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奔豚气病脉证治

奔豚气病脉证治

06
预防措施与康复期管理建 议
高危人群筛查及早期干预策略
筛查范围
针对有奔豚气病家族史、 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 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筛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中医四诊 合参等方法,评估个体奔 豚气病发病风险。
早期干预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 中医药调理、情志调摄、 饮食指导等早期干预措施 ,以降低发病风险。
适应症分析
西药治疗奔豚气病主要适用于症状较为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在选用 西药时,应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在使用药物治疗奔豚气病时,应严格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应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处理措施
家庭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奔豚气病的家 庭护理知识和技能,包括情志调
护、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等。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内的中医药、康复、心理 等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 服务。
家庭与社区联动
建立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有效沟通机 制,确保患者在家庭和社区都能得 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味都气丸:熟地黄、 山萸肉、干山药、泽泻 、牡丹皮、茯苓、五味 子,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地黄、山 药、山茱萸、茯苓、牡 丹皮、泽泻、桂枝、附 子、牛膝、车前子,温 补肾阳,化气行水。
其他证候类型及施治原则
寒热错杂型
表现为腹部有气上冲,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大便不调等。 治宜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
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伴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颜某女 50岁郴州宜章县人
初诊(2010—10—8):病人自诉自觉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半年,加重1周,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薄黄苔。

主诉:奔豚气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辩证:奔豚气(肝胃不和)
治法:平冲降逆,疏肝和胃
主方: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桑白皮10克 3剂,散剂。

病人自诉药后奔豚气初为减轻,一个星期后发作频率降低,将散剂服完后至今未再发。

对于奔豚气,在《金匮》中的奔豚气原文第二条曾说:“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多为肝木乘脾,胃乃脾之腑,脾脏受损,胃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临床上多表现为呃逆,嗳气,有一股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难受,有时甚至出现头晕等表现。

这个患者的症状基本符合《金匮》原文,“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正应对了“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

”在这里,患者属于气机不利之症,故我用了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调畅气机,气机畅则气逆之症止。

当然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病案,在临床上药证对应方是我们看病所要拿捏准确,疗效卓著的关键。

奔豚病的辨证施治

奔豚病的辨证施治

奔豚病的辨证施治展开全文一青年女性,生活饮食不规律,情绪失调后出现间断小腹部胀疼,自觉腹部无形包块逐渐增大,同时气从小腹部直上冲心胸,发作时坐卧不宁,心烦意乱,情绪激动,起初可自行缓解,后逐渐加重,持续十分钟至小时不等,近期发作频繁,气上冲心胸明显,每每发作燥扰不宁,情绪失控,腹胀时间长。

舌红苔黄偏腻,脉细弦数。

曾就诊多名中医,也用过红参虫草,效不显。

延吾师杨金方诊病~辩奔豚,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郁化火,以奔豚汤加减~清热除湿、疏肝理气~葛根30、黄芩20、生栀子15、桑白皮30、生薏仁60、茯苓10、青皮10、枳壳10、川芎6、威灵仙6、法半夏6、生草3g1剂,1日4顿,凉服。

第二天复诊,自述感觉上腹部奔豚气块小了50%,晚上身体特别轻松、三年来心情第1次特别好!脉还偏弦,继服5天药量。

奔豚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奔豚有三,奔豚汤所治归纳为肝血亏虚、肝郁化火,肝气上逆导致的奔豚病。

此外其二是过多发汗导致阳虚引发的奔豚,其三是发汗过多产生阳虚,水液在身体内积蓄运化不足导致的奔豚。

也有说后二者是有奔豚症状不是奔豚病。

方药如下~奔豚汤加减:方中大寒之甘李根白皮清肝热、降逆气、止奔豚,配伍苦寒之黄芩、栀子,下肝气清郁热;李根皮没有,用桑白皮代替了;川芎、芍药养血调肝,益肝体以制肝用;葛根、半夏升清降浊,和胃降逆;加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威灵仙利湿通经络,通行十二经脉;加青皮、枳壳行气除痞消胀;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去当归、白芍,防滋腻,本湿热偏重,不利行气化湿热。

