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
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的研发

作品名称: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的研发大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小类:能源化工简介:本项目在深入解我国生物质资源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研发了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核心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实现将秸秆就地转化为生物油。
本作品所设计的移动式制油设备,实现了小型化、智能化及环境友好,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经济性(相关核心技术经国内外查新未见报道)。
目前,本项目组已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相关领域专家也表示支持与关心。
可以说,本作品可对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详细介绍:一、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与基本思路中国富煤贫油,石油对外依存度近60%,严重威胁了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年产量达7亿吨,而且生物质是唯一可转化为液体燃料实现石油全替代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大部分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田间焚烧,造成了空气污染,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收集运输成本高。
生物质热解制油技术可将能量密度低的生物质转化能量密度高易运输的生物油,但现有固定式热解制油装置还是需要秸秆收集运输,因此研发可在田间地头将秸秆变油的移动式装置意义重大。
基于该背景,本小组根据秸秆热解特性,从反应器小型化与智能化着手,通过反应强化,实现热解反应器的小型化;通过秸秆自动加料与给料系统、基于秸秆特性的模块化操作,实现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设计了尾气净化处理系统,确保SO2、NOx和粉尘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实现设备的环境友好。
二、创新点1. 研发的单床内循环自热式反应器,通过气固反应的强化,使反应器更加紧凑,在生物质处理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仅为现有双床反应器的1/10,重量为1/16,实现了可移动。
2. 设计了智能化、模块化控制系统,使设备可以根据不同来源的秸秆特性进行模块化的操作与运行,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3. 设计了分级冷凝和尾气净化处理装置,提高了生物油产率,并使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环境友好。
三、技术关键1. 完成单床内循环自热式反应器与热解处理流程的设计并优化。
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

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
刘耀鑫;陈炜;蔡文娟
【期刊名称】《热力发电》
【年(卷),期】2011(040)009
【摘要】利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主要考察反应温度、脱灰预处理、催化剂等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热解液体产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未经处理的原样热解液体产率低于水洗、酸洗试样的相应产率;与酸洗玉米秸秆相比,催化剂的添加降低了其液体产物产率;反应温度对生物油主要化学成分和含量影响不明显;经脱灰处理后的试样热解制取的生物油中一些小分子物质含量降低,酸洗试样添加Na2 CO3后,其热解生物油中小分子物质含量增加.
【总页数】6页(P9-13,20)
【作者】刘耀鑫;陈炜;蔡文娟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36;沈阳工业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78;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6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制取生物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J], 李晓婷
2.蓝藻和松木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 [J], 徐珊;王晶博;陆阿定;周宇芳;胡建坤
3.Ni/H ZSM-5催化热解玉米秸秆制取生物油的研究 [J], 刘宁;王丽红;易维明
4.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 [J], 王琦;刘倩;贺博;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
5.玉米芯流化床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 [J], 张会岩;肖睿;肖刚;宋启磊;潘其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作物秸秆快速热解生物油主要成分分析

