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真菌培养及鉴定

真菌培养及鉴定

真菌培养及鉴定、真菌培养及鉴定1.采集标本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

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

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

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真菌诊断。

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

(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

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有无假菌丝产生,如有则为念珠菌属,如无则为念珠菌以外的酵母菌;生化试验最为常用的是API系统,用此法鉴定准确,但价格较贵。

)丝状真菌:主要是形态学的鉴定,如直接涂片观察,小培养显微镜鉴定,诱导形态观察(25℃与35℃下双相型真菌的特征孢子及菌丝的产生和两种菌落的形成及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KT培养基,KelleyAgar培养基转相诱导,另外常用的还有皮肤癣菌VB1生长刺激,吴氏荧光检查,毛发穿孔试验及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一些生化鉴定等。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
采摘部位 果实、叶、茎
叶、柄、根 叶、茎 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果实、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叶 叶、茎

植物样品 日本东北大学药用植物园,分别采 集植物 的 果 实、叶、茎、根 等 部 位,并 做 好 详 细 记 录, 见表 1; Prime STAR TAKARA 公 司; QIAEX II Gel Extraction Kit 德国 Qiangen 公司; 选择性分离培养 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DA) 加氯霉素,氯霉素终 浓度为 50 μg / mL。
苯酚 / 氯 仿 / 异 戊 醇 ( 体 积 比 25 ∶ 24 ∶ 1 ) 。 涡 旋, 15000 r / min离心 5 min,上清液转移。加 1 mL 无水 乙 醇 和 40 μL 3 mmol / L NaAc,15000 r / min 离 心 15 min,舍弃上清液。加 200 μL 70% 乙醇,15000 r / min 离心 5 min,舍弃上清液。 1.2.3 目标 DNA 片段的 PCR 扩增 真菌基因组中 编码核糖体的基因 28S rDNA 中 D1 / D2 区域序列长 度适中,适 用 于 真 菌 鉴 定[10]。 以 提 取 的 DNA 为 模 板,利用 rDNA 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未知 真菌 的 28S rDNA D1 / D2 区 域,引 物 为 NL1 ( 5' - GCATATCAATAAGCGGAGGAAAAG-3') 和 NL4 ( 5' - GGTCCGTGTTTCAAGACGG - 3') 。使 用 Prime STAR 体系,反应液总体积为 15 μL,其组成见表 2。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一、金开瑞菌种鉴定服务简介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片。

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

该鉴定手段试用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金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用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客户提供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μl,总体积≥20 μl,且无明显降解;平板或斜面: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面。

最终交付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服务内容及说明服务名称服务周期(工作日)原核生物/16SrDNA5-7真核生物/18SrDNA5-7真菌ITS序列分析5-7二、菌种鉴定方法介绍(1)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

,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

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

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混有多种细菌的情况,通过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对于一些无法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表现为不生长,以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孢子)分离法:在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都是混杂在群体中的少数种类。

此时可以通过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这种方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2024年三种禾草根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初探》范文

《2024年三种禾草根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初探》范文

《三种禾草根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初探》篇一一、引言禾本科植物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植物类群,其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一直是生态学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深入研究,禾草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三种禾草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鉴定技术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禾草:狗牙根、狼尾草和燕麦草,采集其根部样品。

2. 方法(1)内生真菌的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禾草根部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后,剪成小段,接种于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平板上,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

(2)内生真菌的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

(3)促生作用的初步探究将鉴定后的内生真菌接种到植物培养基中,观察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初步探究其促生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1. 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经过组织分离法,成功分离出三种禾草根部的内生真菌。

其中,狗牙根根部内生真菌数量较多,狼尾草和燕麦草根部内生真菌数量相对较少。

2. 内生真菌的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发现三种禾草根部的内生真菌分别属于不同的种类。

其中,狗牙根根部的内生真菌以一种属于丛赤壳科的真菌为主,狼尾草和燕麦草根部的内生真菌则以其他科的真菌为主。

3. 促生作用的初步探究结果将鉴定后的内生真菌接种到植物培养基中,发现部分内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中,狗牙根根部的某一种内生真菌在适当条件下,能够显著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

