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6-07-27T09:51:28.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作者:穆红武

[导读]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

穆红武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永昌 737206)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已经逐步危害到许多家庭,特别是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已然成为了当前医学界所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其有所研究,在拥有了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重视,在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便是结合多篇相关资料,对我国目前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的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并就其治疗方法、相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结合临床资料,简要就现状对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其优势与不足,并对此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336-02

前言: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我国中医对于消渴病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对这种病有所研究,在中国的医书中也有诸多记载。经过了几千年来中医们的临床实践,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逐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我们国内,人们逐渐降低了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也渐渐失去了已经占据了几千年的领导地位。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

随着中医药学者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深入,也逐步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1 单味中药调节血糖

众所周知,中医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便是中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中医药学家们从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中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七十多种能够有效调节血糖的中药。在这七十多种中药中还分为了降低血糖与提升血糖两种完全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其中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中药中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中草药,例如人参、黄芪、黄连等,而能够升高血糖的药材则有党参、三七等等。

1.2 使用固定的处方治疗

除了利用单味中草药的药性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之外,更多的中医学者倾向于使用固定的药物处方来治疗糖尿病。中医中将糖尿病分为了不同的中医证型,而这些固定的专方便是根据这些证型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些证型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2.1以阴阳气血为据中医强调的是气血阴阳的均衡,而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从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而后又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以治疗气阴两虚为主,针对此症状开具专方,例如益安降糖散、金芪降糖片等等。

1.2.2从病变脏腑论有部分中医药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部分身体内脏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从而强调从病变的内脏器官入手进行治疗,例如针对胃热型的患者,使用白虎人参汤,而对于心肝郁热的患者,则对其使用清肝泄心汤。

1.2.3以辩证论治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方法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的试验中,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见效成果。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从近几年来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不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具有着极大的优势,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理论上具有优势

对于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单从降低血糖入手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综合调节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而整体调整,追求身体的平衡一直是中医所倡导的,在这一方面,中医以拥有了绝对的先进性。

2.2 中医疗效优于西医

针对糖尿病中所出现的头晕、口臭等症状,西医对此往往没有合理的解释,西药也很难针对此些症状进行治疗,而中药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2.3 中药副作用小

西药开具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往往都具有副作用,并且有些药物服用过多还会减低药效,产生耐药性,但中药的副作用小于西药,安全性也远高于西药。

3.中医药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不足

虽然中医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中医观念保守

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医的理念也偏于保守,中医理论的发展进程也十分缓慢。阴阳、气血等理论都已传承千年,中医在此基础之上也鲜少进行创新与突破,往往都是在固有的理论之上进行反复地研究论证。

3.2 临床科研不够严谨

中医药对医学治疗的临床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临床科研设计中并未严格遵守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中医在临床上的观察指标也并不客观,只以血糖作为观察的参照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3 缺乏规范的案例管理

中医在收集案例方面并未采取足够的措施,病例资料的收集存在着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的准确程度,也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更难以使资料进行共享,推动糖尿病的治疗发展。

4.总结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突破也就越来越迫切。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五付中药治愈糖尿病

五付中药治愈糖尿病 生黄芪18克、生山药、麦门冬各15克、元参30克、肥知母12克、干地黄10克、北五味、天花粉各9克、生鸡内金6克、生葛根、丹皮各4.5克、陈皮少许、竹叶30片。毎日一剂,水煎2次共一大碗分2次服。这是我2月前的临床病例:宋某,男,56岁,形体稍胖。自述几天来老是口渴得很,容易饿,有时刚喝了水还渴,一天能吃10次8次也吃不饱。有时夜间也得起来吃上一顿。到医院多次化验血糖和尿糖都高得很。诊断为糖尿病2型,遗憾具体化验数值没有留记录。患者害怕终身服药,找我希望用中药试试。我说试试吧:随诊断:证见患者面色发红,舌红,苔少黄。脉象洪大。自述大便干结。处上方3剂。嘱患者3天后复诊。3天后患者一进我门诊室内就面露欣喜之色,告诉我说1剂喝后就减轻了,今3剂喝完了,不渴了,吃饭也正常了。只是尿的次数比较多。我心中甚是高兴,看了舌象和脉象。上方去花粉、丹皮加山萸肉15g。处方:生黄芪18g、肥知母12g、生葛根4.5g、元参30g、麦门冬15g、干地黄10g、生鸡内金6g、北五味9g、生山药15g、山萸肉15g、陈皮少许、竹叶30片,再2剂。患者5天后又登门告知已没症状。要求在开几付,我说化验一下吧,或者观察1周也行。患者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一直没在来诊。直到昨天,我在市场上买菜才见

