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与张仪苏秦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趣谈苏秦与张仪有何关系?苏秦与张仪是师兄弟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苏秦与张仪有何关系?苏秦与张仪是师兄弟吗
导语:据《史记》记载,苏秦游说列国,先被燕国国君赏识,后又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了合纵联盟。
在苏秦的一手策划
据《史记》记载,苏秦游说列国,先被燕国国君赏识,后又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了合纵联盟。
在苏秦的一手策划下六国在赵国举行联盟大会,共同对抗秦国,使秦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式,一度迫使秦国退守潼关,暂时停止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但由于六国间互相间也存在着矛盾,各有各的利益,合纵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起作用,除了在危急关头可以暂时联合外,一旦情况缓和便互相攻击,再加上秦国的反间活动,后来六国合纵的盟约很快就瓦解了。
有趣的是后世在提到“纵横家”时往往将苏秦、张仪并列排在一起,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苏秦、张仪是同学关系,是合纵连横的创始者。
甚至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是这样记载,里面还描述了苏秦比张仪年长,曾经还指点过张仪去别的国家谋出路的故事,但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对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战国国书中,其中一部经整理过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书中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也就是苏秦比张仪晚死了26年,这个时间差告诉我们,苏秦年纪比张仪小,而且当张仪在秦国为国相时,苏秦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
据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是魏国人,出生在一个叫安义的地方,也就是在今天山西的万荣县一带,张仪在完成学业以后就游历各国,去向诸侯们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一次张仪曾陪着楚国的相国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 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回事在谈公孙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仪。
张仪,生年不详,去世于秦武王元年,也有认为是卒于秦武王二年。
张仪算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他们家族在中途落魄了。
据说,鬼谷子是他的老师,而同样师从鬼谷子的苏秦,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门师兄弟。
张仪在学成后游说各国诸侯国。
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治场上的对手,又是学术上的对头,而这两个人也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他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互相攻击,互相反击对方,当时的《史记》和《战国策》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作为政敌双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和苏秦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张仪先于苏秦出生,并且张仪出来游说的时候,苏秦还尚未出道,因此后人推测,但是张仪的对手很可能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
张仪是个极有胆量又敢为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放弃他连横的梦想。
他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又以同样的方式拆解了六国的联盟。
张仪他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总是以欺骗的方式给人以承诺,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其实,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虽然在后世人的眼里,他是个阴险狡猾之人,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来,士人特别是杰出的人才是流动的,人才并不拘泥于一个国家。
像张仪这样的人才,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是成功,因此,他才会选择欺骗的手段拆解了六国的联盟,虽然于道德上不义,但是却实实在在为秦国争取了连横的机会,也为秦国谋取到了横扫六国的时间。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苏秦、张仪、公孙衍战国中期以后,秦的国势日强。
秦与东方各国的关系,表面上是时张时弛,实际上是日益紧张。
对这种形势,有人主张联合东方各国共同对秦,也有人想分散东方各国,使其分别对秦和好或屈服。
前者是企图进行东方各国间南北向的联合,故有合纵之称。
后者是企图东方各国分别与秦进行东西向的联合,故称为“连横。
”在战国时从事合纵、连横的活动家,被称为纵横家。
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在纵横家中也享有声誉。
第一节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生年不详,约死于公元前321年。
如依《战国纵横家书》说他死于公元前284年,比张仪死得晚。
《史记》有《苏秦列传》。
《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有出入。
今所论述,以《史记》为依据,并旁采《战国纵横家书》。
历史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见到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历史趣闻秦国宰相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国宰相公孙衍简介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