而其他种类的内生真菌在不同程度上也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讨论本文初步探讨了三种禾草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禾草根部内生真菌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内生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种类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及其与植物的互作关系。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得分离与鉴定病原真菌得一般特性真菌(Fungi)就是微生物中得一个大类,就是一群数目庞大得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得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得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就是具有真正得细胞核,产生孢子与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她都有分支或不分支得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她葡聚糖)或几丁质得微纤维或两者兼有得细胞壁得有机体。

对人类与动物致病得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得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得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真菌得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得细胞核及完善得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就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 真菌在合适得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得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

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得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

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

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

很多非病原真菌得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

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2.孢子生成孢子就是真菌扩大繁殖得一种方式。

茅台酒酒曲中5株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初报

茅台酒酒曲中5株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初报
黑色且 菌 落 中心 突起 , 有放 射状 沟纹 , 生孢 子 头 分
为球 形 , 囊 为球 形 , 直 径 为 1 2 m, 囊 表 面 顶 其 0t 顶 x 全面 可 育 , 包 结构 双 层 , 基 (2 1 )(~ ) m, 产 梗 1 — 5×5 7 图 5 霉 菌 R。 菌 落和 个体形 态 的

全 面 可 育 , 球 形 , 面 全 面 可 表 育 , 径 12 m 直 0i x 孢 囊梗
顶囊
可育

可 育 , 直 径 直径 70 5 m 直 径 4 im 3 4 m 2 6 u x

黄 色 , 长 度 在
9 0 m 6p
单 层 , 梗 (- 0 瓶 8 1)
个 重 复 。3 。 2 C恒 温 培 养 4 h 7 h 挑 取 平 板 上 带 8 ̄2 ,
2 结 果 与 分 析
5株真 菌菌 种 的培养 特 征和显 微 形态 如表 1 。
有 个 体 特 征 为 霉 菌 的 单 菌 落 分别 接 种 于 P A 培 D
第4 O卷 第 4期
21 年1 月 01 0
菌 落质 地 , 有无 分泌 物 等 。
1 . 显微 形 态观察 .4 2
茅 台酒 酒 曲 : 由贵州 茅 台酒 厂提 供 。 主 要 培 养 基 :孟 加 拉 红 培 养 基 , D 培 养 PA
基。
制 备 临 时 玻 片 : 照 乳 酸 1g 甘 油 2 g 苯 按 0, 0, 酚 1 g 蒸 馏水 1ml 0, 0 的配方 配 制 乳 酸 苯 酚 液 。吸 取 一 滴 乳 酸 苯 酚 液 于载 玻 片 上 ,从 菌 落 的边 缘 挑 取 少 许 菌 丝 和 孢 子 置 于乳 酸 苯 酚 液 中 ,加 盖 玻 片 。显微 镜 下 观 察并 记 录菌 种 的 显微 形 态 : 包 括 分生孢 子头 、 囊 、 孢 结构 、 基 、 梗 、 顶 产 梗 瓶 分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分离菌种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开,单独培养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1. 稀释平板法(Dilution plate method)稀释平板法是最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之一、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单个菌落可以形成单菌种的菌落。

然后将单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2. 悬液均匀法(Spread plate method)悬液均匀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进行稀释,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新颖的方案将单个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3. 筛网过滤法(Mesh filtration method)筛网过滤法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稀释平板法和悬液均匀法分离的微生物,如真菌和放线菌等。

该方法使用特制的网状滤膜过滤混合菌液,将微生物困集在滤膜上形成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4. 琼脂半固体培养法(Semi-solid agar medium method)琼脂半固体培养法适用于一些具有较长延伸子菌丝或芽孢状细胞的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该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琼脂,并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菌液转移到琼脂半固体培养基上,等菌落生长后,可通过菌落根部的单菌种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5. 微滴法(Micropipette method)微滴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菌液分别吸取并滴入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小孔板中,每个孔中仅有一个细胞。

随后,孔中细胞生长形成单菌种的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分离菌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待分离菌种的特点和实验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单个菌种的纯度和分离效率,有助于后续的菌种鉴定和研究。

