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合集下载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讲义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

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一、葬式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

僰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弃尸树葬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

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

明代郭子章《黔记》:“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

火葬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

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

岩葬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

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

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俗。

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

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

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

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

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

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

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

从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管窥社会道德社会权利论文

从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管窥社会道德社会权利论文

从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管窥社会道德与社会权利摘要贵州印江土家族一直沿用红棺为已故亲人丧葬的习俗。

论文意在探讨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反映的社会道德、社会权利。

关键词红棺丧葬道德权利“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

”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嘉靖《思南府志》载:“蛮僚杂居,言语各异,渐被华风”,贵州印江土家人民的生活习俗同样逐渐被弱化。

但贵州印江土家族“凡死者用‘红馆’土葬”风俗仍保留至今,且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土家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红棺葬习俗的来历作为一种丧葬文化现象,主体意识的实用性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承,并形成一种心理机制。

红棺葬习俗通过“民众的自我教化”和“社会的互相传习”在贵州印江土家人的生活中被反复遵从,并保存到今天。

据当地居民讲述,关于红棺葬祖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约在唐朝,印江城南乡间住着一个姓曹的年轻人,家境相当贫寒却勤学聪慧,并进京赶考中了状元。

皇帝在文德殿设宴召见,问及他的家境,他随口答:“小臣家境不算宽裕,千柱落脚,万马归巢,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二只盐船下河,如有一只不到就要打淡(单)。

”文武大臣听此话相当震惊,曹状元文才过人,家业宏隆,又有千军万马,若想谋朝篡位轻而易举。

皇帝顿生杀意,午门处斩了曹状元。

斩了曹状元,皇帝担心“曹军”起兵。

便密令兵部在御林军中点兵六万待命迎战,同时令钦差大臣到印江私访。

曹状元家房顶搭着稀松的茅草,四周夹满高粱秆,包谷秆围做房壁,“千柱落脚”。

屋檐下蚂蚁成群,来来往往,“万马归巢”。

钦差正狐疑,柴门里走出一个衣衫破烂老头。

望里一瞧,四壁空荡,灶前坐着个瞎老太婆。

钦差站在外面与老头攀谈:“老人家高寿?”老人答:“空长八十,七十出头了。

”钦差继续问:“你家可有盐船?”老人道:“唉!油灯都点不上,哪来盐船。

倒是养了两只鸭子,靠它生蛋换盐,只要一只不争气,全家就无钱买盐。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丧葬仪式细节的象征意义及功能分析

土家族丧葬仪式细节的象征意义及功能分析

作者简介 :方红 ( 1 9 8 8 一),女 ,湖北长阳人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2 0 1 1 级文艺学硕 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文学理论 。
6 3
《 三峡论坛 》2 0 1 3年第 5 期 ,总第 2 6 6期
表1 D村土家族土葬仪式细节考察表 名称 具体表现 原因或象征意义
物 ,这时亲人齐声喊亡人名字 ,并说 :“ 快 回来吧 ! ” 窗子与黑猫 从人离世那一刻起 ,要有 亲人 陪伴 在亡 人身边 ,把窗子关好 , 黑猫象征 “ 不祥 ” 防止有黑猫进入叫醒亡人 。 。
请人静
以前 ,由孝子亲 自上 门请人帮忙 ,孝子到别人 家后 ,不能进屋 , 表示对他人 的尊重 只能在蹈场上下跪 磕 头。随着时代发 展 ,如今已演变成直接 人
式。
关键词 :土家族 ;丧葬;土葬;细节
中图分 类号 :J 6 0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1 3 3 2( 2 0 1 3)0 5 — 0 0 6 3 — 0 4
格 的形式展现 了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大致流程 ,比较
前 言
完整。文 中提到 “ 就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而言 , 从
蚊帐与被子 如果离世前 ,老人是在床上 ,家人则要在老人弥 留之 际将床上 蚊帐像 网一样 ,会 网住人的灵魂 。被 子 的蚊帐 、被 子撤走 ,留下薄薄的一层被 子。
人离世后 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一盏 油灯点燃 , 放在亡人 的床下 ,
有温度 ,不利于亡人身体 迅速冷下来 。
作为长明灯 。
紧接着就要烧落气纸 ,而落气纸要从这盏灯上点燃后再放人锅 长明灯 中燃烧。 当死者穿衣入殓进入灵堂后 ,这盏灯要跟随而来 , 放在棺材下 , 彻夜亮着 ,又称 “ 点脚灯 ” 。 象征着家族兴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这些信仰和习俗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在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一、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土家族信仰着一种独特的宗教,主要包括土地、山神、祖先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等。