HU We - n , H N i —i E Lag L u nj g Z E G B n y,H i , I i i g n R
( o eeo Ma r l Si c n eh o g ,e igF rsyU i r t,B in 00 3 hn ) C lg f t i s c neadT c nl y B in oet nv sy e i 10 8 ,C ia l e a e o j r ei jg
农 作 物 秸 秆 快 速 热 解 生 物 油 主 要 成 分 分 析
胡文静 , 郑冰 漪 , 亮 , 瑞 何 李
( 北京林业 大学 材料科 学与技术学 院,北京 10 8 ) 0 0 3 摘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采用 自行研发的真 空快速 热解反 应平 台对棉秆 、 玉米秸秆和稻草秆进行 了快速热解 , 并用 气质 联用 ( C M ) G - S 分
sr ws a d c to ta .GC— S wa s d t nay e t r d t ft r e di e e n ff e so k.Ther s t ho t tt ta n ot n srws M su e o a l z he p o ucso h e f rntkidso e d t c f e ulss w ha he
c n e to h n li ot n sak,C I t w a d srw tm r 4 3 % ,2 . 1% a d 1 2 o t n fp e o n c t t l o O s a n ta se a e 2 . 4 n r 12 n 7. 2% ,a d t e c n e to c d a e n h o tn f i r a
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研究进展

能源 是社 会经 济发 展和 人类赖 以生存 的基础 , 当前 社 会 的主要 能源 是 化石 能 源 , 属不 可 再 生资 源 。 同时 , 石能 源 的迅 速 消耗造 成生 态环 境不 断恶化 , 放 的温 室气 体 导致 全 球 气候 变 化 , 化 排 严重 威 胁人 类
社 会 的可 持续 发 展 。从 能 源 发 展 和环 境 保 护 角 度 来 看 , 找 一 种 新 型 可 再 生 的 清 洁 能 源 已迫 在 眉 寻
化、 微波生物质热解 、 热等 离子体 生物质 热解 几种新 型热解 工艺; 并对 目前生物质 热解动力学研 究进行 了总结 ; 未来生 对
物 质 热 解 液化 技 术 的研 究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词 : 生物质 ; 热解 ; 液化 ; 生物 油
中 图分 类号 :Q 5 T 31 文献标识码 : A
( . t eK yLbrt yo ev iPoes g C i nvrt f er em ( e i ) eig124 ,C ia 1 S t e aoa r f ayOl rcsi ,hn U i syo t lu B in ,B in 0 29 hn ; a o H n a ei P o jg j
油 加 以利 用 , 开发 利用 生物 质能 有效 途径 之一 。该技 术 所得 油 品基 本 上 不含 硫 、 和金 属 成 分 , 一 是 氮 是
种 绿色燃 料 , 生产过 程在 常压 、 中温下进 行 , 工艺 简单 , 置容 易小 型 化 , 体产 品便 于运 输 和存 储 。 因 装 液 此, 在生 物质转 化 的高新 技术 中 , 生物 质热解 液化 技术受 到广 泛重 视 - 。 z
T eftr o i as i e c o c nl e eepopc d h ue f o s q f tnt h o g sw r rset . u bm l u ai e o i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石油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决定我国能源消费将不断增长。
面对能源紧缺特别是液体燃料的严重短缺和巨大消耗、石化能源消耗带来环境污染的多重压力,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缓解生态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解决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但最根本的是寻求和开发来源充足、供应安全、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丰富且相对较利于环保的能源。
农作物秸秆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和糖料作物等5大类,是生物质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据统计,我国各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6亿吨,占世界作物秸秆总产量的20%~30%。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用能结构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煤、油、气、电等商品能源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秸秆的大量剩余,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每到夏秋两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调查,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约为33%,其中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约占2.6%。
