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doc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道家的人生观⒈自然无为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一、文化标准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不做恶,做善事、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追求功名利禄,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或者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快乐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观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修入世的事业。
1,儒家文化的核心命脉建立团队的次序,规范团队的礼仪,建立所有人对领袖的尊重体系,用来稳定领袖的权利地位2,道家文化的核心命脉本质来讲,就是内心怎么快乐,老子就怎么做的学问,适合已经解决物质生活,或者已经解决一部分物质生活的人,小尝一下自由自在的逍遥人间。
3,佛家文化的命脉明知人性本恶,而教化人性向善,人与人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善良。
如果每个人都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快乐最大化。
如果我要变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方先破坏了我们约定的善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想像一个不可能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善良,世界会很美好,我们做不到让每个人善良,但可以做到让更多的人善良。
学习人性之恶的目的,不是变坏,而是修炼看透恶之后的善良。
一个企业的核心层,它的相处一定是极致的善良,只要有一点恶存在,最终都会让企业烂成蛆。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道家,又称老庄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源自战国时期,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基本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一、道化万物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化万物”。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它是无形无物却能够洞悉万象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超越了一切形式和规则,是永恒和无限的存在。
道是自然法则的根源和本体,它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和归宿的根本力量。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不干涉自然的变化和事物的运动,不去追逐功名利禄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是顺应自然的变化,按照道的规律来生活和实践。
他们认为强行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随缘而行,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争不抗,不攻不守,而是以无为的心态,以柔弱的力量来面对世界。
三、返璞归真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最本原的自然状态。
在道家看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和道的真理。
为了返璞归真,道家主张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认识到社会潮流和人为的欲望只会导致浮躁和混乱,所以返璞归真成为了道家追求心灵自由和真理的重要路径。
四、道德修养道家提倡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目标。
在道家看来,道德的根本在于追求和谐、宽容、无私和非攻的生活方式。
人们应该修养自身的品德和操守,摒弃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行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保持节制和自律的生活态度。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塑造道德意识,人才能进一步接近道,达到真正的境界。
五、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道家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
他们强调自然本然的力量和规律,主张自然的发展和变化。
道家认为如果人们过度干预和干扰自然,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因此,他们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行,不去干涉自然的进程,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道家文化传统精髓
道家文化传统精髓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
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和追求。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随缘而为,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在当今社会,道家文化的精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精髓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上。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主张顺应自然,顺其自然。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道家文化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要学会放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次,道家文化的精髓还体现在对心灵的追求上。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心灵的追求,而道家文化教导我们要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要学会放下功利心,修身养性,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最后,道家文化的精髓还体现在对生活态度的影响上。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治”,强调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而道家文化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追求功利,要学会放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总之,道家文化传统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和追求,其对自然的顺应、对心灵的追求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的精髓,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以及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对道家文化的认识
对道家文化的认识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追求自然状态下的无为而治,追求个体内在的平衡和统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其中“道”包含了许多含义,有道的本源和秩序之意,也有自然规律和变化之意,是一种非人为制定的普遍法则。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状态下的无为而治,而非人为推动、干预,通过个体修炼和内化使之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统一。
另外,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即不必过分干预事物的自然演化,避免人为误改自然秩序,而是在尽量不破坏事物本性的情况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下去。
此外,在道家文化中,还有一些与人伦、修身、寂默、奇妙、神秘等有关的思想,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吾道一以贯之,唯精是神”,“神足则知道”等。
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它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也为世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引言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道家观念的核心理念道家观念的核心理念是“道”,它代表着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
二、道家观念的自然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道家观念的人生观道家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个体应当摒弃物欲和名利,关注内心的修养,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四、道家观念的道德观道家道德观的核心是“无为”与“道德”。
道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五、道家观念的社会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社会治理方式是让民众自发地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管理。