细菌和真菌的区分和鉴定技术研究

细菌和真菌的区分和鉴定技术研究

细菌和真菌的区分和鉴定技术研究细菌和真菌是我们周围常见的微生物,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正确地区分和鉴定细菌和真菌对预防疾病和保障食品安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区分和鉴定技术。

1. 细菌和真菌的概念和区别细菌和真菌都是微生物,但它们在生物学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无机物分解者,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包括水、土壤和人体内部等。

细菌在人体内部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帮助消化、产生维生素和对抗其他细菌的作用等。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包括了蘑菇、酵母菌等。

与细菌不同的是,真菌需要有机物才能生存。

它们常见于潮湿的环境中,例如地下或树林下。

真菌可以产生一些有用的物质,例如抗生素和食品,但某些真菌也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 细菌鉴定技术细菌鉴定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可以确定病原体并帮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菌鉴定技术。

(1)常规培养法常规培养法是一种基础的鉴定方法,用于分离细菌并判断其种类。

在这种方法中,样品被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并放置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后,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细菌种类,从而确定特定的病原体。

(2)生化测试生化测试是一种分析细菌营养代谢能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观察不同的反应条件来确定细菌种类。

例如,将某一细菌培养在含葡萄糖和琼脂糖的培养基中,如果细菌可以分解这些碳水化合物,则会产生酸。

这种测试可以确定细菌是否具有分解这些化合物的能力。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可以分析细菌或其产生的毒素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感染来源和诊断疾病。

这种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等。

3. 真菌鉴定技术鉴定真菌种类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因为真菌种类繁多,并且很难通过外观进行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真菌鉴定技术。

(1)基于形态学的鉴定基于形态学的鉴定是一种传统的鉴定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观察真菌的外观、颜色、菌丝形态等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怀疑病人患有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身份、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危险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技术。

1.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因此需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离技术是“血平板法”,该技术涉及到将病原体培养在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平板上。

之后,将血清添加到平板上,检测是否会有细菌菌落的形成。

如果有形成,则表明这个平板上有可能存在细菌。

鉴定细菌可以通过筛选一系列不同的培养基来实现,例如酸敏素、米斯敦抑制剂、麦康凯脱氧胆汁盐紫、以及气孔试验等。

这些试验基于细菌菌株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细菌的身份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法。

2.真菌分离和鉴定真菌在感染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需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真菌分离可以通过使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培养基,以及空气稀释,将真菌放置在伏井玻璃中进行。

真菌会在此处生长,并形成真菌菌落。

然后,将这些菌落移动至可供鉴定的培养基上。

鉴定真菌通常涉及使用孢子分析、显微镜观察、以及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真菌的身份,并提供治疗建议。

3.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是通过将病毒放入终端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来复制病毒。

在病毒复制完成后,通过对复制物进行抽取和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身份。

病毒的鉴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包括免疫学方法、PCR、以及使用重组DNA技术等。

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到分析病毒抗原的特征,使用核酸杂交等技术来分析病毒的序列信息,以及将对病毒有抵抗力的DNA结合到相同的DNA中以产生抗体。

4.寄生虫的分离和鉴定寄生虫的分离通常涉及将其放置在带有试管中的培养基中,以便在培养基中生长和复制。

这提供了一种寄生虫的纯化方法,然后可以将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鉴定寄生虫方法包括孢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组织,以及使用PCR等技术。

枯草芽孢杆菌B1、B2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机理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枯草芽孢杆菌B1、B2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机理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枯草芽孢杆菌B1、B2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机理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枯草芽孢杆菌B1、B2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机理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病原真菌是造成农作物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分离和筛选出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微生物菌株,其中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1和B2。

为了进一步了解枯草芽孢杆菌B1、B2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机理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分离了枯草芽孢杆菌B1和B2,并进行了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

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接着,我们进一步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1、B2的抗菌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株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来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1、B2产生的抗菌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包括立枯病菌、稻瘟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等。

这些抗菌物质可以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1、B2产生的抗菌物质的化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抗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实验。

