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它背后可是大有讲究。
我们平时说的“运动”,一般指的是身体的活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去健身房。
但在科学和哲学中,运动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它跟物质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个话题到底有多有趣。
1. 运动的定义1.1 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基本上就是身体的各种活动。
比如你去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或者玩篮球,这些都是运动。
运动能让你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也能让你结识到很多朋友。
简言之,运动就是一种让你身体“动起来”的行为,别看它简单,但对我们的生活可是大有裨益。
1.2 科学角度的运动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定义要深奥得多。
科学上,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你如果看到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了,它就是在运动。
这个定义更广泛,不仅仅包括我们看得见的身体运动,也包括各种看不见的,比如电子在电路里的流动,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运动。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1 物质的基本特性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物质”这个词。
物质就是构成一切东西的基本成分,包括你我他,桌子椅子,甚至空气都是物质。
物质有各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固体、液体、气体,它们都是由不同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2.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那么,运动和物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物质总是处于运动中。
就像你从未见过一颗完全静止的石头一样,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物体,其实它的内部粒子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里面的电流在流动,屏幕的像素也在闪烁。
再比如,地球虽然看起来是在静止的,但它实际上是在绕太阳转,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断地流动。
这些看似微小的运动,实际上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3. 运动的不同表现3.1 宏观运动从宏观的角度看,运动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日常看到的车辆行驶、飞机飞翔,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运动。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蔚严春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
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
”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
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
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
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
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
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
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7
四、静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人在教室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水在常压下,0°~100℃情况下,无论如何加热, 总是液态,不会变成气态。 2、实质: 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 河流。”
——克拉底鲁(赫的学生)
13
“动字歌”
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 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
14
; 食品机械网 https:/// 食品机械网 ;
这个故事说明,借口变化,否认相对静止,否认物质 11 稳定性是何等荒谬!
小
结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 形式 含义 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四、静止 含义 实质
五、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12
比较(分别是什么样的观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8
五、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1)区别: A、含义不同 B、性质不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 一。 思考: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 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 是绝对的,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
9
(3)反对两种倾向 A、只看到运动,否认 相对静止(不可知论) B、只看到静止,否认 运动(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飞矢不动
2.2.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是怎样的物质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为什么事物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呢? 回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和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样吗?
(2)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是物质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源自。运动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认识运动
结
论
世界上 一切事 物都是 运动的
(原理)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说:“一切皆流,无物常 驻” 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或者现象?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 运动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是物 质的根本属性。
离开物质谈运动!
(3)运动的性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是绝对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随堂练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句诗提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区别:
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暂时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 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辩证 法角度,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高品质版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2.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
②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典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代表观点。
③在运动与静止关系问题上,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
2.思考①五种运动形式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的观点是什么观点?英国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的观点又是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与“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导学1.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形式的关系怎样?答案:①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可见哲学上讲的运动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阐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阐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是自然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实体,而运动则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特征。
物质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位,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无生命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特性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
物质的存在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运动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是物质内部和外部的一种变化。
物质通过运动展现出了其丰富多样的特性。
在微观层面上,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包括原子和分子的振动、旋转和移动。
这些微观运动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在宏观层面上,物质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来表现其特性。
例如,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式反映了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运动,也包括无规律的、难以预测的运动。
有些物质的运动是连续的,如水流、风吹树叶等;有些物质的运动是间断的,如机械运动、电子运动等。
无论是连续运动还是间断运动,都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没有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其次,物质的运动决定了物质的特性和行为。
物质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固体的稳定性、液体的流动性和气体的膨胀性等。
最后,物质的运动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温度、压力、重力等外界条件都会影响物质的运动状态。
总的来说,物质与运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
物质通过运动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运动则是物质存在和变化的一种状态。
二者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特征,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通过对物质与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奥秘,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起点。
物质观是对物质性质和存在形式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整体、客观、唯物的看法。
一、物质观的概念与特点1.1 物质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一切事物都有其物质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形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它具有客观独立性、客观存在性和客观固有性。
1.2 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运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
物质通过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强调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
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表现和反映。
物质是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主观感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1.4 物质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能动性,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发运动和改变的。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源于内在的矛盾和对立。
物质也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人类的劳动和实践对物质具有塑造和改变的能力。
二、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2.1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在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唯心主义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形而上学将物质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物质观。
2.2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物质运动、物质发展和物质作用的深入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内在矛盾和对立,认为物质运动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实现的。
三、个人观点与思考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我的理解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着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作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 运动的物质。如,某些物体从 出现时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 安,圆明园在北京。
