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初中语文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古诗词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深层次鉴赏。

教材准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明月的图片或介绍明月的诗意意象,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即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鉴赏与表达(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抒情意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提供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创作题目,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运用古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创作题目,进行古诗词创作。

提供写作模板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运用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来写作。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的古诗词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词作,如《青玉案·元夕》,并进行类似的古诗词创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的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教学设计之一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

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

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

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

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

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关于水调歌头教案(精选5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四)教具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感悟。

(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问:“水调歌头”和“明月几时有”分别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教学重点:诗词意境的深入解析,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破策略
1.难点突破:通过对比分析、语境推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难点词语。
2.重点强化: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意境,分析作者情感,鉴赏艺术特色。
4.诗意理解: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诗词鉴赏:从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鉴赏。
6.诗词创作:尝试仿写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人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月亮与思念之情的思考,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高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学会鉴赏诗词艺术,尝试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审美情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词情感表达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

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

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

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

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

)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词曲》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宋词。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牌、作者简介、词文内容解析、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础知识,理解《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苏轼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与月亮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讲解:介绍作者苏轼及宋词的背景知识,详细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特点、词文内容。

3. 赏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词文,分析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设置实践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形式,深入体验词的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作者:苏轼3. 主体内容:背景知识词牌特点意境赏析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意境和情感。

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出至少两个意境,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难点和重点的掌握情况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赏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3篇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3篇

《水调歌头》教案4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二作者简介:(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

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

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

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写下这首词!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Chén quèqióng chán qǐshēng丙辰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绮户不胜寒朗诵情况:(作以点评)四初读课文:(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

老师给予指导。

五研读课文: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归纳明白:时间作词的情形主旨之一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

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课班级:单位地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走近新课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缘政见不同,贬谪至密州。

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

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三、指导朗读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

“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深情和哲思。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韵律和结构。

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词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

理解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词牌和修辞手法有深入的了解。

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

3.2 学生准备:预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解词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和讨论心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月亮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引起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月亮的联想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讨论和问答,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欣赏词的美感和深层含义。

第五章:作业与评估5.1 作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5.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月亮的古典诗词,如《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进行比较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教学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准备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学生集体诵读: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教学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水调歌头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引导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文是这首词的原文教案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篇1:教学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一、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二、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三、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四、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以故事形式叙述苏轼生平,引出词作《水调歌头》。

(说明:故事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让远古的伟大词人生活化,也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12下一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及词的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作品价值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情感的揣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词作风格;(2)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2)深入剖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明月几时有”这一问题的思考;(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3)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释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把握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僻字词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感悟的短文。

8. 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鉴赏诗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1 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

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课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咏月名作《水调歌头》。

二、学生自学课文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2、简介“词”、写作背景及南宋胡仔对这首词的评价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一般分上下两阕。

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①。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

词牌是有来源的。

词牌不同于题目。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情抑郁。

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

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听朗读,捕捉画面。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读课文,捕捉画面。

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

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

5、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三、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怀人(抒情)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三)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1、联想与想象的区别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

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

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对我们都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是“相近联想”。

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

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

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3、运用: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想象:天上的白云,我想到万马奔腾……两军交战……四、合作探究(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

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③道出了人生哲理(六)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五、知识迁移与运用1、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了时空的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

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4、心灵之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假如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学习不能和家人团聚,请你拟一条短信,将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

(教师出示手机中学生的短信作为例子)六、小结:从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明白了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