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主调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环境问题、人生追求、道德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道家观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道家思想,汲取其中的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这份文档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修改,请随时告诉我。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质。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道家的⼈⽣观⼀、道家的⼈⽣观 ⒈⾃然⽆为 道家的⼈⽣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内容,就实质来讲,⼈⽣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意义和⼈⽣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与物即⾃然的统⼀与联系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这⼀概念⾸见《⽼⼦》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所说的“⾃然”是⾃然⽽然,是事物天然的、⾮⼈为的⼀种状态,如⼗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在,但没有圣⼈的作为,因此认为⾃⼰的⽣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然便是道,不⽤再去寻找道了,总之,“⾃然”是“不⽤借助别⼈的⼒量,靠⾃⾝内在的作⽤,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的“⾃然”开创了道家乃⾄后世思想家思索天⼈关系的⼀个独特视⾓,维护“⾃然”,崇尚⽆为,反对⼈为,顺应⾃然⽽为便是⽆为。
“⾃然是⽆为的最好表征,⽆为是⾃然的必定要求”,③⽆为是道家在处理⼈与⾃然、⼈与社会、⼈与⾃⾝关系时所采⽤的态度与⽅式。
清静⽆为是道家的重要⾏为法则,⼈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为显然不是⽆所作为,⽽是蕴藏⼤为的⽆为,因为⽼⼦之道讲究⽆为⾃化,清静⾃正,⽆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趋,形似⽆为,实则达到⽆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第五⼗⼆章提出“守柔⽈强”的观点,⽼⼦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命⼒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因为⽔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是所谓“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第四⼗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时的,⽽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对⼈、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
道家信念的核心价值
道家信念的核心价值
道家信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
道家信念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自然之道
道家信念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之道,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为而治的原则,人们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信念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抵抗自然的力量,而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方式与之相处。
2. 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
道家信念强调心灵的宁静与平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认为,内心的纷扰与欲望是人们痛苦的根源,而通过修炼心性、舍弃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信念启示人们要追求心灵的宁静,以及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处理外在世界的事务。
3. 尊重自然与人类的平等
道家信念强调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道家认为,自
然界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
谐相处。
道家信念倡导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观念,看待所有生命
的平等,不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将人类融入自然之中。
4. 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信念追求达到道的境界,即“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和运行的规律,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
这种信
念启示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追求超越性的境界,通过修炼和体悟,逐渐接近道的本源。
综上所述,道家信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尊重自然与人类的平等,以及追求道
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导读: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
道家有……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
道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本文所谓道家是从广义上说的。
据初步统计,近百年来,国人关于道家的研究著作超过2000种,其相关学术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献考据、历史脉络梳理、哲学思想分析等方面,至于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至今没有人予以概括。
鉴于此,笔者反复研读道家的一些代表性经典文献,发现蕴含于道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平安。
可以说,追求平安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平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
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
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
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
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
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
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
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
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
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道家之企业文化
道家之企业文化道家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道”的价值和作用,提倡“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和管理理念。
道家的核心思想包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
这些思想在企业管理中也能有所应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道家企业文化。
道家企业文化是一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自然与和谐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天道自然运行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推崇自然与和谐的理念。
企业在经营中要注重环保,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让企业在自然中与谐共生;同时,要秉承“不以强凌弱”的原则,与合作方、员工、顾客以和谐的态度相处,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注重人敬人道家思想中,讲究“敬人者天下称之为大”,强调人之尊严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如此。
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给予他们切实的尊重和帮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此外,企业也要尊重合作方和客户,注重公平和诚信,在合作中达成双赢。
三、推崇“无为而治”理念道家思想中提倡“无为而治”,即不用强制手段,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让自然的力量来调节、协调企业内部的关系和外部的竞争,自然而然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当管理者出现问题时,应该不追求短期收益而宁静不动,付出耐心和智慧,让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四、注重智慧与凝聚力道家思想中,强调以柔克刚、尊重智慧,认为智慧和凝聚力比武力和权利更有用。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如此。
管理者应该注重智慧的运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结力,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
通过以智慧和凝聚力为支撑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出更加强大、有竞争力的企业。
总之,道家企业文化是一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奉行自然与和谐、人敬人、无为而治、注重智慧与凝聚力等理念,旨在塑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
道家核心思想精髓体现
道家核心思想精髓体现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
对道家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
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
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以道家哲学解读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价值何在?