首先,我们通过培养物提取得到了菌株B1、B2产生的抗菌物质。

然后,我们利用层析技术将抗菌物质从提取液中分离出来。

最后,通过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抗菌物质进行了鉴定。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抗菌物质主要由脂肪酸和多肽类物质组成,其中,多肽类物质是其主要的抗菌成分。

总结来说,枯草芽孢杆菌B1、B2通过产生多种脂肪酸和多肽类抗菌物质,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

这些抗菌物质能够有效地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枯草芽孢杆菌B1、B2的抗菌机制,并为开发新型农药和生物防治剂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B1、B2通过产生多种脂肪酸和多肽类抗菌物质,展现出广谱抑菌作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真菌生长繁殖的速度较慢,对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也相对复杂,因此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被限制。

本文将着重讨论真菌菌种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一、真菌菌种的分离方法真菌菌种的分离一般有四种方法:直接接种法、涂布法、破碎法和过滤法。

其中,直接接种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菌丝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纯种特性,同时也避免了在繁殖过程中受到外来菌的污染。

涂布法和破碎法通常用于难以分离的真菌,如念珠菌等。

涂布法将真菌接种在含有透明质酸等黏合物质的平板上,以便于菌落的生长。

破碎法则是将真菌菌落打碎并喷撒在培养基上,利用菌扩、有机营养物和渗透压低的条件下,整个真菌组织中的细胞可以快速生长。

过滤法也是真菌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过滤法将培养基过滤后,将过滤后的液体放置在培养基上,利用其在液体中相对自由的扩散和分散特性而实现分离过程。

二、真菌菌种的鉴定方法真菌菌种的鉴定一般依据其生理和形态的特征来进行。

生理特征主要包括菌株的代谢和营养需求,形态特征则包含真菌的形状、颜色以及胞壁、细胞核等细胞结构。

尽管生理和形态特征是非常有效的真菌鉴定方法,但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形态特征相同的真菌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另外,动物实验的使用限制了真菌鉴定的范围。

为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已成为真菌鉴定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PCR技术和DNA序列比较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

PCR技术利用特定酶和引物对真菌DNA的特定序列进行放大处理,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DNA序列进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真菌基因,例如16S和ITS,实现真菌菌种的快速筛选和定位。

DNA序列比较则通过比较不同真菌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从而帮助确定真菌的物种。

三、真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真菌在食品、制药、环境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行业中,鉴定发酵型真菌的种类以及制备出有害真菌的解毒剂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为了了解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的状况,探索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快速鉴定方法。

利用PDA培养基进行中药材污染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根据真菌基因组ITS 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

从15种湖北市售中药材上分离得到50株真菌,污染率为93.3%。

利用分子鉴定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27株。

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现象较为普遍,各菌属污染中药材情况不同,其中以曲霉属真菌的污染较严重,存在潜在的风险。

该实验所设计的引物通用性较好,可用于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鉴定。

标签:中药材;真菌污染;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子鉴定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由真菌污染导致的中药霉变是影响中药安全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大多数真菌对生物及人体是有益的,但也有部分是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都是条件致病菌,部分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具有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等作用[1-2],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人或动物不慎摄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或诱发一定的疾病[3],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真菌毒素中毒事件[4-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材质量的重视,有关中药材真菌污染分析的报道越来越多[6-9]。

相关报道围绕着市售药材、地产药材、特定入药部位的药材等等多个侧面展开调查分析[6-9]。

由于中药材品种多,来源复杂,使用范围广,受真菌污染情况复杂,准确评价难度大,需要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中药材真菌污染鉴定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基于ITS序列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高效、可靠等特点,可用于真菌纯种和复杂环境样品的鉴定[10],目前已有在药用植物、香料、中药材等污染真菌分析方面的研究报道,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11-12]。

