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模式转变作为高职院校改革引擎——以安徽省高职改革为研究背景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就业;高职;管理;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7-02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少数沿袭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难成实用成熟的模式。

如何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落后的局面,改善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任务。

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职院校管理观念、高职院校组织、高职院校制度、高职院校文化、战略管理、基层管理、组织诊断等诸要素。

分析当代管理新思潮,在知识经济起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中,出现了新的管理结合点,主要表现为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务实管理与务虚管理相结合,组织管理与人的管理相结合,正式管理与非正式管理相结合,层次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等新思路。

同样,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唯有继承传统,加快吸收,不断创新,才能使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跟上时代发展。

二、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领导体制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本质要求是强调集体领导,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内部管理决策体制特色的体现。

党委是学院的领导核心,院长是学院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领导人。

党委领导重在决策,院长负责重在组织执行。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亟需的问题,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给高职院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百万扩招计划明确了招生范畴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复杂化、层次多元化,差异化。

同时,这些生源的学习环境也会有些变化,部分学生的学习地点可能会脱离校园。

这些变化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百万扩招”背景下的生源显然是存在不足之处的。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

二、面对百万扩招生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一)管理部门单一,不能适应“百万扩招”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实施两级制,即学生管理工作是由院级和系级两级部门组成,院级负责较为宏观的学生管理工作,系级负责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

“百万扩招”的部分生源可能要工学结合,脱离校园线上学习,那么高职院校的单一的管理部门就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状态和需求,这样势必就会造成学生的信息掌握不足,进而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会造成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不合适,对学生的考核会出现偏颇、混乱和不公。

(二)管理方法过于刚性,柔性欠缺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方法采用的依然是“命令”“保姆”“家长”式等传统的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过于刚性。

百万扩招下的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学生从年龄、心智、态度、思维等方面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这种“刚性管理”的模式将不再适合这些学生。

(三)辅导员角色问题面对传统的学生生源,辅导员一般充当学生的管理者角色,但是百万扩招生源中的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其社会阅历可能比辅导员还要丰富。

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改革

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改革

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改革摘要:双高建设是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培养技术人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职院校要把握住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师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设施,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探索高水平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双高建设;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

而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双高计划是要求,教学管理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打造双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学校要从教学组织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严要求,高水准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优化课程和教材,打造一拼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本文将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现状出发,探究出一条新型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之路。

一、当下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管理现状(一)教学计划不完善教学计划是规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确保教学编制的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关乎到专业的设置,专业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稳定性较弱,有些专业计划没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

教育教学管理是高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一、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让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最大化,高校通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对办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投入,进而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教学水平得以提高[1]。

同时在教学管理的改革工作中,高校还能够对陈旧的教学思路以及方法等进行创新,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理念以及模式等,结合专业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的发展目标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仅仅注重理论层面的教学,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整合社会以及企业的教学实践资源,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以及专业型人才队伍的学校,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管理,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创新和创造,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使其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所突破。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问题(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合理性高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为核心。

