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STS的两种研究传统

合集下载

STS

STS

STS学习理论一、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几乎无所不至地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恩惠之余,也承受着由科学技术因应用不当所引发的灾难,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威胁、克隆人、高智能犯罪等等。

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带来灾难。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正是这种思考在教育领域结出的一个硕果。

STS教育也是科学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结果。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引发了美国科学教育界的危机感。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能力,培养更多的科技精英,60年代初,美国对其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采用了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教育理论模式。

布鲁纳认为,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领会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而科学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再次成为六七十年代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专业化、学术化和结构化较强的理科课程,如美国的PSSC物理课程、BSCS生物课程、英国的纳菲尔德理科课程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确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培养成了各方面的科技专才,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多数受教育者对这种抽象的科学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训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科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下降;由于缺乏人文教育,使得科学教育中产生了价值和道德伦理观的危机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等国的科学教育界相继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科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讨,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科学教育中的人文因素,越来越注重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去学习和理解科学和技术。

1981年英国首先出台了与STS教育有关的教育方案——社会中的科学。

1982年,美国理科教师协会正式发表了一份题为《科学—技术—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报告书,从理论上对STS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作了论证和宣传。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学作为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解和生物学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生物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对科学本质和科学实践的深入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生物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教育思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STS教育强调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做科学决策。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研究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落实情况,探讨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具体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反馈和效果评估,对于提高生物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生物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来源于对高中生物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是对当前生物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的必然需求。

1.2 研究意义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STS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将STS思想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教学设计和实践以及学生的反馈和效果评估,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对STS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不断拓展高中生物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研究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sts教育

sts教育

STS教育概述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关注。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学生往往只关注科学的实质性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则通过将科学与技术放置在社会背景中,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创造过程、应用领域和社会影响,并对科学伦理、科学决策和公共参与等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STS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实施方法和前景展望。

重要性STS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决策。

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STS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就业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STS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STS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观念。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和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

2.科学知识和技能:提供学生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3.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背景、应用领域和社会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4.科学伦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伦理原则和科技发展的道德考量,培养他们对科技应用和科研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敏感性和责任感。

实施方法STS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STS的概念整理

STS的概念整理

HPS教学模式二、HPS教学模式1、定义: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也称“大科学课程”模式。

它不是将某些学科知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的重新编排。

如编排中学物理学内容,应使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物理学的概念、公式、命题、定理等原来分科物理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是学生学到有关科学史、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并不仅仅靠积累得来的,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

建立“开发式”的知识观和“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

2、HPS模式的理论基础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建构注意理论,提出把HPS内容融入科学教育。

HPS教育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所学的内容必须是科学史上某一为科学家曾经研究的自然现象,如落体变化、植物的向光性、食物的消化等。

3、HPS的教学程序1、演示现象2、引出概念3、学习历史4、设计实验5、呈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6、总结与评价4、模式的特征[1]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和当前的学科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教学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改革学生主动学习与建构。

[4]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

科学家也回犯错误。

[5]通过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种探究性科学教学的形式A 特别开设的课程题目比较广泛,设计的知识综合性强,多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时间通常需要数周。

从学生对子课题的确定、开题报告的撰写、到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处理、研究结果的汇报、评价等过程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支持作用。

sts原理

sts原理

sts原理
STS原理指的是英文“short term memory to long term memory storage”(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存储)的缩写。

它是指人脑在
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一些短期记忆中的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并存储的过程。

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短时间内只能保持一定数量的信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和遗忘。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信息,大脑通过STS原理将一部分短期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

在STS原理中,短期记忆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整合,并通
过记忆传输过程,将信息传递至海马体。

在海马体中,信息经过再加工,与已有的长期记忆进行关联与结合,并在皮质区域进行存储。

这样,原本只是暂时存在于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就能够被长期保留下来,并且可以被人脑随时提取和利用。

STS原理在认知科学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记忆形成的基本过程。

它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机制,还为记忆的训练和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针对STS 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因素对记忆转化和存储的影响,如睡眠、情绪、注意力等。

这对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记忆困难等方面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总结来说,STS原理是人类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基本原理。

通过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信息。

这一原理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记忆机制、改善记忆困难具有重要的意义。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的特点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应对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和知识。

STS教育从跨学科、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交流。

下面是STS教育的主要特点:1.以问题为中心:STS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学科:STS教育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科学、技术、社会及人文学科进行整合。

