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气分病的概念:气分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足, 阳虚寒盛,致使气机凝滞,水湿停留之证。
2.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见 31、32条)
3.兼症: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 痛、肌肤不仁。
4.治则:调其阴阳,温运阳气,化气行水。
三、治法
(一)利水、发汗法
[提要]本条从脉象论述水气病形成的机理。
病机:肺失通调,肾失温化,水液内停,泛溢
肌肤。
(四)水病及血,血病及水
[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 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 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19)
小结
水气病分有分类、病机 、主症 、 主脉 、治则 、证治等内容。
1、分类及病机
风水——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皮水——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正水——肾阳不足,水液内停,停水射肺。 石水——肾阳虚衰,寒水凝结,停水外溢。 黄汗——水湿郁表,湿郁化热,湿热互结。
2、主症
风水——全身浮肿,尤以上半身为甚,骨节疼痛, 恶风,脉浮
皮水——肌肤浮肿,腹胀腹肿,脉浮或沉,但无恶 风症状
3.治则:解肌祛湿、调和营卫。
4.方剂:桂枝加黄芪。
5.黄汗病与历节病的鉴别:黄汗病两胫自冷,历节病 两胫发热;黄汗病为全身出黄汗,历节病为关节周 围出黄汗。
6.黄汗病与虚劳病的鉴别:黄汗病的特点是汗出色黄 如柏汁,虚劳病的特点是食后汗出,或盗汗,汗色 不发黄。
(四)气分病 1.阳虚水凝证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 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十四——水气病的水分、血分和气分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十四——水气病的水分、血分和气分#金匮要略#之前说了,水气和痰饮是不一样的,水气多表现为水肿,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都是有水肿的,所以在第18条会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所以都是有肿的。
水气分为水分、血分、气分,大体说的是水肿病的病机,水分者是水肿是最开始的病因,后有血瘀;血分是先有血瘀后有水肿,气分是先有气滞或者气虚后有水肿。
但是水肿是一致的。
治法都是先治疗病因,水分先治水,血分先治血,气分先治气。
19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
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
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抟,血结胞门,其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本段首先讨论寸口脉和趺阳脉沉迟,表现为寒水,脾胃之阳气不足出现大便溏身肿的现象。
少阳脉位于耳前动脉,此处脉沉提示有气虚,少阴脉位于太溪穴处,脉细提示为血虚或者水湿。
两处脉的表现为下焦水湿停聚。
男性表现为小便不利,女性表现为闭经,闭经呕引起水肿,称为血分。
本段其次描述了寸口脉沉数趺阳脉微弦的情况,数是阳实,沉是阴脉,两者结合应该属于内有水饮郁而化热。
趺阳脉微提示胃气弱,弦说明气滞气短,少阴脉沉为里,滑为蓄血或痰湿,少阴脉沉滑说明血内结胞宫,脏气不泻,经络不通,称之为血分。
所以本段主要是描述血分疾病的寸口脉、趺阳脉、少阴少阳脉的变化。
可以看出血分疾病病位在里,脾胃多虚,肺有水饮,下焦血滞同时可能伴有水饮内停。
所以这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疾病。
20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本条说了血分和水分的区别,主要是根据水肿和闭经症状的先后来阐述谁是原因,谁是结果。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解析〙 气分,心下坚——心下痞坚
〖病机〗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水饮停聚心下
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比喻法,示腹水范围如杯如盘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 痛加芍药。(22)
〘解析〙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因病机相同:风邪客表,表虚卫气不固
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表。 证候相同:水湿在表表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鉴别点: (汉防己-利水消肿)
风水表虚——以面目肿,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征