虽然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各项制度也逐渐得以完善,但仍存在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课程的设置方面还不够合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2]。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难以将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陈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生为本,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硬性管理模式,积极融合人本主义理念,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全面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视角下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Vol.28No.12Dec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2期(下)2012年12月国家和安徽省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是推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转变的有力保证.2010年国家在关于人才规划和教育改革两部中长期发展规划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在工作方针统领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都有许多重要的理念与政策创新,并明确提出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和重点.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转变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而高职院校要更好的与市场接轨,更好的服务于市场,专业设置是其核心工作,专业设置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内涵的标志,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也是高职院校发展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1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积极应对产业需求,在完善专业设置的同时根据地区经济特色适时调整专业,使其更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之需.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长三角地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机械、电子、轻纺的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地方企业需求,既是示范区稳步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校企业合作模式创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是增强其办学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安徽作为毗连东部、衔接中东部经济结合部,无论对于区域经济均衡、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承接中西部人才、知识转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高职教育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不仅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升级及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市场适应能力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因此只有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管理模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实现我省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及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2.1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决定着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即设置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专业比例要与三产业比例相匹配;产业结构决定着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区域性,所以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本着为地方、为行业经济服务的目的来设置专业.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又一影响因素,其影响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市场能提供的职业岗位;二是市场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三是学生对专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市场需求的人才,这也是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办学条件是影响专业设置另一因素,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即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设一个专业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如校舍、实验实习基地,还要有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优秀的双师型队伍等相关资源.2.2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的一个基本原则.经区域经济视角下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李玲(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41)摘要: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文章从区域经济视角角度对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梳理出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的特点、问题,并分析了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及专业设置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111-03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12ZD01)111--济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应该设置什么专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同类人才需求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就要适时调整培养该类人才的专业结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同时专业培养具有滞后性,所以要及时淘汰旧专业,适时开设新专业,设置专业必须具有适度超前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遵循地方性特色原则,高职教育面向地方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只有依托区域经济,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专业设置的效益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即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最少的资本投入培养最多的人才,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佳的效果.这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3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目录进行分析,2010年全省共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2365个,具体如下:类别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布点数5441762526614230438820比例(%) 2.3 1.7 3.2 1.1 1.10.3 6.012.916.40.8类别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文化教育旅游公安法律合计布点数4642599209423221167172365比例(%) 1.918.0 4.28.8 1.813.6 4.90.30.7100.0设置专业点数量最多的专业大类为:类别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制造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合计数量(个)4253883223042091648设置专业点数最少的专业大类为:类别水利大类公安大类法律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合计数量(个)7617252681高职专业设置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1专业设置不合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很多高职院校盲目争办过热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冷热差异明显,不能符合产业结构需求,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部分专业设置缺类;有些专业设置规模过大,数量大,专业内涵建设相对缺乏,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学生毕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造成结构性失业;专业领域发展不平衡,从专业大类的情况看,近几年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容易的土建、制造、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等专业类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热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专业设置没有合理分布,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弱化,专业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性差.3.2专业设置的分布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匹配安徽省三类产业产值分布如下图:从上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这与国家倡导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发展显而易见,高职教育中与产业相关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有一定的差距.第一、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率较少;而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大,且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超出了目前该产业所能容纳的数量.