它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视野。

3.实践性:STS教育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理解科学知识。

它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调查和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社会性:STS教育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学生要了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需求和期望。

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5.基于问题的研究:STS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研究。

它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实证研究和分析解决等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6.批判性思维:STS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它鼓励学生质疑传统观点,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评估的方式来理解和评价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7.团队合作:STS教育倡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它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8.多元文化:STS教育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思维和价值观。

它通过引入多元文化的案例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总之,STS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地整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1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1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什么是STS教育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中国的STS教育研究急待研究的问题常初芳二、什么是STS教育显然,STS教育在西方国家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西方国家,STS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科学哲学的影响。

(一)科学(science)指自然科学。

由分科到综合,分科、综合并进,自然科学处在向高、精、尖全面迅猛发展的态势中。

科学不只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

随着起源于科学的技术的不断革新,科学已经积累并逐步普及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理科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

通常,以科学发现者的认识过程为范例,运用基本的事实及其变化,经过一定的逻辑(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并推理)过程,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理科教育的传统侧重在教师的教,传授前人的认识结论,学生只要认真地学,并且理解(明白前人的认识结论),也就够了,教学活动似乎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目的在于认同于认识结论。

“理”重于自然界。

自然界,作为事实只是为了导入于“理”,只是“理”的“实例”。

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究过程。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究的结果。

学校的科学教育也应侧重在科学的探索活动和研究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可领悟到科学概念的物质力量。

因此。

STS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且包含动态的科学过程。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还需要正确的科学态度(将自己的思维严格地服从于自然界,既不先入为主,也不主观臆断),顽强的科学精神(客观事实的辨认和界定),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方法(包括正确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主观主义,也不是形而上学)。

现代科学观点的教学同传统教学的区别也许只是一字之差;变“学”科学为“做”科学。

认识主体的学生直接面对认识客观的自然界;自然界在青少年一代的认识活动中得到了应该得到的重要地位。

如何“从STS的视角看”——关于科学与社会秩序之“共同生产观”的几个问题

如何“从STS的视角看”——关于科学与社会秩序之“共同生产观”的几个问题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四辑第21-45页©SSAP,2020如何“从STS的视角看”?关于科学与社会秩序之“共同生”的几个问题胡万亨摘要:作为一个尚未广泛建制化的新兴跨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学(STS)的基本关切通常被描述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这一描述尽管体现了STS广阔的问题域,却有可能招致STS发刼时意欲挑战和超越的科学-社会二元观*相比之下,希拉•贾萨诺夫等人提出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之“共同生产”(co-production)的概念能更为准确地刻画STS研究的基本视角。

通过区分“建构论的共同生产观”和“常识性的*在此基础共同生产观”,本文首先厘清了STS视角下的共同生产观之内涵上,文章对这一概念所引出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同步性问题、稳定性问题和规模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勾勒和探讨。

最后,文章讨论了共同生产观及其相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秩序共同生产建构主义STS方法论一引言:STS究竟何为?作为一个仅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尚未广泛建制化的新兴学科①,科学技!胡万亨,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学系博士生(①于STS的历史和脉络,本专辑武晨箫、高璐撰写的综述《STS的传统、特质—"对话STS$%Talking STS)评》。

与未来—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四辑术学%Science&Technology Studies,STS)对许多人来说仍然闻所未闻。

通常,STS学者会将其描述为一个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如果留意一下北美以“STS”命名的大学院所的官方介绍,一般可以看到两种描述方式:其一会强调STS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形塑%mutual shaping),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又怎样形塑我们的生活与社会①;其二则强调STS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等维度,旨在增进人们从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对科技的理解②。

欧美STS研究传统的分立及比较

欧美STS研究传统的分立及比较

CH EN J i a。C AI Me i — yi n g ,ZH AO Al o n g
(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Ph i l o s o p h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t a t e s S TS wa s s h o w n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 ,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 t h e o r e t i c a l o r i g i n i n t h e b a s i c a r e a s ,b u t c o mp l e me n t a r y o n
1 8 3 7年 , 威廉 ・ 惠威 尔在 英 国出版 多 卷本 著 作
《 归 纳科 学史 》 和《 归纳 科 学哲 学 》 , 这 可 以 看 成是 科 学史 和科 学哲 学 产 生 的标 志 。 [ 1 ] 2 0世 纪 以 来 , 科 学
( S T S ) 的争论 , 难 以形 成 共 识 。本 文 主要 从 对概 念 的不 同理解 和 对 S TS的 不 同 层 面 的外 延 归 属 来 阐 释S TS的争 论 , 并 指 出这些 争 论 的最终 指 向—— 欧 美S TS的不 同传 统 。
第2 8卷第 4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Vo 1 . 2 8 No . 4
2 0 1 3年 7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A N G S H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J u 1.2 0 1 3