土家族人民认为土地和山神是保护他们祖先墓地所在地的神灵,他们视之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通过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土地和山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土家族人也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通过祭拜祖先来寻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二、土家族的祭祀习俗1.土地祭祀:土地祭祀是土家族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每逢重要节日或者重大事件,土家族人民会集体前往祖先墓地或者特定的神山,进行土地祭祀。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献祭、祈祷、歌舞等各种形式,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土地神灵的敬意,并祈求土地的丰收和保佑。

2.山神祭祀:土家族人民深信山神的存在和力量,他们将山神视为自然之神,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和危险的侵袭。

每逢春秋两季,土家族人会组织山神祭祀活动,前往神山上祭拜山神。

祭祀仪式包括舞狮、放烟花、举行盛大的庙会等,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山神的保佑和祝福。

3.祖先祭祀:土家族人民非常尊敬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保佑着他们。

每年农历逢年过节、家族聚会或者其他重大事件,土家族人民都会进行祖先祭祀。

祭祀仪式包括献祭、供奉祖先牌位、跳祖先舞等,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并寻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三、传统信仰与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逐渐失去对传统信仰的兴趣,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种文化资源,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开始大力发展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旅游。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
据。 2 0 0 6年 3月 1 1 ~1 2 日德江县稳 坪镇 T村 的 过关傩 仪 , 由 同为 T村 的傩 坛掌 坛 师 Z U F ( 时年 5 6岁 , 土 家族 ) 主持, 同坛 的傩 坛 法 师 还有 Z J T 、
No .1
Fe b . 2 0l 5
1 2岁 : 一个 重 要 的生 命 节 点
— —
论 贵 州德 江 土 家族 儿 童 “ 过关" 傩仪
陈 玉 平
( 贵 州 民族 大 学 图书馆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要: 本文 通过 解析 土 家族 儿童 成长 过程 中的“ 过 关” 傩仪 , 探 讨 土 家族 民众 对人 的 生命 阶
命 中都带煞 , 但土家族只给男孩举行过关仪式 , 很
少有给女孩子举行过关傩 仪的。
尽管在土家族 地 区, 普遍存在“ 过关 ” 的民俗
信仰 。但从 田野调 查 的情 况看 , 土家族 并 非盲 目
地相 信这些关 煞 , 往 往是在小 孩多次遇 灾或患 病
根据所犯关 煞 , 又有各种禳 除方 式 , 犯“ 短命
t ) .1
Fe b . 2 0l 5
孩子从 出生 至 l 2岁这 一年龄 段 , 属 于童 限 , 即属 于土家族 民间知识 中的“ 儿 童期 ” 。 一般 3— 1 2岁
细, 也许 由于人们 更多关 注 “ 关” 而不 是 “ 煞” , 或 者习惯 将 “ 关” 与“ 煞” 并称 , 故很 少见 到对 “ 煞” 的完整描述 。
的基础 。
“ 煞” 。 每一关 预示 一种灾 厄。这让人 感 到 , 有 一 连 串凶险 围绕 在小 孩 身边 。随 时都 可 能遇 到 灾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

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

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

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

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

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

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

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

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

土家族丧葬仪式中“谷”的象征意义

土家族丧葬仪式中“谷”的象征意义

丧葬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因子,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与心理、宗教信仰和生死观念。

土家族丧葬仪式复杂,程序多样,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它在土家族地区的人民生活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人类学角度而言,丧葬仪式中的各种动作和物品都极具象征内涵,表达了土家族对于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生老病死的生死理念。

一、土家族葬礼仪式介绍土家族的丧葬仪式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死者停止呼吸时,死者家属要烧落气纸,并在屋外的院坝中放炮告知周围的人,随即派人给死者的直系亲属报信,前来奔丧。

二是高潮阶段,即跳土家族“撒尔嗬”——土家族一种独特的丧葬仪式,这是土家族丧葬区别于其他民族葬礼的重要方面,首先由道士在院坝中设下道场,请各路鬼神,随后前来吊唁的人都会参与到跳“撒尔嗬”的仪式中来,其中的唱词包含了大量与土家族生产习俗、祖先崇拜和氏族繁衍的知识,其舞蹈也暗示出男女情爱之事,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没有丝毫的悲伤情绪,而是欢欢喜喜的相陪亡人,热门在欢娱之中送走亡人,同时也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最后一个重要的仪式叫送神,有的地方叫“送庄子”,也即将在跳“撒尔嗬”时请来的神送回去。

