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概说先秦史

合集下载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方向博士生专业书目(一)现当代史学著作1、王国维《观堂集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吕思勉《先秦史》,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9、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1、蒙文通《经史抉源》,《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

▲12、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五卷,巴蜀书社1999年版。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17、《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已出三册),中华书局1988至2000年。

18、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8至1963年版。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4、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先秦史教案

先秦史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先秦史》课程教案教材:无主要参考书: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课时:36课时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甲、教学基本要求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容。

乙、时间分配4学时丙、思考题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2、先秦史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发展的连续性”黑格尔《历史哲学》“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白寿彝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白寿彝人物简介
•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03
白寿彝的史学研究还具有创新精神
• 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观点和方法
• 为历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白寿彝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与贡献

白寿彝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 强调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 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白寿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
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寿彝在中国近现代史学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白寿彝在中国近现代史学领域具有很
高的地位
白寿彝的学术成果在中
国近现代史学领域具有
重要价值
白寿彝的史学研究方法
和观点在中国近现代史
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 被誉为“中国史学史学之父”
• 他的著作和论文为后世史学家提
• 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指导
资源和理论指导
贡献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国内外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历史事件层出不穷
• 白寿彝在这一时期,始终保持对历史的关注和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
的历史资料

⌛️
02
白寿彝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白寿彝在中国近现代史学领域的研究

白寿彝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 撰写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史学著作

白寿彝学术思想和学者风范

白寿彝学术思想和学者风范

白寿彝学术思想和学者风范白寿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已有六十多年,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史等学术领域里,多有建树,为我国的历史科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早年的生活1909年2月,教授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回族家庭。

他的父亲白吉甫,曾同友人在开封和郑州两地合办电灯公司和商场、饭庄、剧场等,这在当时都是属于新兴资产阶级性质的事业。

母亲钱相云,以能诵读《古兰经》受到穆斯林的敬重。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教授,从小跟姑祖母诵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受到民族的传统教育。

幼年时期的教授,好学,喜读书,喜欢接受一些新事物。

他经常到书摊上翻阅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书,还把书中的内容讲给父母兄弟及小伙伴听。

念私塾时,在所聘请的教书先生中,最受他称道的是吕先生和凌先生。

前者崇尚新学,反对死记硬背,教学生读书,讲求理解。

后者喜欢谈科学知识,教学生读书,讲求系统和比较。

这两位启蒙教师对教授以后的治学道路有重要的影响。

在凌先生的影响下,他进入了由加拿大人开办的开封圣安得烈学校。

当校长问他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时,他回答说,我要了解世界。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

日本厂主开枪打死纱厂工人顾正红,英国军警镇压为伸张正义而游行的示威群众,造成流血事件。

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使教授思想上深受震动,感到极大愤慨。

他同友人张铸千、赛成惕等发起河南回民沪案后援会,声援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此后,教授不愿继续留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里念书,认为是一种耻辱,便抱着寻求进步的思想到上海求学,在文治大学读书。

当时他只有17岁。

一年后,他回到河南,在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继续学习。

1929年,教授考入原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史。

少年气盛的教授想用二、三年的时间写出一本超过前人的哲学史。

在导师黄子通的教导下,他懂得了读书的目的和做学问要付出艰辛。

燕京大学云集着一批颇负盛名的老一辈学者,陈垣、张星?、郭绍虞、冯友兰、许地山、顾颉刚、容庚等。

怎么样划分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

怎么样划分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

划分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的方法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

中古就是满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

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

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

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所以,暂时,我们就以《中国通史》为准了。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1989年白寿彝总主编的。

《中国通史》出版,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代之以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

白寿彝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

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

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换言之,可以简单归纳为:远古时代:五帝;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中古时代:秦汉至清。