听说过奔豚吗?来看看伤寒论中关于奔豚的介绍与治疗原则

听说过奔豚吗?来看看伤寒论中关于奔豚的介绍与治疗原则

听说过奔豚吗?来看看伤寒论中关于奔豚的介绍与治疗原则《伤寒论》是中医经典,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

什么是奔豚所谓“豚”,就是指小猪。

病症用奔豚命名,一是说气的上冲有如小猪奔跑,一是因为在传统文化里认为豚是水畜,借以比喻水气上冲为患。

又因为是突然发作,所以就用了“奔豚”这个名字,比喻其气上冲如小猪乱跑。

就像上面所讲,奔豚”是中医的一个证候名。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大体说明了奔豚的主要症状。

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气所过之处,会出现许多症状。

如果气到了胃脘,就会感到胃脘胀满;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悸;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就会出现眩晕欲仆地。

一旦气下去了,所有的证就都没了。

这个病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不发作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

伤寒论中涉及奔豚的内容有两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一条是说使用烧红的铁针刺病人,让他发汗,结果针刺的地方受寒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被感染了,起了红肿的包,就一定会引发奔豚。

第二条是说人发汗后,肚脐下发跳动,有要发生奔豚的前兆。

人体内部是状态人体内部是一种平衡状态,每个部位、脏腑都有自己的气来镇守,就好像过去,每个城池都有不同的将军镇守,当一个地方的气缺少了的时候,平衡被打破,其他地方的气就会去补位,但补位的气不是应该在这里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里,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为阳中之阳,位于身体的上方,象太阳一样普照下发,温煦脏腑,使下焦水气安伏不动。

奔豚的治疗原则这两条究其病因,都是因为心阳虚了,无法压制下焦水气,就像上面所说的,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如果是精神病,没有奔豚,没有心动悸得厉害,或者脐下悸或者是脐上悸,悸动得很厉害,我们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来做加减。

如果有奔豚,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处方来做加减。

在临床上看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妈妈,由于妈妈关心小孩子,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妈妈受到惊吓,心动悸一个礼拜都没有好,这就是奔豚的现象。

病有奔豚,有吐脓,这个就是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是肺里面有脓疡,化脓的时候除脓用的方。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这个还真是这样。

病人会告诉你,有一股气从肚脐往上直接往上冲到心脏,让心动悸得非常的厉害。

这个时候,如果让病人去医院检查的话,西医会告诉你没事,没有病。

但是,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啊,因为不舒服才去医院,西医医生经过机器检查又说没有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个病人是没事找事吗?是神经病吗?不是的,确实是有问题,只是西医对奔豚病是没有办法而已,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奔豚病。

气会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难过得要死,有的时候又正常。

我们要记得,如果真正是病态,是持续的痛。

比如说心脏痛,痛一下,过去就没有了,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气到了,气得心脏痛,这种痛一下就没有了,这不是病。

真正有心脏病的痛,那个痛是持续的痛。

或者是固定的每天到时候就发病,这就是真心病。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这个处方就是大肠的浊气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才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

一般往来寒热出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少阳证。

《伤寒论》里面一讲到往来寒的时候,如果兼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

如果往来寒热,没有恶心,那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处方里面就是甘李根白皮,这个李根白皮现在药房里没有卖,中药用到皮,大部分都是在少阳里面,所以,就不要用甘李根白皮,用柴胡就可以。

