,心情也常能保持舒畅。而且越练越想练,欲罢不能。所以,只要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有顺序地练习六字诀,是不会伤及无病之脏的。
浅谈《难经》“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浅谈《难经》“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摘要】历史上众多医家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解释众说纷纭。
本文从两部分谈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含义的理解,第一部分是从古代诠释难经的一些文献入手阐述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含义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理解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处的“实”,指东方肝木得邪气盛,“虚”指的是具有使邪盛德病理状态降低。
历史上众多医家对《难经-七十五难》中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解释众说纷纭。
清代的徐灵胎在《难经经释》对其的解释是:“木之子火,为木之子所克,则母能益水之气,故曰子能令母实。
水克火,能夺火之气,故曰母能令子虚。
”这与清代的叶霖在《难经正义》归纳的来说所秉持的“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一种病机,他说到“或问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当泻火补土为是,盖子有余,则不食母之气,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泻南方火,乃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中央土,则益母之气,使得以荫其子也”。
日本的著名医家加藤宗博著的《卢经褎腋》也有提到对“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解,说到:“益补水胜火,则子之气馁,食母之气有余,木实自平,且食得水所胜,金当平木。
今西方虚,则木实反晦所不胜,金欲平之,不可得也,故用此补母胜火手段,使金不得径平母耳,是治虚法之巧而妙者,为医不可不晓也”。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名词解释100
名词解释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因而采用相同治法2、阴阳互根:阴阳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以及阴阳双方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互用关系。
3、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4、热极生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5、阴胜则寒:指阴邪亢盛而表现出的寒性病变。
6、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7、阴中求阳: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
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阳气,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9、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10、五行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11、相乘: 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被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或克制太过。
12、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
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13、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
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14、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15、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精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16、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17、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一:十二经穴子母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二: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挤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三:背部俞穴歌:背部俞穴要记牢,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膈大肠,十八十九肠膀交。
注: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部位在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1.5寸。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水),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取曲池(土),即虚则补其母。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胃经在五行属土,其实证应取厉兑(金),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应取解溪(火),即虚则补其母。
脾经在五行也属土,其实证时应取商丘(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大都(火),即虚则补其母。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心经在五行属火,其实证应取神门(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取少冲(木),即虚则补其母。
小肠经在五行也属火,其实证时应取小海(土),即实则泻其子;虚证时则应取后溪(木),即虚则补其母。
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膀胱经在五行属水,其实证时应取束骨(木),即实则泻其子;虚证时取至阴(金),即虚则补其母。
子母穴治疗法
子母穴治疗法子母穴治疗法一、依古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穴治疗。
二、如遇井穴,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心包经及三焦经属相火。
子母穴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用。
1、三焦经:九月二十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属火,子实为天井,母穴为中渚。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为中渚,母穴关冲。
2、心包经:九月二十二日至次年三月二十是属火,子穴大陵,母穴中冲。
三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属水,子穴中冲,母穴间使。
3、肺经:子穴尺泽,母穴太渊。
4、大肠经:子穴二间,母穴曲池。
5、胃经:子穴厉竞,母穴解溪。
6、脾经:子穴商丘,母穴大都。
7、心经:子穴神门,母穴少冲。
8、小肠经:子穴小海,母穴后溪。
9、膀胱经:子穴束骨,母穴至阴。
10、肾经:子穴涌泉,母穴复溜。
11、胆经:子穴阳辅,母穴侠溪。
12、肝经:子穴行间,母穴曲泉。
子母经治疗法一、子母经的定义:子母经按五行分:木火土金水,之相生顺序使用。
阳经子母经区分法:1、胆经属木,木能生火,小肠经属火,故胆经为母经,小肠经为子经。
2、小肠经属火,胃经属土,火能生土,故小肠经为母经,胃经为子经。
3、胃经属土,大肠经属金,土能生金,故大肠经为子经,胃经为母经。
4、大肠经属金,膀胱经属水,金能生水,故大肠金为母经,膀胱经为子经。
5、膀胱经属水,胆经属木,水能生木,故膀胱经为母经,胆经为子经。
二、阴经子母经区分法:1、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故肝经属母经,心经为子经。
2、心经属火,脾经属土,火能生土,故心经为母经,脾经为子经。
3、脾经属土,肺经属金,土能生金,故脾经为母经,肺经为子经。
4、肺经属金,肾经属水,金能生水,故肺经为母经,肾经为子经。
三、子母治疗法、祖孙穴治疗法:祖孙穴就是母经的母穴,孙穴就是子经的子穴,三焦经与心包经应按季节分子母穴。
四、子母经治疗法可分两种:1、用子母经的本穴,所谓本穴即穴的五行属性,与本经的五行属性相同的穴。
例如:肺经属辛金。
经渠穴就是肺经的本穴。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以甘草之甘缓肝急。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用辛补之,细辛。
肝虚以陈皮、生姜补之。
酸泻之,白芍。
肝实,芍药泻之。
白芍泻肝火。
以其能活血。
虚者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
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
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甘以泻心,以甘草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酸入肝,酸泻肝,辛补肝。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用五味子之酸收心缓。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用咸补之,泽泻。