风湿表虚——以关节疼痛为主症。(木防己-祛风止痛) 故治法相同。 方药: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痛
2.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解析〙 风水恶风,脉浮——因风致水,初起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四溢
从方测证(症):
尚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四肢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去其酸敛之性,以利气机,行水饮
麻辛附子汤-助阳温经发汗
全方令阳气振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临床应用〙
2.脾虚气滞
〖病机〗水湿阻遏阳气,卫气与水气相争
〘方药〙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走表行水,行皮中水气 通阳行痹,鼓舞卫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
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
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
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四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三血分、水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三血分、水分好,我们上课。
19条,这个部分,我觉得经典的语言,在于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对于《水气病》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对于我们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
为什么说,“血不利则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义来讲,他是要命名,什么叫“血分”,因为有一类的水肿病,是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请大家看20条:“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二类)首先来说,作为月经血,它为什么会影响到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这说明是由血病,而影响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肿,病机上,应该理解成,是瘀血阻滞水道所致,也就是说,什么叫“血分”呢?他用原文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经水前断”表示月经先闭止,闭经的表现,结果,“后病不”,《金匮》开始第一篇的时候,我们讲,杂症辨证要分先后,病有先后,治有缓急,现在,月经病的闭止情况和水肿,谁先谁后呢?“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难治”,为什么“难治”?首先来说,病因病机上,刚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为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瘀血阻滞水道了呢?这是因为阳气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经闭,阳气不足。
因为反复讲肺、脾、肾、三焦、膀胱,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定要联系19条原文,因为是少阴脉细,肾阳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条的后半部分,什么叫血分,和20条的什么叫血分、水分,联系起来看,我首先点到了,之所以叫做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水血互患,相关的疑难杂证,从痰、瘀相关的理论理解,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现在,具体来说什么叫血分,我们通过少阴脉细,来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哪的阳气不足呢?肾的,在男子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或者说经水不利、经水的闭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经闭,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此病为什么难治?我认为,它之所以阻滞水道,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因此,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博⼠讲⾦匮——⽔⽓病脉证并治第⼗四1、风引起的⽔病:风⽔,⽪⽔,正⽔,⽯⽔,黄汗。
有表征,⽤葛根汤发掉就不会有⽔症。
风⽔,⽪⽔⽤汗解。
病因,发汗遇冷风,汗出不透。
⽪⽔,肚⼦⿎⼤。
冷⽔进⼊脉,到三焦系统。