奔豚气病证治规律分析

奔豚气病证治规律分析
全 身 的气机 。 枝有 平 冲降逆 之功 效 , 以加 桂 枝 以增 桂 所
散寒 , 化饮 降 逆 。
4 体 会
强桂 枝 汤 的降气 功能 ,使 本方适 合 奔豚 气升 多 降少 的
病理 机 制 。 同时外用 灸法 以温 经散 寒 , 助桂枝 加桂 汤解
外 在之 寒邪 。 23 阳虚饮 动 证 - 本篇 第 4条 “ 汗 后 , 发 脐下 悸 者 , 欲
21 肝 郁 化 热证 .
本 篇第 2条 “ 豚气 上 冲胸 , 奔 腹痛 ,
往来 寒热 。 豚汤 主之 ” 奔 论述 了肝郁 化热 所致 的奔豚 证 治。 此奔 豚病 位在肝 , 冲脉有 关 。 与 冲脉 起 于下焦 , 上循
还 可 以调理全 身之 阴阳。这 是 因为桂 枝汤 主要 作用 于
不严 重 , 要 是膀 胱 气化 不 利 , 饮 内停 , 止 了肾 阳 主 水 阻 的气 化功 能 , 而 表现 出 肾阳 的相对 不足 , 从 只要 留饮一 去 。肾 阳就 可以恢 复功 能 。所 以仲景 重用 茯苓 通 利小
体 气 机 的升 降 失调 , 果 出 现气 滞 , 失 疏 畅者 , 如 肝 则肝 郁 化 火 , 焦之 气循 冲脉 上 逆者 , 奔 豚 汤治 之 ; 下 用 如果 因发汗 、 烧针 导致 心 肾 阳气 突然 不足 , 或者 因惊 恐 导致 心 肾气 机失 调 , 起水 火 既 济 中断 , 发 奔 豚者 , 引 并 用桂
中 图分 类 号 : 2 2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8 1 3- 2 R 2. A 10 — 4 X(0 10 — 2 10
【 摘要 】 奔豚气病是 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人体气机上逆的一种病理状态。张仲景和后世医家对奔豚气病

奔豚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奔豚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奔豚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奔豚气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奔豚气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奔豚气是指因为七情郁结或心肾阳虚,阴寒之气上逆所致的一种神志病。

临床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诊断要点3.1.1 临床表现多由七情郁结所致,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

其势如豚之奔跑,惊恐不安。

胸闷气憋欲死,发作后恢复正常。

3.1.2 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有首次发作或有反复发作史,病程不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

3.1.3 辅助检查本病特有症状为患者之自觉症状,很少有客观实质性病变,发作时伴有相应的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

头颅CT、MRI和脑电图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奔豚气当与冲疝作出鉴别4 辨证奔豚气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痛苦异常,难以名状,既使发病时诊视患者,亦无客观体征可察。

因此,辨证时应根据患者的主诉,把握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时作时止,作后平复如常的发病特征。

注意诱发因素,奔豚气的发生有明显的情志变化或精神刺激等诱发因素,诸如卒遭惊恐,过度忧思,或恚怒不已等。

亦有继发于大汗、大吐、大下等误治原因之后。

故辨证时当详细询问有关诱发因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1 肝郁化火自觉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惊悸不宁,恶闻人声,烦闷欲死,痛苦异常,或兼腹痛,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满闷,喜欲太息,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4.2 心肾阳虚见畏寒喜热,自觉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悸不安,胸闷气促,窒息欲死,痛苦异常,或兼四肢欠温,面色苍白,腹痛,舌淡白,苔自腻,脉沉迟。

4.3寒饮上逆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悸短气,恶心欲呕,痛苦异常,难以名状。

奔豚气疾病

奔豚气疾病

奔豚气疾病近来一直抽空学习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李老提出:“凡病皆本气自虚”“伏邪致病”。

使我想到今天上午(5月13日),山东省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二例输入性确诊病例。

病毒袭来我们该怎么预防?流行病毒只有与人体里应外合才会发病,最好的药还是树正气御外邪!只要把身体里面管好了,本气旺盛,邪入无门,毒亦无所伏,这就是最好的预防。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温氏奔豚汤治验录文中李老运用奔豚汤34年,临证加减变通,扩大应用范围,用治一切沉寒痼冷顽症、临床罕见奇症,皆能应手取效。