虚则炒盐补之。
甘泻之。
黄芪,甘草,人参。
虚者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辛以补肝,以生姜泻肝。
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苦入心。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用白术之苦燥脾湿。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用甘补之。
人参苦泻之,黄连虚者补其母,火能生土,心乃脾之母。
咸以补心,以炒盐补之。
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咸以泻肺,以桑白皮泻肺。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甘入脾,甘补脾,苦泻脾。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用黄连之苦泻肺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补之,五味子用辛补之辛泻之。
桑白皮酸泻之虚者补其母,土能生金,脾乃肺之母。
甘以补脾,以甘草补之。
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咸以泻肾,以泽泻泻肾水。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辛入肺,辛泻肺,酸补肺。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用黄柏,知母之辛润肾燥。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苦补之,黄柏用咸补之咸泻之,泽泻甘泻之虚者补其母,金能水金,肺乃肾之母。
酸以补肺,以五味子补之。
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咸入肾,咸泻肾,苦补肾。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补泻酸入肝,酸泻肝补肺。
辛泻肺补肝。
肺克肝,肝生心,心克肺。
肝欲散,酸以泻之。
歌诀及白话解
歌诀及白话解展开全文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水),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取曲池(土),即虚则补其母。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胃经在五行属土,其实证应取厉兑(金),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应取解溪(火),即虚则补其母。
脾经在五行也属土,其实证时应取商丘(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大都(火),即虚则补其母。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心经在五行属火,其实证应取神门(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取少冲(木),即虚则补其母。
小肠经在五行也属火,其实证时应取小海(土),即实则泻其子;虚证时则应取后溪(木),即虚则补其母。
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膀胱经在五行属水,其实证时应取束骨(木),即实则泻其子;虚证时取至阴(金),即虚则补其母。
肾经在五行也属水,其实性症状应取涌泉(木),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取复溜(金),即虚则补其母。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心包经在五行依然属火,其实证时应泻大陵穴(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补中冲穴(木),即虚则补其母。
三焦经在五行依然属火,其实证时应泻天井穴(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补中渚穴(木),即虚则补其母。
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胆经在五行属木,其实证时应泻阳辅穴(火),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补侠溪穴(水),即虚则补其母。
肝经在五行也属木,其实证时应泻行间穴(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补曲泉穴(水),即虚则补其母。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什么治法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什么治法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正治法,正治法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指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
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等。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
由于这类情况较少见,故反治的应用相对也较少。
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补母泻子法——精选推荐
补母泻⼦法如何推算“补母泻⼦”法,第⼀步要牢记五腧⽳补母泻⼦法是中医针灸⾥⼀个很重要的治疗⽅法。
⼀般情况下,急性的、剧烈的疼痛为实证;慢性的、病程⽐较长的酸痛为虚证,此时配合补母泻⼦法可以精确的选择⼀个到两个⽳位,就可以产⽣⾮常好的疗效。
正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那补什么呢?⼜泻什么呢?⼜谓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虚证要补本经或者异经的“⽣我”⽳(母⽳),实证要泻本经或者异经的“我⽣”⽳(⼦⽳)。
“⽣我者为母,我⽣者为⼦”就是这个道理。
五腧⽳对应五⾏,所以有⽳位与⽳位之间的相⽣相克。
补母泻⼦法就是根据五⾏相⽣,并配属五腧⽳得来的⼀种⽅法。
阴经五腧⽳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隐⽩⼤都太⽩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神门灵道少海寻,涌泉然⾕与太溪,复溜阴⾕肾所宜,中冲劳宫⼼包络,⼤陵间使传曲泽,⼤敦⾏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阴经的五腧⽳歌诀是按照“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排列的,并对应“⽊⽕⼟⾦⽔”。
第⼀句歌诀说的是⼿太阴肺经的五腧⽳,少商是井⽳、五⾏属⽊;鱼际是荣⽳、五⾏属⽕;太渊是输(原)⽳、五⾏属⼟;经渠是经⽳、五⾏属⾦;尺泽是合⽳、五⾏属⽔。
那它本经的母⽳是什么?⼦⽳是什么?五脏中,肺五⾏为⾦,根据五⾏相⽣的规律,⽊⽣⽕、⽕⽣⼟、⼟⽣⾦、⾦⽣⽔、⽔⽣⽊。
所以肺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肺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肺经的⼦⽳。
⼟⽳是太渊,⽔⽳是尺泽。
在肺经上的虚证就可以扎太渊,针扎上去就是补法,什么⼿法都不⽤做,扎到这个⽳位就可以补肺经,同样的实证就扎尺泽,针扎在尺泽上就是泻法,就可以泻掉肺经的实证。
⾜太阴脾经的五腧⽳,隐⽩是井⽳、五⾏属⽊;⼤都是荣⽳、五⾏属⽕;太⽩是输(原)⽳、五⾏属⼟;商丘是经⽳、五⾏属⾦;阴陵泉是合⽳、五⾏属⽔。
脾五⾏为⼟,⽕⽣⼟、⼟⽣⾦。
所以脾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脾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脾经的⼦⽳。
⽕⽳是⼤都,⾦⽳是商丘。
子母穴补泻歌
子母穴补泻歌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2012-10-20 11:51阅读:17,469一:十二经穴子母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二: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挤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三:背部俞穴歌:背部俞穴要记牢,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膈大肠,十八十九肠膀交。
注: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部位在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1.5寸。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18)【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水),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取曲池(土),即虚则补其母。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胃经在五行属土,其实证应取厉兑(金),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应取解溪(火),即虚则补其母。
脾经在五行也属土,其实证时应取商丘(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大都(火),即虚则补其母。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心经在五行属火,其实证应取神门(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取少冲(木),即虚则补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