李约瑟难题之sts分析

李约瑟难题之sts分析

李约瑟难题之sts分析摘要:据李约瑟先生的观察,16世纪之前的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可是,李约瑟的疑惑是:“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最近的数百年里,中国的科技如何会停滞不前,以至于成了一个备受欺辱的衰老帝国的?”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sGrandQuestion)。

笔者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李约瑟难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西方科学现代科学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先后在中国做了11次的长途考察,路程长达3万里左右。

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圣诞老人”,一次次把试管、放大镜、小型发电机、望远镜及科学实验用的各种化学药物分送给隐蔽在西部的、条件十分恶劣的中国科学家们。

他还在敦煌发现了第一本印刷的《金刚经》,在地震后的都江堰见识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先进。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据他的观察,16世纪之前的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中国人在公元868年印刷出了第一本表明出版日期的图书,在公元1088年,发明了“磁力导向”的指南针,在公元1161年发明了能够抛出炸弹的投石机,管子对月亮周期的潮汐现象与亚里斯多德的观察完全一致。

可是,李约瑟的疑惑是:“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最近的数百年里,中国的科技如何会停滞不前,以至于成了一个备受欺辱的衰老帝国的?”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中国关于技术的发明主要起于实用,往往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

若与西方相较,中国这许多技术发明的后面,缺少了西方科学史上那个特殊精神,即长期而系统地通过数学化来探求宇宙的奥秘。

所以中国史上虽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技术发明,但并未发展出一套体用兼备的系统科学。

李约瑟把西方科学界所形成的“现代科学”看作大海,一切民族和文化在古代和中古所发展出来的“科学”则像众多河流,最后都归宿于此大海,他并且引用了“百川朝宗于海”这一生动成语来比喻此现象。

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及其启示下面是关于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及其启示,希望你喜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STS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

台湾地区学者偏向于STS交叉定义,即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STS学科,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台湾STS学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色。

而这些特色对于中国大陆STS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历程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STS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创与初步发展时期确切地说,台湾地区的STS学科萌芽于科学教育,发端于STS教育,而开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

对于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开创,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不得不提,即1990年5月美国著名STS学者亚格尔(Yager)受邀到台湾讲学,并在岛内主持STS的研讨会,推广STS教育理念。

在这个时期,台湾师范大学对STS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大学后加大对STS教育的研究力度,产出了较多的与STS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2]。

因此,台湾地区的STS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

而来自一些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中心,以及一些高校的科学教育的研究所,是这一时期STS研究的主要机构。

可以说,这一时期台湾STS学科的发展主要倾向于STS教育方面,如研究STS 课程设计理念,STS科学学习、教学与师资培训等等。

从总体看,这个时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二)转向与全面发展时期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大批原属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社会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涉足STS研究。

学者们研究议题的多元化也使台湾地区STS研究的重心从原先偏重于STS教育研究转向于涵盖人类社会与科技互动所产生的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以期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有效互动。

STS的传统、特质与未来——“对话STS”(Talking STS)系列访谈述评

STS的传统、特质与未来——“对话STS”(Talking STS)系列访谈述评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四辑第!~20页©SSAP,2020STS的传统、特质与未来“对话STS'(Talking STS)系列访谈述评武晨箫高璐"摘要:STS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为研究对象*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其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趋势更加凸显出STS的重要价值*2018年,《参与科学技术与社会》(Engaging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发表了“对话STS'(Talking STS)系列访谈*这一访谈是2016年爱丁堡大学科学元勘小组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汇集了13位STS前沿学者的真知灼见*本文对&对话STS'访谈中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进行梳理,从STS的学术传统、STS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演变、STS的跨学科性与碎片化、STS学科化的前景、STS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不同受访者的观点进行考察与分析*最后,对中国的STS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关键词:STS爱丁堡学派科学元勘小组科学技术!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科技治理的历史、现状与前沿$(项目编号:Y921051002)支持(作者在此感谢雷小苗、徐源、马健O#秦海波、杨海红、韩军徽、乌仕明、刘博宇#李秋甫、张钺、王蓉的翻译工作;感谢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洪伟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刘崇俊副教授,康奈尔大学胡万亨对本研究提出的宝贵意见与(!!,中中(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高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四辑—引言在过去的二百年里,科学和技术已经发展成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方面面密不可分。