秸秆就地焚烧不仅造成大量资源和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因此,开展秸秆的能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研究和能源产品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农业、能源和环境问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质液化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法制备燃料乙醇和热化学法制备生物油,前者一般指采用水解、发酵等手段将秸秆等生物质转化成燃料乙醇,后者则是通过快速热解液化、加压催化液化等进行转化。
生物质液化生物油能替代石油的前景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纷纷将其列为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之一。
1热化学法制备生物油技术1.1快速热解液化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采用常压、超高加热速率(103K/s~104K/s)、超短产物停留时间(0.5~1s)及适中的裂解温度(500℃左右),使生物质中的有机高聚物分子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迅速断裂为短链分子,生成含有大量可冷凝有机分子的蒸汽,蒸汽被迅速冷凝,同时获得液体燃料、少量不可凝气体和焦炭。
液体燃料被称为生物油(bio-oil),为棕黑色黏性液体,基本不含硫、氮和金属成分,是一种绿色燃料。
快速热解液化生产过程在常压和中温下进行,工艺简单,成本低,装置容易小型化,产品便于运输、储存。
自1980年以来,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液化技术之一。
姚建中等研究了玉米秸秆粉料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的工艺条件,在480℃左右的温度下,其液体产品得率为45%。
王树荣等开展了生物质闪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比较了木屑和秸秆制备生物油的效果,秸秆制取生物油的产率低于木屑,可能的原因是秸秆中灰分及其金属盐参与了催化反应,更有利于小分子气体的生成。
王树荣等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稻秆和木屑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升温能有效缩短颗粒在低温阶段的停留时间而抑制炭的生成,有助于提高生物油的产率,低灰分含量的木屑比稻秆更适合于热裂解制取生物油。
陈洪章等提出了以秸秆“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为核心,将生物转化和热转化有机结合,多级转化生产燃料酒精与生物油的构想。
其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经过汽爆处理后,利用纤维素酶发酵制备乙醇,发酵剩余物再经快速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不但热解温度较原秸秆单纯热解液化明显降低,而且所得生物油品质有明显改观。
廖艳芬等研制了以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的可连续运行的秸秆、木屑热裂解制取液体燃料系统,成功地制取了产率高达60%的生物油。
余春江等对稻秆在热解过程中钾元素的析出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得到了钾元素随热解过程析出的定量描述,认为采用的碱金属析出模型大体上反映了热解中相关元素转化、反应的主要过程。
姚福生等、修双宁等采用等离子体加热手段研究了玉米秸秆、棉秆、小麦秸秆的热解液化。
Ates等研究了热解温度、秸秆粒径、升温速率和氮气流速对芝麻秸秆快速热解液化产率及组分的影响。
在温度为550℃、升温速率500℃/min、氮气流速200cm3/min的条件下,芝麻秸秆制备生物油最大液体产率37.2%。
Putun等采用固定床技术研究了热解温度、秸秆粒径和氮气流速对棉秆热解的影响,认为粒径和氮气流速对热解无显著影响,而温度影响极大。
终温为550℃,粒径为0.85~1.85mm的条件下,最大液体产率为24.77%。
Putun等对水稻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生物油最大产率为30.23%。
1.2加压液化和催化液化加压液化是在较高压力下的热转化过程,温度一般低于快速热解液化。
近年来有采用H2加压,使用溶剂(如四氢萘、醇、酮等)及催化剂(如Co-Mo、Ni-Mo系加氢催化剂)等手段,使液体产率大幅度提高。
于树峰等对花生壳、谷杆、棉杆、甘蔗渣、苎麻杆五种生物质在250m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液化研究,考察了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液化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给料比为10g原料/100mL水时,在300~340℃、10min、K2CO3添加量为1/30(催化剂/原料)的条件下,上述原料液化油产率为21%~28%。
宋春财等研究了玉米、大豆和高粱秸杆在水中的加压液化反应,在升温速率4K/min、压力20MPa、溶剂流量1mL/min的条件下,液体收率58.6%。
在整个液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裂解与缩聚反应的竞争,在前期以裂解为主,后期以缩合为主,而发生这一转折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反应条件的综合影响。
王华等对植物秸秆纤维在浓硫酸/苯酚为催化剂、乙二醇为反应介质的液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植物秸秆在浓硫酸/苯酚(浓硫酸占所加物质总量的质量分数为6%)混合催化体系中,当温度为160℃、时间为70min时的液化效果最好。