如全⾝性⽔肿,⽤⿇黄汤。
正⽔,脉沉迟,外症⾃喘,代表⾥寒很盛。
可⽤⿇黄附⼦细⾟汤。
⽯⽔,脉沉,腹满不喘。
黄汗,湿热,脉沉迟,发热,胸满。
汗出⼊⽔中,流汗时跳到⽔⾥,或出汗洗澡,汗湿⽽⽆法全透出
,累积在胸腔,需要把湿排出来。
三焦是黄⾊的,腋下出黄汗。
上⾯⽔症,即汗未排掉,久了会有痈脓。
⽪肤⼲燥,也是因为有⽔在⾥⾯。
2、肚脐以上⽤吐法,以下⽤泻法,全⾝⽤汗法。
汗⽔来源:
⽔,进⼊胃,⽓化到三焦系统,即内分泌,淋巴系统。
游⾛全⾝及腑脏。
⾷物⽔,到胃,⼊⼤肠,被⼩肠加热⽓化到肺。
第⼀个⽔,运动会到⽪⽑,滋润⽪肤。
第⼆个⽔,会再回到肾脏。
3、⽣附⼦,重160磅⼈,量3钱,9碗⽔煮3碗。
重120磅,量2钱,6碗煮2碗。
⽤棉布包住,去⾥寒,强
⼼效果好。
4、痒:流汗时吹风,⽔出不来,遇到热,如盖被⼦,⽔要动就痒了。
痒者为泄,即可好。
《金匮要略》笔记5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血分阴实的处方思路

《⾦匮要略》笔记55|⽔⽓病脉证并治第⼗四:⽓分⾎分阴实的处⽅思路师⽈:⼨⼝脉迟⽽涩,迟则为寒,涩为⾎不⾜;趺阳脉微⽽迟,微则为⽓,迟则为寒。
寒⽓不⾜,即⼿⾜逆冷;⼿⾜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转,膀胱营卫俱劳,阳⽓不通,即⾝冷,阴⽓不通,即⾻疼。
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阴阳相得,其⽓乃⾏,⼤⽓⼀转,其⽓乃散,实则⽮⽓,虚则遗溺,名⽇⽓分。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分病。
“⼨⼝脉”即阳脉,“迟⽽涩”表⽰⼼臟⼒量⽐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不⾜”,代表进⼊少阴证,阴寒⽐较盛,⾎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向便是阳⽓和阴⽓运⾏的⽅向,即腹部阴⽓运转的⽅向是顺时针的,顺着⼤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向(亦是⼤便⾏⾛的⽅向);胸部阳⽓运转的⽅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转”。
正常⼈阴阳⽓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 ,阴阳⾮常协调,故头⾯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上⾯冷下⾯热。
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了还不⾃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
阴阳⽓在转时分两症:⽓分和⾎分,这⾥讲的是⽓分。
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物⼊胃,胃⽆法消化,肠胃就是⽓分,⽓分的⼒量不够,喝进去的⽔⽆法⽓化,⼩肠亦如此。
当⽔⽆法化为⽓进⼊五臟时,冷⽔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到腹腔形成⼀个⼤圆盘(以肚脐为中⼼),寒造成⽔⽆法⽓化,肚⼦变得很⼤,“名⽈⽓分”,是因为阳不⾜才造成的,阳不⾜造成阴积。
“⼿⾜逆冷”,⼿脚的温度跟胃有关,⼿脚热代表肠胃热,⼿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脚。
上焦定义为⽓,下焦定义为⾎,“营卫不利”时,“腹满胁鸣”,肋⾻处有⽔声,中膈堵到,“8”字⽆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转,阳在上⾯转,各⾃转各⾃的。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俗称水肿,这水气包括痰饮,甚至于前头讲的痉、湿、喝的那个湿,咱们说痰饮和水气都是一回事,全都是因水致病。
根据它的轻重、形态不一样,古人把他分成这么几种。
最轻的是湿,所以说风湿关节痛等等,组织里头看不出来是有湿,但确实有。
那么痰饮,咱们讲的不是有四个嘛,它主要注重支饮,另外痰饮与咳嗽搁一起是因为它影响到呼吸系统,尤其像悬饮、支饮都会造成喘息。
总之,痰饮是水,湿也是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咱们可以看到因水饮造成的病是很多样的,所以水气病是也相当的重要的。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一节说水气有五种。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什么是风水呢?就是又有水肿,又有外感,骨节疼痛,它就这么一个情形。
因为它有表证,得用发汗来治疗。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因为水在外,所以脉也浮。
它的外证反应是脚肿,你一按一个坑。
它没有表证,所以它不怕风。
里头也没有水,按之像鼓皮,一按,里头是空的,肚子里没有东西。
它也不渴。
得用发汗来治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这个正水就是指上边停水,就是心下部位,相当胃的部份,有停水。
这块有水,它往上压迫横膈,就呼吸困难,所以外证自喘。
凡是里面有水,脉大概都沉迟。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石水也在里,是在下面,既然在里,这个脉自沉,这个沉也是有水的一个脉应。
石水也在里头,它靠下,就是肚脐以下,不影响呼吸,所以它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这个病既是虚也是水气病,所以脉也自沉,同时由于虚,脉也迟。