导语:公孙衍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收复河西,但是由于公孙衍没有经受诱惑被魏王收买,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
公孙衍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收复河西,但是由于公孙衍没有经受诱惑被魏王收买,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了秦国,无奈只能转而投向魏国,但是不久又呆不下去只能投靠韩国,其一生仕途就这样兜兜转转,最终因为官场勾心斗角而死。
秦国宰相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又被人称之为犀首,出生年月不详,生于陕西华阴,是个地道的陕西人,所处时代是战国时期,其主要工作是做一个纵横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交官,公孙衍的政治主张是合纵抗秦国,公孙衍本人也是合纵派的先驱。
公孙衍自工作以来,先后在秦韩魏这三个国家工作过。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来到了秦国,那时候秦惠王执政,公孙衍在朝中担任秦国最高官职,手握军政大权。
之后公孙衍离开秦国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公孙衍遇见了同行陈轸,陈轸献计策于公孙衍,赢得了魏王的信任,把魏国的相爷拉下了台,不仅如此还赢得了燕王赵王的信任和赏识,此后公孙衍就当上了三国之相,手握军权,有着很大的权利。
说到公孙衍就不得不说到张仪,这两人是死对头,公孙衍政治主张是合纵,而张仪的政治主张是连横。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合纵成功,联盟其他5国攻击秦国,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从公孙衍的角度上他已经成功了,因为他已经将他的政治主张合纵发挥了作用。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公孙衍是谁 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公孙衍是谁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导语:公孙衍这一个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不被人想起,因为公孙衍很少被史家提及,因此史书对他的记载却不是很多。
关于他的信息也不是特别公孙衍这一个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不被人想起,因为公孙衍很少被史家提及,因此史书对他的记载却不是很多。
关于他的信息也不是特别多。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身份是张仪的对手。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
名衍,号犀首,公孙衍一生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合诸国,一起合纵抗秦。
就是因为他的辩才了得,以致于后来人们都只知道犀首,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公孙衍似乎不被人所知,他的故事我们也较少知道,秦惠王五年,他成为了秦国的大良造,后来离开了秦国,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很多人会很奇怪,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这个犀首又是什么意思。
犀首,顾名思义,就是犀牛的犄角,因为很稀有,即代表十分珍贵的意思,说明公孙衍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作为秦国的人才,秦王对他是欲擒故纵,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犀首并不是他独有的称号,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被称作“犀首”,但是当公孙衍被称作犀首的时候,他是天下很出名的名人,因此,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就习惯了将犀首作为他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在魏国的官职就是犀首,以此得名犀首称号。
历史上公孙衍和张仪是死对头,大家都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说张仪和公孙衍是死对头,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纵横家公孙衍的生平简介 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纵横家公孙衍的生平简介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导语: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
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
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
公孙衍的生平简介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魏国人,但是那个时候的纵横家大多都是国家观念淡薄的人,公孙衍早年的时候在秦国为官,曾经帮助秦国连续挫败魏国,占据了魏国大量的领地,后来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到了魏国为官。
这个时候魏国已经是羸弱不已,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公孙衍就发起了合纵联盟,和当时的齐楚两国联合,一起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因此合纵战术受到了秦国的重视,张仪百般破坏,合纵措施暂时受到了压制,这个时候公孙衍发起了着名的“五国相王”,希望以此来拉拢五国,但是受到其余国家的反对,最后失败,而公孙衍也陷入到了低谷期。
后来在齐国打败秦国之后,魏国内部再次看到了反抗秦国的可能性,公孙衍再次被任命为魏相,上任之后,公孙衍东奔西走,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王,聚齐了五国联军,但是因为内部矛盾不断,所以真正出兵攻秦的其实只有三个国家。
当联军浩浩荡荡的进攻函谷关的时候,受到秦军的强烈反击,谁知看上去不可一世的诸国联军竟然不堪一击,一触即溃,被秦军一举击败。
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时期张仪的主要对手是苏秦吗?公孙衍:那我干啥去了
战国时期张仪的主要对手是苏秦吗?公孙衍:那我干啥去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荟萃。