三是送葬和下葬仪式,这一仪式是土家族丧礼的最后部分,其间的仪式与符号也极具象征意义。

按照土家族的传统,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将死者的棺材抬到指定的地区,并完成下葬的仪式,使死者入土为安。

在出殡的当天,清晨六七点之时首先由道士开山封殓,待道士先生将一套仪式完成之后,前来帮忙的人们就会将棺材封严,并用竹篾在棺材上打上两个大圈,这是为了用木杠子来抬棺材。

之后人们要把棺材从堂屋中抬到院坝中放着,并盖上棺布。

吃过酒席(早饭)后人们就把抬棺材抬到道士先生事先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时间推算出来最适宜的埋葬地点,这一路上都有吹鼓手专门“送葬”,而前来吊唁的人则也会一直跟着直到下葬仪式完毕。

二、土家族丧葬中 “谷”的仪式土家族是一个南方稻作民族,稻米是其主要的食物,而居于山区的土家族则重要种植包谷,另外还有一种类似于粟的谷类,当地人们称之为“宣谷”,“宣谷”最重要的用途不在于食用,而是用于土家族的葬礼中的下葬仪式之中,“谷”在下葬仪式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士先生在墓井中用手撒成的文字和图案,二是用在“接禄米”仪式中。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生、老、死、葬,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

“葬”,是一个人最后的终结,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丧葬活动便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丧葬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形式也固定下来,便形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今天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民族,有的是土著民族,有的是历史上从外地陆续迁徙而来。

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丧葬仪式外,其余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似,他们虽然分别使用岩葬和土葬,却多少不程度地保留了人类早期丧葬习俗的内容。

早期的丧葬活动由人们对生、死认识的灵魂观念以及祖先崇拜所决定,后期则受到宗教的影响。

在丧葬活动过程中的对尸体的处理,祭祀,悼念仪式,埋葬死者使用的棺木,墓葬的型式和生者需要遵守的禁忌等,是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

丧葬习俗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是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人们为死者举行的丧葬活动,主要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把死者送到祖先那里,并为死者安排好死后的生活。

他们在丧葬活动中,都严格遵守一个相同的规则:把一个人的死亡按死亡原因划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

只有“正常死亡”者,才能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非正常死亡”者带有血腥和污秽,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难。

所以,“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与“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贵州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墓地”,反映了人死以后,要同祖先生活在一起的原始祖先崇拜的观念。

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

“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人死以后,必须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的人,不能埋入;已出嫁的姑娘,是婆家的人,也不能埋入。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虽然大体相似,但是,丧葬活动的内容:从人死亡以后,到埋葬入土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状况决定,因此,表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婚嫁、葬礼、节日等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独具特色,以其庄重而民俗色彩浓厚的仪式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环节,比如彩礼交换、迎亲队伍等。

彩礼交换是土家族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新郎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彩礼来送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尊重和感激。

在迎亲队伍中,新娘通常会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众多亲朋好友护送到新郎家中。

整个过程庄重而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二、土家族的传统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体现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土家族葬礼中,亲友们通常会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葬礼期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撒地、撒尘、挂笺等。

撒地是指丧家人在出殡时将一些土壤洒在路上,象征着祭奠亡灵并祈求亡灵的归属。

撒尘则是为了避邪和祓除不祥,具有驱邪的意义。

挂笺则是亲友们在逝者的墓前悬挂纸条,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火把节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土家族群众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沿街行进,庆祝丰收和祈福。

火把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喜庆的时刻,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幸福的重要渠道。

此外,火把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土家族舞蹈、歌曲等,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家族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习俗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且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希望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黔东北地区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评析

黔东北地区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评析

黔东北地区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评析作者:霍晓丽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1期摘要:黔东北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南边疆的必经之地,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儒、释、道、民间信仰等不同文化相互融摄,实现了和谐共生。

丧葬仪式作为黔东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生活事象,在农村地区留存完好,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仪式内涵。

以儒家倡导的孝为核心、礼为表现,构成丧葬仪式的主体;佛教、道教中的文化观念、科仪程式与科仪文本丰富了丧葬仪式的内容;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奠定了丧葬仪式的基础。

关键词:黔东北;丧葬仪式;多元文化;互嵌格局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1-0021-04一、田野调查点概述黔东北地区是内地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比邻湘渝,居辰沅上游,处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分布着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是长江进入贵州的水运通道。

目前区域内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二十九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