尤对危急重症,有起死回生之功。

文中所述奔豚之病与下文熊春锦《道医学》奔豚气之病相同,奔豚气之病,对于学习、了解、区分、鉴别道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不同学术特征、方法论特点,可以说在各种疾病中,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病种。

如同道医学、中医学、西医学在研究经络是否客观存在一样,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在研究经络学中,道医学是自己内观体验,物格而自明;中医则是依据前贤古籍经典而力争;西医学则是先在尸体上以解剖刀觅寻,遍寻不着则否定,继而又在活体上以神经学、血液动力学、体液学等等张冠李戴而强名。

奔豚气,由于在东方和西方发病率都较普遍地存在,发病率并不低。

而且此疾病的典型患者,皆有始发于脐下腹中,有物成团状,构成典型疼痛,并且此团状物能在脐上直线上升运动,长驱直入而运动至喉颈,然后慢慢散开而消失。

发病过程病人体感明显,过程清晰,症状典型,临床上部分医者甚至可能详细观察到患者全过程的“团状物无中生有”,至喉而自行“有化为无”。

从而使西医难以准确予以定名。

但是,这种“无中生出有,有又自化无”的气机病变聚集和消散过程,却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道医和中医气机生出病机的科学性。

所以特别值得分析与研究,在分析研究中确立道医与中医科学性的坚实地位。

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道医学,这里特此对奔豚气,作一些系统性的分析,虽然可能仍然难以全面周全,但是纲要基本立于其中,可能会对读者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奔豚气

奔豚气
奔豚气治疗的辨证分析
本证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寒水上逆所致。其上冲之理与冲脉有联系,因冲脉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气、寒、水之别。气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证候表现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状,寒水则由于阴盛或阳衰而引起。但气、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水因寒凝,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气。故理气降逆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法则,可根据证候,结合使用。
奔豚气
发表者:邓宏 738人已访问 收藏
奔豚气
奔豚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有类似症状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奔豚气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 发作时,常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药物组成 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䓖1两。
处方来源 《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方剂主治 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奔豚汤 以“气从少腹上冲至胸”为主证,“腹痛”,“往来寒热”为兼证,(非必具症状)。方用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凉肝清热;半夏、生姜,降逆平冲;芍药、甘草合当归、川芎,缓急止痛。其病位在肝,病性属热,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逆上冲(气有余即是火)。于证,当有舌红(边尖),苔薄黄,脉弦滑数,口苦、咽干、心烦、腹痛或往来寒热。
奔豚气治疗的辨证论治
肝肾气逆型【证见】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发表时间:2011-05-20T09:15:3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董开全[导读] 本方为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

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而降冲逆。

董开全(云南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云南临沧 675805)【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81-02 【关键词】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治疗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先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1 病因病机《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的发病原因为惊恐引起,其病机与心、肝、肾有关,其上冲机理又与冲脉有联系。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冲脉起于胞中,与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如心肾之阳不足,下焦寒水随冲脉上冲则发为奔豚;如因情志受到惊恐的刺激,以致肝气郁结,肝气循冲脉上逆,亦可发为奔豚。

2 临床表现《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的临床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3 辨证治疗3.1 肝气郁结,化火上冲《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本条论述奔豚气发于肝的证治。

“腹痛”是指少腹痛;“往来寒热”本是少阳症状,因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往往影响少阳而见症。

故本条证候是由于肝气郁结,化热上冲所致。

治法: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方药: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方用李根白皮下气,甘草缓解急迫,当归、川芎、芍药养血调肝,黄芩、葛根清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奔豚病及治法

