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卫气分证中邪损络脉证治探讨
试述络病学理论对温病证治的指导
试述络病学理论对温病证治的指导周燕萍【摘要】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作用.络脉是温邪由卫气分深入营血分的主干道.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卫气分阶段多为正邪相争的功能性病变,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主,病邪的影响侧重于经而不是络,而营血分阶段则代表温邪伤及脏腑阴络,以脏腑的实质损害为主,络病的病理逐渐突出并随病邪进展由营入血后络病的病理更为显著.通络法贯穿在病程的始终,特别是营血分证阶段,治法多样但各有所侧重.【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0(025)012【总页数】3页(P2160-2162)【关键词】络病学;温病学;卫气营血;因机证治【作者】周燕萍【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络,是由经脉分出的分支,由大到小,如网络状,可实现人体气、血、津、液之间的互相转化,同时还能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并通达经脉到达不了的器官和部位。
由于经粗而络细,经脉气血旺盛,不易受邪;而络脉分布极为广泛,机体内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无处不到,且纤细、分支多,所以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和津液输布,导致络病的发生。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所属脏腑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
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意义。
1 病因病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它包括四时温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以及伏寒化温之邪、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等,这些温邪多以口鼻、皮毛为途径侵入人体,邪气深入传变可由经脉继及络脉,或由经脉到脏腑之络。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
1.1 初病在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由于肺主皮毛,主气属卫,温邪入肺,由经外透肌表之络,故初期有短暂恶寒。
略论温病气分证治
略论温病气分证治温邪由卫表入里或直接入侵气分,而未入营血的一切病证皆列入气分证范围。
它既不象卫分证那样短暂即变,也不若“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及血分“耗血动血”可辨。
夫邪入气分,病程较长,波及面广,表现复杂,因此把握气分证治,颇有临床实践意义。
兹就温病气分证治作一论述,尚未尽气分证治之奥义。
以求教于同道。
明病因,察病位,洞悉原委四时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二类,其病因是外感温热和湿热病邪,包含病原微生物在内。
大凡感受温热病邪(风热、暑热、燥热)所引者为温热病(风温、春浊、暑温、秋燥、温毒);因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者为湿热病(湿温、伏暑)。
当这二类疾病处于气分阶段,由于感受病种之不同,患者体质之差异,所以发病就有许多不同的类型。
在每个类型当中,又因为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所以表现出更具体的不同类型,不易辨析。
历代温病学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分析,找出规律,即按病邪侵犯人体的不同病位涉及不同的脏腑,而归纳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均由推理而产生,并不是病理解剖部位,也不是定位于局部某一器官,某一组织或某一群细胞之上,而是一种整体性反应。
温热病邪入气分一般为:热在胸膈、邪热在肺、热在阳明。
“热在胸膈”,包括无形邪热或有形痰热留于胸膈而产生的一组证候。
因胸为心肺之地,膈连胃肠,故与心、肺、胃、肠等脏器有关,又可细分为热郁胸膈、热灼胸膈、痰热结胸三型。
“邪热在肺”,多由肺卫发展而来,表现为热邪入里,壅阻肺气之象为邪热壅肺证。
“热在阳明”,病位在中焦,系脏热移腑顺传阳明之证,分为经证、腑证、肠热下利证,三者与《伤寒论》论殊途同归。
气分证后期,由于温邪灼伤肺胃阴分,出现肺胃阴伤证。
另外对于气分证,前人还有伏邪自内外发,郁于少阳胆经的论述。
这些均是温热病邪进入气分,涉及病位之概略。
至于温热病进入气分之病位,薛生白明确指出:“病在二经(太阴,阳明)之表,多兼少阳三焦……邪由上受(口鼻而入),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三焦、胆、膜原,均是着邪部位(应理解为病机),故有邪在膜原、邪留三焦,邪在少阳诸型。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温病舌诊辨证:气分、卫分、营分、血分舌象