加压液化制取生物油的产率和高位热值均高于快速热解液化生物油,与快速热解液化相比,加压液化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1.3热解动力学由于秸秆、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原料组成十分复杂,不同生物质的组成差异也很大,使液化产物极为复杂,同时生物质热解过程涉及许多物理与化学过程。
因此,自第一台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设备出现以来,热解液化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其液化机理和数学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理论和产物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易维明等研究了闪速加热条件下玉米秸秆粉末的热解挥发特性,设计了等离子体加热高温层流炉作为实验设备和一套1∶1比例的透明有机玻璃冷态模拟装置。
采用灰分示踪法测定了玉米秸秆粉末在800、850、900、950K时的热解失重曲线,并得到了快速加热条件下玉米秸秆粉末的热解动力学方程和参数。
赖燕华等对秸秆类生物质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热重(TG)分析和差分热重(DTG)分析研究。
通过对TG、DTG曲线的分析,研究了加热速率、温度、加热时间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热解反应动力学方程。
何芳等采用热重-差示扫描(TG-DSC)同步热分析仪、差热分析仪对小麦秸秆、棉秆、玉米秸秆等进行了热解试验研究。
提出了平行一阶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模型中各参数,平行一阶反应模型的准确程度比现有一阶反应模型有很大的提高。
宋春财等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玉米秸秆和稻秆的热失重行为,采用四种利用热分析获取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算并比较了秸秆热分解反应活化能E、反应级数n及频率因子A。
发现利用Coats.Redfem法,玉米秸秆和稻秆在热解主要阶段(失重约5%~80%时)可由一段一级反应过程描述;Doyle法和DAEM模型可得到秸秆热解过程中的活化能随失重率的变化曲线,其结果较为接近。
赵明等在氮气中以低加热速率(10、15、20、30℃/min)用热重分析仪对稻草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建立的一级平行反应模型可用于热解装置的设计和工艺参数的优化。
MarioLanzetta等对小麦和玉米秸秆的热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确立了在升温速率为25~70K/s、反应温度为400~648℃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时间-失重曲线,该曲线可被很好的解释为二阶反应模型。
宋春财等利用热重分析法考察了大豆、高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及其主要成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以碳酸钠为催化剂时的热解液化行为。
结果表明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组分的热解特性差异很大。
热解温度为600℃时,纤维素的热解转化率最高,半纤维素次之,木质素最低;催化剂使秸秆及半纤维素的主要热解区向低温区间移动并使半纤维素转化率略有提高,使纤维素转化率略有下降,对木质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热解在主要热解区间都可以用单段一级反应过程描述,而木质素为两段连续一级反应过程。
2生物油的性质与测定未经品质升级处理的生物质液化燃油一般称为生物原油(Bio-erude-oil或Rawbio-oil),常温下呈棕黑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热值一般在20~22MJ/kg,约为标准轻油热值的一半。
生物油组成中99.7%是碳、氢、氧,含有数百种化合物,基本不含硫及灰分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氮含量低于重油,大约为0.01%~0.3%,其闪点为60~100℃,比重为1.15~1.25,pH为2.8~3.8(平均约3.2),有较强的酸性。
王树荣等对生物油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氧含量在35%~40%,并含有较大比例的水;生物油的粘度和pH值随原料的不同而不同,以秸杆为原料得到的生物油动力粘度最小,在5~10mPa・s之间,pH值最高(3.5~4.0)。
采用GC-MS分析技术发现生物油的主要组分是多种带有含氧官能团的苯酚类、醛类、酮类等芳香族环状化合物。
张素萍等采用萃取及柱层析的分离方法将木屑快速裂解油分离成4种组分:烷烃、芳烃、极性组分和难挥发性组分,并采用GC、GC-MS等技术对水相、油相中分离组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发现水相中乙酸、羟基丙酮含量较高,是有价值的化工产品;油相的挥发组分中极性组分含量较高,脂肪烃、芳香烃含量较少;难挥发组分中烷氧基碳含量较高,脂化度远大于芳香度。
Ates等采用吸附色谱技术对芝麻秸杆生物油进行分馏,采用GC技术对n-戊烷馏分进行分析。
GC分析结果表明,烯烃、烷烃、支链烃类是戊烷相中的主要成分,且H/C的比率为2.12,几乎与汽油的一致。
Putun等对棉秆热解产物生物油进行了FT-IR、1H-NMR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油含羟基、羰基功能团物质减少。
Karaosmanoglu等研究表明,油菜秸秆裂解油是一种富含碳且含氧的碳水化合物,含极少量的灰分、硫、氮,其热值为27.15MJ/kg,组分的经验式可表示为CH1.39O0.46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