奔豚病及治法

奔豚病及治法奔豚病,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监》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奔豚证指自觉有冲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状,故名.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曰:'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肾主惊恐,故奔豚之病因当责之于肾,其病机则为寒邪上冲所致,故其症若豚奔,'豚为水畜,性燥善奔也.'()……奔豚汤,其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腹痛”常兼而有之,至于“往来寒热”则较少见。

并认为,“气上冲”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胸咽;有的仅觉咽喉或胸中窒塞,并伴有肝气久郁、情志失调的某些疾病.:《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

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

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

本例方中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

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奔豚病及治法

奔豚病及治法

奔豚病及治法奔豚病,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监》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奔豚证指自觉有冲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状,故名.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曰:"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肾主惊恐,故奔豚之病因当责之于肾,其病机则为寒邪上冲所致,故其症若豚奔,"豚为水畜,性燥善奔也."()……奔豚汤,其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腹痛”常兼而有之,至于“往来寒热”则较少见。

并认为,“气上冲”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胸咽;有的仅觉咽喉或胸中窒塞,并伴有肝气久郁、情志失调的某些疾病.:《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

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

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

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

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本证的针灸治疗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

【《金匮要略》白话版】8奔豚气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8奔豚气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8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一、老师说:疾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这四种病,都是因受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的。

二、老师说:奔豚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气从少腹部起发,向上冲到咽喉,发作痛苦难忍,象要死去一样,发作过后又象正常人一样,这些症状都是从受惊恐而得的。

三、奔豚病,发作时气冲胸部、腹部疼痛,并有寒热往来的症状,用奔豚汤主治。

【奔豚汤】方甘草芎 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以上九味药,用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四、太阳病,发汗治疗后未愈,又用火针治疗再发其汗,针刺部位被寒邪侵袭,则发如核状的红肿硬结,必得引发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外治要在其核状硬结上各灸一壮,并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

五、发汗治疗后,自觉脐下悸动的,此为欲发奔豚的先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后,放入其他诸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甘澜水做法,用水二斗置入大盆内,用杓杨水,待水上有五六千颗水珠相逐时,就可取用。

)【原文】一、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二、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三、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 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四、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者,肾之积也。

缘阴气凝聚,结于少腹,坚实牢硬,有时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

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

其将发之时,则脐下悸作,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也。

如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如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汤主之。

如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十五枚)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汤
即桂枝汤再加桂枝二钱
奔豚汤
甘草(二钱)半夏(四钱)芍药(二钱)当归(二钱)黄芩(二钱)生姜(四钱)芎(二钱)生葛(五钱)甘李根白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白话解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白话解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白话解《金匮要略》原文: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一、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白话解:患奔豚病,发病时有气上冲胸部,腹部疼痛,寒热往来,应当服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方:甘草、川芎、当归、黄芩、芍药各6克,半夏、生姜、甘李根白皮各12克。

加减:若气冲明显者,加桂枝、枳壳,以降气行气;若气郁者,加柴胡、青皮,以理气下气;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气止咳等。

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白话解:太阳表证,发汗法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又用火针再发其汗,针刺部位受到寒邪侵入,出现核状红色肿块的,必定要形成奔豚气。

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到心胸,应在核状红色硬结上各灸一壮治疗,另外,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

加减: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气止逆;若腹痛者,加白芍、川楝子,以柔肝理气降逆;若恶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头晕者,加当归、川芎,以补气行血。

三、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白话解:太阳表证,发汗以后,肚脐下出现跳动的感觉,是将要发生奔豚的征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炙)、大枣15枚。

备注:《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

彼治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

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自不外乎桂枝之法。

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

土强自可制水,阳健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奔豚气病药方

奔豚气病药方

奔豚气病药方
奔豚气病脉证治方
奔豚汤(功效)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主证:肝郁化热,气上冲胸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腹痛烦闷;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胸胁痛,症见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时觉气上攻冲,舌苔白微黄,脉弦。