到他,他拉着我的手说:医生,好了,我好了……很是感激。 附:糖尿病病人必须坚持“十不得”: 1,嘴馋不得:糖尿病病人日常节食,常有想吃、爱吃而不能吃的感觉。因此,要从严治馋,不该吃的一定坚持不吃或者少吃。2、身懒不得:老年糖尿病病人吃饱后容易打盹,是躺下睡觉,还是坚持运动,这与控制血糖,提高身体素质息息相关。还有,糖尿病病人不要太亲近电视、电脑及麻将等,应该多亲近朋友,多亲近运动,多亲近大自然。3、急躁不得:糖尿病病人应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4、劳累不得:有些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患病原因与多年工作劳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强度要适中,过分劳累了,血糖会升高。因此,控制血糖要做到“三不”:不闲着、不累着、不气着。5、生气不得:快乐使人健康,忧愁使人生病。糖尿病病人最怕生气,生气后血糖常常上升。因此,生了气一定要及时消气,有副良药: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6,麻痹不得:糖尿病患者初期多思想紧,这主要与缺乏知识、盲目治疗有关。因此,遵从医嘱、科学治疗最为关键。要经常给自己“五提醒”:错过啥,不要错过定时定量吃饭;误了啥,不要误了适度活动;忘了啥,不要忘了遵医嘱服药;漏了啥,不要漏了定期测血糖;挤了啥,不要挤了听课时间。7、马虎不得:病情控制不好的原因往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临床上,除了采用西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糖尿病足的病情所处分级进行中医辩证治疗,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 一、糖尿病足中医解释 中医学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并发痈疽有比较多的论述和记载。虽然历代文献中论述颇多的“脱疽”在临床表现上与糖尿病足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具体如下: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2、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消渴病人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病程迁延,脾气虚损,健运失司,津液不化,湿浊内生,或因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影响津液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重浊粘滞,出现足肿。若湿热下注则患处皮色暗红,肿胀,疼痛,甚则溃破溢脓。若淤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复感邪毒,阴液更亏,导致脱疽,甚至肉腐、筋烂、骨脱。若热毒白炽盛可有全身发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若殃及骨髓,则证属凶险。 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进行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乏,需要每天至少三次胰岛素治疗. 一: 三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升高,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能相应升高,仍处于低水平,不能控制餐后的高血糖,所以要在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短效胰岛素包括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由于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在1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20~30分钟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1.: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如果餐后血糖达标(6~8),也要测下一餐前的血糖,如果低于(4.5),是由于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所致,这就需要更换为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因为速效胰岛素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效胰岛素短,很少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如果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餐后血糖一直较高,这时需要酌情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每次在餐前酌情增加.剂量的调整一定要在控制饮食和相对固定每餐进食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速效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等)皮下注射后在半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5~15分钟注射,由于速效胰岛素起效快,如果在餐前忘记注射,可以在进餐时注射,也可以在进餐后即刻注射. 首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胰岛素的用量,使餐后血糖达标. 二、控制黎明现象 有些1型患者在三餐前应用胰岛素后,餐后血糖控制较理想,但是在清晨时出现血糖升高,这就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是升糖激素在清晨时分泌所致的清晨高血糖. 在诊断黎明现象时,要排除夜间低血糖后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可以明确清晨高血糖的原因.控制黎明现象可以选择以下方法. (一) 一天四次胰岛素治疗 1: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 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在晚上10点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因为中效胰岛素的峰值时间为6~8小时,正好能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此时是否有低血糖)和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计算) 2: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 三餐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每日应用一次甘精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至今尚末得到有关妊娠期间使用的确切资料、儿童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评估,)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与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早餐前应用,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也可以在晚餐前应用,控制空腹高血糖的效果更明显,注意: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以符合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持续24小时的特点. (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确定) (二):一天3次胰岛素治疗 为了控制黎明现象,同时不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可以在早、中餐前应用短效