人们对科学技术自身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反思越发重要。

STS①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研究科学技的、、,与的、观的多重关联%Felt et al.,2017)。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我国生物教育中的sts教育研究在课程理论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发展sts教育理念正在向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渗透从个别课题逐渐向普及性课程方向发展sts教育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生物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一
第四节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这些学生后来出版了他们的发现,并与提供他们
究的结果。
2.钱币上滴水模块(9年级) 九年级学生研究水的各种性质,探讨污 染,并且决定是否要设置垃圾掩埋场。 课本上的单元是“水是一种广用的溶 剂”。而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在一枚硬币 上你可以滴几滴水”?
4.态度
传统教学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下降,对科学的好奇心降
低,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信息的供应者,把科学看作是要学
习的信息。 STS教学使学生在各个年级,对各个特定的课程的兴趣增 加,对于现实的世界更为好奇,学生把老师看作是学习的 促进者或引导者,把科学看作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5.应用与连结 传统教学:使学生认为教材和学到的知识技能对于解决当 前社会上的问题没有价值。 STS 教学:涉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 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看 作是尽其公民责任的途径,能够主动寻求科学信息并加以 应用,关注当前科技的发展,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我国生物教育中的STS教育研究在课程理论、教材
开发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发展,STS教育
理念正在向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渗透,从
个别课题逐渐向普及性课程方向发展,STS教育理
论已成为指导我国生物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一。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认识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
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列为课程目标之一。 建立和完善中国的 STS 课程和教学体系将 是STS教育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此外,由李伯聪教授牵头撰写的以上海虹桥枢纽工程和大庆石油工业为案例的工程哲学著作,拟在2011年出版。

围绕上述问题域,近年还发表了有关工程生存论、工程伦理、工程共同体、工程设计、工程知识、工程创新、工程存在方式、工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多篇文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0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召开了两个国际会议,一是“哲学、工程和技术论坛”(简称FPET -2010)。

这次会议是由国际技术哲学学会、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国际工程研究网络、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团体联合主办的。

美国里海大学教授斯迪夫·戈德曼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会议围绕“工程哲学理论”、“工程设计哲学”、“工程、技术与伦理”、“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社会与政策”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决定两年后召开下一次会议。

二是在FPET -2010之前召开的“工程与发展:中国、欧洲和美国的观点”国际学术研讨会。

米切姆、卢塞纳、贾米森、李伯聪、王前等教授做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通过三方的文化与学术交流,探讨在三种文化语境下对于工程和发展问题的不同理解。

其最终成果是由中、欧、美三方人员共同组织编写文集———《工程、发展与哲学》,该文集将由Springer 出版社出版。

文集编辑由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斯丁·克里斯滕森、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教授卡尔·米切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以及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教授安延明共同担任。

可以说,这两个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工程哲学研究的国际互动,并凸显工程与技术、工程与伦理、工程与教育、工程与社会、工程与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关系等工程问题的探究。

而全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工程社会学”学术会议、全国第一次工程史学术会议的召开,将开创以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与工程史为主要问题域的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局面。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刘啸霆a ,b(北京师范大学a.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b.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收稿日期:2011-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24)作者简介:刘啸霆(实名:刘孝廷,1963—),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实践哲学与文化研究。

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出纳岗位劳动合同6篇篇1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员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乙双方的共同意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以下劳动合同:一、工作内容及职责1. 乙方担任甲方的出纳岗位,负责甲方的财务出纳工作。

2. 具体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票据管理、财务报表编制等。

二、工作时间和地点1. 工作时间:按照甲方的规定执行,具体上下班时间根据甲方实际情况安排。

2. 工作地点:甲方公司所在地。

三、薪酬待遇1. 乙方的工资标准为_____元/月,甲方按照此标准支付乙方工资。

2. 甲方按照国家及地方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

3. 乙方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休息及带薪年假等福利待遇。

四、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1. 乙方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甲方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2. 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或擅自使用甲方的商业秘密。