这种局面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大量的浪费.加之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量制造业落户安徽,所以安徽高职院校应在第二专业设置上加大比重,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3.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密切,社会参与度动力不足安徽省近几年承接泛三角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第二产业人才,然而这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构建上脱离地方经济建设,与地区产业联系不够密切,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管理模式,112--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动手能力不强,体现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同时,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开发不足,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单一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很难适应和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缺乏职业教育特色.4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对策研究4.1合理设置专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为原则,从本校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实训等办学条件出发,特别应注意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规律,调整和设置专业”.这就要求我省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办学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数量和总量上加以控制,适度调整.发挥特长,构建专业群,着力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同时,为了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高职高专院校新申报的专业严格审批;对已审批开设的专业,要定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以保证专业内涵建设;对于办学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低的专业,要坚决停招.要保证新开专业的质量,从宏观管理的源头上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保障培养的都是社会所需,从源头上保障专业供需大致平衡.尽量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风险.4.2协调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整体状况的分布安徽“十二五”期间应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量增长的同时,着力提升第二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同时,根据“十一五”期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其农业内部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可以提高并优化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数量与结构.加大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投入,适当减少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百分比.安徽省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安徽省产业结构分布的整体状况,结合本地区域现状,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专业调整,要注重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安徽省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新能源汽车、技能环保、医药等八大产业,以及入世后我省紧缺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管理、外语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服务业领域需要的应用性学科专业;调整、停办一批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学科专业.4.3加强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量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必须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和“委培式”培养,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双师”制度,将校企合作的模式落到实处.安徽省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省份,在实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成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更要注重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联合互动.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了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只有这样,安徽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适应安徽经济结构调整、成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对于安徽经济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必须与高校走联合之路,实现创新,实现“共享”是应有的模式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强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DB/OL].〔2〕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0年).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安徽省教育厅,2009-1-20.〔3〕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2).〔4〕李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8(下).〔5〕杨帆.浅析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因素[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6〕闵建杰.高职院校专业趋同问题及其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7.〔7〕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8〕刘春生,徐长发,等.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版社,2002.〔9〕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R].合肥2010.〔10〕刘军.促进安徽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和策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王磊,王新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12〕杨帆.新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9.〔13〕胡戴新.安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李嘉.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M].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5〕林楠.高等教育的局限———对我国高职本科发展专业学士学位的理性思考[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16〕姬兴华.安徽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7〕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道路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113--。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
第1 2卷 第 6期
2 O 1 3年 1 2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EI P ROFE S S I ONAL AND TECHNI CAL C0I LEGE
Vo l _ 1 2 No . 6
De c .2 01 3
针 对 职业 岗位 的 实 际 需 要 设 置 的 职 业 岗 位 定 向 的 高 等 教 育, E 2 3 2 3 9 具 有 自身 的特 点 。首 先 , 社会 发展 的需要 , 能 直 接
了福 音 , 今 后 国 家 定 会 对 高 职 院 校 发 展 给 予 肯 定 和 大 力
支持 。 1 高等 职 业 院 校 全 面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意 义
不 仅 仅 关 系 到科 教 兴 国 战 略 的 实 施 , 更 重 要 的 是 会 影 响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自身 的发 展 。 2 离 职 院 校 教 学 管 理 模 式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分 析 2 . 1 高等 职 业 院 校 教 育 的 特 点
人 员 的 匮 乏 。随 着 社 会 工 业 化 的 不 断 发 展 , 需 要 大 量 的 技 术员工 , 于是 各 国 开 始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 我 国也不例 外 ,
和 关 注 。我 国拥 有 将 近 1 4亿 人 口 , 如 何 提 高 国 民 整 体 素
质, 高等 教 育 占据 很 重 要 的 位 置 , 而 高 职 院 校 是 重 中之 重 。 在 日趋 竞 争 的 环 境 中 , 关 键 就 看 人 才 。随 着 科 教 兴 国 和 人
标、 任务 , 努力提高软 、 硬实力 ,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2 . 2 高职 院校 教 学 管 理 存 在 的 问题 及 成 因分 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大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设置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需求导向、专业重复开设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纷纷展开研究,试图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优化机制,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其优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的探讨,以及优化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将力求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机制。