,副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

桂枝加桂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末欠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癔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又名:苓桂甘枣汤)(功效)降冲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奔豚气的中医治疗

奔豚气的中医治疗

奔豚气的中医治疗导读:奔豚虽属小证,但病势急骤,一发即猛,用药宜急。

最好采用内服水药,配以针和灸法,收效乃著。

临床不能忽视,稍缓须臾,变生他患,后果莫测。

奔豚病名始于《内经》,次见于《金匮要略》。

奔豚之义,言奔豚气发作之时,如河豚奔出江面之急,水位升高,河豚亦随之升高。

言其病势骤急,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得止。

是病可以理解属于杂病冲疝范围。

奔豚发生的病因:一是属于大惊大恐之后,引起肝肾之气上逆;一是少阴寒水之气上冲,发为是病。

(一)肝肾气逆主症: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定,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平冲降逆。

方药:奔豚丸(《医学心悟》)。

川楝子10g,茯苓15g,橘核10g,肉桂6g,附片15g(久煎),吴茱萸3g,荔枝核10g,小茴香10g,木香6g。

(二)寒水上冲主症:脐下悸,寒水之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形寒。

苔白滑,脉弦。

治法:温阳化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金匮要略》)。

茯苓15g 桂枝10g 甘草3g 大枣5枚加减法:呕逆者,加半夏15g,生姜10g;畏寒者,加附片15g;脘痞胸闷者,加砂仁6g,厚朴15g。

〔急救法〕1.熨法:生附子15g,生姜10g,干姜10g,桂枝10g,吴茱萸10g,火葱250g,花椒15g,白芍10g,艾叶10g,小茴香10g,北细辛10g,共研碎炒热,用布袋盛之,热熨腹部,边熨边移动。

2.针法:针刺关元、气海、涌泉。

3.灸法:艾灸关元、气海、百会、涌泉、足三里。

〔按〕本病虽属小证,但病势急骤,一发即猛,用药宜急。

最好采用内服水药,配以针和灸法,收效乃著。

临床不能忽视,稍缓须臾,变生他患,后果莫测。

名家简介冉品珍(1913—1987),四川省遂宁市人。

师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1956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

冉老在50多年的中医临床和教学实践中,严谨治学,对中医理法方药造诣颇深,临床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尤以脾胃疾病见长,临证重视舌象,主张先治舌苔后治病;善用古方,处方药少量轻,往往收四两拨千斤之功。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
至胸中
吾曾治隋某,男性,25岁。

近1周自觉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日十数次,发作后则心慌不能自持,其痛苦不可名状。

四诊检查
•表情痛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

•视其壁肌肉膶动如波浪之上下起伏,尤以脐下为甚,不能自持,
•舌质淡嫩,苔白而润,
•脉弦,两尺重按无力。

据此脉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之气上逆所致之奔气病。

治宜温阳散寒降逆,方予桂枝加桂汤加味。

药用: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0g、
•沉香10g、槟榔片15g、茯苓15g,2剂。

服后,患者面露喜色,言服药后,奔豚状立发,但发作次数减少,每日发作三次,其势亦较前轻微。

原方加入大枣10枚(劈),重用桂枝25g,服2剂患者痊愈。

改投金匮肾气汤3剂,以善其后。

近日随访,未复发。

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

本例为寒水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
•首用桂枝加桂汤加入沉香、槟榔片等品,温阳行气,直折冲逆之势; •再加大枣培补脾土以制水,使寒水之邪不致上凌;
•最后用金匮肾气汤助肾益火,病终告愈。

金匮肾气丸
组成:
•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
•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盐车前子。

•辅料为蜂蜜。

用法:口服,一次4~5g(20~25粒),一日2次。

功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禁忌:孕妇忌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适当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
癔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肝胆疾病等。甘李根
白皮临床上有用川楝子、桑白皮替代。
病案分析