黔东北地区丧葬仪式是各民族都重视的人生礼仪,融摄了儒、释、道、民间信仰等多元文化,至今在农村地区留存较好。

松桃县石梁乡红石村的丧葬仪式,在当地较为普遍,可以折射出黔东北丧葬仪式的一般特点。

红石村与印江县木黄镇、天堂镇和重庆市秀山县峻岭乡,以及本县永安乡相邻,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民族互嵌格局,民众受儒家思想浸润,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受道教影响较多,相信万物有灵,其丧葬仪式的多元文化交融更有代表性,本文选取红石村作为田野调查点。

二、红石村的丧葬仪式实录(一)初丧1.处理遗体老人去世后,家人到院坝外放一封鞭炮,当地称落气炮,表明家中有人过世,同寨人闻讯前来帮忙。

同性别的孝子取井水煎柏枝,用新的脸盆和毛巾为老人沐浴,据说柏枝的香味可以抑菌驱蚊;为老人剃头,包上头帕(女性为梳头);因为去世后身体变僵硬,家人将新买的寿衣一件一件套好,给老人穿上,系好布扣子。

土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土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土族的丧葬习俗文化作者:李敏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第04期土族的丧葬习俗,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的特点表现在丧葬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

一个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竟有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葬俗礼仪,这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实属鲜见。

究其原因,窃以为这与现今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不无渊源关系的。

我们不妨从历史上有多个民族成分的人融合于吐谷浑的后裔土族而成为今天土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去寻找答案。

关于土族族源的讨论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关于族源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起来竟有六、七种之多,一是“不可知论”,二是“羌人为始族说”,三是“蒙古族说”,四是“蒙古族变异说”,五是“白鞑靼说”,六是“沙陀人说”,七是“吐谷浑说”等等,这些关于土族族源的争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从学术界目前的探索讨论看,多數土族史研究者倾向于吐谷浑说,同时也被多数土族人所接受,不过吐谷浑只是现今土族这个共同体的主体而已。

考据证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多个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到以吐谷浑为主体的土族共同体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族。

土族学者桑吉仁谦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认为本文前面列举的六种土族族源说为假说,他强调指出:“我之所以要把它们确定为假说,是因为这六种说法都缺乏坚实的社会和历史的基础,没有普遍性,更没有可信性。

”从而以大量的历史考据,来证明现在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不过我们说过,吐谷浑只是土族共同体中的主体成分,除了这个主体成分,尚有其他民族成分。

桑吉仁谦先生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考证,从远古开始融合到吐谷浑的后裔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其他民族成分有氐、羌、鲜卑、阻卜、蒙古、沙陀、维吾尔、汉、藏、回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蒙古尔孔”。

毫无疑问,这些民族的先后融合形成了土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了解了今天土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和其民族成分,就同样不难理解土族在丧葬问题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谈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

浅谈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

浅谈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浅谈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我们听说过土葬、火葬,水葬,那么有没有人听说过洞葬呢?不知道?下面店铺推荐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相传,贵州高坡一带的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黄河流域,神农氏是他们的老祖宗,由于历史上战争的原因,苗家祖先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他们时时刻刻都梦想重返故乡。

距今大约六百年,苗族的首领‘香骆’对苗民十分爱抚关心,深得苗民的崇敬,‘香骆’逝世后,子孙们将他的棺木放进一天然洞穴中,以便祭扫和瞻仰,同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扶枢还乡,重归故里。

从此以后,凡亲人过世,就沿袭这种丧葬办法,久而久之,形成了洞葬习俗。

文史专家在贵州省黔南考察时发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荔波、龙里、惠水、独山、福泉等地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两千多年前的“洞葬”、“火葬”习俗。

据文史专家考察,目前在都匀基场、惠水摆金、平塘谷硐等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火葬”习俗。