糖尿病治疗心得(土中)-前言

糖尿病治疗心得(土中)-前言 糖尿病治疗心得 郭永增 QQ:826874341 2008.03-

前言 我有了一个脾气古怪、终身陪伴我的朋友。我善待“她”,“她”就远离我;我虐待“她”,“她”就缠着我不放。 我也感谢这位朋友。是“她”,让我成了半个糖尿病“专家”;是“她”,让我学习中医,知道了人体经络、人体穴位和按摩,了解中成药和研究中草药;是“她”,让从不讲究吃的我研究怎么吃;是“她”,让我从“工作狂”懂得锻炼身体。 也是这位朋友,让我开始写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进行自我治疗总结,与糖尿病友交流,或许对糖尿病友有所帮助。我前后编成了《糖尿病治疗中成药的选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成药的选用》、《糖尿病经络穴位的按摩治疗》、《糖尿病治疗中草药的选用》。 我用了×年的时间,以身试药,总结、编写了这本《糖尿病治疗心得》。欣慰的是,我用食疗的和按摩的方法,指导好多病友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不吃降糖西药就可以控制糖尿病。所谓食疗,是选用食、药同用的食物,达到长期食用而没有副作用的方法。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的来源。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物是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营养成分)的食品。然而,还有另一类食物,叫天然食物。“天然食物”是指具有以下特点的食物: ——除营养成分外,均含有一种或几种天然活性成分。

——这些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能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治病、防病功效。 ——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适合于人体保健。 天然食品中含有多种天然活性物质,这些含有天然活性物质的食品常被人们叫做药用食品(Pharm foods)、健康食品(Healthy foods)或功能食品(Functiondl foods)等多种名称。 西方医学的始祖、古希腊最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医药”。这些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如一些慢性疾患(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老年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等)的功效。它们能调整人体机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能使预防疾病出现病理性的改变;或者能使疾病病理性的改变逐步趋于正常,并能与食品一样长期服用,基本上没有毒副作用。用天然食物补充营养素的方法即营养调理的方法帮助身体祛病,与药物治疗的根本区别是,营养素不是像药物那样直接给病人祛病,而是帮助恢复人体的机能,然后机能恢复后的身体自身就会消除疾病和各种不健康状态。这既是治标阻止症状发展,又是治本,并从根本上清除生病原因,全面恢复身体机能的方法。 郭永增QQ826874341 2008.03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360docs.net/doc/0a1468792.html,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摘要】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提取物、中西医结合、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缺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不断增加,随之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升高,因此DN已成为世界医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larmatrix,ECM)产生增多和肾小球硬化。糖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基因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的病程是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能防止DN的发生发展和恶化,近年来,中医药在DN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1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病因病机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遣药组方,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纵观近年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大多是从瘀论治:一是认为因虚致瘀、瘀贯始终;二是因瘀致病、瘀贯始终;三是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微观研究。高彦彬〔1〕等认为DN 的早期以阴虚为本,涉及肝脾,日久阴损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邓权〔2〕认为DN的病机特点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损耗气损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停留,变证峰起;陈大舜〔3〕等认为瘀血是导致DN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从而确立2型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气虚血行不畅成瘀,阴虚易生内热,灼液耗血成瘀,瘀阻肾络而成DN;曾庆祥〔4〕认为瘀血征是血液理化改变的基础,与血粘度升高、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增高有一定内在联系;林兰〔5〕等认为糖尿病肾病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肾,与肝、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此病的进展多由上焦实热到下焦虚寒,由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最后导致浊毒内阻,即为该病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功能明显障碍,血凝聚性和粘滞度增高,从而导致肾脏灌流量不足,缺血缺氧,致使不能升清降浊,湿浊溺毒内停而成DN。 2中药复方辨证论治 许多经方或自拟方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万云莉〔6〕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丁美群〔7〕等以化裁于《兰室秘藏》的活血润燥汤,方中重用黄芪,辅以生熟地、山萸肉、当归、桃仁、益母草、防风、羌活、车前、大腹皮等治疗糖尿病肾病65例,效果满意;杨霓芝〔8〕等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衰湿浊瘀阻4型,分别治以白虎人参汤加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经验方(人参、黄芪、山茱萸、麦门冬、陈皮、法半夏、大黄、桃仁、泽泻、何首乌、益母草等),且每型与DN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应用于临床施治,效果较好。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余宗阳〔9〕等将93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胰岛素及糖肾合剂联合治疗与单纯用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24h尿白蛋白、内皮素、a-颗粒膜蛋白140、过氧化脂质明显下降,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李磊〔10〕等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糖适平加糖肾停胶囊及糖适平加开搏通,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稳定7例,总有效率86.67%,