3.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甲方有权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合同期限1. 本合同自_____年___月___日起至_____年___月___日止。

2. 合同期满,如双方继续合作,可续签合同。

六、合同解除和终止1. 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

2.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1)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2)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3)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合同终止:(1)合同期满不再续签;(2)乙方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3)甲方被依法宣告破产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七、违约责任及赔偿1. 双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并赔偿损失。

2. 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STS大纲

STS大纲

引言一、1~6页:STS兴起时间;STS两个含义(卡特克里夫,布里奇斯托克,韦伯斯特,第曲里奇,殷登祥,希拉·贾撒诺夫,于光远,孙乃纪)多学科理解1.科学、技术与社会交叉学科理解超学科理解:表现国外(狭义):1.英美不同2.英国SSK2.科学技术研究3.社会原因国内(广义):科学技术学三层次圈套结构指6:英国式科学技术研究,美国式STS,中国式科学技术学二、6~10页:学科结构(殷登祥,默顿)STS史:STS通史,STS断代史,STS国别和地区史1.复合三元模式:理论STS:分类:STS总论,STS动力学,STS静力学应用STS层次性(四个层次),多样性(层次之间),多元性,纵深性,超序性2.层次网络模式交叉性,独立性3.本书结构安排三、10~11页:STS建设策略积极开展STS教育积极开展STS规范的研究积极开展STS的哲学研究探索中国的STS道路第一章STS崛起背景14~25页STS产生条件: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学术条件培根,马克思,邓小平,普赖斯14 卡特克利夫,罗素,普格瓦许,万期·哈特斯17斯德哥尔摩18 芒德福,海德格尔,艾吕尔19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0 雷切尔·卡逊,罗马俱乐部20 萨顿,柯瓦雷,默顿,库恩,马尔特霍夫21 施陶登迈尔钱三强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论述)历史条件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简答)对科学和技术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简答)和平运动:罗素发起,“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简答)普格瓦许运动17社会条件环境运动:“八大公害”事件三大运动人类环境会议人权运动1.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简答3题)人文主义批判,社会批判,生态批判2.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转向“内在主义”转向“外在主义”1.科学史和技术史:内史论和外史论学术条件 2.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内在主义转向外在主义各有三阶段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技术哲学:三个阶段3. 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特点3.交叉学科的兴起基本形态发展趋势第二章发展历程28~38页:STS先驱,斯诺“两种文化”默顿,贝尔纳,斯诺28 首个博士学位,专业学会31 温纳32 《科学技术论手册》,罗伊,科学大战34 索卡尔事件35前奏:两件学术大事:美国哈佛,英国爱丁堡1.诞生涌现:1969年起:美国:1969康奈尔大学;1969宾夕法尼亚大学;1971斯坦福大学;1972理海大学英国:1970英国大学和工艺学院;阿斯顿大学和里兹大学学科化:表现为四方面研究和教育的制度化;STS课程开发;博士学位的出现;学术交流渠道形成2.形成三大导向基本立场四种不同“计划”全球热潮:美国,欧洲,我国3.发展反思与总结: 1.研究的建制化:《科学技术论手册》,罗伊STS规律问题2.“科学大战”的深远影响:“索卡尔事件”3.“第三种文化”:STS宗旨,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基本规定40~60页: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41 弗兰西斯·培根(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西门,恩格斯,钱学森42 亚里士多德,弗兰西斯·培根,狄德罗(对技术的定义)43 卡普44 中世纪经院哲学非正派的唯名论,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派唯实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48一、科学、技术的含义与联系概念科学的基本规定本质属性结构:演化和门类概念技术的基本规定本质特征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技术的关联与科学技术体系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一、社会的含义及变迁我国古籍中的社会1.社会的多重含义社会学中的社会西方社会学中:有四种理解社会学的功能前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农业社会2.与科学和技术相对应的社会近代科学掀开工业社会大幕现代科学和技术引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组织结构的含义3.当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传统社会组织结构遭遇挑战新型社会结构组织应运而生:网上组织:虚拟公司与虚拟社区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含义对象对象和内容内容:美国,日本,中国概念概念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方法的结构:视角不同分为四个层次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方法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社会方法的新理念特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特点和成就理念:主要成就: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殷登祥第四章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革命64~91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主要判据科学革命:最早使用64 广义,狭义;实质(巴特菲尔德) 何为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最早使用64 广义,狭义;实质65(马克思,阿瑟·杨,毛泽东)内史论:代表人物:萨顿,柯瓦雷66内在主义倾向与外在主义倾向外史论:默顿内史论向外史论转移:库恩内在主义技术史家代表:辛格;外在主义代表:芒福德,克兰兹伯格科学革命:贝尔纳,伊东俊太郎,库恩,科恩67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主要判据技术革命:标志;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二、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总体进程第一次:起点,高潮69三次科学革命的总体进程第二次:开端70第一阶段:开始标志第三次:71第二阶段:成果第一次:标志三次技术革命的总体进程第二次:标志74第三次:创新高潮75科学与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发展第二次科学革命带动第二次技术革命二次产业第三次科学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需要萌生社会需要是动力源发明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科学和社会革命的社会根源传统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重大社会变革与其关系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当代两种社会制度新变化清教教义英国84~86 功利主义科学和技术革命的社会模式美国:经济主导模式特点86~88 政治原因“欧洲复兴计划”德国88~90 政治举措第五章当代科学和革命的基本态势93~107现代科学观念新突破是否处于革命之中现代技术新成就:技术现代思维方式新特征:特点(4)科技发展规划:技术预测;需要实现途径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开发投资科技园创新发展战略:创新重要性;企业是主力军主导技术群体化特点科学技术一体化彼此耦合联动化特点与发展趋势趋势102~107 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等(3)。