通过对专业设置进行系统性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行的优化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不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探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

只有科学设置专业,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配合社会需求,培养出具有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能够有效促进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可以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专业设置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壮大,在教育领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开放式的特征与传统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同,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要创新。

本文在分析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54-001一、研究背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增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种新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职院校,这也契合了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不仅运用学校教学资源培养人才,而且充分借助企业、行业的资源与环境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

本文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二、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1.思想理念上还未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校园的限制,学生不仅要接触校园,更要通过企业接触社会,这对学生、家长等思想要求是一个考验。

从当前来看,由于引导不够,很多学生与家长都存在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误解,使其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一方面,家长对学校选择的企业存在顾虑,认为学生还小,可能无法适应企业要求,同时担心因此而落下课业。

另一方面,学生面对与校园完全不同的企业环境,思想稳定性差。

一些学生要么将工学结合当成简单的打工,忽视了本身的学业,一些学生则难以适应严格的企业管理,难以真正从工学结合中学到技能知识。

2.“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需求当前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中,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很好转变角色。

在学生管理中,教育管理的刚性措施过于呆板。

一方面,管理沿袭固有的班级专业管理,管理内容也以学生校园内学习活动为主,没有考虑到在企业中的生产线、班组或团队的管理需求,使学生要频繁地在校园与企业间进行转换,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管理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培训 阶段教育 , 根据 职业 素质 能力 分析 , 明确未来 的 目标 和 现 阶段 的任务 , 增强 就业 意识 , 化竞 争意识 , 强 培养 创业 精 神, 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大学 三年级 , 择业技 能与就 业 以“ 创业 教育 ” 内容 为主 , 注重 就业创业 相关 法规的学 习 , 业 就 形势 的分析 , 就业信 息的搜集 , 求职准备 、 择业技 巧、 心理 调
职业角度 了解 社 会 、了解 自我 , 准确 定 位 , 划人 生 。例 规 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 划这一 教学模块 主要 是站在 大学生
的角度来规划 自己未 来 的职 业生 涯 , 合 自己 的专业 、 结 性
学 方法 , 变成一 种促进 学生 成为 教学 的主体 , 生 自主学 学 习, 合作学习 , 研究学 习, 探索性学 习的开放式 的教学方式 。
的测评与全面 的分析 , 而 指导学 生 制定切 实可 行的 “ 从 个 体” 职业 目标 、 职业 生涯规划 、 创业设计方案等 , 引导学生从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高 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进修学 习支 持项 目( O l z JG 1一 1 ) 2 1 2 l s l s C O 9 ; 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 重 ( 0
点研究项 目《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s 2 】A 2 ) (X O2 04
7 6
成 宁学院 学报
生 了解社会 、 认识 职场 , 正确定位 , 极主 动地参 与各种 就 积
业竞聘活动 , 行求 职择 业或 自主创业。 进
2 建立 以学生为本位 , 体辅 导相结合 的原则 。 . 个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既是学 院的整体 工作 , 又是学 生 的个体行为 , 每个学生 的特 点不 一样 , 因此加强对学生 的 个体辅导 、 量身定做 尤为重要 。个 体辅 导 , 是指学生作为 就 业 的“ 个体 ” 彼 此在 能力 、 趣 、 , 兴 价值 、 内在愿 望及 性格 等 诸方面存在的差异 , 作为 “ 体” 个 的学生 在进 行“ 个人 ” 的职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12.24•【字号】财教〔2015〕867号•【施行日期】2015.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各市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部门: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进一步提高我省公办高职院校的财政保障水平,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财教[2014]352号)有关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出如下意见:一、实施范围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覆盖所有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公办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

二、基本原则(一)明确责任,分级负担。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省直各有关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各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经费由市级财政予以保障。

行业及企业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举办者应依法落实举办者责任,参照省定目标任务明确生均经费保障水平,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二)改革机制,明确导向。

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为契机,改革预算拨款方式,经费安排体现改革和绩效导向,不搞“大锅饭”,经费安排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三)注重绩效,促进发展。

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形成激励相容、奖优扶优的机制,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de t ” picpe rfsin o e e h ud ̄aietret n fr ,w ihae8 ol w :t nfr rm n ne d r il ,poe s a cl g ss o l n ol l h e r s s hc r sf o s r se fo o e—ga ema a e n z a e a rd n g me t
p R m o o e n g me t a e , r n f rfr s se —o e t n a e n atr o e l y e —o e t n a e n a - a e t p n ma a e n p t m ta se m y tm t o i r n e ma g me t t n t mp o d p e m n t i d r ne ma g me p t t t r ,t n f rfr n n—c aa trma a e n a tr o s d n —o e t d ma a e n at r . I i e n c s a y n e rt e e n r se m o a o h r c e n g me tp t n t t e t r n e n g me tp te e u i n t st e e s r e d f h o h
统的高职 院校学生管理模 式至少应该实现 以下三个 转变。

大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力度,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要 ,已成 为摆在 我们 面前 的一 个重 大课题 。 《 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定》 中明确指 出 职业教育要 “ 坚持 以就业为 导向 ,深化 职业 教育教 学改 革” ,高职 院校要 “ 步建立有别 于普通 教育 逐 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 、选拔与评价的标 准和制度” 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的改革则 是职 ,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摘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是指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同时具有公办和民办性质的院校。