有诸如战国四大名将之类的开疆扩土之猛将,也有战国四大公子之类的治世之能臣。
然而除了这两类人以外,还有一群人,他们仅靠一张嘴皮子就能游走于各国之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纵横家。
提起纵横家,那就一定会想到两个人,张仪和苏秦。
张仪主张连横,苏秦主张合纵。
史记上记载他们二人同为师兄弟,苏秦先出仕,而后为了维护其本就不牢靠的合纵联盟,于是激怒张仪,使之入秦。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可是,事情真的如此吗?如果苏秦是当时张仪的主要对手,那将置公孙衍(又叫犀首)于何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张仪和苏秦究竟是不是同时期的对手。
张仪、苏秦和公孙衍三人的活动年代以下描述皆来自于《史记》。
一、张仪的活动年代从史记上来看,张仪的活动年代是以苏秦激张仪入秦为起点,以秦武王二年,张仪死于魏为终点的。
秦惠文君七年,秦国大败魏国,并斩首八万人。
而苏秦此时正在赵国游说,他害怕秦国继续攻打赵国,破坏了自己的合纵联盟,于是激怒张仪,使其入秦,以此稳定局势。
而这一年,大约在公元前331年。
(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张仪死于魏。
——《史记·秦本纪》而后秦惠文王死,其子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二年,张仪死在魏国,这一年是公元前309年。
张仪影视剧照也就是说,张仪主要活动的年代,大致上也就是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即公元前331年(大约)至公元前309年。
二、苏秦的活动年代苏秦在出来游说之前的事迹已经无法知晓,我们以他第一次露头开始计算。
根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一开始是先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的,而秦国因为刚刚处死商鞅,十分讨厌游说之人,便拒绝了他。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史记·苏秦列传》因此,我们就以秦孝公死那一年开始计算,即公元前338年。
而关于苏秦的死因,史记上说是死于刺客刺杀。
将相故事-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秦相张仪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
将相故事-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秦相张仪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在史记以及其他很多关于苏秦和张仪的记载里面,都是说苏秦比张仪先出师,在赵国谋事。
而张仪在苏秦的侮辱之后才去的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相国。
可是根据他们的出生时间以及后来的历史的记述,苏秦可是在张仪死后才正式出任的。
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啊?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有写一些历史资料,经过考古人员和历史学家们的整理,他们将整理过后的成果称之为《战国纵横家书》,在此书中有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一些关于苏秦的历史事迹资料。
根据本书中的说法,苏秦是在张仪死后才出现的,也就是燕昭王的时代。
当年和张仪的连横之术对抗的人叫做犀首,就是公孙衍的合纵之术。
苏家有五个兄弟,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苏秦是最小的那一个,还在齐国学习了纵横之术,他读了《太公阴符之谋》很多年,才参透其中的奥秘,认为自己可以去说服君主,以及游说于各国了,所以就出山了。
燕昭王时期,为了一雪燕国的前耻,燕昭王大肆的招揽贤能之人,而苏秦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的燕国。
苏秦游说齐宣王,为燕国讨要回了曾经丢失的国土十座城池。
苏秦为使者出使齐国,护送燕国质子。
在齐国苏秦和把持国政的田文交好,后回到燕国。
公元前292年,齐国、赵国和秦国三国呈现鼎立之势,都想夺得宋国。
苏秦向燕昭王献策,将他以助齐国攻打宋国的名义派到齐国去,在借助秦赵的力量灭亡齐国。
为了表明自己对燕国的忠心,他对燕昭王说自己将“信如尾生”,自己绝对不会背叛燕国。
后来在苏秦的挑拨之下,齐赵的关系破裂,齐国也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
苏秦最后被齐闵王判了反间罪,车裂于市。
虽然苏秦的故事过于凄惨,他以反间罪的罪名而死,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但是谁又知道这背后的辛酸。
苏秦坚守诺言,说不背叛就绝不背叛,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苏秦是在张仪之后才出现的,那么历史上关于这两人是同一时期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张仪在秦国的时候,到底为秦国做了些什么贡献,才能够成为秦国相国的呢?因为张仪好不容易才能够在七雄中的一国找到一个认可自己能力的人,所以张仪对秦惠王十分忠心,努力的为秦国谋发展。
历史趣谈苏秦张仪谁厉害 两个人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张仪谁厉害两个人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导语:在战国时期出了很多的纵横家,其中就有苏秦张仪,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名声,可以说就是国家的外交官,那么苏秦张仪被大家放在一起对比
在战国时期出了很多的纵横家,其中就有苏秦张仪,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名声,可以说就是国家的外交官,那么苏秦张仪被大家放在一起对比,这两个人哪一个人物更加的厉害?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一下。
苏秦和张仪哪个更牛?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晚期有名的的纵横家或策士,用现在的话说,二人都是国际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人。
然而,就是这两个文弱书生,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诡谲的计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穿梭于国际社会之中,把世界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弄得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惊涛骇浪。
