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简答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学标志的概念和分类?答:概念:生物学标志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分类:①.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⑴内剂量生物标志;⑵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
②.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
③.易感性生物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贮存库的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答:贮存库是指虽有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但尚未显示相应中毒效应的部位。
意义:①减少蓄积部位以外的靶器官的毒物剂量,减轻急毒②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动态平衡消除-再释放-潜在危害。
3.修复障碍主要引起哪些毒性?答:炎症;坏死;纤维化;致癌作用。
4.毒物与靶分子结合的类型?答:a.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形成氢键与离子键,特点:互不结合,通常是可逆的;b.共价结合(相对重要):一般是不可逆的,能永久性改变内源性分子结构,故共价结合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c.脱氢反应:自由基迅速引起内源化学物脱氢,生产新的内源性自由基;d.电子转移:如化学物将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氧化生成铁,引起高铁蛋白血症;e.酶促反应:少数毒素通过酶促反应作用于特定靶蛋白。
5. 危险度评定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答:明确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存在与否(危害认定);定量评定接触剂量与损害程度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确定人类实际接触量和接触情况(接触评定);在此接触情况下对人群危险度的估计(危险度特征分析)。
6. 毒物发挥其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四个过程?答: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7.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主要四类因素?答:1.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取代基团对毒性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对毒性的影响;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对毒性的影响);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对毒性的影响;分子量、颗粒、比重对毒性的影响;挥发性和稳定性对毒性的影响;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对毒性的影响;电离度和荷电性对毒性的影响);不纯物或杂物。
2.机体因素:物种、品系差异;个体间的遗传学差异;机体其他因素。
3.环境因素:气象因素;噪声、振动与紫外线;昼夜与季节节律;动物饲养条件。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5.暴露因素。
8.突变的类型?答:1.自发突变。
2.诱发突变:a.基因突变(碱基臵换和移码突变);b.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c.染色体数目的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9.遗传学终点分类?答:①DNA原始损伤(形成加合物,断裂,交联);②基因突变;
③染色体畸变;④染色体组畸变。
10.化学致癌物分类(各种致癌因素分组)?答:组1,人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组2,人类可能致癌物(组2A)和人类可疑致癌物(组2B);组3,基于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11.发育毒性的定义和主要表现有?答:1.概念: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2.主要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
异常;功能缺陷;子代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增加。
12.发育各阶段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答:1.
着床前期:一般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
通常是着床前丢失,即指未分化细胞受化学
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
2.器官形成期:是
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或致畸敏感期。
发育
毒性的主要表现:(1)结构畸形:最为突出
(2)胚胎死亡:吸收胎、流产(3)生长迟
缓。
3.胎儿期:接触发育毒物很可能对生长
和功能成熟产生影响,如免疫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功能异常等。
不良作用
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
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
4.围生期和出生后的
发育期:围生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
时期。
13.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答:1.确定受试
物的一系列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
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
级。
2.初步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和对人
体产生损害的的危险性大小、毒效应的特征、
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等。
3.为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以及其他毒理研究的染
毒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和建
议。
4.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14. Ames实验的原理、定义?答:定义:细
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
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
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原理:人工诱
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
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
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
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
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计数
诱发的回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毒物的致突
变性。
15.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答:1.具有
发育毒性,但无母体毒性,表示发育毒性有
特定的机制,与母体毒性无关。
2.出现发育
毒性也出现母体毒性,尤其是当发育毒性只
在母体毒性存在时才能被观察到的时候,发
育效应可能是间接的,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致
畸机制。
3.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
用。
这类物质在妊娠期容易引起警觉。
4.在
一定剂量下,既无母体毒性,也不出现发育
毒性。
16.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答:基因突
变与染色体畸变;干扰基因表达;细胞损伤
与死亡;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通过胎盘
毒性引起发育毒性;干扰母体稳态;细胞凋
亡;内分泌干扰作用。
17.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答:I段:生
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
性试验);II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
试验);III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
生期毒性试验)。
18.确认人类致畸物的标准?答:1.一种特殊
的缺陷或几种缺陷并发的频率突然增加;2.
缺陷的增加与某种已知的环境改变相关联;
3.在妊娠的特殊阶段已知暴露于某种环境的
改变,产生有特征性缺陷的综合征;4.缺少
妊娠时引起特征性缺陷婴儿的其它共同的因
子。
19.实验动物的选择1.急性毒性试验:大鼠、
小鼠、狗;2.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大鼠、
狗;3.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兔豚鼠;
3.眼刺激试验:兔;
4.遗传毒理学试验:小
鼠;5.致畸试验:大鼠、小鼠和兔;6.致癌
试验:大鼠和小鼠;7.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母鸡。
20.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
有?答: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杂原
子(O-、S-、N-)脱烷基、氧化基团转移、
酯裂解、脱氢。
21.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实验动物的选
择和控制、受试物及处理、实验动物染毒方
式、剂量分组、毒性作用观察、观察持续时
间和周期、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22.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答:动物选择,
目前通常选用两种动物(大鼠和小鼠)进行
试验;动物数量,每组动物数应较一般毒性
试验为多;剂量设计,为观察到剂量-反应关
系,一般使用三个剂量;实验期限与染毒时
间,原则上实验期限要求长期或终生;结果
的观察、分析和判定,主要的分析指标有肿
瘤发生率、多发性、潜伏期。
23.DNA损伤修复方法?答:直接修复、碱基
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
交联修复。
24.致癌三个过程及特征?答:1.引发阶段:
不可逆;所引发的“干细胞”在形态学上无
法识别;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学因素
敏感;引发细胞可能自发(内源性)启动;
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
关系良好,但很难测定的阈值,无可测定的
最大反应;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定的促长阶
段后发生的癌前病变来定量。
2.促长阶段:
可逆(基因表达、细胞水平);持续给以促长
剂才可维持促长细胞群;对衰老、饮食和激
素因子敏感;内源性促长剂可起“自发”促
长作用;剂量—反应关系显示有可测阈值和
最大作用;以能否有效地扩大引发细胞群来
确定促长剂的相对强度。
3.进展阶段:不可
逆;核型不稳性性导致细胞基因组结构的形
态学改变;进展的早期阶段,已改变的细胞
对环境因素敏感;在进展阶段可以观察到良
性或恶性肿瘤;进展剂使已促长的细胞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