消渴病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

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

糖尿病小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糖尿病小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感悟很深,首先感谢医院领导和护理部给了我参加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的机会,这段时间,是紧张忙碌、充实而又兴奋的,在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糖尿病专科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了我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的能力。三个月的培训开拓了我们对高等级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视野,使我们对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很快,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千万,预计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突破6千万左右,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在学习期间,我发现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对糖尿病知识不了解或者不甚了解;很大部分病人不能坚持正确的饮食、运动治疗,很多人不会正确使用胰岛素笔;不能坚持按医嘱用药,对病情不管不问,有的病人盲目服药,听信传言,不到正规医院就医;大部分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不会主动复查和糖尿病并发症有关的检查;也有很多病人不知道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按时监测血糖。而医务人员忙于日常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和跟踪随访,导致出院后很多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控制不是很理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地增加,因此我将在未来发挥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作用,加强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全程的指导和教育。用预防大于治疗的指导思想把全程护

理的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我会不断努力将培训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 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为我院的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 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教授师承施今墨、祝谌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验方一:黄精、生地、元参、丹参各30g,葛根、知母各15g,枳壳、黄连、生军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 验方二:生黄芪、黄精、紫河车、丹参、猪苓、肉苁蓉、山楂、芡实、木瓜各1000g,葛根、秦艽、当归、狗脊、牛膝各50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形体消瘦,气虚为主,络脉郁阻,气短乏力,手足麻痛,面足微肿者。 验方三:太子参、生地、元参、黄精、丹参、大黄、川芎各1000g,枳实、桃仁、皂刺各500g,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1支,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病变早期。

