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练习--(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有利于强化君臣政治隶属关系B.使天子拥有对诸侯绝对控制权C.使君臣宗法关系更为清晰明确D.推动了周王朝疆域的不断拓展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
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
秦朝的这种做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
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净权。
这反映出唐代(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4.宋初,朝廷在举行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可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人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至20多人。
但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可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5.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已出,辄多方阻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
这说明( )A.地方治理日趋复杂B.京官地位愈加重要C.官僚队伍更加腐化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6.《南京条约》第五条的中文本写道“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选B。
夏商时期,国君与“服国”是一种政治伙伴和同盟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国君与诸侯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动,二者形成了上下级的政治依附关系。
易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2.(2019·石家庄模拟)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利,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
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解析】选A。
材料中体现出在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说明以分封制为纽带构建政治框架,故选A。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正确。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解析】选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0·江西高三联考)薛君度在《中国外交新论》一书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
”这可以用来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B.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势之必然C.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D.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析: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不致处于孤立地位,这与作者的观点相一致,故B 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与具体国情相符的,故A 项错误;实行“一边倒”政策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故C项错误;成立之初的中国国力贫弱,面对美苏对峙和“冷战”,中立不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项错误。
2.(2021·河北承德模拟)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解析:选D。
“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中共主张在废除国民党与西方国家已经签订的条约的基础上与他们重新建立新的平等关系,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特征,故D项正确。
“和平共处”强调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故A项错误;“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张废除中国近代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
3.(2020·四川德阳一模)苏联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950年)》上图作为中苏关系的史料,其价值在于( )A.是研究中苏建交的第一手资料B.真实还原了签约现场的细节C.用于印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艺术再现了中苏的友好关系解析:选D。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3讲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某某永安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X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政府B.人性解放C.批判神权统治D.平等自由答案 A解析相对于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已获得的财富,办法是构建一个能够以全部力量来防御和保护结合者的结合体,即建立契约国家,构建政府,保护人利,反对封建专制,A项正确。
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的主旨,B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019·某某期末)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
上述材料表明两者()A.主X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B.认为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C.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D.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主X用契约规X社会行为以塑造理性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治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性思想的转换,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个人自由,排除D项。
3.(2020·某某辛集中学开学考)《欧洲史》中记载:“……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即‘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责任,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他们就不必继续忠诚和服从统治者。
”由此可见,卢梭主X()A.三权分立B.开明专制C.君主立宪D.遵守公共意志答案 D解析从材料“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看出卢梭主X社会契约,也就是遵守公共意志,统治者不遵守,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故选D项。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1辛亥革命
考点规范练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
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
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4.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
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5.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
士绅的态度说明(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6.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
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高考题组】考点一近代列强的侵略1.(2021·安徽文综·T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化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爱护,归功于北京的亲密凝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推断,该不公平“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的内容看,此时法国在华已经取得了深化内地、自由传教、在北京派驻公使等特权,这些特权取自1858年的《天津条约》,但因当时中法双方没有换文。
再由“归功于北京的亲密凝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可知,1860年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连续有效,故B正确。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别是英国、日本与清政府签订的,均与法国无关,故A、C错误。
法国虽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国之一,但时间与内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
2.(2021·上海单科·T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哽咽”。
这些令他“哽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B。
《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的,与美国无关,故A错误;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天津条约》,故B正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错误。
3.(2021·四川文综·T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解析】选D。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优化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1·河南洛阳模拟)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
这说明商朝(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解析:选A。
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商朝王权的宗教色彩,排除C项;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细致明确,排除D项。
2.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解析:选D。
材料中体现的是重要活动都要到“庙”举行重大典礼,告慰祖先,以此强化宗族凝聚力,故选D项。
分封制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祭拜先人,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且西周时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祭祖强化宗族凝聚力,不能体现严格等级制度,排除C项。
3.(2020·山东济南模拟)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
它反映出当时( )A.墓葬规制严整B.等级制度消亡C.贵族阶层没落D.社会变动剧烈解析:选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墓葬在墓道数、墓道长特别是墓葬面积等几个方面要比魏王、韩王、赵王逊色很多,说明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周天子地位旁落,而诸侯王的势力迅速壮大,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非常剧烈,故选D 项。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
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
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选B。
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到了商朝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由此可知到商朝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宗教祭祀活动的情况,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得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项。
2.(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
史书记载“殷民大悦”。
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C.实现贵族平等D.加强直接管理解析:选B。
由材料“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可知,此举可以削弱叛国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认同,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贵族间的平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
3.(2021·福建莆田模拟)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解析:选B。
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析: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汕头模拟)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
这一做法()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解析:由材料“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说明这些做法有利于形成反对侵略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1937年以后,故A项错误;由材料“根据日军侵华”可知不是红军战略转移,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1931年后”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3.(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
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时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1933.1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1933.11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A.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解析:由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可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鲁京津琼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针对练第8练古代罗马含解析
第8练古代罗马1.(2024·云南大理一模,32)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最终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当,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
这一协议( )A.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B.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C.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D.没有触动到贵族限制司法的地位2.(2024·河南郑州二模,3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瞒状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
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A.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爱护B.经济领域简单出现法律漏洞C.对法律的随意说明影响司法公正D.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3.(2024·河北保定一模,3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遇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假如你耕种的土地遭遇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
材料反映了( )A.罗马皇帝留意按法律办事B.罗马法留意维护公共利益C.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D.罗马法具有肯定的理性思想4.(2024·山东济南一模,32)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样,它撒播至全部的人,亘古不变。