本文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定义、背景、特点、影响和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还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管理体制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有助于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概述、定义、背景、特点、影响、现状、重要性、前景、挑战1. 引言1.1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概述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办学,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实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多方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定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国有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或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管理优化等目的。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混合”,即在院校办学中引入了非公有制的资本或资源,与原有的公有制资本或资源共同合作。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公有制办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徽商职业学院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为贯彻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立足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助推安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今年是我院“十二五”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的观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优化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着眼于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共同培育人才;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做并行,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建立组织成立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全面组织实施徽商职业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

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

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

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摘要]高职院校转型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摒弃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管理体制。

在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创新,学校发展要由原来的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点建设精品课程,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以建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转型内涵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面临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采用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

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也因此发生变化,正处在转型过程中。

一、高职院校转型的界定“转型”一般指转变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

确切地说,“转型”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用语,很多权威词典尚未正式收录。

有学者考证,“转型”最初源于化学界的“构型”和生物界的“进化”等概念,后来这一概念被社会研究领域所借用,用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性质,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人们常说“转型”,一般是指“社会转型”。

现代意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或根本性变迁,通常指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愚昧时代向文明时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殊阶段。

“高职院校转型”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转型是在我国社会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办学,采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

二、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化和 健 全教 学质 量 保 障体 系 四个 环 节 , 薪酬体 系改革 、 色建设 、 以 特 目标
教 育创 新 是 一 种 具 有 高 度 自主 性 的创造性 教育 活 动 , 必须 由全体 是 教育 工作 者积极 参 与 的一 种 整体 性 、 目的性 行为 。 它依 赖 于全体教 育工作 者 的真诚投 入 , 赖于 不 同教 师的教 依 育思 想和意见 的交 流与撞 击 。 学校必 须努 力营 造 出平 等 、 民主 、 放 和宽 开
( ) 二 管理 者 的 创 新精 神 与创 新 素质
修正或 重 构教 学管 理模 式 , 发 激
师生创新 潜 能 , 已经被 视 为关乎 教育 教学 质量 提升 、 职教 育成 功转 型 的 高
重 大问题 。 江金融 职业学 院从管理 浙 创 新入 手 , 全面深 化学 院教学 管理 改 革, 进行 了一 系列有益 的探索 。
和论 证 。随着教 学 改革 的深 入推进 ,

教 学管 理模式构 建原 则
创新 建议 , 不会激 发 全校 教育 工作 更 者 的创 造潜 能 , 制度 创 新也 就无 从谈 起 。为此 , 教育 管理 者 必须 把创 新 与
学 校 管 理要 在 不 断 创 新 的 过 程 中 ,创 造条 件 实 现 个 体 的差 异 发 展
方 式方 法 改 革 、 考试 方 式 、 学 内容 教
设计 和课 程体 系结 构改 革 、 的教学 新 评 价机制 的 建立 等 内容 , 逐步 形成 以
学术 管理 为 主 , 政管 理 为有 效补 充 行 的教学 管理格 局 , 者之 间相 互协 调 二 与 配合 , 断提 高教学 管 理 的水平 和 不
( ) 一 管理 与服 务的 关 系

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

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作为经济大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备受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进行分析,以提供决策参考。

二、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情况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的数据,2024年共有安徽省59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数量总计超过500个。

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情况如下:1.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涵盖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方向。

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占比较大。

2.工程技术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等。

随着安徽省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设。

3.农林类专业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林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布局。

农林类专业主要包括农学、林学、园艺等方向,培养农业、园艺等领域的实践人才。

4.医药卫生类专业医药卫生类专业是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具有较高就业率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之一、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医疗护理、药物研发等领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需求分析1.经济管理类专业需求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尤其是金融、会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增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质量。

2.工程技术类专业需求安徽省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尤其是在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领域。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加大对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培养和招生力度,提高人才质量。

3.农林类专业需求安徽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林类人才,尤其是在农学、林学和园艺等领域。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增加农林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质量。

4.医药卫生类专业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药卫生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科研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学术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广泛和高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传统的学术交流主要依靠学术会议、期刊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渠道比较有限。