验方四:黄精、生地、丹参各30g,赤芍15g,皂刺、秦艽、川断、牛膝、狗脊各10g,青黛6g,蜈蚣1条,共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郁阻者。 验方五:太子参、川芎、赤芍各15g,丹参30g,麦冬、五味子、葛根、苏梗、丹皮、泽泻各10g,黄连、香附、香橼、厚朴各6g,每日一剂,水煎服。具有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验方六:太子参、麦冬、牛膝各15g,生地、元参、丹参、黄精各30g,山茱萸、川芎、桃仁、酒军、枳实、菊花、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具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者。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2型糖尿病的中医个体化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中医个体化治疗 李留霞 关键词: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6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3)-01-0162-02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综合内科(商丘476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现在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医特色的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和辨证论治思路,现总结如下。1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口干、乏力等,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北大医学院高妍教授说:“糖尿病一旦发生,病情不可逆,任何治疗只能延缓进程, 但IGT 阶段(糖尿病前期)不一样,尽管这时也表现为糖耐量受损,但它是不稳定的,可以进退 [1] 。”说明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会使糖尿病发展 的必然进程发生逆转, 甚至能治愈。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使其康复的关键,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素体肥胖(尤其腹部肥胖)者、中老年人出现阴虚征象的易感人群,应接受中西医监测,对于防止本病的发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 1.1 生活方式干预 至于早期干预的方法主要有三 点:一是体育运动, 二是控制饮食,三是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调整饮食, 少食肥甘厚味、煎炸烧烤、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食用粗粮, 多食绿色蔬菜;适当运动以减轻体重5% 10%,可每周至少150min 中等强度(如步行)体力活动。1.2 辨证论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 “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 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 矣”[3] 。 胸膈热郁证:症见胸膈烦热、胸闷,兼见汗出,失眠纳差乏力,大便干结等,治则:清泄郁热,方选栀子豉汤合玉女煎加减。 热盛津伤证:症见出汗,心烦口渴等。治则: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加减。 阴虚内热证:症见烘热汗出、心烦,兼见眠差纳呆等,治则滋阴清热,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2糖尿病期 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瘅”、“消渴”等范 畴 [4] ,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症状,发展至中晚期 可能出现 “三多一少”,此时属“消渴”范畴,病久则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治疗时首先根据其体质分为肥胖型或者消瘦型,再根据糖尿病发展的郁、 热、虚、损4个主要阶段,以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治疗。2.1 注重个体化诊疗 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 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效性与安全性,这也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将药物的特异性用于改变病症的偏性,则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个体化医学思想强调的是中医在治疗疾病上辨证施治的个性化。糖尿病患者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要考虑诸多问题:肥胖型还是消瘦型;糖尿病期还是并发症期;病情在何阶段;郁、 热、虚、损辨证分型如何?在治疗上,不同的患者对药物反应也是不同的。根据患者不同辨证,应选用不同的方药、不同的剂量进行治疗。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中医疗效,保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2.2 辨证诊治 首分胖瘦,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核 心病机为中满内热, 治疗应清热泄火、苦寒直折,并注重消膏降脂化浊以治肥。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转为消渴阶段,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治疗应注重虚实并治。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因禀赋不足,体质薄弱,加之因 · 261·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3.Vol 28.1

糖尿病讲座心得体会

糖尿病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 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 【摘要】对如何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重点关注糖尿健康教育、患者等内容。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本身只是引起患者血糖慢性升高,但真正对人体有影响的,实际上是糖尿病引起的急、慢性并发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由于糖尿病求医过程短,治疗康复过程长,多需在医院外进行,故开展和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于XX年1月~9月,对50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实施了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让病人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对糖尿病有正确认识。以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病人和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意义避免及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糖尿病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教育方式可设立宣传栏、开展讲座、向病人发放教育手册、个别讲解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其意义 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意义、目的及重要性,希望家属积极配合。 运动疗法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向患者讲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讲解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消除认为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或成瘾的观点,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 消除加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心理护理 做好自我监测指导 (1)定期查血糖、尿糖,以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2)经常监测血压。(3)2~3个月测定一次HbAlC。(4)经常检查足部。(5)定期检查眼底、尿微量清蛋白、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 3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均符合糖尿

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治 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糖尿病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糖尿病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脂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糖尿病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nclusion Stepped-nursing model is useful in overal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t improves the condition of BMI , SBP levels , HbAlc, FBS ,TG, HDC-C and increases the command of diabetic knowledge. Key wo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 of stepped- nursing intervention;Metabolic indexes; Self- management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占全国总人口的9.7%[1],且其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我国人群的健康。目前国内外临床上普遍采用强降糖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较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但显著增加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饮食习惯进而改善体质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案。研究表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行为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体质量、血糖。因此合理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措施[2]。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疾病管理模式,通过为患者制定灵活的、个体化的、阶梯式行为干预方案,有效改善行为干预的耐受状态,提高患者疾病控制能力。本研究选取2011年9月~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实施个体化阶梯式疾病管理,并进行1年的随访,探讨该疾病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