上古时代基本史界定义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

或称为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

在位首领1.三皇[公元前年-约公元前3077年,存有争议]*天皇氏:简称天皇*地皇氏:简称地皇*人皇氏:伏羲氏简称人皇*有巢氏:简称巢皇/有巢*燧人氏:简称燧皇/燧人*华胥氏:简称华胥/华皇/胥皇,是燧人氏之妻、伏羲与女娲之母*伏羲氏:又称羲皇/伏羲/太昊/太昊伏羲氏*女娲氏:又称娲皇/女娲/女希氏/女娲娘娘/后土娘娘*少典:前年-前3216年在位*神农氏:又称农皇/神农/帝石年,即炎帝,本名姜石年,少典之子,前3216-前3077年在位,据说在位120年(不可信)2.五帝[约公元前3076年-公元前2029年,存有争议]*帝临魁:炎帝之子,前3076-前2997年在位,据说在位80年*帝承:前2996-前2937年在位,据说在位60年*帝明:前2936-前2888年在位,据说在位49年*帝直:前2887-前2843年在位,据说在位45年*帝厘:又作帝来,前2842-前2795年在位,据说在位48年*帝哀:又作帝裹,前2794-前2753年在位,据说在位42年*帝榆罔:前2752-前2698年在位,据说在位55年* (中间隔数代)*黄帝:姬轩辕,少典之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据说在位101年(不可信)*少昊:即玄嚣,姬己挚,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据说在位74年*玄帝:姬颛顼,又名乾荒,或称颛顼帝,昌意(未在位)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据说在位78年*帝喾:姬夋(qūn),蟜极长子,少昊之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据说在位70年*帝挚:姬挚(zh),帝喾长子,黄帝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据说在位9年*尧:又称唐尧/帝尧/伊祁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据说在位72年*舜:又称虞舜/帝舜/姚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据说在位61年*(姓名失考):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此人与崇伯鲧(颛顼的玄孙)需要说明的是:三皇、五帝,仅是远古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不是真正的帝或王,但是后人以为他们很杰出或伟大,而追尊他们为帝王。

先秦史史料

先秦史史料

第一章先秦史史料中国先秦史,从20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之长居中国断代史之冠.大约以公元前2071年夏禹组建夏王朝为界,可以大分为远古史,夏商周三代史.文献资料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文献。

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古玺文、古币文等。

考古文献,主要指考古发掘报告及其综合汇编资料。

一基本史料一览表(一)远古资料中国远古史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考古资料;二是,文献传说资料。

文献传说资料,又包括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献资料。

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于民族学和民俗学,方能从事复原远古先民社会和生活的研究工作。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皋陶谟》、《禹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裴文中:《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

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4年。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佟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

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时期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所:《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来源:路遙遙的日志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 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2007-07-22 18:02: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文章来源: /htmlcontent.asp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作者:周文玖来源:宁夏新闻网点击数:70 更新时间:2006-5-14]摘要: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该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

本文梳理了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涉及到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蒙文通、朱谦之、金毓黻、刘节、白寿彝等众多著名学者,对比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前后两个阶段的共同点、不同点,并指出其中的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术系谱中国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对史学进行反思的“史学史”之因素很早就产生了,而且异常丰富。

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意义上的学科,“中国史学史”则是在20世纪随着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而产生的。

就本人所知,“中国史学史”的名称,最早在胡适1924年发表的《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一文①中出现,虽然是指中国史学的历史,但却没有“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意思。

最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是梁启超。

1926年至1927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专门讲述了“史学史的做法”,不仅提出了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一词,而且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中国史学史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建设,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成为在历史学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二级学科。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师承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说20世纪前期对中国史学史学科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那么,20世纪后期对这门学科贡献最大的则是白寿彝。

可以说,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可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诞生和繁荣的两个标志。

历史学必读书目

历史学必读书目

1.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华东师范大学1992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断代史部分(1)先秦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秦汉部分《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史考古论丛》,陈直,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魏晋南北朝部分《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隋唐部分《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宋辽金部分《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辽金史论》,刘浦江,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元明清部分《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余大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刘小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清代全史》第一至六卷,王戎笙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清代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3.专题史部分(1)政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三联书店2009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2)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齐鲁书社199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doc

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doc

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引言:一个辉煌的人生句号1999年4月26日,对于白寿彝先生来说,可以看作是他以毕生的勤奋治学、不懈追求和丰硕成果,为自己极平凡而又极富于社会价值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辉煌的句号。

这一天,北京师范大学隆重集会,祝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祝贺他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

北京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白先生家乡的代表,汇聚一堂,可谓群贤毕至,同声祝贺,其真诚、热烈的气氛,为历史学界所少见。

而尤为大会所关注者,是江泽民同志为此专门给白寿彝先生写了贺信,并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会前送到白寿彝先生家中。

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同志,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热烈祝贺的盛意。

江泽民同志在贺信中写道:您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注:《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白寿彝先生在大会上也发表了讲话,他说:一个民族没有历史,或研究历史很不够,这不是民族的光荣。

我们现在正处在过渡时期,更应该看重自己的历史,看见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的成绩。

我再一次感谢同志们的支持。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再三强调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虽然90岁了,还要和同志们继续奋斗下去;多吸收精神上的氧气,多写点为当代人所爱读的历史书,争取再过上一个90岁。

(注:《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在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是把研究和撰写中国历史,同阐明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他心中最想说的话,也是他数十年为之不懈奋斗的巨大动力。