温病舌诊辨证:气分、卫分、营分、血分舌象卫分舌象温病在卫分阶段,邪浅病轻,舌象变化也比较单纯,其主要特点是:舌质一般正常或边尖红,舌体形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略有差异,舌苔主要表现薄白苔。
但是由于感受邪气之不同,虽全是薄白苔,而亦有区别。
气分舌象温病在气分阶段,邪已由卫入里,此时邪正剧争,人体功能活动极度亢奋,脏腑功能失调,舌象变化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是:舌质红,舌体正常(一般情况下,舌质的变化并不太大),舌苔由白转黄,黄苔是气分证最多见的一种舌苔。
但因气分证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变化又多,舌苔的色彩也复杂多样。
总之,温病气分阶段,时间长,变化多,正气盛、邪气实,是温病治疗的关键阶段,若治疗不当,常可入营,邪入营仍须力争回转气分,再从气分外透卫分而解。
气分舌象如下。
营分舌象温病邪入营分,病势较为深重,已由气分证的正邪俱盛,转为邪盛正虚,由功能障碍发展到物质基础损伤,因此温病到了营分阶段,由于营阴耗损,血液黏滞,血运失常,舌质变化较为突出。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的形体偏瘦,舌质红绛,质地糙老,一般无苔或仅见黄而干焦薄苔。
由于在营分证阶段,正邪盛衰的程度亦有不同,舌象变化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说治疗营分证比较复杂,争取做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不然可就要以清营养阴为法进行治疗。
营分证舌象如下。
血分舌象血分证是温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病情危重。
血分证有虚实之分,一方面表现温毒邪热极盛,另一面表现真阴耗竭,因此舌色舌象变化也较复杂。
血分证舌象变化的特点:多是舌形与舌质的改变,舌质多呈紫绛色,甚至有瘀斑与瘀点,舌形多见干瘦、干枯、龟裂、短缩、痿软、卷缩、胖舌及舌体歪斜等变。
血分舌象如下。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暑湿郁蒸少阳气分,气机郁阻 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湿温病气分证后期,余湿未尽,脾气不 舒,胃气未醒 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
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选方 银翘散、桑菊饮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
清营汤 清宫汤送服凉开三宝
羚角钩藤汤 犀角地黄汤 加减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汤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雷氏宣透膜原法
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 蒿芩清胆汤
三石汤 薛氏五叶芦根汤
普济消毒饮
凉营清气汤 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湿困中焦 邪阻膜原 湿浊偏盛 湿热并重 困阻中焦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
热
类
湿热蕴毒证治
湿热酝痰蒙蔽心包
湿热蕴毒 湿热酝痰
证治
蒙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证治 暑湿郁阻少阳
暑湿弥漫三焦证治 暑湿弥漫三焦
余湿留恋证治
后期余湿留恋
温
大头瘟毒盛肺胃
证治 .
毒盛肺胃
毒
烂喉痧毒燔气营
类
(血)证治
毒燔气营(血)
好发季节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
《温病学》学习大纲总表 病机
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 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心火仍炽,心肾 不能互济 温病后期,阴液亏损,余邪留伏阴分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湿 重热轻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中医执业医师:足太阴脾经考试试卷
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中医执业医师:足太阴脾经考试试卷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胎动不安的主要症状是__A.孕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突然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B.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下时止C.妊娠期间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少量阴道出血D.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E.以上均不是2、患者小便点滴不畅,烦渴欲饮,咽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数。
