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泰安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知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
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
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相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说明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
但特别缺憾的是,我们目前所运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
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抓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探讨供应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
缺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呼应,没有发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阅历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簇新见。
仅就农夫城乡流淌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夫工”等话语主题。
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探讨所显现的特点始终是阅历探讨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
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
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
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大附中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
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
斯人远去,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特地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诞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此树下,这桐树就特殊茂密,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行言,项羽在此树下诞生盖有天意。
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③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多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始终未被遗忘,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
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
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无敌、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
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
后人多观赏他的武功,倒忽视了他的文化贡献。
④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刚烈坚毅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攸关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
⑤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宠爱他的英勇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宠爱关羽的忠义一样。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D(A项,契:qì B项,巷:hàng;C项,咤:zhà;)2.B(A项,愁—惆;C项,园—源;D. 獒—骜)3.B(“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强调程度的加深。
“乃至”,强调范围的扩展。
敦促:诚恳地催促,多用于平级之间;督促:监督催促,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4.A5.D(A项,成分残缺应为:提出了……的奋斗目标;B项,成分不搭配,国度应为“社会”;C项,语序不当,“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和“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应对调。
)6.A(注意文中的“另一个”的分层意义,这里的精神资源包括两大方面、四个小方面。
A 项,正确;B项,只涉及其中两个小方面;C、D项,都是涉及一大、两小的方面,后三项具有片面性或并列不当)7.A(这是做法,非必要性所在)8.B(A.“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全局来看”与原文不符,漏掉了信息;C.“首先应当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培养”错,这里应是“首先应当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D.此项以点概面了,尤其是末句,明显不当)9.C(倍,通“背”,背叛)10.B(A项,之:前可译为“到”,动词;后用在主谓间,可不译,助词。
B项,以都可译为“把、拿”,介词。
C项,因:前可译为“趁机”,介词;后可译为“顺着、随顺”,介词。
D 项,为:前可译为“替”介词;后可译为“谋划、想出”,动词)11.B(此项没有特殊句式,只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12.C(①项伯与张良是以前建立的好友关系,“素善”不能算是不默契;④是项羽的政治上无知)13.①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②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③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14.(1)“白玉条”一词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语文期中试题第 I 卷(选择题,共18 分)注: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00 分。
试卷分第I 卷和第 II卷,第I卷涂在机读卡上,第 II卷做在答题卷上。
一、 ( 每小题 2 分, 共计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 .寥廓( kuò).B.漫溯( sù).C.瞩目( zhǔ).D.窒息( zhì).拊心( fǔ).执拗( niù).提防( dī).创伤( chuàng).峥嵘( zhēng).长篙( gāo).吮吸( shǔn).褴褛( làn).游说( shuì).青荇(xìng).雏菊( chú).弄堂( lò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没错别字的一项A .和蔼谄媚打瞌睡横七竖八B.气概纳粹紫金花一鼓作气C.沧桑颠峰包身契不假思索D.嫦蛾吉祥通信网蜚声中外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⑴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座古刹,真是个去处。
⑵大千居士的《庐山图》烟云满纸,莽莽苍苍,水墨潇洒不羁。
⑶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一代圣人立言的载道之文,书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 .清闲运用不仅是 /而且是B.清静应用不仅是 /而且是C.清静运用不是 /而是D.清闲应用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A .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力。
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一、本大题共六个小题 (每题3分,共18分)1.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悄(qiǎo)然顷(qīng)刻湖泊(pō) 叱咤风云(ch)B.嘈(co)杂卑劣(bǐ) 供(gōng)给屏(bǐng)气凝神C.骨髓(suǐ) 忤(wǔ)逆忸怩(n) 载(zǎi)歌载舞D.绯(fěi)闻租赁(ln) 重创(chung) 飞来横(hng)祸2.以下选项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编辑斑斓乘风破浪金璧辉煌B.桀骜碟血无影无踪肆无忌惮C.撰写精粹步履维艰殒身不恤D.惺忪执拗绿草如荫蓬头垢面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再别康桥》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好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漂亮的风光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爽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犹如体验不只是/更是B.譬如体会不只是/更是C.譬如体验不是/而是D.犹如体会不是/而是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细致调查探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但他却百般抵赖,拒不担当由于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致使大桥护栏被撞毁的损失。
B.事实上,这种紫外线减肥灯纯是欺瞒顾客,它不但会灼伤皮肤,烧掉毛发,而且根本没有减肥作用。
C.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告知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得以顺当推动的保障,也是成败的关键。
D.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说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5.以下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徐志摩,原名章垿,曾经用过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再别康桥》传达出人类固有的对逝去往事的思念之情,充分表达了新月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三美主见。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
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
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
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
如唐懿宗咸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
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
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
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
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
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 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
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
4 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 河。
根据文献记载估算, 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 万立方米。
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 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 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 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 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1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郑州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中考24届高一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
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
《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中“睆”的意思是明亮。
“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
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基础(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间.或(jiān)遁.隐(dùn) 赭.色(zhě)矫.揉造作(jiǎo)B. 按捺.(nà) 游弋.(yè)绿林(lù)恣.意妄为(zī)C. 劲.敌(jìng)晕.船(yùn)圈.养(juàn)山石迸.裂(bèng)D。
追溯.(shuò) 饿殍.(piǎo) 诡.谲(guǐ)酾.酒临江(shī)2。
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
然而,任何阻拦与坚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憾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招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B。
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C. 人们感怀并摹写大自然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感慨历史的苍桑。
