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困境及其突破关键
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引言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大量负面的社会新闻、青少年的道德沦丧等问题不断引起我们的担忧。
如何有效开展中学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的困境和突破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1.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大众媒体广泛传播。
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诱惑与挑战变得越来越多,许多中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相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开始出现分化和多元化,学生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媒体的负面影响。
2. 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当前,广大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模式追求知识的传授,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缺乏互动,难以真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3. 缺乏实践环境中学道德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生们面临的道德问题大多数是需要实践与经验的,而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很难达到实际教育的目的。
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们难以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二、突破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1. 借助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应该分析所在地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内容上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2. 强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学生道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道德成长。
3. 提供实践机会中学道德教育需要提供实践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中锻炼和应用道德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困境及其突破关键
间。 由于教 师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重 , 集体备课 时间 紧,
所 以我们规定集体反思的时间约 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 后面三分之二 的时间是集体备课 。 二是集体备课要认真 有效。 这样课堂教学 就有效 , 集体反思的闪光点就多 , 遗 憾 就少 , 反思的时间也会减少 。 第三 , 口头反思与书面反 思 的关 系。 口头反思有利于及时交流和改进教学 , 但难 以详细 , 事后 容易忘记 。 因此 , 了反思 的主讲人要作简 除 要记 录外 , 还要安排人 在 电脑上作 详细 的记录 , 对今 这
活动和思想精神的反映和思考 , 这是别 的学科不可 比拟
的。 然而 , 当前的教育体制下 , 在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
历史教学本该具有的德 育功能实现起来 困难重重。 作为
一
名农村中学教 师 , 我在多年的高 中历史教学 中对这~
现实 问题做 了一些 思考 , 并结合 自己的教 学实践 , 为 认 中学历史教育 中的德育功能的实现尽管 困难不少 , 但有 重要性是勿庸置疑 , 而且 我们 面对这样 的困境并非无 能
断得 到提 升。集体教学反思能集思广益 , 如果说教学反 思 能促 使 自己较快 成长为名师 的话 , 么 , 那 集体 教学反
思则能带动更多 的人加入到教学名师 的行列 , 它是一个 教师群体共 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伍 新春 , 张天雪主 编. 教育基础知识. 北京 : 首都 师范 大学出版社 ,0 9 20 . ( 责任编辑 庞丹丹)
、
困境 何 在
,
首先 , 历史 教育 的实质性 目标和现实 目标的不一致 是造成德 育功能丧失 的根本原因。 历史教育的实质性 目
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高 尚情操 的新一代。 教育的终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研究和探索。
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一)存在的问题1。
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有些学校认为德育是一项软指标,智育是一项硬指标,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对德育工作不主动、怕麻烦、不耐烦,这样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做,工作的力度跟不上,德育的实效性不够。
2.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有些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只停留在对德育档案资料的收集上,对德育常规是否落实,德育内容是否科学则不太关心;有些学校把校园卫生清扫是否及时彻底、保持是否良好,寝室卫生内务是否合格等作为德育主要内容;有些学校把对上级部门的德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本学校的德育内容,缺乏校本化、系列化的德育内容,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3.德育工作方法单一。
学校缺乏对德育对象新思潮的预见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德育工作缺乏规划,方法单一,缺乏“与生俱进”的有效德育手段,导致德育工作走过场;对学生的管理,以管代导,采取高压式教育,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和老师的威严使学生服服帖帖;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学生存在排斥心理,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4。
德育工作途径不畅。
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一些中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同时,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导致德育教学途径不畅通,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突围
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突围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挑战和变化。
传统的德育方式和模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下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中学德育工作需要找到创新的突围之路。
本文将探讨中学德育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围策略。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1. 教师角色的逐渐模糊中学德育工作本应由教师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教师们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德育工作压力不断增加。
2.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部分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活动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他们更多地关注于学术成绩和升学压力,而忽略了道德素养的培养。
这使得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 传统德育方式的落后过去,中学德育主要依靠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和规则约束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学生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互动活动,而非单纯的道德讲座和规则制定。
二、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围策略1. 建立多元化的德育模式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中学德育工作应该转向更加多元化的模式。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和实践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激发他们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
2. 强化师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德育的引领者,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活动等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德育工作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评估和思考不同观点之间的利弊,并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后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正确做出决策。
4. 建立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机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内容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
这是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反思德育薄弱的原因,论证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及其改进措施。
一、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分析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必要阐明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
如果把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分成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三个部分,那么德育要研究与解决的是中学生的心灵世界问题,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
这属道德范畴。
由此,再推向人性问题,涉及到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企盼,实质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格问题。
如果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知识技能教育、体魄教育与思想教育三大类型,那么德育是思想教育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部分。
综上,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教育等。
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教育,勤劳俭朴、见利思义教育,自尊自爱、知错改过教育,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教育,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教育等。