而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学术交流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学者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直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学术信息和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需求,提供更加广泛和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科研工作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信息,科研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和智能化。

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和纸质文档进行,效率比较低下。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科研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控。

高职院校需要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单一、科研管理手段落后、科研人员缺乏合作意识等方面。

科研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单一。

传统的科研信息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渠道进行传播,获取的渠道比较有限。

在互联网时代,科研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但是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科研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仍然比较单一。

这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获取面临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和高效。

“1+X”证书制度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1+X”证书制度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课题 1+X 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重构与融合发展研究 (JG20EB245)㊂作者简介:耿一丁(1988-),女,辽宁盘锦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分析㊁职业教育㊂ 1+X 证书制度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途径研究耿一丁(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辽宁盘锦124221)摘㊀要:将 1+X 证书制度与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培养职业能力过硬㊁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新型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深入探索制度㊁政策和手段,更要合理探索二者的有效融合途径,分析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做到 1+X 证书制度在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落地㊂关键词: 1+X 证书制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4.044㊀㊀在新时代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为促进高职院校变革的创新发展,在2019年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职务高教变革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了 推进综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变革,参考国外职务技术培训教学一般作法,制定管理工作方法和具体实施办法,开启 1+X 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试验管理工作 ㊂在此背景下,同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便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高质量会计人才的输送有了充分的条件㊂因此,以 1+X 证书制度为研究背景,分析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度融合,系统地将社会对大数据和会计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㊁能力素质要求深入专业人才培养中,反映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对培养优秀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非常有利的㊂如今,职业资格标准随着人才市场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和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㊂市场经济改革对大数据分析和传统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丰富的传统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了财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财税等专业知识,把实际的经营情景整合在计算机模型当中加以演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自己更加熟悉实际经营业绩的发生流程,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则无法入职理想的岗位㊂高职学院大数据分析与会计专业要合理预测学科发展,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培训学员的职业技能,力争培养大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使其发挥人才的特有优势,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㊂现阶段, 1+X 证书制度的实施热潮席卷了全国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在大数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融合 1+X 证书制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输出的会计专业人才质量更高㊂1㊀将 X 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相对接推行 1+X 证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㊁团体奉献精神与创新意志㊂目前,准订单式培养就是为了培养行业所需的实用型岗位人才㊂遵循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培养规律与知识规律,总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与 X 认证的专业技术知识特点,拆分 X 认证的专业技术知识分级规范,对照 1+X 专业技术知识等级证书认证单元具体规定,使之与培养计划中的专题研究相对接,把专业技术知识等级证书的能力需求㊁专业知识需要等标准整合到培养计划中,可以将 X 证书的认证标准融入相关的不同课程中去,更新书证融通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重置课程标准,贴近未来工作岗位,实现证书培训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实现岗课赛证的全面融合,以课程改革推进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内涵发展㊂2㊀创建数智赋能型教师队伍要想深度融合 1+X 证书制度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有一支同时精通大数据和会计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㊂大数据和会计专业需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还要有企业经验丰富的实战者㊂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对财务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要实现智能业财一体化㊂首先,在我国大力推动 1+X 证书制度的帮助下,对高职院校内负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进行师资培养,让教师尽可能多的参加 1+X 