本实验对湖北市售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優化后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全面了解中药材真菌污染的状况,建立中药材真菌污染的快速鉴定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
41
4.2.1 孢子分离法
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 交链孢属(Alternaria)、小丛壳属(Glomerella)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及茎点属(Phoma)等
,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
42
许多真菌的孢子在成熟时有弹射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将 产生孢子的材料,放在琼脂培养基平板的下面或者悬挂在 上面,便孢子弹射在培养基上而得到纯培养。
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 的病原真菌的分离。
24
4.1 组织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织分离法。 就是切取小块病健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 洗过以后,移殖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切取组织的大小要适宜,一般可将较大的组 织,在消毒液中消毒后切取中央部分,经灭菌 水洗过以后培养。
37
38
4.1.5 种子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分离法
将整粒的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 (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在琼脂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
种子如在未破裂的果 荚内,可以不经过表 面消毒,在无菌的条 件下取出移在培养基 平板上培养。
39
4.2 稀释分离法
稀释法是微生物学上最早使用的分离法,主要用于分离细 菌和酵母菌等。
1)材料: 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 1000ml
2
3
2)制作步骤 •马铃薯洗净,去皮称200g切块/条, •1000ml水煮沸30min, •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 •加入15-20g琼脂,加热熔化,再加20g葡萄糖, •待完全溶解后,趁热用双层纱布再过滤, •补水并定容到1000ml,分装于三角瓶或试管中, •塞好棉塞并包上牛皮纸,扎紧后高压灭菌。

《八种盐生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促生作用研究》范文

《八种盐生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促生作用研究》范文

《八种盐生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促生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盐生植物是生长在盐碱环境中的一类特殊植物,它们在逆境中生存并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

其中,内生真菌在盐生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适应逆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八种常见的盐生植物,对其根部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探讨了其抗逆和促生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所选用的八种盐生植物,包括盐角草、碱蓬、盐地碱蓬等,均采自我国不同盐碱地区。

2. 方法(1)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对所选盐生植物的根部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后,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2)内生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包括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ITS序列分析等。

(3)抗逆性研究通过观察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下的菌株生长情况,评价内生真菌的抗逆性。

(4)促生作用研究将内生真菌接种到盐生植物幼苗上,观察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株高、根长、生物量等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经过分离和纯化,共获得八种盐生植物根部的内生真菌菌株。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不同的属种。

2. 抗逆性研究结果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较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正常生长。

这可能与它们在长期适应盐碱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生理机制有关。

3. 促生作用研究结果将内生真菌接种到盐生植物幼苗上后,观察到植物的生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内生真菌的植物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这表明内生真菌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八种盐生植物根部的内生真菌,发现它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促生作用。

这些内生真菌可能与盐生植物在长期适应盐碱环境过程中形成了共生关系,共同进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

在抗逆性方面,内生真菌可能通过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或调节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菌丝培养特性研究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菌丝培养特性研究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菌丝培养特性研究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体中的寄生菌,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二者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不仅具有杀虫、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活性,还能够产生促植物生长的物质,如植物生长素、细胞激动素以及赤霉素等能够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

这使得植物内生菌成为人们寻找新型拮抗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

本研究主要是以药用植物为分离材料,分离并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内生菌并测定其拮抗效果,对活性菌株进行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对白屈菜内生真菌BY-1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

论文主要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①采用组织块表面消毒方法,从白屈菜、土三七、毛茛等7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出了27株可在体外培养的植物内生真菌。

②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平板初筛和拮抗性复筛,结果显示14株内生真菌对杨树叶枯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效果。

其中白屈菜内生真菌BY-1.土三七内生真菌TJ-2和毛莨内生真菌MY-1对杨树叶枯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非常显著,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50%。

除此之外,白屈菜内生真菌BY-1.土三七内生真菌TJ-2和毛莨内生真菌MY-1的孢子悬浮液和发酵液对杨树叶枯病原菌也有较好的的抑制作用。

③通过形态培养,显微观察和18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TJ-2与Fusarium sp同源性为在99%以上,参考形态学及显微特征,将土三七内生真菌TJ-2鉴定为镰孢霉属(Fusarium), Fusarium sp的一个菌株。

MY-1MJ-1.LJ-3与Bionectria ochroleuca同源性最高,为其不同菌株,同源性均在99%以上,因而将毛莨内生真菌MY-1.MJ-1,连钱草内生真菌LJ-3鉴定为生赤壳属(Bionectria), Bionectria ochroleuca的不同菌株。