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包括: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核心,注重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些历史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情,和历史老师关系不大,使得在重知识轻能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生德育素质日益低下。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德育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但作为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刻体会到我们教育中出现很多事与愿为的结果,我们经常会感慨现在的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怎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也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
例如:平时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面对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不知回报,缺乏感恩的心理:在学校不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奉献精神:每次考试都会有很多学生作弊……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仅就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德育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而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五四运动”的传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史料,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感恩心理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如今学校教育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过度的宠爱,有部分学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近几年,中学生残忍杀害亲生父母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一个有一个案例不得不让人沉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的各种人才,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很多地区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初中历史成为了备受冷落的副科,很多农村初中更是缺少专职历史老师,于是当下初中生对祖国的昨天缺乏了解、对民族的未来缺少了思考、对自身的责任充满了迷茫。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大量缺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历史老师痛心疾首的现实。
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各种方法,希望有更多的历史老师关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一、巧用历史歌――激发爱国情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
正所谓岁月如歌、时代如歌、历史如歌。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表现了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民族精神。
这些歌曲感时而作,是一个个音乐家的泣血之作,歌曲中融入了时代的脉搏、大众的血液、民族的情感,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激发着学生的爱国热忱。
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可以巧用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唱出了家破人亡的悲痛:更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今天,抗日战争已经远去,但历史不容我们忘却。
重唱一首首渗透着中国人民血和泪的抗战歌曲,既是勿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振兴祖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巧上活动课――传承美德情初中历史活动课因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深受初中生的喜爱。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课,对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内涵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课类型,渗透德育往往会事半功倍。
(一)编写小故事?D?D民族团结要珍惜历史课标要求:“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的情感怎样让学生体会并认识?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此专题的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形成民族的认同感。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殷爱萍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
但是当前历史德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德育教学实效性不理想。
本文试图找出其中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探索出一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用人才。
中学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要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无疑学校是主阵地,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自然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但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出现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甚至杀死老师的惨案,道德的教育者直接成了受爱者,面对这些道德失衡现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想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就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谈谈我的看法。
一、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学历史教学往往忽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转化。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中学历史课程中注意弘扬优秀人物的优良美德和行为,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二、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忽视德育教育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忽视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往往将许多非普遍价值观作为基本道德价值的要求向青少年传授,导致历史德育实效差。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在德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精神,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历史课程。
学生参与与实践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初中历史教学在德育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历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学生道德素养、教师角色、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生参与、实践、重要性、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的使命。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感受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体验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
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的探讨,不仅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也有助于激发教育者更多的思考,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影响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历史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实效性,即教育本身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中学历史道德教育实效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教师思想观念不够先进教师本身对历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往往会把它当作一种课程来面对。
这样容易导致历史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一样,在时间上、知识点上罗列,缺乏系统性和思想性。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真正了解到历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灌输学生历史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材选择不当中学历史道德教育的教材内容需要具有适当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学有所得。
强调简明扼要,结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记忆学以致用。
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教材。
不能只是为了教材的条理而选择教材,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道德教育,了解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不当目前,许多学校中学历史道德教育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笔墨黑板教学模式,单调枯燥,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体验式和案例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创造积极、活跃的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思想性和可行性。
同时,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中学历史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原因,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导致教育实效性打折扣。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接纳历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难以将所学的历史道德教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精神和价值观。