水在外边,老不解除,所以它发热。
有气上冲,所以胸中也疼,也胸满。
四肢头面都肿。
这个病老出汗,黄汗嘛,而热不退,这说明了正不胜邪。
一般出汗都不应该发热,要是发热,全是表虚、正虚,这个邪留那,而正反倒跑出去为汗了。
那么这个热,它久不愈,一定要伤人的血分,而为痈疮之变。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不仅表皮会有水病,心肺等五脏也会得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不仅表皮会有水病,心肺等五脏也会得水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水病就是身体某个部位有水积聚,水积聚后必然会影响到某个部位的功能。
这个水应该是广义上的水,包括汗水、还有未到膀胱的水(或者说是尿的前身)等。
在感冒(太阳病)的时候,汗水无法排出就会积聚在皮肤表层,这个其实也就是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心生水病的病症:病人身体沉重不愿动,不得躺下来,病人烦躁不安,阴囊肿大。
心是人之活力(火)的源泉,现在火被水制,那么火气就不会旺,不旺则会人的活动意向减弱,或者说没有活动的意愿。
由于火力不够,下身的水气就无法很好的往上提升,积聚在下部,表症就是阴囊肿大。
病人的肝有水病的病症:病人的腹部肿大而不能转身,胁下腹部处会有疼痛,嘴巴里不时的会有津液流出,小便还是通畅的。
肝部有水病,那么肝就会肿大,从而引起腹部疼痛,嘴巴里的津液应该是往上走的肝水。
病人的肺有水病的病症:病人身体会肿大,小便会比较困难,病人会时不时出现拉稀。
肺在身体中主气血的输送,现在有水病,那么其输送功能就会出现问题,没能把全身的气血正常输送,病人的身体就会出现浮肿,由于金生水,肺受水病影响,尿液的源头就会受到影响,小便就变得很少了。
在之前讲过水病是因为寒的问题,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也就自然受寒影响,从而造成病人拉稀。
病人的脾部有水病时的病症:病人的腹部变大,感觉四肢沉重、动不了,会感到口干舌燥,病人怎么都不想动,小便也变得非常少。
脾主少腹、主四肢,脾有水病就造成了少腹大,四肢不愿动,感觉沉重。
病人的肾有水病的病症:病人的腹部大、脐部肿大,腰痛、很难有小便,阴部湿漉漉的好像牛鼻子上的汗,病人脚到膝部都是冷的,病人的面部看起来是干瘦瘦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第30条云:“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这两条原文提出了血分、水分、气分的概念,历代对此三者归属问题争论颇多,各持己见。
有些医家认为,此三者不属于水气病,而是与水气病相关的三个疾病,持此看法的医家认为气分、水分、血分的形成虽都与水气内停有关联,但其各有形成机理,主症、治法也与水气病各有差异,因此当为独立的疾病,所以在篇中单列水气病的证治,如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枳术汤。
其中气分是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导致阴寒内盛,阳气不行而致以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吴谦认为“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
而血分是由于女子闭经而导致水肿的一类疾病,其病机是由于经血瘀阻不通,以致津液运行障碍,蓄积成水,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正所谓“血停则水停”。
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
水分则是由于水邪阻滞血脉,使血行不畅,冲任失调而成女子闭经,正如《心典》所谓:“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
《金匮要略》七版教材更是在绪论(二)编写体例中明确指出:《水气病》篇,因水、气、血三者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有一定的关系,故在论述水气病之后,还论及气分病和血分病,使水气病篇的内容除内科范畴外,尚涉及妇科病症。
但另一部分医家则认为此三者属于水气病,如高汉崎在《高注金匮要略》中论:“先病水,后经水断,言先病正水及脾水,则脾胃寒而营血无资始之源,即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者是也,名曰水分”。
徐彬认为:“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惟上下焦之气血阴阳不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八)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加术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八)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加术汤【原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如果津液伤到了,不该发汗而开了发汗的药,病人一出汗以后,因为津液没有了,例如吃了麻黄汤,发了汗以后,水液不够了,病人就会抽筋造成痉挛,小便会变得滴滴答答,很浓稠。
遇到这种津液不够了的时候,我们就要加一增润津液的药进去,比如说人参,甘草,生姜,红枣,这些都是增润肠胃的津液,让津液慢慢的回头。