以道家哲学解读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价值何在?对中国平安价值的解读文章,已经较多,笔者此次试图在梳理互联网金融和综合金融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用道德经的智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对互联网金融与综合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解析中国平安的价值。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目前,中国平安集团已经完全实现了综合金融模式,采用的是在美国非常发达的适合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纯粹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架构。
李稻葵说“谁能控制一系列的金融交易平台,类似于淘宝,谁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
”平安的综合金融业务就是这样做的,其“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商业模式,提供给客户实现名下资产全景展示、交易等综合金融生活服务的全功能超级账户——一账通,再通过多渠道以统一的品牌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一模式通过客户迁徙策略表现的淋漓尽致。
截至2016年末,中国平安的一账通注册用户为4036万客户管理资产近5000亿,整合了平安集团内部各公司业务,为个人提供各种金融功能和信息管理,并且可以通过超级网银,连通29家银行账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和综合金融的发展趋势,下一个模式必然是更高层次的综合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这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和综合金融模式相互渗透发展,并经过云端处理的结果。
因为需要同时具备互联网金融、综合金融和云端处理,迄今只有排名福布斯2016年第32位的中国平安集团的组织构架和发展战略符合这联盟一标准,其战略定位鲜明的指出:“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而首要问题是建立云端支持的可以自由衔接丰富应用场景的用户界面,这一界面在平安集团内部被形象地称为任意门。
在这个界面,用户应该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金融生活一站式服务。
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柜面渠道;二是传统的互联网PC终端;三是移动终端的各类APP端口;四是正在拓展的综合金融门店,尤其是未来的智能小区终端,这是一个新方向,与平安大力投资的不动产项目相互关联。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的说法。
如果说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是“修心养性”的话,那么,道家思想的精髓就四个字:“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道德经》为其基本原则,以道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哲学思想。
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对道的认识。
按照道家思想,道是宇宙万物之总源,“道法自然”,“一阴一阳,为之道”,就在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本的朴素辩证法。
道家学说产生于战国时期,黄帝、老子是创始人,因此,史称黄老学说。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的《道德经》对道家思想有系统具体的描述,而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子》一书,在唐玄宗时被称为《南华经》,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也就是老庄学说,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和中国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军事、经济、自然哲学等等。
可谓包罗万象。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强调遵守自然界的自然规律,无为即有为,有为即无为。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这是指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范畴。
它与道教不同,道教虽然也讲修身养性,但它属于宗教范畴。
道教,它产生于中华大地这块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沃土,它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思想学说,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芒,当然,任何一种学说都有瑕疵,道教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基本价值
观可概括如下:
道德无为
道家学派强调道德无为的观念,即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努力,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这是一种反对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的理念,
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的道德准则。
自然至上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至上的价值观,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
物皆由自然而生。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在自然中寻求真理和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主张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和被动的态度,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达到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
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个体主义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体
性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实现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在道家学派对人的关注
和发展观念中得到体现。
和谐与平衡
道家学派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认为和谐是宇宙的本质特征,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和谐包括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通过追求和谐与平衡,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稳定。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对自然、个体和社会的关注,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态度。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以上为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的简要介绍。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引言道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家学派以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为主要经典,其核心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学派的价值观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理念。
其中,“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一种无形态、无意识、自然而然的存在。
“法”是指遵循、模仿的意思,即要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不要逆天而行。
道法自然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治国理念。
无为,即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人为干预事物,让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
这一理念认为,最好的治国方法是让人民自发地、自愿地去做好事,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去约束他们。
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应该减少对民众的干扰,让民众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学派的修身理念。
清静,即心灵的宁静、安宁;无为,即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做事。
清静无为主张人们应该摒弃物欲、名利,减少私心、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四、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学派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道家经典中提到的“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要素,强调人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生死观念道家学派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豁达、从容的。
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因此,人们应该看淡生死,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同时,道家学派还强调,通过修炼、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六、环保意识道家学派提倡环保意识,主张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导人们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1. 道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是"道",它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道被认为是无形无物、无所不在的,它超越了一切对立和限制,是
万物的根源。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2. 自然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运行,
人们可以了解到道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
3.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非干预和自然流动。
他们认为,过度
的干预和努力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相反,通过不作为和顺应自然
的方式,人们可以实现事物的自然发展和和谐。
4. 温柔谦逊
道家崇尚温柔、柔软的品质。
他们认为刚强和强势只会带来冲
突和破坏。
相反,通过温和、谦逊和柔顺的态度,人们可以达到更
高的境界。
5. 自由
道家追求内心的自由。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解脱于物质欲望的