他们的纵横捭阖,深刻影响着战国后期群雄之间间并战争的形势,其观点和思想对后世王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老夫子的学生景春大呼说:苏、张“一怒而天下惧,安居则天下熄”。
苏秦,字季子,洛阳东郊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三一七至二七五年之间,是战国末期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出身农民,自幼家境贫寒,但他素有大志,曾师从鬼谷子教授演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然而出道后却处处碰壁,仕途艰难,后来不得不回到家中继续苦读数年。
再次出道后,得到燕昭王信任拜为上卿,为报燕王知遇之恩,就到齐国做官而暗中为燕国效力,他为削弱齐国力量达到不能犯燕的目的,多次向齐王出馊主义,弄得齐国四面树敌,一度灭国。
后游说赵、韩、魏、燕、齐、宋六国“合纵”抗秦,他亲自任“纵约长”,一人佩戴六国相印,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战国军事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战国军事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导语:公孙衍简介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
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
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
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
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公孙衍画像
商鞅死后,公孙衍就得到了秦惠王。
公孙衍积极改造秦国,让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
公元前333年,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的谋划下,进攻魏国。
魏国原本就已经在战争中,国力削弱了很多,这次秦国的进攻更是让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的阴晋即公孙衍的家乡给了秦国。
秦国乘胜追击,想要将河西这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收入囊中,再次发起战争,魏国最终失去了河西。
公孙衍见利忘义,最终在秦国被排斥,去了魏国当将军。
公孙衍主张五国联合攻击秦国,但是遭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反对,秦国也在其中搞破坏,最终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再次主张联合抗秦,这次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但是在讨伐过程中,各国并没有团结一心,只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次的失败让公孙衍在魏国也不能呆下去了,请辞,去了韩国。
在韩国,公孙衍想要继续主张自己的合纵,不过还是因为盟军的问题失败了。
虽然公孙衍的几次策划都失败了,但也正因为公孙衍,各国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有交锋,不至于只是等着秦国将各国打败。
战国时期政治家公孙衍简介
战国时期政治家公孙衍简介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公孙衍人物简介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
但史书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详细,流传下来的事迹也不多。
《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
《战国策》中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公孙衍人物生平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历史趣谈:五国联合攻秦跟军事家公孙衍有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五国联合攻秦跟军事家公孙衍有什么关系导语:公孙衍是魏国的阴晋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厉害的军事家,他和张仪是政治对手。
公孙衍曾经历仕过秦国和魏国、韩国。
他公孙衍是魏国的阴晋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厉害的军事家,他和张仪是政治对手。
公孙衍曾经历仕过秦国和魏国、韩国。
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的是诸国合纵一起抗击秦国。
因为秦国的咄咄逼人,采用强劲的东进政策,所以让东方的各国生畏,准备要五国攻秦,于是纷纷支持了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的时候代替了张仪成为魏国的相国,还在第二年的时候组织东方五国去攻秦,还推选了楚怀王成为为纵长。
当时联军到了函谷关,但是由于这次参加的国家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他们的联军的组织不够严密,部署不够精密,所以被秦军击败了。
五国攻秦的公孙衍当时原本是在秦国身处高官,但是后来张仪的到来,使他在朝堂的地位大不如前。
所以公孙衍愤懑不平,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示,无法在秦国一展自己的抱负。
所以,后来他逃回了自己的母国——魏国,想在那里施展才能。
既然已经离开了秦国,既然要全心为魏国某策略,所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对于秦国的了解,他组织了五国攻秦。
公孙衍采用合纵之术,想消灭秦国,怎知五国实力不行,相互猜忌,有所图谋,以致于最后计划惨败。
反而秦国却一直上升,实力逐渐增加。
五国攻秦结果是什么五国攻秦结果是在函谷关之战中发生的,那是战国时期发生的最后一次诸侯的合纵攻秦战争,尽管当时庞暖确实是富于智谋的,还擅长生活常识分享。
秦朝历史人物——公孙衍
秦朝历史人物——公孙衍公孙衍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目录1人物生平2力战张仪3人物影响人物生平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后来,五国攻秦。
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
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