一、运动的概念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是什么?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我们身边的物质运动
珠穆琅玛峰每年都在升高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们身边的物质运动
自 然 界 的 物 质 运 动
“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
主体 承担者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动中有静 静止 静中有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含 义
区
别特
点
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
事物的空间位置、 某一方面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有条件的、 相对的和暂时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联系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上反对 两种错误倾向: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 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方法论】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
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
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物理的万有引力规律、化学的元素周期率、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学科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可见,科学就承担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的任务,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每门学科都以研究某种规律或规律群为己任,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有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有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要相信你的大脑。
”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清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的关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假象不是错觉。
人们对同样温度的水感觉差异很大,这是一种错觉,不是假象。
2。
什么是物质运动?对于时空观的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物质运动?对于时空观的重要性是什么?2023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然而,当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在运动中,这种物质运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又是如此的重要。
那么,什么是物质运动?又为什么物质运动对我们的时空观具有重要性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状态,也可以说是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
这种运动时常见的例子包括: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人类的运动、机器的运动等。
物质运动是自然界与人类周围的所有物体所共有的特征,无论是人,是动物,还是不活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这种运动是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在改变着它们的位置和状态。
二、时空观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时代,我们通常使用科技手段来认识世界,例如:望远镜、显微镜、X光机、探测器等等。
但是,随着我们对物质运动的研究深入,我们就会更加认识到时空观的重要性。
1、了解物质的本质万物运动,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观察物质的过程中,时空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本质,进而认识到万物本质上是一致的。
2、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物质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变化和规律。
通过时空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质运动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3、提高对宇宙本质的认识物质运动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周围的范围,更是存在于整个宇宙中。
而时空观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宇宙中物质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4、为科学技术的研发提供基础时空观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研发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支持,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更好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三、总结物质运动是时空观的基础,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时空观。
同时,时空观一直在促进着物质运动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运动无处不在,它在人类灵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和认识物质运动的本质,并通过时空观更好地认识世界。
针对清朗运动的思想汇报
针对清朗运动的思想汇报清朗运动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维护社会清朗、净化社会风气的运动,旨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场运动中,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清朗运动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清朗运动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思想革命。
在这个物欲横流、庸俗化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失自我,追求虚浮的物质享受。
而清朗运动提出了正向、健康的人生观,呼吁人们跳出物质的陷阱,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
只有在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指引下,社会才能变得更加清朗。
其次,清朗运动是一场社会责任的呼唤。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份责任。
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社会、环境负责。
清朗运动通过号召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传递正能量,倡导绿色环保,唤起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构建一个真正清朗的社会。
再次,清朗运动是一场人性的回归。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切身利益太过重要,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而清朗运动提倡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人性的回归意味着人们要学会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关心他人的幸福与悲伤,在关心他人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幸福。
只有当我们能够真心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友爱的社会关系。
最后,清朗运动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在这个物质潮流泛滥的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在。
清朗运动倡导清除思维的垃圾,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批判思维,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习惯。
我们要摆脱浮躁的思想,尝试理性思考和透彻思辨,才能树立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总之,清朗运动是一场涵盖伦理、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思想革命。
它的鲜明主张和人文关怀引领着更多的人走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为参与者,我们要积极倡导清朗运动的理念,以身作则,做社会风气的守望者,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清朗运动中来。
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更加清朗、阳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从未停止。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道路。
物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最神秘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意味着,物质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例子来理解这一观点。
比如我们脚下的大地、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这些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利用它们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
即使在我们没有去关注或思考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存在和运行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
比如,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产生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形成了意识。
但如果没有物质世界作为基础,意识就无从产生。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到农业的出现,再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机器生产,每一次生产力的进步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这都是物质力量在起作用,而不是意识凭空创造出来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还指出,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质,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就像我们看到的四季更替、日夜轮转,以及生物的生长衰老,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而且,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只有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安排种植和收获;在工业生产中,要遵循物理、化学等科学规律来进行生产流程的设计和产品的制造。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运动,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物,如风车、水波等,用于教室演示。
3. 准备一些有趣的动态图片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前思考一些关于运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学生课间活动、学校运动会、春游活动等。
2. 提问: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3. 引导学生总结: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4. 引出课题:运动的规律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提问:运动和物质的干系是什么?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 讲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5. 提问:规律具有什么特点?6.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规律的特点。
7.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 讲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9. 提问:规律是否具有主观性?10. 学生回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 教师引导: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三)教室互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
2.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 教师提问:如何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举例说明。
4. 学生讨论,回答。
5. 教师总结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规律和物质的干系?7.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
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施达克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他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他制定了一套用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这一标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会探讨施达克的划分标准,以及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施达克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不同看法。
具体来说,他提出了三个标准来划分这两种哲学思潮:第一,对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基础和决定性的,而意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者则主张意识是基础和决定性的,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第二,对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彼此相互影响的,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隔阂。