唐松草内生真菌SJ-2和白屈菜内生真菌BY-1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赤壳科(Hypomycesaureo-nitens)、生赤壳属(Bionectria),Bionectria sp的不同菌株。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真菌是生物学上一个重要的类群,它主要生长在分解有机物的环境中,其中包括木材、土壤、植物残骸和动物尸体等。

许多真菌会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其中一些已经被开发成为药物或其他工业用途。

因此,真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但是,要想从真菌中分离并鉴定出有用的化合物,需要先掌握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包括文化分离、液液分离、层析分离、萃取等方法。

首先是文化分离。

文化分离是将真菌分离出来,通常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同时压抑环境中的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和调配,培养条件的调整以及真菌的清洗和纯化等方面,都需要极为严格的控制,以避免混离。

液液分离是依据不同化学性质的物质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重复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中,逐步分离出化合物。

层析分离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常见的有薄层色谱法、柱层析法、高效液相层析法等。

例如,柱层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分子大小、极性和亲水性等,利用柱填充材料的选择,通过逐步的分离和纯化,得到单一的化合物。

萃取是根据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液漏斗等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或制剂中提取化合物。

不同的提取条件和提取剂可以使化合物的选择性不同,这是一种高效的真菌化学分离技术。

二、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通过好的分离技术,得到了真菌中的化合物,但是如何鉴定这些化合物,就需要用到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了。

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包括波谱学方法、毒性测定、细胞活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波谱学方法是利用光谱测量设备,如质谱仪、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等,对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鉴定。

毒性测定是对真菌化合物对细胞生存功能的影响进行测定,并由此推算出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细胞活性测定是向真菌化合物中引入人类细胞,来检测它们对这些细胞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真菌中的基因序列,从而推断出真菌的种类、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真菌与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真菌与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真菌与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真菌和微生物是生物界中非常广泛的两类生物。

它们分别在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生存、繁殖和发展,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真菌和微生物进行准确的分类和鉴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真菌的分类与鉴定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等。

由于真菌种类繁多,分类也相对较为复杂。

根据真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将它们分为真菌门、盘菌门、接合菌门、粘菌门等。

在这些门类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真菌。

例如,在真菌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有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角菌等。

在盘菌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有霉菌等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真菌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区别。

因此,在进行真菌鉴定时,需要结合特定的实验方法、鉴定技术和设备等来进行。

常用的真菌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膜层胶阻、代谢产物分析、DNA序列分析等。

其中,形态学观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真菌。

通过观察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它们的种类。

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真菌间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较多,因此单纯地依靠形态鉴定并不十分可靠。

此时,膜层胶阻和代谢产物分析就成为重要的手段了。

膜层胶阻基于真菌的生理和代谢特点,用不同的生化试剂对不同种类的真菌膜层进行鉴定。

代谢产物分析则是通过分析不同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来进行鉴定。

此外,DNA序列分析则是新兴的真菌鉴定方法,它基于真菌DNA序列的差异进行分类和识别。

至今,DNA序列分析已经成为真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微生物是指那些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寄生生物、腐生生物和营养生物等,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内等环境中。

它们原本被认为是一类相对简单、小巧的生物,但是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它们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也非常复杂。

根据它们的细胞结构、代谢特征、营养方式、遗传物质等特征,将它们分成了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衣原体以及类支原体等几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

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

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

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

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

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

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

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

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

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

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2)关节孢子:菌丝断裂形成长方形两端略钝圆的孢子叫关节孢子。

如白地霉和粗球孢子菌。

(3)孢子囊孢子:为鞭毛菌和接合菌的无性生殖形式。

孢子囊中所含的孢子来源于分枝菌丝或胞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内原生质浓缩集聚,割裂而成,一般数目较多,孢子囊形态多样,因种而异。

(4)芽生孢子:由菌细胞出芽生成,见于念珠菌及隐球菌,前者(类酵母菌)出芽后孢子伸长呈丝状,但不见与母细胞分离,称为假菌丝,在假菌丝上的收缩点也可出芽成芽生孢子。

(5)分生孢子:是子囊菌和半知菌的无性孢子,也是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单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小分生孢子,有蒂或无蒂,侧生或游离,分散或成群,圆形、梨形、卵圆形或其它形状,表面粗糙或光滑,或有或无各种纹饰。