当亲人去世后,家人邀请亲朋好友举行祭祀仪式,之后将逝者抬到距村寨较远的山坡上,举行隆重的“火葬”仪式。

洞葬是一种古老的葬礼形式,各个民族洞葬的方式也不同。

苗族将死者装入棺木,抬入一个大洞穴里,按照家族及辈分排列,头朝南,放在峭壁上,以后整个苗寨或一个地域的亡者,都被抬入这个洞穴。

在荔波县的一些民族村寨,亲人去世后,儿子将与牛搏斗,当众将牛杀死,作为祭祀品或用来招待客人。

之后将逝者装入棺木,抬到距村寨较远的山洞中安放。

在都匀市,专家发现一处苗葬洞穴,内藏苗族棺木达1000多具。

这个洞穴海拔约1400米,其周围生活着3000多人,均为苗族。

据专家初步推断,这个洞葬墓穴大约形成于元代。

从历史上看,高坡的苗族祖先确实系从北方迁徒而来,这一说法也似乎吻合了苗族迁徒的历史,因而也很容易为人们所认可和理解。

由此可知高坡洞葬分布广泛,看来曾经十分盛行这种丧葬。

许多洞葬遗址确实差不多已被人遗忘,有些也已自然毁坏。

贵州丧事风俗

贵州丧事风俗

贵州民俗一丧事法事一、丧事的前期准备1、放鞭炮通告人亡消息(允许的地方);2、烧倒头纸告慰亡灵放心上路;3、用木板停放亡人在堂屋或客厅内,用白绵纸遮面,用麻绳拴脚;4、要安排人注意哭丧者的情绪,及时进行抚慰;5、请人给亡人梳理头发、括胡子、净身、整容美容;6、孝子戴孝(孝冠、孝帕、孝服和麻或草腰带),在大门或户门上贴白纸,通告人亡消息;7、用菜油、煤油在停放亡人的木板下点燃长明灯、莲花灯或地龙灯;8、派人请道士先生(道场的内容和程序应当有约定,另文加以介绍);9、农民或城镇居民,要由寨老或族老引领孝子跪请寨邻、族人帮忙。

亡人有工作单位或配偶、正孝子有工作单位的要及时请单位领导、同事来帮忙料理,如有必要,可以成立治丧委员会。

10、需要移动的,要联系运送亡人的交通工具和搬动亡人的人员;11、需要移动的,要尽快联系地点和厅堂;还要落实就餐点;12、道士先生请到后,首先根据亡人的八字来测葬期。

需要移往别处办的,由道士先生做完开路道场后移动;13、向外地的亲友报丧或赶信(可派人上门,也可用电话或其它方式通告)。

通告的主要内容:谁亡了,在什么地方办丧事,什么时间出梓(办酒),孝家谁请你;14、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谁当总管(姊妹多的,场面大的,交往宽的要请内、外2位总管);15、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火化日期(在道场前或道场后火化)和装亡人骨灰的骨灰盒;16、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厨子,厨子带队到指定地点办厨(可干包也可采取来料加工等方式);17、由总管理按照掌坛师和厨师长提供的物资清单,安排人员准备道场、生活用的材料,落实采购人员、组织人员和运输工具;二、丧事的正式程序以停尸妥当和道场起经为起点,以发丧为结束。

1、由总管召集亡人配偶、兄弟姐妹、孝子和孝女开亡人家人会。

亡人父母健在,还应征求父母的意见。

家人会必须明确以下内容:(1)确定主办人员,如果联合办,由孝子、孝女推荐孝家的主事人员;(2)确定丧事期限(总天数、何时出纸、何时安葬);(3)确定丧事规模(联合办的,办事人每户先出多少资金,事后费用如何分摊);(4)明确孝子间的职责(资金由谁管理、物资由谁采购、物资由谁保管,择地和办理手术由谁负责、内务和值班怎么安排、出殡时的车辆人员由谁组织、由谁负责结帐分摊等);(5)明确内、外总管(内总管管理灵堂事务,外总管负责生活事务);(6)确定选择葬地的阴阳先生人选;(7)是否扎灵堂?是否请设外坛,聘请纸扎匠制作配送亡人的礼物?(8)确定由谁提供族谱或提供那个版本的族谱。

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综述

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综述

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以贵州威宁米斗村汉族王氏葬礼为例内容摘要:贵州省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融合。

在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的同时,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而发生改变。

现当代贵州汉族的丧葬习俗就呈现出与中原地区汉族及入黔前汉族习俗不同的面貌。

它是汉人入黔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汉族本身丧葬的特点,又吸收了少数民族丧葬的某些形式和特征。

现当代汉族丧葬习俗与古代习俗又有所不同,既继承了古代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些礼仪,又发展性的与现今社会接轨,吸收了新的仪式和内容。

但不可否认,现当代的丧葬习俗中良风与陋俗并存,因此,在丧葬习俗发展方面,必须正确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丧葬观。

传统的丧葬方式和习俗仪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了,实施丧葬改革,继承和发展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优良风气,逐步改进与现今社会要求不合的内容,完全摒弃传统丧葬习俗的恶风陋俗,在现在看来,势在必行。

关键词:贵州汉族丧葬习俗丧葬改革贵州居住着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土家等十几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民情。

总体来讲,各种风俗民情都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心理状态下的产物,因此,贵州省各族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其风俗习惯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反映在丧葬习俗方面也是形式多样。

贵州汉族丧葬习俗不仅具有自身固有的历史传承特点,同时还吸收了周围其他民族的某些丧葬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区汉族的丧葬文化。