治疗应首选A.八正散B.导赤散C.沉香散D.代抵当丸E.清肺饮3、温病中邪入脾、胃、肠、胆、膈等部位,一般多属A.卫分证B.气分证C.营分证D.血分证E.下焦证4、憎寒壮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而重取无力者,治宜选用A.羌活胜湿汤B.九味羌活汤C.消风散D.柴葛解肌汤E.败毒散5、枳术丸的功用是A.消食和胃B.消食导滞C.消痞和胃D.健脾和胃E.健脾消痞6、厌食与积滞的主要区别是A.食欲不振B.精神异常C.脘腹胀满D.腹部疼痛E.形体消瘦7、患者哮证日久,反复发作,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白,脉沉细者,治宜选用A.苏子降气汤B.金匮肾气丸C.射干麻黄汤D.七味都气丸E.三子养亲汤8、下述肾阳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A.精神萎靡B.形寒肢冷C.五心烦热D.腰膝酸冷E.面浮肢肿9、Na+泵的特点是A.可造成离子势能的储备B.腺苷酸环化酶提供能量C.泵出Na+和泵入K+交替进行D.泵出K+和泵入Na+的比例是2∶3E.Na+泵是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10、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其治法是A.清热生津,散寒解表B.解表清里,宣肺泄热C.辛温解表,宣肺泄热D.解表清里,宣肺止咳E.解表宣肺,泄热止咳11、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2、以下不是瘤的特点为A.随处可生B.生长缓慢C.单个或多发D.不易消散E.又痛又痒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眩晕的治法A.平肝潜阳,清火熄风B.补养气血,健运脾胃C.活血化瘀,养心安神D.燥湿祛痰,健脾和胃E.补肾滋阴或补肾助阳14、荨麻疹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的辨证治疗A.湿热证:清热祛风除湿B.风热症:疏风清热除湿C.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D.风寒束表:疏风散寒E.湿热蕴毒证:清热除湿解毒15、关于腹部膨隆正确的是A.下腹部膨隆排尿后都可以消失B.局部膨隆是长型者多为囊肿C.局部膨隆随呼吸移动者多为膈下脏器或其肿块D.膨隆有搏动者可能为动脉后面的肿块E.于卧位出现而站立时消失的局部膨隆为腹外疝16、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者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维脉17、患者,女,55岁。
赵绍琴:温病卫分证细解与误治
赵绍琴:温病卫分证细解与误治温病卫分证, 因为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那么在上焦, 应该用些个轻清的, 很轻, 轻重的轻,清热的清,轻清的来清解它,用这些方法。
那么宣泄上焦,干什么呢?宣泄上焦,用这些“轻清” ,用这些“轻”的“清” ,来宣泄上焦之“热” 。
上焦的风热,风温,是风热,温邪在卫,卫分的热。
或者是在肺中的,咳嗽为主的, 我们也清肺热,都是用,要用清的方法。
用清的方法干什么呢?来宣泄上焦,来宣泄上焦之热。
什么叫宣泄呢?宣,是往外,不是发汗,是宣通宣通。
因为肺热,肺主皮毛, 热郁于内, 热出不去。
什么叫“郁于内” ?就是闭住了, 就等于我们屋里头窗户、门都不开,热闭在里头了。
怎么样呢?用一些宣泄的方法。
宣,不是发汗,泄,不是攻里。
就是开个门缝儿,窗户缝儿开一点儿,给这热往外宣达宣达,所以叫“宣泄” 。
宣泄什么呢?上焦的风热。
因为什么温病叫上焦篇呢?是不是?那么“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 啊。
这儿说的是心肺,上焦的郁热。
“假若郁不能开,热就不能外泄,病必增重” 。
本来开始,风温在卫分的时候, 就是由于温邪口鼻吸进去,到了肺,肺热上蒸,形成的这些个,这个有点恶寒,有点发热,有点口干,有点咳嗽,嗓子有点红,头额上有点汗。
都是郁热,我们把它的郁热给宣通宣通,用宣泄宣泄,绝不许用发汗药。
什么叫发汗跟宣泄?宣泄跟发汗的区别在哪儿呢?发汗药, 要求的是皮毛开张, 强迫的把津液从皮毛这儿出来, 干什么呢? 因为是受了风邪或者寒邪,把邪驱除出去,这叫做发汗法。
宣泄法不是。
宣泄法就是因为热郁于内,皮毛开一点儿,就跟我们门似的,开一个门缝儿,窗户也开个缝儿。
不许发汗,不是让它出汗,让它把这热往外放一放。
放什么呢?放这个温邪的郁热。
那么这样,那么这郁热能够开,热能够外泄。
不然的话,越郁越热,所以把温邪从卫分不能够舒展,把它给宣疏出去。
一部分热给宣出去,一部分给郁开了,一部分热用些个甘寒药清它。
那么又不能这样,怎么样呢?表气越闭越热,这一下子,容易从卫分就走到气分证。
温病卫气分证中邪损络脉证治探讨
著作 《 内经 ・ 热论》 《 、伤寒论》 《 、温热论》 《 、 温病条辨》 腑 、 四肢百 骸 、 五官九 窍 、 肉筋 脉等组 织器 官联 结成 皮 等以六经传变、 卫气营血辨证等理论 , 治疗温病 ( 当 相 个 有机 的统 一整体 。 脉有 别络 、 络 浮络 、 孙络之 别 。 络 于 西 医 的感 染 性 炎 症 )具 有 宝贵 的经 验 和 很 好 的疗 脉之 浮行 于浅表 部位 的称 为 “ 浮络 ” 。络 脉最 细小 的分 孙 。 效 。温 热疫毒 损伤 机体 以致气 血瘀滞 、 络不 通 、 而 支称 为“ 络 ”络 脉具 有满溢 灌注 和双 向流动 的特性 , 经 郁