浅谈“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

浅谈“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

浅谈“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浅谈“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一"STS"教育现状在科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一个新的改革内容,逐步产生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科学(scine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ly)教育,简称STS教育。

STS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一)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它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三)强调科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四)重视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

(五)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STS教育理论强调了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主张“学校应关心学生毕业离校时社会将要发生的情况,要据此来培训青少年,使他们善于适应做成人时将要遇到的情景。

”由于它吸收了知识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合理因素,既要求学生获得各种必要的系统知识;也主张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使他们不是完全受社会环境的支配,而是能对社会环境施加影响。

它将知识、学生、社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尤其注重了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

因而STS教育是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

STS教育对我国教改是有启发的。

首先,建国以来一直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其次,人们现在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包括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些和STS是相通的。

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1985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学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STS教育问题。

但由于受到来自教育体系本身及高考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我国的传统理科教育有不少缺点,北师大附中宋正威校长在《理科教学研究》一文中,对我国传统理科教学剖析了3大弱点:(1)过于偏重系统化分科知识,旧的知识框架和模式限制了各学科间的联系,限制了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职业训练及社会需要的联系;(2)重知识轻能力,能力的培养长期停留在作为一般个性心理特征的诸种能力的培养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3期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URN O AL OF HAR N UNI RS T BI VE I Y
Vo I 9 No. l2 3
Ma . 2 8 r 00
20 0 8年 3月
[ 章 编 号 】 04 5 5 (0 8 0 —0 2 — o 文 10 - 8 6 2 0 ) 3 0 l 4
文 章 从 两种 研 究传 统 的 不 同 的社 会 背 景 、 术条 件 、 论 内 容 和 价 值 与 趋 势 四 方 面 对 两 种 研 究传 统进 行 学 理 了 比较 和 论 述 , 以对 这 两 种研 究 传 统 有 一 个 清 晰 的认 识 。 [ 键 词 】 学 ; 术 与社 会 ; 学技 术论 ; 学知 识 社 会 学 ; 关 科 技 科 科 比较 研 究 [ 图分 类 号 】 0 中 N1 [ 献标识码 】 文 A
[ 收稿 日期 】0 7—1 2 20 1— 3