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
不行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
”西塞罗认为( )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B.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C.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5.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留意对私有财产的爱护B.留意对社会公共资源的爱护C.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留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6.(2024·安徽蚌埠一模,16)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说:“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7·某某课改联盟评估)“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应指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D两项错误。
2.(2017·慈溪选考评估)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某某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某某答案 B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等多方面原因,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特别大的增长。
西方国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开放的程度不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中国进一步对西方开放。
3.(2017·兰溪选考评估)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某某省荆州府沙市;二、某某省某某府;三、某某省某某府;四、某某省某某府。
”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开放“沙市、某某、某某、某某”关键信息,说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D项。
4.(2017·滨江选考满分练)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A.近代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变法与海军角逐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故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含解析)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从史料的历史价值来说,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
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制造农具为主,可知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南方农业发展落后,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出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D项错误。
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朝时期()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拜上帝教)“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解析】选C。
“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得出拜上帝教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但不是正常的结合,故C正确。
【加固训练】1861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
对此,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
洪秀全此举意在( )A.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性B.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C.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D.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说明当时洪秀全是利用宗教宣传,以达到扩大和巩固其统治的目的,故B正确。
2.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可知,太平天国未能很好地认清英国行为的侵略本质,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正确。
3.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 (960 ~ 1368 年 ) 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 8 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 ) 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 二 ) 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 ) 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 二 ) 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十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暴自卫声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宣称:七七事变,是日军对“中国屡次之挑战及不法行为”的“自卫行动”。
这说明了( )A.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B.日本政府尚未做好侵华的准备C.两国皆有各自的利益权衡D.中日矛盾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解析】选C。
中日双方对战争的爆发原因各执一词,都是站在本国立场上,将挑起战争的责任归为对方,故C正确。
2.(2019·武汉模拟)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和“总理遗教”为最高准绳,以国民党和蒋介石为领导抗战核心,制定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各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
该纲领的制定 ( )A.有利于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反映国民党借机排除异己的企图D.表达出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解析】选A。
这个纲领只是国民政府自身的“建国”纲领,并不涉及统一战线问题,但它明确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及具体的抗战纲领,因而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精神鼓舞作用。
3.《申报》社评在《1938年的春雷》中写道:“抗战八月越,我们有多少牺牲?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普遍地流行着‘轻生主义’。
”文中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选A。
淞沪会战是在正面战场上和日本硬拼,战争节节败退,故A正确;太原会战中有平型关大捷,故B错误;徐州会战中有台儿庄大捷,故C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下半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时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0·安徽安庆二模)《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
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
这说明( )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解析:选D。
由材料“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可知,网罗人才的举措,使秦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增强实力,推动完成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崛起于商鞅变法,排除C项。
2.(2020·山东济宁二模)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在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
下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时期客卿主要事迹秦孝公卫国人商鞅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时期秦惠文魏国人张仪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王时期秦昭王魏国人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时期秦王嬴楚国人李斯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政时期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解析:选B。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重用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
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统编版
课时规范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1山东聊城三模)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晋、楚、齐等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会盟,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
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
这一会盟( )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D.表明当时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2.(2021河北唐山一模)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邽、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些“县”的设置( )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加剧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3.(2021湖北名校联考)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
这说明( )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D.家国情怀根植久远4.(2021山西太原三模)秦国的史书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夏’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
秦国这一举动( )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得益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6.(2021河北唐山三模)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
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
这些变化反映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7.(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习练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德国学者施文特克指出:“北京郊外的卢沟桥事变或者珍珠港事件在日本人的战争记忆中并未占据显著位置,反倒是冲绳、广岛和长崎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说明
A. 战争给日本人民留下深刻痛苦的回忆
B. 受害情绪上升为日本民族的集体记忆
C. 日本民众对侵略历史问题的无视和淡漠
D. 日本政府意识到战争对被侵略国的伤害
【答案】B
【解析】“是冲绳、广岛和长崎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为美国投放原子弹导致两个地方的毁灭性打击,说明民众对于受害的心理成为集体记忆,B正确;A是材料中现象,不符合事实;C中冷漠说法不符合事实;D中没有提及政府信息。
2.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
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A. 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 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 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 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A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答案】B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比较类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这一题在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
4.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
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秦以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变化,隋朝开始才实行科举制,故A的说法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贵族政治是世卿世禄制,题干中的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没法体现功臣的儿子一定是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故B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由于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只是对夺取皇位中功臣的一种奖励,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故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故选
C。
5、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6.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
7、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 项。
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清代对传统伦理的反思
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9、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曾说:“謇愚不自量,念普鲁士之报法,毕士马克归功于教育,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
”这说明张謇
A. 特别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 认为教育是富强的根本
C. 找到了正确的救圉道路
D. 认为教育重要性远超实业
【答案】A
【解析】“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说明实业是国家强盛、民族独立的关键,A正确;教育是普鲁士和德国等兴起的原因,A错误;实业救国只是当时救国思想一个方面,C错误;材料认为实业超过教育。
D错误。
10、学者罗明先等人认为,孔子一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着,现在要“打倒孔子”,人们就像突然失去了信仰一样,思想上不知该何去何从。
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所以新
文化运动很快就结束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A.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C. “打倒孔子”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结束
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
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
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
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解析】(1)由材料“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可以归纳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结合所学,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由材料“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
”可以归纳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结合所学,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