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放下欲望和執著,人们可以达
到超越世俗的境地。
6. 简朴
道家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
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
相反,通过简化生活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温柔
谦逊、自由和简朴。
这些价值观在古代中国社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行
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自然和谐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哲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即“道”。
人们应该与这种力量保持联系,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这意味着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教主张以谦逊的态度去适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改变它。
温和非强制道教倡导温和的生活方式和非强制性的行为。
道家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追求权力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因此,他们主张放弃过度的欲望,追求简朴而满足的生活。
道教强调柔软、温和和谦逊的品质,而不是强硬和强迫。
内心平静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认为,过分的欲望和情绪波动会干扰心灵的平静。
他们主张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平静内心,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道教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情感的困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深度的自我认知。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和不加干扰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道家认为,过度的控制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人的自由。
相反,他们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和变化,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道教鼓励人们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无限包容道教主张无限包容和宽容。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他们主张尊重他人的选择,并接纳多样性。
道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善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些是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它们在道教教义和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温和非强制、内心平静、无为而治以及无限包容,人们可以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詹石窗
“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
道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本文所谓“道家”是从广义上说的。
据初步统计,近百年来,国人关于道家的研究著作超过2000种,其相关学术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献考据、历史脉络梳理、哲学思想分析等方面,至于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至今没有人予以概括。
鉴于此,笔者反复研读道家的一些代表性经典文献,发现蕴含于道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平安”。
可以说,追求“平安”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平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
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
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
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
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
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
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
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
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
“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
“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
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
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
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
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
虚无至大,元居道安。
”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
“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
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
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
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字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
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
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
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
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
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
”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道家“平安”理念的文化根基
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
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
“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
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最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
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
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
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
“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
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
至于“盘古”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
由此可见,“盘古”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平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盘古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平安的意愿。
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盘古要改变环境。
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盘古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
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
盘古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
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平安生存。
因此,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尽管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作品,但有关盘古的岩画、方鼎形象却相当古老。
例如云南沧源岩画显示:一人头上发出太阳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
这种形象与《三五历纪》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正相契合。
马卉欣著《盘古学启论》指出:这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见盘古神话由来已久,寄托于其中的“平安”意识当然也应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那里了。
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
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
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
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道家“平安”文化精神的多维表征
老子《道德经》之后,《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以及汉代以来的制度道教经典文献,大量地论及“平安”。
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个人平安取决于社会环境平安。
对此,《淮南子·览冥训》有精彩论断:昔日黄帝治理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
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
所谓“人民保命”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这种描述,反映了道家学派极端重视社会整体生存环境治理的情形。
第二,人类平安取决于自然环境平安。
从保障人民的平安生活着想,道家学派不但注重社会环境的治理,而且将人类生存与天地环境联系起来。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本性为法。
照这样的思路,人类生活与天地存在是一体化的。
人类的平安生活取决
于天地平安。
对于这种观念,汉代道书《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进一步发挥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所谓“人命”就是人类生命。
“人命乃在天地”意味着人类是以天地为生存环境的。
在《太平经》看来,人类要平安生存,必须从“安其天地”入手,唯有天安、地安,人类才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