多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大分生孢子,有纺锤形、棒形、球棍形、镰刀形及其它形状,两端尖或圆或一端圆,厚壁或薄壁,壁光滑或粗糙,有色或无色,分隔有多有少。

(二)培养特性及繁殖方式1.培养特性大多数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只需要水、盐,简单的氮源及碳水化合物就可生长,一般常用沙堡氏琼脂基(主要成分葡萄糖4%、蛋白胨1%、琼脂2%)培养都能生长。

但需要弱酸性(pH 4~6)、较低孵育温度(22~28℃),充分温度和氧气供应才能生长良好。

侵害内脏的某些真菌在37℃含血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真菌生长都比较缓慢,大多需孵育数天后才成明显菌落,菌落有下列三种类型:(1)酵母型菌落:外观湿润稠软致密,类似一般细菌菌落,镜检只见有圆形或椭圆形生芽细胞(例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外观性状似酵母型菌落,镜检除见有出芽的细胞外,尚可见到假菌丝(例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型菌落:由多数分枝的菌丝体向上生长组成疏松的绒球状,表面有很多孢子,显示各种色泽,菌落可呈棉絮状绒球状粉末状或石膏样,其正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种不同色素,常作为鉴定菌种的参考。

镜检可见有纵横交织的菌丝及各种孢子(例如各种癣菌的菌落)。

2.繁殖方式有多样性,包括出芽增殖,菌丝增长,菌丝分枝和断裂,产生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因此它繁殖力很强,但生长速度较慢。

(三)变异性和抵抗力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移种或孵育过久,就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性状(包括毒力)的改变,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温度培养真菌,其性状也有改变,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耐受性却较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却不强。

60℃以上1小时即可杀死孢子及其菌丝,在1%~3%石炭酸、%碘酊、%升汞及10%甲醛中可被灭活。

用甲醛气体熏蒸被真菌污染的衣物用具,可杀灭真菌菌丝及其孢子。

但真菌对一般抗菌素及磺胺药均不敏感。

只对二性霉素、酮康唑、制霉菌素等非常敏感,治疗真菌感染常用此药。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还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根据其侵害部位,主要分为下列两类:(1)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癣菌引起,大多为外源感染,常易侵害皮肤、指(趾)甲及须发等含角质的组织,引起癣症。

(2)深部真菌病:可由各种真菌引起,包括类酵母菌、二相真菌及丝状菌。

侵害粘膜、皮下组织、内脏及脑膜等处,有时扩散全身,主要是内源性感染,也可由外源传染;前者是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如患重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素或放射治疗,患恶性病,严重烧伤等时,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以致常居在体内的某些真菌(如白念珠菌),甚至平时不致病的环境中的真菌(如曲霉、毛霉)等也会乘机侵害,一些传染性较强的内脏真菌病是内外源感染。

2.免疫性浅部真菌病一般在血中不产生特异性抗体,病后无免疫保护力,只是儿童头癣等青春期后头皮皮脂增多时可以自愈,以后不再感染,其他部位癣症治愈后仍可再感染。

深部真菌病虽可产生抗体,但无明显免疫保护作用。

临床常见的病原性真菌一、浅部真菌(—)皮肤癣菌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及指甲和趾甲)。

不侵害深部组织,或内脏,皆属外源性传染,由接触患癣病人、动物(狗、猫、鼠、牛、马等)或染菌物体而感染。

1.毛癣菌属*红色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枝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

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2)培养特征: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25℃,生长比较快,菌落形态有多种表现,镜检也不完全一样,常见有下列四种:I型:羊毛状: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典型的卷成筒状,边缘贴牢管壁,呈鲜红色,背面开始在中心有一红色小点,以后形成深红色环,最后成片为葡萄酒色,色素边缘划界非常明显。