一
化热 、 毒 壅盛而发 温病 , 火 主要 表现 为人 体卫气 营血 和
脏 腑功 能失调 。 卫气 营血 辨证 是温病 的重 要辨证 论 治方法 之一 。 卫 分证是 指温邪 初犯 人体 肌表 或上焦 ,导 致卫 气功 能 失 调而 引起 的一 个证 候群 。 素 问 ・ 《 咳论篇 》 “ 谓 皮毛 者
程。
【 关键词 】 温病
卫气分证
邪损络脉
温病是 由温邪 引起 的 以发热 为主症 ,具 有热 象偏
网络 全身 , 无处 不 至 , 行全 身气血 , 络脏腑 肢节 , 运 联 沟
重、 易化燥 伤阴等 特点 的一类 急性 外感 热病 。 中医经典 通上 下 内外 , 调节体 内各 部分 的通 路 , 人体 的五 脏六 把
胸膈 。临 床特点 为身体 壮热 , 不恶 寒 , 恶热 , 多 , 但 汗 渴 欲冷 饮 , 苔黄燥 , 洪大 。此 时机体 对致病 因子 呈亢 舌 脉 进性反 应 , 其脏 器病 变是 以充血 水肿 、 变性 为主 , 用 宜 清气法 治疗 。但在 卫气分 治疗 中针 对邪 热扰 络机理 强 调不力 。 提高 临床疗效 , 者对温 病初起 邪 热扰络 病 为 笔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风温病可以分为初、中、末三期。
初期用辛凉轻解法治疗。
因为病在上焦,所以要用辛散、凉清、轻宣的药物来疏风清热,解除表邪。
中期有气分热盛与热陷心包两种类型。
气分热盛者,用清泄气热法治疗,如果是肠腑热结成实,可以用通下法,逆传心包营分,用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法治疗。
到末期,邪气基本上解除了,但是由于在初期、中期的发热过程书消耗了阴液,往往出现肺胃阴伤,所以治疗用甘寒生津的药物来清养肺胃。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是指风热邪气袭表而导致的卫分证,简称邪袭肺卫。
这类病变有两种类型,二种是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的卫外失司证;一种是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以咳为主症的肺失宣降证。
这两种证候类型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也有差异,临床中要加以区分。
(1)卫外失司【临床表现】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什么会出现发热?因为邪气侵袭到体表,正气就必然要调动到体表来祛邪,就如同敌入打到哪里,就要往哪里派兵反击一样。
因为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体表,正邪就相争予表,从而使体表的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因为是病变初起,邪气侵袭的部位表浅,邪浅病轻,正气与邪气斗争并不很激烈,所以发热不重,热势不很高,二般是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
为什么微恶风寒?是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
风热虽然是阳邪,可以开泄腠理,但是腠理虽然开泄了,阳气向外宣发却并不通畅。
为什么呢?因为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发散,这样正气与邪气就在体表相争,阳气向外宣发就受到了阻碍,这种惰况称为表郁。
由于邪郁于表,体表的气机不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病人体表的阳气不足,就出现了轻微的恶风寒症状。
风温病初起的恶风寒与太阳伤寒初起比较要轻得多。
因为伤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阳气内闭,不能宣发到体表,这种情况称为表闭,所以病人自觉恶寒重。
风温初起不是表闭,而是表郁,阳气向体表宣发虽然受阻,但并不是完全闭于里,体表的阳气虽然不足,但并不像伤寒初起那样严重,所以恶寒轻而发热症状更为突出。
赵绍琴:温热病与卫分证特点及注意
赵绍琴:温热病与卫分证特点及注意“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
它的意思就是说,温热病啊,是邪从口鼻入肺。
它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跟外感、着凉,受风寒,根本不同。
温病它是,病邪是个温邪,温邪就是热邪,从口鼻吸受入肺,跟第一讲就结合起来了。
它的特点呢?“咽红且痛”,嗓子,上来就是嗓子红,嗓子疼。
“甚则作咳”。
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温邪从咽喉经过气管到了肺,所以它热郁于肺,所以它作咳。
所以“脉必浮数”,跟这伤寒,跟这受了风,都不一样。
伤寒是浮紧呐,那么,这个中风呢,受了风呢,是浮缓。
它的脉象是浮数。
它的特征呢?因为它是热邪,所以上来呢就“口渴”。
客观的检查呢,看到了是“咽红”,嗓子是红的。
那么这道理是什么呢?因为它这个热到了肺,“肺外合皮毛”。
肺主皮毛,皮毛呢,它有这个腠理,开阖,司开阖啊。
那么所以它,因为它是属皮毛,在肺,所以管它叫“故云在卫”。
不说它是表证,什么道理呢?你要说它是表证,都想到是风寒,不是受了风了,就是受了寒了,都想到皮毛受了病了。