此时需要采取一些多方面的辅助措施,如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营造一个关注学生发展的环境。
以上列举的问题,是中学历史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开始关心和关注历史道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然而,面对当前历史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提高中学历史道德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历史道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提高中学历史道德教学的实效性。
1. 教材设计问题中学历史道德教学教材是中学历史道德教学的基础。
好的教材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和道德观,而不好的教材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在中学历史道德教材的设计上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内容单一现在的历史道德教材大多是以讲述历史为主要内容。
虽然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仅依靠历史讲解是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的。
有的教材甚至没有提到一些简单的道德观念,导致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无法产生兴趣和渴望。
(2)道德知识难以应用目前的历史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但很少传授道德知识的应用方法。
即使学生学会了一些道德知识,也不一定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实用性的道德案例和矛盾剧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知识,也让学生更容易接近道德内核,获得更加深层的认识。
2. 教学方法问题教育现代化倡导的是一种以个性差异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历史道德教学,教学方法的质量显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目前,中学历史道德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在中学历史道德教学的教学方法上,除了一些书本上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程上尝试应用讨论、案例分析、行为实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趣味性,更加实用性,使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记忆的深度和广度。
(2)讲解组织不够紧凑当教师在教授历史道德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讲解组织是否紧凑。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学历史道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
这些问题包括教材内容不够生动有趣、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为了提高中学历史道德教学的实效性,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教材内容应更生动有趣。
目前的中学历史道德教材大多数是以事件和人物为主线,枯燥的文字和大量的条理结构让学生失去了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喜好,结合当代生活和热点社会事件,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给历史事件配上配乐、演示历史漫画、制作历史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丰富多样。
传统的历史道德教学以听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故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历史人物思想、道德背景的理解。
再次,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提高。
目前,很多学生在历史道德教学中出现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现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道德教育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评价方式需要合理化。
目前,中学历史道德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以笔试、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道德实践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为了提高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参与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情境性评价,通过情景模拟、写作等方式,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道德知识和价值观的能力。
浅析初中历史中德育教育现状及策略
2019年3月中初中历史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使他们对祖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外,还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祖国的荣耀感。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责任担当,不断增强自我的认同感。
兼负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当中要向学生渗透合作观,科学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初中生有其特殊的学情,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感性和理性相衔接的时候,道德标准也正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当然也带来了可供我们运用的机会,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实际出发。
以知识内容为主线,进行认真分析,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1、历史教材当中的德育内容不明确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如何开展都是围绕着教材来设计的,教材内容的设计也就决定了我们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在德育方面的内容设计并不充分也不够明确,其表现就是内容比较多,缺少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使学生只能单纯地把这些历史人物归为好人或者坏人,不能更加立体地去从中学到什么,尤其是对人物的处事方式,把这么好的德育素材放任自流到其他知识当中去了。
学生自身也忽略了历史中的人物值得他们去研究、去学习,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德育了。
2、初中生在道德方面的突出问题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没有很好的道德引导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这样的做法极大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规矩意识。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这种生活需要一定的纪律来约束他们,才能够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序开展。
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束缚了他们的自由,那些事物只是文字性的内容,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迟到、旷课、不交作业、攻击同学、早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情况尽管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有关系,但也需要学校在课程当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不力有关。
分析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
分析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随着社会教育不断得到完善,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初中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未来成长阶段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有着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如以下所示:其一,初中生容易受到不良言语、行为等影响,对是非曲直分辨不明。
其二,学校没能按照教育部指示,将德育教育作为初中教学重点。
其三,校园暴力没能及时得到控制,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就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实际经验提出几点有关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关于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一阶段任何事情都对他们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可随着教学模式不断的变化,德育教学同样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很难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现分析当前初中德育教学遇到的困境,如下所示:1.缺乏生活实际性初中生属于一个较为萌动的发展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烈,并且思维灵活,针对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很轻易即可接受并理解。
但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性并不大,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完全发挥不了太多积极的影响。
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没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初中生已经开始形成和具备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教师要顾及学生的感受,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德育教育。
所以,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地站在学生角度开展教学活动,2.对初中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初中德育教育很多方面还未达到要求,虽然开设有德育教育学科,但真正按照硬性指标完成德育教学工作的很少。
比如,升学模式里德育这一块划分为软指标,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地位,初中德育工作一直没能得到重视与有效发展。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教育层面来分析,如果德育教育没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前途、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同时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隐患。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些教育构成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德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了学校、班级的一些常规教育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外,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而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中学历史为这些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远远胜于我们普通的口头说教。