少数I型菌株表现无红色色素,正面白色,背面呈淡黄色类似石膏I型,亦有正面白色而背面呈灰黑色。

II型:绒毛状:粉红色绒毛状菌丝生长,占斜面3/5,菌丝稀疏,透过菌丝可见粉红色的基底,背面颜色同I型相同。

III型:粉未状:菌落表面稍有凸起,呈粉末状,粉红色,约占斜面的1/2~2/3,背面同I型。

IV型:沟纹状:菌落生长相对较慢,比以上三种类型为小,占斜面的1/3~1/2,菌落中央凸起,从中央向四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放射状沟纹,边缘整齐,表面菌丝甚少。

开始微带黄色,以后变粉红,背面同I型。

(3)菌种鉴定:①菌落特征及色素;②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③玉米粉吐温琼脂上产生红色色素;④毛发穿孔试验阴性;⑤尿素酶试验阴性。

*须癣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甲屑内为关节状菌丝。

毛发感染为发外型,发内有时有菌丝。

(2)培养特性:在沙氏上生长较快,菌落形态可分为两大类:毛型和粉型;下列I、II型为毛型,III、IV、V型属粉型。

自炎症明显的皮损中所分离出的菌株多属粉型。

毛型菌落外观均似红毛,应注意鉴别。

具体分型①羊毛状(I型),又称趾间毛癣菌,菌落生长快,白色羊毛状。

气生菌丝较多且长,排列紧密,充满斜面,好象红毛,正面雪白,背面淡黄色。

镜检见较细分枝,分隔的菌丝,胞浆浓。

有少量球形或长形小分生孢子,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间或可见球拍菌丝及结节菌丝。

②绒毛型(II型),生长快,菌落雪白。

表面有紧密的细短气生菌丝,中央可有乳头状突起,边缘如刀切,背面棕黄色或棕红色。

镜检见较细的分枝、分隔的菌丝,小分生孢子多,有时成葡萄串状,无螺旋菌丝或大分生孢子;③乳皮状(III型),开始为乳白色菌丝,不久一部分菌落变为粉末样,色微黄,光滑,似牛乳表面的一层薄膜,可一块块地挑取,中央有少许褶叠,边缘不整齐,背面淡黄或棕黄色。

镜检见粗细不一,分枝分隔的菌丝和大量螺旋菌丝,间或可见破梳状菌丝,结节菌丝及球拍菌丝,大分生孢子少,棒状,两端圆,与分生孢子梗的连接处较窄,薄壁光滑,小分生孢子多,球形或长形,有时成葡萄串状排列。

④粉末状(IV型),菌落粉末状,表面平坦、光滑。

间或有少数白色气生菌丝,中央有乳头状凸起,边缘锯齿状。

菌落生长快,充满斜面,色黄或奶油色,外观像石小、背面棕黄或棕红色。

⑤颗粒状(V型):生长快,菌落粉样,表面不平,呈颗粒状。

有不规则的褶叠或沟纹,边缘不整齐。

下面色黄带红或棕黄。

背面棕红色。

IV、V镜检均见大量棒状大分生孢子及无数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少数长型。

游离或葡萄状成串,有螺旋菌丝和球拍菌丝。

(3)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②菌丝较细,是皮肤癣菌中最细的一种;③螺旋菌丝多见;④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球形小分生孢子;⑤尿素酶阳性;⑥毛发穿孔阳性。

*紫色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甲屑内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或成串的孢子,病发取黑点部位的断发,毛发损害为发内型大孢子,呈关节型排列,充满整个发内,故毛发出皮即断。

(2)培养特性: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培养菌落生长慢,开始为圆形、白色、潮湿发亮的菌落,类似酵母;以后中央褶叠或突起,产生紫色色素,并逐渐扩大,或中央紫色,边缘淡红色,最外围有一圈白色的环。

培养基颜色不变,边缘无放射状菌丝,整齐如刀切,下沉不明显,背面无色至深紫色,少数菌株无颜色,呈无色紫色毛癣菌,镜检见粗细不一的菌丝,分隔较密,胞浆淡,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和肿胀,但无鹿角菌丝。

厚壁孢子多,多为间生,偶见小分生孢子2~5个大生分生孢子。

(3)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紫色色素;②VitB能促进菌落生长,形成大分生孢子;③发内型感染。

2.小孢子菌属*羊毛状小孢子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病发为发外型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