温邪不是啊,它是温邪从外头来的,因为肺主皮毛,所以叫做卫分证。
这一点突出的,在温病必须这么认识。
那么学习完温病,你错误地把温热从口鼻吸入,到了肺发生的咳嗽,你认为是皮表受风或是受寒,这是百分之百的错了。
病机就错了,所以治疗上对不了了。
为什么说不是风寒呢?“咽红且痛”,是不是啊?是这个,是热啊,不是受的风寒。
伤寒是咽不红,嗓子不疼,舌苔白、润。
这是它们的区别点。
下边说“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底下它要讲清楚了。
说卫分证,什么叫“卫分证”啊?就是温邪的卫分证,它呢,“必寒热头疼”。
常常给我们一个错误概念,有冷有烧,就认为是表证。
古人也说了很多,“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这是古人说的。
那么古人说错了吗?古人说了一部分。
是啊,受了风寒了之后,风也好,寒也好,是没解好的时候,是有恶寒,这是一个方面。
那么在温病这方面不是这个,说卫分证必寒热头疼。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摘要: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又称温热病。
属广义伤寒范畴。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关键词温病叶天士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温病作为一种逐渐被医家认知熟悉的疾病,其在辨证治疗方面,有着众多的思路与方法,对温病认知不断的发展,由原先伤寒学派的六经辨证到三焦辨证再到叶天士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不断的被丰富,在这些医家对温病的认知中,叶天士的理论可以说是较为完备的了,简单就其学说而言,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已经算是精细如微了,但仔细分析叶天士的温病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就连他也并非独抱卫气营血辨证,视其为不二法门。
首先对其该学说进行一个了解,在细读其著作《温热论》后,会发现其主张的并非仅是上述的四个方面,还包括了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的一些影子,叶氏把温病毒邪侵犯人体由外到内分为卫气营血,病情的加深会伴随着向内程度的发展,但是人体不仅有内外之分,亦有上下之分;温邪有阴阳之别,侵袭人体亦有上下之分。
其中也均是按照上述的四个层面发展的吗?显然不是,叶氏在其书中有明显三焦辨证的思想,如开篇一句即点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指出温病邪侵犯人体上部阳位,肺先受邪,在这里是肺的卫气受到侵犯,若温邪不除,则按照由卫到气的顺序进行发展,变为肺热壅盛,这一步是符合叶氏四步传感顺序的,当然他还指出温邪犯肺或可传给同属上焦的心包,关于其三焦辨证的思路也由此展开,暂时不去讨论气分向营血方面的传变,叶氏之处中焦当属脾胃二脏,可由上焦顺传而发,也可由一些易困脾胃之温邪如暑邪直接袭之,中焦之脏,不言卫气营血而言脏腑功能,亦颇有脏腑辨证之意。
中焦病不愈则可传之下焦,叶氏把肝肾二脏作为下焦的邪犯之脏,既是考虑到脏腑的位置,又考虑到了病情发展的过程,下焦之病通常为温病发展后期的脏腑受损,温病之邪,容易耗伤阴液,久病伤肾,温病预后或者发展深入人体都会肾阴亏虚,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等伴随症状,须在清残余温毒之余还要注意滋补肾脏,扶长正气;若热邪煎灼肝阴,则易出现肝亏而导致的肝风内动,兼在发热的温病之中,加重病情。
温热病证治(三):气分证
-⽓分证是温热病的第⼆阶段,病已⼊⾥,主要侵犯肺、胃。
其特征是发热较⾼,不恶寒,⼝渴⼼烦,尿⾚便⼲,⾆红、苔黄、脉数,为邪强正盛、⽕⽓有余之征。
因为病已⼊⾥,故不再有恶风寒的表证,⼜因邪热⼊⾥,变深变重,故见⾼热、便秘等症。
温热之邪⼊⽓途径有⼆:⼀从卫分传来,即先见恶寒发热,⽽后才转变为不恶寒、但恶热的;⼆是温热之邪直⼊⽓分,即没有经过恶风寒的卫分阶段,开始就是但热不寒的⽓分证。
曲于热⼊于⾥的部位不同,常见以下⼏种类型: (⼀)⽓分热盛 主证。
⼤热、⼤渴、⼤汗、⼼烦、脉洪⼤,⾆苔黄⼲,⾯⾚,甚则谵语抽搐,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流感、⼄型脑炎等病。
分析:因⽓分热盛,故见⾯⾚、脉洪⼤,⾥热迫津外泄则⼤汗、⼤热,⼤汗伤津则⼝渴、苔黄⼲;热扰⼼神则⼼烦谵语,热极⽣风则抽搐。
治法:清热⽣津 ⽅药:⽩虎汤加减 ⽯膏知母(泻⽕滋阴);芦根⽢草粳⽶(益胃⽣津)。
(⼆)胃肠实热 主证:⾼热或午后潮热,⼤便秘结或肛门灼热,暴泻黄臭稀⽔,腹满胀痛拒按,烦躁谵语,⼿⾜多汗,⾆红、苔黄燥或灰⿊起刺,脉沉数有⼒。
可见于某些流感、⼄型脑炎、急性胃肠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病。
分析:温热内侵与积滞相结,灼伤津液,故见⾼热或午后潮热、便秘、腹满胀痛拒按等,热扰神明则烦躁谵语,热邪逼津外泄则⼿⾜多汗,热邪伤津则苔黄燥或灰⿊起刺。
治法:通下泄热 ⽅药:⼤承⽓汤加减 ⼤黄芒硝⽞参(泄热通便);枳壳厚朴(⾏⽓除满)。
(三)⽓分湿温 主证:⾝重胸闷,腹部胀满,渴不欲饮,精神淡漠,重听,⼩便不畅,⼤便不爽,苔黄⽩厚腻,脉弦缓,或伴腹泻,或有黄疸,或见烦躁,神昏谵语。
可见于某些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急性菌痢等病。
分析。