第三,对于思维的方式,唯物主义者倾向于运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而唯心主义者则更倾向于主观和直觉的思维方式。
基于这些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因此他们通过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来认识世界和解释现象。
他们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可靠途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真实的知识。
唯物主义者关注物质的规律和本质,强调实证主义和客观性。
相反,唯心主义者则主张意识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在他们看来,真实的本质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的,只能通过内心的直觉和主观的思考来认识。
唯心主义者更注重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思考,并强调主观主义和主观性。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唯物主义注重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使我们能够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它也可能忽视了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来说可能过于简化。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了个体的内心和主观意识的重要性,但也可能缺乏对于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面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以建立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世界观。
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浅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由于世界是联系的和永桓发展的,顺势⽽下就会引出规律是啥的概念?规律,亦称法则,是指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法则,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定条件下经常起作⽤,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尽管规律和本质,在这⾥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配现象的⽅⾯。
然⽽本质是指⾃⾝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所具有的特殊⽭盾构成。
⽽规律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类事物现象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的内容。
井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例如,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更替,每⽈昼夜的循环,⽣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级形态的发展等表明,⼀切物质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确定⽆疑客观的、普遍的、重复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具体基本秩序如下:第⼀,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哲学的⼀个中⼼概念,⼜称真实性。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应,指是事物的本来⾯⽬,不掺杂个⼈主观的性质。
⼀⽅⾯,某⼀事物从不同观点或⾓度来思考或判断都有其合理性;另⼀⽅⾯,某⼀事物不受⼈的思想、感觉、意识、⼯具、计算等主观⼿段的影响,并保持独⽴存在的客观事实。
缘由,⾸先不管⼈们承认与否、喜欢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其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再次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
只能隨客观事物的本⾝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不能由⼈们以主观意识任意改变。
例如,⾏星围绕着太阳转的周期运动规律,在哥⽩尼和开普勒发现之前,⼀直在宇宙世畀发⽣作⽤;⽣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盾运动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之前,也⼀直在⼈类社会发⽣作⽤。
因此说,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作⽤不以⼈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⑨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⑾彗星的出现
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⒀我每天6:00起床
⒁ 红灯停,绿灯行
⒂兔子撞树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1)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 固有的:本来就有的。 帝创造;
,更不是上
• 本质的:
。(苹果掉地),必须通
过人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 必然的:
,这种联系必须是确定不移,
一定会发生的联系才是规律;
• 稳定的:形成规律之后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注意1: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固有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 ♦不是主观意识赋予的 ♦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 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系 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我首先想说一下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原来是打算把这一个框题都讲完的,但是在理科班试了一下,发觉操作起来特别困难,而且速度过快。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最后就决定只讲完第—局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法。
我觉得我的讲解还是细致到位的,但是时间上有些前松后紧。
对学生的启发也不是很到位,这也是我一直比拟欠缺的能力,还要向组内同行多多学习。
课后,政治组大组长张蔚莹老师,高二备课组黄茹老师,许红朝老师。
高三年级备课组长谢静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大家十分中肯的指出了这节课的亮点以及需要改良的地方。
大家一致认为要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对初学哲学的学生有肯定难度,因此要利用预习导读提钢,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觉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要通过小组合作方法,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的分析问题,而不是急着展示答案。
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理念,也可以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操纵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可以援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公平、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才能得以完成。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会尽量克服。
期望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授课时间:2022、11、28班级:高二〔1〕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对物理的认识
我对物理的认识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物质的运动、能量的转化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我对物理的学习和探索中,我逐渐认识到了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对于理解自然界的现象至关重要。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而物理学提供了解释和描述这些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和模型。
通过学习质点运动、力学、热学等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热量传递和能量转化等现象。
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例如,电磁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光学的研究为光纤通信和激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应用于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物理学实验要求我们准确观察、仔细测量、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技巧。
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挑战。
例如,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数学运算的应用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思考。
同时,物理学的数学方法和符号体系也需要我们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而,通过努力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提高了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我也逐渐认识到物理学的局限性。
尽管物理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模型,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
例如,对于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和宏观领域的引力理论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此外,物理学的发展也受到观察误差、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物理学,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学习和探索物理学,我逐渐认识到了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物理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实验技巧,同时也要认识到物理学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
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
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就是:(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废除。
而所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有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这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
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
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
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
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所谓偶然性既是可以避免、不一定发生,不
确定的(某种摇摆偏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即必然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还比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
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成长为麦苗并结出麦穗,决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
但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是一种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大凡规律不会是昙花一现的,只要条件具备,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会重复出现。
潮起潮落、月缺月圆、摩擦生热、向日葵向阳、大雁南来北往,家燕秋去春还……在相同条件下,自然规律在实验室里可以几乎原版克隆。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重复性、普遍性),即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本身固有的、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四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规律在同类事物的范围中是普遍存在和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力反映。
认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意识是从唯物论的角度。
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物理的万有引力规律、化学的元素周期率、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学科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可见,科学就承担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的任务,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每门学科都以研究某种规律或规律群为己任,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有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有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要相信你的大脑。
”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清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的关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假象不是错觉。
人们对同样温度的水感觉差异很大,这是一种错觉,不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