认证活动,增加教师的证书持有数量㊂选派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接受大数据专业培训,获取相应课程的培训资质,促进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㊂其次,大数据分析与会计专业老师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逐步掌握了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等学科前沿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老师被安排成为在职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实际中面临的专业困难㊂利用辅导流程和学员意见对老师做出评价,完成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老师教学水平与职业技能的双提高㊂另外,要引导老师到企业实际,一方面对专职老师传㊃201㊃统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让企业实际成为教师年终考评的重要考评内容之一,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结果在待遇上有相应的差别㊂但是,企业也应该对自身的观念进行转变,在专职教师进行公司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来自教师对公司管理的建议,以此为基准对公司的管理模式予以优化,进而积极推进专职老师加入公司经营㊂采取了各种举措,在高职学校中形成了 1+X 证书制度,使专职教师既能表现外在证书 双师 型,又能内化 双师 类型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素养㊂3㊀以 X 证书为抓手,合理重构 岗课赛证相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也应具有很强的周期性㊂在 1+X 证书制度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制定标准,使得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科学合理㊂首先,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加入 X 证书的技能要求,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要求㊂大数据与会计学专业虽然社会需求量大,但每年毕业的学生都比较多,已经饱和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以大数据分析和会计专业的现实岗位需要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才能,并培养的综合应用素养㊂因为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已经不再是 死做账 的时期,现代社会的出纳应该是 懂资金㊁精财务㊁能办税㊁会工商㊁复合型 的复合技能型人才㊂这就需要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国际化,又要开放性和综合性㊂围绕技能点数,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深化工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融合前进的技术㊁工具与理念,同时对专业知识训练进行深入规划,革新技能模块考评方法,对学习者实施多维度考评,多元化地设计目标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㊁精神和实务水平,并引进现代产业发展思路,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与就业信心,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优势㊂其次, X 证书考核内容㊁智能财税技能大赛考核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要统筹规划,在讲解会计专业知识时,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结合,防止重复设置课程内容㊂要在教学能力㊁教学模式㊁课程设计㊁公司的典型业务流程㊁业财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发掘 X 证书的内涵㊂在大型新兴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财务数据与会计专业可以构建人才培养的技术整合体系,整合到 1+X 的职业教育规划培训课程认证系统中,通过整合法律学等专业课,并设置了大分析采集㊁数据信息综合分析㊁大数据信息发掘㊁财务数据可视化研究等专业课程,以达到对多元化教学的全面覆盖,并强化了学习者对从数据源到大分析所展示的结构化知识掌握㊂总的来说,要在培训教学中形成三种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第一层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员的读写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第二层是对学员进行个性化㊁多样化培养,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第三层则是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意在培养学员获取各类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基本能力,以推动 1+X 认证体系的发展㊂最后,深化教育改革,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证书获取时间,同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㊂高职学院的大数据与会计工程专业,应该培育一批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大量实践经验的 懂业务㊁精财务管理 的高素质 双师型 教学团队㊂然而,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没法适应 1+X双认证制的教学需要,同时业务拓展课程队伍和管理实践课程队伍也出现了断层㊂于是企业工程师可以走进大学,而高等院校师资也可以走进大公司实现技术流动㊂吸纳高素质企业人才,并利用平台资源优势,有效整合网上课程㊁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务类技能教育专家㊁企业教师队伍合作共建㊁与高职学院联合共建项目,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职业教育与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保障制度㊁奖励体系与监管机制,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㊂深入研究企业师资培养学分制管理模式,通过教师示范项目增强教学团队的活力,同时不断引入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增强师资力量㊂4㊀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产业学院大数据技术已然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这也导致社会对大数据分析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㊂按照我国国家商务委员会最近期的大数据分析,在未来二年中国大数据分析人员缺口将超过一百四十万㊂大数据与财务领域在我国市场上已朝着高速成长方向发展,将来由于政府扶持和社会资本投入,在财务大数据分析和智慧财税领域规模上将处于世界领先,而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孵化器的学校,将跟踪行业内龙头公司,并与其深入协作,引入先进行业思想㊁尖端技术方法和领先技能,紧跟会计专业人才发展的新潮流,增强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实际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人才的方法,把 1+X 证书体系和核心技能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导入课堂,进一步改善其学习效果,提升职业资格的含金量,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知名度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面临发展新趋势㊁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把 1+X 认证的教育评价机构(企业)引进学院,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发展,既可克服 X 认证社会知名度低下的弊端,也可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等㊂让企业积极参与到课程中,丰富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员的未来就业㊂第一,公司将全面介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阶段,高职学院与企业之间将联合建立人才培养项目㊂此外,与 1+X 证书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会取代部分非必要的传统课程,并对对应的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调整,构建新型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同时满足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的需要㊂二是在顺利开展 X 证书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联合创建人才培养基地㊂新建实习基地不但可以适应企业教学的需求,还可以成为 1+X 专业技能认证训练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点,引入公司账户,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授课,让学生在真实的账户核查中已经学到理论知识,并能通过 1+X 的认证与考核,并能累积企业实践岗位经历㊂参考文献[1]黄浩.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 1+X 课证融合的实践路径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60-63.[2]聂玺,王星. 1+X 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02):34-38. [3]赵浚. 1+X 证书 制度与高职会计课证融合的改革实践[J].中国农业会计,2021,(04):4-6.㊃301㊃。