男,38岁。体瘦,面青暗无光。十天前让玻璃扎伤右 腕。一个月前与邻居有些纠纷。于2010年9月19日突发晕 厥,心悸汗出,面白,嘱其至县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舌暗淡苔白,仍感胸正中部不适,口干,发作时自两胁有 气上冲心胸,脉左尺浮关沉寸沉细,右手因缠有纱布,未 诊,血压95/70mmHg。方选奔豚汤加减:柴胡10克,肉桂 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天花粉15克,煅牡蛎15克, 生龙骨15克,葛根30克,桑白皮30克,白芍6克,当归6克, 川芎6克,生姜15克,云苓15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藭 二两 生葛五两 白皮一升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方药】
甘李根白皮——降逆,燥湿,清热解毒。主气逆奔
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
脚气,丹毒疮痈 芍药、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肝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下气 葛根、黄芩——清火平肝 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可缓急止痛
【提要】
本条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主证。
【释义】
奔豚 吐脓 惊怖 火邪 惊则气乱——下焦冲气上逆 情志不遂——肝气上逆 上逆之气循冲脉,起于 少腹,至于咽喉 皆从惊发得之

《十四经发挥》:“冲脉者,起于胞中,上 循脊里,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 喉。”“冲脉者,起于气街,挟脐上行。”
二、证治

2.肾寒气上冲证的证治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
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炙其核上
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第八 3)
本条论述误汗后阳虚寒逆奔豚的证治。
【原文分析】
发汗、烧针——过汗——卫阳受伤——腠理不固,易受外寒入 侵——阴寒内盛,上凌心阳——气从少腹上至心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 ——发汗过多,则心阳受损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寒邪从烧针部位侵入,针处局 部气血瘀滞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阴寒内盛,阳虚阴乘,下 焦寒气挟冲气上逆
奔豚气病
主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
特点:发作欲死,复还止。
病机:感受惊恐,气机逆乱。
误汗伤阳,停饮上逆。 治法:降逆平冲,或养血疏肝,或助阳散寒,健 脾利水。
一、成因与主证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
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
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第八 1)
桂枝—温通心阳以平冲逆之气
大枣、甘草—培土制水
甘澜水—也称劳水,水性咸,而重劳之,则甘而轻; 李时珍认为甘澜水“甘、平”,所以甘澜水不助肾寒 之气,而有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本条所讲“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症状,多见
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
等。同时本方还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酸
1.肝气奔豚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主之。(第八 2)
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原文分析】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腹痛 疏泄
惊恐—肝
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气上冲胸
胆失疏泄——邪正交争——往来寒热




【主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临床还可 见腹胀,嗳气,心烦,口苦,平素性情多疑善怒, 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化热,冲气上逆,少阳胆气不 和。 【治法】疏肝泄热,降逆平冲。 【方药】奔豚汤
【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阳虚外感以
及某些心脏病有奔豚气症状者。
病案分析

王某,女,32岁。自述近3周因感冒后出现腹部窜痛, 起包,从少腹直冲心胸,有排便感。痛极时出现意识丧失, 面色苍白,头出冷汗,摔倒在地3-5分钟后意识恢复。有 时排便后渐好转。自感乏力,不思饮食。曾去市内医院急 诊科,作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予以解痉止痛药治疗无好转。 患者面白身瘦,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浮缓。证属素体阳虚, 感受风寒之邪,客于胃肠之间而发奔豚。给予桂枝加桂汤 加减治疗:桂枝25g,白芍20g,生姜3片,大枣4枚,当归 20g,干姜15g,水煎服。3周后症状消失,后将桂枝减量, 加人参15g,再服1周,病情未发作。停药后随访1年无复 发,并自感体力较以前增强。
第十一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奔豚气病的概念。 2.熟悉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 3.掌握肝气奔豚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4.背诵原文第2条。


