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眩晕)诊疗方案
原发性高血压(眩晕)诊疗方案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症状见头晕、头痛、头胀、颈部僵硬、耳鸣、肢麻、心悸等。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二、中医治疗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脾失健运,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阳亢,痰浊等上蒙清窍。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头痛,头重脚轻,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耳鸣心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焦山桅9克、黄苓9克、川牛膝12克、炒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15g、茯苓神12g、夏枯草12g、赤芍9g。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口服液;克比奇胶囊。
(2)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口淡乏味,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
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面色欠华,心悸少寐,食少神疲,舌淡脉细。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以归脾汤加减。黄甚15克、炒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或砂仁6克、甘草5克、当归12克、远志6克。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眩晕病
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015中医临床路径眩晕(高血压)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编码:I 10.x0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
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
(本)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旳范围.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为重要病机,以眩晕,头痛为主证旳病症.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性,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旳全身性疾病。
目前,多认为眩晕病因病机与风、火、痰、瘀、虚有关,病位在清窍,与肝脏最为亲密,与脾、肾有关,脏腑阴阳失调、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皆可致病,或为清窍失养,或为邪扰清窍。
一、本案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编码:I10.X02)
二、诊断根据
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
疗效原则》
(一)头晕、头疼、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二)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四)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眼底及颈
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五)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定旳《高血压病诊断指南》
表1.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旳定义和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值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范本模板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
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
(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完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明天麻、双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炒杜仲、超栀子、黄芩、益母草、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C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卧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lOO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3)钩藤15g、野菊花lOg、稀莶草30g、夏枯草20g、川牛膝20g、赤芍20g、川芎15 g、葛根20 g、花椒10 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40。C--45。C,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x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1)肾气亏虚证: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l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痰湿壅盛证: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l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lO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2)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I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肝肾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