所谓丧葬习俗,指的是处理亡者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与行为方式,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灵魂及死后世界的观念,产生了两种复杂的感情,一是不舍亲人死别的哀恸,二是害怕亡灵回来作祟的恐惧。

人们采取丧葬礼俗的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在这种目的影响下,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丧葬习俗形式。

汉族在贵州属于外来民族,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原来的丧葬习俗,笔者就以贵州威宁县米斗村内的汉族家庭举行的葬礼为例简论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内容。

【历史故事】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历史故事】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历史故事】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历史故事】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龙河土家石棺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重庆和湖北交界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它穿过164公里的山谷,在“鬼城”丰都县的另一边的王家渡汇入浩瀚的长江。

这条河流经石柱县和丰都县的20多个乡镇。

石柱县人称“南滨河”。

龙河流经石柱县南滨镇。

它三面环城,像一条绿色的玉带。

古人称之为“宾流玉带”、“水拖蓝”。

它被列为石柱八景,充满诗情画意。

龙河两岸峰峦叠嶂,断崖飞瀑。

它们宏伟壮观,沿途展现了许多迷人的风景。

龙河最迷人的地方是土家族先民在摩天大楼的悬崖峭壁上雕刻的神奇“石棺”。

这是土家族祖先“乌西曼”雕刻的艺术品。

当地土家族人称之为“仙洞”。

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将龙和岩棺材拍摄成电视电影《深山明珠》,在巴蜀内外都享有盛名。

龙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回旋倒流,悬岩插入深水之中。

一面是急湍而奔流不息的河水,上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四面八方无路可攀,岩棺凿于离河水30多米高的悬崖,可见土家族祖先勇敢剽悍的智慧和力量。

经文物考察队拉绳到绝壁上考察,岩棺内大部分是空着的,只有少部分岩棺内有残存的人骨及殉葬的陶器古文物。

石柱位于重庆和湖北的交界处。

在楚黔之交,它控制楚黔,领导湖南。

在古代,它是巴蜀古国最偏远的山区,古称“九溪十八洞”。

土家族祖先被称为“无锡人”和“苗族人”。

所有朝代都规定“不得出境”,并规定在山区过自给自足的山区农耕生活。

关于岩棺的最早记载,是唐代的《朝野合载》,上曰:“五溪蛮,父母死于户外,临江半壁凿龛以葬之。

”《太平广记》、《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古籍均有对岩棺的相应记述。

《太平广记》、《华阳国志》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

山上悬索下柩,盖高者为立孝……”因石柱古属临江县地境,故文中统称石柱土家族为临江,由此可见,岩棺凿得越高,越表示对祖宗的孝道最好,一则以防后人掘墓,二则后世建筑时不会迁坟,真是前人能料后事几百年!湖南和湖北西部的石柱和土家族统称为“乌西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何立高(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学研究会,贵州 沿河 565300)摘 要:贵州土家族丧葬仪式是非常程式化的,有开光、穿神点祖、祭祀祖先、打绕棺等系列仪式,透过葬仪可窥见土家先民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土家族葬仪;贵州;先民生活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25-04作者简介:何立高(1965-),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源于古代巴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武陵山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1957年才认定为单一民族。

[1]本文以贵州土家族葬仪入手,试图对古代土家先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一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倘若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丧葬仪式则表示最终脱离社会,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丧礼,古代社会视其为凶礼之一,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涌哭泣的礼节。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的记载,说明丧礼之主要内容是对死者以示哀悼。

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为之发丧,表示悲哀悼念之情,完全是正常行为。

但是,各民族的观念千差万别,有的认为灵魂可以转世,或灵魂不死。

这样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色彩,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灵魂的风俗。

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各自不同,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丧葬仪礼。

贵州土家族的丧葬仪礼活动,历来为土家族人民所普遍重视,丧礼主题基本相同:其一,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二,怀念死者生前之功德;其三,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到安息;其四,通过信仰和禁忌仪式,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于死者美好愿望。

在贵州土家族的心目中,死对活着的人是悲痛,但对死者却意味着解脱了人间一切烦恼。

所以,他们在葬仪上具有其独有特点:第一,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是越热闹越好,就在热闹的土家族丧葬活动中,通常称其为悲事喜做,又叫“白喜事”。

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第二,土老师(即土司子,有此土家族地区叫“梯玛”)是整个葬仪活动的主持人,声称其行走在阴界和阳界,能够与神鬼及死者沟通,并赋予很大权利,具有权威性;第三,祭品需由生食到半生半熟食到熟食。

二贵州土家族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而且丧葬习俗至今改变不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对老人的崇敬,丧葬仪式较为隆重,并遵循着严格的程序。