就像中国史学史上一些优秀的史学家把最后几十年的精力都用以完成一部“名山之作”一样,白先生把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也都倾注于《中国通史》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追求和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

白寿彝史学概论读后感

白寿彝史学概论读后感

白寿彝史学概论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史学概论会不会特别枯燥、晦涩难懂。

没想到白寿彝先生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用一种很平和、很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关于史学的事儿一点点地给我道来。

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史学认知的新大门。

以前我觉得历史嘛,就是那些过去发生的事儿,什么朝代更替、英雄豪杰的故事。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史学可远不止这么简单。

它就像一个庞大的系统,从历史资料的收集,到如何去鉴别这些资料的真假,再到怎么把这些资料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这里面的学问可太大了。

比如说历史资料这一块,白先生告诉我们,资料来源那是多种多样的。

像史书典籍那是大头,但民间传说、文物考古这些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就好比我们要做一道超级复杂的菜,食材可不能只从一个地方找,得从各个角落搜集那些新鲜又独特的原料。

而且,对于这些资料还不能一股脑儿全信,就像买菜的时候得挑挑拣拣,把那些不新鲜、坏了的挑出去。

鉴别历史资料的真假也是门技术活,得从各个方面去考察,什么作者的背景啦、当时的社会环境啦,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抽丝剥茧,找出最真实的历史面貌。

在史学的编写和研究方法这方面,我也从书里学到了不少。

白先生讲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这就像给了我一堆不同的工具,让我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前看历史事件可能就只是从表面看,谁打了谁,谁赢了谁输了。

但现在我知道了,还得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分析,就像给一个人做全面的体检,不能只看他长得壮不壮,还得看看他的内脏功能怎么样。

这样研究历史才能更全面、更深入,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白寿彝先生在书里还特别强调了史学的社会功能。

这一点让我特别有感触。

以前觉得历史就是一门学科,在学校里学学,考试的时候答答题就完事儿了。

但其实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力量,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就像我们看古人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犯了哪些错误,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避免重蹈覆辙。

白寿彝简介

白寿彝简介

白寿彝简介白寿彝白寿彝(1909~)中国历史学家。

河南开封市人。

回族。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史。

后任禹贡学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辑。

1938年起,先后任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教师,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49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建国后,历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顾问,中国学会历史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五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

白寿彝自学生时期即从事救国进步活动。

1949年应邀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党的“十大”,列席“十三大”。

还连续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民委委员。

长期以来,白寿彝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历史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

他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历史研究》杂志、《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的发起和筹建工作。

主持过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尤其重视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曾创办多种杂志并担任主编。

他的著作或由他主编的有:《中国交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回民起义》、《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等书。

《中国通史纲要》有中、英、日、西班牙文等版本,曾获得全国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

论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文献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史记》
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尊
称为“史记大师”。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
史书的巅峰之作。

这部史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精细的叙事结构闻名
于世,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白寿彝先生致力于《史记》的
研究多年,对其内容和著作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
他对《史记》的史料来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揭示了其中的真实性和
可靠性。

其次,他对《史记》的叙事结构和文体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司马迁的史书写作风格和目的。

此外,他还对《史记》中的重
要人物、事件和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史记》的深入研究,白寿彝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
点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了史书的
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重史料的准确性和观点的客
观性。

他还提出了“史记学”这一学科概念,意在更加系统地研究
《史记》的内容和背后的思想。

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价值,也对
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指导意义。

他对《史记》的研究是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贡献,为后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
的研究成果。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读后感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是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国历史上往昔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是史学研究自觉的表现,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史学研究,我国学者历来对中国史学史有所论述,创获颇丰。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修订版是2004年11月在北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名为《中国史学史教本》,是一部专门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编写的教本,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传说、卜辞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几乎贯通了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发展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通史性的史学史教本。

因为教本和其他史学专著有所不同,这本书不仅把史学发展过程的脉络写了出来,还便于教师讲授、学生阅读学习,因此也具备了其他一些史学专著所没有的特点,例如论点明确、线索清晰、引文凝练、文字表述清晰易懂等等。

这本书是由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但具体执笔的却是瞿林东教授、陈其泰教授、吴怀祺教授、施丁研究员、顾诚教授等众位学者,最后由白老增删、定稿。

既体现了主编一生研究和教授“中国史学史”的思想,又发挥众家之长,是主编和撰稿者完美结合的结晶。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近代史学(上);近代史学(下)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分期思想既考虑到史学自身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又充分照顾到了史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关系,而且在标题上就已经把每个时代史学发展的特点标地很请楚,有利于读者学习、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和每个时代的特点。