湿热阻滞⽓分,在上焦则胸闷、⼝渴不欲饮,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在下焦则⼤便不爽或腹泻,⼩便不畅,在肌表则见⾝重;湿热郁蒸,肝胆失于疏泄,故见黄疸;湿浊上蒙清窍则精神淡漠、重听,或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
温病卫分证刍议
温病卫分证刍议贾志新【摘要】本文从温病卫分证中发热恶寒的产生机理入手,对不同教材版本的解释进行了比较,进而明晰卫气与卫阳的关系,提出卫阴的概念,认为卫分证所表现的发热重恶寒轻不能仅归结于卫受邪郁,或卫阳亢奋,应该还与正邪相争,伤及卫阴卫阳,失于卫阳的温煦而恶寒,失于卫阴的濡养而导致阳盛发热有关,因温邪为阳邪,导致重伤阴液,而出现阴不制阳的阳盛则热,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其病位不仅与肺相关,还应包括其他的脏腑组织,也并非单纯的表证,比一般认识上的卫分证病位更为广泛.【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6【总页数】2页(P588-589)【关键词】卫分证;卫气;卫阳;表证【作者】贾志新【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经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此言指出了外感病的治疗应以治皮毛为“善治者”,治五脏为最次。
然如何辨识皮毛之证,防止邪气入里,是辨治外感病的关键。
原文中所讲的“皮毛”并非单指体表腠理,应理解为八纲辨证中的表证。
而表证又有寒热之分,由寒邪所致的外感表证隶属伤寒学范畴;感受温邪引起的表证则属温病卫分证研究内容,现就温病卫分证的一些相关概念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卫气与卫阳的关系应明晰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对发热恶寒机理的解释,《温病学》21世纪教材[1]认为:“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养而恶寒。
正气具有御外功能、邪气入侵,导致邪正相争,卫阳亢奋而发热……温邪抑郁卫阳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温病学》精编教材[2]解释为:“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卫气与邪相抗争,卫气郁而不宣则发热;卫阳为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故见恶寒;因系感受温邪,故多表现为热重寒轻。
温病辨证分类
温病辨证分类卫气营血辨证一、卫分1、卫分发热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舌红苔黄脉来数,渴或不渴银翘散。
二、气分1、热邪在肺胸痰舛,口渴汗出吐咳痰,苔黄脉数热不解,清燥救肺汤可选。
汤:清燥救肺用石膏,参耆桑叶加阿胶,脉杏杷叶增麻仁,清热泻火将肺保。
2、热在胸中胸中烦,阵阵烦热睡不安,脉数苔黄大便秘,表里两解凉膈散。
汤:凉膈大便硝黄甘,栀子薄荷黄芩连,黄芩连翘齐加入,竹叶入内除心烦。
3、热在胃中津液伤,四大心烦苔燥黄,脉数欲脱生脉散,洪热汗渴白虎汤。
4、热在肝胆口苦烦,干呕而渴胁疼兼,脉数苔黄夜不眠,芩连玉枝汤可选。
汤:黄芩、黄连、郁金、淡豆豉。
5、热在肠中便不通,潮热汗出肠中疼,尿赤舌干脉沉实,腹疼拒按承气攻。
肠热下利伤津液,葛根芩连汤可用。
三、营分1、热伤营阴夜热重,心烦不眠谵语声,舌质红绛脉来弦,清营汤治有神功。
2、营卫合邪恶风寒,神昏谵语发疹斑,舌质红绛脉来数,阴翘散方可加减。
3、热入心包神昏谵,昏不知人谵语兼,邪闭心窍开心气,紫雪至宝牛黄丸。
四、血分1、血热妄行少眠烦,口渴壮热或多汗,手足心热脉来数,舌起芒刺败毒散。
气血两清败毒散,膏地犀栀桔参甘,知赤元连淡竹叶,凉血解毒用丹连。
2、肝热动风头晕眩,发热口苦兼心烦,项背强急阵阵搐,舌质红绛脉来弦。
羚羊双钩汤可用,便结承气汤加减。
3、血热妄行伤阴口舌干,暮热早凉兼心烦,手足心热脉无力,神倦无力青蒿煎。
青蒿鳖甲汤,知丹生地黄,养阴能透热瘟病夜早凉。
4、亡阴失水体瘦干,唇萎舌缩目睛陷,齿燥积垢兼昏睡,两目红赤抽搐兼,肢端逆冷脉欲绝,三甲大定风珠选。
三甲复脉牡鳖板,麻仁阿胶麦冬连,白芍生地炙甘草,滋阴复名补真元。
大定风珠即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
三焦辨证1、上焦发热重恶寒,发热轻微少笑言,无汗身重疼不食,头晕沉重嗜睡兼。
神志呆滞苔白腻,脉濡无力正气煎,身热不畅午后热,此是湿温冰病邪干。
2、中焦湿热身沉倦,午后热甚便溏难,面目淡黄不饥食,苔灰白黄脉濡兼,身热不畅胸胁满咳嗽痰多身疼兼。
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
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
沈炳章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6
【摘要】@@ 凡温病初起,病邪一般都在卫表,只要见有上焦肺卫症状的,就可以用汗法(解表法)来治疗.具体运用上,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感受病邪的不同,兼夹病症的不同.在解表法中,又有疏风泄热、透表清暑、宣表化湿、疏表润燥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审因论证,区别运用之.