当老人病笃,就要准备伏包(纸钱封装好),按老人年龄的大少而决定伏包的数量。

到老人谢世之际,马上烧“落气钱”和“路引”、放鞭炮。

其“路引”是用白纸写上死者的生辰和死亡年、月、日、时,以此作为通过“地府”的凭据。

之后由孝子给死者洗身。

洗身的秩序是:额头一帕,胸口一帕,手心、脚心各一帕,洗手、脚是男左女右为序。

再其后就是穿寿衣(有胸襟的衣衫和裤袜鞋),上衣全系布制成的纽扣,一般穿五身、七身、九身。

穿五身即上衣三件裤子两条,七身则是上五下二,九身则是上六下三,裤带用蓝线或黑线,根数与年龄相等,25《三峡论坛》2018年第6期,总第328期鞋一双,袜一双。

穿好寿衣后就开始了丧仪的四大步骤。

第一,开光仪式。

其做法是将死者扶起成半坐状,或扶下床坐在板凳上,用两个碗装上大半碗生米,将死者双脚放在碗内米上,土老师手把灯盏在死者面前晃动,开头光、眼光、耳光、鼻光、口光、胸光、手光、脚光。

土老师一边晃动一边口中念道:“开头光,亮头光,头顶青天亮堂堂;开眼光,亮眼光,眼光婆娑世界光;开耳光;亮耳光,耳听人间祸福祥;开鼻光,亮鼻光,鼻闻凡间五色香;开胸光,亮胸光,胸怀世界照四方;开心光,亮心光,心如明镜亮堂堂;开手光,亮手光,手拿乾坤日月光;开脚光,亮脚光,脚踏红莲万年长……”第二,穿神点祖仪式。

用一木牌,上写死者姓名、生死年月,将一只公鸡鸡冠血用笔沾血点在木牌名字上,口念道:“点头头动,点脚脚动,点心最光明……”当念到点头时,将鸡血点在名字的头一个字上,念到点脚时,将鸡血点在名字最后一个字上。

然后送进祖祠安位。

第三,祭祀祖先仪式。

祭祀祖先,又叫祭“八部大王”。

人死后,由土老师主持丧礼。

土老师一般有弟子三五人,他们是丧仪活动的中心人物。

在入殓前,要将灵柩停放在堂屋的正中。

正前方安放一张方桌,桌上放土老师及弟子的弓箭、师刀、锣、鼓、牛角等用具。

再放上供品,有水果、大米、猪肉、鸡肉、豆制品等。

供品开始供生食,随着葬仪的进展,换成半生半熟,再换成熟食。

开始祭祀祖先,由土老师领唱,弟子随唱或合唱。

唱词内容为祭颂赞祖先“八部大王”功劳业绩。

每唱完一段就由土老师起舞,手执师刀,有时吹牛角,弟子则用锣、鼓配乐。

跳舞内容则是表现祖先开山造田、生儿育女等情况。

“整个土家民族的祖先,统一是‘八部大王’。

……八部即八个部落,八部大王即八个部落的酋长。

”同时土家族又称之为“八部大神”,据笔者调查,并多次与土老师核对得知,“八部大王”即神王地主、将军老爷、三抚相公(田宣慰、冉宣慰、杨宣慰)、九风老爷、八面地君、川主、土主、药王三圣。

贵州土家族祭祀祖先或八部大王的记载,在明朝以前文献中不太明显,而在明代则较清楚了。

明嘉靖《贵州通志》中有:“冉家蛮,……死丧、杀牛、击鼓、哀唱,祭毕,安于山洞而散”之载。

明嘉靖《思南府志.风俗》亦有“击鼓”、“哀唱”等载。

清《铜仁府志·风俗》记载:祭“八部大王”时,“巫党(指土老师及其弟子等人——引者注)椎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登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曰师刀,上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

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

民国《贵州通志》亦有“丧葬亦歌舞”的记载。

[2]祭“八部大王”唱词为:“鸣角扰扰叫一声,神王地主大神,将军老爷得知闻;鸣角扰扰叫二声,三抚相公三尊神;鸣角扰扰叫三声,九风老爷得知闻;鸣角扰扰叫四声,八庙地君八尊神;鸣角扰扰叫五声,川主、土主得知闻;鸣角扰扰叫六声,药王三圣三尊神。