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谋划攻魏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那么他的对手是谁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那么他的对手是谁本文导读:张仪的对手在一则对话中可以看出原委,在《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对话,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
刘熙曰:“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张仪和另外一个不知名的人“公孙衍”。
公孙衍又是谁呢?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而他就是张仪的对手,曾经在秦国担任过大良造,是和张仪同一时期合纵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张仪的对手没有点能耐可是不行的,在当时张仪出使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连横之策,而和张仪政见不合的公孙衍就对此的阻挠张仪的政治活动,其中的一件事情可以证明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当时的张仪在魏国推销自己的连横政策,这个时候的公孙衍为了阻挠张仪的政治活动,就派人去了韩国,说威望重用张仪是为了攻打韩国,然后就自我推销的说,如果韩王重用自己的话就可以让张仪的计划破产,后来在秦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很多国家也都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政策。
后来他多次的组织这些国家伐秦,但是均已失败告终,可以说他可能是只看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没有看到这些国家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各个国家离心离德,最终,他的政治目的没能成功,他也因在魏国的政治斗争中被人陷害,最终被魏王处死。
但是为什么历史中对这个人提及的非常的少呢?一点原因是这个人的事迹比较少,没有那么多的事迹流传下来,在就是在《史记》中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同时在《战国策》中对公孙衍的描述也不多,第二点可能是这是一个失败者,同时为人臣而不忠,如何说呢?可以想象,如果他的合纵之术成功的话,后来估计就没有张仪什么事了,但是为何说他为人臣而不忠呢?他在秦国担任大良造的时候,就曾经鼓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后来有些承受不住了,秦国马上就要赢了,但是这个时候的魏国让人花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贿赂,然后建议秦国攻打西方的游牧民族,这可以说是误国之举,但是公孙衍却为了一己私利做了,可以说是个不忠之臣。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不是同时代的人 两人实力不分伯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不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实力不分伯仲导语:不管谈到苏秦和张仪中的哪一个,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另一个人。
他们俩可以说是历史捆绑的人物,互相比较互相穿插。
按照历史来看苏秦和张仪并不...不管谈到苏秦和张仪中的哪一个,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另一个人。
他们俩可以说是历史捆绑的人物,互相比较互相穿插。
按照历史来看苏秦和张仪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张仪还比苏秦大上个20年左右。
苏秦和张仪并不在一个时代我们一提起苏秦,便习惯于将其与张仪并称,甚或在张仪之上。
把他看做是合纵的旗手,反秦的先锋。
其实不然。
张仪年龄比苏秦稍长。
无论从年辈资历或成就影响观之,苏秦只能与陈轸、李兑同伍。
能与张仪比肩,并作“纵横双擘”的则另有其人---公孙衍。
首先,苏秦与张仪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张仪于公元前328年相秦,登上历史舞台。
而苏秦于前287年才在历史上登台,与李兑约5国攻秦。
两者相距50年有余。
按25年为一代人的中国传统摧断,苏秦晚于张仪两代人还不止。
如果这完全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的话,亦有史实为证。
张仪主要活动于燕易王年间,苏秦生活在燕昭王时代,而燕昭王是燕易王的孙子,他们之间还隔着燕王哙一代。
如此,苏秦亦晚于张仪两代。
由是观之,但张仪游说于诸侯之间时,苏秦尚在襁褓之中,也许还未来到这个世间,何谈二人纵横角逐,并行天下?苏秦和张仪实力对比从权利角度分析张仪出道的时候,还要沾沾苏秦的光想要让苏秦为自己引荐一下,虽然苏秦没有给张仪好脸色看,但是要不是苏秦的这种激将法,张仪不一定会有勇气走向秦国,更别说是当上一国宰相了。
苏秦要做的是生活常识分享。
春秋战国史上公孙衍和苏秦谁是首倡合纵之策者
春秋战国史上公孙衍和苏秦谁是首倡合纵之策者春秋战国史上公孙衍和苏秦谁是首倡合纵之策者?针对这个问题,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公孙衍与张仪是政治对手。
而苏秦虽也使用合纵之策,但苏秦小张仪几十岁。
来看看历史的真实记载,弄清楚公孙衍和苏秦谁是首倡合纵之策者。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一策根本不是苏秦所首倡,而是公孙衍。
公孙衍,子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比张仪还早出道四五年。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已出任秦国大良造。
公元前329年,他的老乡张仪入秦。
一山不容二虎,秦惠王受张仪之诬,公孙衍见疏,与是年返回魏国,魏惠王遂予以重任。
公元前328年,张仪任秦相,首倡连横之策---“事一强而攻众弱”。
与其针锋相对,公孙衍于323年始运合纵之谋---“连众弱以伐一强”,合纵连横对抗赛在历史上正式揭开序幕。
公孙衍并与是年成功促成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共抗虎狼之暴秦。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赵、燕以及中山称王便起于是年。
公元前319年,齐、楚、赵、韩、燕五国共举公孙衍为相,加之公孙衍已于是年为魏相,公孙衍“遂佩六国相印”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楚、赵、韩、燕五国联军西征,攻伐强秦。
历史趣谈公孙衍和苏秦关系 公孙衍为什么要离开秦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公孙衍和苏秦关系公孙衍为什么要离开秦国