【总页数】1页(P380-380)
【作者】沈炳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2
【相关文献】
1.浅论温病卫分证治则与轻清宣透法 [J], 邱智;陆青媛;操儒森
2.温病卫分证刍议 [J], 贾志新
3.论温病卫分证治之宣透与清解法 [J], 陈宝国
4.温病卫分证辨析及临床应用 [J], 龙超君;白辰;刘邵阳;胡莉;于河;刘铁钢
5.温病卫分证辨治述要 [J], 马健;陈宁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热病四个阶段之欧阳法创编
诊断学名词。
辨证方法之一。
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
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
病变按卫、气、营、血逐步发展至营分血分者为逆传。
其中两分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同病。
卫分为表证阶段,应鉴别不同的病因;气分为热盛阶段,应区别热邪是否结聚;如属湿热,则应区分热和湿的轻重;病邪深陷营、血分为伤阴引致内闭或出血的阶段,并须明辨心、肝、肾等脏的病变,由此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辨证的内容。
中医以卫、气、营、血为纲,根据温病发生、发展及症状变化的特点,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至清代,叶天士根据前人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温热论》中将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用以分析温病病情浅深轻重及其传变规律,把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四类不同证候,并提出相应的诊法和治法,从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这一理论体系。
临床表现卫气营血代表温热邪气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其相应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证候。
1.卫分证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
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据感邪气性质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卫分证又有多种证型:(1)风热犯卫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急症 !""# 年 $$ 月第 $% 卷 第 $$ 期 &’()*+ ,-.+ !""#,/-0+ $%,,-+ $$
·$12$·
泌或类激素样作用,可影响免疫系统多个环节;而滋阴药物同样 具有上述功能并可抑制抗体形成、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 解毒活血、祛痰通痹之类中草药相伍为用,可解除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病变部位郁热、瘀血、痰浊,以使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代谢 增快,减少渗出及胶原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并 对免疫紊乱起双向调节作用8$9。
" 典型病例 刘某; 女性; $% 岁,!""# 年 ! 月 !< 日因 “双髋、双膝关节疼
痛 $ 月余”收入院。平车入科,查体示两颧微红,脱发,双膝、右肩 及双髋压痛(= ),夜间尤甚,不能行走及翻身,双侧髋关节外侧、 左侧腹股沟处压痛明显,左侧髋关节轻度肿胀,局部皮温正常, 双膝屈曲受限,不能行走,直腿抬高试验 (= ),“6”字试验 (= ), 左下肢肌力 ! 级,右下肢肌力 3 = 级,双上肢肌力正常,小便黄,
" 温邪扰络是温病卫气分证的重要病变机理 !+ $ 卫气是人体阳气之一,主要敷布于人的体表,能 温养肌肤,有抵御外邪侵袭和驱邪外出的作用。它内与 肺气相通,外司毛孔、汗腺的开合。温邪上受,首先犯 肺,卫分首当其冲。卫气郁阻,皮毛开合失司,则无汗或 少汗。阳热上扰清空,则头部作痛。热扰血络,则鼻咽黏 膜充血水肿。可产生局部的红、肿、热、痛,甚至咽喉糜 烂而痛、头面肿痛等症。热郁于表则舌边尖红而苔白, 脉象浮数。 !+ ! 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有 “熏肤、充身、 泽毛”的作用。邪在卫分不解,邪热内传,入于气分,由 于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恶寒、尿赤、舌红、苔
大便 3 日未行,因疼痛夜不能寐,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查 )>? %%+ 1 @A B C,’D>$6"@@ B E$,FCG 5 H!% 阴性,肌酶谱不高; (在疾 病活动期,由于产生了肌酸激酶活性抑制物,使肌酶降低,肌酶 也可能正常8! 9);双髋关节、骶髂关节 *>I 示骨盆诸肌肉、骨质改 变,考虑与免疫有关的肌肉骨质病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 (送检腰 6 脊旁竖脊肌)横纹肌组织示肌纤维退变、轻 度萎缩,间质纤维脂肪组织增多,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 灶呈肉芽肿炎性改变,小血管慢性炎性变,考虑为炎症性改变。 本患者发病以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四肢近端肌肉病变为主,结 合肌电图、肌肉病理活检诊断为多发性肌炎。4 $ 7 西医治疗:强的 松 3"@A B 晨,顿服;甲氨喋呤 $!+ 1@A B %J,肌注。4 ! 7 中医治疗:治 宜清热凉血、解毒燥湿为主,兼补脾肾之气。拟方如下:羌活 $!A,独活 $!A,秦艽 $!A,生石膏 3"A(先煎),知母 $!A,龟板 $1A, 木瓜 $1A,薏苡仁 !"A,地龙 $1A,鸡血藤 3"A,丹参 3"A,络石藤 3"A,甘草 3A。4 3 7 外治疗法:中药熏蒸及针灸疗法。4 6 7 功能锻炼 及心理治疗:住院期间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建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另在疾病恢复期要求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锻 炼。经 1 周治疗; 患者双髋、双膝、双肩关节疼痛较前明显好转, 双髋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D>、)>? 等炎性指标接近正 常; 临床显效,出院继续药物治疗。
中国中医急症 !""# 年 $$ 月第 $% 卷 第 $$ 期 &’()*+ ,-.+ !""#,/-0+ $%,,-+ $$
·$111·
·证治探讨·
温病卫气分证中邪损络脉证治探讨
荣加和