这个条辨讲的是越婢汤加白术,“里水者”就是水更深一层在里面,“一身面目黄肿”全身都发黄发肿,“其脉沉”摸他的脉很沉,代表病在里。
“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因为水积在身体里面,所以,小便不利,造成了全身水肿。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如果这种情形,小便自利,代表这个水有地方宣泄,这就会丢失津液,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
越婢加术汤很简单,读到条辨的时候,不是很明白。
越婢汤在使用的时候,病人一定是有汗,而且喘气,还有发高烧。
加白术的意思,就是因为病人本身身体里面有湿在里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家,本身就素有湿。
那么怎么知道病人有湿?也就是病人平时没事就感觉到身上的肌肉比较酸痛,那就是汗水没有透发。
所以,我们常常说夏天不要呆在冷气间,不要吹空调,如果你工作的环境就是那样,没有办法,那就每天到户外去跑步,让汗出来一下。
汗从肌肉里排出来,那就不会那么酸。
只要是肌肉关节常常感觉到有酸酸的,都是有湿在里面。
如果又有汗,又口渴,那就是越婢汤加白术,这是里水。
所以,当病人有水肿的时候,又有汗,又口渴,小便不利,肌肉又酸痛,这已经是越婢汤加白术了。
像我们如果身体里面有水,出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这里脉沉代表里面有病,这里提到小便不利,可以使用肾气丸。
假令小便正常,人还是出现全身面目黄肿,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虚掉了,所以说“此亡津液”也,因为里面津液不足,所以我们要用越婢汤加白术。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
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
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
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
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
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
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
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
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我们治疗水肿,全身性的水肿,我们都是用的汗法。
遇到这种风气相击身体洪肿的症状时,只要发汗就可以治好了。
所以治水肿时,就不要加白术,直接用麻黄汤之类的变方让病人的汗发透,水就退掉了。
如果是瘾疹,我们就要加入白术,其目的是让病人发一点点汗就可以了,白术除了能去湿之外还能够敛汗。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当表虚时病人会怕风吹,这个怕风的症状就已经告诉你病人有风水了。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这就是我前段讲的黄汗了。
黄汗的人不一定嘴巴里面痰很多,而上焦有寒,肺里面是冷的,肺为白色,当肺是寒的时候,津液从小肠到大肠,再到肺里面去,结果肺太冷了,水进不去,就会吐出来。
为什么“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就是刚刚说过的,病人是在出大汗时立刻进入冷水里面而得到的,如果小便还是通利的,表示上焦有寒,因为上焦主肺,肺主皮毛,皮毛跟肺是相连到的,当皮毛被冷水刺激到而收缩,肺同时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原本肺里面就有寒的病人,在外来寒的刺激之下,此寒水无处可走,于是就从口中吐出白色的津液,反过来说,当我们看到病人口吐白津时,我们就知道这是肺家寒症了。
前面说的甘草干姜汤,就是去肺寒的处方。
黄汗,不一定是上身有寒。
条辨上面稍微有点说不通,因为竹简时间久远,传承到现在,有可能是出现了错简。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水气病脉证,水病,就是肿起来了,面大,肚子膨胀,身上积水,有的人全身都是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很肿胀很大。
水病与前面学的饮病的差异在哪里呢?因为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有的躺着喝水,这样的坏习惯造成的。
水病是外来的,就是表证失治。
本来这个人是桂枝汤证,或者是葛根汤证,结果医生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用一些连翘,银花,板蓝根之类的药,没有办法把表证去掉。
表证没去掉,水就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
这就是失治,表证失去治疗的时机以后,才会造成水病。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个风水在外表,最浅的病,这个水病区分成了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基本上的观念是:因为先有风水,结果碰到医生水平太差,不知道如何来治疗,结果水跑到三焦里面就变成了皮水,皮水在失去治疗的时机,才会跑到里面去,正水,石水,黄汗,成为这些里水。