两 种 研 究传 统 的社 会 背 景
S S的形 成 与 发 展 有 着 共 同 的 全 球 化 背 T 景 O在经 受 了 2 0世 纪 2 0年代 的大 萧 条 , 次 两 世 界 大战 , 核军 备竞 赛 , 以及环 境 与生 态 危 机 , 人 们产 生 了对科 学技 术 的成就及 其合 理性 信念 的怀 疑和批 判 。尤 其 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后 , 对 科学 的进 一 步发展 及其 技术应 用 的含义 的 怀 疑开 始 增 长 , 学 技 术 逐渐 褪 去令 人 眩 目的 光 科 环 , 被视 为不 幸 的渊薮 , 并 形成 了西 方学者 所 称 的“ 一种 激 进 而 出 于 理性 的 当代 反 科 学 现 象 ” 或“ 反科 学 的文 化运 动 ” 引 发 了与 科 学 共 同 , 体 的普 遍 主义立 场相 对立 的价值 理念 与精 神追 求 , 人 们 越来 越 关 注 现代 科学 技 术 可 能带 来 让
术 较 少联 系社 会 的状 况 , 关 注现 实 问题 出发 而 展 开 的 探 索 活 动 。 英 国的 S S 主要 是 S K) 展 出 了 从 T( S 发

种 把 科 学技 术 置 于社 会 情 景 中的 生 动 分 析 , 成 了研 究 科 学技 术 的新 的理 论 视 野— — 建 构 主 义 视 野 。 形
词 有 两 个 不 同 的 全 名 表 示 , 个 是 “ ce c , 一 S i e n
S S的研究传 统 。 T

T c nlg n oi y , eh o ya dSce ” 中文译 为 “ 学 、 术 o t 科 技 与 社 会 ”; 一 个 是 “ c ne a d T c nlg 另 Si c n eh o y e o Su i ” 中文 意 思 是 “ 学 技 术 研 究 ( 学 技 tde , s 科 科 术 论 或科 学技 术 学 ) 或科 学 与技 术 的人 文 的社 会 学研 究 ” …与 国 内流行 的 看法 不 同 , 国 外 。 在 的 S S中 , 者 被 看 作 是 广 义 的解 释 , 对 科 T 前 是 学、 技术 与 社 会 相互 关 系 的跨 学 科研 究 及其 在 新 认识 基础 上 的社 会实 践 ( 动 ) 后 者 被 看作 运 ; 是 狭 义 的解 释 , 对作 为认 知 活 动 与社 会 事业 是 相 统 一 的科 学 技 术 所 进行 的 多元 化 理论 研 究 。 它 们 是 一种 包 含 关 系 , 者被 包 含在 前 者 的 理 后 解 范 围 中。美 国 的 S S偏 向于 “ 学 、 术 与 T 科 技 社 会 ” 个方 向的 探索 活 动 , 国的 S K( 学 这 英 S 科 知 识社 会学 ) 以看 作 是 倾 向 于 “ 学 技 术 研 可 科
自2 0世 纪 中叶 以来 ,T S S研 究 成为 国际 学
究 ” 义 的理论 研 究 。在 近半 个 世 纪 的探 索 发 含
展 中 , 现 了 美 国 的 S S和 英 国 的 S K 这 两 种 出 T S
术界 的一 个 重 点课 题 , 为 一种 复 杂多 元 的 探 成 索活 动 。S S这个 国 际学术 界通 行 的英 文 缩 写 T
论 S S的两 种 研 究传 统 T
李大 学 远 东科技 与社 会发 展研 究所 , 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 摘
108 ) 500
要 】 国的 S S和 英 国的 S K是 S S的 两 种 研 究传 统 。 美 国 的 S S 突破 了过 去研 究 科 学 技 美 T S T T
的社 会 和文 化 问题 , 而促 使人 们 对 科 学技 术 从
( 金项 目】 基 黑龙 江 省 高等 学校 重 点 学科 建 设 专 项 资金 项 目, 目编 号 :D K o 7 05 项 z x 2o— 8 。
[ 作者简介 】 李晓峰 ( 92一) 男, 尔滨人 , 17 , 哈 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科 学技 术哲学及 S S理论研 究; T
吴 永 忠 ( 9 3一) 江 苏武 进 人 , 学 博 士 , 授 ,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科 技 、 化 与 创 新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16 , 哲 教 哈 文 主要 从 事科 学技 术 哲 学及 S S理 论 研 究 。 T
维普资讯
2 2
哈 尔滨 学 院 学 报
20 0 8拒
的反 思 。
了《 寂静 的春 天》 书 , D T滥 用产 生的环 境 一 对 D
问题 进 行 了深 刻地 剖 析 , 为 了人 们把 环 境 问 成 题看 成 重 大 社会 问题 的开 端 , 进 了科 学 技术 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