读罢此书,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整部书在布局上“点面结合”地非常到位,所谓“点”就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如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面”是指史学发展的概貌,既充分注意到史学史知识的全面,又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论述。

例如本书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中国史学的大致状况在整个史学发展过程中是处于“继续发展”阶段,而后作者又分七大节详细论述“继续发展”的表现,并且在第一节就提出宋元时期史学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对这一时期的史学面貌做了一个整体性的描述,细致介绍了宋元时期史学的具体特点,对于民族史、地方史、域外史研究的趋势和成果,以及宋元史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元代),总结了这一时期史学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第二节又具体讲述本阶段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详细介绍了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在随后的五节中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史家、史著、史学思想进行细致剖析,分别详细介绍了欧阳修及其《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郑樵及其《通志》、朱熹及其历史哲学和史学、马端临及其《文献通考》,通过对典型史著或史学现象的评述,展示出本时期史学发展的水平。

论白寿彝先生对战国、秦汉时期私家著述的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对战国、秦汉时期私家著述的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对战国、秦汉时期私家著述的研究赵骞【摘要】文章结合白寿彝对战国、秦汉时期私家著述的研究,指出了白寿彝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路径,并结合白寿彝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若干看法,以此探讨出白寿彝史学史研究分析的若干特点.【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白寿彝;史学史;《国语》;《左传》【作者】赵骞【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成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7春秋时期王纲解纽,到了战国时代更为激烈,政治上由春秋五霸而逐渐演变成为战国七雄,原来的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强。

到后来秦国一统天下,不到几年光景,即被刘汉所代。

白寿彝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讨论这一时代的史学史发展情况。

白寿彝仔细分析《国语》全书,认为《国语》这本书从整体上看是一本记言的书,记录了当时各国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

对当时各国历史的记载有一定的编排意图。

也就是说《国语》的编排有一定次序,这种次序按照各国与周的关系进行编排。

《国语》对历史的记载虽有琐碎之处,却能把当时的重大事件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在记载历史的同时,能够指出其所记载事件在历史上的效果,这一点,比起以往的史书有了很大的进步。

笔者认为记载一段历史事件只是对历史进程本身的反映,这是历史记载最起码的要求,但记载历史进程本身之外,能够同时指出这些历史事实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则有利于后人在了解事实的同时可以看出其在当时的作用,为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避免今天的研究者先入为主,对当时历史事实进行判断,或者是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历史,而不是以当时的史学工作者的思维考虑当时的历史,这样我们对历史做出判断的时候才真正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有较为正确的判断。

研究历史如此,观察史学史当中的这样一种进步也同样如此。

这里,也不难看出白寿彝以一种纵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史学史的发展,努力发现史学史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些进步因素。

论述从“先秦卷”看《中国通史》 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

论述从“先秦卷”看《中国通史》 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

论述从“先秦卷”看《中国通史》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集数百位学者之力,历时二十年乃成,被誉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 “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王毓锉语),创造了集体纂修大型通史的成功典范,是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白先生在对全书进行统一规划的同时,给予编纂者充分的发挥空间,既在整体上“成一家之言”,又使分卷各具特色,彼此相得益彰。

正如杜维运所言:“集体写史,兼采一人写史之长,是集体写史的理想方法。

有一位卓越的史学家,领导全局,整体由一人规划,宛如大匠的造巨室,良将的用三军,则一部水准以上的历史巨著,将蟠然问世。

”①本文拟以先秦卷为中心,从编纂学角度展开进一步探讨。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突出中国特色的编纂原则《中国通史》的编纂恰处于中国史学之转型时期。

面对教条主义给史学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大多数学者着手进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正本清源和理论创新工作,与此同时,一部分人有意淡化理论而埋头于考证,还有一部分人则尝试引入西方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②,史学逐渐步入“一主多元”的新时期。

白先生正是最早打破僵局从事第一项工作的主要史家之一,在“四人帮”垮台之前即开始主持编纂《中国通史纲要》。

1978年,他表示那种“不要求发展,停滞不前,让理论僵化”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纲要》出版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原因正在于“打破了史学研究只能按照经典作家的某些现成‘结论’来诊释历史的模式,形成了真正能够从历史本身出发去实事求是地探讨历史问题的新思路”④。

这一良好开端为大型通史的编纂指明了学术方向,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突出中国历史演进的民族特色。

1983年,白先生明创造性地运“历史理论上达到新的高度和反映历史丰富J险、生动性的要求,必须落实到编撰体裁这一载体之上。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阅读答案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阅读答案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阅读答案《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阅读材料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