D.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查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耸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狼的声音,它也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
3.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
②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③若再要点些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
A. 胜地度过景象 B。
胜地渡过景致C. 圣地渡过景象D. 圣地度过景致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茸茸的,还伴着些枝枝节节.....B.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A、搭讪.(shàn)田塍. (téng) 入不敷.出(fū) 妄自菲.薄(fěi)B、啮.噬 (niè) 戕.害 (qiāng) 安土重.迁(zhòng) 方兴未艾.(ài)C、诳.语 (kuáng) 忧悒.(yì) 休戚.相关(qì) 载.饥载渴(zài)D、静谧. (mì) 饿殍.(piăo) 亘.古如斯(gèng) 汗流浃.背(jiá)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冒昧互联网鬼斧神工称心如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B.剽悍返回舱纷至沓来一笔勾消初生牛犊不怕虎C.装潢抑郁症真知卓见满腹经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沉湎名信片忠贞不逾标新立异偷鸡不成蚀把米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
(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更不容挑战。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轻率。
A.防范置疑且/失之 B.防止置疑但/失之C.防范质疑但/有失 D.防止质疑且/有失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军事训练中:他把数理化知识运用于科学练兵: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B.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如果对中国人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自从老师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上乱讲话了。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A卷和B卷两部分。
A卷100分,为必答题;B卷30分,为选答题。
全部答案均写在答案卷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A卷(共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8小题每题2分,9—10小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盍.(通“何”,为什么)各言尔志?”鸡豚狗彘之畜.(喂养)B.来归相怨怒,但坐.(因为)观罗敷君子不重.(再次)伤,不禽二毛C.时时而间.(偶然)进,期.(第二年)年之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寡,恤.(体念)孤独D.一箪.(竹制器皿)食,一豆.(古代一种器皿)羹群臣吏民,能面刺.(讽刺)寡人之过者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宋人既.成列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楚人未既.济有粮者亦食.C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D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越国以鄙.远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代词,指田宅)B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介词,表凭借)C岁亦.无恙耶(副词,“还是”之意)D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反问)4对下列语句中通假判断正确的是: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③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④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振通“赈”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通“熟””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⑦人挈器而入挈通“携”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④⑤⑦5.对下列加点字的词性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是: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③既陈.而后击之④金鼓以声气.也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 ①③④/②/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⑤/③④D ①③/②/④/⑤6.下列加点字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与朋友..已..丧死无憾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共,敝之而无憾②养生④文首、白喙、赤足..千里..⑤三军以利用..也⑥今齐地方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 ①③④/②/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⑤/③④D ①③/②/④/⑤7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惠来一中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①新修订的中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
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其实假如概览之前的语文教化阅历,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化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化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化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旧是很少的。
传统语文教化中,学子须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
唐宋以来,为参与科举考试,考生必需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
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化,他们也都有精彩的背诵功夫。
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化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④多感官参与背诵活动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与的活动,须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俄罗斯教化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坚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简单。
”因此,假如一个老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当留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与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
背诵诗文,须要“从娃娃抓起”。
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特别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美丽的古诗文。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请将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9 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翘.(qiào)首摭.(zhí)拾惬.意(qiè) 百舸.(gě)争流B.甄(zhēn)别骸.(hái)骨抹.煞(mǒ)恪.(kè)尽职守C.颠簸.(bǒ)思忖(cǔn)干瘪.(biē)自艾.(ài)自怜D.扁.舟(piān) 吮.(shǔn)吸啮.(nì)噬绿.(lù)林豪客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我不应白白地耗废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坚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B.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耐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C.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D.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3.下文选自《江南的冬景》,横线上依次选填诗句恰当的一组是()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
B.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水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等一系列世纪之谜休戚相关....。
C.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有人甚至认为是男士的“足球”、女士的“巧克力”,我嘴上虽然没有否定,心里却不以为意....。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
如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虽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
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那么故园就是我们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6.对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
B.《我的四季》:“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C.《乡土情结》开头引用王维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主要抒发了对梅花的思念,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
D.《我心归去》:“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这里是被夸张了的细节,写出了自己的寂寞孤独与空虚。
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B.毛泽东同志喜欢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思想内容,这些诗其实属于古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
C.《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并称“荷马史诗”。
D.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6分,每小题3分)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在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抒发感慨,“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三、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2分,每小题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师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1分)四、(25分)1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9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翻译:(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分)翻译:(3)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3分)翻译: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4分)16.名句默写(8分)(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2),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5)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6)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8),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9)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21分)故乡的山梨李辉英①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
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②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为了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