浅谈大数据和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谈大数据和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谈大数据和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以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齐芸;汤峰;师海燕
【期刊名称】《新一代:理论版》
【年(卷),期】2022()23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学院的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的内容,探讨学籍学历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及现存的困难,为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创新提供思路。

【总页数】3页(P0261-0263)
【作者】齐芸;汤峰;师海燕
【作者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技能大赛为例
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路径研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4.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5.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e l a t i o n s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 S O a s t o e n s u r e t h e s u b j e c t s t a t u s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Ta k i n g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s t h e Re s e a r c h Ba c k g r o u n d o f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E du c a t i o n Re f o r m
o f“ i c e t h a wi n g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s h o u l d b e t o s p e e d u p t h e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ma n a g e me n t mo d e , wh i c h i s t h e c o r e p a r t o f p r o mo t i n g t h e r e f o r m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 Th e p a p e r h o l d s t h a t t h e r e f o r m s h o u l d f o c u s o n t h e f i r s t s t r a t e g i c t h e me o f c h a n g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mo d e s , a d h e r e t o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o f “ f o u r ma t c h i n g s ” ,a n d c l a r i f y t h e e x t e r n a l a n d i n t e r n a l a u t h o r i t . 2 3 NO . 1
第2 3 卷第 1 期
以 管 理模 式 转 变 作 为 高职 院校 改革 引擎
— —
以安徽 省 高职 改革 为研 究 背景
张 文莲 , 王 斌
( 1 .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系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1 ; 2 .安徽工商职业学 院 会计系 , 安徽 合肥 2 3 O 0 0 1 )
地, 增 强了高职 院校 办学竞争力和管理执行力 , 最终推动 高职 院校全面改革与发展 。
关键 词 : 管理模式 ; 高职 院校 ; 高 职教 育 ; 转 变
中图分 类号 : G 7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4 6 3( 2 0 1 4 ) 0 6 — 0 1 2 8 — 0 4
On t h e Ch a ng i n g o f Ma n a g e me n t Mo d e a s An En g i n e o f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Co l l e g e s Re f o r m:
Z HANG We n - l i a n , W ANG Bi n 2
( 1 . Ar t s De p a r t me n t ,An h u i B u s i n e s s V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He f e i 2 3 0 0 1 1 ,Ch i n a ;
2 0 1 4年 1月
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要: 在 高职 院 校 改 革 制 度 顶层 设 计 中 “ 破冰” 与“ 重构” 的 二 力 平 衡 点 应 该 是加 快 高 职 院 校 管 理 模 式 转 变 ,
高职院校 管理模 式成功转型及执 行是推 动高职 院校 改革与发展 的核 心工作 。高职 院校 改 革 中应 围 绕管理模式转变的首位 战略 主题 , 坚持“ 四个匹配” 的转 变原 则 , 厘 清高职院校 内外部权 限 关 系, 保证 高职 院校 办学主体地位 , 并加强 高职 院校 管理 内涵标 准体 系建设 , 实现 高职 院校 管理模 式 的成功 落
2 . Ac c o u n t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An h u i B u s i n e s s Vo c a t i o n a l o l C l e g e ,He f e i 2 3 0 0 1 1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t o p d e s i g n f o r t h e s y s t e m r e or f r n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t h e t wo f o r c e e q u i l i b r i u m p o i n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