中图分类号:5!16 文献标识码:7 文章编号:$""6 8 %619 2 !""# 4 $$ 8 $111 8 "!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论治方法之一。 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或上焦,导致卫气功能 失调而引起的一个证候群。《素问·咳论篇》谓“皮毛者 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 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热 也消肌肉,名曰寒热”。其证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 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此 阶段患者多有鼻腔黏膜及咽喉部充血,自觉鼻咽部灼 热疼痛,为邪热扰络之象。现代研究认为,卫分阶段主 要是机体内发生了各种防御代偿活动,尚未发生机能 或代谢的明显障碍,局部病变可为充血水肿或轻度发 炎,用辛凉解表法治疗。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影响人 体气的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病位在胃、脾、肠、胆、 胸膈。临床特点为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 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此时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 进性反应,其脏器病变是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宜用 清气法治疗。但在卫气分治疗中针对邪热扰络机理强 调不力。为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对温病初起邪热扰络病 机和证治进行探讨。
4 收稿日期 !""# 5 "6 5 "% 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中医经典 著作 《内经·热论》、《伤寒论》、《温热论》、《温病条辨》 等以六经传变、卫气营血辨证等理论,治疗温病 2 相当 于西医的感染性炎症 4 具有宝贵的经验和很好的疗 效。温热疫毒损伤机体以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 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和 脏腑功能失调。
参考文献 $ 张庆昌 + 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经验 8 & 9 + 开卷有益 (求医问药),
!""!; 2 4 2 7 K $1 ! LMNO &(; *PQ0RSNTU L+ GJV0U WJW-XNUEWY X-0P@P-TWUWT ZWUE-VU R0R.NUW-O -[
YMRNUWOR QWONTRK )NTR MRX-MU NOJ MR.WRZ -[ UER 0WURMNUVMR 8 & 9 + DYNOJ & >ERV@NU-0,$<<3,!!K <6
! 络脉的生理功能和病变机理 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
四川省乐山市红十字会医院 2 乐山 3$6""" 4
网络全身,无处不至,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把人体的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 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别。络 脉之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 “浮络”。络脉最细小的分 支称为“孙络”。络脉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 既能布散气血津液于脏腑组织,又回注气血给经脉,以 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络脉的功用相似于西医的 微循环功能。人体卫分和气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需依 赖经络为通路,因为气存血中,血以载气并且不断为气 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持续地得到补充,经络 通畅,气血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正常的生理 功能。《灵枢·本脏》篇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 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一但受邪,外邪扰动经 络影响络脉的通畅,气血不能顺利到达脏腑和体表组 织而产生各种病证。临床表现有二,其一为热盛扰络, 病变黏膜皮肤鲜红充血肿胀,组织器官感觉灼热疼痛 为主。其二为热郁血络,病变黏膜皮肤暗红而肿,脏腑 器官感觉刺痛为主,热感较轻。
! “透痹转气、循经刺法”为辅 中医中药熏蒸疗法,具有: 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
发汗而不伤营卫: 的特点,对风湿类相关疾病引起关节肿胀疼 痛、肢体麻木不仁等症;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沈师自拟熏蒸方 4 羌 活、独活、防风、桂枝、细辛、川芎、海风藤、徐长卿、姜黄、苏木、冰 片等 7 ,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药物大都为辛香浓 烈之品,在温热蒸气的协同作用下,达到通经活络、祛邪外出、病 体早日康复的显著疗效。上法同时配合针灸法治疗炎性肌病致 肌肉痿废不用、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有明显疗效;同时; 运用穴位包埋疗法; 根据辨证取穴的原则; 用扦针在身体的相应 穴位上进行包埋; 以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整气机、提高机 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控制了病情; 预防反复发作; 在临床上用于 治疗炎性肌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
【摘要】 温热疫毒损伤机体,可使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在治疗温病时,于卫气 营血传变过程中下一个层次证象尚未出现之前予以 “先治透热”,以防传变,使邪热不致内入,血络通畅而药 物直达病所,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药物疗效,有效地截断病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过 程。 【关键词】 温病 卫气分证 邪损络脉
4 收稿日期 !""# 5 "6 5 $6 7
4 上接第 $111 页 7
黄、脉数。邪热入里导致人体器官充血水肿变性,出现 胸膈腹腔灼热疼痛即为热扰阴络之证。
! 疏通络脉法在温病卫气分中的运用 3+ $ 辛凉解表佐疏通络脉治卫分证 邪袭肺卫证表 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 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临证时应重点辨识鼻咽部 位血络的色泽、粗细而加不同的疏通血络之药。若病变 局部络脉鲜红灼热疼痛,可在辛凉解表方银翘散中加 赤芍、丹皮凉血通络。若病变处络脉暗红增粗、痛如针 刺则加入穿山甲、皂角刺活血通络。如见湿热蕴毒证之 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或身目发 黄,苔黄而腻,拟解毒化湿、凉血通络法,予甘露消毒丹 加丹皮、紫草。 3+ ! 清气法中佐活血通络治气分证 治疗温病气分 证用清气法即清泄气分邪热的一种治法。因温邪犯于 气分者较多,所以清气法在温病中运用机会较多。具体 运用亦须根据病位浅深、病邪性质而采用不同的方药 治疗。在主病之方中佐活血通络之品。如治疗邪热犯肺 证见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或胸闷胸痛,舌止痛。针对肺热移 肠之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疼痛等证,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赤芍、茜草活血通络。有阳明腑实, 小肠热盛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尿时疼痛, 尿色红赤,用导赤承气汤加赤芍、紫草凉血通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