这就是水病的源头。
如果是一开始得了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或者是温病的表证,我们用葛根汤来发掉,根本就不会有水病出现。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的脉是浮脉,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寸关尺,脉浮就是表,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外证看起来是骨节疼痛,怕风。
一个骨节关节疼痛,怕风吹,看起来好像是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这是风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脉也是浮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外证脚踝肿起来,一按就凹下去一块,不怕风,肚子肿大,没有口渴,张仲景告诉我们遇到这种病应该用发汗来治疗。
不管是风水还是皮水,都是汗解。
中医,老祖先几千年相传下来治疗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有水肿,积水的时候,中医与西医不一样。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提要】论述风水形成的机理;风水与黄汗鉴别。
编辑ppt
痒为泄风 风邪外泄
属阳主表
扰及营分
风热毒
浮
风搏 风 风强
隐疹 身体为痒 偏盛
脉
气
日久不愈
为痂瘌
洪水气盛于外气相 气强
水肿 身体洪肿
水气盛
难于俛仰
风气相击
风为水邪 水气泛 身体洪肿
束缚,水 因风泛溢 溢肌肤
恶风
风水 (表实)
风水(表虚)
编辑ppt
【提要】下利后发生水肿的机理及自愈的机转。
下利后形成水肿的病机:
下利 日久
渴饮水 脾虚不能转输津液于上
脾肾 腹满
水湿困脾
两虚
小便不利 阴肿
肾虚气不化水 水无出路,溢于前阴
此法当病水
水肿自愈的机转:
小便自利
水肿
水邪有出路
汗出
自当愈
编辑ppt
水气病一、成因
(一)风气相击 (二)脾虚不运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编辑ppt
【提要】四水、黄汗的脉证;风水皮水的治法。
风水
病位——其病在表 病因——风客肌表 病机——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证候——脉浮恶风(风邪在表),外证骨节疼
痛(风湿留滞关节)。
编辑ppt
皮水
病位——其病在肌肤 病因——水溢于表 病机——脾虚湿盛,水泛体表 证候——其脉亦浮(水湿阻滞,肿在肌表),外
【条文9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沈,緊則爲痛,沈則爲水, 小便即難。
编辑ppt
【提要】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肾关系密切。
寸口脉
主卫外 候肺
主通调水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强则为陷疹’这个隐疹,我们前面说过,就是麻黄加术汤。
本来皮肤上在流汗,流汗又吹到风。
比如我们运动跑步,身上正流汗,口又很渴,跑到一个商场去买水喝,然后里面又有空调开了冷气,这时候正在流汗又被冷气风一吹,这就会出现隐疹,这就是标准的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对荨麻疹,皮肤的红疹,过敏性红疹,气候改变以后出现的皮肤过敏,还有晚上睡觉,被子一盖,身上就痒,这就是麻黄加术汤症。
为什么身体一热就会痒?因为毛孔没有打开,皮下还有很多的水,当你一盖被子的时候,身体一热,毛孔又没有打开,水又停在那里,当然就会痒。
'痒者为泄,’就是水要排出来,'风久为痂癞’如果这个病人一直不好,受到这种情形,一直不改善,也没有去治疗它,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粗糙。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如果是风强为隐疹,如果是气强,身上就会有积水。
汗水的源头有二个,大肠里面的水正常情况会回到肺里面去,如果没有运动,肺里面的水充足了以后,水会从肺里面降下来到肾脏里面。
第二个就是饮水到了胃里面以后,发散到了三焦系统里面去,就到内脏的脏和腑周围的地方。
肺主皮毛,当三焦系统的水与皮毛的水混合在一起,就在我们的四肢上面。
就是因为我们人体水的源头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给发汗剂,比如用麻黄汤,麻黄一下去,太强了,胃里的津液就没了,小肠的津液也没有了,肺里面就干掉了,三焦系统里的水也没有了,这样就会太过。
如果是只过一点点,也不是真的很过,这种还好,如果是真的很过就会变成水不够了,发汗过了以后,跑到皮肤表面上去,又没有出去,肠胃里的水又没有了,停在那里,这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是因为肠胃干掉了,就变成口渴,身体里的水又在四肢末梢,在皮肤底下,又没有回头,所以,小便又没有了,这就是五苓散证。
那么这里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这个'气’指的就是肺,当身体里面水没有办法透发的时候,身上就会累积水,因为水肿,所以,难以俯仰。
发汗的药都是肺的药,我们在运动跑步的时候,一定会气喘流汗,那都是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