”唱词一完,则祭祖活动结束,就将死者装进棺材,跳丧活动进入第四阶段——“打绕棺”。

第四,打绕棺仪式。

又叫“穿花”或曰“绕棺”,就是围绕灵柩旋转,且歌且舞的活动,这一阶段是葬仪的高潮时期。

“打绕棺”活动参加人数不限,三五人或十佘人不等,有时多达数十人。

凡参加操办丧事之人、亲戚朋友及看热闹的旁观者,均可参加合唱、跳舞之行列。

前面由一人执引导灯领唱或领舞,后面的人也随即起舞或歌唱,加之又配上锣、鼓等打击乐器,使整个绕棺场面更加活跃,丧仪变成了有趣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唱词唱法别具一格,内容丰富,掺杂了大量的民歌歌词,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其唱词内容大部分为死者在生时怎样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待人处事之事。

若死者为男子则内容为“勤苦劳动”、“围山守猎”、“孝敬父老”等等。

若死者是妇女,则内容大多为“操持家务”、“纺纱织布”等。

“跳舞”的内容表现出渔猎活动,农事活动、军事活动等情形。

首先,“跳舞”一开始就表现出渔猎活动的情形,如“黄鹰展翅”、“野羊钻网”、“围山守猎”等动作。

再跳表现为农业生产活动,如“播种”、“栽秧”、“薅草”、“收割”等动作,这正好是粮食生产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跳表现军事活动的,如“引弓射箭”、“舞刀耍剑”等。

整个打绕棺活动终结,标志着丧仪的高潮阶段结束。

“打绕棺”仪式的舞蹈刚劲有力,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打绕棺”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的载述,“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26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不复魂。

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

其歌词说尽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

考究其文中“左人”是指住在僚人聚居地附近的人,书中所指之地正好位于今天渝黔湘鄂四省交界之武陵山区,笔者不敢说“左人”就等于土家族先民,但是,说“左人”中有部分是今天土家族的先民是完全可能的。

前面说到的《贵州通志》、《思南府志》、《铜仁府志》,没有《隋书》这样记载详细,但可以看出,“击鼓”、“哀唱”、“或歌或舞”与“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有许多共同之处。

“说尽平生东事,以致辞终卒”,与今天的打绕棺内容完全相同。

[3]既然跳丧活动很早就有,为什么又能保存下来经久不衰?这除了自身心理特点外,还与黔东北地区山高路险、水流湍急、荆棘丛生和交通极不便有关。

还有与葬仪既安慰死者娱乐生者的二者统一性有关。

三从整个葬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学术界多种说法,主要有“湘鄂渝黔边土著说”,“江西移入说”、“巴人后裔说”和“贵州乌蛮后裔说”等。

虽然都举出了一些证据,但均难以令人信服。

尽管有人从地理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进得过探讨,都终究没有得出一致意见。

笔者对这些说法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土家族先民很早就定居在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地区。

这从土家族丧仪和祭词中就有所反映。

祭祀祖先的人名、地名均出自渝黔湘鄂边地区,如“思南十八堡”、“播州十八坪”、“梅花洞府”、“悬花岭”等。

说明土家族很早就在这一带生息。

三抚相公中的田宣慰、扬宣慰、冉宣慰为三大姓,他们分别在思南、务川、沿河、印江、德江、遵义及重庆酉阳、秀山等地,这亦是土家先民活动生产于该地区的佐证。

从跳舞的动作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的先民亦经过从渔猎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过程。

生产方式同样是由渔猎向农耕过渡。

而土老师的祭具从“弓箭”转变为“刀”、“鼓”、“锣”及文献中“杀牛祭祖”的记述来看,说明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先民有畜牧业,但牛很少用于农耕或者纯粹不用于耕地。

换句话说是农业生产不发达,耕作面积小,没有认识到牛耕的重要性。

在明以后的文献中未有杀牛的记载,说明贵州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耕种面积扩大,牛在农耕上占有重要地位,就不再杀牛祭祖了。

丧仪中舞蹈难度系数较大,这无疑与土家族先民们“喜险阻,善战斗”的性格和生活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域有关。

再者土家族本来就是一个善舞的民族,古有“巴渝舞”,近有“巴山舞”,现有“摆手舞”,今天贵州的土家族还喜爱“打闹鼓舞”、“薅草锣鼓舞”等。

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旁观热闹者,均可参加“打绕棺”仪式,这表现了土家族尊敬长辈的高尚品德,团结精神。

恰恰再现土家族先民们,在渔猎生活时,单个人力量不能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团结起来,共同获取生存资料的历史。

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需要团结起来,保护劳动产品,抵抗外族入侵的历史。

土家族的葬仪活动中,祭祖的供品,从生食到半生半熟再到熟食来看,则反映了土家族历史上有过生食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狩猎时期,当时人们不曾认识到利用火来烧烤食品,防寒取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