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

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

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

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

《公刘》是一篇公刘传。

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

”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

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

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

《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

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

《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

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

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

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寿彝概说先秦史
商周史,包括中国奴隶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中国的商周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

穷源竟委,其肇端当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阶段。

但是,这一时期材料不多,除一些半神话的传说外,史书上虽然记录了夏以前的一些传闻,却非常简约,至今尚未得到任何地下资料的佐证。

关于史籍中记载的传说时代的文献资料,我们的态度是,既不能全盘相信,也不能一概否定,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去伪存真。

神话传说中的所谓炎帝、黄帝、量尤、颛顼、共工之类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或结盟、或通婚、或兵戎相见。

如果把他们当作某些具体人物来看待,那就错了,因为他们并非具体的人,而是指某些氏族或部落。

然而,把这些“人物”名字完全理解成氏族部落的名称,也未必然。

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名往往是和部落名相一致的。

史书上经常说的某人生某人的现象,除了存有父子关系的意味外,其基本含义则是氏族分支或部落分支的关系。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部落林立。

《史记》所谓“黄帝时有万诸侯”,无非是说当时在中原地区有成千上万的氏族或部落存在着。

实际上,东部、西部和南部亦然。

本卷将对炎黄、东夷、苗蛮和百越这四大族属集团加以说解,旨在说明残存在阶级社会中的氏族公社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以此作为商周史研究的发韧。

按通说,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是传说中的夏代。

征诸史籍,在《尚书》、《诗经》及《史记》中皆有其相关的记载。

但夏代的社会性质究竟怎样,到底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这个问题,仍是一段悬而未了的公案。

目前看来,只有抓住夏文化这个中心环节来加以突破,才能使夏史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在考古学上确定哪些文化属于夏代文化,乃是探索夏史的核心。

单从文献上看,可以说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但若据考古发掘,还不能完全肯定。

本卷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夏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探索,试图说明传说中的夏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商周,尤其是周代,是我国历史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关于其社会性质问题,在史学界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众所周知的西周、战国和魏晋这三大封建说,就是经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争论后所得出的相对结论。

我们认为,中国的商周社会,乃是早期奴隶制的典型代表。

首先,在国家的形成问题上,中国国家形成的形式与雅典式的不同,和罗马的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它既不是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产生,也不是在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个集团同氏族社会外另一个集团的对立斗争中产生,而是在氏族社会内部分化成氏族贵族和平民阶级,在氏族社会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作为征服外国广大领土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

”(恩格斯语)由于征服者商族和被征服者夏族以及征服者周族和彼征服者商族的社会经济差不多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上,所以又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氏族制度还能够以改变了的、地域的形式,即以马尔克的形式,继续存在几个世纪。

”这表明,商周二代,都是在公社还没有解体的情况下先后进入国家阶段,并进入奴隶社会的。

其次,与公社制相适应,国家的古代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则具有明显的从公有到私有的过渡特征。

它的存在,对于确定商周奴隶制的发展阶段以及阐明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国家形态、政治和法律的观点和制度、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中间阶段”的公社所有制,经过了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前期的一个较长的阶段后,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才逐渐走向解体。

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奴隶制国家,一般说来,首先经过的是早期奴隶制国家,这就是说,早期奴隶制是奴隶制初期的普遍国家形式。

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并非每一个早期奴隶制国家都能发展到奴隶制的发达阶段,但其前期必为早期奴隶制阶段。

根据文献资料和地下资料来看,我国的商周社会便是一个早期奴隶制的国家形式。

我国商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的阶级关系,是氏族贵族奴隶主和受家长制形式剥削的奴隶。

除此而外,大部分是习惯上所说的非基本的阶级或过渡的阶级,即公社农民和手工业小生产者阶级。

这决定了奴隶在生产上
并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当时的生产与其说是建立在奴隶劳动上面,不如说建立在公社农民的劳动上面。

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商周社会的奴隶制性质,因为决定一个社会是否是奴隶社会,不仅看它的奴隶数量多少,而重要的要看那里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对阶级关系发展和变化所起的作用。

由于商周社会中奴隶制剥削是主导的、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称为奴隶制社会或早期奴隶制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商周奴隶社会的固有结构发生解体。

商鞅变法以后,其他各国争相仿效。

结果,使公田私田化,公社农民小农化,礼制法制化,分封制度郡县化,世卿制度官吏化。

到秦统一以后,这种社会形态交替过程中的飞跃终于完成,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封建社会。

本卷大致勾勒出了这千余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