导语:战国纵横家,凭借着一张嘴打天下,他们口吐莲花,凭借自己的出色的辩才,纵横驰骋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只要脚下有土地,就一定有纵横家角逐的
战国纵横家,凭借着一张嘴打天下,他们口吐莲花,凭借自己的出色的辩才,纵横驰骋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只要脚下有土地,就一定有纵横家角逐的舞台。
这个时期的纵横家人才辈出,苏秦、张仪、公孙衍等等,都是春秋这场大戏的重要人物。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期的东周洛阳人,早年时间师从鬼谷子,学成后游历六国,他游说的第一个国家是秦国,但是他的第一次出道似乎不怎么顺畅,在秦国就吃了闭门羹。
在春秋战国纲常伦理都被无休止的战争和扩张给打破了,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无须讲求礼节,更别谈忠义,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士人,他的出身、地位并不怎么好,常年苦读却没有熬出头,他雄心壮志地一心想要做出点大事,第一次背井离乡带着所有的家当出门求职,准备为秦国一统天下效力,却被秦王拒绝了,因为秦王觉得自己统一天下的时间还没有到,还不是时候,秦王便婉言拒绝了苏秦的提议,苏秦这时候的盘缠也用尽了,没办法只好回家,他无功而返之后,遭到了家人的耻笑,“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这样一个灰溜溜的失意书生,在家里受尽了冷落,“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住在家里的家人根本就不屑于和他交谈,还很嫌弃苏秦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读书也没有见搞出个什么名堂,进退两难的苏秦最后还是选择了隐忍,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从此,苏秦夜以继日地看书,勤学苦练了接近一年之后,才又重新
生活常识分享。
[张仪苏秦不是同时代的人]公孙衍
[张仪苏秦不是同时代的人]公孙衍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有两个著名的纵横家,一个叫张仪,一个叫苏秦,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改正了这段错误的历史记载。
原来――张仪(?――公元前310年)是魏国贵族的后代。
公元前329年入秦,代替公孙衍担任大良造职务。
他极力怂恿秦国攻魏。
同年,秦攻取了魏国河东的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曲沃(今山西曲沃县)等地。
次年,张仪仗着他的辩才,取得了秦惠文君的信任,做了秦相。
执政期间又一次攻魏,魏败,他迫使魏献上郡十五县,从此黄河天堑为秦掌握。
公元前325年他又帮助秦惠文君称王,同时游说各国,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他为魏出了“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主意,实际上真正的意图在于“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这就是“连横”的政策。
这样就给了其他各国以严重的威胁。
当时齐楚订盟,声势并不亚于秦。
因此秦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齐楚两大强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离间齐楚。
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我的话,和齐国断交,我就劝秦王献出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昏庸无能,竞听信了张的谗言,派人去齐国辱骂齐王,并与齐断交。
齐王气怒交加,随即不顾屈膝和秦国结了交,齐秦联合,共同对楚。
当楚的使者向张仪要商、于六百里地时,张说:“我说奉献六里地于大王左右,非六百里啊!”使者将此事回禀了楚王,楚王大怒,就发兵攻秦,谁知受到齐秦联军的东西夹攻,惨遭失败,结果眼睁睁地看着秦夺取了汉中等地。
张仪的连横政策,对秦国的强大有所帮助,为秦积聚力量,为统一全中国,作了些准备,出了一点力气。
但张仪距离秦始皇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最后使合纵的盟约完全瓦解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苏秦(?――公元前284年)是东周洛阳人,年辈后于张仪。
他的活动时期主要在齐闵王(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统治期间,那时张仪已死去十来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公孙衍简介公孙衍与张仪苏秦之间是什么关系
导语: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
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
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
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商鞅死后,公孙衍就得到了秦惠王。
公孙衍积极改造秦国,让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
公元前333年,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的谋划下,进攻魏国。
魏国原本就已经在战争中,国力削弱了很多,这次秦国的进攻更是让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的阴晋即公孙衍的家乡给了秦国。
秦国乘胜追击,想要将河西这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收入囊中,再次发起战争,魏国最终失去了河西。
公孙衍见利忘义,最终在秦国被排斥,去了魏国当将军。
公孙衍主张五国联合攻击秦国,但是遭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反对,秦国也在其中搞破坏,最终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再次主张联合抗秦,这次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但是在讨伐过程中,各国并没有团结一心,只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次的失败让公孙衍在魏国也不能呆下去了,请辞,去了韩国。
在韩国,公孙衍想要继续主张自己的合纵,不过还是因为盟军的问题失败了。
虽然公孙衍的几次策划都失败了,但也正因为公孙衍,各国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有交锋,不至于只是等着秦国将各国打败。
公孙衍张仪
公孙衍是魏国人,张仪也是魏国人。
虽然两个人都是同一个国家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