二翻开中国的古代历史,使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这种情感又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技术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优秀人物辈出。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对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使我们能想像出黄河——母亲河两岸先祖们刀耕火种的情形,似乎也听到了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的峥嵘岁月,成吉思汗跃马扬鞭、横扫欧亚。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使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然而,当历史进入近代、现代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一步步陷入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困境及其突破关键
作者:王树荣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6期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来源于历史学科是对人类活动和思想精神的反映和思考,这是别的学科不可比拟的。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历史教学本该具有的德育功能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这一现实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的实现尽管困难不少,但有重要性是勿庸置疑,而且我们面对这样的困境并非无能无力。
一、困境何在
首先,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和现实目标的不一致是造成德育功能丧失的根本原因。
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新一代。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的完美化追求。
但是,现实的历史教育并不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而是更多地被功利化的需要所牵引。
目前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已经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整个现行教育的具体操作理念和模式。
这一现象具体到现实的历史教学当中就表现为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成为教学的“灵魂”。
应试教育的模式依旧在现实的教育中根深蒂固,尤其在西部落后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课程的开设、内容的安排以及考核方式都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
虽然近些年初中教学中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这完全是由于在中考当中增设了历史科目。
有了考试要求,学校就开课,教师就授课,家长就重视。
同样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从期中、期末考试到毕业会考,最后是关键性的高考,这一系列的考试使得整个教学完全处于应试状态。
众所周知,书面化的考试能够取得的最好效果就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查。
知识和能力固然可以以此来提高,但是这样就完全丧失了历史课程在道德情操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中应有的核心功能,甚至让学生丧失了对历史本应有的学习兴趣。
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职业化的倾向淡化了职业精神的神圣性。
教师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职业,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下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凸现,教师也随之逐渐职业化。
的确,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解释,教师本来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有机部分,是一种职业,但是教师这种职业又有其独特之处:劳动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劳动过程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个体完整精神的培养。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
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职业化过于突出的影响。
在及格率和升学率这样一些指标与教师自身利益关联的情况下,教师无意中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和维护者。
再次,“重理轻文”的错误导向依旧影响中学历史教育。
曾经盛行这样的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校都将教学资源放在理科上面,对历史反而淡而视之,似乎任何教师
都可以走上历史课的讲台照本宣科。
学生也在这种错误的影响下,认为历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
课程,即便学习也是在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
固然,理科课程很重要。
数理化等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都是人文课程不可企及的,但是这些课程的不足却恰恰
是德育的缺失。
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在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之上具有较高能力的学习者。
重理轻文,这是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形势下对中学教育的必然后果。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
社会和学界都大力提倡道德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就业形势下,这一走向很难扭转过来。
尤其是在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从学校到家庭,有限的教育资源必然要先服从于学生和高考录取人数都多的数理化等科目。
当然这一现象随着高考文理分科的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但是“重理轻文”已经成为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的基本心理背景。
二、何以突破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难道就没有什么克服途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
尽管上面所指出的三个方面的确是制约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主要困境所在,但是德育工作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活动,所以突破的关键就在“人”本身,而其他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制度设置虽也有很大作用但前者必然是根本,是基础。
“言教不如身教”,用这句话来概括德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最为合适的。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下唯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教师毫无疑问要去了解每个学生,而学生也应该去了解教
师。
教学是通过课堂上师生的配合进行的,但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凡涉及人的交流
就存在双方相互的认可和彼此的感知,而这正是德育的根本所在。
所以,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个人利益的诱导,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职业精神。
这并不是对教师正当利益的否定,而是从精神利益的角度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
“亲其师而重其教”,当学生从心里对教师认可并且真正尊崇的时候,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达到了完美境界。
在教学工作中,那些与教师互动良好的学生往往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和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要是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互动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切实地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教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我认为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
能用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为学生提供精神导航。
教师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理解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并以其人格的魅力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要以丰
富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博大精深的历史展现的是人类的精神积淀和文明传承的脉络。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基本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和掌握。
将超前的历史思维、理性的人生思考、刚毅的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佳境界。
当德育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时候,当教师把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带入到教学当中时,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困境就必然能够实现突破。
忘记历史就会失去未来。
丧失了德育功能的历史教学就是在遗忘历史,因为死记硬背和反复的训练并不能让学生正视历史,也不能使学生领悟到人类数千年的精神。
尽管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所面临的困境不少,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因而只要在人格和情操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延续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去塑造高尚的人格”,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是我们在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和身体力行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