奔豚气病是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
如小猪奔突之状,以“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 的发作性疾病。 奔豚,即贲豚,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篇。《难经·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奔豚,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
【病机】过汗感寒,阳虚阴乘。
【治法】温经散寒,降逆平冲。
内外并治 外治以灸,温经散寒
内治以汤液:桂枝加桂汤——调和阴 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桂枝汤——调和阴阳,温通血脉 加桂二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
关于加桂
1、桂枝汤加桂枝,振奋心阳外固卫气,内平冲逆。加重 桂枝的用量,也提示桂枝的桂枝是治疗寒性奔豚的要药。 2、桂枝加桂汤亦有主张加肉桂的,肉桂味厚下行,能温 散少腹积寒,温肾纳气。其意在“伐肾邪,泄奔豚之气”。 3、然据考“肉桂”的使用始自《名医别录》,晚于汉代。 可参考临床症状、病机灵活选用。或桂枝或肉桂,视病人 情况而定。甚至于如内外寒邪俱盛,既可加重桂枝,同时 伍入肉桂。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 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
茯苓—《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 恐 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 小便。” 《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 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 不走气。”

至9月27日复诊,胸闷好转,有移动感,不像原来固定在 胸正中,脉缓滑,两尺稍浮,面稍青,舌暗淡,苔稍白厚, 上方加苍术15克,泽泻10克。 10月1日三诊,仍左胸稍有游走性憋痛,面色鲜亮。 10月7日再次就诊,左胸轻微窜痛,夜间口干,腹满有抵 抗,咽红左膝微痛,屈伸不利,舌有齿痕,脉左关弦滑, 右关弦紧稍滑,改大柴胡汤合栀子豉汤:柴胡10克,枳壳 10克,白芍15克,炒甘草6克,天花粉10克,黄芩6克,山 枝子10克,豆豉15克,生地15克,大黄6克,川朴10克, 怀牛膝15克,生姜10克,大枣20克。
3.肾水气上冲证
【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八 4)
本条论述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释义】 发汗过多——心阳受伤——上焦阳虚,不能下 交肾水——肾水失温——脐下悸动不宁,欲上 冲凌心

【病机】汗后阳虚,水饮内动。 【治法】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方药】苓桂甘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桂枝四两
主症
“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治法
选方
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枣 桂枝 甘草 大
用药
【思考题】

1.何谓奔豚? 2.肝气奔豚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3.奔豚汤方义?
病机
奔豚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肝郁化热上冲 过汗复寒,阳 虚阴乘 “奔豚气上冲 “气从少腹上 胸,腹痛,往 至心,针处核 来寒热” 起而赤” 养血平肝,和 调和阴阳,平 胃降逆 冲降逆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 芍药 生姜 甘草 川芎 桂枝 当归 半夏 甘草 黄芩生葛 芍 大枣 药生姜 甘李 根白皮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汗后阳虚,水饮内动
过多等。
病案分析
陈某,女,41岁。10余天前因夫妻反目,自感突发脐 下悸动,初则日发2-3次,近日来日发数十次。短则1-2分 钟即止,长则数分钟不休。始感忐忑不安,惊恐不宁,入 夜则坐卧不宁,夜梦纷纭,时而梦中惊醒,自认得怪病, 颇有欲死之感。观其苔薄白,脉滑大,小腹按之柔软,证 属心阳虚,水气妄动,神失所养所致,遂予茯苓桂枝甘草 大枣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5g,甘草10g,大枣10枚, 浮小麦30g,枣仁20g。服4剂后,悸止神安,病体告愈。
《中药大辞典》:李根白皮为李根皮的韧皮部,李树根部 树皮的白色部分。李根白皮性味咸寒。 《长沙药解》指出其“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 清风木之郁热”。 《纲目》:李根白皮刮去皱皮,炙黄入药用。 《本草逢原》:“《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而仲景 治奔豚气用甘李根皮,时珍疑为二种,不知仲景云甘,是 言其李之甘,《药性论》言其苦,是言其根之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